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

时间:2019-05-14 13:4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

第一篇: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

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

李 良

摘要:三国时期之忠义典范关羽人生短暂,生活道路坎坷。但其辉煌灿烂的一生和不同凡响的经历给历史和人们留下一本含有丰富文化蕴意的多彩画卷,值得品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为臣忠诚是世人效仿之楷模;

二、处世信义是大众行事之标榜;

三、干事智勇是百姓尊崇之丰碑;

四、性格倔强是黎庶借鉴之明镜。这使他从众多的三国英雄豪杰人物中脱颖而出,占要席之地。现本人主要从他的忠、义等方面加以简要品读和研究,浅析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我想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应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忠义典范

为臣忠诚 处世信义 干事智勇

性格倔强

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丰富曲折、夺目耀眼的古典文学精品《三国演义》来说,只能用“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至理名言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它深厚的思想内涵、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渊源流长的文化影响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本人社会经验浅薄、历练欠足、见识欠远,但仍从英才辈出豪杰如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中独选忠义典范关羽关云长,因关公在中国以至海外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所以斗胆谈一谈自 己对关羽形象的陋见。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摘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开国元勋,位致前将军,汉寿亭候。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不朽典范,同时也被千万万后来人尊奉为忠义典范,这就是我最喜欢他、最崇拜他、最神往他的缘故吧。我认真研读过有关他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例如,《三国志》(陈寿著)、《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编)等相关著作,我期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学理论、历史知识来分析、研究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题西林壁》有句广为流传的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关羽其人其事其绩本人难以准确论之。现特综合前人的资料及研究的基础上,既充分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文献,又运用综合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结合一些历史文学理论观点试就关羽从为臣之忠、处世之义、干事之勇、性格之倔及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全面分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加以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一、品关羽之忠:为臣忠诚是世人效仿之楷模

“忠诚”二字是中国文化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作臣民最起码、最至高的道德要求,也是历史学家和世人对其人生前身后是非功过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关羽的为人为臣忠诚的的确确是千万万世人 效仿之楷模,是一座常人难以企及、难以逾越,只能顶礼膜拜的道德高峰。这个论断可以从他对国尽忠、对主尽忠二方面加以证实和佐证的。

(一)对国尽忠

1、其铿锵有力之辞体现对国尽忠。

《三国演义》中关羽出场第一次言辞就使人刻骨铭心,久久难以忘怀。羽曰:“……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金,铿锵有力,展现了一个最平凡、最普通、最低层的匹夫拳拳爱国之心,赤赤忠君之情。

2、其满腔报国之誓体现对国尽忠。

关羽生逢东汉末年的乱世,时值宦官专权,盗贼蜂起,己虽一介白衣,但位卑未敢忘国忧。在初识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时,焚香说誓曰“……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简短但饱含满腔热情的报国誓言,足能体现有识之士对国尽忠报国安邦之心志。

3、其怒发冲冠为国除奸之行体现对国尽忠。

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专国弄权,擅作威福,食汉禄,不思救国难反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田打围中,不守为臣之道,在众目睽睽之下,擅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遮于天子之前迎受群臣,行僭越之事时,你看关羽:大怒,剔眉睁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国贼曹操,被兄长刘备摇手送目止住。事后公追问备:“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这充分突出了关羽面对被称为“治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且掌生杀大权的曹操丝毫不惧,挺身而出,不顾己险,为国除奸的大胆令人敬仰的大丈夫行径。

(二)对主尽忠

1、句句不背其主的千古“三约”。

关羽身处绝地,当义兄玄德不知存亡,义弟翼德未知生死,但视死如归。当曹操派羽之故人张辽来游说劝降时,回话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彰显能为主尽忠的大英雄气概,确令千秋万代的天下人刮目。你看他的千古三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但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然后请操退军,入城告知二嫂,经允可方才暂时性投降。这种对主子和对主人的眷属的极度忠诚,难道不值得世人效仿吗?这句句不离其主的的千古佳约难道不值得称颂吗?

2、阴谋谋不断的忠主情。

羽降操替操解白马重围之后,在班师还许昌路上,操施伎俩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而关羽把忠主之情永远放在首位,本着“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处事原则,于是乎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忠心,内心愈加敬服,真是阴谋难断关羽忠主情。

3、如天大的恩礼留不住公如拳小的忠主心。

操为笼络羽,策略一:赐爵、设大小宴、备绫锦及金银器皿、送 美女,除爵宴外,这所有一切羽都让于二嫂,策略一难见其效。策略二:赠锦袍。操见关公所穿绿战袍已旧,即度旧身品,取异锦作战袍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俭,公以“不敢以丞相之新而忘兄长之旧赐”释疑坦言以表其心。策略三:送宝马。操见公马瘦,当即令左右备身如火炭、状甚雄伟、举世无双的赤兔宝马相送,公一再拜谢,操不解其意,以为公贱人贵畜。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悔之晚矣。策略四:派使窥探。张辽受操之托窥探常怀去心的关羽。后知他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若吾终不留此,要立效报曹公。若兄弃世,公愿从于地下。至此,操知其礼既使如天大都留不住公如拳小的忠主心。

