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三农”问题
1、(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第二篇:高考主观题
高考主观题
1、材料二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分)二者是有区别的,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和供求变化实现资配置,政府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二者又是统一的,市场也有局限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共同促进经济发展。(4分)②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3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市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3分)
2、材料一60多年来,新疆始终坚持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城自治的方向,紧密结合新疆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党和国家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充分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年重新格各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3分)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3分)③坚持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3分)④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分)
3、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材料二:农业安则天下安,农业稳则天下稳。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根据不同时期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走出了一条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规范农村分配制度,增加农民收入,统
1、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中共科学执政,通过推进农村改革、规范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等举措,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中共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关注农村,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了农民的各项权益,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4、信息5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因欧盟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制裁而遭遇寒冬。冷静思考,我国的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由于光伏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且利润丰厚,在地方政府政策主导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光伏产业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对光伏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监管缺失,对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始终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政策。有评论指出,光伏产业的当下之劫,正是政府的推波助澜和无所作为让光伏产业偏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
①地方政府的越位和缺位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2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决策水(4分)要积极转变职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4分)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2分)
5、材料一我国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后,环境保护开始走上法治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全国人大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导致公民在环保的方面积极性受到打击。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完善环境法规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3分)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环境监管,严格依法行政。(3分)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3分)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公民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充分发挥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分)
6、据央视新闻“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有同学认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责任在政府”,请你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三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古村落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民间参与的局面,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文化价值认定,也要尊重和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和资本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参与和投入。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尊重学者的文化价值认定与维护村民的自治权利的合理性。(10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3)结合材料,从政治学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12分)
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简要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10分)
2.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某校高三(2)班组织了一次“我的生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讨论会。同学张林积极发言:“作为一名公民,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活动中,为国家排忧解难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职责。”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公民应该如何参与。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依法行使政治自由,表达自身诉求的同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等民主参与途径,积极参与政府决策。③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民主监督途径,监督政府行为,推动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的贯彻与落实。
3、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做出了具体部署……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10分)①规律是客观的,按规律办事,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建立在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4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过程。(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又推动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不断发展。(3分)
材料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既要有制度自信,又要有价值自信,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制度优势,推动中国迈上新的发展高度。材料二:某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做法是:注重学习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新的传播手段,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开展“百名优秀志愿者”、“好公民”等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激励市民;发起“日行一善”文明实践活动,倡导市民每天做一件善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座标。(l)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及中国发展进步(3 分)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 分)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结合起来,3分)③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2 分)④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①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②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传递功能,传播正能量。(2 分)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2 分)④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分)⑤立足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 分)
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典例展示
例1: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做出了具体部署……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10分)①规律是客观的,按规律办事,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建立在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4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过程。(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又推动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不断发展。(3分)例
2、宁波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由中央党校、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宁波市社会融合组织是由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商,具有民间性、社会性、共建性、公益性、融合性等特点,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模式使宁波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宁波人”“新市民”的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宁波市实践“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的意义。(10①该模式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分)②该模式创新了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完善了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2分)③该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④该模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服务性政府的建设。(3分)例3.改革开放3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
(主要原因)。(2分)②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2分)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分)④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⑤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2分)例4: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工人数增长缓慢。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请运用政治生活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1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演绎推理,共性到个性)
3、政府必须履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职能。(理论依据)
4、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重要性)
5、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性)
五.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2011年5月2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6月21日,银监会、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要求重点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财政部表示,从2012年起将探索更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手段。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①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采取有效措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决融资困难问题需要财政、金融部门、企业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救助小微企业的政策来自于对救助小微企业的实践活动。2.材料一:中国素有安居乐业即先安家后立业的传统观念,乐业的前提是安居。国内调查显示,中国家庭自有住房率高达80%,而且很多年轻人要结婚首先就要考虑有没有自己的房子,否则不结婚。而美国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住房与幸福有关系的中美网友分别占80%以上和不足10%。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价传统观念对住房消费的影响。(12 分)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2分)传统的住房观念持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住房消费,也造成了很高的住房自有率。(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2分)中国人安居乐业、将住房与事业、婚姻、幸福等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形成强烈的住房刚性需求,提升了住房自有率。(2分)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分)对中国人的传统住房消费观念要批判地继承,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个人实际情况,做到理性消费。(2分)3.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城镇化还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结合材料,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2分)3.②有利于创造投资需求,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2分)③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成为城镇居民,有利于提升消费水平,刺激消费需求;(2分)④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要,带动消费结构升级;(2分)⑤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分)消极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压力。(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题工具书P21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例题成都二诊)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索真理的历程?(例题眉山二诊)
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干5、联系观点、发展观点主干 系统优化?(例题5+3P214,17题)6、矛盾基本属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辨证否定观?对立统一观点?
9、矛盾观点主干(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例题5+3P219—220,19、20、21、22、23、26题)1 0、人民群众原理?(例题5+3P240,15题)
城镇化 报纸15期2版;21期3版38题;5+3P62,(98)13题;P77(122)B组13题;P234(354)14题能力一题单演练3题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报纸3期3版8题;16期第三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报纸8期4版;11期4版;18期2版、3版、4版;21期4版39题;24期33题 群众路线 报纸4期2版6题;
第三篇: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一)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②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二)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附:
列举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三种经济思想,简要指出它们的核心内容,实践措施,并分析它们兴衰的原因。
1、重商主义※
2、自由主义
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3、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四篇: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待。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除“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第五篇: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概括、分析类;
二、评价类;
三、启示、认识类。
无论是应对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首先得教会并让学生熟悉掌握解题的关键:
审题——中心词(作答点)+范围(材料、所学知识)+限定词(时空、中心内容)+分值(作答点数)。
为了帮助学生能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更简单有效地掌握解题技能,立足于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规律,我归纳出相关的答题公式,通过相关试题的讲练与引导,争取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
一、概括、分析类
(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6分)分析:①分值:6分
作答点数:
3、4或6点 ②材料:一段
归纳句意(3句)
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分析:回归课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课的相关内容 只有经济和政治方面 参考答案:①经济方面: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2分)②政治方面: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
(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分)
分析:回归课文,单项分析(积极方面)参考答案:①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②对内积极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对外积极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1分)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 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 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3.作答思维:①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②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③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根本、抓本质、看趋势)。④具体作答要求。A.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B.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 例:材料一“黑船事件”:1853年培理船队叩关,日本开国。如图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时局图 康有为图 请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2分)
(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分)分别对两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参考答案: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2分)。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3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
二、评价类:
(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
1.分析思维:辨证思维
2.作答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提醒:立足于课文)例: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的基本含义的不同(8分),并做对比评价(5分)。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孔子“仁”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基本不同(6分)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3分)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3分)评价(5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禁锢了个性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3分)
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个性得到解放,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个人欲望也膨胀。(2分)
(二)评价“观点(主张)”:
1.立足点:课文 2.作答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3.作答心态:史论结合,有始有终(总分总);自圆其说。
例: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
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的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参考答案:表态:不同意。(1分)
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1分)总结: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观点。(1分)
三、启示类(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一)立足点: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教训(回归课文)
(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维)
(三)作答心态: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
例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
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分)启示: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
反抗:四大盟国:(1)政治上互相协商。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
(2)经济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2分)
(3)军事上互相配合。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2分)
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3分)
(评分说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最后,提醒学生注意: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