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3: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所读原著为《诗学 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 诗艺》中的《诗学》。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第6页)

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第7页)

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第11页)

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第11页)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第15页)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第16页)

既然是通过人的行为表演来描述内容,那么,第一,形象的装饰是悲剧的基本部分;第二,必须有唱段和语言,这是指描述的媒介。(第16-17页)

悲剧是行为的模仿,而这个行为是由某些人来表达的,按照我们定义的行为特征,它必须要展示出性格和思想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思想和性格是行为的两个自然成分,所有人物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行为的模仿,就是悲剧的情节。另一方面,我所说的情节,是指事件的有序安排。性格使我们能够定义参与者的本性,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语言里,当他们证明一个论点或表达一种意见的时候,就显露出他们的思想。(第17页)

因此,所有悲剧都具有了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这些要素决定了一部悲剧的性质。(第17页)

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人的行为、生活、快乐和烦恼的描述。而快乐和烦恼与行为密切相关。生活的目的是行为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品质。确实,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幸福或不幸。表演悲剧不是为了描述性格,尽管性格与行为有关。所以,事件和情节才是悲剧的目标。在一切事物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如果在悲剧中没有行为,就不能成为悲剧,但如果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第18页)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第18页)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第19页)

摘要五: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字,应用到这个事物上。从这个种类转移到那个属性,从那个属性转移到这个种类,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或者也可以是类推事物。(第59页)

摘要六:过于明显地使用这个技巧,就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要有个适当的限度。任何人不适当地使用隐喻词、不熟悉的借用词和其他这类新奇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只能引起笑话。(第63页)

摘要七: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第79页)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诗歌和悲剧的看法。纵观全书,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都很全面。其中对悲剧和诗歌的态度和技巧的见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对悲剧的定义(见摘要四第一段),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效果及起到的作用,都全面地概括了。后面单独讲到的“六要素”,涉及到了悲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对此,我有点异议。

情节确实很重要,它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和框架。在看过作品之后,在人们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情节,但是触动极深的却是主题。例如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它的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但是让人们感叹不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命运的悲剧。尽管刚生下来就被送走,但是仍没有摆脱杀父娶母的、注定的人间悲剧。所以,我认为,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悲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主题的净化作用和人们情感的升华。但是悲剧首先面对的,却是其前面的观众和读者,所以言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悲剧感染人的关键。例如《窦娥冤》,从张家父子的百般骚扰和诬告,到最后的含冤而去和平反,窦娥的语言始终符合自己当时的身份和语言习惯,包括行刑时的诅咒,咋一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能被观众普遍接收并能随着剧情的继续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不能不说,其间主角张驴儿、婆婆的表现和说话应对和执行官衙役的行为表现,都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且融入其中。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反转,即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当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生机活力和希望都会骤涨;当人们满怀希望大步前进时,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又会把人们的希冀浇得支离破碎。反转,起得就是这个作用。而发现,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济公》中的《挖心》情节安排即是如此。先是俊生迷恋狐妖,妖挖其心令其死;后有其妻得知济公有活人之方,吃下脏馒头后吐心,使其还生。生而死,死而生,完全是两重天式的体验。而惊险刺激之后,更能引起人们的嗟叹和感慨。而其中的反转和发现,恰恰起到了影响、主导人们情绪的作用。

除了对悲剧全方位探讨之外,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措辞和风格也进行了讨论。他说,过度使用技巧和词都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应有个适当的限度。

例如汉赋发展到后期,大多是辞藻华丽,极讲究铺陈而不重内涵,最终发展不下去而转向短小精悍却颇有哲理内涵的短赋上面去了。而魏晋时期的诗歌,尤其是竹林七贤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晦涩难懂的。前者过度讲求辞藻,后者多用隐喻,但是过了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原来本应有的审美效果没有了,有的甚至成了折磨人的神经的作品了。

在《诗学》的最后,对诗的五种指责也很精辟、客观。“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总结下来,一是真实性必须保证;二是技巧的巧妙和得当。话虽然不多,却打中了核心。

