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法律文化(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13: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中的法律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中的法律文化》。

第一篇:电影中的法律文化

电影中的法律文化

人文系 崔晓

手机:***法律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环境的总体。一国的法律文化主要包括以法律规范为主体的法律制度,以法律观念和思想为主体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机构为主体的法律设施和由以上各项所构成的法律运行环境等内容。各国的法律文化因为文化社会原因各有不同,甚至很大冲突。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从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

一、《刮痧》

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因为中美文化差异、法律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和对抗 的故事。

《刮痧》反映出的中西法律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回忆一下,有哪些地方和我们熟悉的东西不一样。许大同的老板是一个版权律师儿童在医院被发现有伤立即被政府监护在法庭上双方的律师是主要角色等等伦理化与宗教性可以说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上最具对极性的差异。传统中国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西方法律文化从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并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法律是一种信仰还是一个工具。

二、守法公民2009 法律本应代表正义,当这个体制不能带给你正义的感受,你会如何去做。一个受害者自己去实现正义是否是正义的? 诉辩交易:

是指在法院开庭审理刑事案件之前,检察官因为掌握被告人犯罪的证据较少,且收集证据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为避免所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或为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以作出较轻的指控,许诺代为向法官求情为代价,换取被告人有罪的供述,而与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在法庭外讨价还价达成妥协的一种制度 在美国这是检察官的权利。

法律不可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任何一个法律职业者对法律系统需要承担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法律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事情,有的时候会妨碍他做出一些公正的处理与选择。

法律永远存在着漏洞,不可能完美至极

三、《破绽》2007 一个心思缜密且小心谨慎的工程师因为涉嫌谋杀她的妻子而遭到指控,但他却凭借各种精心策划的手段推翻了身负的谋杀未遂罪名。

主题词: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程序正义,证据规则

无罪推定

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无罪推定原则还有几个引申出来的原则:沉默权;任何人无义务自证无罪;疑罪从无。米兰达规则 1966

“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保持沉默的权利,你说的一切会在法庭上用做对你不利的供词。你有权获得律师。如果你希望有律师,但没钱请律师,警方讯问开始前可为你找一位律师。” 最高法院在裁决中向警方重申了审讯嫌犯的规则:第一,预先告诉嫌犯有权保持沉默。第二,预先告诉嫌犯,他们的供词可能用来起诉和审判他们自己。第三,嫌犯有权请律师在受审时到场。第四,如果嫌犯请不起律师,法庭将免费为他指定一位律师。这些规定后来被称为米兰达规则。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美国宪法第六条修正案规定,被告人在法庭受审时,有权请律师为其辩护。1963年两位法盲加穷光蛋带来的实际权利。克拉伦斯·伊尔·吉迪恩 恩纳斯托·米兰达

程序正义

过程还是结果?

没有所谓的实质正义,我们只能实现程序上的正义。杨佳案

2008年7月1日,北京籍男子杨佳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用刀连续袭击9名警察和1名保安,导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伤,杨佳当场被捕。上海市检察机关在7月17日对杨佳提出起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9月1日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杨佳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9月12日立案受理。《杀人者杨佳青春档案 》(南方周末)

舆论对杨佳案所产生的质疑包括了几个焦点问题:最初代理杨佳辩护律师的竟然是有当地政府法律顾问背景的律师,杨佳在案发前是否遭受过警方不公正待遇,杨佳是否存在精神问题,公开开庭审理问题,到后来还有一个杨佳的母亲在哪里的问题。

证据规则 毒树之果

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 辛普森案

辛普森案是美国20世纪末争论最大的案件。辛普森曾是美国橄榄球明星后来进军好莱坞娱乐圈。1994年6月12日晚辛普森前妻及其男友罗纳德·戈德曼被人残忍杀害。辛普森本人成为警方最大的嫌疑犯。但在随后的法院审理中辛普森高薪聘请了大律师团为自己辩护。结果陪审团认为辛普森无罪。经过474天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由绝大多数黑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后,审判辛普森无罪。当天上午,美国包括总统在内的1.5亿人都停下了工作注视着电视实况转播。

来自克拉克县地区法院陪审团的12名陪审员从10月3日上午8时45分开始审议辛普森涉嫌持枪抢劫案,直至当天晚上9时许才就裁决达成一致。辛普森可能面临终身监禁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主要是处罚人的东西。而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认为法是保护自己权利的东西。要一个说法中国人朴素的法制观 中国法制建设30年的无奈

