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13:2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第一篇: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特征:1.电影的叙事形式上:以情节段落作为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电影的叙事形式上积累,逐渐的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2.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 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这就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给人以感染力和震撼力。3.电影的叙事空间,增强了银幕叙事上:格里菲斯的摄影机真正从“一个单纯的记录工具”变为了“一个能动的造型工具” 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叙事空间的更大的贡献,则是他那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 和冲破画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4.电影的叙事语言上: 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语言上的独特表现,最突出电影的叙事语言上: 的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我们知道特写镜头并不是格里菲斯的发明,但他却是最 早的意识到这一镜头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格里菲斯的全景镜头的使用同样是非常富有 效果的视觉表现。在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形式中,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如他十分注重电影叙事节奏 的表现,那个被称作“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就是其中最好的范例。格里菲斯在这一节奏技巧的使用中,还发现了不同节奏剪辑所产生的不同的以及更为复杂的情绪上的变化。

明星制:明星制大约在30年代初开始成熟,明星制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肯定了表演,同时也是电影制作的规范化,确立了画面的观念,同时约定了叙事。

西部片: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等基本矛盾的类型电影。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最能反映出美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有声片《关山飞渡》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

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大幻灭》和《游戏规则》对雷诺阿的评价:1雷诺阿在创作中从不重复自己,他不仅能够拍摄出具有探索性的影片,同时也能够拍摄政府订货的影片;他能够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也能够拍摄古装片;他能够在法国拍片,也能够在美国拍片。这并不说明雷诺阿的不严肃,而事实上,他的影片往往却具有他的沉思,有着他那极强的社会内容。

2、从雷诺阿开始,电影已经是能够与小说相匹敌的成熟的艺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性 《偷自行车的人》

二、实景拍摄。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长镜头的运用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五、结构形式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在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2题材与样式的多样化。3产品数量上的增强。

黑泽明的《罗生门》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通过艺术去歌颂铮铮铁汉。

沟口健二日本电影界的“女性电影大师”,长镜头与移动摄影。《浪华悲歌》和《青楼姐妹》沟口健二在题材上表现的都是女性被奴役被牺牲的悲惨命运,而在拍摄手法上也形成了“一个镜头主义”长镜头的风格化的表现方法。所以沟口在创作的风格上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

小津安二郎 《晚春》通常是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描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爱和夫妻之间的摩擦与和解等等。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情昧。左岸派:作家电影代表人物:罗布格里耶、阿伦雷乃(新浪潮运动中的“行吟诗人”,代表作《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夜与雾》)、杜拉斯等。大部分来自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新德国电影的特点:第一:没有明确的理论立场和评论标准,每一个导演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第二:新德国电影没有统一的团体,因此并不是国别电影整体风格的革新运动。1971年作者电影出版社的成立和法斯宾德执导的《四季商人》的公映,标志“新德国电影”的真正兴起。

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 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阿吉尔,上帝的愤怒》 施隆多夫:《锡鼓》《丧失了名誉的布鲁姆》 法斯宾德:《爱比死更冷酷》《恐惧吞灭心灵》《莉莉玛莲》《玛莉亚布劳恩的婚礼》《水手奎莱尔》 文德斯:《爱丽丝漫游城市》《德克萨斯的巴黎》

第二篇: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上通过三个协定,《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富尔敦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称苏联的扩张已构成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东欧已被苏联用“铁幕笼罩起来”。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对苏冷战的前奏曲。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当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说欧洲处于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为了确保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援助。马歇尔全面援助欧洲复兴的设想,被称为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使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美国因此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美国的霸权地位在欧洲确立起来,解了西欧的燃眉之急,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莫洛托夫计划:

苏联为对抗马歇尔计划而于1947年7—8月间与东欧各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经济贸易协定的总称。此举的目的是形成苏联与东欧各国间的经济网络,使各国对外贸易被限制在苏联、东欧地区内部,以此减少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市场的联系,淡化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的影响。西方国家将苏联的上述举动冠以当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之名,故有此称。在双边协定基础上,苏联与东欧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最终形成经济领域的东西方冷战态势。