4、风云际会,斩敌将以表其忠。

当与义弟翼德走散千里他乡重逢时,义弟指责他:“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并要杀他解恨,关公立即斩曹将蔡阳以示其忠主之真心。飞见其行,又细加盘问小卒后,方才信其真忠,兄弟遂冰释前嫌。

二、品关羽之义:处世信义是大众行事之标榜

“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劳苦大众处世之蓝本,而英雄关羽却是坚守“信义”的忠实信徒。空说无凭,有大量事实作证,如下:

(一)与兄友义

1、答书义。刘、关、张失散后,三方杳无音讯,当陈震(袁绍部下)带兄玄德书信相访时,方知义兄之所踪,速作答书回兄:“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尔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陈震得书自回。这番发自内心肺腑之言,是万金难买的信义。

2、辞书义。

当知晓义兄之下落,当即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尔后多次拜辞曹操,不得见。乃往张辽家相探,张辽亦托疾婉拒,遂写辞书:“……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最后,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苦寻义兄,这前前后后凡人难以做到的大信义,连操都不得不感叹: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我私下认为:关羽就是关羽,别人做不得关羽。史上只有他死后被历代帝王一再加封,被民间各行各业拜为“开山祖师”,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当之无愧的。

2、与恩人义。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恩人信义也是世之常理,人之常情,关羽把信义看重甚于生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表现的是关 羽重情重义,是大义中的大义。赤壁兵败后,曹操如丧家之犬,疯狂逃窜至华容道见关羽截住去路,亡魂丧胆,难以复战之山穷水尽时,云长深明春秋,又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况且操又亲以昔日之情相诉相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云长恩怨难舍,公私难分,但羽面对昔日之恩人,心中不忍,遂毅然以信义废公,自己甘冒受军法处臵之险,放曹操一马。此事可用后人诗作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3、与敌义。

黄忠,字汉升,当时大将,后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南阳人,有百步穿杨之绝技,有万夫不当之神勇,时值事韩玄(长沙太守)。关羽奉刘备、诸葛亮之命来取长沙。此时黄忠关羽各尽其责,各为其主,各显其能,是战敌。第一次交锋,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交锋,又斗五六十回合,胜负难分。关羽欲用拖刀计砍之,但见黄忠马失前蹄,羽急回马饶他性命,后忠寻思:难得云长如此义气。第三次交锋,战三十回合后,忠诈败,但忠想云长昨日不杀之恩,前二次只虚张弓弦,让关羽虚惊二场,第三次射中盔缨,羽明白是回报昨日不杀之恩。这次关黄相争,先是关重义,后是黄重情。此战使关羽领略到了古代兵家所云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也达到了化敌为友的美好圆满的结局,这种不乘敌之危,光明磊落坦荡之义实在可作为大众行事之标榜。

4、人说公义。

时人对关公的中肯评价,也可作关羽处世信义的有力证据。曹操①云长义士,必不失信。②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程昱:“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黄忠:“难得云长如此义气。”

神医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公设宴款待,又以百金酬之。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出。

后世对关公处世之信义作了中肯崇高的评价。例如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关圣帝君”、“神中之神”等。

三、品关羽之智勇:干事智勇是百姓尊崇之丰碑

古之文臣武将终生为国奋斗的最高目标:文死谏,武死战。关公践行了这条千古名训,而且非常出色的践行到了极致,至今令世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超人智慧,他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盖世之勇是百姓尊崇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说明。

1、初出茅庐,温酒斩华雄,体现的是身怀绝技的盖世之勇。华雄,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自言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此前,华雄己斩鲍忠、祖茂(孙坚手下名将),大挫众诸侯锐气,且难有应对之策。后又有袁术骁将俞涉不战三合被华雄所斩。大守韩馥上将潘凤战不多时,又被斩。时关羽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术不识其才,不知其勇,还出言讥讽。独具慧眼的曹操不认其位卑,念其智勇,力荐关公迎战。操教 酾热酒一杯,要关公饮了上马。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羽提刀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威镇乾坤第一功,谁人能比啊!此事不但可衬出关羽之勇,同时也批评了以袁术为代表的官宦世族以出身贵贱划分人才标准的错误做法。

2、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体现的是沙场宿将之神勇。颜良,当世骁将。率军与曹操对阵时,原吕布手下猛将宋宪、魏续皆在三合之内被颜良斩于马下,就连名将徐晃也与颜良战二十回合后败回,此时曹操手下猛将皆震惊,无人再敢出战迎敌。曹操正陷于苦恼之际,谋臣程昱进言道:“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此人为谁者,正是关羽关云长也!关羽得令后只带数人至白马来见曹操。操指山下旗臶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颜良军队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又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于是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直冲彼阵。关公赤兔马快,杀颜良措手不及,拴其首级于马项之下,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文丑,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杀得曹操手下大将徐晃、张辽大败,而关羽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可怜河北名将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袁绍虽连折二爱将,却见刘备自言能将羽引来辅佐自己,后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后关公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隘,斩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六将,也可引用后人诗叹曰:“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以上略举几例,关羽沙场宿将之神勇之论断不言自明。

3、单刀赴会体现的是关公临难不惧,不亢不卑,力挫强敌的外事之勇。

关公明知鲁肃相邀,是东汉版的鸿门宴,必无好意,但全无怯意,以万金之躯,亲蹈虎狼之穴。且自信: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并以战国时期赵人蔺相如为例为之壮胆,临难不惧,迎难而上。

单刀会上,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仪态万方,谈笑自若,尽现英雄本色。与鲁肃等唇枪舌战,毫不逊色,令敌不敢轻举妄动。后机智果断抓住时机,挽鲁肃作人质,乘风作别,使江东预谋的奸计得空(于庭后设刀斧手就筵间杀之)。关公在战场上视强敌如草芥,在外事不亢不卑,机智应变,哪怕是泰山压顶之势,却能化劣势为优势,反败为胜,这不胜过蔺相如在渑池许多吗?