秦微微 20090340702 09汉语言文学3班

第二篇: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所读原著为《诗学 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 诗艺》中的《诗学》。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第6页)

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第7页)

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第11页)

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第11页)

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第15页)

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第16页)

既然是通过人的行为表演来描述内容,那么,第一,形象的装饰是悲剧的基本部分;第二,必须有唱段和语言,这是指描述的媒介。(第16-17页)

悲剧是行为的模仿,而这个行为是由某些人来表达的,按照我们定义的行为特征,它必须要展示出性格和思想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思想和性格是行为的两个自然成分,所有人物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行为的模仿,就是悲剧的情节。另一方面,我所说的情节,是指事件的有序安排。性格使我们能够定义参与者的本性,思想体现

在他们的语言里,当他们证明一个论点或表达一种意见的时候,就显露出他们的思想。(第17页)

因此,所有悲剧都具有了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这些要素决定了一部悲剧的性质。(第17页)

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人的行为、生活、快乐和烦恼的描述。而快乐和烦恼与行为密切相关。生活的目的是行为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品质。确实,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幸福或不幸。表演悲剧不是为了描述性格,尽管性格与行为有关。所以,事件和情节才是悲剧的目标。在一切事物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如果在悲剧中没有行为,就不能成为悲剧,但如果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第18页)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第18页)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第19页)

摘要五: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字,应用到这个事物上。从这个种类转移到那个属性,从那个属性转移到这个种类,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或者也可以是类推事物。(第59页)

摘要六:过于明显地使用这个技巧,就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要有个适当的限度。任何人不适当地使用隐喻词、不熟悉的借用词和其他这类新奇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只能引起笑话。

(第63页)

摘要七: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第79页)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诗歌和悲剧的看法。纵观全书,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都很全面。其中对悲剧和诗歌的态度和技巧的见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对悲剧的定义(见摘要四第一段),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效果及起到的作用,都全面地概括了。后面单独讲到的“六要素”,涉及到了悲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对此,我有点异议。

情节确实很重要,它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和框架。在看过作品之后,在人们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情节,但是触动极深的却是主题。例如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它的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但是让人们感叹不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命运的悲剧。尽管刚生下来就被送走,但是仍没有摆脱杀父娶母的、注定的人间悲剧。所以,我认为,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悲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主题的净化作用和人们情感的升华。但是悲剧首先面对的,却是其前面的观众和读者,所以言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悲剧感染人的关键。例如《窦娥冤》,从张家父子的百般骚扰和诬告,到最后的含冤而去和平反,窦娥的语言始终符合自己当时的身份和语言习惯,包括行刑时的诅咒,咋一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能被观众普遍接收并能随着剧情的继续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不能不说,其间主角张驴儿、婆婆的表现和说话应对和执行官衙役的行为表现,都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且融入其中。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反转,即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当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生机活力和希望都会骤涨;当人们满怀希望大步前进时,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又会把人们的希冀浇得支离破碎。反转,起得就是这个作用。而发现,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济公》中的《挖心》情节安排即是如此。先是俊生迷恋狐妖,妖挖其心令其死;后有其妻得知济公有活人之方,吃下脏馒头后吐心,使其还生。生而死,死而生,完全是两重天式的体验。而惊险刺激之后,更能引起人们的嗟叹和感慨。而其中的反转和发现,恰恰起到了影响、主导人们情绪的作用。

除了对悲剧全方位探讨之外,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措辞和风格也进行了讨论。他说,过度使用技巧和词都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应有个适当的限度。

例如汉赋发展到后期,大多是辞藻华丽,极讲究铺陈而不重内涵,最终发展不下去而转向短小精悍却颇有哲理内涵的短赋上面去了。而魏晋时期的诗歌,尤其是竹林七贤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晦涩难懂的。前者过度讲求辞藻,后者多用隐喻,但是过了度,效果就

大打折扣了。原来本应有的审美效果没有了,有的甚至成了折磨人的神经的作品了。

在《诗学》的最后,对诗的五种指责也很精辟、客观。“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总结下来,一是真实性必须保证;二是技巧的巧妙和得当。话虽然不多,却打中了核心。