四、《秋菊打官司》 1992年

描写了农村妇女秋菊因为丈夫被村支书打伤而告状要求一个说法的故事,很好的表达了中国人对法的认识。

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杨佳

五、《永不妥协》

美国版的秋菊,也是一个不懂法的普通妇女,但是她的观念和做法与秋菊完全的不同。《永不妥协》取材于1993年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件,获得2000年第7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本片中有两个案件,第一个是汽车肇事案,因为艾琳的粗鲁行为,使她没有得到赔偿,另一个就是本片的重点案件,环境污染案。这个案件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公益诉讼;另一个是仲裁。片中双方当事人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仲裁,刚开始,居民们还不同意,因为没有陪审团,在美国大部分普通人的眼里,陪审团就是正义和公平的象征。这种民事纠纷是可以选择仲裁的,而所有的刑事案件在美国都必须要有陪审团的参加。

六、战略特勤组

主题:

道德底线、国家利益、法律、人性

七、《失控陪审团》

对于陪审团审理案件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描写。是关于陪审团制度的一部最典型的影片。

《失控的陪审团》改编自美国著名的畅销法律小说家约翰·葛里辛的同名小说,1996年,电影公司花费了8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部小说的改编权,一举创下了改编版权的新记录。2003年10月上映,有两大奥斯卡老牌影帝金·哈克曼和达斯汀·霍夫曼 主演。

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起源于法国,发展于英国,盛行于美国,适用于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审理。

陪审团的基本作用是认定案件事实。在有陪审团的诉讼中,法官不认定事实,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诉讼程序,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这张截图说明了主人公收到了去挑选陪审员的信,理论上说,每一个美国公民年满21岁以上均可充当,这已成为每个美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收到通知书的人,必须在所排定的时间去法庭报到。陪审员的挑选是公开进行的。挑选时,法官和双方的律师都应在法庭现场。这个场面在等待着筛选。筛选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填写一份调查表格,法官通过这个问卷,筛选掉一些不合适的人选。例如:非美国公民、有犯罪前科、没有选举权等等。然后是双方的律师筛选。筛选的原则很简单,即将不利于自己当事人一方的候选人剔除。双方律师可以对候选人提出问题,根据回答来判断是否行使否决权。律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是一门技术性相当强的学问。法官对律师提出的问题要把关,问题不妥时,可以加以否决。片中的辩方律师就有后面人支持来判断是否行驶否决权。一般的案件,一方律师行使否决权的次数不能超过四五次,但特殊案件中可达10次,行使的多少由法官决定。所以片中会提醒要少用否决权。如果双方的否决权都使用完仍未达到12人时,就只能按编号由法官确定。为防止意外,还需要有几名候补的陪审员。一旦陪审员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行使陪审权时,可以由候补代替。陪审团有一个协调和组织者,此人也可称为陪审团的团长"。陪审团的团长由全体陪审员选举产生。片中这个场面中,那个男的就要当主席,但是没有得逞。在某些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情况将陪审团与外界隔离开来,以避免陪审员受到外界的干扰。将陪审团隔离的情形是很少发生的。本片中因为陪审员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法官照例执行了这个措施,让其他人无机可趁。当双方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审团对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裁决。陪审员根据原告的请求初步形成一项裁决意见,然后投票表决。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要求裁决的投票结果达到9票以上。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则要求一致通过,全票同意。投票时,要求12名陪审员都要投票。

八、《律政俏佳人》

本片拍摄于2001年,是一部小投入大产出的影片,反映了美国的法学教育有关问题。

如何进入美国大学法学院? LSAT,即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学院入学考试),是由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法学院入学委员会(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简称LSAC),是为其下197所(美国有183所,加拿大15所)法学院成员设置的的法学院入学资格考试,用以衡量考生的阅读和逻辑推理的能力。。LSAT无报考资格限制,每年举办四次,分别是2月,6月,10月,12月。中国考生只参加12月的考试。LSAT 考试的最低分为120分,最高分为180分。美国法学院的平均录取线一般在160分左右,其中耶鲁、哈佛在170分左右。LSAT考试分为四个部分,包括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及分析推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时间为35分钟,另加30分钟 写作,不计总分,2、美国法学教育的学位