第四点计划: 也叫“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美国杜鲁门主义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是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连任总统发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第四点主要行动原则”,故名。计划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帮助它们解决发展经济中的困难。其目的在于:以此抵制苏联对落后国家的影响,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同时以此控制受援国经济,排挤老殖民主义势力,将广大亚非拉国家纳入美国霸权范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为了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东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合作机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抗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的重要阵地,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诞生。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1947年9月22—27日,在波兰举行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和意大 利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的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宣言明确指出: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阵营,要求各国共产党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和策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从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协调各国间的内外政策,以对抗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冷战攻势的重要措施。

柏林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 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尼克松主义:70年代,美国陷入了内政外交诸多困境时期。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伙伴关系”、“实力”、“谈判”的原则是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其实质就是: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企图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星球大战计划

也称为总统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3月,里根发表为战略防御体系倡议的讲话。1985年,美政府正式宣布该计划,表明美国决心同另一个超级大国展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由于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所以称为“星球大战计划”。根据此计划,美国将从1985-2015年分四个阶段建立由陆基定点防御系统和太空反弹道导弹组成的多层次多手段的战略防御体系,以保护美国及其盟友不受苏联核导弹的危机。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预计2005年完成。该计划于1993年因技术和资金原因正式放弃。

苏共二十大

1956 年 2 月 14-24 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苏共中央工作总结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这次会议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尝试。苏共20大,特别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宣告了斯大林主义的终结。不仅改善了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而且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 “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实际上意味着苏联的解体。

《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

日本和美国继《日美安全条约》后的又一军事同盟条约。1960年1月19日日美双方于华盛顿签订了《新日美安全条约》,6月23日生效。条约共10条,主要内容为:美国继续有权在日本驻扎军队和使用军事基地;日美两国将通过“有效的自助和互助”,“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在日本领土上日美任何一方遭受武装进攻时,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在条约期满时,1970年6月23日,佐藤荣作内阁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该条约的有效期。新日美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日本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未彻底摆脱于美国的依附关系。新条约使日本政府基本上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新东方政策

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放弃哈尔斯坦主义,转而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等国关系的外交政策;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和联盟;新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到1973年底,新东方政策全面形成并实行;新东方政策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撒切尔主义

1979年保守党人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她的社会经济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其核心是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取得有效的成果,但同时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也存在问题。长期推行紧缩政策,使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英国殖民者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分)于1947年6月公布“蒙巴顿方案”,(1分)根据居民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并让一些王公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前者或后者。(2分)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都表示接受。该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取得了自治领的地位,后来赢得了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也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77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该集团的成员国已增加到133个,但仍沿用了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其主要活动方式是在每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做准备。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霍梅尼

是伊朗伊斯兰什叶派领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反对世俗政权,反对君主制。主张应排除东西方发展模式以及君主政体,建立一套伊斯兰秩序,把伊朗建立成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由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 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该组织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军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华沙条约

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东欧七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该组织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的标志。规定了在缔约国受到了欧洲任何国家或集团的威胁时,每一缔约国都应该用任何方式给予援助。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冷战

二战后美国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苏联的解体作为冷战的结束。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也即是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华沙组织之间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对抗。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西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德国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争端的焦点,特别是柏林。“冷战”政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洲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等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不结盟运动

是一个拥有115个成员国的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不结盟一次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尼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篇:选修课世界电影史作业

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看法

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情景的看法,根据网上的调查,三成多的网友对中国电影很是看好,并且认为前景一片光明,但也有近三成的网友认为中国电影有很多跟风的东西,也充斥着很多炒作,表示很难接受,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中国的电影评审制度需要改善和放宽。总体来讲,大部分人还是看好中国电影的未来的。谈到电影,很有必要谈一下中国电影的历史,谈一下中国电影是如何起步的。

有人认为这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几十年大胆地摸索,中国电影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电影产业。当然,中国电影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以及广大影迷的支持。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推进电影数字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国务院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电影票房、观众人次、影院数量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电影在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今年1至9月,票房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目前中国电影人正在为全年票房实现100亿元而努力。

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是衡量电影发展的硬指标,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30部国产影片票房在1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呈现出电影人期望的电影票房梯级分布。其中,《唐山大地震》票房突破6.65亿元,创下了国产影片新的票房里程碑。

