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

时间:2019-05-14 13: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

第一篇: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

千年往事凭诗见

□虞金星

“六十年间万首诗”,看起来似乎像道计算题:几乎每两天一首诗。当然,我们知道,诗不能这么读,诗的作者陆游老先生也无意让我们这么读。“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排日醉过梅落后,通宵吟到雪残时”,与其说是透露一生诗作的数量,不如说是在自陈一种与诗歌紧密相联的生活方式。

与今天“诗人”作为职业身份不同的是,在古典诗歌的时代,诗人更多代表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诗几乎是一种介入甚至记录日常生活的文体,所以有孟浩然名传千古的“干禄”诗《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作数量几乎居冠的陆游,则更堪称典型。而写诗,很多时候并不是为求利,甚至不是为求名,许多诗人结集却不外传——把写诗比作呼吸饮食,或许是夸大了,但将它视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并无大出入。

从古至今累累的诗文之集也恰说明,无论如何,古人都意识到了,身体易朽,文章不朽。而在与日常生活联结的层面,文章之中这样的不朽,以诗为盛。

所以,如果我们尚有对那些远隔千年先辈前贤的“好奇”,读诗,该称得上是最体贴入微的方式之一。从军边塞,风沙曾经怎样卷过诗人的面庞?明月几度,他们曾经有怎样曲折的思乡心绪?亲见兴亡,身经乱离,他们又曾如何面对、考量?我们所不见的千年往事历历,称得上“第一手”的见闻感悟,常在那浩如烟海的诗篇里。

又怎么能不“好奇”?他们所经所历,甚至他们本身,就是今天的我们所来自的地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面对事物的态度,隐隐传承于由他们构成的沧桑历史,由他们层叠的文化积淀。这种“好奇”,正是“我从哪里来”的好奇。即使不是所有人,也是大多数人,在人生到达一定阶段时,常会产生追问“我从哪里来”的冲动。辨明来路,近乎本能。

古典诗词里,就有我们的来路。

比如,我们曾经对离别充满怎样慎之重之的感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国地域广阔,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相见难,别亦难,有可能渭城一别,就一生关山阻隔再不能见。“西出阳关无故人”实际上是西出阳关故人远,这样珍重离别的情感,是千百年历史中一以贯之的。其中隐含的“折柳”典故,早可以追溯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晚可以绵延至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鲁迅的“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之说,以初衷而论,从众多用得妥帖自然的作品来说,并不是为了增加阅读难度,而是巧妙地借用了人们心照不宣的共同意识,用最简洁的字句,铺展了最广的情感基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涵义。这样的“心照不宣”,绵延的“共同意识”,不读诗,又何以知,何以感?

在古典诗词里,常留存着前人先辈对他们所处时代遭逢的反应。而这些反应,也未尝不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即使是《长恨歌》这样记述爱情故事的诗歌,也不例外。据记载,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缘由,是有人告诉他,如李杨故事这样的“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在这个故事不“与时消没”、长“闻于世”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居功至伟。其中的抨击讽喻与同情歌颂并存之意,让人越千年而得见当时人对这段史事的观感,也影响了后人对这段故事的态度。“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更成为后来人文学语言中常用的一部分。

这种存续影响的力量,虽在不经意间,却坚韧非凡。因为初唐一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屡毁却屡建二十多次,至今仍存的滕王阁,或许最懂得这种力量。毕竟,千年以降,多少楼阁早已雾散在时空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二篇:《人民日报》之“金台随感”——正心为先 修德为要

《人民日报》之“金台随感”文集★2013年★

正心为先 修德为要

(2013年1月14日)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称“八条目”中的五条,排序大有讲究,用意也大有学问。就大多数人而言,讥弹时弊,指陈国是,其情志可嘉,但即使有些权位,离“平天下”也差得远。“修齐治平”,说的是正心为先,修身为要。先做好自己,然后管其他;先做好小事,然后谋其大;先做好当下,然而虑其远。心思不正,己德不修,做人自私自利,做事偷奸耍滑,家里子不孝、兄不和,这样的人能干好正经事的,古来几稀。

说到做到,其实很难。写尧舜文章的人未必就是尧舜,大抵总是说的比做的好,这不奇怪。“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实话。但是只说别人,自己却不做;说得很好,做得很糟,全无自律自省,那就难以服人。