秦微微

20090340702

09汉语言文学3班

第三篇:诗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诗学》句子摘录 1,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

2,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像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现象。

3,关于性格的刻画,诗人应做到:一,性格应该好。二,性格应该适宜。三,性格应该相似。四,性格应该一致。

4,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情节中不应该有不合理的内容,有也应该放在剧外。

5,悲剧模仿比我们好的人,诗人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貌,在秋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

6,恐惧和悲悯可以出自戏景,也可以出自情节本身。使人从这些恐惧和悲悯体验情感的快感。

7,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遭受不幸的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悲剧应表现好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境。

8,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

9,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10,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11,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各部分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比是得之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顺序和体积。

12,只要剧情清晰明朗,作品的篇幅要以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一系列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

13,所谓性格,就是通过它,我们判断行动者的属类。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必然表现他们的属类。因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14,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所有的句子长短、语调最适合讲话,符合责任属性的格律。

《诗学》一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335年。

书中的“诗人”,指悲剧作者和史诗作者。

世所公认,《诗学》是研究故事的开山之作。

p63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李按:艺术摹仿生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老师提出的“摹仿”学说,得到一个很好的运用。这句话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通俗小说的人重视:要写行动而不是叙述;行动要引发读者的感情。

这一段文字的另外一种译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种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某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感情得以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论诗》,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49.P64

没有行动就没有悲剧。

李按: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行动就没有小说。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新手们一般在尚未熟练掌握编排情节的本领之前,即能娴熟地使用言语和塑造性格。

李按:有一些小说作者也是如此。当然,娴熟地使用语言也不容易。我见过的有这本领的人也不很多。

P65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第三个成分是思想。第四个成分是言语。

李按:通俗小说也差不多是这样。可能有个因素要插队,这就是“题材”。

P74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李按:这话实在,实在得就跟“太阳落下去天很快就黑了”一样,可惜,据我所知,有一些小说作者,只想了个“起始”就动笔,根本就不在乎“中段”和“结尾”的安排。

P79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总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他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李按:有文不加点,也有情节不可加点。

P97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坏。

李按: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人公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发现了千年万年后编织故事的人还不得不遵循的真理。

P89

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

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

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

李按:我把“突转”叫做“预期的打破”。“发现”可以说是“发现新颖事实”,这事实可能影响人物的命运或情感。

P98

诗人则被观众的喜恶所左右,为迎合后者的意愿而写作。

李按:很多人以为这现象出现才几十年时间。呵呵,古已有之,这古嘛,还是古希腊。

P105

组织情节要注重技巧,使人即使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也会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悚然和产生怜悯之情。那些用戏景展示仅是怪诞、而不是可怕的情景的诗人,只能是悲剧的门外汉。

李按:不要把怪诞当创新。

接着要讨论的是,哪些事情会让人产生畏惧和怜惜之情。此类表现互相斗争的行动必然发生在亲人之间、仇敌之间或者非亲非仇者之间。如果是仇敌对仇敌,那么除了人物所受的折磨外,无论是所做的事情,还是打算作出这种事情的企图,都不能引发怜悯。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非亲非仇者之间,情况也是一样。李按:仇敌对仇敌,就好比是我说的“鬼子打鬼子”。

P112

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情节的解显然也应是情节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不应借“机械”的作用。

P118

现在讨论发现的种类。第一种是由标记引起的发现。由于诗人缺少才智,此种发现尽管最少艺术性,却是用得最多的。

第二种是由诗人牵强所致的发现,因而也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

第三种是因为回忆引起的发现,其触发因素是所见到的事物。

第四种是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

还有一种的复合的、由观众的错误推断引起的发现。

在所有的发现中,最好的应出自事件本身。这种发现能使人吃惊,其导因是一系列按可然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事件。只有此类发现不要人为的标示和项链的牵强。

