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详略得当
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详略得当
写作目标
在记叙文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要想把文章写得思想深刻,情节生动,结构严谨,疏密有致,对材料的使用就不能平均用墨,而应该有所选择,注意详略取舍。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详写略写的内涵,掌握详写略写的技巧,在取材时做到详略得当,从而使自己的习作略写时惜墨如金,详写时用墨如泼,重点突出,文采飞扬。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与中心意思关系不大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写的材料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的材料要做到简笔勾勒,概括精练,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能眉目清楚,中心突出。
技法精讲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详略得当?可采用下列技巧:
一、依据文题定详略。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二、依据文体定详略。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这就是详写。叙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的部分要写具体。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写景的文章,景物的特点是重点,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依据结构定详略。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四、依据内容定详略。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是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五、依据表达定详略。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六、运用详略时,注意四忌。一忌平均用墨,没有详略。二忌写人时,主要人物不详,次要人物不略;记事时,主要情节不详,次要情节不略;写景、状物时,主要方面的主要内容不详,次要方面的次要内容不略。三忌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地方不略。四忌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范文引导
(2009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一考生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天完全黑了下来,路上静得吓人。树枝上偶尔传出的一声猫头鹰的悲啼或斑鸠的一翅“扑棱”,都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中午我和爸爸赌气,没有吃饭,他那“凶神恶煞”的面孔让我对家失望了,于是我气冲冲地离开了这个让人生厌的家。究竟要去哪里,我自己心中也没有目标。
远处投来的一束灯光让我警觉起来,我想起了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恶人抢劫,毕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于是我躲在路旁的树后悄悄地观察起来。一个老大爷推着一辆车慢慢地走来,前面有一个老婆婆用手电给他照路。我这才放心地走了出去,却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原来他们是在前面的集镇上卖完烤红薯回家的。老婆婆见只有我一个人,她攥紧我的手生怕我逃跑了似的询问情况。我如实地回答了她的提问,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灶膛里拿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我手中。我推辞不要,其实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是口袋里没有钱的一句托词而已。
“小姑娘,吃吧,想必你也饿了,这红薯是送给你的,不要钱!”老大爷温和地说。“谢谢了!”我话没说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见我吃得“吧嗒吧嗒”作响,一副馋相,老两口笑了起来。我一边舔着手指上沾着的薯泥,一边不停地道谢。这时老婆婆发话了:“你吃了我一个红薯就千恩万谢,那你的父母养育了你十多年,你该吃了他们多少粮食,怎么就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离家出走,你觉得这应该吗?”我愣住了,痴痴地望着老婆婆,咀嚼着这简单而有力度的话语,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心霎时变得内疚起来,我无言以对,只是低下了头。
“小姑娘,回家吧,你爸妈肯定会着急的,说不定他们正在四处找你。”老大爷劝慰我说,“我们同走一段吧,等会儿我们到家后再送你一程。”老婆婆拉着我的手往回走。
夜更深了,我帮老大爷推着车子走着,寒风迎面吹来,却感觉没有那么刺骨了。猫头鹰偶尔的一声啼叫也不再那么悲凉了,斑鸠的“扑棱”也仿佛是在用暖翅给它的孩子遮挡风寒。我聆听着车轱辘的转动声,它和北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在奏一曲回家的进行曲。
“小翠!小翠——”前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撕心裂肺的呼唤。滚烫的泪水抑制不住地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回应:“我在这——”
“我在这——”我和老大爷、老婆婆齐声回应。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条冬夜幽深的小路呀,它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留下了我深深的成长足迹!
