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高考作文山东卷满分佳作:蝶变
2008年高考作文山东卷满分佳作:蝶变
山东考生?
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
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
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
谁不欣赏蝴蝶曼妙轻盈的舞姿、动人的旋律之下婉转的飞旋,又有谁彻悟了蝶变的焦灼、等待,临近破茧时耐不住的狂躁,好似一跃而生出温柔一刀的牢笼,然而那守不住一季的庄重之蝶,在破茧期未到便提前赏览景致的顷刻,断翅的断翅,无触的无触,残缺的身体孕育了一年的包容却抵挡不住这一季的浮华。?
我为残蝶感到万分的悲痛和莫大的伤情。它们佝偻着不健全的躯体爬行,想饮草叶上的露水,微弱的渐黄的草叶已没有青绿的映象,残蝶没能感受到露珠的清凉,它不堪忍受这折枝的生命之重。蝶儿蝶儿,草叶尚且知道春末的最后一缕风将结束自己的童年,开始迈入青年前的这场成人礼,为何如此灵动的你却等不得片刻,扑闪出自己满世的妖娆,而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
你需要等,草叶需要等,嗷嗷待哺的雏鸟需要等,最伟大的英灵们需要等,等待不是静静伫立,等待不是兀然独坐,而是为生命戴上一顶更美的花环,为人生披上一件更华美的羽衣。等待不是久久地凝望,等待也不是迟迟不归的痴傻,在等待中我们磨炼心智,锻造刚硬的围墙,保护自己娇弱的精神世界。等待不像温室里的花朵,在潮湿温暖的花房里自在悠游,永远走不出那比掌心高出一度的温暖。这种娇怜之花的等待像是天上的群星,永远蜗居在银河系,在那里活得潇洒烂漫,而一旦陨落则是废石一样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昔的润泽。这样的空虚等待和那提前破茧的蝶儿如出一辙。?
蝶儿何尝不悔过?想回到往昔的辛苦,尽管现在想来那往昔的辛苦是多么的不足挂齿。若是回到那曾经的似水流年,我知道你是会坚守住那短短一季的犹豫。春去夏来之时,满园芬芳之时,阳光沐浴大地,雨水清洗草茎,乌云遮蔽艳阳,鸟儿做伴歌唱。而蝶儿将是满园最美的舞者,翩翩飞舞直到秋叶成堆,你默默坚守的灵魂仍不会枯萎!?
春来草自青,等待那初春、仲春或是暮春的来临,让春点亮你彩色的人生,拥有心底的期盼,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都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
【名师点评】?
本文出彩之处在于创新。全文体现出画面优美、语言动人、文学形象鲜明等特点。?
画面优美。作者围绕题目蝶变组织材料,主体对象形象美。蝶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是个传统的审美意象。从庄周梦蝶到蝴蝶梦,再到《梁祝》中的化蝶,其文学意象丰富多彩。而在作者的笔下针对春来草自青,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它的含义,即一定要等待,耐心等待破茧期到来,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美好。?
文学形象鲜明。作者在本文中描绘出蝶变的焦灼的心态与行为,其结果断翅残触,因缺乏必要的等待,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说明只有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才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的道理。?
语言优美动人。仅以文章开头为例,如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的句群,既总领全文,提挈下文,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朱庆和)
第二篇:2008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满分佳作:感受乡村
2008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满分佳作:感受乡村
浙江考生?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浊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颗颗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图景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昂扬的希望。?
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和蔓延到人们渐渐淡忘的乡村,描写了它特有的景色环境、人物形象和风土人情,勾起人们对乡村的多方位的多滋味的感受。所谓特有的环境,就是乡村的明艳、宁静、传奇与休闲等;特有的人物形象,是指佝偻的背影、满是沟壑挂满泪水的脸颊、枯瘦的身体、混浊的眼眸、月牙般的笑与卑微的站姿;特有的风情不胜枚举,童话的乐园、凡?高的画境、世外桃源式的田园,坚韧淳朴的民风、卑微憨厚的人格等,无不给读者以感动。?