电影市场的崛起促进了电影生产,各类资本投入影片制作,在竞争中探索中国电影如何与观众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对电影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令人高兴的是,经过《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的探索,到今年《风声》、《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问世,在体现中国大片风采的同时,影片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多地被观众所接受。更让人高兴的是,一批小制作电影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和百姓喜怒哀乐,以温暖的情怀、感人的情节感动了观众。比如《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其受市场欢迎程度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由大片一花独秀向多类型方向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电影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尽管全行业为之努力奋斗的百亿元目标相对其他行业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中国电影重新开始回到中国观众的掌声之中,电影院里聚集的人气,让中国电影人恢复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等多部贺岁大片在岁末扎堆上映,开启中国电影2010年的“收官行情”。中国电影全年票房能否如愿突破百亿,十余天后将见分晓。回眸2010年,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从侧面描述了中国电影即将跃入“百亿票房时代”的繁荣景象。资本加速涌入,影院银幕数量成倍增长,票房高歌猛进,令“不差钱”几乎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主题词。不过,同样在这一年中,3D热潮虚火旺盛、贺岁片的“偷票房”事件以及葛优成“贺岁帝”的尴尬,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冒进浮躁、人才断档的隐忧。尤其是面对《阿凡达》《盗梦空间》等精美瑰奇、令人叹为观止的好莱坞大片,中国电影人真的是重任在肩、挑战在望。

作为广大影迷的一员,我非常期待即将上映的《哈利·彼特7》《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这五部大片的接踵而至,不仅将为亿万影迷带来视觉盛宴,还将力助中国电影跨入“百亿”时代。

因此,我认为在未来五年,中国电影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并且有很大的希望冲击到400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不仅是我们影迷们的愿望,也是所有当代中国电影人的心愿。

第四篇:中音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

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

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 称的“昆腔”

2、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

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是指把

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3、八音:由于乐器种类增多。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也叫“八

音分类法”。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4、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

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5、南戏: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第五篇: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2.一五计划

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党在1954年下半年就要公布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详细内容,因此必须动员全部人口,不允许任何事情干扰经济计划。党再次通过思想改造运动来推动其经济计划的实施,于是又从文学界着手。这次运动是从对具有西方倾向的学者俞平伯进行比较温和的批判逐渐开始的。批判俞平伯,是要动员非党知识分子,为党的革命性的经济变革作准备。4.“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文字狱。由于胡风的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来源请求],胡风及其支持者与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被升级为政治批判。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共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23人。该事件也与此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历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

5.反冒进与反反冒进

毛泽东于1957年冬、1958年春批“反冒进”;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大批周恩来,迫他承认“反冒进”的错误。南宁会议清除了发动大跃进的障碍,却使中央权力体制的弊端、政坛的“浮夸风”加剧,导致后来的大饥荒和饿死人。毛泽东提及柯庆施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毛泽东修改后发表),责问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周答:写不出来)„„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

6.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7.马寅初

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人口问题是马寅初在建国以后的重大发现。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1944)、《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8.一平二调三收款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搞了“穷过渡”,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干部特殊化风也发展起来,给农村中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八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开展了农村的整顿人民公社工作。但是,由于农村“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并没有煞住,再加上向农民征购了过头粮、整社过程中又对生产队干部的瞒产私分作了不恰当的处理,致使党同农民的关系日益紧张。第二次郑州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和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问题。

9.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10.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是1962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了1962年国家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问题。陈云做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在财政经济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六点具体办法:减少城镇人口,制止通货膨胀,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生产和通货膨胀方面来。通过实行以上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财政经济情况逐年好转。

11.黑暗风

1962年2、3月间,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指出从经济上看,目前不是大好形势,而是存在着严重困难的形势,“我们的经济临近了崩溃的边缘”。并从这个估计出发,提出了很多相应措施,后来贯彻的结果证明这种估计和采取的措施都是正确的。但当形势开始好转之后,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却错误的认为以上的估计是“只讲一片黑暗”,“不讲一片光明”,被定为是在刮“黑暗风”。

12.三合一少

“三和一少”指1962年上半年,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等人提出的中国对外政策的建议,后来被概括为“对帝修反要和(三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一少)”。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中国对外援助最踊跃的时期之一。1962年,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王稼祥提出了一系列稳妥务实的对外工作主张,包括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结果被批判为“三和一少”,王稼祥被迫搬出了中南海。一次防“左”纠“左”的尝试失败了。2000年代有研究者把王稼祥主张认定为“探索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努力,“已被事实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创新”。