推荐理由
这篇考场作文在详略处理上很出色:1.能依据中心内容确定详略。针对我们不少中学生对父母的苦心教育不甚理解、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本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老婆婆的一句“简单而有力度”的话语的教育,“我”终于醒悟了,长大了。作者依据文章的主旨,略写离家出走的原因,详写了与老大爷老婆婆相遇的经过和老婆婆对自己所说的话以及自己的醒悟,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的理解这一主题,做到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2.表达方式多样,详略疏密有致。开篇的环境描写只是渲染气氛,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略写;而在叙事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详写,从而使得文章富有哲理,情感真切,细致传神。3.文章在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语言简洁,毫无啰唆之感;主体部分用墨如泼,详实具体,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佳作示范
山村“野小子”
□关平平
(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详写的着眼点应在“野小子”上。)
蓝天白云,青山绿草,这是个充满生机的山村。(用简洁的语言交代“我”生活的环境,紧扣“山村”二字。)
我不是一个温柔的女孩,独特的山村赋予了我活泼的性格。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是我不会温柔,只因温柔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概括地交代“我”的性格特点,也是对文题“野小子”的诠释。)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3岁开始和爷爷、奶奶生活,就是那三年造就了我活泼开朗的性格。(简单地交代“我”性格形成的原因。)
在村里,整天和一群男孩子打仗的我,不是左手拿刀就是右手握剑。村里人总是叫我“野小子”。我很少跟女孩子玩。有的女孩子见我又拿刀又拿剑的,就会大哭起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你们这些胆小鬼,没出息。”所以我也就不跟她们玩了。有时大人们聚在一起,都纷纷议论,“哎,我说,玉龙家老二可能是投错了胎。”妈妈跟我说:“你呀,简直就是个‘野小子’。”除非让我穿上花裙子,不过我才不喜欢什么花裙子呢!(通过和别的女孩子的对比及别人对“我”的评价,突出“我”的性格特点:活泼好动,是纯纯正正的“野小子”。)
我很喜欢打抱不平,同学和朋友说我很讲义气。记得那次邻居家的小弟弟无缘无故被后院的二胖踢了一脚,小弟弟大哭起来,正好被放学回家的我看见了。我便不管二胖长得比我高大,上前就是一拳,打得二胖眼睛瞪得老大。在他还没有想明白我是男是女的时候,我早就拉着小弟弟撒腿跑回了家。(略写“喜欢打抱不平”,因为所写的事件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当略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经16岁了。爸爸原本以为我长大后就能变得文雅淑女一些,可是我依然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漫长的岁月一点也没有消减我“野小子”的本色。(过渡语,简明扼要。)
记得初一上学期的一天,教室外正下着细雨,天色十分昏暗。上课铃响了,由于班主任不在,教室里人声嘈杂,同学们有的串坐,有的聊天,有的听歌,班级里就像一个闹市。班长几次大声呵斥这些调皮鬼都不管用。(教室的混乱,班长的无奈,都为“我”的出场作铺垫。)我一时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声如炸雷:“肃静!谁再说话就出去。”我觉得我身为班干部,一定要管好班级中的事情,不能让同学们随心所欲、无原则地浪费时间。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这回那帮捣蛋鬼老实了。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大获全胜、扬扬得意之感!“哼,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和我作对!”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我很生气的时候。下课后,我们还是好同学,才不会在乎发生过什么呢。(详写“野小子”的威力,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显现出“野小子”的霸气,显现出“我”的性格特点——很有责任感。)
这个山村因太阳的呵护显得更加美丽,因我的活泼好动而更加富有生机。
这就是我,长着一张女孩的面孔,有着男孩性格的山村“野小子”。(首尾照应,扣题,再次强调“我”的个性。语言优美而富有概括性。)
总评
作者巧妙地选择“野小子称呼的由来”“打抱不平的性格”“很有责任感”三个情节来反映自己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第一个情节在对比和侧面描写中突出了一个“野”字;第二个情节,略写“打抱不平”事件,展示了人物性格中的一个“义”字;最后一个情节,运用对比、人物语言和心理等描写突出“我”的“正气”。三个情节并非平均用墨,略写第二个情节,次详写第一个情节,详写第三个情节;而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都采用略写,这样处理,使得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第二篇:记叙文写作详略得当
叙事要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详写和略写,以及详略的作用。
2、掌握详略的原则。
3、学会根据写作需要详略互换。
4、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文章。教学重点:
掌握详略的原则,学会根据写作需要详略互换。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文章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二、自主学习明确:
(一)、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二)、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 :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三)、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1、要根据中心定详略。
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
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 增强表达效果。
2、选用详略有“三爱”:
一是,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偏爱”,当详写; 二是,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关爱”,当略写; 三是,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割爱”,舍掉不写。自主学习二:结合提纲,明确详略安排
为了庆祝春节,大家分为幼儿组、青年组、成人组、老年组,举办家庭春节晚会,老师要求以此为素材写篇记叙文,请结合老师提供的提纲说说你会怎样安排这次晚会的详略呢? 提纲: 《“家庭春晚”》的提纲:(一)“家庭春晚”表演的原因。
(二)“家庭春晚”表演的过程:幼儿组表演歌舞,青年组表演街舞,成人组合唱歌曲,老年组表演秧歌。
(三)“家庭春晚”带来的欢乐。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安排详略,并说明理由。小结:围绕中心安排详略。典型人物详,其他人物略。主要事件详,相关事件略。
得出结论二:根据文章的题目: 教师明确:
(四)、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落实详写、略写时,有“五看”。一看“文体”: 〖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要详写。
