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 酒店餐饮部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酒店餐饮部的概念及特点
1.酒店餐饮部的概念
1)酒店餐饮部
酒店餐饮部,(F&B Department)是一个职能部门,也称餐厅,是酒店生产和销售饮食产品、为宾客提供相应服务的部门。
2)餐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l)卫生、舒适的环境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时对住宿、就餐越来越注重其环境的优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谁也不愿意在环境卫生差的条件下进餐。物质条件提高后,宾客对吃、住条件都比较讲究,餐厅是否卫生、舒适,环境是否优雅是客人就餐的第一感觉,也是就餐的首选条件,给客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很深刻 的,因此,聪明的经营者,会把餐厅环境的整洁、舒适作为餐厅经营的必备条件之一。
(2)方便顾客的营业时间
旅游涉外酒店星级评定标准规定:
一、二星级酒店的餐厅晚餐营业时间最后叫菜时间不早于20:00,三星级酒店晚餐营业时间最后叫菜时间不早于 20:30,四星级酒店晚餐营业时间最后叫菜时间不早于21:00,五星级酒店晚餐营业时间最肩叫菜时间不早于22:00;正餐品种不少于8个,并有甜食 和饮料供应。其他一般餐厅主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以方便顾客就餐为主而自订营业时间。
(3)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系列的服务程序
经营餐厅是为了给顾客提供优质的食品和服务,达到盈利的目的。如星级酒店的餐厅,在为客人服务过程中,必须是规范的。摆台、斟酒水、上菜等都有所要求和规范。只有良好服务态度和规范的服务程序才能达到优质的服务,才能满足顾客就餐的心理要求
(4)提供美昧可口、质价相当的饭菜和酒水
餐厅为顾客提供饭菜时,必须味美可口,适合不同客人的需求。随着餐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烹调质量是吸引顾客的主要条件,不但要美味可口,而且要质价相当,薄利多销,争取更多的客人光顾。
3)餐饮部餐厅类型
(1)中餐厅
涉外酒店均设有中餐厅,除供应酒店客人食用中国餐之外,还是当地市民作为交际应酬、,喜庆宴会、朋友小酌、家庭聚餐的场地。中餐厅所提供的食品都是中国 式的,根据各地区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经济等因素,塑造了多样的文化性格,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与奇妙的烹饪方法。“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随地 域而变化,各地区均形成自己独特的菜系,既有小吃,又有大菜,如川菜、鲁菜、浙菜、粤酶、皖菜、苏菜.湘菜、滇菜、京菜、东北菜,等等。
(2)西餐厅
西餐厅的定义是指装潢西化、供应欧美餐饮并以西式服务为主的餐厅。涉外三星级以上酒店必须设有西餐厅,平常以供应正式的西餐为主,也可把西餐作为自助餐。旋转餐厅多数以自助餐的形式营运。大部分的西餐厅都供应套餐,顺序大致是汤、沙拉、主菜、甜点及最后的饮料。
(3)自助餐
自助餐的宗旨是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供应营养丰富、菜式多样的饮食。自助餐已成为全世界流行的一种用餐方式。
自助餐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客人自行至餐合取菜,.而后以所取样数付账,英文称为cafetering;另一种也是客人自行取菜,但是=次付费任客人吃到饱,英文称为buffet。两种方式都是自助型或半自助型。
(4)咖啡厅、宴会厅、特色餐厅等。
1.酒店餐饮部的地位与作用
(1)从基本功能上看,它是酒店满足客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主要服务部门。食、住、行是人们外出旅行或旅游的必要条件,其中住和饮食尤为重要,也是“家外之 家”的本意之一。酒店、餐馆随旅游的产生而产生,随旅游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餐饮也是星级酒店必备的基 本功能之一,是完全服务型酒店的功能要求之一。
(2)在收入方面,餐饮部的收入是酒店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餐饮部是酒店获得经济收益的重要部门之一,与客房收入、商场收入并称为酒店收人的三大支 柱。餐饮部的收入在酒店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因酒店状况而异,受到酒店本身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国内酒店餐饮部的营业收入约占酒店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餐饮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业的次级服务行业,社会餐饮有其独立的运作系统。尽管酒店餐饮与社会餐饮在运佗功能、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同,但是餐 饮服务的方式、方法和管理实质是竹致的。
(3)在市场营销上,餐饮部是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竞争中,餐饮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充当酒店营销的先锋。餐饮 业逐渐成为星级酒店档次和服务的象征,对于增强酒店整体的营销实力无疑比经济型酒店要强得多。相对于酒店的其他营业部门,餐饮部在竞争中更具有灵活性、多 变性和可塑性。
(4)餐饮部是平衡酒店经营中季节性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酒店在经营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旅游旺季,酒店超负荷运转;而在淡季,设施设备、人员等闲置较多,而餐饮的季节性变化没有这样明显。
(5)餐饮服务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声誉,餐饮部是树立酒店高品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服务的质量高,既可吸引客人,留住客人,还可增加酒店其他项目的 收入;餐饮服务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声誉和形象,也直接影响酒店的客源和经济效益b与前厅部的“短暂服务”、客服部的“暗服务”相比,餐饮部的服务 更直接、接触更深入、,互动更多、时间更长、环节更复杂。
