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状物
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状物
概念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对状物文章的考核要求是:
一、找出描摹物体的特征。要想准确地状物,则必须准确地描摹出物体的外形特点。当然,在状物文章的阅读理解考查中,要求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找出物体的特征。状物文章在描摹物体的外形特征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形状、数量、颜色、光泽、质地。
二、找出描摹顺序。状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样,在考查时,就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找出描摹的顺序。这是基本考核内容。观察的顺序一般总是先整体再局部。整体观察的目的是获得对物体全面、完整的认识。在整体观察,获得了对物体的总体认识后,还要进一步作局部观察,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物体各部分的具体了解,掌握其形态特征。
三、明确状物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物体描摹得生动形象,在状物时就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我们要明确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四、状物写法的作用。作者在描摹事物时,都有一定的目的,都要体现一定的作用。
经典阅读一
雨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
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选自《温暖中学生的世界经典美文》)
阅读思考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做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做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做_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4.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的画线句作赏析。
5.试写出和雨有关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阅读二
红树林颂
□刘芳
多好的名字啊,红树林!
在碧波万顷的海岸线上;在蓝色的大洋与陆地拥抱的地方;从深深的水下,蓬勃着、昂扬着,涌出一层突兀的绿浪,升入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翠绿欲滴,令人心醉。
这种树,有着高高的树干、绿酽酽的树冠,一排排一行行,迎风肃立,英姿飒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森林。它们像英武的战士,日夜守卫着海疆,有时又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把桀骜不驯、汹涌澎湃的海水堵挡在陆地之外。它们是陆地与海洋隔开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类与大海抗争的英勇先驱。有了它,才有了大海与陆地的平等相处,有了它,才有人类与汪洋的和睦共存。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真正守护神。
那天,我们访问了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省林业局的直属单位。保护区的曾主任听说我们是专程来参观红树林的,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他从事红树林研究已经20多年了,对树的感情比对亲人还要亲。他说天正下着雨,打电话要了一条机帆船出海,确保大伙儿的安全。我们沿着宽阔的海面,渐渐向红树林驶去。清澜港保护区共有9个乡镇和一个林场,红树林带长107公里,像是一条绿色的锁链,防风固土,锁住海啸和台风,保护着海岸线上的生态平衡。海南省的沿海,诸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儋州等多个市县都有红树林,全长有1100多公里,其中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基地,被列为“世界湿地名录”,是我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在东南亚发生的大海啸中,曾救出了很多人。科学家们发现,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抵挡10级的台风,这是多么巨大的功绩。
这时,天空忽然黑暗下来,一阵雷鸣电闪之后,大雨瓢泼般地倾泻下来,不一会儿,就听有隆隆的响声,原来是海浪涌动的潮声。于是,一场海水与红树林厮杀的壮烈场面出现了:海潮奔来了,那数米高的巨浪,席卷而来,呼啸着、呐喊着,以摧枯拉朽之势,袭上海岸,翻上高坡,径直向红树林扑去。高大的树林,在淫威面前只是摇摇头,铆足了劲儿,凭借着深深扎根于水下泥土里的根须,如钢筋铁骨般地抓住泥石,竟然纹丝不动。由于红树林的前仆后继、层层阻挡,潮水终于败下阵来,吞天的巨浪,呻吟着、颤抖着,无可奈何地重又退回大海。这是海与陆地相碰撞的奇观,这是山与水的搏斗,看到这情景,谁不对红树林发出惊讶和赞叹呢?
老人们说,红树林不但在抗击自然灾害面前是能手,在战争年代也立过奇功。那是天然的“青纱帐”,是我军战士的最好营地。他们神出鬼没,如鱼得水,凭着这道天然的屏障和海水,与敌人周旋,打得敌人到处逃窜。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像是一位母亲正在唠叨着儿女们成长的趣闻。红树林啊,你是在人类难以征服的领域里,继续与恶劣的环境搏斗,是真正的环保卫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英雄。你和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是自然界中的骄子,是人类效仿的典范。望着这片红树林,以及研究它多年的曾主任,无限敬意油然而生。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清澜港,红树林,在我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8月22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仔细阅读全文后,请简要概述“红树林”的主要特点。
2.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介绍了海南的红树林带,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阅读文章第五自然段后,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红树林与海水厮杀的场面的。
4.文章结尾说:“红树林,在我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读完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触?