美国的法学院提供三种学位:JD(Judiciary Doctorate法学博士),LLM(Master of Law法学硕士),JS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法学科学博士)

JD教育是三年,它涵盖了美国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是美国法律教育的基础。申请JD,你必须首先拥有一个学士学位。接着就是参加LSAT考试,取得一个优异的LSAT成绩,为申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LLM,法学硕士,是在取得JD学位之后夺取的又一个学位。但是对于非美国的外国学生来说,只要你有了一个国外的法学学士学位,你同样可以申请LLM。

3、美国法学院的教育模式

一年级之教学采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的案例讨论:教授指定判例──学生先研读──上课时讨论(叙述系争之点、双方攻击防御、判决理由)。

二、三年级课程部分课程采小班研讨式(Seminar);部分采大班讲授(Lecture),或采一年级之苏格拉底答问式教学。

九、《双面翻译》

是第一部被允许进入联合国内部实景拍摄的电影,真实地反映了联合国的有关问题。联合国大会是世界各国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为国际和平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现有会员国191个,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会所位于纽约曼哈顿区,根据联合国与美国缔结的协定,享有一系列的外交特权。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是唯一有权对国际局势采取实际行动的机构,所作的决议对各成员有拘束力。国际刑事法院是联合国在2002年设立的机构,负责追究个人国际罪行的法律责任,比如反和平罪、反人类罪等。

十、《龙城岁月》

《龙城岁月》以香港某地下社团选举老大为背景,重点表现了两位社团中坚分子对“老大”位置的争夺。什么是黑社会?黑社会就是渗透政权以暴力手段垄断市场的经济犯罪组织。

一、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人数较多;

二、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

三、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四、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黑社会的起源——意大利意黑手党 有名的黑社会组织日本——山口组 台湾——竹联帮 香港——14K,新义安 香港的社团文化《黑金》《旺角卡门》《无间道》

推荐同学们看的几部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

关于自由与良心的自我救赎,反映了美国监狱有关制度。

《警察帝国》

从中可以了解美国的警察制度。

《杀戮时刻》

反映了美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以及死刑制度,同时还有种族问题。

《费城故事》

关于艾滋病患者的法律权利,反映了民事诉讼的有关制度,以及民事侵权的法律责任问题。

《魔鬼代言人》

关于律师工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义海雄风》 反映的是军事法制问题,军队律师、军队检察官、军事法庭的工作。

《杀死一只知更鸟》

拍摄于1962年的经典影片,曾经四次被奥斯卡奖提名的派克,最终凭借此片中的卓越演技捧到了奥斯卡金像。关于黑人的权利、法庭辩护制度的有关问题。

《地铁惊魂》2010

主题:犯罪与经济

《窃听风云》 主题 黑社会性质的 犯罪组织

第二篇:电影中的法律

(电影中的法律)

观看电影《叫我第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有感

院系:信管

姓名:陈亚

学号:2010508161 日期:2011/11/7

电影改编自Brad Cohen的真实故事。Brad Cohen是一位有妥瑞氏症的年轻人,他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

电影的开头,主人公的父亲和老师一直把患有妥瑞症的布莱德视为一个无法安静的顽劣小孩,无论在教室、棒球场、父亲讲话时莱德总都会无法控制的发出像狗一样的怪声,父亲如此,更何况周围人的眼光,布莱德总是要被迫接受别人向他投去的异样目光,常常被老师误解为故意发出怪声,影响课堂学习;还常常被赶出一些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等等。但最让他伤心的是他的爸爸不能接受这一切,对他总是恶言相向。每当这时,我能看见布莱德眼底那即将涌出的晶莹泪水,我仿佛能听见他内心的哭泣声…为此,布莱德的母亲不停的要跟新的校方交涉关于儿子在课时影响他人的举动是否需要休课的问题,带着儿子与其他的妥瑞症患者交流,结果总是非常的消极,但是即使这一切发生了,但他从未放弃,他那温柔慈爱的母亲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如冬日阳光般温暖的鼓励和无尽的爱。乃至他的父亲在最后也终于明白原来他是带着深深的自责去面对布莱德的怪声和怪动作。父母之爱永远能让你感受到温暖,即使是在你受伤时。

12岁的他就与母亲达成共识,懂得了要正常生活追求梦想的人生哲学。布莱德身上所展现的达观主动、决心、不抛弃精力与仔细、尽责的态度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一切都让我为之动容。我曾试想过,若我如他一般,估计会受不了这些折磨,可能就一辈子躲在家

中,不敢面对这一切,但布莱德没有,他一直在为他的梦想而努力,他层面试过多达25间学校,虽然失败但从未放弃。上帝还是公平的,让他在不懈努力之后梦想成真,终于成为一位受到四周人尊重,钟爱,扶持的科恩老师!