2.酒店餐饮部的工作任务
酒店餐饮部主要承担着向国内外宾客提供优质菜肴、饮料、点心和优质服务的重任,并通过满足用餐者的各种需求为酒店创造更多的营业收入。
餐饮经营包含三大环节:一是进存环节,二是生产环节,三是销售服务环节,即供产、销过程。向所有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高品质的菜肴、饮料,同时提供优良的专业化的服务。
1)提供能满足客人需要的优质餐饮产品.及时掌握各种不同客火的餐饮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他们所期望获得的餐饮产品;准确把握优质餐饮产品的含义,精心策划饮食产品的各种组合;对餐饮产品生产 过程进行管理,保证文明生产、卫生操作,并稳定和提高菜品质量;加强食品、酒水原料的采购、贮藏、发放管理,保证生产活动的需要。
2)提供恰到好处的优良服务
餐厅是销售餐饮产品的场所,产品销售的关键是要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服务必须是恰到好处的服务,必须及时地根据客人的需求来提供服务。所谓及时 服务是要掌握好服务的时间,如客人到达后何时点菜。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还要洞察客人的心理。
3)扩大营业收入,提高创利水平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项目及产品品种,加强餐饮成本控制,减少利润流失;广泛组织客源,扩大产品销售,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创利水隁。增加餐饮 收入与餐饮利润是酒店餐饮部的主要目标,餐饮部应依据酒店所在地的市场变化情况及酒店本身的状况,设定经营范围、服务项目和产品品种。
4)为树立酒店的声品质形象服务
餐饮部与客人的接触面广、量大,且又是直接接触,面对面服务时间长,从而给宾客留下的印象最深,并直接影响客人对整个酒店的评价。
餐饮部门的硬件建设包括就餐场所、酒吧的设计,装潢布置,服务设施及艺术品陈列,力求体现美感和较高品位,要与整个酒店的水准一致,以体现酒店的高品质形象。
1)餐饮生产的特点
(1)餐饮生产属于个别订制生产,种类多,批量小。餐厅销售的菜肴是客人进入餐厅后,由客人个别订菜,然后将其制成产品。特别是零点餐厅的菜品生产更是如此。相对而言,宴会服务菜品生产的种类尽管繁多,但是有一定的批量,更容易操作,节约成本。
(2)生产过程时间短。餐饮菜点的生产过程总体上是比较短暂的,尽管生产程序分为多个环节,但是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这就决定着对客服务的时效非常重要,生产时间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餐饮服务的效率。
(3)生产量难以预测。餐饮产品的生产量无法非常具体地表现出来,所以原材料的采购和库存都要保持一定的伸缩度,以便应对顾客的需求。当然,这些量的控制可以根据节假日、接待活动等来进行基本的预测。
(4)餐饮产品易变质、腐烂。食品原料,特别是新鲜原材料,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餐饮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与库存成为餐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保证菜品的供应发菜品的质量、成本控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5)生产过程业务环节多,管理难度也较大。餐饮部的生产包括原料采购、验收、贮存、发放、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业务环节多,管理难度也较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6)产品制作的手工性。餐饮生产,又可叫厨房烹饪制作,是厨师的技术性操作的艺术展现,是饮食文化的主要成分。目前我国餐饮业由于制作过程的个人艺术 灵活多变。品种多样,规格各异,生产的批量小,技术要求复杂;有的明火急烹,立即可取;有的则需腌煎熏烤,反复制作,方可成菜。因此,厨师劳动的手工变化 太多,质量难以控制。
2)餐饮销售的特点
(1)销售量受餐饮活动场所的限制。特别是餐厅的面积、餐位和餐厅环境,直接影响着餐饮的销售。除此之外,餐厅的基本设施设备、餐厅所在的地理位置往往也会影响其销售量。
(2)销售量受用餐时间的限制。客人一日三餐是有一定时间性的,特定分时段的餐饮类型会影响销售;另外,餐厅所能提供的用餐时间的长短往往也会影响餐饮产品的销售量。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就无法再销售,这就决定了饮食销售的时间集中性。
(3)销售以现金为主,毛利率高,资金周转快。餐饮的毛利率一般都在50%以上,星级酒店的餐饮部一般至少都有45%~65%,毛利率较高,而且其产品 都是现生产现销售,原材料不易长期保存,有的原料(如蔬菜、面包、牛奶、鲜活鱼虾等)需要当天进货,所以原料周转较快,资金周转也较快。
(4)餐饮部门固定成本高,投资比重较大。餐饮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硬件、各种厨房设备、各种贮存设备,所需劳动力成本高,日常开支大。
(5)对销售场所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舒适、优雅的就餐环境越来越被顾客所重视,客人在享受美昧佳肴的同时,也在享受环境,高雅、豪华的就餐环境给客人以美的享受,在客人心理反应上,环境的印象甚至超过菜肴。因此,现代餐厅装修很注重环境投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健康、友好、和谐的 就餐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客人。
本篇文章是出自186娱乐资讯网中 餐饮服务与管理一本通
第二篇:知识产权概念及特点
现代知识产权体系,是法律、科技、经济、文化的交叠成果与集成。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可以依赖专利知识产权得以充分公开并受到法律保护。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正表现为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竞争。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财产,和所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 一书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权力。
2.点。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力。