4、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操欲迁都以避其锋,体现的是作将帅之大智勇。

关羽之武勇举不胜举,难以言尽。作为将帅的大智勇也令世人称羡不己。这可从《三国演义》七十四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人难出其右,难以争锋!不信,请看:当于禁移七 军于樊城之北下寨,关平未知其谋报关公。关公先观其军容军貌,见其慌乱;又见城北十里山谷屯军马且襄江水势甚急;后问其地名,知叫“罾口川”。于是妙计上胸。喜说:“于禁必为我擒”。诸将未信,关公紧急备战,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并把妙计详情解说给关平听,关平听后顿悟拜服。公果料事如神,当风雨大作之时,云长放水淹七军,于禁被擒被迫投降。而庞德却力践“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的人生信条,虽力战,但终落于水中被周仓生擒。后立而不跪,宁死不屈,引颈受刑(公称其气节,怜而葬之)。

5、刮骨疗毒体现的是身处险境,但视死如归的传奇英雄之勇。沛国能人,当世真扁鹊,仓公之流的神医华佗闻关公中毒,特来医治,但前提条件二个:一要将手臂穿于柱环,二要蒙其首。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更不必说蒙其首。说己不比世间凡夫俗子,不惧痛。虽然手术时血流盈盆,但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连华佗不由不感叹:“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他的中的之言胜众人千万言,可谓:神勇只惟关将军!

四、品关羽之性:性格倔强是黎庶借鉴之明镜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里所说:“盖明镜之照物也,研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斯为实录。”又历史学家评判人的标准是:不掩恶,不虚美。以上从中启发我:如实公正公平评价人就必须用老老实实、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评价我心中的“神人”关羽。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神人关公也不能例外。他的为臣忠诚,处世信义、干事智勇虽名冠千古,但不足之处是性格倔强。这既不利于蜀汉的长治久安,也使自己损兵折将,兵败麦城,祸于小人之手。再三思之,这应是黎庶借鉴之明镜,为何呢?容我细说。

1、悔不该拒吴主之政治联姻,同时也拒了蜀主刘备、军师孔明共同制定的具有远见卓识的“联吴抗曹”战略方针。

拒婚事小,但拒吴主之婚,事就大了。“联吴抗曹”是蜀汉刘、孔共同制定并苦心经营数年,并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执行贯彻这个方针,蜀、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名垂千古。现吴主特来求婚,从私交上看,以示友好,交豪杰之士;从政治上看,联蜀共破曹操。此诚美事,但云长不顾全局意识,感情用事,且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导致两国关系交恶,“联吴抗曹”名存实亡,使魏、吴得利,蜀国失利,最终得不偿失,值得深思。

2、悔不该不听司马王甫言,以致误中奸计,惨遭横祸。云长得了襄阳后,赏军扶民。随军司马王甫提三点建议:

一、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荆州之意,倘率兵取荆州如之奈何?

二、糜芳、傅士仁(先前二人工作失职,关羽已严罚二人,二人怀有异心)恐不竭力。

三、潘睿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建言差赵累(忠诚廉直,用此人万无一失)代之。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长一意孤行,均未采纳。后致大意失荆州,兵败麦城,悔之晚矣,虽子牙复生,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大势己去。最后羽被敌将所擒,仍誓扶汉室,不耻与叛汉之贼为伍,唯死报国。权仍怜云长是世之豪杰,深 爱之,欲以礼相待,劝其归降,但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厚礼,毕竟留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己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最后关羽义不屈节,惨遭敌手,时值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亡年五十八岁。

3、悔不该轻同僚,罪小人,致关键时刻难觅帮手

如与马超之关系。当马超倍受刘备器重时,关羽要入川与之比试高低。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云长看毕,自绰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此种作法有争强好胜之嫌,终觉不妥。

与黄忠之关系。汉中王刘备封黄忠为五虎大将之一,封羽为五将之首,云长怒曰:“黄忠何等人也,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经费诗一再解释,晓以利害,方悟,乃拜受印绶。如此轻视同僚,不与邻为善,不与邻为伴之恶名,有待改善。

与糜芳、傅士仁、刘封等小人关系。这些人罪该万死,在关键时刻反水。如糜芳、傅士仁一错再错,阵前投敌,使羽腹背受敌。又如关羽兵败麦城,上庸救兵不至,乃刘封(羽曾备说刘封:螟蛉之子不可用。)孟达按兵不动之故,纵使关羽有登天之术,也难回天,悔呀!不该罪小人!

