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卫疾控发〔2010〕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我部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威胁生命。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艾滋病和梅毒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99年报告病例80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病例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高,2009年艾滋病监测哨点结果表明,暗娼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30.6%,平均为2.4%;男男性行为人群最高达31.2%,平均为9.1%;吸毒人群最高达27.9%,平均为3.4%;孕产妇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1.3%,平均为0.5%。
梅毒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传播途径与艾滋病基本一致,感染梅毒后只要及早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部分人群存在卖淫嫖娼、婚前和婚外性接触、男男性接触等多性伴高危行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和防范意识不高,预防干预措施覆盖面不足;部分医疗机构梅毒诊疗服务不规范、服务机制不健全、可及性不够,防治队伍能力不足。我国梅毒流行形势日益严峻,控制任务艰巨,工作亟待加强。
二、指导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整合资源,综合防治。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四)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三、目标
总目标:加强梅毒和艾滋病防治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梅毒控制工作机制,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到2015年,有效遏制梅毒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到2020年,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在15/10万活产数以下。
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和2020年底分别实现相应控制目标。
(一)到201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全国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全国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全国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农村居民达到75%,流动人口达到80%;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达到90%。
——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85%;孕产期保健人员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80%。
——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达到8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0%;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0%,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0%。
——城市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80%,农村达到6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7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婴儿1年随访率达到80%。——基本建立梅毒监测检测网络和梅毒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梅毒监测检测和疫情报告质量明显提高。
(二)到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全国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全国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在15/10万活产数以下,实现基本消除先天梅毒的目标。
——全国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农村达到80%,流动人口达到85%;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达到95%。
——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100%;孕产期保健人员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90%。
——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达到9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5%,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5%。
——城市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90%,农村达到7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5%,农村达到8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5%,农村达到85%,婴儿1年随访率达到85%。
——梅毒监测检测网络进一步完善,梅毒监测结果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策略和措施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
——加强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要将梅毒防治知识和正确求医信息等内容结合到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中,广泛宣传梅毒的危害、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的重要性,以及梅毒感染与艾滋病传播的关系。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协调、指导和支持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梅毒防治宣传作为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梅毒防治的专题活动,制作公益广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普及梅毒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歧视。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积极支持妇联和人口计生服务系统发挥网络优势,在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中宣传梅毒防治知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妇女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梅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常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开设预防知识讲座,设立宣传栏,以及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重点人群的梅毒预防知识水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厂矿企业、农贸市场、建筑工地或居住地等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场所组织开展梅毒防治健康教育,促进正确求医行为。要依托进城务工人员业余学校平台,结合安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广泛宣传梅毒知识,并培训和支持流动人口中的骨干作为同伴教育宣传员,协助开展宣传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梅毒等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支持教育部门结合艾滋病宣传教育将梅毒防治知识纳入高中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各类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将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青少年学生感染梅毒等性病的风险。
——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在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将梅毒防治作为重要内容,在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组织有针对性的梅毒预防讲座、提供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材料,同时要支持和指导社会组织深入高危人群中开展梅毒防治宣传教育,提高梅毒防病知识知晓率、避免和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和促进正确的求医行为。加强性病门诊就诊者的宣传教育。各级性病诊疗机构要在性病门诊设立宣传栏,在诊室及候诊区提供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材料,提高梅毒防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二)开展综合干预,阻断梅毒传播。
——落实公共场所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以艾滋病和梅毒高危人群较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为主要工作地点,组织开展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同伴教育培训,倡导采取安全性行为。通过免费发放、社会营销等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积极协调工商、公安、文化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将安全套供应情况纳入对目标场所的监管内容。
——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预防干预。各级性病诊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参与当地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工作,要主动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接近目标人群,提供咨询及转诊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和干预;也可在机构内建立咨询活动中心,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吸引目标人群参与;同时结合提供规范和优质的性病诊疗服务,提高目标人群的诊疗服务依从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支持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干预工作,协助制定干预工作计划,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覆盖辖区内的目标场所。
——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扩大干预覆盖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高危人群分布和活动情况,统筹资源,指导制定综合干预规划。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作用,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和指导社会力量开展综合干预,扩大工作覆盖面。
(三)提高监测检测质量,开展主动检测,促进梅毒早期诊断。
——进一步完善全国梅毒监测网络,加强梅毒病例报告和患病率监测。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梅毒疫情报告工作,强化对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梅毒疫情报告的监督检查,提高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辖区内的性病诊疗机构及疫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梅毒疫情报告的质量,减少重复报告、误报和漏报。各地应当根据本地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的数量和分布,定期开展梅毒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监测。梅毒患病率监测应当与当地艾滋病综合监测工作相结合,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加强梅毒监测检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各地梅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及评价防治效果。
——加强梅毒检测质量控制和实验室能力建设。建立全国梅毒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管理网络,制定梅毒检测技术规范。将梅毒检测质量管理纳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梅毒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和技术指导,提高梅毒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和梅毒确证检测的可及性。
——开展梅毒主动检测,促进患者早诊早治。各级性病诊疗机构(包括相关科室)要对性病就诊者、有高危行为史或有可疑梅毒临床表现者主动建议进行梅毒检测。要对就诊者提供检测前咨询,解释检测和规范治疗的意义,并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梅毒检测。检测结果要及时告知就诊者并提供有关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指导,不得歧视梅毒患者。开展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地方,应当将梅毒咨询检测服务作为内容之一,促进患者早诊早治。
——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机构要将梅毒免费咨询检测纳入日常服务内容。对门诊服药者和艾滋病求询者增加梅毒防治咨询检测的内容,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程序和要求参照艾滋病相关服务要求执行。
——建立梅毒血清确证检测和治疗的转诊制度。对不具备梅毒确证检测能力和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提供检测的机构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等,应当将梅毒抗体阳性者转诊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具有梅毒确证检测和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的诊疗服务和随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汇总全国梅毒监测检测信息,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梅毒监测检测信息纳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管理。
(四)提供规范化梅毒医疗服务。