经典阅读三
向生命鞠躬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犟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
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美文美读》)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文章的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5.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第二篇:记叙文之状物
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状物记叙文
一、观察植物写文。
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里,平时要多注意观察,才能逐步了解到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作文的时候,才能正确地反映有关植物的现象。
观察了解一种植物,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按部位观察。
即先从整体上看,再按一定的顺序,从根、茎、枝、叶、果等方面,地行每个部位的观察。例如,竹子,根是地下茎,节上有须根;竹子的干成圆柱形,中空有节;叶子狭长,叶脉平行;竹子的牙叫笋;60年以上的老竹子才会开花结果。竹子的外形竹节清晰,挺拔正直。
2、分期观察。
我们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一种植物,需要按植物生长的过程做长期的观察。因为植物在自然界中发育、成长、开发、结果直至衰亡,各个时期的形态是不相同的。例如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慢慢长大变成了嫩绿色。几个月内叶子越长越多,藤子也越拉越长。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丝象蜗牛的触角。新生的细丝也是嫩红色,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当脚触着墙时,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住嫩茎,紧贴在墙上。就这样一脚一脚地爬上了屋顶。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枯萎了。已经触着墙的细和小圆片,都变成了灰色,牢牢地巴在墙上。夏天爬山虎的叶子密密层层;秋天叶子枯黄、凋落;冬天满墙满屋只留下纵横交错的枯藤。来年春风一吹,死而复苏。
3、比较观察。
自然界中的植物繁多,千资百态,有些形体相似的植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辨别。例如,玫瑰、蔷薇、月季同属于一类,都是观赏花哉。它们绚丽多姿,香气馥郁,形态相似。若将三种花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叶不同,月季的叶,每柄3--5片,光滑;蔷薇5--9片,有柔毛;玫瑰5--9片,脉凹,有皱。花不同,月季,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单花顶生,花柄长,色彩色,花的直径5厘米以上;蔷薇,花簇生,成圆锥形,伞房花序,花直径3厘米左右;玫瑰,花单生或族生,有红色、白色两种,花柄短。这三种花的刺和果也有不同之处。
以上是常用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观察时可以灵活运用。利用这几种方法仔细观察植物以后,把观察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便是一篇有条理,内容充实的文章。
(例文评述略)
二、观察景物写文。
写人记事总是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恰当的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环境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察景物写文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景物的时令特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就色是不一样的。季节在变化,景色是不一样的。季节在变化,自然界的景以也在变化,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时令长什么庄稼,都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记存于心,绝不能随心所欲,信和写来张冠李载。
2、要注意景物静、动态和色彩的描写。
对静态和动态的景物,通常是直接写它的静态或动态。还可以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把静动两者结合起来,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我们常说的“静得连绣花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这种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描写方法。我们留心学会这种方法,可以把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写得更鲜明些。自然界景物的色彩千变万化,绚丽异常,是不画不完写不尽的。描写景物的色彩是增加文章色彩的重要方法,但必须恰如其分,过分“浓妆艳抹”反而会令人生厌。
3、要注意描写的是立足点和先后顺序。
人的立足点不同,角度不一样,同亲的景物,看上去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站在访庐山顶上看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有,但站到庐山脚下看瀑布,那瀑布就像条很长很长的白练,从山上直泻下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看瀑布挂羊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就是站在山脚下观看瀑布后写下的。立足点确定之后,还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次序。一般地说写景的顺序有三种,一是空间顺序,就是按照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的次序,有条不紊地写;二是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景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来写;三是按照景物在作者心目中的经重地位的顺序来写。