所以最后我冒昧作结如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光辉伟岸形象,特别是他“忠”与与“义”,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讲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关公文化及关公对于现代人来说,仔细品读,潜心研究,认真学习,由衷赞叹,用心借鉴仍具有十分重要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M]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08.01 [2] 陈寿著《三国志》[M]

[3] 齐裕焜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8.03.05 [4] 秦林编《曹操忏悔录》[M]现代出版社 2008.09.01

线

福建师范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

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 学习中心:衡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外学习中心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级:

2007-1级

号:

072F3C7030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王进安

2009 年月 日

第二篇:《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但同时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因素。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关羽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

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关羽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充分表现。由于樊城未能及时拿下,曹操又遣大将徐晃率军救援,致使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虽然自己已然负伤,但关羽仍企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仍勇敢迎战,绝不投降东吴。面对东吴诸葛瑾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早日归降时,关羽义正辞严拒绝。关羽的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2、蔑视荣华的气节。

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如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深受曹操赏识,归曹后极受礼遇。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而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的丹心,体现出人民追求“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

3、知恩图报的品质。

对于儒家而言,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有君子、小人之辨。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报答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如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虽然关羽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要对曹操知恩图报后方才归刘。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事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而且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知恩图报增添了一笔。这些情节主旨就在于表现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 1

虽厚、旧义难忘的品质,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顿然生辉。知恩图报,信守诺言,明言相告,来去分明,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可及。

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

1、忠一人而轻社稷。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于刘备。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君即是忠国。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阁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虽然关羽听命于刘备的同时,叹道“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在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关羽明显倾向于后者。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

2、重私义而废公利。

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中,义要高于忠。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讲义气的最大弱点。在华容道上,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就是一个以私废公的典型例子。华容道释曹是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羽就此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处境是十分矛盾。但是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仍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3、常骄矜而失大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用来形容关羽再适合不过。关羽性格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狂妄、目中无人,轻视士大夫,这也使之成为历史上因骄傲自大而误事的反面典型。在长达35年的征战生涯中,关羽战胜了重重艰险,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三国闻名天下的勇将。但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他骄矜的品性。功劳越大,声望越高,骄矜越甚。正是由于他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凡事常违指令,任性而为,随意而行,只顾自己的个人喜好而考虑大局得失。可见关羽的忠义是短视、有缺陷的,不能称之为完美意义上的忠义。如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诸葛亮特意为他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而关羽上任后就把诸葛先生的话抛在脑后。由于实际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错误行为,孙权派葛谨去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关羽却瞧不起孙权的孩子。于是孙权联合曹操攻打关羽,使之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结果荆州陷落,自己败逃至麦城。

第三篇: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以震撼灵魂的巨大悲情,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过无数的外国人。《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据传,赵氏孤儿辗转流离后,就到了晋东盂县的“藏山”。千百年来,《赵氏孤儿》中所反映出的“忠义”文化,滋养、熏陶了千千万万的劳力者和劳心者。他们都谨记着、信崇着、践行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仁行义于天下。

历史小说《赵氏孤儿》,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既再现了历史事实,又描写了当时的宫廷斗争之惨烈、权力角逐之复杂,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春秋战国著名义士程婴等人忍辱负重之坚韧、义薄云天之忠贞、杀身取义之亮节、善于周旋之睿智。自始至终,都在讴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忠义”文化,让久远的故事与鲜活的现实在此交融,实现着历史与当今的跨越与链接,探寻古朴的“忠义”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启迪与警示。

战国养“士”之风大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以及秦国的吕不韦等,皆以养“士”众多而名满天下。“士”的称号,不再限于读书人,凡有一技之长的,均以士相标榜。士阶层得到空前壮大以杰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国人,高扬“忠义”大旗,轻生死,重然诺;轻财利,重名节,敢恨敢爱,敢作敢当,最富有血性。产生在那个年代的“春秋大义”,是中国真正的民族魂。

士阶层的崛起和实践,经先秦诸子们的不断总结、提炼、争鸣、升华,形成了代表后来中华民族精神底线和基本个性的“春秋大义”,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忠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忠”“义”一体,是孪生兄弟,难解难分,如忠臣义士、忠肝义胆、忠义双全等。大凡为忠心所驱使,必为正义所感召;为正义所感召,必为忠心所驱使。

如果说春秋大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那么,“忠义”文化便是这个精神象征的核心价值,而小说《赵氏孤儿》,正是对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解析。《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无疑是这 一时期义“士”中的典型代表。

忠义”是中国儒家倡导的传统精神,孔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中国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忠义”精神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忠义”精神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需要合乎时代的“忠义”精神。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展现的虽然是奴隶社会末期的历史,但是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重新演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灵感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精神元素。赵朔面对饥民,首先想到的是救民水火,而不是自己的得失。封建社会中的忠义升华为人类进步史当中的大忠大义。在这里,“忠义”早已经不是封建的迂腐,它变得更加长远和高瞻。桃园结义,三人发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恐怕这才是“忠义”精神的真正内涵。政府关爱百姓,这便是义;人民拥护政府,这也是忠。