——完善性病诊疗服务网络,提高服务可及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梅毒流行情况和防治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性病诊疗单位和科室,尤其要注重县级以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性病科室设置或培训性病防治人员,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梅毒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有效的梅毒会诊和转诊制度,使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能及时方便地获得确证和规范的诊疗服务。
——加强性病诊疗机构的梅毒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各级性病诊疗机构应当制订梅毒医疗服务的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质量自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梅毒诊疗培训与艾滋病防治培训相结合。艾滋病防治专家组中应当增加梅毒防治专家,指导制订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定期组织梅毒医疗服务质量的督导考核。
——规范梅毒医疗服务行为。梅毒医疗服务应当遵循保密、尊重隐私和不歧视的原则。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梅毒诊断标准》、国家梅毒诊疗规范和指南等要求开展临床诊疗服务,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做好复查和随访。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及时进行梅毒疫情报告、检测结果的告知、随访和性伴通知,提供梅毒健康教育与咨询、安全套推广等预防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在性病诊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咨询室,安排专职或兼职咨询员,提供梅毒咨询服务。梅毒预防服务质量应当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之一。
(五)预防和控制先天梅毒。
——健全工作机制,开展预防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先天梅毒防治工作与孕产期保健常规工作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密切结合,逐步形成以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提供婚前和孕前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提供先天梅毒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鼓励就诊者及其配偶或性伴主动接受梅毒检测,及早了解感染状态,及早治疗,减少孕产妇梅毒患者的发生。
——开展孕产妇梅毒患者的干预,减少先天梅毒婴儿的出生。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展孕产妇的梅毒筛查和治疗,第一次产前检查即应当对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尽可能在孕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及早对孕产妇梅毒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
——加强对梅毒抗体阳性婴儿的随访管理和规范诊疗服务,减低梅毒对婴儿的影响。对孕产妇梅毒患者所生婴儿,应当根据其母亲的治疗情况、婴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照规范要求对婴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在没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建立转诊制度,将梅毒检测阳性的孕产妇及婴儿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诊断治疗。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应用性研究。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梅毒控制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和援助,提高我国梅毒防治水平,促进我国梅毒控制工作的开展。
——结合我国梅毒防治需求,将梅毒等性病的控制作为艾滋病性传播控制手段之一,积极争取“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梅毒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加强简便、快速和有效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梅毒有效预防、治疗方法的研究和适宜技术的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治机制。各级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将梅毒控制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机制中,加强对梅毒防治工作的领导,制订梅毒控制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开展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梅毒防治工作。将梅毒控制目标作为评价艾滋病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落实梅毒控制工作经费。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梅毒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要结合当地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统筹安排梅毒防治工作所需经费。梅毒疫情较严重地区,还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支持,设立梅毒控制专项经费。同时,要积极动员国际组织和社会力量支持梅毒控制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梅毒医疗保障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为梅毒患者规范化医疗服务提供基本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梅毒治疗必需药品及检测试剂的生产与供应。
(四)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梅毒控制人员培训与艾滋病防治、妇幼保健等能力建设有机结合,合理统筹资源,提高效率。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梅毒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的人员培训,加强各级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设施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梅毒防治能力。
六、督导与评估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和阶段性考核,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认真研究解决。卫生部在结合艾滋病防治督导评估对梅毒控制工作进行日常督导检查外,将对各地梅毒控制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专项督导检查,对本规划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
第二篇:卫生部关于印发《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卫生部关于印发《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推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有效实施,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我部特制定《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〇〇七年八月四日
附件: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二〇〇七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 机构、人员和职责
1.机构
2.人员
3.职责
3.1 国家级
3.2 省级
3.3 地(市)级
3.4 县(区)级
3.5 乡镇(社区)级
3.6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3.7 医疗机构
4.基本工作条件
4.1 设备参考清单
4.2 房屋参考标准
第二章 患者发现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2.2 基层网络
2.3 医疗机构
3.工作内容和方法
4.肺结核诊断
4.1 诊断原则
4.2 肺结核诊断程序
4.3 肺结核诊断分类
4.4 结核病分类
第三章 实验室检查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2.1.1 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2.1.2 省级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2.1.3 地(市)级结核病实验室
2.1.4 县(区)级结核病实验室
2.2 乡镇查痰点
2.3 医疗机构实验室
3.工作内容和方法
4.质量保证
5.生物安全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放射技术人员
2.2 放射诊断人员
3.工作环境和内容
3.1 影像学检查环境
3.2 影像学检查内容
第五章 治疗与管理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2.2 基层网络
2.3 医疗机构
3.免费治疗对象、范围及治疗管理补助政策
3.1 免费化疗对象
3.2 免费范围
3.3 治疗管理补助政策
4.抗结核治疗方案
4.1 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化疗方案
4.2 复治涂阳肺结核化疗方案
5.管理内容和方法
5.1 管理方式
5.2 治疗结果判断
6.不良反应处理原则及预防
6.1 处理原则
6.2 不良反应的预防
7.耐多药结核(MDR-TB)治疗与管理
8.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治疗与管理
第六章 登记报告及监测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2.2 省级
2.3 地(市)级
2.4 县(区)级
2.5 结核病定点诊治机构
2.6 肺结核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及疫情责任报告人
3.工作内容和方法
4.质量控制
第七章 抗结核药品的管理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2.2 省级
2.3 地(市)级
2.4 县(区)级
3.工作内容和方法
第八章 健康促进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2.1.1 国家级
2.1.2 省级
2.1.3 地(市)级
2.1.4 县(区)级
2.2 基层网络
2.2.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2.3 医疗机构
3.工作内容和方法
3.1 肺结核患者和密切接触者
3.2 医务人员
3.3 公众
第九章 培训
1.目的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2.2 省级
2.3 地(市)级
2.4 县(区)级
3.培训对象
3.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3.2 医疗机构
3.3 基层网络
4.培训内容
5.培训方法
第十章 督导
1.目的 2.主要任务
3.程序与方法
3.1 督导前的准备
3.2 听取被督导单位的汇报
3.3 现场考察、收集资料
3.4 核实和分析信息
3.5 现场反馈
3.6 撰写和反馈督导报告
4.督导主要内容
4.1 政府承诺
4.2 患者发现与治疗管理
4.3 结核病实验室
4.4 药品管理工作
4.5 登记报告和监测工作
4.6 健康促进工作
4.7 培训工作
4.8 督导工作
5.各级督导频度
6.督导反馈与督导报告
6.1 督导反馈
6.2 督导报告
第一章 机构、人员和职责
1.机构
1.1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1.2 省、地(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专业科(所、室),或由卫生 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相应职能。开展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等服务的机构必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规定,具备相应资质。
1.3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
1.4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
2.人员
2.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其职责、工作任务、所在地域和服务人 口等因素,合理配置相应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
各级人员配置参考标准:
省级机构至少由20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根据所辖县(区)的数量的多少适当增加。超过50个 县(区)的省份,每增加10个县(区)增加1名人员。
地(市)级机构至少由15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根据所辖县(区)的数量的多少适当增加。超 过10个县(区)的地(市),每增加一个县(区),增加1名人员;如果地(市)同时承担县(区)级的防治任 务,要按照县(区)级的工作要求,增加相应数量的人员。
县(区)级机构至少由8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根据辖区人口数量的多少适当增加。超过40万人 口的县(区),每增加5万人口增加1名人员。
县(区)级以上单独设立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可根据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加 专业人员数量。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专职或兼职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有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
2.2 结核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需具备所从事工作的相应专业资格,或经过 6 县(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业 务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职责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3.1 国家级
3.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职责:
3.1.1.1 为制定有关结核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1.1.2 建立并完善结核病监控与评价系统,收集、分析、利用和反馈结核病防治信息,开展结核病疫情监 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研究、督导检查与评价。
3.1.1.3 参与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等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各地进行技术指导。
3.1.1.4 参与制定国家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策略,编写、制作健康教育材料,指导和实施健康促进工作。
3.1.1.5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方案,指导和参与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3.1.1.6 制定抗结核药品和设备的需求计划,协助完成药品和设备招标、采购,及时供应和调剂药品,开展 药品管理与监控。
