第一篇: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 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意,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激活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学习难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预习自测
酷()似
掺()脊()背
枉()读 马鬃()搀和()调教()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掺和:
温厚: 知书识礼: 酷似: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质疑探究
1、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2)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3)“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5)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课文内容分析。
(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2)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3、品味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主题归纳: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求学生活的回忆,然而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2、前呼后应,铭记之情。幽默情趣,忍俊不禁。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 3 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3、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三课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酷(kù)似
掺(chān)
脊(jǐ)背
枉(wǎng)读 马鬃(zōng)搀和(chān)调教(tiáo)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课内探究
质疑探究
1、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2)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3)“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4)“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5)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我的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课文内容分析。
(1)“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父亲是一位温和、善良、慈爱、有同情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知书达理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懂事、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3、品味语言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这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5(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既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quot;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当堂检测
1、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2、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
3、④段画线句子含义: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⑥段画线句子含义:“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4、除语言、行动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如“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背“压成弓形”等。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边院中学——幸福教育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设计人: 梁晓盈 审批人: 时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2、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品味重点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同学们已读过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讲述)记不太清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这很正常,因为没有一个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久久难忘,为什么?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故事。几十年后,走过迢迢的征途,饱尝人生的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却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我们曾学过他的诗《华南虎》。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课文。
②、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翻来覆去 掺(chān)和 脊(jǐ)背 枉(wǎng)读 幽默 马鬃(zōng)酷(kù)似 磨蹭(cèng)凄惨 奥秘 ③、“我”第一本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书。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准备复述。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简要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3、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饱含着哪些情意?(小组交流,互为补充、归类)
A、父子之情;父亲温和、善良、负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乐于助人。B、同学、朋友之情;送书给乔元贞;老师不责罚“我”。C、人与狗的情趣。
4、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的,也是沉重的,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条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达标测试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_______东西。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①优默
凄惨
红暑
梦幻
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
②奥密
马鬃
赖皮
孰师
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
(四)学后反思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文章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他通过对自己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以及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生命乐趣。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看书──逼书──送书──读书
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又有怎样的关系?
父亲、乔元贞、我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3、品评语言
找出你最有感触的话语,说说你独特的体验。(学生发言,允许畅所欲言,体现个性)预设:
A、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因为童年生活艰苦而沉重。而童年时代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与人间的温情和友情,使人忘却困苦,带来了“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B、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的意思。“本”是双关的修辞方法,既指那半本国语课本,更指“我”人生的第一课,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二)合作探究
1、情感丰富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提示: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父子之情:父亲发现那本“凄惨的课本”只是叹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可见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和、善良的人,是一个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友情的珍贵: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人与狗的乐:是我早已调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几声,来一个人狗合演“双簧戏”,给恶劣的生活处境带来一丝乐趣。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
学法指导:紧扣“难忘”二字,标画重点语句。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
(三)达标测试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2.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3、阅读3-9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②.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③.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
(四)学后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识记与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⑵、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⑶、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课前让学生了解爷爷,奶奶或父母那个年代生活的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
⑵、置疑法,竞赛法,问答法,联想法,幻灯片演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⑵、理解父母对儿子的深深敬意。
二.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抒发了对人间温情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起点与人生发展的深刻思考。文章写的趣味盎然的,内涵丰富,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关注并思考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2、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四.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培养学生语感。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 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默()凄惨()奥秘()卜()
马鬃()磨蹭()掺和()
驮()枉()翻来覆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投影)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 凄凉悲惨。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2、知识梳理: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的焦点。
线索经常是某物、某种感情或某种关系等。如:《藤野先生》两条线索
一是作者的爱国情感;二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引出第一本书
最初的启蒙,介绍父亲
追问“书”的故事
追问“书”的另一半,父亲灯下补书
转学
再次回顾上课趣事
人物后话
总结:人不能忘本。
(四)学生通读全文,研读文意。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探究:(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老师提示: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 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五)、整体感悟。(播放幻灯)
开头(1-2)从一位诗人来访,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3-9)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主体(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结尾(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六)、品析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艰苦而沉重的,感觉是辛酸的。但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使他们能够在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忘却苦难,找到乐趣。这就是生命中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课堂练习
1、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所包含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指我拥有的那半本国语课本。B、我出版的第一部诗集。
C、指我上的人生第一课,里面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D、与书有关的童年生活、同学友 谊,是作者生命最初的快乐与梦幻。
2、读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
答案:父亲的深情;同学、朋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人与狗之间的默契、情趣);生活的苦难。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答案:敬重、珍爱;复杂、百感交集:父亲的宽厚善良、纯真的友谊、孩提时代的快乐„„
(九)作业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什么能够看出来?设想父亲夜晚为“我”修补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扩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要写出父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十)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十一)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深对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的认识,去想象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
第四篇: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重点难点
1、品评重点语句,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字词,朗读课文,复述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七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了诗人牛汉的一首诗《华南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他笔下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下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二、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现当代著名诗人,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朗读课文
1、生字注音
酷似kù 掺和chān 脊背jǐ 枉读wǎng 红薯shǔ 马鬃zōng 磨蹭mó ceng(cèng)规矩guīju(jǔ)
2、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酷似:极像。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四、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d、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评议。
开头:我的第一本书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朋友的疑惑:课本有什么好写的?
我的解释:这是一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书。
主体:①“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②父亲带“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知道所念的《国语》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还回忆了念书给“我”的快乐及交代了与“书”有关的几个同学朋友的命运。
结尾:“我”的结论人不能忘本!
2、认真读了课文后,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还有父亲的宽厚善良、纯真的友谊、孩提时代的快乐„„
五、合作探究
1、读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
父亲的深情:补书 深爱孩子,无私善良 同学、朋友间的友情:借书 乐于助人 童年的乐趣:人与狗之间的默契、情趣 师生情:老师不责罚我 生活的苦难:乔元贞失学 第一本书
2、这”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不仅是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这些都是作者生命最初的快乐与梦幻。
3、作者为什么要对乔元贞的命运作这样的交代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
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六、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七、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味重点词句,总结全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头解释词语
2、说说课文中父亲的形象。
二、品味词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而且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自己赏读。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四、练习指导
(略)
五、积累延伸
1、积累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谢觉哉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2、读了本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完成《金牌练习》。
第五篇:《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3、《我的第一本书》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并专门著文纪念?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饱含着哪些情意?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从哪些句子能看出?
5.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6.“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7.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8.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9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10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11关于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