赵氏孤儿梗概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晋国在位的晋国公,昏庸无能,宠信奸臣屠岸贾,并委以重任,当了晋国的司寇。屠岸贾多年以前就与赵盾不和.又在景公面前说赵家的后代的坏话,加以陷害,晋景公不分青红皂白,居然亲信谗言,就派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

晋国当时有个大将韩厥,得知屠岸贾要杀害赵家的消息,连夜到赵家去报信。当时赵朔夫人庄姬已经怀孕,将近分娩。赵朔让自己的夫人快进宫中躲避。次日天明,屠岸贾亲自带领兵士数百人,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家一族老幼男女三百多口全部杀死,屠岸贾大屠杀后清点尸体,发现没有庄姬,有报告说;“庄姬半夜逃入宫中。”屠岸贾感到是关紧要,便下令收兵,拔马进宫搜查。庄姬是晋景公的母亲成夫人的宠爱。当屠岸贾回宫追查庄姬时,晋景公不让他再提其事了。过了几天庄姬生下个男孩。她的母亲成夫人吩咐宫女们,向宫外散布:庄姬生下一个女孩,降生不久就夭折了。屠岸贾对这个传言大为怀疑,竟不顾君臣之礼在宫里大肆搜寻。只因庄姬急中生智,将婴儿藏在裤里,辛亏还没有啼哭,才躲过屠贼的搜查。屠岸贾找不到半点痕迹,但心中仍有一个疑团。他一方面派人在宫中严加看守;另一方面,贴出悬赏告示。

赵家的心腹家人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得知庄姬生了个男孩,喜不自禁,又进一步商量救孤儿出宫的办法,杵臼对程婴说;“我想法找个新生婴儿,假称是赵氏孤儿,我抱他到阴山中躲避,由你到屠贼面前出首,这样就可以吸引屠贼的注意力,在托韩将军从宫中偷出赵氏孤儿,由你抚养成人。”程婴很赞成这一办法,说;“我妻正好新生一子,于赵家婴儿的生期相近,可以顶替。只是你犯了藏孤的罪行,必然死在我的前头,我于心不忍啊。”说着竟大哭起来。杵臼安慰的说;“大丈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千古流芳的好事,快快不要为我而哭。”

当天夜里程婴抱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杵臼,然后又到韩厥家里,说了救孤的计谋。韩厥听了赞不绝口。两人约定停当,分头去办。

第二天程婴就在大街市上扬言;“图司寇要想得到赵氏孤儿,决不能死盯着宫中不放。”混在人群中的屠家密探,马上抓住这个线索,如获至宝,迅速将程婴引到屠府,去见屠岸贾。屠贼问他姓甚名谁,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姓程名婴,和公孙杵臼一同侍候赵家。公主生下孩子,就派宫女抱出宫门,托付我俩窝藏。我怕事情败露,全家遭罪,所以才来告发。”屠贼急不可待的逼问;“孤儿现在何处?”程婴说;“已经抱往首阴山司寇必须赶快捉拿。”屠贼听了将信将疑,心急火燎马上亲率家丁三千多人,让程婴在前面带路,直奔首阴山。果然在山中找到了公孙杵臼和孤儿。屠贼见了,咬牙切齿,凶狠残暴地杀死杵臼,举起孤儿,摔死在地。

屠岸贾在首阴山摔死孤儿的消息,已在城中迅速传开,那宫门上盘查也开始松懈起来,韩厥抓住有利时机,叫心腹家人,装扮成山野医生,进宫看病。还特意写了个“武”子,贴在药箱之中,让医生将孤儿带出宫去,交给韩厥。

程婴从首阴山回来,赶紧去找韩厥,韩厥将赵氏孤儿托付于他。程婴抱着孤儿辗转千里,从现在的晋南绎县一带逃到盂县境内。在逃跑过程中有蜘蛛救孤、石虎救孤等传说广为流传。逃跑中走到盂县王村乡的黄安山时,程婴由于慌张,将怀中的婴儿坠落马鞍,后来这个山就起名叫做“慌鞍”,后来演变为现在的“黄安山”现在盂县苌池乡神泉,有一处叫“宝剑口”的地方,传说程婴曾在那里丢失过一柄宝剑,所以叫成“宝剑口”。藏山至今有一处山洞,名叫“藏孤洞”就是程婴与孤儿一行,在此避难十五年的所在。

十五年之后,赵氏的孤儿赵武,在程婴,韩厥的帮助下终于报仇雪恨,屠岸贾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自赵武开始,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

要的政治势力,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建立起韩国、赵国、魏国。古代人民群众为了祭祀赵氏孤儿,以及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于是建造了藏山庙。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当地人民还沿袭着游山纪念古人的风俗。

第四篇: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I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引 言