〖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部分,要写具体。)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这就是详写。
〖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之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二看“结构”: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三看“内容的性质”:主要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1、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
2、和主要内容作对比的地方,要略写;
3、为主要内容作陪衬的地方,要略写。、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 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四看“表达方法”: 描写、叙述,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五看“文题”: 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五、哪些地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哪些地方要详写?
1、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详写(要敢于放手去写,要细致的刻画,充分地发挥);
2、在写事的文章里,事情的主要片段(能突出事件的意义),要详写
3、在写人的文章里,主要人物要详写;
4、在写景的文章里,景物特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
1、次要材料,要略写;
2、一般情节,要略写;
3、次要人物,要略写;
4、议论、抒情部分,要略写;
5、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要略写;
6、铺垫、陪衬部分,要略写;
7、孤立的、点滴材料,要略写;
8、无重大意义的材料,要略写。运用详略时,应注意的事项。
详略不当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均使用笔墨,均不细写;
二是写人时,主要人物不详;次要人物不略。记事时,主要情节不详;次要情节不略。写景、状物时,主要方面的主内容不详;次要方面的次要内容不略。三是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不密切的地方,不略。
四是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三、牛刀小试: 练习之一:由略变详
下面是文章《夜访同学家》中的一段: 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分解为三点:
1.到底怎样的黑?黑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情况是什么? 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受不见五指。我便像瞎子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2.到底是怎样的害怕?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叫,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可是一不留神,被砖块绊了一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3.当时自己又是怎样想的? 我想退缩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说话不算数吗?能让同学说我是胆小鬼吗?我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想到这里,我不那么害怕了,勇敢地向同学家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唱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插曲呢!练习之二:由详变略 换笔芯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把新笔蕊插进去,又拾起笔头拧上,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他拿起旧笔蕊,站起来,走到垃圾篓边,把旧笔蕊扔进垃圾篓中,又走回座位坐下,又接着写作业。讨论:这是换笔蕊的原生态文。很罗嗦。我们分析这件事,会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拿笔蕊,二是换笔蕊。由于要求写‘换’笔蕊,所以拿笔蕊的部分是次要的,可以略写,即把‘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这一段话写成‘他拿来一支新笔蕊’就行了。减缩如下:
换笔芯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他找来一支新笔蕊,插进笔筒中,拧上笔头,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于是他又接着写作业。
第三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写作目标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魅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皆备,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感染力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能做到把围绕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先在心中反复酝酿,尽量立体化,如一幅美图出现在脑海中,再用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必定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而这“恰当的语言”的使用,“灵活的方式”的采用则是本专题训练的重点。
技法精讲
一、语言要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朱自清自己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中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多么鲜明的一幅春花图啊,真是可感、可触。我们作文时也要有作画的意识,脑海中应有清晰的画面。
二、语言要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想使你的作文语言流丽清脆,让读者读后感觉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感到清脆爽口,就要使语言具有流动感。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用字要稳,表达方式和句式运用要灵活,要使每句话都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铁定准确,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那么,语言怎样才会有滋有味?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偶句,使语言精练;使用散句,让语言具有流动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语言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运用适当的反复,使文章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读起来有滋有味。
范文引导
(2009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让梦飞翔
一考生
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
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郁闷感随之而来。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唉,活脱脱一只丑小鸭!
