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
伍立杨
(一)烂柯山久享盛名,在今衢州市附近。那里有后人增补的石刻对子,“入山道道通奇观,进洞人人似神仙”,较之烂柯山那深沉的典故,这对联浅俗得小儿科了。
烂柯山之有名气,缘于晋人王质上山伐木,遇仙观棋忘返,而斧柯烂掉的故事。
因为那古远的故事,烂 柯山是一座令人感伤的山。
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里面说:“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妙处在亦玄远,亦温馨,亦感叹深沉。以今天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好像站不住脚,但在事实上或心理方面具有相当的存在价值,并非毫无根据的呓语。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了一局对弈,而柴斧上的结实木柄就已腐朽断烂,回到家里,百来岁了。这种情形在我国古代大量神话故事中,本不算希奇。但其共同强调的,却都是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样强大的时间冲击波。
朱熹有感于此,有诗叹道:
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
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
孟郊《烂柯石》感慨似乎更为深郁: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记载此事的另一版本,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他说:“信安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倚柯听之……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与此异曲同工的,乃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的不朽杰作。他的传奇小说《李泊大梦》是以纽约的哈得逊河谷作背景,凸显了新大陆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李泊大梦》中写一个农民李·普凡·温克尔上山打猎,遇见一群玩九柱戏的人,温克尔喝了他们的酒,沉睡了二十年,醒来下山,见城市、村庄面目全非。李泊对世界已发生巨变茫无所知,时间在这里制约人的一切行为。
绝妙和深刻之处在于,他一夜醒来之后,世上已经是二十年之后了。物是人非的强烈感觉,乃在于山水依然,村路如故,但是那间村中旅馆的匾额,已从英王乔治三世像,变成了“大将华盛顿”。早年坐在这里的村民始终是倦容满面,无所事事的样子,现在则气概昂然,言论锋利,所谈论的,都是自由、议会、选举、民主、民权等等他这个“隔世之人”所一无知解的概念。懵懂之间,他不知道这世界是否给妖术所变迁,或有另一种沧桑?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把变化的契机安排为专制与民权时代的交替,划时代的分水岭标志,特别的醒目。
这种一睡多少年,醒来则“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情形,属于童话学里的“仙乡淹留型”,旧时儿童的描红格有五言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十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是这一类的故事。但是《李泊大梦》还有人生哲学之外更为超越的地方,因为它深藏着对制度的选择理念。当二十年过去,他回到小村庄的时候,问及一朋友,则云死矣,坟上木已拱矣。又一朋友,则在独立战争中有战功,已为将军,入议院为议员了。世局变幻如是,孤单无依的畸零之感,一下子涌上了老人的心头。慢慢地,他稍微适应了这样的隔世的生活,头脑略为转变过来,最为庆幸的是,他那凶悍的妻子归西多年,当人们也理解他的传奇故事时,那些家有悍妻的人,也都愿意饮其酒,做其梦,盼望重温其经历,目的就是逃避闺房的专制。所以在小说开头,作者大写其家庭的躁动,妻子的詈骂阴损,难以通融,不为无意,盖其为美国独立过程之一种象征耳。
(二)普通人打一个盹,有的只有几分钟,喜欢感叹人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李白,他的《春日醉起言志》则以一生为梦寐的单位: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这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可谓一体化,密不可分。近有英国科学家提出另一种理解时空的理论,其意思是,光阴流逝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人们的生活建立在不可更改的过去,和具有种种可能性的未来之间,倘非如此,则无法理解生活的本质,以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端坐的神秘莫测的现在。(参见《参考消息》2003/11/3)
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本是不可分割的块,在时空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因其乃一种凝固的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在这个结构中,没有所谓时间的流逝,也没有现在的位置。
不过近日英国科学家就对此表示异议,以为重新理解,可使时间流动起来,这就是因果系理论,因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呈四维结构。然而,今日的科学家认为,一切物体都有一个最大的运动速度,此速度的限制,意味着我们可以不从四维结构而可从事情发生的顺序上思考时空。光速的不可超越性为时空提供了一个顺序,因此就点与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言,几乎可以重组关于时空的一切。而确认时间的流动性乃是重大的审美进步和概念进步。
如此一来,根据时空不可分的原理,以及时间的流动性,可猜测李泊、王质所处地方(点),其空间结构有异于地球常规,即非四维,而是多维。
问题是时间往往与人生的社会性血肉相连,密切到不可须臾分离的地步。于是时间的感叹才如此沉重。巴金的弟弟回忆他们共同的三哥李尧林。说年轻时候在上海,生活孤寂清贫,就像《家》里面的觉慧。在那个腐朽的年代,读书苟活,为良心为民族,做一个隐士。但他没有可爱的琴表妹——那是小说里制造出来的。她代表那时候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点理想,一点幻觉。物质生活减到了零,身躯瘦弱不堪。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他卑微得很,在这样的境况中耗费了全部的生命之力,寂寞悄然的死去,墓碑上刻着,“永别了,我的心在这里找到了永恒的家”。那是从他喜欢的俄罗斯小说中摘取的。谁知道在十年浩劫中,就连坟墓也给红卫兵弃骨扬灰,荡然无存。