(例文评讲略)
三、观察动物写文。
小朋友一般都喜爱小动物,看了小动物以后总想把它们写下来,那么到底该怎样观察描写小动物呢,一般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1、注意观察描写动物的外形。例如我们学过的《壁虎》,作者分步向我们介绍了壁虎的外形。脚一像爬山虎的脚;头一三角形;嘴,看不清;眼睛一非常机灵;尾巴一又长又细;身一披着花纹。这是按照从下到上,从前到后,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比较详细地观察了壁虎的外形特征,反映出壁虎是一种机灵的小动物。观察描写动物的外形还可以直接从整体上概括动物的外特点。例如喜鹊的羽毛大部分黑而带绿,只是肩和腹部有白色羽迁居,显得朴素洁净。喜鹊的体态轻盈优美,鸣声清脆响亮,有使人喜悦的感觉。这段话就是从整上概括了喜鹊的三个外形特点。
2、注意动物的活动情况。在习作训练中,我们不仅是从动物的外形上去认识动物,还需人从动物的活动方面去观察、了解动物,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动物、写好动物。观察了解动物的活动情况,首先必须掌握动物的一般活动规律和一些特殊的动态。例如,海参靠肌肉收缩而蠕动,乌贼、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前进,这是海参、乌贼、章鱼在行动方面的特点。两牛相斗,总是用双角猛顶;两鸡相争,总是用嘴相啄,这是牛、鸡搏斗的特点。总之,无论是哪一类动物,都有它们各自的活动特点,只要仔细观察各种动物的活动特点,我们就能得心应手地写出来。
3、在观察中注意发现动物的习性,抓住动物的习性特点写。欲话说:“鸡吃谷,牛吃草,猪吃糠,各有所好。”这是它们的食性爱好;“翠鸟水上飞,大雁列队行,蝙幅黄昏出,公鸡天亮鸣。”这是它们活动的规律。夏天,狗伸出舌头散热,冬天,蛇、蛙等藏在地下冬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眠。这是狗、蛇、蛙适应气候的本能。平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四、观察器物写文
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品、文具、玩具和工艺品等。怎样写器物呢?写器物要从外形、描神、议物三方面着手。
1、外形。外形就是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等特征。描器物最好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例如写铅笔盒,可先写铅笔盒的质地、形状、大小;再分述铅笔盒主要部分的特点,介绍盒盖的图案,介绍盒中间层的构造特点和作用,介绍盒底的构造和功能;最后议论总结。这样借用“总-分-总”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能把器物写清楚、写具体。
2、描神。就是准确、生动地描绘物品的神态。例如有位同学在《一对小瓷鹅》中写道:“小瓷鹅头顶上有一块突起的红包,仿佛戴着一顶小红帽。它的眼睛又黑又亮,十分有神。它全身羽毛洁白,像一层薄雪覆盖在身上。”作者不仅写了小瓷鹅的外形(头、眼睛、羽毛)的特征和颜色,而且展开联想,小瓷鹅“戴着一顶小红帽”,身上覆盖着“一层薄雪”,突出了小瓷鹅的美丽。同时小作者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瓷鹅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议物。指议论或说明器物本身的用途、意义,也可抒发对器物的情感。如有位同学在写“液化气灶”时,先具体说明液化气灶的外形特征,然后写道:“人们用液化气灶煮饭菜,既省时又省力,十分方便。因此,大家都喜欢液化气灶。”这样写说明了液化气灶的作用,的确令人喜欢。
五、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特征,就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是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依据。某种事物的形态、结构、变化、成因和功用等所以跟其他事物不同,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是因为在这方面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事物,就结构说,这一部分跟那一部分不同;就变化说,这一阶段跟那一阶段不同;就功用说,这一种跟那一种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原因也在于它们各有特点。因此,写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清晰、准确的了解。
说明事物,不仅要说清它的表面特征,也要说清它的本质特征。说清楚事物的表面特征,只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初步印象;只有准确地说清楚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使读者进一步对事物得到比较完全而深刻的认识。
那么,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呢?说明事物,必须首先了解事物,而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是身临其境的观察,不仅要弄清楚事物“大概怎么样”,也要弄清楚事物“究竟怎么样”,以及弄清楚说明对象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而迅速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让人看得明白。怎样的顺序才算合理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确定。一般说,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的文章,往往以时间为序,把事物产生、发展变化或工作步骤一一写清。说明事物形状、构造,一般以空间顺序来写。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按照所分的各类为顺序进行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说明文大多数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交错使用的,因此,在写作时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
一要安排好全文布局顺序。二要安排好说明主体的顺序。三要安排好段落内部的顺序。