关羽在中国的历史漫漫长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要的人物,《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多样、形象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物,关羽,从史至今,人们普遍的将他奉行为“武神”,当做个人信仰或者团体信仰去对待,因为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这个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逐渐的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人们已经把关羽其人理解成为集忠、义、胆、勇、智的“神”,关羽信仰在中国的逐渐塑成,更使很多人下意识的将关羽看做一种人性或者行为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对于关羽其人的全方位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为这是关乎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原著中描写了关羽的丰功伟绩和积极正义的优点,也从侧面淡淡的描写了他的性格缺陷,而后来写到了他的死,更是在一个淡淡描写其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悲剧色彩很浓的结局。而对于关羽的不足,似乎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讨论思想和根基。而在现当代社会,对于关羽,主体仍以认为其是“神”的背景下,对于关羽的不足和缺陷就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在说古论今的立场原则下去正确看待其人。对于他的不足和性格缺陷我们不可不思。我们干任何事都要有借鉴前人的思想原则去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文章要从他的优点和正面道义的点评着笔,并着力探究关羽的性格缺陷,站在说古论今的角度上以论证的方式去分析解读。更为对关羽信仰加以侧面补充,使更多的人可以以全面的、正确的、并以借鉴的眼光去看待关羽。关羽的优点及其成就

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公证的评价他的缺点和优点,就关羽个人优点来说,他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表现出来了许多的功绩和正义道德。在功劳上,他对刘备集团的成长和茁壮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可以看到些关羽的身影。总结分析得来,关羽一“勇”,勇在战场上,俩阵之前,表现在单骑诛颜良,斩文丑。关羽二“忠”,表现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面对曹操的厚待挂印封金而后竭力维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避艰险,寻找刘备,临死亦不屈节。关羽三“义”,表现在赤壁之战时,华容道义释败军曹操;攻取长沙时,义释黄忠。关羽四“胆”,表现在关羽单刀赴会的胆气;刮骨疗毒的胆。关羽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五“智”,表现在其放水淹七军。可以集中概括为为:忠于友谊、勇与作战、道义分明、智勇双全。对于关羽的正面点评上,清初小说点评家毛宗岗[1]称之为“古今以来名将中第一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谈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清代史学家赵翼[3]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就单单关于关羽的评价,可见历史上关羽得到了许多的,很高的正面响应,关羽的功绩和道德情操在主体上无疑是伟大的,是值得人去学习的。而有关关羽性格及其缺陷却很少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总结,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老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人的命运和状况很大一部分受自身的性格影响,因此我们因该好好审视自身,在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后,也要探究自身的的性格缺陷,因为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悲剧英雄

关羽的性格缺陷在整个著作的中都没有提及和评价,只有在他人生的后期才真正的从侧面表现了出来,晚年的他“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这时我们看后小说,都可以感受到关羽此时更加的求功心切,这时任何人都会有充足的自我的满足感,而关羽此时的个人的荣誉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身顶点,威名震华夏,所以令他头脑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一切事情只是唯我正确,唯自己是从!这样浮躁的心态下,被敌人利用就会导致失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陆逊献计吕蒙时日:“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公关,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事后关羽果然如陆逊所言,关羽放松警惕,骄傲轻敌,导致丢失荆州,并将自己也送上了不归路。有了这种不能自视的心态以后致使让陆逊设计将其打败。可见关羽最终是败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好好的正确的正视自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作者陈寿就曾评日:“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解释的意思就是说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寿经过分析得出,关羽的性格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关羽因为性格缺陷发展到被人利用,致使上当受骗,这就更加可以充分的说明关羽伟岸的一生英雄,而悲剧的结局则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后人在借鉴前人的事件时,就更因该善于分析事情的形态,并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关羽性格的具体缺陷

4.1 缺乏严谨性

关羽作为替刘备镇守荆州重任的大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军事战略思想上维护蜀汉政权的利益,头脑简单,更是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莽撞。这些性格的缺陷也是造成他死因的重要组成原因。原著中第六十六回,因为在收取川地之际,军师庞统惨死落凤坡,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得不得离开荆州,前去辅佐刘备,荆州重任托于关羽,孔明在离行之前问道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何之?答曰“以力拒之”又问“倘曹操、孙权来到,当如之何”答曰“分兵拒之”。从诸葛亮的最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此时的思想则是缺乏必要的大局观战略思想,头脑缺乏严谨性,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早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说“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以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见外结孙权是刘备北定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关羽怎么又会不知道呢。又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孙刘俩家结好,共同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的回复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第之面,力斩汝首”从这里表面上看,关羽的表现是狂妄,根本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似乎实际上则是没有大局观念,缺少一个大将应该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头脑过分简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孙权欲意结盟的本质,看不清孙刘联姻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巨大作用,这种莽撞的、任性的、缺乏严谨思考的行为破坏了诸葛亮曾经交代他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同时间也更加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操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而最终关羽陷入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中,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壮烈而死。这不仅使蜀汉政权进军中原折掉一只有力的战略臂膀,而且势力从此只能缩处二川之间,给刘备的统一大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1949年,毛泽东也曾说过[4],关羽骄傲呢,大体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4.2 持才傲物