3.1.1.7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3.1.1.8 组织编写各类培训教材,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3.1.1.9 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的相关研究,推广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
3.1.1.10 完成卫生部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要职责:
3.1.2.1 为制定有关结核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1.2.2 制定结核病防治临床技术方案并指导各地实施。
3.1.2.3 对结核病临床诊断、治疗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开展健康教育。
3.1.2.4 组织开展结核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研究。
3.1.2.5 制定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实施结核病实验室工作的质量保证,开展结核病实验 室技术人员培训,指导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建 设,对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评价,对全国结核病实验室工作 进行技术指导、评价和质量控制。
3.1.2.6 开展结核病耐药性监测与研究。
3.1.2.7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3.1.2.8 完成卫生部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2 省级
3.2.1 根据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结合当地实际为制定全省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提供技 术支持,并协助组织实施。
3.2.2 对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
3.2.3 按照国家结核病监控与评价系统的要求,收集、核对、上报、分析和反馈结核病防治信息,开展结核 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3.2.4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转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指导,对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进行调查与处理。
3.2.5 实施和推广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和操作规程,开展分枝杆菌的涂片、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试 验等实验室工作,开展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完善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建设,对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生物安 全管理,组织实施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工作,对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评价。
3.2.6 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对地(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结核病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业务 人员的培训。
3.2.7 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
3.2.8 制定抗结核药品和设备的需求计划,协助完成药品和设备招标、采购,及时供应和调剂药品,设立药 品和设备账目,专人管理。
3.2.9 负责对下级机构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评价。
3.2.10 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工作。
3.2.11 承办上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3 地(市)级
3.3.1 根据省级结核病防治规划,结合当地实际为制定本级和县级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 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组织实施。
3.3.2 对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
3.3.3 负责收集、核对、上报、分析和反馈本地区结核病防治信息,协助开展结核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 调查。
3.3.4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转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和指导,对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进行调查与处理。
3.3.5 实施和推广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和操作规程,开展分枝杆菌的涂片、分离培养,根据当地实际 情况逐步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实验室工作,开展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组织实施本地区结核病实验室 质量保证工作,对县级结核病实验室工作和生物安全进行检查和指导。
3.3.6 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对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结核病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3.3.7 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
3.3.8 制定抗结核药品和设备的需求计划,及时供应和调剂药品,设立药品和设备账目,专人管理。
3.3.9 负责对县级机构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评价。
3.3.10 开展结核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工作。
3.3.11 承办上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4 县(区)级
3.4.1 根据省、地结核病防治规划,结合当地实际为制定本级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提供 技术支持,并协助组织实施。
3.4.2 承担肺结核患者发现、报告、登记、治疗和管理工作,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肺结核患者督导化疗。
3.4.3 负责结核病信息的收集、录入、核对和上报工作,对信息资料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价。
3.4.4 检查和指导本地区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和转诊等工作,开展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和密切接触者检查工作。
3.4.5 开展痰涂片检查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在地(市)组织下开展实验 室质量保证工作,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和乡镇查痰点痰涂片检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和培训。
3.4.6 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对乡镇(社区)的结核病防治人员和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的培训。
3.4.7 制作、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3.4.8 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制定抗结核药品和设备的需求计划,设立药品和设备账目,专人管理;按照药品 管理要求存储药品,及时检查库存药品数量和效期。
3.4.9 开展对乡镇、村级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 督导检查。
3.4.10 承办上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5 乡镇(社区)级
3.5.1 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管理。
3.5.2 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结核病治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检查。
3.5.3 收集有关信息,负责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3.5.4 推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开展对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并做好相关记录。
3.5.5 设立查痰点的单位开展痰涂片检查工作。
3.5.6 负责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的培训。
3.5.7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3.6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3.6.1 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详细记录。
3.6.2 督促患者按时复查、取药,按期留送合格的痰标本。
3.6.3 推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到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协助开展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并做好相关记录。
3.6.4 对实施督导化疗的患者家庭成员或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3.6.5 向患者和公众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3.7 医疗机构
3.7.1 对初诊发现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及转诊。
3.7.2 负责对危重肺结核或严重合并症患者的救治,对出院患者及时转诊。
3.7.3 负责在医院内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3.7.4 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督导和指导。
4.基本工作条件
根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参照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应建设标准提供工作用房,保障人员和工作等经费,配置相应仪器设备。
4.1 设备参考清单
各级机构需要的设备参考清单
┌────────┬───────────┬───────────┬────────┐ │
设备清单
│
省级
│
市(地)级
│
县(区)级
│ ├────────┼───────────┼───────────┼────────┤ │
1、便携式计算机 │2人1台
│3人1台
│至少1台
│ ├────────┼───────────┼───────────┼────────┤ │
2、多媒体投影仪 │至少3台
│至少2台
│至少1台
│ ├────────┼───────────┼───────────┼────────┤ │
3、数码照像机
│至少3件
│至少2件
│至少1件
│ ├────────┼───────────┼───────────┼────────┤ │
4、摄像机
│至少2台
│至少2台
│至少1台
│ ├────────┼───────────┼───────────┼────────┤ │
5、传真机
│至少3部
│至少2部
│至少1部
│ ├────────┼───────────┼───────────┼────────┤ │
6、台式计算机
│每人1台
│每人1台
│至少3台
│ ├────────┼───────────┼───────────┼────────┤ │
7、编辑机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8、打印机
│每人1台
│每人1台
│至少3台
│ ├────────┼───────────┼───────────┼────────┤ │
9、复印机
│至少3台
│至少2台
│至少1台
│ ├────────┼───────────┼───────────┼────────┤ │
10、疫情信息专用│至少1部
│至少1部
│至少1部
│ │电话
│
│
│
│ ├────────┼───────────┼───────────┼────────┤ │
11、宽带网络
│应设置
│应设置
│应设置
│ ├────────┼───────────┼───────────┼────────┤ │
12、督导车辆
│至少4辆
│至少1辆
│至少1辆
│ ├────────┼───────────┼───────────┼────────┤ │
13、办公扫描仪 │至少2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14、酶标仪
│至少1件
│至少1件
│至少1件
│ ├────────┼───────────┼───────────┼────────┤ │
15、医用观片灯 │至少5件
│至少3件
│至少3件
│ ├────────┼───────────┼───────────┼────────┤ │
16、X光机
│开设门诊500mA至少1台 │开设门诊500mA至少1台 │200或500mA至少1 │ │
│
│
│台
│ ├────────┼───────────┼───────────┼────────┤ │
17、蒸汽高压灭菌│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锅
│
│
│
│ ├────────┼───────────┼───────────┼────────┤ │
18、冰箱
│至少5台
│至少3台
│至少3台
│ ├────────┼───────────┼───────────┼────────┤ │
19、恒温培养箱 │至少5台
│至少3台
│至少2台
│ ├────────┼───────────┼───────────┼────────┤ │20、B型超声检查 │
│开设门诊至少1台
│至少1台
│ │仪
│
│
│
│ ├────────┼───────────┼───────────┼────────┤ │
21、生物安全操作│至少2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柜
│
│
│
│ ├────────┼───────────┼───────────┼────────┤ │
22、生化仪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3、双目显微镜 │至少20台
│至少4台
│至少2台
│ ├────────┼───────────┼───────────┼────────┤ │
24、尿液检测仪 │
│开设门诊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5、血细胞分析仪│
│开设门诊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6、离心机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7、分析天平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8、心电图机
│
│开设门诊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29、超低温冰柜 │至少1台
│
│
│ ├────────┼───────────┼───────────┼────────┤ │30、电子天平
│至少2台
│至少1台
│1台
│ ├────────┼───────────┼───────────┼────────┤ │
31、培养基凝固器│至少2台
│至少1台
│
│ ├────────┼───────────┼───────────┼────────┤ │