3.密不可分。4.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约或多边协议外,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GO阿凡提网整理)
第三篇: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实用性 文体,由于其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也有人把它称作实用文。应用文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自有文字开始,可以说就有了应用文。我国奴隶社 会的 殷商时期,人们把占卜吉凶的结果、祭祀祖先的活动经过等用符号刻记在龟甲兽骨上,这种 甲骨卜辞可以说是最早的应用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各种统治机器的强化,在封建社会中应用文种类越来越多,达到了比 较完满的地步,对应用文的使用格式也有了严格的限定。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应用文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今天,无论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是个人,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介绍经验、联系工作和进行各种 写作时均离不开应用文。应用文是一种用途最广而又最大众化的一种文体。日常应用文是将应用文中最为常见,人们 经常使用的应用文集中起来进行介绍。这类应用文是平民百姓日常交往中常用的,一般不具 备专业性、官方性等特性。篇二:第一节 应用文的概念
第一节 应用文的概念、特点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务或私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称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应用文与人们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使用频率也最高。
应用文不是一种文章样式,而是一些文章的统称。应用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要实行依法治国、有效管理,就要有各种法规文件等诸多公务文书;企事业单位要正常运转,也要有许多的计划、总结等事务文书;个人之间要进行商务往来、交通信息、沟通感情等,也都需要函件往来等。至于个人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应用文,如写求职信、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的活跃、日常交流信息的增加,应用文的使用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应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
从功用性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具有直接的功用性,它主要是用来办理事务、用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文学写作不以直接办理事务为目的,而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提供审美享受为宗旨。
从真实性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完全排斥虚构和杜撰,要求所依据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实事求是;文学写作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发展趋向,因而不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大胆进行艺术虚构。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应用文的表述要求准确,不能产生歧义,简明精练,具有平实的特点,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衬托等修辞方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文学写作则多用此类修辞方式,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从思维与结构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更侧重逻辑思维;而文学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一般的应用文多数有惯用的格式,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文学写作,除了旧体诗词,一般没有惯用的格式。
应用文不同于实用文。
首先看“实用”和“应用”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实用”的解释是实际使用,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应用”是指使用,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
实用文的概念的产生迄今为止大概只有近百年的时间。蔡元培在《论国文之趋势》和《国文之将来》中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即文艺文)两大类,所以实用文概念的产生历史并不长。而应用文的概念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苏轼在《答刘巨济书》中说:“向在科场时,不得已作应用文,不幸为人传写,深为羞愧。”这篇“应”考试之“用”的文章题为《为政之宽严》。“应用文”概念的产生比“实用文”早得多。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体大致分为两类:文艺文和实用文。文艺文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因此,实用文和应用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用文包含在实用文概念之内,应用文体是实用文体中的一种,范围小于实用文体。
二、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
应用文从一开始产生,就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给人以审美愉悦,用来陶冶人们的性情;理论文章给人以知识,用来提高人们的认识,拓展知识面;而应用文却不同,它是要处理公私事务的,其功效是在人类各种活动中通过取得直接的实用价值而体现出来。失去了实用性,也就失去了应用文自身存在的价值。应用文为办事而写,写公务文书是办公事,写私务文书是办私事。