艺术效果的取得,得力于点染的手段。何为点染?点,就是交代记叙要素,染,就是描写、抒情、议论,就是修饰形容、衬托对比、铺排博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本文开头采用比喻的辞格、画家的示现和诗人的描绘,给读者呈现一幅乡村图画,佐证乐园的首括;第二段,仍然采用点染的手法,写乡村的苦痛;下文卑微呐喊希望的描写,都是点染的注脚。?散文内容景人情三位一体,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朱庆平)
第三篇:200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山东卷:见证
200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山东卷:见证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字:“我寄情于废墟,我又憎恶废墟。”余先生的话实在值得思考。
仔细想想,不禁为之一颤,废墟真的见证了太多,它见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耻辱,一个国家的刚强与坚毅。
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倒也值得理解。
圆明园的废墟应该是最难以让人忘怀的吧。英法联军的火光照亮了整个紫禁城,熊熊的烈火使这“万园之园”顷刻间变为废墟一座。从而开始了见证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的历程:天朝大国变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变为殖民地,变为人人可欺的懦弱王朝。然而它也见证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农民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台湾人民进行着英勇的反割台斗争,康梁维新解放了国民的思想,中华民国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我想,每一个中华儿女站在这座废墟前的心情都是复杂的,谁也不想看到民族的耻辱,可谁也不想忘记家仇国恨,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华儿女是做不到的。
如果说圆明园废墟更多的见证的是中华的屈辱,那么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一堆堆的废墟,见证的却是天灾下中国人的团结与坚强。那一刻,是该让世人瞩目的。
地震中的废墟不止一座,每一座都让人胆颤,每一座都让人动容,每一座都让人泪流满面。废墟看到了温总理对孩子们的鼓励,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的无私援助,看到了“白橙绿”三色衣服下的奋斗与坚持„„地震后的第一座废墟博物馆建成,它几乎涵盖了地震所造成的所有地貌,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同时他还见证了我们国家的人文关怀,废墟前的默哀更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是坚强的民族。中华儿女永远不会被打倒。
没有废墟就没有昨天,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废墟彰显着自己的价值,见证着文明的进步。至今,帕特农神庙遗址还被世人景仰,古罗马斗兽场还能激起世人的激情„„没有废墟,我们何来进步?我们又怎能进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废墟都值得保留,那样,地球将变得满目疮痍,见证的只是悲伤。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废墟,忘记废墟就等于忘记历史。
废墟见证了以前的历史,见证着现在的历史,也将见证着未来的历史。对废墟我们应该是满怀感激的,感激他见证的那些伤痛,感激他见证的那些坚强——那一部部完整的历史。
我们可以做的是和废墟一起成长,一起见证„„
佳作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很有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与学习:
一、视角独特,给人震撼。“见证”所蕴含的意义很宽泛,如不注意,就有可能落入俗套。而本文考生却选取了“废墟”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不可谓大气,不可谓独特。因此,本文从立意上说就高人一等。另外,所选材料也很独特,“圆明园”“地震废墟”等,具有强大震撼中华儿女心灵的事物,思维向着历史的得失、民族的性格特点延伸。
二、由表及里,揭示本质。考生并没有停留下 “见证”这一表层含义,而是透过“废墟”,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人类的进步。如考生通过圆明园废墟而表达出它见证了的是中华的屈辱;汶川地震的废墟,见证的是天灾下中国人的团结与坚强。最后,考生指出,废墟就是一部历史,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发人深思。(李广元)
回到目录: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13省市)
编辑推荐:
2009年高考作文病文诊断(18省市)
2009高考作文试题评析(7省市)
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考卷作文题特点分析
相关链接: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没有绝对的满分与零分
高分作文: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高考作文精品素材集合及满分作文欣赏
第四篇:2013山东卷高考作文
2013山东卷高考作文范文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立意】
审题:
1.找关键词法。可从材料里找到有关核心事件及情感态度的关键词——“确有”“差错”,“积极回应”,“诚恳地感谢”,“表达”“谢意”。那么整个事件及当事人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我确实有错,被别人指了出来,对此表示感谢。
2.由果求因法。铁凝、莫言都表示感谢,为何?因为他们作品中有错误,被别人指了出来;由此他们和读者都有所收获。
3.多角度分析法。就本则材料而言,可从三个角度分析:杂志角度——有错就挑,不管你名气有多大;名人角度——放下了名人的架子,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错误;从两者的角度——你有错,我指出,你进步,我发展。
立意:
从杂志角度1.敢于向名人说“不”;2不迷信权威;3.该较真时就较真;4认真严谨是一种科学态度。从名人角度:1.放下架子更显高大;2.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3赞歌只会让你停止不前;4逆耳之言会让你更清醒,促使你更进步。
从两者角度:1.双赢;2进步发展之道。
注意事项:了解并分析这则材料的含意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越是好分析好立意的写出的文章就越容易流于一般。就本次高考作文而言,要写出有新意的,高于其他同学的作文,就要揣摩一下高考出题人的意图了。其实材料和出题人意图之间就隔一层纸,捅破了这层纸,就会在立意上略胜一筹,这也为写下高质量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层纸就是材料对现实的映射,即材料的比喻意。现实中相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改,如果别人再在背后或当面提出便恼羞成怒;一些明星如是,一些高官一些部门如是,即便有的普通人亦如是。而可喜的是,有些人面对这些“错”,勇敢地站了出来,就像龙应台毫不客气地说“我很生气”一样,勇敢地指出了当局的错误;而更可喜的是,被指出的一方已开始不再遮掩了,已然公开承认,已然着力改正了。一些安全生产问题,一些食品质量问题,一些百姓就医问题,等等,有关部门都在一步步改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大至国家,小到地方或个人都在一步步改变着,发展着,进步着。
如果从这个角度深入探究,文章就会显得有厚度、有深度,再加上一些文采,写出一篇上乘之作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下水作文】
1.来斗雅量
雅量者,旷气宏度也。
古有魏晋名士,襟怀旷达,狂草一笔指文瑕;今有名家文豪,文甲天下,细纠别字尽笑纳。
这些大家不仅有佳作流芳百世,更有其气度蕴于字里行间。字句的锤炼需要借于他人的评价,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来完善自己,更需要一样珍贵的东西——雅量。
富兰克林言:“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莫言、铁凝等作家对《咬文嚼字》杂志指出的错别字虚心更正并表示感谢,这不单是他们对自己文章细节的完善,向大处想,这亦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作家本人秉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会带-1-
动这个社会认真对待文学的风气,还感染了更多尊敬他们的读者有此“雅量”,寓于人际交往和人生行路中,更是一种无形的功德。
雅量的核心,是闻过则喜。人非圣贤,天生热爱被赞美的人性,使得闻过则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高高在上的帝王和已经名扬天下的作家这样举足轻重的人。没有雅量的人屡见不鲜,不肯听从批评而带来的恶果自古有之。
初入文坛的莫泊桑,文采绝艳,年少轻狂,视批评为空物,凭着塞纳河左岸混出来的小有名气而自命不凡,结果一直没有写出真正的文章上品。直到遇到了良师益友福楼拜,一语批评点醒他行文目的要单纯、做事要专注,才有了后来的《项链》、《羊脂球》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唐有良臣魏征,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我们在回望他的成就时,更该庆幸唐太宗的宽广襟怀和海斗雅量!如果唐太宗在魏征言辞无忌上书时没有足够的雅量,真的“会须杀此田舍翁”,将会是怎样的千古憾事!赞美与恭维是铺满鲜花的深渊,批评才是被荆棘掩盖的花园。来斗雅量,在那花园里采撷力量,完善人格,完善人际,完善人事,完善人生。
来壶虚心酒,来斗高雅量,不醉反醒,醒而自清!杜甫诗云:“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有雅量的人,自会广开言路,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更早地弥补自己的缺陷,更迅速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更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波澜,更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
兄台,来斗雅量佐人生,可好?
2.在批评中进步
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
批评作为一盏明灯,往往引领的不单单是作品。批评之于社会,则可能是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提升,联想到日本战国时期,有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织田氏与松平氏之间,双方战事持续了七天之久却不见胜负,其实以织田氏的兵力早可拿下这场战事,只因织田存有歼灭所有敌人的这般野心,造成了战事的延搁。织田氏手下一士兵得知此况,勇敢向君主进言:“战事持久,必将劳民伤财,丧失民心。”君主听罢,觉之有理,遂改变了作战的方针,一天时间便大败松平氏。
接受正确批评后,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其实,在各种事情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只有接受,只有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奥秘才能有质的飞跃与境界的升华。
破除对于批评存在隔阂的桎梏是人成功的关键。接受正确批评,在批评中寻找迷路的灵魂,并努力搜寻出口,是给心灵一个解脱,给进步存留机会。
真正的成功背后都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放眼国内,有些人只因个人意愿与固执情绪,致使自己在成功的高地上跌落。
大跃进时期,人们更加习惯用一个大脑代替众多大脑去思考,面对迷失与错误,人们宁愿缄闭其口,也不愿建议与思索。人们在权威之中迷失了自己,思想沉没于黑暗之中。庐山会议时,彭德怀积极提出建议,但由于国家领导人对于彭德怀不接纳,使错误延续,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人如果面对批评而无所体会,那么自大终成进步的桎梏。不仅仅是社会中,在自然界,生物的长久存在也是在进化中有所平衡,就似人的成长有时会偏离,终究要寻找迷失的地点,将他人的批评与自身的理解完美化合,才可点染出新的光辉。
真正的文明以理解和接纳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现代的文学大师,在众人面前放低了姿态,接受读者的建议,这便是一种接纳,一种理解。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活泼地生长。社会生态亦然!