似乎听到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蓦然回首,看到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我的无比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
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找不到出口。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
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此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的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
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
——后记
推荐理由
本文细腻地抒写了一个女孩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蜕变过程,语言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清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1.从“暗夜”到“曙光”,两幅画面,充满诗意,对比鲜明,却又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如运行中的地球,虽有明有暗,却又自然而然,令人惊喜,催人奋进。
2.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得醉人,却又自自然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丑小鸭”“自怨自艾”“心痛得麻木”“亮丽了起来”“小心翼翼”多么朴实无华;“豆蔻年华”“美轮美奂”“璀璨”何等生动形象。本文的语言不矫揉造作,呈现天然气质。
3.文章的题记和后记遥相呼应,使得结构浑然天成。尤其是后记,既有对比,又有比喻,如诗如歌,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综观全文,作者不仅是在用文字作画,而且语言也极具流动感,很是令人惊艳。
佳作示范
小河秋韵
□廖选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刚刚拜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在心里思虑,秋天真是这样一幅惨景图,真这样萧条、落寞吗?我不知道,带着满腔疑惑,我走出了家门。(以名诗引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反问句式,造成悬念。)
顺着崎岖的小道,我来到了河畔。夕阳西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全都笼罩在透
明的微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俯视河面,秋风乍起,微波粼粼,忽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调皮地用它那灵活的翅膀撩起水珠,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一圈的光晕,慢慢地扩散开去。小河也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拍摄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残阳,揉碎在恬静的水波中,羞羞的,涩涩的,唐人曾说:“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此言不虚。(动词、形容词等的灵活运用,使画面活了起来。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景点缀得很有生气。)
我继续欣赏着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有点“沉醉不知归路”了。我情不自禁地涉足水中,蹲了下来,把手伸进浅浅的河底,捧起一掬清澈的河水。凉丝丝的,滑溜溜的,我陶醉了,久久不愿把手缩回。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不是吗?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二者向江中逐渐融汇,是那样温存,那样细腻,引得我不住遐想翩翩。(情景交融,这是写景之极致。)
我狠了狠心,将手从水中提起,看溅起的水珠随风而落。回首岸上,发现那里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天空高远,时而有鸽哨从头顶划过;橘树穿上了秋的礼服,叶灰绿灰绿,苍苍翠翠,果橙黄橙黄,深深沉沉;旁边点缀着零星的农民,他们有的从容走过,有的驻足眺望,将丰收的喜悦满满地写在脸上。李绅说:“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是啊,多迷人的秋景图,将我的身心渲染得纯纯的,醉醉的!(动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准确而又生动地将画面形象地烙进了读者的脑海中。)
时间过得真快,夕阳悄悄地藏在了苍山之后。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向这儿的每一处景物挥手告别,走上了回家的小道。(“藏”字极妙。)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看:河流、倒影、夕阳、人,浑然天成,多么和谐的画面啊!或许,这就是小河的魅力所在吧!这和谐的秋韵,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图腾!(前后照应而又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这篇习作,篇幅虽短,但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最出彩的是语言。首先,用词讲究。如动词“撩起”“划过”“点缀”“渲染”等,分别写出了小鸟的调皮、鸽哨的清脆、画面的和谐、心情的愉悦,用得灵动传神;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如“羞羞的”“涩涩的”“凉丝丝”“滑溜溜”“苍苍翠翠”“深深沉沉”等,使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清脆悦耳;句子也较丰满,小道、山水画、农民等,分别用“崎岖的”“风光旖旎的”“零星的”等词语进行限制修饰,显得有血有肉。其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把小河比喻成摄影师,把河面比喻成山水画,新颖、形象、生动;较多地引用诗句,丰富而不生硬,给全文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第三,通篇句式较短,整散结合,如“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读这样的句子,真是轻松愉悦,如品天籁。总之,本文的语言文采飞扬,韵味绵长,抢人眼球,值得同学们借鉴。
第四篇:记叙文写作如何做到详略得当
作文一:记叙文写作如何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
2、使学生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文章。