直接的实用性这一本质特征,为应用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形成了应用文以下几个特征。2.真实性
主要指应用文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应用文是处理事务的文章,它的内容取材必须真实准确,反映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本质。不管是公务文书还是私务文书,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来筛选写作素材。
应用文的内容的真实性,显然不同于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它必须是一板一眼,容不得半点虚构和夸张。3.对象明确
主要指应用文读者的特定性。应用文一般都要有较为具体的读者,并且读者还往往是特定的。例如,一份通知要发给具体的对象,一份请示是呈给领导机关,一份合同或一封信函只涉及有关几方。离开了特定读者,超越一定范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由于读者的特定性,内容就具有针对性,甚至具有保密性。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的等级、内外界线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晰。对什么人、哪些单位讲什么话,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极强的分寸感。文学作品的读者则不那么固定,也无明显的约束力,即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拉倒。如小说的读者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青少年。对于应用文来说,“特定的对象”就意味着有明确的范围,并且对特定的读者具有特定的约束力——非读它不可。例如书信是写给张三的,张三就一定要看。又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公司政企不分问题的通知》,各级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业有关人员都要看。至于国家规定的法令条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人人都要去看。所以,应用文写作一立意——就要考虑读者问题。4.格式固定
指文本形式、习惯用语和制发程序的规范性。应用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规范的文本形式(格式和写法),并且还有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在制发程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如书信、合同等都有自己的体式和惯用词语。行政公文、司法文书有的文种,是由权力机关以法规形式对文种格式加以认定,并在其管理范围内普遍遵照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公文格式作了明确规定,个人无权任意更改或不按规定办事,否则,便违反了规定。计划、总结等类的应用文,写法自然可以灵活些,也提倡创新,但不管怎么写,其体式也离不开特定的要求。规范的体式,是应用文长期写作经验的结晶,它便于写作、阅读与处理,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以及分类归档和查询等。这种规范性的形成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约定俗成”,一是“法定使然”。这种规范性与应用功能、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密切相关,是它在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性。5.时效性
严格的现代管理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有强烈的效益观念。应用文是为解决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写的。因此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交际手段的应用文,必须写得及时,发得及时,办得及时。如果拖拖拉拉,势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应用文时效性的另一含义,就是它发挥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定。一般说来,按一定的步
骤完成之后或履行完毕,它就失去了效力。6.简明性
主要是指应用文的语言要求。它要求用最精炼明快的文字准确说明事由,解说事理,陈述办法。现代应用文提倡开门见山,强调长话短说,依据事实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办法、措施,以形成庄重、朴实、明快简练的语言风格。
如:总结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体。一个中学生写一篇个人小结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一位散文写得不错的同学在学期总结中这样开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之间,花开花落,才见万紫千红,今又瑞雪霏霏,时间如流水悄悄流逝,一学期很快过去了,为了美好的明天,必须总结今天的得失。下面就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作如下总结:(略)
这段文字孤立地看,似乎写得不错,蛮有文采的。但如果把整个总结一读,却感到这个开头与正文很不协调,别扭得很,这是因为它不符合应用文的语体要求。不少学生在写文章时总爱“努力”来一点抒情色彩,但如果不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不同的实际功能,适合不同题旨情景的需要,往往显得不得体。