李按:发现的关键是“发现新颖事实”,如果发现的事实十分突出,意义十分重要,对其方法的艺术性的要求可以稍低一些。

P125

至于故事,无论是利用现成的,还是自己编制,诗人都应先立下一个一般性大纲,然后再加入穿插,以扩充篇幅。

李按:写大纲,写大纲。盖楼之前要先设计,出蓝图,做沙盘,然后再开工。否则,要么是楼歪歪,要么是楼脆脆,要么是联排狗窝。

P1

31一部悲剧由结和解构成。剧外事件,经常再加上一些剧内事件,组成结,其余的剧内事件则构成解。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许多诗人善结不善解,这是不够的;诗人应该谙熟贯通二者的门道。

诗人应该记住我们说过多次的话,写悲剧不要套用史诗的结构。所谓“史诗的结构”,指包容很多情节的结构。

李按:海明威说,一切蹩脚的作者都喜欢史诗式写法。

有很多小说作者也是善结不善解。搞得虎头蛇尾,让人大失所望。

P150

创新词即诗人自己创造,一般人从来不用的词。

李按: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创新词,只有不到1%的创新词生命力超过1年。大部分创新是“生造”。

P156

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言语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所谓“奇异词”,指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以及任何不同于普通用语的词。但是,假如有人完全用这些词汇写作,他写出的不是谜语,便是粗劣难懂的歪诗。

使用所有类型的奇异词都要注意分寸,因为若是为了逗人发笑而不恰当地使用隐喻词、外来词和其他类型的奇异词,其结果也同样会让人觉得荒唐。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使用隐喻词。惟独在这一点上,诗家不能领教于人。

李按:“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学会的东西。“艺术”就是不能教的东西,只能靠领悟、意会、参详。不过我一贯以为,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任何高级艺术,都饱含大量而复杂的技术。

P280。下面这3句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是注译者陈中梅的解释。

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纪„„政府鼓励公民观剧,对荷包羞涩者,还常常给予必要的资助。

李按:在这一点上,我政府最有古希腊精神。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杰作,是因为它具体地体现了一些可供人分析、总结、参考和借鉴的东西。李按:这是悲剧制作者和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看。悲剧的消费者则非是。

诗人的工作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技术性的,写诗需要用到大量的本行知识。既然写诗是有章可循的,诗人就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哦技巧。

李按:我们只谈技术,有些人就以为我们不懂艺术。我知道,莎士比亚没有读过《诗学》,也写出了最伟大的悲剧。我也知道,人类历史上,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可能也就只有莫扎特、林肯等寥寥数人而已。

第四篇:诗学

《诗学》读后感

《诗学》顾名思义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它是作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的著作。因此有人这样评价:《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新古典主义风味金科玉律。

关于《诗学》,我读了三遍,由于是英汉对照,我坚持先看英文版,后看汉语版的。当我看第一遍时,有点困难,对其中的内容和思想还不太理解;当我读第二遍时,渐渐地理清了一些眉目;到了第三遍,我就能熟练地读下来,并且对其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纵观全书,我认为全书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诗歌是模仿的艺术。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是诗歌产生的原因吧。我们喜欢模仿的作品,因为我们喜欢看到对事物最准确的描述,尽管看到有些事物,例如,最低等动物的形象或尸体的状态,我们会觉得痛苦,这是因为我们从模仿中学到了知识,而获得知识又是一件快乐的事,这对每个人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看相似的事物,因为我们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也在获得信息,并不自觉地判断眼前所描述的事物是否是某一事物,即“像不像”的问题。如果从前我们从没在任何地方见到过所描述的事物,那么,我们产生的快感就不是由于对某件事物的模仿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技巧、色彩、或其他类似的原因而引起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显然他把重点放在了悲剧和史诗方面,通过情节、语言等来展现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例如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主要讲述了作为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的美狄亚,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她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亲定下的不可能的任务,条件是伊阿宋与她结婚,取得羊毛后,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为了阻止父亲派弟弟追回自己,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将弟弟的尸体切开,分割成碎断,抛在山上,让父亲和追赶的差役忙于收尸,以此拖延时间和伊阿宋一行离开。伊阿宋回国后,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伊阿宋取回王位后但也开始忌惮美狄亚的法术和残酷。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的两名孩子杀害,同时也用下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逃离伊阿宋身边,伊阿宋也抑郁身亡。通过家庭问题的发展向我们塑造了一位充满激情的、敢于反抗的悲剧女性。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主要是从模仿行动中的人来讲的,然而我认为模仿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创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模仿行动中的人,它还可以模仿生活的某个场景或者某个事物等。例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模仿。再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江乡雪景图。这种模仿重在描绘一幅风景画,寄寓着诗人的某些感情或表达某种心境。因此我认为诗歌模仿的不仅包含行动的人,还包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亚里士多德特别看重悲剧,《诗学》中的第(6—22)章主要讲述了悲剧,其中包括: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等六个要素。然而最重要的是情节,也可以说是悲剧的灵魂。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人的行为、生活、快乐、烦恼的描述,而快乐、烦恼又会对人的行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在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强调情节的长度要适宜,便于人们观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情节的统一。16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曲解、片面化,逐渐演化成“三一律”,在17世纪,“三一律”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奉为准则。