但我们知道感人不一定就正确,在电影中主人公多次提到了他和别人一样都是正常的,所以他也应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力,比如在电影院中看电影,在音乐厅中听音乐会,在高尔夫球场打球等等,但因为他无法控制的发出怪声,所以他总是会被人赶出去。电影中有很多这种场景,这也是我想讨论的,因为如杲主人公拥有了这些权力那他就会影响到别人,也就是说他也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比如说在电影院和在音乐会现场你不会认为有人发出怪叫是对的,既使他有苦衷,因为你也一样享有在这样的场合安静的欣赏表演的权利。

所以我想讨论电影中的主人公是否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利,如杲他拥有了这种权利那又会不会间接的影响到别人的权益。当然了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希望患有这种病的人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权益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

对于这种陌生的症状,我们有可能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因为在美国这种病至少超过10万例在中国就更多了,当然了大部分人群都选择在家庭的庇护之下养老,因为既使是家人也认为总比让他们在各种场所影响他人要强。当然了抛开法律不讲故事最强有力的是证明了只要你努力,社会接受你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当然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乐观面对总是一件好事,要不然当布莱德站在台上领取教师荣誉

奖杯的那一段发言,也不可能引起他台下学生的连续举手发言(这一段让我有点情绪失控,激动得不行。),乐观影响的不光是自己,还有你身边的人。

法律不外乎人情,我想通过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你努力去做了,不断的去追足自己的梦想生活就会有希望。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多么的幸运,但为何要因为一些小事而自怨自艾,何不学学布莱德笑对生活,热爱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为何还未尝试就已摇头逃避,何不学学布莱德,乐观面对一切,将自己的梦想进行到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名,只要你愿意。

第三篇:电影中的法律——威尼斯商人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法律,正义,公平

《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法律贯穿始终,当时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对法律深信不疑,夏洛克试图通过法律主张权利,报复一直欺压他的基督徒;而鲍西娅装扮的法官最终也是通过法律以及法律解释来实现基督徒眼中的正义,可见法律至上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是西方法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剧本的第四幕中,夏洛克依据契约把安东尼奥起诉至法庭,要求强制执行那“割一磅肉”的约定。虽然法官大人也知道该契约的内容是荒唐的,不公正的,但是既然双方在契约中已有明文约定,法庭也只能按照契约的内容做出判决。幸好安东尼奥友人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法律学者来到法庭,宣布“这约上所签订的惩罚,于法律条文的含义并无抵触”,夏洛克有权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为合同上只写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时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过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谋杀,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并没收全部的财产。

在《威尼斯商人》所叙说的那个时代,合同等同于法律仍然是一项普遍的原则。按照古罗马的法谚“合意创立法律”的意思,只要是立约人当时是自己做出承诺的,无论是多么不合理的合同,就只能自认倒霉。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这样的无理合同依旧被认为和法律一样具有强制力。法庭只能严格依照当事人原先约定的合同文字字面意义进行判决。因此在《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的前半部分,虽然公爵也知道那个“割一磅肉”的契约的内容是荒唐的,不公正的,但“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的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产生重大的怀疑。”,如果不准许夏洛克的请求,威尼斯的宪章就会失去效力,城邦也将不成其为自由邦。威尼斯的法令只是一纸空文。

在第四幕的前半部分,莎翁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的法治信念,尽管书中所提到的“威尼斯的法治精神”本身还带着人治的色彩,但西方人们对法律的重视已表露无疑,同时莎翁也让我们看到人们心目中的正义与法律有时是会发生冲突的。如果没有鲍西娅的出现,法庭可能就会严格按约执行,会剥夺安东尼奥的生命,可见,法律的执行很可能会牺牲个案的实体正义。

鲍西娅的出现是情势发生了改变,她巧妙地运用了法律解释,使得夏洛克不得不撤诉。后又进一步指出夏洛克撤诉就说明他原来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使得夏洛克被没收财产,并被迫改信基督教。