32、涡旋震荡器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33、酸度测定仪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34、凝胶分析仪 │1台
│1台
│
│ ├────────┼───────────┼───────────┼────────┤ │
35、移液器
│至少5把
│至少2把
│
│ ├────────┼───────────┼───────────┼────────┤ │
36、核酸扩增仪(P│至少1台
│1台
│
│ │CR仪)
│
│
│
│ ├────────┼───────────┼───────────┼────────┤ │
37、电泳仪
│至少1台
│1台
│
│ ├────────┼───────────┼───────────┼────────┤ │
38、电泳槽
│至少1套
│1套
│
│ ├────────┼───────────┼───────────┼────────┤ │
39、洗板机
│1台
│1台
│1台
│
├────────┼───────────┼───────────┼────────┤ │40、水浴箱
│至少2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
41、磁力搅拌器 │1台
│1台
│1台
│ ├────────┼───────────┼───────────┼────────┤ │
42、紫外线灯
│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 │
43、体重计
│
│至少1台
│至少1台
│ └────────┴───────────┴───────────┴────────┘
4.2 房屋参考标准
实验室:各级根据工作需要,保证实验室用房达到生物安全标准,要有单独的办公用房。
诊室:开展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机构必须设有诊室和处置室。
X光室:根据X光机的大小,配备充足的房舍,保证满足X线防护的条件,要有单独的办公用房。
药品仓库和药房:各级建立符合标准的药品仓库;负责患者治疗管理的机构要有药房,保证方便患者领取药品。
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用房:具备安置计算机的足够空间,通风良好。
资料保管用房:具备存储档案、病案等专门用房。
其它办公用房:根据使用目的设置。
第二章 患者发现
1.目的
采取措施积极发现肺结核患者,使之及时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恢复健康,减少结核菌在人群中的传播。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制定患者发现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肺结核患者筛查工作;负责落实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疑似患者、现症患者的诊断、登记和报告工作;完成肺结核患者追踪工作和密切接触者检查;对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做好转入患者的登记管理,并将非结核病患者转回原医疗机构诊治。
2.2 基层网络
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任务是:发现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告知和督促患者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接受登记和免费检查。
2.3 医疗机构
2.3.1 结核病专科医院
对门诊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应立即报告,对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及时转诊,对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出院后及时转至患者居住地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2.3.2 综合医疗机构
发现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将患者转诊到当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确诊;住院患者出院后,应及时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患者住院诊治信息;同时要按照要求及时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
3.工作内容和方法
3.1 发现对象: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及痰涂片阴性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患者发现的重点对象。
3.2 肺结核患者发现的主要方法:细菌学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法。
3.3 患者发现方式:因症就诊、患者追踪、重点人群检查是发现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式。推荐可疑症状者是基层网络发现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式。
3.4 免费检查和报病激励政策: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实行免费的痰涂片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对发现和报告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给予报病奖励。
4.肺结核诊断
4.1 诊断原则
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细菌学为主,结合胸部影像学、病史和临床症状、必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咳嗽、咳痰≥2周或咯血等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重要线索,应予重视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4.2 肺结核诊断程序
4.2.1 问诊:对因症就诊或转诊的初诊患者,应详细询问: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是否有咳嗽、咳痰或咯血、低热、盗汗、乏力、厌食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用药史等。
4.2.2 填写初诊病人登记本:要求采用全国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统一的初诊病人登记本。
4.2.3 痰涂片抗酸杆菌和胸部X线检查:咳嗽、咳痰≥2周或有咯血或血痰者进行痰涂片显微镜检查及拍摄胸片。
4.2.4 肺结核鉴别诊断:肺结核的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同许多胸部疾病相似,在诊断肺结核时,应注意与胸部肿瘤、肺炎等其它疾病相鉴别。
4.3 肺结核诊断分类
传染病报告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细菌学检查分类:涂阳肺结核、涂阴肺结核。
4.4 结核病分类
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第三章 实验室检查
1.目的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最主要手段,是结核病确诊、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2.1.1 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2.1.1.1 负责全国结核病实验室工作的规划、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技术管理,为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
2.1.1.2 根据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全国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参与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2.1.1.3 制定和推行结核病细菌学检查实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2.1.1.4 建立可行的全国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保证系统,并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核病实验室工作。
2.1.1.5 除常规的分枝杆菌检查项目外,承担其它结核病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施和基础研究,承担分枝杆菌最终的菌种鉴定工作。
2.1.1.6 开展有关的应用性研究。
2.1.1.7 培训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
2.1.1.8 接受跨国参比实验室的技术指导。
2.1.1.9 收集、分析和反馈全国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
2.1.2 省级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2.1.2.1 负责全省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1.2.2 开展结核病实验室培训和督导等工作,为全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并接受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的技术指导。
2.1.2.3 根据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组织实施全省结核病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工作。
2.1.2.4 对本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所用耗材、试剂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核准,为全省统一提供抗酸染色试剂,为省内开展分离培养的实验室统一提供培养基。
2.1.2.5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开展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分离株的初步鉴定,有条件的省级参比实验室可建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分枝杆菌菌种库。
2.1.2.6 开展有关科研活动和应用性研究工作。
2.1.2.7 收集、分析和反馈全省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按有关规定向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上报各类表格和资料。
2.1.3 地(市)级结核病实验室
2.1.3.1 制定本地(市)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计划。
2.1.3.2 组织实施本地(市)痰涂片镜检的盲法复检和现场评估,并按要求向省参比实验室报告结果。
2.1.3.3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开展痰涂片镜检工作,有条件的地(市)可以在省参比室的核准和指导下开展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工作。
2.1.3.4 对县(区)级实验室以及乡镇卫生院查痰点提供技术支持,统一提供实验室试剂和耗材。
2.1.3.5 培训所辖县(区)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
2.1.3.6 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本地区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数据。
2.1.4 县(区)级结核病实验室
2.1.4.1 制定本县(区)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计划。
2.1.4.2 在地(市)级实验室的组织下,开展痰涂片镜检盲法复检。
2.1.4.3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常规开展痰涂片镜检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有能力、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分枝杆菌培养。
2.1.4.4 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查痰点的工作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
2.2 乡镇查痰点
2.2.1 开展痰涂片镜检工作,并按规定送痰涂片复检。
2.2.2 接受上级实验室的培训、现场督导和技术指导。
2.3 医疗机构实验室
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结核病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和分枝杆菌培养工作,并接受本地区和上级结核病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3.工作内容和方法
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根据结核病防治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查。结核病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检查、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分枝杆菌血清学及核酸扩增检测等。结核病实验室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必须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涂片染色镜检方法:推荐使用萋尔-尼尔逊染色法(Ziehl-Neelson)或金胺O(auramine O)荧光染色法。
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法,是结核病确诊的可靠方法,也是获得纯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其它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推荐使用罗氏培养基简单法来进行培养。在使用分枝杆菌快速培养仪(MIGT、BacT/Alert、ESP)进行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检查时,标本接种前的去污染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系统说明书中给定的方法进行。孵育检测过程中系统报告阳性时,相应标本的培养液必须首先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发现抗酸菌后方可发出阳性报告。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结核患者合理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针对耐药患者的预防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在耐药监测工作中以比例法作为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4.质量保证
4.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对实验室内部的操作规程、设备和耗材、痰标本收集、染色剂制备、涂片制备和染色、显微镜维护、显微镜镜检、结果登记和报告以及痰片保存等过程进行内部检查和监测。
4.2 开展室间质量评估(EQA),进行批量测试、盲法复检和现场评估,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4.3 结核病实验室检验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职人员。
5.生物安全
5.1 实验室环境:根据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 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对于结核分枝杆菌大量活菌操作须在符合生物安全三级(BSL-3)的环境中进行;而对于样本检测,包括涂片、显微观察、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试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等初步检测活动,可以在符合生物安全二级(BSL-2)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含防护屏障)均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2 实验操作: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操作,实验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进行各项实验室操作。