说明文不是以情感人,而是客观地说明事物,它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画蛇不能添足,画虎不可类犬。说明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必须如实地说成是怎样的。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点。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说明语言要做到准确,涉及遣词造句各个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首先要注意用词的确切,否则,将会使事物的性质失真。另外,要注意必要的限制,特别是时间、空间、范围、条件、数量等方面的限制。
总的说,要注意三点:
一是选择说明方法要看能不能有助于达到说明目的。二是要有助于加强文章的趣味性。三是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时应该有所侧重。
多种说明方法在同一篇说明文往往是综合甚至交错运用的。这样综合运用说明方法,而又有所侧重,就能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事物的特征,又能给人清晰的印象。
作文范例
《我们的教室》
在飞鹅山的山脚下,面对长江屹立着一幢两层楼的楼房,红砖红瓦,绿色的栏杆,在阳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雄伟。教学大楼成“厂”字形,“厂”字形一竖的一楼第一间,就是我们的教室。
教室是长方形,坐东朝西,阳光充足,光线明朗。24套摆得整整齐齐的新桌椅,擦得明亮的窗玻璃,粉刷得雪白的墙壁,给人清新愉快的感觉。
一走进教室,正面墙上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两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鲜红的大字。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抬头看见领袖慈祥的面容时,浑身就充满了力量,亲切的教导仿佛就在耳边回响,激励着我们攻克科学堡垒,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中间是块3米长、1米宽的墨板,右边贴着学校新制定的“学生守则”,它督促我们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做一个新中国的好儿童。
左边墙上分别张贴着少先队员“护秋”和“爱护集体”两张宣传画。它教育我们从小要培养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利益的优秀品质,把自己锻炼成“一心为公”的好学生。两张画的中间贴着一张标语,白纸黑字,上面写着“什么是耻辱”,它有力地批判了“四人帮”横行时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革命行动”。书朋教育——打造全国中小学教育最优品牌!
右边墙上的中间也贴着一张按邓副主席的指示精神写的“什么是光荣”的标语,白纸红字,和左边墙上的标语相对。“什么是光荣”说出了我们青少年的心里话,告诉我们哪些是应该树立的新风尚。这张标语两旁贴着两张画,一张是《尊敬老师》,一张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勤奋学习》,画上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尊敬老师,热爱科学,胸怀远大目标。每当我们上课不专心听讲,向老师敬礼姿势不端正的时候,看到这两幅画就立即改正缺点。
后面墙上左边是世界地图,右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它鼓舞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为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喜爱自己的教室,每天用勤劳的双手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保持教室的整洁、美观。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谁不感到温暖呢?走进教室,我们就好像走上了攻克文化科学堡垒的战场。
老师点评
《我们的教室》,全文布局顺序是“总――分--总”。开头部分为总说,写“我们的教室”位置。中间部分是说明的主体,具体介绍教室的布置。结尾部分是总束,赞美“我们的教室”。其说明主体是按照方位顺序介绍的,先写教室的正面墙上的布置,接着写“左边墙上”和“右边墙上”的布置,然后写教室的后墙布置。
第三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概念阐释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我们在目前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记叙文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以写人为主、以记事为主、以写景为主和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人物的个性风貌为核心,以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韵或品德操守为目的的一类文章。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这类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当然,对事情的叙述是绝对少不了的,但文中所涉及的事情都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都是为说明人物的性格、品德,为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记叙一个人的一件事,表现他某一方面的品质;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写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事情。其写作中心,可以是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是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还可以是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等等。
经典阅读一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唯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副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