成功无他路,唯有打开接纳的窗口,吸纳正确的批评,理智地解析个人。在批评中唤醒深处的自己,在接受合理批评下理性地进步,成就自己。
3.论质疑的力量
年轻的亚里士多德静立于已经被尊为“哲人”的老师柏拉图身旁,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平淡却坚定地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概念被人们更广泛地理解,其含义更像是“权威”,而我们作为民众,则类似是“弟子”的存在。由此看,亚里士多德无疑具有超前的眼光,他心中所执念所追求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的教义,而是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这也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科学精
神”。
“弟子”敢于去质疑“师”的言论,这无疑是让人欣喜的。权威不可能永远保持自身的正确性,而权威犯下的错误经过大众的追捧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这时便凸显出对权威表达质疑的价值所在。就像当年面对柏拉图都据理力争的亚里士多德在老年同样犯下了错误,也会有后起之秀站在比萨斜塔上,用明明白白的实验结果告诉所有人:两个铁球是同时落地的。
时代在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与媒体敢于向权威表达质疑,而想要成为一名权威无疑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让人信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处在这样良性竞争下的社会个体无疑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质疑确实是万分可贵的。莫言曾对向他提出质疑的媒体表示“向一名作家提出意见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帮助”,的确如此。忠言逆耳,人们大都好大喜功,而权威的耳中听到更多的是赞扬,所以权威需要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果,总结疏漏与教训,促成自身的进步。同时对于普通人而言,表达质疑无疑是一个追赶权威的绝佳机会。权威有更高的学术水平与素养,民众想要追赶,也要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综合来看,敢于质疑不仅能够推动理论知识的进步,也能促进民众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权威还是普通民众,随时保持质疑精神会激发人们对于生活中每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与实践,最终能使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我从不曾期盼每个人都会成为亚里士多德式的集大成者,因为即便是博学如斯,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我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份质疑精神,让每粒星点般的质疑引领修正和探索,汇聚成河,推动进步的力量不息向前。
4.正视错误
错误,像隐藏在生命中的污垢,让原本清澈的人生显得肮脏。改正错误,就像一个一个清道夫,将一个个生命河中的污点清扫干净;改正错误,像灵魂的清洁剂,教会我们如何树立优秀丰满的形象;改正错误,像一个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更宽阔的人生境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祖取张良之谏,大破霸王,赢楚汉,登高位,纳贤士,这是何等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生命宽度;而项羽却屡屡漠视亚父的冒死直谏,只落得与姬决绝、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这样一个污点让生命厚度显得微薄了许多。
改正错误,不仅让我们的人生没有污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树立了更优秀丰满的形象。博茨瓦纳,这个很有名气的非洲南部国家,以其怡人的气候吸引了众多中国人入住,而中国人也以我们的友好、热情被欢迎。可近几年来,少数几个侨民在博茨瓦纳这个安详的地方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从事建筑业的中国侨民在此占垄断地位,于是在工程建设时便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中国人的口碑和形象直线下滑。当中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一心致力于改正错误,改变中国人形象下滑的现象。《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创办英文报纸,让当地人全面了解中国人;多做慈善活动,改变了当地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面对所犯下的道德错误,我们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了直面和积极改正。改正错误的力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彰显出来——华人又以一个崭新的诚信的形象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让我们丰满自身形象的同时,对我们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影响。当数年前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瘦肉精”、“地沟油”等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严重道德滑坡时,群众以犀利的手笔指出了国家质监局和不法商贩的错误。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错误正逐个得到回应,并在积极努力地改正着。尽管食品安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改正错误的力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对食品安全重建信心,对社会道德建设有了更多美好的希冀。
每个人、每个社会阶段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错误潜藏着。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直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之时,我们将感受到改正错误为我们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
5.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