5.3 菌种或样本运输:为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在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时,须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包装、运输、操作、保藏和管理。
5.4 废弃物处理:对于医疗废弃物,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
1.目的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方法,是评价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2.主要任务
2.1 放射技术人员
2.1.1 及时完成患者的胸片拍照及所摄胸片的暗室处理工作。
2.1.2 熟练、正确操作摄片机器,负责X线设备的保养维护。
2.1.3 使用计算机间接数字摄影(CR)或计算机直接数字摄影(DR)进行摄片者,除负责CR(或DR)机器的日常维护外,尚须正确、熟练操作CR(或DR)处理系统。
2.2 放射诊断人员
2.2.1 为了减少或避免肺结核的误诊和过诊,需进行集体阅片。
2.2.2 负责所摄胸片的诊断报告书写,登记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必须正确使用影像诊断术语。对诊断不明确者应提出可能性诊断和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2.2.3 登记所有接受胸片检查患者的诊断结果,对诊断的肺结核或疑似的肺结核患者进行登记。
3.工作环境和内容
各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必须配备专职放射技术人员和影像诊断医生,或影像诊断医生除负责影像诊断外,尚担负胸片拍摄和胸片暗室处理等工作。各类人员必须取得放射防护合格证,具有CT等大型设备机构应具有大型仪器上岗证,放射诊断人员还必须获得有效的医生执业资格。
3.1 影像学检查环境
3.1.1 透视机房和摄片机房的设置必须符合卫生监督部门关于射线防护的规定。
3.1.2 透视机器和摄片机器必须经卫生监督部门检验合格。
3.2 影像学检查内容
3.2.1 胸部摄影
胸部摄影(包括高千伏摄影、CR和DR)所获得的影像资料可以长期保存,有利于复查时对比,因此是诊断肺结核病变的一种常用方法。
3.2.2 胸部CT检查
胸部CT检查可以获得组织或病变局部的详细影像信息,为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第五章 治疗与管理
1.目的
对发现的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药物合理治疗、规范管理,治愈结核病患者,消除传染性,减少耐药结核病发生,从而控制结核病流行。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负责建立和填写结核病人登记本、病历和治疗记录卡等;根据患者诊断和分类确定化疗方案,落实病人治疗管理;对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教;发放抗结核药品,定期访视患者,对乡镇及村级结核病督导员和志愿者 19(如村干部、教师、家庭成员)的工作定期督导检查;了解治疗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督促患者定期查痰、取药,并作好随访记录;评价治疗效果。
2.2 基层网络
乡镇(社区)级医生负责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志愿者督导员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对每位患者全疗程至少访视4次。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和志愿者负责监督患者服药,防止患者中断服药,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断治疗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报告上级主管医生;督促患者定期查痰、取药,填写“肺结核病人治疗记录卡”,完成后上交乡镇卫生院,转送至县(区)结核病防治所(科)保存。
2.3 医疗机构
对在医疗机构诊治的肺结核患者,须使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规定的化疗方案;对符合免费治疗的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药品。
3.免费治疗对象、范围及治疗管理补助政策
3.1 免费化疗对象
3.1.1 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涂阳、初治涂阴肺结核)。
3.1.2 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对复治涂阳患者提供一次标准短程化疗方案治疗。
3.2 免费范围
免费治疗仅限于患者采用国家免费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的抗结核药物、注射器、注射用水等费用。患者自购的抗结核药品、其它药品或住院治疗费用均不属免费的范围。
3.3 治疗管理补助政策
对负责肺结核病患者督导治疗管理的县、乡和村级人员给予治疗管理补助经费。
4.抗结核治疗方案
4.1 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化疗方案
初治涂阳和初治涂阴(含未查痰)肺结核病人均采用此方案治疗。
(1)2H3R3Z3E3/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1次,共4个月。
(2)2HRZS(E)/4HR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每日1次,共 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每日1次,共4个月。
4.2 复治涂阳肺结核化疗方案
(1)2H3R3Z3E3S3/6H3R3E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隔日1次,共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隔日1次,共6个月。
(2)2HRZES/6HRE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每日1次,共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日1次,共6个月。
5.管理内容和方法
5.1 管理方式
对涂阳肺结核患者采用全程督导化疗;对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在强化期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继续期实行全程治疗管理;或者选择患者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督导管理。
5.2 治疗结果判断
治疗结果主要根据细菌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按照队列分析方法分为:治愈、完成疗程、结核死亡、非结核死亡、失败、丢失、迁出、其他(拒治、药物不良反应、误诊)。
6.不良反应处理原则及预防
6.1 处理原则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应在病历上做好记录,督促患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对轻微不良反应(无实质性脏器损伤),可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采取对症处理并报告上级医生;对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嘱患者立即到医疗机构救治。
6.2 不良反应的预防
抗结核治疗前,要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疾病史,必要时做肝肾功能检查,对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选择抗结核药物种类及剂量;用药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服用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7.耐多药结核(MDR-TB)治疗与管理
7.1 依据既往用药史和/或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或个体化治疗方案。
7.2 坚持联合用药的原则,方案中包括3种以上敏感或未曾使用过的抗结核药物。
7.3 痰菌阴转后继续治疗至少18个月,总疗程约为24-36个月。
7.4 实施全程督导管理,有条件地方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强化期应该住院治疗。
8.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治疗与管理
8.1 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或肺外结核时,抗结核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与未感染HIV患者相同,建议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
8.2 一般情况下,遵循抗结核治疗优先的原则:当患者的艾滋病进展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时,如CD4<200/μl或并发肺外结核,建议在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CD4<50/μl或存在其它严重病症的艾滋病患者,在患者耐受了抗结核治疗后应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8.3 由于一些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患者在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病毒治疗时,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抗结核治疗尽量采用每日治疗方案,并根据病人体重,决定用药量。
第六章 登记报告及监测
1.目的
了解肺结核流行趋势和特点,监测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与效果,为制定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2.1.1 组织实施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
2.1.2 建立、维护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并组织实施。
2.1.3 制定、完善结核病信息报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
2.1.4 收集、审核和汇总全国的统计报表和其它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分析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完成季度、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和下发。
2.1.5 对省级机构结核病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2.2 省级
2.2.1 组织实施本省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报告工作。
2.2.2 建立健全全省结核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和制度。
2.2.3 对本省的结核病管理信息工作进行管理。
2.2.4 收集、审核和汇总全省的统计报表和其它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分析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完成季度、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和下发。
2.2.5 对地(市)级机构结核病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2.3 地(市)级
2.3.1 建立健全本地(市)结核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和制度。
2.3.2 对本地区的结核病管理信息工作进行管理,对本地区报告信息进行动态监控。
2.3.3 对县(区)级机构结核病信息管理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2.3.4 收集、审核和汇总本地区的统计报表和其它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分析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完成季度、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
2.4 县(区)级
2.4.1 建立健全本县(区)结核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和制度。
2.4.2 负责本县(区)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的报告、审核工作。
2.4.3 正确填写结核病登记、转诊及追踪等监测信息资料;收集、审核和汇总本县(区)的统计报表和其它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分析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完成季度、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
2.4.4 负责本县(区)结核病信息监测系统的维护,收集、整理结核病专报系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提出建议。
2.4.5 对辖区内定点机构结核病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2.4.6 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的技术指导、监督评价和考核。
2.5 结核病定点诊治机构
承担结核病定点诊治任务的机构为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单位,负责登记每天接诊的门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完成“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实验室登记 本”、“结核病人登记本”和结核患者病案资料的填写,并负责录入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
2.6 肺结核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及疫情责任报告人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肺结核疫情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要依照有关规定对本单位责任疫情报告人的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保健人员、放射诊断人员、检验人员、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肺结核患者、疑似患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3.工作内容和方法
3.1 发现肺结核患者、疑似患者的疫情责任报告人,应按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交送本单位疫情管理科室或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核实患者信息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必要时要做订正。非结核病定点诊疗医疗单位在报告的同时要开出转诊单,住院患者出院后应及时转到当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或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实施管理。
3.2 县(区)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应浏览辖区内报告的结核病报告卡,填写患者追踪登记本,在规定时间内对需要修订的报告卡进行订正,特别是追踪患者的信息;负责对没有网络直报条件医疗单位送交来的报告卡和本单位发现的肺结核患者进行网络直报。