那么应用文语言的简明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平实、得体。一般来说,不需要描写、抒情,只要朴实明白地把问题说清楚即可。例如上面那篇总结的开头,只需这样写:“本学期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就本学期的情况作如下小结。”这样和下文的风格就吻合了,显得非常得体,读来就很自然。其次应用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没有歧义。应用文是用文字来联系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如果用语不准确,就会影响信息的传递,交际的效果。例如写记叙文可以说:桃花盛开的季节,他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如果发电报用这样的语言就不准确。据说某地一位高中毕业生和一位商人签订借款合同,这位高中毕业生要求对方必须在一年内归还借款,可那位商人说,两个月以后就可还清,结果合同上就写上了“两个月后归还借款”,可是一年之后也没还,问题就在“两个月以后”,这是个弹性时间,对于合同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可作多种理解。因此应用文的写作切不可忽视它的语体要求。篇三:应用文含义
1、应用文含义: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用以处理事务、交流情况、传递信息、沟通联系具有惯用格式文体的总称。
2、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实用性、真实性、程式性、时效性、针对性。
3、应用文写作的过程:构思:明确主旨(直接原因、直接依据、写领导意图)、积累材料、选择格式;执笔行文;修改完善。
4、应用文写作的立意:内容(指构成事务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组织起来)。
5、立意过程:注意立意的客观性、立意的主观性、立意的时代性、立意的科学性。
6、立意表达: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
7、应用文材料写作的使用:要精、要真、要新、要实。
8、应用文写作的问题结构:①特点:单一性、定型性、循规性。②要求:符合主旨表达需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适应不同的应用体式。③过程:开头:概述式、引用式、根据式、目的式、原因式、结论式。文体:纵贯式、并列式、递进式、综合式。结尾:指示性、请求性、总结性、自然结尾、展望性、说明性。
9、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㈠语言要求:应用性的、文艺性的。注:准确恰当、简练明快、通俗平实。㈡惯用词语:⑴规范性词语(①称谓:我、本、应该。②开端词语:为了、根据、按照、据了解、兹介绍。③承接词语:总之、综上、据此。④征询词语:妥否、请指示。⑤答复:已收悉。⑥结尾:特此通知、为盼。⑦祈请词语⑧文言词语:兹、以。)⑵介宾短语⑶简缩词语⑷模糊词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数量、频率、条件。⑸否定词语。㈢数词的应用:序数的写作、前后数字对应。
10、应用文表达中的叙述方式:⑴六要素:时间、地点、起因、人物、经过、结果。⑵顺叙、插叙、倒叙。⑶叙述是应用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作用是:真实可靠、清楚完整、详略得当、起伏生动。
11、说明的表达方式:①作为一种构成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②为叙述和描写介绍情况,便于读者把握主旨③为议论作必要的准备
12、说明的分类:①从方式上看:比较说明、举例说明、诠释说明、引用说明、定义说明、数据说明、比喻说明。②从形式上看:图标说明、实物说明。③从用途上看:实验说明、文义说明、游览说明。④从角度上看:概貌说明、程序说明、分解说明、综合说明
13、说明写作在应用写作应注意的问题:①知识要有科学性②内容要有实用性③语言要有通俗性④解说要有条理性
14、议论:⑴三要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理由、事实)、论证(立论、驳论)。⑵方式: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反证法、因果法。注:抓住关键,以理服人。
15、公文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公务文书,反映所有公务活动。狭义:国务院暂行规定的13种文种。
16、公文的作用:①颁布和传达②领导和指导③汇报和请示④联系和知照⑤宣传和教育⑥依据和凭证。
17、公文的特点:法定性、政策性、针对性、强制性、规范性
18、公文的种类:⑴根据行文的规定和方向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⑵根据文件的形式的使用分:专用文书、通用文书。⑶根据涉密程度分:对外公开文件、限国内公开文件、内部使用文件。⑷根据秘密等级:秘密件、机密件、绝密件。⑸根据处理时限分:普通件、急件、特急件。⑹根据公文的来源:收文、发文(阅件、办件)
19、类型:指挥性公文(命令、令、指示),呈报性公文(议案、请示、报告),公布性公文(公告、通告),商治性公文(函),知照性公文(通知、通报)
20、公文的格式:⑴文头部分:机关代字、性质、、顺序。⑵行文主体:①标题:机关
代字、事由、文种。②主送机关(受文机关)顶格。③正文(原因、根源、目的、意义、说明有关事项)④附件⑤发文机关⑥成文时间⑦印章。⑶文尾部分(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数、时期)
21、命令:⑴种类: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⑵特点:有法定的发布权力机关(军事部门除外)⑶主送机关:前两种没有,后者有特定的对象⑷正文:公布令(公布对象、依据、决定),行政令(命令缘由、事项、执行要求)⑸落款:发文机关名称或具体领导人⑹写法:不写成?文体的形式。
22、决定:⑴概念:是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⑵种类:指挥性决定(适用于重要的情报,政府性的),知照性决定(处理事件、文员、安排人事、设置机构)⑶写法:①标题:作者+事由+文种②正文:决定的依据、事项、结语(号召性的)③落款:括号(2011年×年×月)
23、公告:⑴概念: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⑵种类:事项性公告(宣布重大事项的时候),祈使性公告(遵守决定)⑶写法:①标题(三要素:作者+事由+文种)②正文:简短③公告发文时间:发布的时间。⑷写作要求:行文庄重、用语简洁明了、内涵清晰、切忌滥用。
24、通告:⑴概念: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⑵种类:规定性通告(一般的行文机关在使用)周知性通告(公布应当周知的通告)⑶写法:①标题:规定性通告写明事由+文种。②正文:通告的原由(为了、根据),通报的事项(时间、范围、干什么)通告的结语(特此通告)
25、公告和通报的区别:①内容适用的范围不同 ②发文机关的范围不同(公告:权力机关、较高机关,通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③发送的对象范围不同(公告:各大报纸、新闻,通告:滚动广告)④发送方式不同(公告:新闻、媒体、不可张贴,通告:新闻、媒介、可张贴)