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选自《新读写》2007年第4期)
导读
本文通过摘花、看电视、写条幅等五件事表现了孙涵泊小朋友正直、天真可爱、无所畏惧的思想品格,这种品格令“我”深深折服,并甘拜下风,拜他为师。文章记叙内容甚多,每件事情都表现了孙涵泊的美好品质。对善良、可爱、无畏的孙涵泊小朋友的描写,构思颇为巧妙。例如:“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作者借一个三岁半孩子的真挚的语言来推崇各种美好品质,连大人、警察都无可奈何的事,小孩子却深明大义,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令“我”感到了羞耻,感到了自己的卑劣。本文是刻画人物的典范之作。
经典阅读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代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儿子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儿子带回了一个同学。儿子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儿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汪曾祺全集》)
导读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本文的特点是刻画了一类人。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情随和的人,父亲的好脾气使父子之间的沟通既方便又畅通,父亲注重儿子的学业却从不强求,而是让儿子“任性”发展,甚至是有些“放纵”儿子。后来作者也把这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经典阅读三
汪大娘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嬉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上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
(选自《张中行名作欣赏》)
导读
文章写的是一个旗人,而且是一个佣人,所叙写的事件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一些说不上是惊心动魄、甚至是很琐屑的事。但大家手笔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张先生的这篇文章特色鲜明。结构上,谋篇布局颇具匠心:由对旗人的印象引出普通至极的汪大娘,然后为汪大娘作传,写其外貌绘其精神,写其行事显其节操,最后以对汪大娘的忆念作结,实在是一篇语淡情深、含蓄隽永的写人的好文章。
第四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鉴赏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阅读鉴赏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鉴赏目标
写人的记叙文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在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以突出人物的个性,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阅读、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着眼:
一、抓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活动的描写,直观感受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联系人物的身份及时代背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我们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反复品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人物的灵魂和品质。
三、透过具体事件,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写人的文章离不开叙事。在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围绕人物所写的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
四、精心研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细节是指文章中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准确地抓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美文品读一
走钢丝的演员
□[奥地利]卡夫卡
有一个走钢丝的演员,要在高空尽情表现他的绝活了。他要挑战的是一条相当长的钢丝,可他自己也说不准它有多长,他只能看到终点处模糊的轮廓,所以无法目测远近。
可是他站在起点处却镇定自如。对他来说,干这件事本身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挑战终于开始了。他心如止水、毫无畏惧,所以能很好地运用他那天才般的技艺。看上去他步履轻盈,并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紧张、生硬。所以,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掌声。
本来,如果照这样下去,结局兴许就是:走钢丝的演员最终到达终点,如愿以偿。可是,偏偏这时有人说了句:“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站在多么高多么危险的地方吗?”这句话似乎一下提醒了人们,他们开始悄悄议论起来。
而此时,走钢丝的演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走钢丝,没有注意到下面人们的变化。
“嗨!上面的先生!”终于有个大嗓门的家伙忍不住问,“你知道自己站在多高的地方吗?”走钢丝的演员愣了一下。“呃„„这个我倒没仔细想过,事实上我从不在意这个„„”他有意识地向下瞟了一眼,“现在,据我估计,大约„„”
“如果摔下来呢?”
“必死无疑。”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一种信念。你知道,当信心变为信念时,那种力量„„”“你的信念可靠吗?”
“这个„„”
“你的信念能保证你不会摔下来吗?”
“够了,我还得继续„„”
“如果你摔下来将会怎样?”