3.3 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每天接诊的门诊患者,全部登记在“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实验室检查记录登记在“结核病实验室登记本”,确诊为结核病患者的登记在“结核病人登记本”;同时负责将患者诊治、管理等信息录入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
3.4 县(区)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及时完成各类结核病统计报表,并按时向上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报告,并分析报表,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3.5 上级机构审核、汇总、分析下级机构的报表,并完成本机构的管理报表;对以往和当前的流行情况和动态作出分析,对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和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同时反馈各县,并确定重点督导地区和内容。
3.6 患者登记工作流程和步骤
3.6.1 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初诊病人登记本”和“结核病实验室登 记本”,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是否报告了传染病报告卡。若已报告,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收治”,并完成网络门诊记录;若未报告,直接录入患者门诊信息。
3.6.2 若诊断为结核病患者,填写“结核病人登记本”和病案资料并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病案信息,对于外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已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报告的患者,应在系统中查找到该患者的病案信息,修订该患者的门诊和病案信息。
3.6.3 对于非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报告传报卡,但未到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就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要将其信息交给相关人员进行追踪,及时对传报卡中患者追踪状态及其它信息进行订正,保证网络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6.4 及时更新患者的随访信息,包括查痰、取药、停止治疗等信息。
3.7 建立规范的结核病信息查询制度。非结防系统部门查询结核病信息资料,需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本单位其它科室查询和利用结核病信息资料,需经单位领导或结核病信息管理科室的分管领导批准。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患者个人信息应给予保密。
4.质量控制
4.1 患者资料信息要求填写及时、完整、准确,“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实验室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病案记录资料、患者追踪信息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保存。
4.2 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应将本级行政区域内的结核病防治信息资料及时进行备份,定期归档保管。
4.3 各类统计报表和录入专报系统的患者资料要准确、及时、完整,对下级上报的信息资料需进行逐级核对。本级反馈和上报的信息资料需经单位领导审核。
4.4 从事信息资料工作的人员须经过相关业务培训,不要随意更换。
第七章 抗结核药品的管理
1.目的
建立持续不间断的抗结核药品供应体系,做好抗结核药品的需求计划、保障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杜绝药品的过期和浪费。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建立全国抗结核药品管理制度;制定全国的抗结核药品需求计划;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抗结核药品的招标、采购;按时分发、调剂药品,避免药品短缺;对全国的药品季报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对药品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及时掌握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培训省级药品管理人员;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开展抗结核药品管理方面的研究。
2.2 省级
测算并上报全省下一的药品需求计划;核对、验收、反馈收到的所有药品的数量和质量;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抗结核药品的招标、采购;按时分发、调剂药品,避免药品短缺;按规定存储药品;保持合理库存量;及时填写药品出入库记录,保证账物相符;收集、核对并汇总地区级的报表,并按时上报;对全省的药品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对药品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培训下级药品管理人员。
2.3 地(市)级
测算并上报全地区药品需求计划;核对、验收、反馈收到的所有药品的数量和质量;及时分发药品;按规定存储药品;保持合理库存量;及时填写药品出入库记录,保证账物相符;收集、核对并汇总县(区)级的报表,并按时上报;对本地区及所辖县区的季度报表中药品的报告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督导;培训县(区)级药品管理人员。
2.4 县(区)级
测算并上报全县药品需求计划;核对、验收、反馈收到的所有药品的数量和质量;按规定存储药品;保持合理库存量;保证患者药品供应;及时填写药品出入库及药品发放登记本,保证账物相符;按时上报药品季报表。
3.工作内容和方法
药品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选择、采购、分发和使用。
药品选择包括挑选高质量的抗结核药品和适当的剂量、剂型。
药品采购包括确定需求的抗结核药品数量、选择采购方法、招标管理、制定合同条款、确保药品质量、保证合同履行。
药品分发包括办理交割手续、库存控制、库存管理、药品运输到药品库房。
药品使用包括诊断、开具处方、分发药品和患者正确服药。
第八章 健康促进
1.目的
通过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各种目标人群对结核病防治政策和防治知识的认识,改变他们陈旧的和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使不同目标人群采取相应的正确行动或改变不正确的行动;有助于政府和卫生机构实施有效的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主要任务
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
2.1.1 国家级
确定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促进策略;制作、下发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培训省级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人员;开发动员有关部门和/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的健康促进活动;对各级开展的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监控与评价;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
2.1.2 省级
确定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促进活动计划;制作、下发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培训地(市)、县(区)级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人员;开发动员有关部门和/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通过省级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对地(市)、县(区)级开展的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监控与评价。
2.1.3 地(市)级
确定本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促进活动计划;制作、下发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培训县(区)级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人员;开发动员有关部门和/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对县(区)级开展的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监控与评价。
2.1.4 县(区)级
确定本县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促进活动计划;制作、发放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使用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开展活动;开展针对就诊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开发动员有关部门和/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对乡村级开展的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监控与评价。
2.2 基层网络
2.2.1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门诊等患者就诊场所张贴结核病防治宣传材料;定期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宣传结核病控制政策和基本知识;利用乡村医生例会宣传结核病控制政策与新 知识;通过乡级电视广播站开展结核病宣传活动;对村级开展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进行监督。
2.2.2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患者就诊场所张贴上级下发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材料;向就诊的患者宣传结核病基本知识;定期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宣传结核病控制政策和基本知识;向村(社区)领导和村民(社区居民)宣传结核病控制政策与新知识;通过村(社区)广播站开展结核病宣传活动。
2.3 医疗机构
在患者就诊场所张贴结核病防治宣传材料;定期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宣传结核病控制政策和基本知识;对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宣传结核病基本知识;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防治政策与措施的宣传。
3.工作内容和方法
3.1 肺结核患者和密切接触者
对肺结核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宣传重点在于结核病的基本知识、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国家免费治疗政策、随访复查的具体要求、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家庭接触者检查的意义。动员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接受结核病检查。
3.2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应该正确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并向患者及相关人员进行宣传,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并做好自我防护。
3.3 公众
对社会公众(包括各级行政领导)主要宣传结核病危害、主要症状、国家结核病控制策略和免费政策等核心信息。
第九章 培训
1.目的
通过多种方式对各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业务人员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人员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在职培训,使他们熟悉和掌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政策法规、技术策略和技术规范,提高和改善其结核病防治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2.主要任务
2.1 国家级
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专家编写培训教材;按计划举办各类国家级培训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为省级培训师资及其它技术支持。
2.2 省级
根据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按计划举办各类省级培训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为地市级培训师资及其它技术支持。
2.3 地(市)级
根据本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为县级培训师资及其它技术支持。
2.4 县(区)级
参加上级业务单位组织的培训;组织对基层医生和防治人员的培训;考核培训效果。
3.培训对象
3.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
各级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包括负责规划管理、患者发现及治疗管理、统计监测、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督导、师资培训、健康教育的人员。
3.2 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结核病网络报告、登记、转诊及诊断治疗相关的专业人员,包括防保科/传染科、呼吸科/内科、放射科、检验科人员等。
3.3 基层网络
包括乡镇(社区)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和结核病患者督导服药志愿者等。
4.培训内容
4.1 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项目管理: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规划及项目管理、结核病流行病学、督导方法、规划实施的考核与评价、应用性研究等内容。
4.2 患者发现及治疗管理:结核患者的发现方式、登记报告、转诊和追踪、诊断与鉴别诊断、化学治疗、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治疗管理等。
4.3 实验室:实验室检查方法、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生物安全等内容。
4.4 登记报告和监测:结核病的登记报告、监测、报表的填写及分析、网络直报和专报及监测系统管理等。
4.5 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概论、健康促进方法、健康促进工具的应用等。
4.6 药品管理:抗结核药品的需求测算、抗结核药品的管理、抗结核药品 的运输及保管、药品管理的督导及评价等。
4.7 财务管理:结核病防治规划经费预算、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督导及检查等。
4.8 师资培训: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培训设计、培训方法应用、培训评估等内容。
5.培训方法
各类培训班均采用逐级培训的原则。采取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修、短期强化培训、选派技术专家对下级培训机构进行技术支持等方式。培训应注重培训效果,可采用参与、互动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并与继续医学教育、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资质培训等相结合。
第十章 督导