★小引
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由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语。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手是被罗丹用斧头砍去的。据说,法国艺术家罗丹,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在一个深夜终于完成了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他非常兴奋,连夜叫醒了他的一名学生来欣赏他的作品。这位学生看到巴尔扎克的雕像惊喜地叫了起来:“多美的雕像啊!”他把雕像反复地看个够,后来目光死死地盯在雕像的手上。巴尔克扎那双手叠合在胸前,十分逼真。这位学生不禁连声赞叹:“太棒了,老师,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完美的手啊!”学生的话让罗丹兴奋的心情一下子消失了,他心中生疑,又找来几位学生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学生看后,又异口同声地称赞雕像的双手太棒了、太完美了。“手,手,手……”罗丹一边吼叫,一边走到他的工作间,拎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噼里啪啦地砍去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是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是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本来意义。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详写、略写要得当,切不可“喧宾夺主”。
★要素解说
详略得当是写作中处理详略关系的一种方法。写记叙文,不管记叙何人、何事,首先,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一确定,还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地去记叙。详略得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材料的取舍、多少而出现的详略,一是语言上和组织安排上的详略。
所谓“详”即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即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哕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内容主次确定详略
在记叙文写作中,哪些内容需要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哪些内容只要稍作交代或一笔带过,这不是由材料的多少或精彩程度决定的,也不能凭个人喜好随意安排。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是应该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如2012年贵州高考满分作文《脱掉鞋套,从头再来》以刘伟的事迹为原型进行故事新编。刘伟的奋斗历程内容应该很多,但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抛开其他的努力,只写到儿子把鞋套脱掉,从头再来的场景。这样就把主要的内容通过详写给突出出来了,其他次要的则是略写。尤其是母亲的一段话、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别的孩子能用手弹钢琴,你也可以用脚弹钢琴。是音乐教师的„没法教‟,让你背上了„学不好‟的顾虑。脱掉套鞋,就等于甩掉了这些顾虑,坚定了你自学成才的决心。”读之让人心软泪热。
二、以表达形式确定详略
一篇记叙文内容的详略除了要服从中心的安排外,在表达方式上也颇有讲究。如记事为主的文章中,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泼墨如云,抒情的文字则可淡笔勾勒。请看下面的文字:
十三岁那年,当我再一次回到爸爸的老家时,我的心被触动了。那里有记忆中的农田,雨后,田中自会有“呱呱”的蛙鸣,而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生活在这一片寂静的林子中,这里有清新的空气,如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般优雅与美丽。在田园里,手捧这本书,读着里面的故事,我的心中一派怡然。这些故事好像在告诉我,人类真正的家园,便是自然。
这段文字突出景物在文章中的重要位置,细绘了农田的美丽与优雅,而抒情议论的语句只是在描写的基础上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三、以事理特征确定详略
记叙文往往要通过所记之“事”表现一个中心,一个道理;说理类的文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往往要列举一些事例。这里就存在一个“事”与“理”的繁简的问题。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文章要详“事”略“理”,议论类的文章要详“理”略“事”,这是由于文体的不同造成的。同学们在写作中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写记叙类文章,“事”没写多少,却用大段大段的议论抒情来弥补叙述的不足;写议论类的文章,又往往会犯“以叙代议”的毛病,这都是忽视了不同文体对详略的不同要求造成的。当然,“事”与“理”的详略关系还取决于行文的实际需要,总之二者必须协调,做到繁简适宜。如201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汀州梅花香》的最后部分:
“此地甚好,开枪吧。”你盘膝坐下,笑容温和恬静,一如数年前,你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样子。
汀州何其有幸,从此抱紧了一个坚强伟大的灵魂。
这里作者显然是通过详写瞿秋白的笑容来突出他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形象的立体感非常强,这是“事”的勾勒,最后一句才是“理”的昭示——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事与理的详略关系处理得相当好。
四、以语言运用确定详略
详略的表现形式并非看语言文字的多少,写作时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语言的丰富性。详写的内容要在“细”字上下功夫。画人物,要血肉宛然;绘景物,要栩栩如生;写心理,要细腻逼真;谈观点,要深刻独特。略写的内容要在“巧”字上努力,或用排比等修辞串起精彩的事实,抒发真挚的情感;或用富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的感悟与深入的思索。详略的表达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有时,泼墨如云,文字并无哕嗦累赘之感;有时,惜墨如金,文章却有余韵的幽长之意。详略得当,不仅能突出中心,还能让结构疏密有致,让语言交映生辉。请读下面的文字:
中医在救人的同时,也洗涤了自我的良心。
祖父说:“如今的社会人情淡漠,在有些医院里,医生与护士戴着口罩,病人好像从不曾见过他们的微笑。他们的仪器固然先进,但却冷冰冰,不也少了点人情味吗?”