也许莫言、铁凝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承担错误、接受改变的特质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强大地保障。“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在他的人生旅途之中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茨威格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选择了固执己见,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接受改变,战胜困难与荆棘,探索生活的真正使命。承担错误彰显大师风范,人们理应接受改变实现精彩自我。
面对征程中的困境,人们总是接受改变,赢得人生。“仁”“礼”是你毕生的追求。乱世群雄容不下你的“为政以德”“礼乐治国”,政治理想终生未遂,但这并不影响因为接纳错误,改变生命的轨迹而成为后世的模范。从政治到教育,风尘仆仆的奔波,言传身教的讲授,九尺七寸的身形渐渐佝偻,美髯青丝也挂上了霜雪;迂回漫长的逐梦路上五经、《论语》、七十二贤都是是你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孔子虽生不逢时,政治理想终生未遂,但他诚恳接受改变,实现人生抱负。纵使心中有对事业的理想坚定,若无接受改变的能力,一切终为幻影。话语擎不起理想,豪情撑不住壮志,理想的玉宇需扫除人生路上的种种错误来建造。当人们在矛盾中迎难而上继续前行的时候,殊不知,承担错误、接受改变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大师境界。你爱山林,那里有山下兰芽,短浸明溪;那里有松间沙路,净无尘泥。那里有时时可见的翻空白鸟……可是投身官场,屡遭贬谪让你伤痕累累。面对人生的起伏,你勇敢的承受着人生的变化。接受改变,远离仕途的你依旧潇洒人生。独登山顶,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惬意。独涉山间,你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意。苏轼,一个于孤独中笑傲人生的勇者,纵使蛹蚕中只有黑暗相伴,但坚强的蝴蝶总能接受变化守住美丽,而后刺破阴霾,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魅力。
因为承担错误接受改变,孔子走向了人生新的高度;而因为将接受改变早已变为生活的境界,苏轼也向历史诠释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而面对事业中的艰难险阻,晚年的爱迪生却拒绝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固执己见,最终电气公司走向破产,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唏嘘。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地涌动。”厄尔曼这样定义青春。身处于青春的我们不乏理想与信念,但面对人生的困境,唯有扫除人生的种种障碍,接受并勇于改变,才能真正走向成功的境界,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将自我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第五篇:2000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满分佳作(模版)
2000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满分佳作:四幕
剧满分佳作
四幕剧
江苏考生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教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看四幕短剧,写篇论文,明天交。
第一幕:情景对话
背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几块零乱的石头。
A:这有什么风景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头!
B:这儿有许多东西,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
全剧终„„
我凝神思考,在笔记本上写道:其实生活中的任何情景都是美丽的,能发现这一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幕:半个甜面圈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了半个甜面圈。(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一脸快乐状)
全剧终„„
笔记本上留下了我清晰的笔迹:乐观和悲观其实是两种生活状态,乐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在人生旅程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慌失措。正如: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啊”,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丽,因此我选择前者。
第三幕: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背景:上山下乡刚回城的老三届,在听一位哲学老师上课。黑板上有一行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原子弹爆炸时的光,有人说是激光„„教室里充满着七嘴八舌的议论。一位知青站起来说,是雨夜中在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走了许久,突然看见的远方一点如豆的灯火。全场一片寂静„„
全剧终„„
心中有一些东西在涌动。我想起了巴金的名篇《灯》,似乎当时不能体会的温暖渐渐真实起来。世间最亮的其实是人性之光,一如那小小的心灯,一如那如豆的灯火。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也温暖了别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第四幕却没有看到。够了,这三幕的感动让我一夜无眠。清晨,我交上论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儒雅的教授笑了:看了三幕剧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你下笔的同时,第四幕已经上演,你的答案就在第四幕——真实的人生之中。
我大悟。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我的答案只有八个字:热爱、乐观、感悟、付出„„
【名师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用三个特写镜头,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第一幕说明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幕说明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三幕说明要有人性之光;如此,才会拥有第四幕的“真实的人生”。令人叫绝的是,“第四幕”剧并未上演,但“答案”(“真实的人生”)已隐含其中,收到了“以虚衬实”之效。
从内容上看,三幅“画面”并非平面展示,而是渐入佳境,加上作者“幕”后的点睛之笔,使文章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