关于诗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是去描述那些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去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因为诗描述的是普遍性的真实,而历史描述的是个别事件。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当然这里的诗是指史诗、喜剧或悲剧。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亦是如此。他们取材与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既具有发生的可能性、真实性,又具有文学创作的艺术性。这一点对于悲剧诗人创作尤为明显,为了取得良好的悲剧效果,唤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悲剧是人们往往会选择意外发生而又符合逻辑的事件作为自己的描述对象。因为具有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才能使观众相信,并且使观众随着主人公的幸福与痛苦而开心或伤心。

影响悲剧效果、推动悲剧情节的往往是反转、发现、和苦难。在读《诗学》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反转、发现、和苦难。因为伴随着这些反转、发现和苦难的发生,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通过他们悲剧行为的表现,观众往往会形成恐惧和怜悯,这种反转和发现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运用的最为突出。全剧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忒拜城里的瘟疫为开端,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于是全剧以谁是杀害前王的凶手为悬念,俄狄浦斯王在寻找谁是凶手的过程中,先后与忒拜城的先知忒瑞西俄斯和妻舅克瑞翁发生冲突。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的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然而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起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反转。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反转就是指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这里的“反转”与“发现”几乎同时发生,产生了良好的悲剧效果,任何人听了《俄狄浦斯》的故事,内心都会产生恐惧和怜悯的情怀,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在不知情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并知道那个在三岔路口被他杀害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更不知道他在忒拜城娶的王后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一切都是在他出生前就已经注定的,这样的悲剧怎能不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呢?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悲剧的反转、发现和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惧、怜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能找到影子,以他的《奥瑟罗》为例,奥瑟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猛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但是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瑟罗手下有一名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瑟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两人的婚事。但他有挑拨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不同寻常,并伪造定情信物—手帕。奥瑟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这里的手帕就是发现点,当奥瑟罗在发现自己给妻子的定情信物被爱米莉亚交给凯西奥时,心里充满了愤怒,当晚就把妻子掐死,然而当他得知手帕是伊阿古的诡计时,心里充满了懊悔。这两次发现都造成了奥瑟罗不同的

行为表现,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总会对善良单纯的奥瑟罗充满恐惧和怜悯,对天真痴情的苔丝狄蒙娜充满惋惜和同情,我想着也是悲剧的效果吧。

《诗学》的最后一部分诗人介绍了史诗,并对悲剧与史诗作了深刻比较。就题材而言,亚里士多德更喜爱悲剧,他认为悲剧比史诗更好。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每一种题材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只要写的生动形象,不在乎是悲剧好还是史诗好。

第五篇:诗学

《诗学》小议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通常被看作文艺理论或者是美学的名著,是古希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和文论专著,也是西方第一部这样的专著。本文拟从它的创作背景﹑悲剧论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小议《诗学》。