说着,祖母从里面端出来一碗刚熬好的中药,递到一位病人手中,满眼是关怀的微笑。
我失神,那一刻如沐春风。
这里在语言的运用上,主要是写祖父的语言、祖母的行动,以及“我”的感受。但作者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详写祖父的言,祖母的行,对于“我”则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但却很好地体现了„„救赎”的主题。
★升格实录
生活中的美
浙江省路桥中学 吴 佳
大自然的美绚丽多姿,有雄壮的山川之美,有草原的宁静之美,有灵秀的森林之美……但那些最美丽的风景都比不上我们生活中的美。
在生活中同学之情最美。校园里有许多动人的情景,让人难以忘记。有一次,下雨天,我没有带雨伞,我拼命向食堂方向跑去,大雨淋湿了我的全身。这时,一个不认识的同学,马上跑过来,为我撑起雨伞,我们一起走向食堂。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同学之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
在生活中师生之情最美。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伏在教室里,连动都懒得动。班主任老师知道后,为我买来了药,然后送来开水,站在我身边,看着我把药吃了下去。而当我因病遗漏的作业没有做好时,他就特地抽出时间为我补上,不辞辛苦,我要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生活中交警的心最美。还是下雨天,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一拨又一拨的雨水打发时间。突然一个挺拔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匆匆的车流中笔挺地站着,是那样潇洒。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规范、标准,充满了力度和美。雨帘阻断了我的视线,但模糊中我看到了庄严的警服紧贴在他的身上,不知是被汗水还是这无情的雨水湿透。汽车前行,他的身影渐渐地变小、远去,甚至消失,但隐约中我还能看到一抹洁白在风雨中舞动,那是路途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在生活中父爱最伟大。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汽车误了点,我看着路边昏黄的灯光而暗自着急。当车一停,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冲出车门,迅速站到站牌下。我四处张望,正在焦急地等待。这时,一辆摩托车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向我靠近,我一看,原来是我爸爸来接我。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感到无比的温暖。经过了一路风雨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回到了温馨的家。
生活中的美有许多许多,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到处都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美,只要你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美。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能够紧扣标题,从同学之情、师生之情、交警之心、父亲之爱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生活中的美,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但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所写的几个方面,作者平均使用笔墨,详略不当,重点不够突出。而在各个事件片段中,大多泛泛而谈,缺少重点描述,缺少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因而使得文章单调、枯燥、乏味。如果做到有重点地叙述,增加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强化画面意识,在语言上再加以锤炼,文章一定会再上一个档次。
★升格新作
生活中的美
浙江省路桥中学 吴佳
自然之美绚丽多姿,有山川的雄壮之美,有草原的宁静之美,有森林的灵秀之美……但那些最美丽的风景都比不上我们生活中的美。
仲夏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瓢泼大雨驱走了一天的燥热,却带来了我的愁绪。我看着一时不会停下的大雨,无奈地叹气。当我打算冲出教学楼的刹那,头顶突然移来了一方蓝天。我下意识地回头看去,是一个陌生的同学正在为我撑着伞。她向我笑了笑,在涌动的人流中,显得如此温和、柔美。雨水沿着失去平衡的雨伞流到她的肩上,淋湿了她单薄的校服。两个陌生的女孩,一把失去平衡的蓝色雨伞,还有郝倾盆的大雨,交织在一起是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是校园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坐在车里,隔绝了外面世界的潮湿和寒冷,我看着窗外的抽象线条打发时间。突然一个挺拔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匆匆的车流中笔挺地站着,是那样潇洒。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规范、标准,充满了力度和美。雨帘阻断了我的视线,但模糊中我看到了庄严的警服紧贴在他的身上,不知是被汗水还是这无情的雨水湿透。汽车前行,他的身影渐渐地变小、远去,甚至消失,但隐约中我还能看到一抹洁白在风雨中舞动,那是路途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汽车误了点,我看着路边昏黄的灯光而暗自着急。当车一停,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冲出车门,迅速站到站牌下。我四处张望,正在焦急地等待。这时,一辆摩托车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向我靠近,暗淡的灯光照射在那件有点脱漆的雨衣上。不知怎么的,我的心微微颤动了一下,我的视线也渐渐地模糊起来。我急切地迎了上去,一边喊了一声“爸爸”,一边接过那递过来的雨衣。爸爸回应了一声,但声音十分沙哑,像是被雨水刺痛了似的。我忽然想起,这几天他正感冒、发烧,现在还迎着风雨开着摩托车来接我。我那不可抑制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喉咙一阵哽咽,“爸爸,你……”没等我说完,爸爸便回过头来对我说:“把雨衣穿好,小心被雨淋了。”我的鼻子一阵酸楚,但心里却十分的温暖,我感到自己的心灵一下子被什么充满。两个身影渐渐隐在了黑暗之中,但那是人世间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假如有人问我,最美丽的风景在哪里?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生活中,在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