1.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了解《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的状况、当地政府的承诺和干预效果,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与障碍,提出改进建议,反映被督导单位的意见和要求,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防治人员工作能力。
2.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制定督导员手册,各级制定本级的督导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督导工作,及时反馈督导结果;开展督导工作培训。
3.程序与方法
3.1 督导前的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制定督导计划,明确督导目的及内容;确定被督导单位和督导日程;重点了解和掌握被督导单位的一般情况、成绩和主要问题;撰写督导提纲。
3.2 听取被督导单位的汇报
3.3 现场考察、收集资料
3.4 核实和分析信息
3.5 现场反馈
3.6 撰写和反馈督导报告
4.督导主要内容
4.1 政府承诺
4.1.1 政策环境
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机构、人员及防治网络;规划计划的制定和检查;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性支持和相关文件。
4.1.2 财政支持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是否纳入财政预算,是否足额、及时到位;日常业务运转经费,工资发放的保证;业务及办公条件。
其他财政支持: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及其他来源经费的下拨和使用情况。
4.2 患者发现与治疗管理
4.2.1 患者发现工作
患者发现工作水平;免费检查及报病激励政策落实;肺结核患者诊断、登记报告、转诊、追踪情况;初诊患者查痰率;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检查。
4.2.2 治疗管理工作
系统管理率、治疗覆盖率、治疗2、3个月末痰菌转阴率、治愈率、完成治疗率、病人管理落实、管理费发放情况等。
4.3 结核病实验室
实验室布局,装备情况;实验室质量保证工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记录、登记情况。
4.4 药品管理工作
药品计划供应及使用情况;持续、不间断药品供应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以及药品的贮存、管理和发放情况。
4.5 登记报告和监测工作
结核病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原始登记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相关报表数据与各种登记资料的符合情况;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利用及反馈。
4.6 健康促进工作
健康促进计划、开展的活动和完成情况;健康促进产品的开发、制作和使用情况。
4.7 培训工作
培训计划及完成情况;培训班的种类、形式、数量及参加人数。
4.8 督导工作
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各级督导的频度;督导报告质量;督导报告的反馈。
5.各级督导频度
各级的督导频度见下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次数。
各级的督导频度表
┌──────────┬─────────────────────────────┐ │督导级别
│督导频度
│ ├──────────┼─────────────────────────────┤ │中央级
│每年对每省1~2次
│ ├──────────┼─────────────────────────────┤ │省级
│每年对地(市)至少2次,每次抽查2~3个县
│ ├──────────┼─────────────────────────────┤ │地(市)级
│每季度对各县进行1次
│ ├──────────┼─────────────────────────────┤ │县(区)级
│每1~2个月对各乡镇进行1次
│ ├──────────┼─────────────────────────────┤ │乡镇级
│对每例涂阳患者治疗全程共访视4次
│ └──────────┴─────────────────────────────┘
6.督导反馈与督导报告
6.1 督导反馈
督导分为行政和技术两部分,向政府卫生行政及相关部门、业务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进行反馈。根据督导所见,总结工作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6.2 督导报告
完成督导后,撰写督导报告,并将其正式上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同时下发相关地区。
第三篇: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
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学〔2003〕3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已实行双向选择,原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中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在充分征求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并在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中实行。为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意见》是深入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招、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明确高等学校在招生体检方面的责任、深化高等学校招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所有考生权益的保护,对残疾考生的关爱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指导意见》对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身体状况的要求与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不同的是:
1.进一步放宽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血液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及学习不能自理的考生,高等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外,对患有其他疾病的考生,只要不影响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录取时一般应不受限制。
2.对原体检标准规定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的考生不能录取的专业进行了调整。明确了由于所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能按专业培养方案完成学业的录取受限专业;对患有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但今后对在该专业领域内就业可能有影响的,提出不宜就读专业的指导性建议,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报专业。
3.由于视力及肝功不正常等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可限定部分专业不予录取。
4.对肢体残疾、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5.高等学校应对入学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对复查后不能进行正常学习的,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三、《指导意见》只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指导性意见。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必须合法、合理,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但不得以不具备办学条件或不符合培养要求为由,拒收确能进行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考生。补充规定要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
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是高等学校录取时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要充分重视,并根据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向社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省级招办在录取阶段要给高等学校提供完整、清晰的考生体检电子档案,以便于高等学校录取时审核。残疾考生招生工作是高校招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省级招生委员会可吸收本省残联作为成员单位,加强协调与合作。
五、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执行。
六、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将本通知及《指导意见》尽快转发至本地区各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2.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按公政治[2000]137号文件执行。
3.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按[1997]后联字2号文件执行。
第四篇: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通知的通知
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
施方案通知的通知 苏卫办社妇〔2011〕4号
各市卫生局:
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卫办妇社发〔2011〕19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是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重大举措,能有效加强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综合防治,减少婴儿感染,保障母婴健康。为此,国家把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摆上突出的位置,予以重点加强。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在资金安排、宣传教育、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内容繁杂,涉及环节多,推进难度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统筹协调社妇、疾控、医政、规财等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与分工,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项目工作的合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承担起项目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日常业务管理,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项目工作实施情况的督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梅毒检测技术指导、孕产妇及其儿童的艾滋病确认试验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等工作。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结合日常业务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社会高度关注,相关信息的严格管理和准确发布非常重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要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项目信息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业务培训,规范信息数据的收集、审核和上报,确保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含国家和省级试点地区),通过网络直报及时报送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个案登记卡,相关的纸质项目工作月报表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盖章后于每月10日前统一报送我厅,国家试点地区还应在每月10日前通过网络直报项目工作月报表。
附件: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国家和省级试点地区名单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抄送:省妇幼保健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五篇:梅毒预防与疫情管理测试题
梅毒预防与疫情管理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梅毒、淋病和尖锐湿疣3种性病时,应如何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A 所有性病只填一张报卡,病种只选梅毒 B梅毒填一张报卡,其它性病填另外一张卡
C 淋病填写一张报卡,其它性病填另外一张卡 D每一种性病填一张报卡
2、梅毒病例报告由首诊医生负责报告,是指以下哪项?
A 由接诊医生做出诊断后报告 B 由第一次对病人做出诊断的医生报告 C 由会诊医生报告
D 病人就诊前在其他医院已诊断,但在本医院为初诊,由诊断医生报告
3、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分期分类为以下哪项?
A 早期梅毒、晚期梅毒 B 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梅毒 C 显性梅毒、隐性梅毒 D 后天梅毒、先天梅毒
4、根据当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包括以下哪项?
A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C 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 D 确诊病例、阳性检测者
5、一期梅毒确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A 多形性皮疹、RPR和TPPA均阳性 B 硬下疳、RPR和TPPA均阳性 C 硬下疳、RPR阳性 D 硬下疳、TPPA阳性
6、在您医院住院分娩的一名孕产妇,经检测两类梅毒血清抗体(TP-ELISA和RPR方法检测)均阳性,经询问病史,该孕产妇在1年前有过梅毒诊疗史,该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A 需要报告 B 不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7、某医院对一名住院病人开展ELISA筛查,结果ELISA阳性,再进一步开展RPR检测,RPR也阳性,但滴度为1:4。经询问病史,该病人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该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A 需要报告 B 不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8、血站对献血员查出的梅毒血清阳性者应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A 不报告,也不转诊 B 报告,并转诊 C 不报告,转诊到性病门诊 D 不知道
9、胎传梅毒诊断非常复杂,如果无法通过现有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立即确诊的病例,应通过随访检测来进行诊断,对于TPPA试验阳性怀疑为胎传梅毒的儿童,随访的最终时间为: 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18个月
10、某婴儿到医院就诊,其父亲只说婴儿母亲有梅毒,具体情况医生无法得知,婴儿试验结果为RPR阴性,TPPA阳性。以下哪项为合适的选项?