关键词:《诗学》,创作背景,悲剧论,影响

一.创作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主要是学和教的一生。他的生平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称之为“第一次雅典时期”:17岁的时候就进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在那里呆了二十年。不是说读书整整读了二十年,他属于品学兼优,很快就留校,然后升讲师﹑副教授,当了柏拉图的助理。柏拉图死后他就离开了雅典,在外面晃荡了十三年,干了很多事情,包括当太保。然后再回到雅典,自己办学教书,教书的时间二十年。因此他的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学院时期和后学院时期。《诗学》通常被断定为后学院时期的作品,就是他第二次回到雅典写的东西了,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诗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处于奴隶制度的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希腊哲学家用研究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文学艺术和美学,他们认为文学艺术只是被动的模仿,因此离真理甚远。《诗学》就是针对这一观点而展开讨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不仅是模仿,它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诗人必须把行动变换为语言:雕刻家必须把人体和人的表情用泥或石头表现出来。

《诗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悲剧辩护。在那时的希腊,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原因在于史诗更接近抽象思维。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懦的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深入研究,并写成了《诗学》为诗人辩护。

二.悲剧论

《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专著,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全书课分为五个部分:1至5章综述艺术分类的原则:6至22章集中论述悲剧:23至24章阐述史诗:25章是批评论:26章对史诗与悲剧进行比较。所以说《诗学》的着眼点是悲剧。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创作实践的总结。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从悲剧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与史诗、喜剧的比较界定悲剧,并且揭示悲剧、悲剧性的审美内涵。

⒈ 从悲剧与史诗的区别来看

首先,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而且是对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事件的组合即情节才是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效果主要靠它产生。而史诗则不是对行动的摹仿,它是通过叙述,诗人用语言来摹仿事物和人。亚里士多德比较了悲剧与史诗,肯定了悲剧情节完整,故事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整个事件按因果关系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不旁逸斜出,也不可删削或挪动其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达到摹仿的目的,这种集中的表现给人的快感比史诗费时的、冲淡的表现给人的快感要强烈得多。因此,悲剧比史诗更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七章提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和节奏。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行动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都符合这两个条件。一个完整划一,并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的悲剧具有整一美,而史诗诗人的摹仿“在整一性方面欠完美”。这里亚里士多德是对悲剧和史诗的形式做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不在于区分二者孰贵孰贱,而是关注二者谁更符合美的标准,很显然悲剧的形式具有整一美。

另外,悲剧与史诗不同之处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史诗采用诗人叙述方式,只用六音步长短短格韵律;悲剧用演员、歌队的对话、动作表演故事,采用短长格韵律表现对话,歌队的“合唱琴歌”有多种曲调,各有不同的行数、音步和节奏。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行动是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演员把思想感情表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的感觉刺激,还会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比史诗更多的艺术成分,作为综合艺术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悲剧的戏景、音乐、情节结构、扮相等等都能给人快感。史诗的成分悲剧皆有,而悲剧的成分,史诗却不一定具备。所以,从审美角度来看,悲剧优于史诗。

⒉ 悲剧与喜剧相区别。

悲剧是严肃的,用韵律语言模仿严肃行为,悲剧必须有苦难,模仿的对象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产生的效果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而喜剧则是滑稽的,“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模仿低劣的人,喜剧的目的在于通过滑稽的表演和情景逗人发笑而使情感得以疏泄。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中突现了悲剧性的审美特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性质和目的的阐述切当地概括了悲剧性的主要特征,这就是:它的主人公是高尚的,比一般人好的人,它的行动是可怕的和可怜的行动;它所给人的快感是恐惧与怜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意识到了“悲剧性”具有运动生成的特性。《诗学》第 6章指出“一部悲剧,即使不通过演出和演员的表演,也不会失去它的潜力。”第26 章也同样提到“悲剧即使不借助动作也能产生它的效果,因为人们只要仅凭阅读,便可清楚地看出它的性质。”表面看来这似乎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有些矛盾,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而这里又说不借助动作和表演也能产生悲剧效果。事实上这并不冲突,亚里士多德较早地认识到了悲剧作为戏剧艺术通过观众的观赏可以产生悲剧效果,而悲剧剧本却能够通过读者的阅读使悲剧性得以生成实现。因此,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能动作用不仅不可忽视,对于悲剧性的生成实现具有决定作用。众所周知如果悲剧不演出,那么,也就无法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疏泄之,悲剧的效果和快感就无从谈起。悲剧剧本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它永远也只是一个悲剧“文本”而已,悲剧的潜力不会失去,但永远是潜力而不会具有悲剧性。因此,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性的界定应该是,悲剧性即悲剧的审美的特性,悲剧通过对行动的摹仿以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产生审美快感。悲剧性还可以不借助动作(即演员的表演),读者通过悲剧剧本的阅读也能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悲剧性得以实现。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在此基础上,他对悲剧的情节、悲剧的冲突问题、悲剧人物、悲剧的效用展开了进一步阐释。