26、通知:⑴概念:适用于以下情形的一种公文(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⑵种类:指挥性通知,批准和转发,召开会议的通知,任免或聘用通知,知照性通知。⑶特点: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有一定的权威性;有明显的实效性。⑷发文机关:正文右下方注明发文机关和成文的时间。⑸写法:标题:作者+事由+文种。正文:起草要交代事情的原因、意图、目的、收文单位应如何办、通知的事项(结构:总分条文式、归纳式、篇段合一式)
27、通报:⑴种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⑵特点:知晓性、指导性、倡导、警戒、启发、教育、沟通情报的作用。⑶写法:标题灵活,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正文:真实准确,表彰性通报正文(先进事迹、评价、表彰决定、希望和要求)批评性通报(错误的事实、原因和教训、处理决定、希望和要求)情况通报(一事一报、分类叙述、自然分段)。
28、议案(向同级提交,要求对方审议):⑴种类: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案,计划预算案,干部任免案,其他重大事项案。⑵特点:内容有限定的范围,有法定的受理程序,经确认的议案有法定的地位。⑶写法:标题:三要素。正文:案由(原因、目的、依据),议案事项(具体措施),审议要求(请予审议),标明政府名称或领导名称。⑷注意事项:正文完整,内容的单一性和有限性。
29、意见(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及处理方法):⑴类型:直接领导型、批准执行型(通知形式)⑵写法:标题:发文机关+事由+单位。正文:根据多少分部分、分条叙述,内容具体而不琐碎。
30、报告:⑴种类:工作报告(向上定期汇报工作),情况报告(重大特殊情况),答复报告(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送报告(向上级机关说明报送文件材料等情况)⑵写法:基本
情况、主要成绩、经验体会、存在问题、基本教训、今后意愿。⑶情况报告(专题报告):内容集中单一,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把情况和问题讲明白,把事情经过、原委、结果写清,若要提出处理意见,要具体明确、简要,不要夹带请示事项,写作要及时。⑷答复报告:依据 事项 简要 答复意见和结果 不要答非所问。
31、请示:⑴概念: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下级无权或无力解决、规定须由上级决定)⑵种类:请求指示的请示,需要上级机关对原有的政策规定进行指示变通。请求批准。请求批转。⑶写法:标题:三要素。主送机关。正文:请示的原因、事项、结语(如无不妥,请批准;妥否,请批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复)⑷注意事项:内容力求简单,应一文一事。注意与报告的区别,切忌用报告代请示行文。主送机关单一,不得多头指示,一般不要越级请示。
32、请示与报告的异同:⑴相:行文方向一致,标题的构成一样,报送要求一样。⑵不同:行文目的不同,性质要求不同,行文时限不同,内容的含量不同。
33、批复:⑴特点:针对性、权威性、鲜明性。⑵写法:可把主送机关写进标题,正文:批复的引语、批复的事项、结语。⑶注意事项:一个请示一个批复,及时,紧扣请示的事项。
34、函(不相隶属的机关,上级机关不适用报告请示的用函):⑴种类:商洽工作的函、询问答复的函、请求批准的函。⑵特点:范围很广、行文方向灵活、形式简单、使用频率高。⑶写法:标题:三要素。⑷注意事项:内容应是单
一、集中的,用语简练准确,态度诚恳,语言得体有分寸,注意请求批准函与请示批复的行为对象。
35、会议纪要:⑴概念:用以传达机关单位召开的办公会议研究的工作、议定事项和布置任务,要写单位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共同遵守执行。⑵特点:内容的纪实性、表述的纪要性、作用的限定性。⑶写法:标题:用会议的名称或文种组成、事由+文种。正文:会议的摘要、会议的概述,署名:本次会议召开机关、时间。⑷注意问题:内容真实准确,反映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篇幅不宜过长,抓住要点,语言简明扼要。
36、事务文书:⑴概念: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时撰写的用来沟通信息、总结经验、探索问题、指导工作的文书。⑵作用:贯彻政策、指导工作、沟通情况、联系工作、积累和提供资料、宣传教育。⑶特点:对象比较具体、格式比较固定、写法实际、时限比较紧迫。
37、计划:⑴分类:按内容(生产、工作、科研、学习计划)按形式(文字、表文计划)按性质(综合性、专项计划)按用途(规划、纲要)。⑵特点:预见性、可行性。⑶写法:目标和任务、措施和方法、步骤和时间、检查和督促。标题:单位名称、时限、事由+文种。正文:引言、文体、结尾(口号性的号召和希望)。
39、简报:⑴概念:是机关单位团体用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一种机关应用文。⑵种类:工作简报、社会动态情况简报、会议简报。⑶特点:简、快、新、实。⑷文面格式:报头部分(单位名称、总字号、第几号、签发人)、文体部分(标题、正文)⑸写法:总分条式、消息报道式(时间、地点、过程、5w)、讲话发言式。⑹注意事项:了解全局、服务全局,内容求真务实,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40、调查报告: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进入细致的调查,将调查情况或材料加以认真分析后,写成调查结果的文书。⑵种类: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⑶特点:针对性、事实的真实具体性、报告的科学性。⑷写法:●标题【揭示主旨的标题〈主标题+副标题〉提问式的标题】:关于?的调查报告、公文式(单位、事由、文种)、文章式。●正文:开头着重介绍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本身的情况、被调查对象概况)、调查结果。主体:调查事实、发现问题、找出经验、以事实材料为基础,选择恰当的结果。结构(制排):纵式、横式。结尾:简短自然、干净利落。⑸注意问题:必然结果、恰当选择表达方式。
41、开幕词:⑴概念:大型会议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对会议所做的开字明义的短篇讲话。⑵写法:标题:会议名称+文种、会议名称+发言人、新闻式标题。签注:发言人+时间、时间、称谓(顶格写)正文:开头→宣布开幕,主体→议题,结尾→鼓舞性、发出号召、期望。
42、闭幕词:⑴概念:大型会议闭幕式上有关领导对会议所做的总结会议的短篇讲话。⑵写法:开头:在?的情况下。正文:议题结果 结尾:通过会议达到?