因为和刘备结义的关系,又更因为倚仗功绩高大,关羽后期而表现出来的是持才傲物,狂妄也导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最好证明他高傲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官拜汉中王以后,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关羽问道费诗:“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说言:“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又问:“哪五虎?”答道:“关、张、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赵、马、黄是也。”关羽怒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此不肯受封。后来还是在费诗的恭维却说下才化解了他的怨气,才肯拜受印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此时已经是个非常自傲的人,竟然因为自己的高傲甚至敢拒绝其兄汉中王的封赐,这未免有点让人感觉其巨大的狂妄,还有对待同僚黄忠的态度,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传到黄忠及其朋友的耳朵中,这样一来,那些人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呢?虽然你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这样对待同僚的态度是否妥当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让刘备手下其他人感觉你是在倚仗你兄的地位来藐视别人呢?这就是一种自大骄横的心理。南宋陈亮[5]也认为“关羽好勇而无谋,侍气而骄功”。原著中第七十三回,在出兵樊城前,因部下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便要斩二人,因人劝说作罢,但是又说:“稍有差池、二罪俱罚!”这就为此二人最后叛变投敌埋下了火种,对待同僚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对他心存不满,在最后被困麦城之际,遭到近在咫尺的孟达和刘封的冷眼旁观,致使他最后无路可走,命丧黄泉。如果说孟达和刘封对关羽的冷眼旁观和不加援助是关羽没有搞好同僚关系的话,作为自己部下的傅士仁、糜芳临危变节则可以看出来关羽性格上的狂傲对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上的缺陷。这都是关羽狂傲自大所导致的悲剧下场,又如原著第七十八回,刘备闻关羽死讯后倒与地,孔明劝说道“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可见诸葛亮对关羽狂傲的性格缺陷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他的死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还有《华阳国志》[6]里说道,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指关羽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而对待士大夫你不能骄傲,正是关羽对待同僚的高傲、骄横而间接导致的自己的悲惨下场。

4.3 没有坚定的原则

关羽作为刘备主要的辅佐者之一,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原则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心理前提保障,但是关羽在实际的战争中,似乎却缺乏一个重要大将必要的政治觉悟和战略思想,分不清敌我关系,厉害关系。而一味的以“义”作为自身行为的立身之本。的确,“义”是关羽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础,但是“义”貌似也成为了关羽前进道路上最大绊脚石,如《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回诸葛亮算智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来说吧,曹操军队大败于赤壁,夺命逃于华容道,被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关羽包围,可谓生死一线,而此时曹操军中程昱说道“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别,可托此难”曹操从其言,遂行之。关羽则答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从这里看,可见关羽是可以明辨是非曲直的,但是就是关羽性格里始终以“义”当头,没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想起旧事,被其感知,故让路于曹操败军,致使曹操逃过其人生中最险的一步。关羽正是被他所奉行的“人义”所蒙住了双眼,不分敌我,不分好坏,自身的一切行为原则只以“义”字当头,只管报恩,不讲原则,反观与关羽交情颇厚的曹军将领徐晃,在坚定自身原则下就相行见拙了,原著中第七十六回蜀魏大战时,关羽与曹军故友徐晃相遇,书中写到,关公日“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关羽惊问“公明何出此言?”答曰“今乃国家大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徐晃并没有因为和关羽交情好而贻误国事,可见其公私分明,坚守原则。因此,从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实际上是对自身集团的利益侵害,也是对其兄刘备完成大业辅助不力的重要表现,是严重的没有政治原则下所犯的政治错误。缺乏坚定的原则性正是关羽的又一大性格上的缺陷,是在处理个人恩怨和公私矛盾的问题上时,把个人的恩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放弃了原则的立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其义结金兰兄长刘备的不负责任,从书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人们对关羽这种做法的可惜:“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方开金锁走蛟龙。”也正是自身的这些缺点原因,才能被当时谋臣程昱所抓住并利用,帮助曹操躲过险劫,为以后的三国分天下作了铺垫,为国家的统一或也拉长了历史的时间。

4.4 缺乏一员大将应有的城府和策略

关羽作为为其兄镇守荆州重任的一方大员,理应有基本的城府和策略,看待事物需要谨慎,有谋虑性,这也是坚守并完成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格所需。但是貌似从原著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关羽在接此重任后表现出来的城府欠缺。拿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来说吧,关羽进攻樊城受挫,按兵不动之际,东吴使计将陆逊代替吕蒙用以麻痹关羽,陆逊则派使者给关羽送去礼物和信书,信上着重恭维关公的丰功伟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指来使而日:“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儒子为将”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复陆逊“关公欣喜,无复有优江东之意”[7]。以至到后来闻言荆州已失之时,也竟坚信的说“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从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关羽虽然建立过许多的功劳,也算智勇双全,但是作为一员镇守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将来说,怎么能如此草率,毫无谦虚戒备之心,自身城府竟让人一窥既知,并让陆逊抓住其弱点,从而使关羽放小了对东吴的戒备之心,致使东吴趁机渡江,攻占荆州,事后还坚持不信。又如第六十六回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好像不就是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么,鲁肃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邀请你去赴宴,你明知道是鸿门宴而且也要去,你身负守卫荆州战略要地的责任,可以说事关重大,万一有出意外,你仅仅只为“道吾怯矣”的颜面说辞,而没能完成自身使命,使蜀汉政权利益受损,这又孰重孰轻呢?且不说你可以找个理由推辞掉此宴,就是要去也最起码应当多带护卫,以防不测,你只对自身自信满满而不考虑整个荆州和刘备集团的利益周全,草率独身行动,是否对全局有所不妥呢?再说就算找公务繁忙等理由推掉宴会又有何不可。这样的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他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实际上也种下失荆州的祸根[8]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也都是最终会命丧黄泉所作的性格铺垫。