这样的事情不少。有人反感送礼的庸俗,自己办事却琢磨“送点什么”;有人抱怨遇事不公,自己却算计“找个门子”;有人批

评铺张浪费,自己花公家的钱坦坦的;有人痛批无诚不信,自己却买了家常日用开了办公用品的发票……言行脱节、说做分家,确有复杂原因,不能简单以“乡愿”论。倘若到大医院看病,不找个熟人穿针引线,一步一坎,步步维艰。人是社会的人,事是现实的事,无论是情不自禁、迫不得已,还是身不由己,当“潜规则”成为一种规则,多半还是选择“沉默的受益”。彻底置身局外,挺难。

还有更大的纠结。我们抨击的时弊,是真实的;我们有意无意地裹挟其中,却也是真实的。正如抱怨马路拥堵、秩序不佳,常常忘了自己的车也横陈在斑马线上;我们喜欢水源干净,可有时为了自己“干净”而制造更多的污水。天下事往往就是这样,说别人容易,把自己摆进去,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至难者莫过治国,所以有治国安邦的策论,有正本清源的陈情,有决胜千里的锦囊,自然更有愤世嫉俗的抨击。这不错。然而也许更重要的却是先做好自己。天津有位已故老人叫白方礼,靠拉三轮平板车攒钱,捐助失学儿童。查遍相关报道,竟未找到一句亮辞丽句。很难说有什么家国情怀,很难说有什么道德自觉,更很难说凭一己之力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如果更多的人能够把“乐善”当作自己的热爱,更多人愿意朝着“好施”的方向迈出一小步,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亲切温暖许多。汽车禁行一天,空调降低一度,食物少扔一点,用水节约一些,这虽然说不上“平天下”,却也是治国之善策吧。

个人和社会是一体两面。没有离开具体人的社会,社会就是你我他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心、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乃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展开。开放时代,庶人议政,理所固然。说,是个人的自由;听,是领导的责任。只是,除了说,还要做。起码,做事要“推己及人”,要别人理解、帮助自己,先体谅宽容别人;做人要“不欲勿施”,自己觉得不适不当,就别让人为自己的缺点甚至错误埋单。起码,激奋和不平之余,也要反躬自省:要别人做到的自己做到了吗?抑或是更积极一点,知道哪里不对头,先从自己改起。

第三篇:千年误读《清明》诗

千年误读《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一诗,自唐朝末年杜牧始创,流传至今千余年,成为每年清明节时候的吟咏作品的首选。而人们喜爱它,是因为它写了诗人于清明节间在异地漂泊,不能回家祭扫而生出诸多惆怅,代表了无数游子在清明节间的共同情感。不仅如此,有人还专门去考证“杏花村”的所在,权威的结论是这个村子在湖北省麻城市的一古镇名叫歧亭的地方。

对于《清明》一诗作这样的解读,其实是非常肤浅的,这种解读,还没有发见《清明》一诗的真谛。

把握《清明》一诗的真正的意义,仍然需要从这首诗的几个意象入手。传统的解读虽然也是从意象入手的,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把这些具象当作意象来解读,而仅仅解读至表象这个层面就止步了。前面的对于“杏花村”的考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读这首诗,只要把“路”、“行人”、“牧童”、“杏花村”这几个意象的含义弄清楚了就行了。

首先要明白,杜牧做这诗,并非他在一个什么地方行路,而是他仅仅借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节日间的怀亲思绪而已。

这里的“路”,实质上就是人生,就是人生的旅程。“行人”也不实指具体的行路人,它实际上指的是所有的个体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旅程里活着、“行进”着,所以诗人把这个体的人叫做“行人”。联系整个的诗句,诗人说,在人生的旅程里,每年逢到清明节时,必然会因为怀念先人而愁生断魂,有时还会潸然泪下,如同节间绵绵的春雨,龙钟了自己的双袖。