43、述职报告:⑴概念:干部在会议上向上级组织、广大群众实事求是陈述自己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的一种文种。⑵特点:实绩的呈现性、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朴实型⑶种类:从时间分(述职报告、任职述职报告、临时述职报告)从内容分(综合性、专题性)从主体分(领导班子的集体述职报告、个人)⑷写法:●标题:①直接写“述职报告”,标题下写自己职务名字②概括性:任职时限+内容+文种③文章式:标题是述职报告的内容,副标题是个人或集体的述职报告。称谓:对象不同称谓不同。●正文:①开头:简要概述分管的工作、工作环境,指明执行工作的时间②主体:强调指导思想,对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写出主要成绩,遭遇的顺境、逆境,经验教训③结尾。●落款:时间、职务、名字⑸写作要求: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旗帜鲜明,观点正确。
44、规章制度:共同遵守、法规性。
大事纪:⑴概念:本单位的组织变动情况,本单位召开的重要会议情况,上级对本单位的重要领导活动,本单位的主要工作情况。⑵写法:以时间为序,根据单位大小决定时间多少;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起因、过程、涉及部门、人员、结果、影响、数字精确;大事从详,要事从简;文号明确。
45、诉讼文书:⑴作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凭借的有关法律文书;司法机关凭借诉讼文书进行活动;公开使用或发行的诉讼文书、教育公民。⑵特点: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通用格式;法定术语;语言高度准确
46、公民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时:标题部分,原被告基本情况(先写原告),代理人(法定、指定、委托),第三人问题(有无独立请求权),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人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住址,结尾(致送式,另起一行:附多少份),落款。
47、上诉状(书):从收到判决书第二日起15日内可上诉;从收到裁定书第二日起10日内可上诉。●结构:首部:标题。当事人基本情况:上诉人、被上诉人、两个人都上诉。案由:案件性质、法定名称。诉讼请求。结尾(致送式、上诉状的副本、证据的材料)。落款(时间)。
48、商务文书:⑴作用:是实施商务决策的重要辅助手段,实现指挥职能的重要工具,是积极开展商务经营的凭借方式。⑵特点:政策性强、目的性强、写作灵活(内容、表述)
49、商务说明书:⑴作用:指导作用、促进消费作用⑵特点: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⑶格式安排:标题:灵活多样(商品品牌+型号+商品名称+说明的内容+文种、商品的品牌+名称+型号、文种)正文:条款式结果:各项的技术指标、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保养和维修。落款:厂家名称、生产场地、联系方式、邮编、产品批次、批号。⑷写作要求:客观真实、简明易懂。50、商品广告:⑴作用:沟通产销、指导消费、促进竞争、美化生活⑵分类:按照形式(口头广告、文字广告、图像广告)按照态势分(动态广告、静态广告)按照目的分(企业广告、产品广告、服务广告)按照载体分(报刊广告、音响广告、电视广告、牌匾广告、灯光广告、交通广告、橱窗广告、展销广告、馈赠广告)
51、邀请函:⑴概念:邀请函又称请帖,是用来邀请对方参加本单位或本人举办的纪念会、订货会、学术报告以及婚宴等有关活动使用的公关应用文书。⑵写作要求:应直截了当(邀请谁、邀请做什么)用语要简洁明确、热情庄重。⑶写作方法:标题(邀请函、请柬)称谓:另起一行顶格写。正文: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署名:和称谓对应。发出时间(表诚意)。
第四篇: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A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B课堂出效率。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每一分时间,才能减轻负担,抓住关键、触发灵感,在集体情境中达到目标
C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老师交给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D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特征:
1.具有主动性。
2.具有问题性。
3.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探究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学习是主动的,且有很多亲身实践的训练
3、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4、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
5、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是投入性的学习
6、一学年内探索数个专题
7、说明或解释探究/发现的过程具有挑战性
8、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9、科学调查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核心或中枢
10、同等重视知识技能、过程技能和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的优势:
1、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
2、学习者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3、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4、强调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
5、学习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图形、图表等等组织和分析他们获得的数据,使研究技能与知识掌握统合起来
6、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亲身发展科学知识,同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自然辩证法讲稿
题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 作物栽培学 班 级: 2010 级
学 号: 2010021599 学生姓名: 施 永 斌 授课老师: 罗玉达(教授)
2010年11月 16日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 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正适应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技术变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卡尔·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都是技术创新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而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并利用科学规律创立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而科技成果转化则以成果为导向,以学术为中心。
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哲学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概念发展史的历史分析,可以把技术创新概念划分为经济学的技术创新概念、社会学的技术创新概念和哲学的技术创新概念三种历史类型。技术创新概念纷呈的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创新本身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与其它因素的紧密的联系;主观原因是人们对技术、技术变动的强度和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差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
三.全面认识技术创新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之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将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永远跳不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钱会越来越难赚;但惟有技术创新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因为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的、无边际的,事实上,人类文明就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而不是钱。
四.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技术创新是当今科技界、经济学界和科技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如关于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技术创新的程序、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关于怎样建构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关于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等。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追踪当代技术发展的轨迹,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了解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并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脉搏,必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及其成果的不断出现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纵观当代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概括和分析当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现状,不难看出当代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将已有的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等),转化为一定的技术原理,然后再经过构思、设计、研制、生产出新产品、新]: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常能开拓出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这一途径而实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把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称之为原始性创新。如果没有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恐怕也不会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让技术创新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从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中推论或提炼出技术原理,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是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和趋势,而且是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旋律,具有一定的根本性、永恒性和可持续性。