⒈ 悲剧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亚里士多德又说:“当惨痛事件发生在近亲之间,比如发生了兄弟杀死或企图杀死兄弟,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父亲,母亲杀死或企图杀死儿子,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母亲或诸如此类的可怕事例,情况就不同了。”

悲剧情节的结构是构成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剧情节饿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和发现。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他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由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突转和发现是同时发生的。

⒉ 悲剧的冲突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我们可以看出,最完美的悲剧冲突是发生在“亲属之间”或“家庭之中”,并且是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过失”造成的,这种悲剧冲突可以理解为“内部冲突”,悲剧人物产生于“自己人”的相互残杀和自身各种行动的矛盾对立之中。

⒊ 悲剧人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该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性格应该一致。”。也就是说性格应该复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性格应该前后一致,也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中”即人物的“性格”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突出强调了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这种好应该超出一般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乎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人,即犯过失的好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⒋ 悲剧的效用

亚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宣泄说”。他强调悲剧应当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引起怜悯与恐惧,是悲剧独特的快感,是“无痛的快感”。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与疏泄,产生好的影响和作用,使人身心健康,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诗学》的地位和影响

1、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柏拉是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最大代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则代表着唯物主义文艺思想的最高成就。文艺的真实性,认为摹仿必须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存本质和规律,强调有机整体概念;社会作用,指出创作的心理概要降理智过程,破除神秘的命运观。

2、他的理论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诗学》总结了 最高成就,建立了具有规范作用的理论,在西方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椐,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西方文艺思想的万流之源。《诗学》在欧洲产生大约起于15世纪末叶。十六世纪,《诗学》在意大利流行。

参考书目

⑴ 丁霞 李若岚 管窥中西戏剧之差异 广州:1999 ⑵ 叶 毓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述评 甘肃:2004 ⑶ 阎国忠 古希腊罗马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⑷ 张中载 赵国新 西方古典文论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⑸ 张赣生 戏剧美学随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下载诗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间的诗学》读书笔记 090345 贾聿哲

    读《空间的诗学》 090345 贾聿哲 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一书,写在他的“元素精神分析学”系列之后,“巴什拉在对想象力进行精神分析学研究时发现,在诗歌想象的领域中,人抛弃对......

    梦想的诗学

    梦想的诗学 1、面对真实的世界观,人们能在自己身上发现那忧虑的本体存在。那时他们感到被抛到世界上,被抛到消极无人性的世界里,这时的世界是杳无人性的虚无。这时,我们的现实机......

    读《诗学》有感

    读《诗学》有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不朽之作,我从前也只是耳闻,上学期上文学概论课倒常看到它里面的话。现在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翻开了这部不朽之作。 《诗学》的内容虽不......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 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

    《诗学》读书札记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书札记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

    《诗学》笔记参考

    这大概就是现在传的很火的那份笔记的电子版了,已经复印了手抄版的同学可以考虑不要印这个,内容都是一样的,不过是弄成电子版了,大多的内容是09某好学生的笔记,加了些本学期......

    理想国与诗学

    理想国中的诗学一瞥(刘雯)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巨头,他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至今仍让我们想探究一二。 他主张理性主义,并试图通过理......

    玩转古诗学

    玩转古诗学 以为例,我们来说一说古诗”和韵课”怎样来进行. 上课之前,我在黑板右侧写了中的一些常用韵脚,比如花,家,茶,瓜,涯,琶等等,这些字是为学生和韵时使用在韵脚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