“如果我摔下来将会怎样?”走钢丝的演员竟傻傻地这样反问。
“你的家人、朋友会失去一个儿子、兄弟或者朋友,而我们也会失去一个走钢丝的好演员。”
“那我应该怎么办?”这时走钢丝的演员的思想已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你应该选择一种既安全又可靠的表演形式,比如从一把椅子走到另一把椅子„„”“他掉下来了!”有人大喊,打断了大嗓门的话。
走钢丝的演员本想往回走,照人们希望的那样去做,可是他已经不再像开始那样心如止水、步履轻盈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危险,再加上歇了那么久,所以他紧张、手脚僵硬,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下来。
他倒在地上,意识逐渐变得模糊。终于,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得到了解脱。
(选自《读者》2010年第3期)
鉴赏品读
生活中有很多“好心人”会经常友好地提醒我们,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回应?尊重自己的选择,还是听取别人的建议?文章中走钢丝的演员选择了后者。本文刻画人物的优点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一、四点来分析。作者细腻地描写了走钢丝演员的心理、动作,尤其是一问一答的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走钢丝的演员由自信变得迷惘、最终倒在地上得以解脱的心路历程,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走钢丝的演员内心的变化。
美文品读二
我的母亲
□赵志明
世间有许多事物,当你享受着它的时候,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幸福;而只有失去了它以后,才感到它原来是那么珍贵。我的母亲去世已经11年了,每当我想起她老人家的时候,心中就有一种难言的愧疚。
母亲是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一辈子没有出去工作,毕生任务就是在家里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限量供应,副食品极度匮缺。吃饭时,父亲吃的是白面裹着玉米面的“金银饼”,我们弟兄三个是掺了麸子的窝头,而母亲则是麸子面拌野菜的团子。有一次,母亲好不容易买来一斤小鱼,配上萝卜熬了一锅。她先给父亲盛了一碗,又给我们每人分了三条鱼,而自己只吃所有的鱼头。我是老大,当时也只有十来岁,两个弟弟更小,都还不懂事。母亲说她最爱吃这口儿,我们居然信以为真。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不要跟别的孩子比吃比穿,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我们陆续读了大学,一个个也都成了家,按说母亲该享福了。可她老人家却因为积劳成疾,刚刚68岁就离开了我们。
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我们三个轮流守护。一天夜里,母亲喘得睡不着觉,打了一针后才稍有好转。她说:“这些日子把你们累得够呛,尤其是你,每次打这儿走了还得赶到报社去出报。你可千万要注意休息,工作上别出差错。”接着,她又嘱咐我说:“等我有那一天,不必留骨灰。不是有植树葬吗,一片小树林又安静又好。你们工作都忙,大老远的不必去看我,好好过日子吧。”
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一辈子为我们着想,连身后的事都安排得如此周到。扪心自问,我们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平时总是借口工作忙,只有遇到困难时才想起来去找母亲。逢年过节回家一趟,坐在一起吃饭没有俩钟头,可母亲却要提前准备大半天。
27年前的一个深夜,我的女儿出生后发生意外,由产院转到儿童医院抢救。母亲闻讯后,非要赶去看望不可。那时出租车还没有普及,父亲说等早上有了公交车再去,母亲说什么也不答应。我想用自行车驮着她,可她因为从未坐过,我一骑起来她就害怕。结果,我们娘儿俩推着车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到医院时天已经快亮了。
那年,我写电视剧本得了四千元稿费。我给母亲两千元,可她说什么也不要,争执半天
只留下五百元。而没过多久,我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母亲以奖励为名,又把那五百元给了孙女。
如今,我的经济条件好了,住进了新房,又买了汽车。隔三差五,全家人就会到饭店吃一顿,鸡鸭鱼肉都吃腻了。一个人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母亲。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身临其境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体味到那种情感。
(选自《今晚报》2008年5月13日)
鉴赏品读
文章开篇点题,抓住世间经常存在的、令人感到遗憾的现象,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对已故母亲的追忆与愧疚之情。本文的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如“金银饼”“窝头”“野菜团子”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善良;“植树葬,不必留骨灰”,简单的叮嘱折射出一个平凡母亲伟大的灵魂。文章以古人的话作结,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愧疚,首尾呼应。本文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三点来品读。作者透过事件,刻画了自己母亲的伟大形象,于平淡的叙事中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美文品读三
一颗高贵的心
□李愚
2009年12月18日早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三岔路村的拾荒老人郭冬容,带着冬日清晨的露珠,走过平日烂熟的拾荒路。对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太而言,这只是寻常一天的开始,然而,一场意外的邂逅却让这一天在她的生命中变得不寻常。
当她像往常一样,拎着篮子向离家不远的尖林山走去时,忽然在路边的水沟旁发现了一个鼓囊囊的塑料袋。她原本以为是别人丢在路边的废品,可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是一大包钱。
郭老太用篮子拎着这个装满了钱的袋子,蹒跚着走了一个多钟头,终于见到了铁山区公安分局的值班民警。民警和老人一起清点了这袋钱,总共有7000元。郭老太带着值班民警去现场做了勘察,然后又一起返回局里,按照规定做了笔录。
办完所有手续后,已经是上午9点多钟了。这时,郭老太很不好意思地对值班民警说:“同志,我还没吃早饭呢,你可不可以借我一元钱,我买两个馒头吃?”