鲍西娅刚开始并无直接与夏洛克交锋,还是委婉地劝导夏洛克更改合同,接受违约金,因此我们也可看出,尽管鲍西娅的目的是为了解救安东尼奥,但她仍不会选择突破制度限制来实现仁慈正义,因为如果法律因人情而变动,法律就失去权威,人情就可以借法律的名义或者越过法律来行使统治。就象鲍西娅所说的:“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的。”这一情节又一次向我们展现西方法治观念的普及。

正如鲍西娅所言,“执法者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但“神力”与“权力”毕竟是有区别的,权利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我们必须承认永恒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存在着距离,正义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获得相对的实现。因此,鲍西娅巧妙的对合同进行解释以实现正义,使夏洛克所得到的公正比他所想的公正更加公正,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处处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最终使得夏洛克撤诉。同时通过其撤诉指出夏洛克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最终使其反受其害,受到威尼斯法律的严惩。

莎士比亚借鲍西娅之口提出的通过合理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实现法律与正义的平衡,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法谚有云“法是善良公正之术”,但也如书中所说“魔鬼也会引证《圣经》来替自己辩护”,法律如果被滥用,即便是如神法一样的法律也无法实现正义。英国学者拉兹曾经指出:“每一个法律制度必然有规范作用,一总会有社会的作用。把规范作用归于法的根据法的规范性。把社会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所具有或预期的社会效果。”

最后还想讨论的问题是就是在这场审判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公平公正,我个人觉得并没有,这是当时的法治思想仍带着一定的人治思想所造成的。夏洛克作为身在威尼斯的犹太人,属于异邦异教的弱势群体,在剧本中也讲述了安东尼奥因各自教义的不同经常对夏洛克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羞辱,因此夏洛克的怨恨是可以别理解,正如他所控诉的:“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虽然说为割下安东尼身上的一磅肉而驱使夏洛克走上法庭的是憎恶和复仇心,但在当时的法律来说,这也是他的权利,他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即便在众人的唾骂之中,在法官和鲍西娅的不断劝说中他还是要求法律,不肯屈服,敢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为自己而斗争,在一点上夏洛克所表现出来的不可不算是一种勇气,同时也是对当时对当时威尼斯的宗教偏见的一种反抗。

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鲍西娅虽然不断地劝导夏洛克要慈悲要怜悯,可是她却并无赋予夏洛克一丝慈悲怜悯,她剥夺了夏洛克认为比生命还重要的财产。而安东尼奥表面上似乎给予了夏洛克慈悲怜悯,可是却强迫夏洛克放弃他信仰了50多年的犹太教,成为他自己最仇恨的基督教徒,虽然安东尼奥可能出于一片好心,但这对于夏洛克来说,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谓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仔细思量,这样的判决定对于一个在异乡长期受人欺辱,唯一的女儿私奔并带走了他大部分的财产的老人来说会不会有失公正?既然鲍西娅用如此精彩绝伦的怜悯词去劝说夏洛克,为什么就不能讲“慈悲像上天的甘霖”那样将在夏洛克身上呢?可见,在这场诉讼之中,双方当事人并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这是由于当时的宗教的差异导致在法官在使用自由裁量权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体现了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差距。

《威尼斯商人》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实际上蕴涵着辛辣的讽刺。被压迫阶级在法律面前的无助发人深省。莎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法治社会的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和保障每一个主体的权利,而法官作为法律和正义的化身,更应当公正司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参考文献:

法律的社会学分析

魏宏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法律之内的正义 郑成良著 法律出版社2002

第四篇:《电影中的法律世界》教学大纲

《电影中的法律世界》教学大纲

制定依据: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数:1学分

学时数:16 学时

开课学期:2012年-2013年第2学期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以中外经典法律题材电影为素材,通过对电影故事的分解来探讨法律及法治的精髓,理解部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并展开反思,引导学生培养尊重法律、热爱法律并崇尚法治的道德情操,学会透过社会现象分析法律问题。

二、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法理学

三、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主要采用影视赏析、边播边评的方式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讨论等实践教学活动,其重点和难点是透过中外影视作品向学生讲清楚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以及中外法律文化的差异等基本问题。