4.5 气量狭小,追求虚荣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容船”,可见气量和胸襟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因为嫉妒、胸襟狭小最终导致自身悲剧下场的人还少么?近则不说,只说当时的东吴周瑜吧,周瑜可谓一个文武将才,就连诸葛亮也对他评价颇高,他对东吴的兴建、发展和鼎盛做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就是自己胸襟狭小,容不得别人才干超过他,如书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载道“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日: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他日之忧。”最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暴死,死前更仰天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气量之狭小,对人影响之大。在同属时代的关公本应该从中明白厉害道理,从中总结经验,但是自己却是好像也有类似的肚量,在原著第六十五回中,关羽闻听刘备收服马超,故遣关平告知刘备要来蜀中和马超比武,他此时正肩负防卫荆州重任,却为了追求虚荣名誉,宁肯抛下荆州防务也愿和马超比武,弃集体利益于不顾,当得到诸葛亮的书信其中夸赞他“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公遍示宾客,自绰其髯日“孔明知我心也”遂无入川之意,可见关羽是多么的追求虚荣名誉,气量不可不谓之小。《三国志》黄忠传中[9],诸葛亮说先主日“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可见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也早已对关羽的气量狭小心知肚明,关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处理各种内外关系时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导致了他的失策、失利和失败。结束了作为悲剧英雄的一生。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结 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关羽作为民间崇拜的圣人,他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10]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探索,但也存在着一部分性格缺陷的地方,这也是让我们去公证看待关羽其人时值得研究和注意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人无完人,但关羽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仍然并一直是正义的,道德的。说古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论今,古人已经作古,如何从他们身上去吸取教训和经验才是说古的目的。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有自己主见,有自己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也是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你,你却不懂得如何去真正的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中,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主观武断,有时候甚至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都不能接受,像这样的人,不仅会在事业、工作上会差强人意,而且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吸取从关羽身上发现的性格缺陷,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自己的人身做出自己努力,否则一味的保持自身并错误的性格、思想,这是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从 “麦城”中脱不了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赵翼.廿二史札礼[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J].党史博览.2007(2)

[5]陈亮.陈亮集[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6]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8]僧仕强.僧仕强剖析三国演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

[10]东方诚明.品关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第五篇: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从会风看作风 从作风看形象(人民论坛)

10月7日下午,浙江召开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让人眼睛一亮:所有与会者统一着装,男的西装领带,女的一身职业装,透出一股精气神;在休息日以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举行,不占用工作时间,而且只开了39分钟;会议没有主持人,少了“请某某领导作重要讲话”之类的“穿靴戴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讲话时直入主题、言简意赅,提出全省干部要做到“六戒六要”,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可能有人要问:开会,有必要统一着装吗?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人要衣装马要鞍。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穿衣戴帽不是细枝末节,不是个人私事,而是政府形象的一种展示、干部作风的一种映射,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精神状态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

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对自身形象不是过于讲究了,而是太不讲究了。君不见,上班穿背心拖鞋者有之,酒后脸红脖子粗的在办公室大喊大叫者有之,接待群众来访时双脚翘在桌上爱理不理者有之„„开会时,穿着随意,乱打手机,狂发短信,交头接耳,吞云吐雾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网友把干部开会睡觉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一片骂声和嘲笑声。

素以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著称的新加坡,对公务员言行举止的要求更为详细,从着装打扮、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这种严谨规范给公务员带来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影响和促进了廉洁高效的官场作风。

事实上,广大公职人员真正讲究的不仅是穿着规范和得体,更应从日常行为和举手投足间,培养和强化公共行为的规范化意识,促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确实需要“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才能实现干部公共行为规范化的跃升,使干部作风和形象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对于干部来说,贪图安逸病在“眼”,眼界不宽,自我满足,事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消极怠慢病在“手”,自缚双手不作为,耽误工作,连累百姓;不学无术病在“脑”,不愿学习、不想思考,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坐而论道病在“脚”,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决策时无的放矢,工作时人浮于事;松散狭隘病在“胸”,胸襟狭小,容不得他人,损人不利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骄浮奢侈病在“心”,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最终败在自己脚下。这些都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病灶,去之则可得百姓信任、可贴民心、可塑形象,干事则无愧于心、无愧于事、无愧于人。

下载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忠义典范看关羽形象的文化蕴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 ,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姓氏的源流 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不同的母系后代......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

    从《生民》看祭祀文化

    从《生民》中我所接触的是中国的祭祀文化,或许,我所知道的祭祀文化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某些本质,看到文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黄帝时代便开始......

    从NBA看篮球文化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摘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篮球文化环境对篮球运动的影响,从中对中美篮球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中美篮球运动存在的差异,对中国篮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内容提要]:十里秦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

    从军队文化看企业文化★

    从军队文化看企业文化 --------曹辉 最近在做烟草工业企业文化项目中,跟企业中很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访谈过,这家企业比较有意思,在我所访谈的8个中层领导里,有6个都不约而同的提......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影评 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