★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有重点地选择了三幅画面来表现生活中的美:第一幅画面是校园撑伞图,表现同学之间的关心友爱;第二幅画面是交警指挥图,表现交警的忘我工作精神;第三幅画面是雨中接送图,表现父亲对女儿的深切关爱。三幅画面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生活中的美,让人得到美的熏陶与启迪。同时,作者增加了富有感情的细节描写,具体感人。特别是父亲接送的场景更是详细描写,催人泪下。同时,在语言方面,作者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锤炼,使得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启示
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详写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反映事物的广度。同学们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这些都应在写作中引起我们的注意。
★写作训练
以“那段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要少于600字。【解析及写作要点】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材的内容十分广泛,又有限制。这道半命题作文没有提供任何提示语,要求补题的词语是命题者提供的 “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要求考生从中任意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题目所给出的词语“日子”,简洁易懂,审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考生脱离自身生活选材,难免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题目的核心词“日子”,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重日常学习成长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考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行文中“自我”的缺失,文题的大而空,是导致文章内容失真、虚假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半命题有意识地避免这样的问题,引导着考生从小处入手,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写作内容。
这道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1.那段日子,让我很“烦心”。我们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有些自负,有些不着边际,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我们是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内心又有多少能被家长知晓。这个作文需要搜索自己经历中的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详细叙述,细腻描写,展现自己的成长感悟。2.那段日子,让我很“温暖”。那段日子,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自然现象,此时冬季淡去,春意盎然,有着新生命的气息,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但“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绝不是指四季中的春天,而是要写给自己生命中带来温暖的一件事。这件事的瞬间感受就是从阴霾中走出来,豁然开朗,拂去尘埃,绽放灿烂的笑容,走向美好的未来。3.那段日子,让我很“孤单”。那段日子,你们不理解我。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一贯的写作开头,可是这个题目写起来一定是要由眼前的情景引发的,就是曾经有过类似的事情,产生了误解或不愉快,把自己封闭起来,在换位的处境中冰释前嫌,幡然醒悟,走出此境;写作时,心理描写、场面描写是这篇作文的精彩之处。
4.那段日子,让我很“自由”。那段日子,我很自由。腼腆的孩子内心也有很多对自由渴望,比如你可以主动接近别人,可以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的说话,可以看看你喜欢的书、电视、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运动„„可以能够落落大方,没有任何矛盾的心理折磨着自己,可以在任何场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那段日子,是无比的自由,自信的热血流遍了全身,让自己在那段自由的日子里昂首挺胸,幸福在心头。【考场佳作】
那段自由的日子
在那段自由的日子。风声,雨声,读书声。
我轻轻擦拭寂静书架,细细品味着那些给我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领略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灵魂,给自己的精神吸取正能量,给我的心灵留出了一片恬静的自由空间„„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受。我打开书,双手轻翻着洁白的纸张,仿佛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的光阴。那是一处崇山峻岭之地,一行人正在享受着流觞曲水的雅趣,其中一位正列坐其次,提笔记录着这兰亭美景,只见他下笔如行云流水,笔墨似轻云之蔽月。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用自己旷达的心怀和流畅的笔墨书写下了千古名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令人敬仰的书圣选择了称病弃官,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静谧的空间,那里,清流如绸带映衬左右。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触。翻开书,双手摩挲着光滑的纸张,仿佛已经跨越了千许年的岁月。那里一片十余亩的田地,有一位隐士正在采菊耕田,只见他一边挥动着手中的锄头,一边欣赏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景致。他,就是“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面对黑暗的官场生活,他毅然离开,弃官归隐,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安逸的空间,那里,盛开着纯洁的野菊花。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慨。展开书,双手抚摸着如玉的纸张,仿佛已经横越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那是暗流涌动的汨罗江,有一位白鬓长须的老者在昂首凝视着正前方。他,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不灭的真理; “身既死兮神似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坚贞与执着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广阔的空间,那里,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灵魂。