四、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导论从《秋菊打官司》看法与社会2课时

第一章从《建国大业》看宪法的问题2课时

第二章从《雨人》看民法的种种元素2课时

第三章从《费城故事》了解民事诉讼2课时

第四章从《肖申克的救赎》了解刑法2课时

第五章从《东京审判》看国际法问题2课时

第六章从《永不妥协》看侵权与环保2课时

五、考核方式

学生自选一部与法律题材有关的电影作品,在仔细观看后就某一方面问题撰写读后感。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小4号黑体)

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魏小军编著,《看电影,学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

徐昕,《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万洪、程骞编著,《缤纷法影:美国电影中的法律》,法律出版社,2012年

(执笔人:屈振辉批准人:)

第五篇:法律文化

在传统中国,“礼”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复杂,包容量极大的概念。从“礼”的字义考察,“礼”字的古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祭神之器具,尚无规则、制度的含义。后来引申为祭神祭祖的仪式,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种表现为原始习惯的礼,从而有了行为规则的意义,并与神权、族权相联系。

其次,随着父系家长制的宗族演变为奴隶制的国家,祭祀和军事活动成为“国之大事”,以祭仪为中心的习惯准则遂具有政治制度和国家规范的性质。

再次,春秋之后,虽然随着周礼的分崩离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的“礼”,其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这时的“礼”,已经不是专指礼节仪式这种狭义上的“礼”,“仪”与“礼”相分离。

中国号称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被称为“礼法社会”,毫无疑问,“礼”对中国历史文化而言,其地位及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礼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亦有着密切联系。

礼与法,是两种性质不同,但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象。“礼法结合”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关系以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将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基本途径。

首先,“礼”的纲要构成了法律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儒家把传统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五伦”。而五伦中“三纲”为要。于是,“纲”被传统封建法律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加以调整。

其次,“礼”的教条成了法律定罪量刑的一般原则。“礼教”教条的制度化,对于巩固“三纲”,保护封建统治的基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也有一些进步因素。

再次,礼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根本大法。

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是传统儒家在刑法原则上坚持轻刑的思想主张,自汉以后一直是封建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核心就是主张“省刑法”、“以德去刑”,所以在治理国家上,把道德放在核心和首要地位,而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虽然这种主张在以法治国的理念下,应该遭到诟病,但其中蕴含的一些合理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孔子的法律思想核心便是“德主刑辅”,即以“仁”为本的法制原则;“德”、“礼”教化的防范措施;宽猛相济的施刑办法;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将有借鉴意义。德主刑辅的主要思想包括: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提倡刑罚适中。孔子认为老百姓有过失,是由于居上位的人对他们没有施行教化或者实行不彻底的缘故,他把“不教而杀”斥之为“虐”。由于孔子重视教化的作用,所以他反对“不教而杀”。孔子并不否认刑杀的必要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表名孔子并不是只讲礼德,而不要刑罚,而是主张德与刑交替使用。从中庸哲学的角度出发,孔子主张用刑要适中,他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在强调断狱用刑都要合乎中道,要公平正直,不枉不纵。

德治与法治并举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二者的相互影响比较密切,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法律的遵守离不开广大社会成员在道德价值上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它在历史上成为人们反抗昏君和暴政的理论武器,历代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儒家省刑法、慎刑滥杀,反对暴政等思想主张,来抨击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反对用繁法严刑去对待人民,在客观上,它比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多少有利于被压迫者的生存与斗争。

同时,德主刑辅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预防犯罪。

道家法律思想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传统的法律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性,道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所形成的一种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 然

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老子之道,乃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逋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老子论及法律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他对“道”的说教之中。老子认为“道可 道,非常道”。故“天地之道”无所不在,无往不胜,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长地久,无 为而治;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尊道贵德以百姓之心为心,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 之至坚;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班无事取天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只有“惟道是 从”,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总之,老子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从“天人合一,法本自然,无为而治,唯道”来阐述道家法律思想的基本观点;二是展开对礼法的批判。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跌宕多姿的道家思想绵延不

息。源远流长.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基因,《老子》一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源头括水。我们要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和与无讼

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的文化追求和中国政治的最高追求,无一不是一直在追求“和”的最高境界。第一次学到什么是和谐社会,应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解释了什么是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后来在学高中历史和政治中,老师无一不提到了,古代所崇尚的大同社会,即我们现在的共产党追求的最高的政治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左说的共产主义的境界。