A 立即报告胎传梅毒 B 随访,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是否报告 C 不报告 D 不知道
11、某医院为了传染病报告方便,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加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但电子版《传染病报告卡》梅毒诊断的选项为“梅毒”,未分期。医生在填报各期梅毒病例时,只能选择“梅毒”,防保科工作人员在开展梅毒病例网络报告录入时,应如何处理? A 录入时随便选择一个梅毒分期 B 立即与填卡医生联系,明确梅毒分期后再录入
C 录入时选择一期梅毒 D 不知道
12、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到A医院进行数据质量核查,发现本有5例梅毒病例诊断分期错误,应如何处理?
A 删除病例,重新报告 B 在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订正,并填写订正报告卡
C 不处理 D 不知道
13、硬下疳是下列哪类梅毒的临床表现:
A 一期梅毒B 二期梅毒 C 三期梅毒D 胎传梅毒
14、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PPA B ELISA C RPR D FTA-ABS
二、是非题
15、当医生填写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出现差错时,报卡可以修改,但修改后,医生应在修改处附近签名,以示负责。
16、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梅毒病例就应该报告,如不报告,则判为漏报。
17、某医院检验人员发现某患者TPPA和RP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恰接诊医生休假,这位检验人员为防止漏报,立即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梅毒病例。
18、RPR或TRUST滴度在1︰8以上的梅毒病例才需要报告。
19、新生儿非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即可诊断先天梅毒。
20、除部分极早期梅毒外,一般梅毒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有效抗梅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常终身阳性。答案:
1、D
2、B
3、B
4、B
5、B
6、B
7、A
8、C
9、D
10、B
11、B
12、B
13、A
14、C
15、√
16、×
17、×
18、×
19、× 20、√ 梅毒临床诊疗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硬下疳是下列哪类梅毒的临床表现:
A 一期梅毒B 二期梅毒 C 三期梅毒D 胎传梅毒
2、关于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斑丘疹最少见 B掌跖皮损为暗红色或淡褐色环状脱屑性斑疹 C 皮损颜色呈“生火腿”色 D多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3、关于潜伏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无任何临床症状 B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C 感染期在2年以内为早期潜伏梅毒 D病情稳定,已无传染性
4、关于先天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孕妇感染时间越长,越容易传染胎儿 B 可发生硬下疳 C 鼻炎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D 不易累及神经系统
5、早期梅毒的推荐治疗方案为:
A苄星青霉素G 12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次 B苄星青霉素G 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次 C苄星青霉素G 48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次 D苄星青霉素G 12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5~6次
6、晚期梅毒对青霉素过敏者的治疗方案为:
A 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口服,疗程30d B 阿奇霉素250mg,每日2次,口服,疗程30d C 阿奇霉素5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30d D 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疗程30d
7、关于吉海反应,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 常发生于首剂抗梅毒药物治疗后数小时
B 出现发热、怕冷、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骨骼痛等 C 孕妇患者可致早产或胎儿宫内窒息 D 晚期梅毒患者发生率高于早期梅毒
8、如果梅毒治疗有效,非螺旋体试验转阴时间一般为:
A 一期梅毒3个月,二期梅毒6个月 B一期梅毒6个月,二期梅毒12个月 C 一期梅毒9个月,二期梅毒18个月 D一期梅毒12个月,二期梅毒24个月
9、成人预防性抗梅毒治疗的方案推荐为:
A 苄星青霉素G 120万U,肌注,每周1次,共2次 B 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2次 C 苄星青霉素G 120万U,1次肌注 D苄星青霉素G 240万U,1次肌注
10、在产前检查时,为孕妇提供梅毒检测的最佳时期为:
A 孕早期 B 孕中期 C 孕晚期 D 产时
11、以下哪一组检验结果可以判断孕产妇目前感染梅毒且具有传染性:
A RPR(-)TPPA(-)B RPR(+)TPPA(-)C RPR(+)TPPA(+)D RPR(-)TPPA(+)
12、以下关于先天梅毒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 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RPR阳性,可诊断为先天梅毒
B 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12月龄时TPPA阳性,可诊断为先天梅毒
C RPR滴度低水平(如1:1),随访至18月龄,TPPA保持阳性,可诊断为先天梅毒 D暗视野显微镜未检测到梅毒螺旋体,可排除先天梅毒
13、一期梅毒确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A 多形性皮疹、RPR和TPPA均阳性 B 硬下疳、RPR和TPPA均阳性 C 硬下疳、RPR阳性 D 硬下疳、TPPA阳性
14、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PPA B ELISA C RPR D FTA-ABS
二、是非题
15、典型的硬下疳无明显疼痛或轻触痛。
16、树胶肿是二期梅毒特征性损害。
17、新生儿非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即可诊断先天梅毒。
18、早期梅毒首选苄星青霉素治疗。
19、RPR或TRUST滴度在1︰8以上的梅毒病例才需要报告。
20、除部分极早期梅毒外,一般梅毒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有效抗梅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常终身阳性。
答案:
1、A
2、A
3、D
4、C
5、B
6、A
7、D
8、D
9、D
10、A
11、C
12、C
13、B
14、C
15、√
16、×
17、×
18、√
19、× 20、√
梅毒实验室测试题
一、单选题
1、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PPA B ELISA C RPR D FTA-ABS
2、RPR/TRUST检测用水平旋转仪的转速是:
A(100±2)转/分 B(100±10)转/分 C(120±2)转/分 D(120±10)转/分
3、RPR/TRUST试验在水平旋转仪上旋转反应时间
A 5分钟 B 8分钟 C 10分钟 D 12分钟
4、TRUST试验时每个反应孔滴加的抗原量是:
A 50μl B 30μl C 25μl D 17μl
5、前带现象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一种方法中:
A ELISA B RPR C TPPA D FTA-ABS
6、RPR只能检测到:
A IgA B IgG C IgG+IgM+IgA等混合抗体 D IgM
7、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RUST B ELISA C RPR D VDRL
8、对神经梅毒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
A 血液TRUST B 血液ELISA C 血液RPR D 脑脊液VDRL
9、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最先可检测到抗体的方法:
A TRUST B TPPA C RPR D VDRL
10、目前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的“金标准”方法有:
A ELISA B TPPA C 化学发光法 D 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法
11、大样本梅毒筛查时一般推荐使用
A ELISA B TPPA C RPR/TRUST D 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法
12、梅毒筛查RPR阳性,排除生物学假阳性的检测方法是:
A TRUST B TPPA C VDRL D RPR
13、某医院对一名住院病人开展ELISA筛查,结果ELISA阳性,再进一步开展RPR检测,RPR也阳性,但滴度为1:4。经询问病史,该病人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该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A 需要报告 B 不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14、以下哪一组检验结果可以判断孕产妇目前感染梅毒且具有传染性:
A RPR(-)TPPA(-)B RPR(+)TPPA(-)C RPR(+)TPPA(+)D RPR(-)TPPA(+)
二、是非题
15、除部分极早期梅毒外,一般梅毒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有效抗梅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常终身阳性。
16、二期梅毒时,TPPA和RPR两种血清学试验100%阳性。
17、开展RPR/TRUST定量试验时可采用手工摇动。
18、TPPA(-)/ RPR(+)一般表明RPR试验假阳性。
19、某医院检验人员发现某患者TPPA和RP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恰接诊医生休假,这位检验人员为防止漏报,立即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梅毒病例。20、新生儿非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即可诊断先天梅毒。
答案:
1、C
2、A
3、B
4、A
5、B
6、C
7、B
8、D
9、B
10、B
11、A
12、B
13、A
14、C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