13.三自一包

“三自一包”: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三自”即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三自”是刘少奇在大跃进失败后,主持经济调整工作,恢复了大跃进前的农村经济政策。“一包”即“包产到户”,但不是调整工作的经济政策,是各地部分农村的自发行为,在1962年7月毛泽东明确反对”包产到户“前,各级党委没有多加干预。文革后,把三自一包吹得神乎其技。从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看,三自一包与历朝历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三自一包从来就不是一个创新,而是一种复古。也可说是一种倒退。

14.毛泽东第二次访苏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并出席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8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史称“莫斯科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出国,也是最后一次出国。11月2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离开苏联回到北京。

15.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四清运动,大体分成:发动和试点;铺开和深入等几个阶段。毛泽东发动“四清”运动,主要是要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防止修正主义的出现,并从思想上挖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根子。四清”运动初期是按照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方式发展,但后来刘少奇采取派遣工作队的方式,就事实上剥夺了群众的参与权,把群众放到了运动的对立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扩大化”的问题。

16.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是1966年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拟定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一提纲试图保护因撰写《海瑞罢官》受到批评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努力将对吴晗的批判圈定在纯学术讨论内。但因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而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7.安亭事件

安亭事件指称的是1966年11月10日赴北京告状的一千名“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成员,在安亭受阻后卧轨拦截开往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造成京沪线中断二十小时(一说三十小时)的事件。随后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解放日报》事件、康平路事件相继发生。这一事件成了全面炮打上海市委,导致后来轰动全国的夺权“一月革命”的导火索、转折点。

18.康平路事件

康平路事件:1966年12月30日在张春桥的支持下,王洪文制造了10万多人参加的武斗流血事件。以捏造“炮打中央文革”的罪名,打挎了另一派工人组织“赤卫队”,使上海市成了“工总司”的天下,“康”在全国开了大规模武斗的先例,为上海的“一月风暴”扫清了道路,“康”后,中共上海市委陷于瘫痪,社会生活极度混乱。

19.大闹京西宾馆

大闹京西宾馆指1967年1月在京西宾馆召开军委碰头会上,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帅同江青、叶群一伙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此事成为2月中旬在中南海怀仁堂碰头会上,另一场更为激烈斗争的前导,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革命家反对极左错误的第一个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批判所谓“二月逆流”中,被称为“两个大闹”之一。即“大闹京西宾馆”和“大闹怀仁堂”。

20.大闹怀仁堂

1967年2月11日至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有多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此后,这场正义抗争被说成是“二月逆流”,中央政治局被迫停止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21.杨余博事件

1968年3月22日,林彪、江青一伙出于篡党篡军的需要,设下圈套、捏造罪名、突然袭击,制造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当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撤销杨、余、傅的职务。1974年7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为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名誉,宣布:杨、余、傅问题是林彪搞的,搞错了,宣布平反。中央、中央军委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1979年春,中共中央为“杨余傅事件”彻底平反。

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

23.1989年政治**

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4月1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逝世,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但是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以悼念为借口,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迅速发展成为**。这场政治**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24.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25.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26.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大约有200多万知识分子。广大知识分子爱国热情很高,大多数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留在大陆迎接解放,参加祖国建设。知识分子学习热情也很高,他们要求了解新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教育,在思想上难免留下旧社会的烙印。为帮助他们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广泛组织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此项运动总的来说适应了知识分子重新学习的要求,也适应了国家的需要。清除了残存在知识分子中间的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思想。但因运动过程中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方式简单粗暴,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产生了一定的消级作用。[1]

下载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

    2015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定稿)

    中国美术史基础名词解释 1彩陶: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陶:800摄氏度;瓷:1300摄氏度) 2图腾:美洲印第安语的音译,远古人类相信人类和动物有一种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将动物转换成图案当......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鹳鱼石斧图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器形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图像简洁醒目......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 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 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美史名词解释

    1.海派 海派即海上画派,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19世纪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也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以......

    电影史影评

    《五朵金花》是一部老片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一个白族年轻小伙子阿鹏和女主人公人民公社副社长金花的简单、朴实、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