“和”文化传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便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在很多年以前,我读到了于丹的著作----《论语心得》。其中于丹提到的《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虽然只是描述的是为人处世,而没有涉及更为宽广一个国家的政治层面的内容。但是也是异曲同工的。于丹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也令我印象深刻。在《论语》中,君子一次出现的次数超过百次,在这部一万余字的经典中,这一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而孔子认为,能够称之为君子的人,是极少的,需要达到极高的道德境界,而“和”便是其中之一。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能够在一个群体中,服从大家的意见,即使自己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会求同存异,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努力,这一思想,也在我国历史上的外交中,得到了极大地运用,也成为了各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准则。但是小人则不同,他们表面上服从了群体的意见,可是背后反对群体的决定,还会背地里说坏话。

而“和”的思想在法律上的最高理想追求,便是达到一种“无讼”的境界。古代的思想家们很早便意识到了法律存在的意义,最终目的不是要惩治坏人,而是要整治社会秩序,而使社会最终达到没有违法事件发生的程度。这一思想最早也是由孔子提出的,在《论语·颜渊》中,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我断案的结果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目的是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一个思想在民间从古至今,在法律案件上都极大地影响了乡民们的行为,无讼的思想,让大家更愿意用道德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只要是能不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就先用道德的武器去衡量。有的学者认为,无讼的思想有些扼杀了人们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认为倘若个人的权利受到了威胁和损害,就应当采取正当的手段去捍卫个人的权利。法律无疑使一个最为合法的武器。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千年传承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很多冤假错案的发生,还减轻了司法程序的负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的人治思想。和西方法治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总结而言,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一个“和”的社会,而古人在法律上的最高追求便是达到无讼的境地。“和”与法律文化有着很深的关联,值得我们去继续学习和探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倡导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之美,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而诉讼便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因为“讼则终凶”(《易经》)。)在社会关系的领域,中国古代的和谐观念演化为一个具体的原则,那就是“无讼”。这种观念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讼争的静态社会.因此,法律的存在实在是因为不得已而求其次。人们真正的目的在于最终消灭法律,实现“无讼”社会的理想。可见,“无讼”不过是古代和谐社会在司法上的要求和反映,或者说,“无讼”是和谐在司法上的一个转用词,他们的意蕴和旨趣是一致的。于是,中国古代社会当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产生冲突和对立时,人与人之间出现权利义务争端时,“和为贵”便作为解决争端的原则受到人们的信仰和推崇.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几乎都是主张“无讼”的。即使是主张法治的法家,大力提倡“以刑去刑”,但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并不是刑杀而仍然是“无讼”的境界。如商鞅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

下载电影中的法律文化(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中的法律文化(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文化

    中国法律文化概论论文 法律文化大写意 普法2班 王统 学号201200040093 【摘要】:法律文化是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的,并在精神和原则上......

    电影文化

    国外知名的电影节及电影相关奖1、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The Academy Awards, popularly......

    法律电影赏析

    道德在法律面前的隐退 蛮喜欢看冯小刚的电影的,不仅给人欢欣愉悦,更从他大胆的夸张中看到了人间百态。看《天下无贼》也一样,反讽与调侃带给人愉悦轻松,但看完后却有种莫名的感......

    73部法律电影

    1、《死囚168小时》 Dead Man Walking (1995) :苏珊·萨兰登奥斯卡奖作品。西恩·潘演一个死囚,死前获得了宁静。而凶杀事实是渐渐呈现出来的,也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死囚的心理变......

    法律电影观后感

    篇一:法律电影观后感金融131 1313315 宋新宇《法官庭审行为规范、行政诉讼》观后感这周思修课学习的是与法律有关的内容,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观看庭审现场的视频,可以说给我们提......

    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法律文化

    学号: 姓名: 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法律文化总结感想 法律是什么?按照书面上的文字来说: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部门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

    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法律文化感想

    经典案例中的东西方的法律文化 经过了几节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听讲,是我对东西方的法律文化有所了解。我本人虽然选择的不是法律专业, 但是我对法律是很感兴趣的。我比较爱看的一......

    东西方法律文化

    从陪审制度看东西方法律文化 11291046杨磊 法律英语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傲骨贤妻》,剧中更多的描述了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以及辩护律师的全方面辩护。当然,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