那段自由的日子,我轻轻擦拭着寂静的书架,细细品味着那些给予我无限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领略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灵魂,给自己的精神吸取能量,给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恬静的空间„„在自由的日子里,我留出了一片空间给自己那颗自由的心灵 【名师点评】
1.想象丰富,文情并茂。本文选取书圣王羲之、五柳先生陶渊明、爱国诗人屈原三个极具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本文的中心“自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间”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三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2.结构合理,首尾呼应。文章开头由景物描写转入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并且照应题目,结构紧凑而又自然;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文章内容新颖,颇具匠心,结构合理,流畅连贯。内容充实,名句、典故信手拈来,自然通达,极富功底。
第五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概念阐释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我们在目前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记叙文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以写人为主、以记事为主、以写景为主和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人物的个性风貌为核心,以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韵或品德操守为目的的一类文章。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这类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当然,对事情的叙述是绝对少不了的,但文中所涉及的事情都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都是为说明人物的性格、品德,为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记叙一个人的一件事,表现他某一方面的品质;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写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事情。其写作中心,可以是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是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还可以是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等等。
经典阅读一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唯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副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
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选自《新读写》2007年第4期)
导读
本文通过摘花、看电视、写条幅等五件事表现了孙涵泊小朋友正直、天真可爱、无所畏惧的思想品格,这种品格令“我”深深折服,并甘拜下风,拜他为师。文章记叙内容甚多,每件事情都表现了孙涵泊的美好品质。对善良、可爱、无畏的孙涵泊小朋友的描写,构思颇为巧妙。例如:“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作者借一个三岁半孩子的真挚的语言来推崇各种美好品质,连大人、警察都无可奈何的事,小孩子却深明大义,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令“我”感到了羞耻,感到了自己的卑劣。本文是刻画人物的典范之作。
经典阅读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代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儿子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儿子带回了一个同学。儿子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儿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汪曾祺全集》)
导读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本文的特点是刻画了一类人。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情随和的人,父亲的好脾气使父子之间的沟通既方便又畅通,父亲注重儿子的学业却从不强求,而是让儿子“任性”发展,甚至是有些“放纵”儿子。后来作者也把这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经典阅读三
汪大娘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嬉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上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
(选自《张中行名作欣赏》)
导读
文章写的是一个旗人,而且是一个佣人,所叙写的事件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一些说不上是惊心动魄、甚至是很琐屑的事。但大家手笔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张先生的这篇文章特色鲜明。结构上,谋篇布局颇具匠心:由对旗人的印象引出普通至极的汪大娘,然后为汪大娘作传,写其外貌绘其精神,写其行事显其节操,最后以对汪大娘的忆念作结,实在是一篇语淡情深、含蓄隽永的写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