诗接着探求了销愁的方法。他想到了酒,他想到了杏花怒放的驿站。能够解除愁思的时候,自然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所以诗人就借诸于形象,用杏花怒放的驿站来形容人生旅程当中的那些从忧愁里走出来的理想时刻。至于诗人提到“酒”,他的本意并不是想用酒来销除愁思,而仅仅是借“酒”这个意象来进一步表达心中所郁结的愁思(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酒和愁几乎成了孪生的姊妹),从而深入到对于人生的喜怒哀乐的哲学的思考。诗人紧接着让“牧童”这一意象入诗,就反映了这一点。

一个普遍的心理是,成人们在红尘的欲求中产生绵绵的忧思烦恼时,反倒想回归到无忧无虑的童稚时代。正因为如此,道家哲学才把不忧不喜的人生理想状态形象化为“婴儿”、童稚、“赤子”,因为,童稚时代是没有什么欲求的,欲求是烦恼产生的源。《老子》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因此,回复到童稚状态,是所有为红尘烦忧所困者的理想。如果联系一下诗人所生活的那个十分崇尚道家的唐代(皇家就把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奉为自己的祖宗),诗人教人们在烦忧时候求助于牧童,拜师于童稚,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童稚也的确高成人一筹,他能给我们这些逢了烦忧的成人开出一剂脱离苦海的药方来:那美好的时刻就在那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消除了烦忧的人生驿站。

《清明》一诗不仅表达了节日间人们怀亲的普遍心理,还教会了人们摆脱烦扰的根本方法,就是消除欲求,排除杂念,永葆“赤子”之心。

第四篇:《李凭箜篌引》全诗鉴赏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简介】

诗鬼之名绝非虚得。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诗的首句。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李贺的诗意象叠加,意境晦涩,独成一家,可惜天不佑英才,短短27岁,华年早逝,令后人慨叹不已。