所有在场的民警都震惊了,他们眼含热泪,纷纷掏出口袋里的钱往老人手里塞。可老人却坚持只借一元钱,她说:“两个馒头只要一元钱,你们快去找失主,把钱还给人家!”
面对金钱,巧取豪夺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杀人越货者有之。七旬老太郭冬容在拾荒途中意外捡得一笔巨款,虽然她当时又冷又饿,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将钱交给警方,宁愿借一元钱吃早饭,也决不贪遗财一分。她蹒跚着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只为寻找一位“警察叔叔”;勘察、笔录,两个小时的折腾,只为“尽快把钱还给人家”。
7000元,相信任何人都会有瞬间的心动,更别说是一位拾荒者了。没错,郭冬容老人就是一位拾荒者,她缺钱,一块钱两个馒头,这样一顿再简单不过的早餐,她甚至都没钱买。7000元,在她眼里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笔钱足够她吃20年的早餐。然而,她却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不义之财,如果据为己有,她会于心不安的,因为她知道那位粗心的失主可能正心急如焚地四下寻找呢,这笔钱可能是一位农民工兄弟在外辛苦一年的全部所得,也可能是一位农民父亲砸锅卖铁为儿子或女儿准备的学费,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位卧病在床的患者苦苦等待的救命钱„„
7000元,年逾七旬,拾荒老太,一元钱,两个馒头,这是2009年岁尾最感动我的一个故事,它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见证了灵魂的高贵,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选自《讲述》2010年第2期)
鉴赏品读
平凡的人,高贵的心。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拾荒老人拾金不昧的故事。老人冒着严寒,蹒跚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把7000元钱交给警察的行为,令人感动。本文刻画人物只选取了一件事来表现,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一、三、四点来分析。“我还没吃早饭呢,你可不可以借我一元钱,我买两个馒头吃?”这朴实而略带希求的话语震惊了每一个人。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只一句话便能让所有人对这一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老人能保持这种高洁的品质,令人敬佩。同时,作者将拾荒老人与那些“巧取豪夺者”“坑蒙拐骗者”“杀人越货者”相对比,表现了拾荒老人品格的高尚:为了心安理得,为了不让他人着急,拾荒老人虽然生活贫困,但内心坦荡。寒冷的冬天见证了高贵的灵魂。
第五篇: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写作目标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魅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皆备,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感染力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能做到把围绕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先在心中反复酝酿,尽量立体化,如一幅美图出现在脑海中,再用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必定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而这“恰当的语言”的使用,“灵活的方式”的采用则是本专题训练的重点。
技法精讲
一、语言要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朱自清自己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中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多么鲜明的一幅春花图啊,真是可感、可触。我们作文时也要有作画的意识,脑海中应有清晰的画面。
二、语言要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想使你的作文语言流丽清脆,让读者读后感觉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感到清脆爽口,就要使语言具有流动感。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用字要稳,表达方式和句式运用要灵活,要使每句话都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铁定准确,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那么,语言怎样才会有滋有味?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偶句,使语言精练;使用散句,让语言具有流动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语言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运用适当的反复,使文章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读起来有滋有味。
范文引导
(2009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让梦飞翔
一考生
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
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郁闷感随之而来。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唉,活脱脱一只丑小鸭!