二、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导致这种技术引进或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技术流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发展不平衡所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靠技术引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电子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等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与我们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就多达6000多项,初步建成了国家工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平衡态的技术流,将会成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性转移。二战以来,相继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高技术群。这些高技术群不断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借鉴和移植,使得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同时,这些现代高技术也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转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变得暗淡的夕阳工业重现光彩,增添了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开发人员除了要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外,还应该及时了解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便借鉴、吸收和移植,创造出适合本领域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四、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情况下,要想发明一个替代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有综合已有的各家或各种技术之所长为我所用,才能开发出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电产品之所以能够畅销国内外,电脑产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靠综合各家技术的结果。因此,综合已有各项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已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而且,这一特点和趋势在今后的技术发展中仍将凸显出来。
五、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第二,从产品的正式投产到市场营销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①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数控机床、程控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中的主导技术。它不仅口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精细化,减少系统误差;②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③产品在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反馈,根据用户需求而不断对产品形状、特性和功能进行改进,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网上销售已成为当代市场创新的一种新的方式。
六、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又返回市场的双向反馈过程。它从市场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然后将其商品化,并最终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产品能否受到用户的青睐,迅速实现销售,是决定创新成果是否成功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用新产品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因此,必须注意顺应市场,引导市场,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产品“卖得出去”上,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围绕“卖得出去”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海尔人说:“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微软的诀窍是“把软件人员的创造才华聚焦到客户最愿掏钱的功能上”。中关村流行的一个信条就是:“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因而,我们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如果你所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先进的术.那怕是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是徒劳的。技术创新这种市场性的特点不仅过去和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七、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再到对产品的构思、设计、开发、研制和生产,直至市场销售为止的一种单向的线性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自19世纪中叶电磁理论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技术创新的环形回路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把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及时反馈到生产者、设计者或决策层,以便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议或意见等信息,而随时调整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实用的模式,在企业内部大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仅把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局限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而忽略了其它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及基础设施等;从内容上不仅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必须包括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这就基本上为国家技术创颖系统从内容到载体上确定了系统的边界范围。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最新模式,它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它认为,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许多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在整体水平上产生出新质,即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推动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当代技术创新模式的这种系统网络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线性的或环形回路的模式。事实上,传统的线性模式和环形回路模式在现代的系统网络模式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现代技术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创新的速度则大大加快,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飞机用了14年,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晶体管为3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为2年,而激光从1960年发现到1961年开始使用只用了1年时间。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对旧技术、旧产品的取代速度也明显加快。例如,移动电话,9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一年更换一代,其外形、特性和功能更加美观和先进。还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平均的生命周期为3年,开发周期仅为3个月。总之,不论是原始性技术创新,还是经过改进、革新、转移或综合的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其创新周期明显缩短,这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
九、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人们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实践,直至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如果离开企业这个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二,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上,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研发经费50%来自政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l4 %。因此,这种状态需要很快扭转,但就国际范围来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越来越大。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我国1995年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39.8%,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l5 %,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除了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成果,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十、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我们知道,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就研发项目的决策而言,尽管在研究开发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测的变量,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这种高风险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成败机率的随机性以及投资回报、见效的波动性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动性。然而,尽管这种高风险性成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高投入的障碍,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回报率和收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业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风险投资家、金融资本家、大企业集团、政府部门和个人投资家等,筹集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到那些具有很大潜能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以期得到高额的收益和回报。这在客观上对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世界上许多高科技企业,如Apple、IBM、Intel等公司,都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下成长为世界巨型企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用于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基金已有数千亿美元,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正支撑和推动着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即政府资助、个人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等各种渠道,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的风险资金融资体系,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把金融资本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结合起来,则成为当代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九龙.论发明创造的途径和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3—15. [2]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 [3]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 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
[4][5]李仁.创新时速与竞争之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6—
17、55.
[6]李成勋.2020年的中国.对未来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