第五篇:古风传千年 诗词话清明:清明诗词采撷

古风传千年 诗词话清明:清明诗词采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照《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指,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的得名便源于24节气中清明这个节气,从日期来推算,则是冬至后第108天。而在古代,冬至后105天是寒食,这一天需要禁火,吃冷食,所以又被称为“冷节”。现在这两个日子对我们而言,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气已“合二为一”统称为清明节了。但在古人的眼里,这个时节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相关的诗句和文献,粗略统计相关诗词数以千计,小小查询一番还是能找到一些古代风俗传承的痕迹,至少,在古人眼里,清明节对他们而言显然是很重要的。清明节诗句里为何下雨天里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若提清明,杜牧这首描写自己在清明雨天里问路寻酒的诗当属流传最为广泛的代表。在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希望买酒焦愁,牧童却指着远方杏花村。聊聊几句画面尽显,不过诗歌背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值得分享:到底清明时节下雨是好事儿还是不好呢?从节气来判断,清明一到,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光就农业耕种而言,雨天里劳作显然会更辛苦,所以,我以为有农务的古人们定然不喜欢在有繁重耕种事情的清明时节下着绵绵细雨的。清明同时也恰好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对于小孩子来说难得一遇的节假日里碰上了下雨天恐怕没几个孩童会高兴吧。既然说到了赏花,清明时节恰逢繁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但这漫烂春花却最怕连日阴雨,一不小心,春雨一过,便是“绿肥红瘦”的样子了。所以,在清明踏青赏花的好时节里,人们肯定也是不愿意遇到下雨这样天气的。至于暮春时节,宿醉后的李清照曾是这样跟我们描述着雨后花落的悲伤也再次佐证了我的观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有语云“春雨贵如油”,但我依然觉得,在清明时节,如果遇到了下雨天,人们的心情肯定是需要喝两杯才能解解愁的。诗句中清明节场景要素有哪些?李清照对于惜春的感情除了那首流传很广的《如梦令》外,还有首《浣溪沙》也提及了一些女儿家在清明时节会做的事情:荡秋千。“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宋代女词人里,觉得春雨打落花瓣的场景令人惋惜的不止李清照一人,还有吴文英,她在《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里可是直接哭了起来:“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养在深闺的女儿家们在自家后院荡着秋千赏着花自然不是清明节场景的全部,程颢在《郊行即事》便很直白地交代了晴朗天气的清明时节会做另外一个事情:踏青。“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而瞿佑,则把荡秋千和踏青这两件事都写进了他的《清明即事》里:“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除了瞿佑,王磐在《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也把秋千带进了他的踏青场景中:“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当然,除了游乐,在清明时节,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那便是扫墓祭祀,原本最应该写下来,但因为气氛太过沉闷,所以,放在了中间。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里把扫墓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而高启则非常直白地感叹着扫墓这件事:“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除了下雨落花和扫墓祭祀会让古人们心情沉重外,有时候就因这时节也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遐思,孟浩然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清明即事》里,漂泊在帝都长安的他坐在空荡荡的大堂里,即使眼前是无限春光,蝴蝶成双嬉戏的场面也没办法让他高兴起来:“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除了孟浩然,诗圣杜甫也曾在寒食节里写下过《小寒食舟中作》表达着即使落魄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相比之下孟浩然的愁绪也就显得小家子气了点:“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一代帝王眼里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朝这个方向去寻觅,我找到了两位君王曾经在清明时节留下过墨宝。他们风格各具特色,稍微梳理下来我发现他们在清明时节所做的诗词也和世人对他们的评价蛮匹配,就这两首他们笔下和清明相关的诗词来讲,我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南唐后主的忧愁提到君王诗词代表,南唐后主李煜显然是皇帝中在诗词方面成就最高的一位。作为杰出的词人,李煜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代词人和词评家所认可,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道尽了他亡国后的悲伤,一直流传至今。在清明时节,结合自身遭遇,李煜把感伤春景、怀忧自伤的情怀都表达得淋漓尽致:“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唐明皇笔下生动的清明场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一首《长恨歌》功不可没,这让人们都忽略了其实李隆基是有几分才情的一位皇帝。虽然和李煜在诗词方面的造诣相比自然有差距,但一首《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还是能让我们看出这位风流皇帝的文采。在他的笔下,唐朝时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要做些什么都被记录了下来,不论画面还是场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男子踢着足球,女生荡着秋千的画面非常鲜活: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现代大家笔下的清明你可知道?除去熟悉的名家和皇家笔墨,现代大家笔下也曾有过关于清明的记录:老舍先生在《内蒙即景》里描述了清明时节的内蒙古是怎样的风光:风卷荒沙暗九天,摇摇土屋浪中船,孤灯白日昏如夜,已过清明未下田!还没踏进《围城》的钱钟书先生则在《牛津春事》里描绘了关于清明节的异国风貌:“不见花须柳眼,未闻语燕啼莺。开户蒙蒙细雨,故园何日清明。微阴未必成雨,闲日殊宜踏春。风和小出衣减,时复轻寒中人。关窗推出明月,入幕想无东风。一夜春来底处,胆瓶杏蕊舒红。晦雨无鸡叫旦,朝晴有鸟喧春。熙熙想有同乐,百啭难觅解人。何必冶长解语,不须师旷知音。入耳忻然有喜,即犹已会於心。”最后,用《红楼梦》曹雪芹在元宵节里的一个灯谜作为结尾,大家不妨也来猜一猜,在文中这灯谜打的又是和清明节有什么关联的事物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熊猫新闻客户端

阿糖

报道责任编辑:严珊

下载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千年的等待只为此刻与君见优美诗歌五篇

    千年的等待,只为此刻与君见千年的等待,只为此刻与君见!九世的轮回,只为相遇在街角!而轮回的我们,始终抵不过命运,相见已成别离,相恋已成分开……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

    为衍春同志《峥嵘往事》诗序[本站推荐]

    为衍春同志《峥嵘往事》诗序葵花朵朵向太阳, 梅菊枝枝熬冬秋。 党的儿女跟“妈”走, 俯首甘为老黄牛。 勤政为民做实事, 廉洁奉公扬美名。 老骥服务志尤在, 夕阳余辉晚霞红。 峥......

    “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赏析

    一、理解性填空:1、诗中运用典故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2......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全诗原文及赏析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出自唐代李白的《观放白鹰二首》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写翻译写......

    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合集5篇]

    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摘 要:苏轼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其晚年在扬州、惠州、儋州创作了“和陶诗”,据清代王文诰统......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全诗鉴赏(共五则范文)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分,登上位于山顶的方丈室的阁楼,极目远眺,百里之内一些细小的景物都可看到。极言山寺方丈之高,远望景物历历在目。“百里”,极言其远......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推荐阅读]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