似乎听到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蓦然回首,看到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我的无比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
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找不到出口。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
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此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的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
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
——后记
推荐理由
本文细腻地抒写了一个女孩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蜕变过程,语言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清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1.从“暗夜”到“曙光”,两幅画面,充满诗意,对比鲜明,却又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如运行中的地球,虽有明有暗,却又自然而然,令人惊喜,催人奋进。
2.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得醉人,却又自自然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丑小鸭”“自怨自艾”“心痛得麻木”“亮丽了起来”“小心翼翼”多么朴实无华;“豆蔻年华”“美轮美奂”“璀璨”何等生动形象。本文的语言不矫揉造作,呈现天然气质。
3.文章的题记和后记遥相呼应,使得结构浑然天成。尤其是后记,既有对比,又有比喻,如诗如歌,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综观全文,作者不仅是在用文字作画,而且语言也极具流动感,很是令人惊艳。
佳作示范
小河秋韵
□廖选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刚刚拜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在心里思虑,秋天真是这样一幅惨景图,真这样萧条、落寞吗?我不知道,带着满腔疑惑,我走出了家门。(以名诗引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反问句式,造成悬念。)
顺着崎岖的小道,我来到了河畔。夕阳西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全都笼罩在透
明的微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俯视河面,秋风乍起,微波粼粼,忽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调皮地用它那灵活的翅膀撩起水珠,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一圈的光晕,慢慢地扩散开去。小河也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拍摄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残阳,揉碎在恬静的水波中,羞羞的,涩涩的,唐人曾说:“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此言不虚。(动词、形容词等的灵活运用,使画面活了起来。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景点缀得很有生气。)
我继续欣赏着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有点“沉醉不知归路”了。我情不自禁地涉足水中,蹲了下来,把手伸进浅浅的河底,捧起一掬清澈的河水。凉丝丝的,滑溜溜的,我陶醉了,久久不愿把手缩回。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不是吗?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二者向江中逐渐融汇,是那样温存,那样细腻,引得我不住遐想翩翩。(情景交融,这是写景之极致。)
我狠了狠心,将手从水中提起,看溅起的水珠随风而落。回首岸上,发现那里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天空高远,时而有鸽哨从头顶划过;橘树穿上了秋的礼服,叶灰绿灰绿,苍苍翠翠,果橙黄橙黄,深深沉沉;旁边点缀着零星的农民,他们有的从容走过,有的驻足眺望,将丰收的喜悦满满地写在脸上。李绅说:“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是啊,多迷人的秋景图,将我的身心渲染得纯纯的,醉醉的!(动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准确而又生动地将画面形象地烙进了读者的脑海中。)
时间过得真快,夕阳悄悄地藏在了苍山之后。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向这儿的每一处景物挥手告别,走上了回家的小道。(“藏”字极妙。)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看:河流、倒影、夕阳、人,浑然天成,多么和谐的画面啊!或许,这就是小河的魅力所在吧!这和谐的秋韵,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图腾!(前后照应而又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这篇习作,篇幅虽短,但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最出彩的是语言。首先,用词讲究。如动词“撩起”“划过”“点缀”“渲染”等,分别写出了小鸟的调皮、鸽哨的清脆、画面的和谐、心情的愉悦,用得灵动传神;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如“羞羞的”“涩涩的”“凉丝丝”“滑溜溜”“苍苍翠翠”“深深沉沉”等,使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清脆悦耳;句子也较丰满,小道、山水画、农民等,分别用“崎岖的”“风光旖旎的”“零星的”等词语进行限制修饰,显得有血有肉。其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把小河比喻成摄影师,把河面比喻成山水画,新颖、形象、生动;较多地引用诗句,丰富而不生硬,给全文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第三,通篇句式较短,整散结合,如“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读这样的句子,真是轻松愉悦,如品天籁。总之,本文的语言文采飞扬,韵味绵长,抢人眼球,值得同学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