在乱世里,是如此短暂苦恼的人生。李健吾对此大有感慨,他说“去了也好,对于清贫自守的君子,尘世真的是太重了些,太浊了些,太窒息了些。百无一用是书生。”
(三)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乎?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这是老残游记作者的感慨。
梦寐的人的醒着的痛苦。若翁同龢在碧云寺看花,听松声萧然,默坐良久,寺院东面玉兰树花事正盛,他不禁咏道“突兀看花发,苍凉奈老何”,想旧事前尘,观山河风景,一种人生蹉跎的感觉涌上心来。大梦谁先觉,这是心灵胶着的最为严重的状态。也只有从咨嗟到沉默了。他的朋友张雨生是海宁知州,他的性格坦荡冲和,翁同龢说他“于俗百无适”。他的《触目》说是“升高试腰脚,已觉逐年非。”另一首病中口占,“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前者是时间的制约,后者是生老病死的威胁,但即令是赏心乐事,也同样生发困惑,一种梦寐中的梦寐的感觉,乐与忧的两极都向此认知靠拢。
脂砚斋是怎样认识《红楼梦》的?脂砚斋在“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四句旁写了一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空与梦,所在无不是梦,一并风月鉴也从梦中所有,故谓红楼梦也。贾宝玉的心和社会俗世脱节了,所以他的孤独就只能弹奏出一曲人生如梦的哀歌。
人生如梦,早生华发,江山人物的推移,油然而生人生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感慨。这种自嘲自解的旷达情绪,推己及人,恐怕也是人类对时间反映的一种普遍心理普世价值吧。或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或者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者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或者是黍离之悲的家国残破之痛。或者追慕前时间的即历史上的英雄美人,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或者在乾坤(空间)相形之下在年岁(时间)的爬剔掌控之下的渺小与惭愧。或者生逢末世,命薄运厄,现实总让抱负成虚,用世也好,遁世也罢,不免自伤老大沉沦。“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伤春残日暮,伤感中带着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这样的深沉感叹,不仅笼罩个人际遇和故事,而且笼罩古今多少事,笼罩千年历史。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知我者,自然就要谓我心忧了!
大诗人李白,他的大量的诗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之类的酒歌,很显然的,他的片刻的欢娱无非是悲观和失望的另一种形式。在他的酒歌中渗透着人生如梦的低沉悲凉的调子。虽然“公瑾当年”、“一时多少豪杰”,不免“逝者如斯”。或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苏轼说,孟德“固一世之雄也”,但“而今安在哉?”“人生如梦”。前人的思索以哲学反问方式出来谢幕。感时光蹉逝,岁月无情,叹转眼千秋已易。
生命如寄,良辰美景,稍纵即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这是人类普遍的悲哀。
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午睡后的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梦是日常生活的反映。他的人生哲学思考是在梦中完成的,人生数十寒暑,和宇宙的存在对比,眨眼一瞬耳,人生如梦,梦似人生,声犹在耳,事实上又是另一个千年!
第二篇:大梦想家
大梦想家-TFBOYS
王俊凯: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王源: 雨再大 也总要回家 被淋湿的鞋 晒干再出发 轻松的步伐 被泥土冲刷
力量无限放大 王俊凯: 我们 被小事打扰 为心事烦恼 骨骼和时间 赛跑
未来的最佳男主角 准没准备好 易烊千玺: 带着光 跟我飞翔 感受风的速度在耳边 呼啸远方
合唱: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插上竹蜻蜓张开了翅膀 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一个梦写在日记上
一点一点靠近诺贝尔奖 只要你敢想就算没到达理想
至少 有回忆珍藏
王源: 我们 慢慢地生长 从小的愿望 到大的梦想 起航
王俊凯: 坚持是生命的永恒 跳动的心脏 易烊千玺: 带着光 跟我飞翔 感受风的速度在耳边
呼啸远方 合唱: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插上竹蜻蜓张开了翅膀 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一个梦写在日记上 一点一点靠近诺贝尔奖 只要你敢想就算没到达理想
至少 有回忆珍藏 王俊凯(rap): 未来是什么样
心未眠夜未央 像钻石一样闪亮
oooh 站在逆风的方向 反而更大声地唱 YOLO青春 就一次疯狂
王源: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易烊千玺: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王俊凯: 插上竹蜻蜓张开了翅膀
合唱:
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一个梦写在日记上 一点一点靠近诺贝尔奖 只要你敢想就算没到达理想
至少 有回忆珍藏 Yeah 大梦想家 YOLO青春 就一次疯狂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插上竹蜻蜓张开了翅膀 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一个梦写在日记上 一点一点靠近诺贝尔奖 只要你敢想就算没到达理想
至少 有回忆珍藏
第三篇: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1150401120吴国斌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素日,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在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地展开了......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男装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凭着那只水囊走出沙漠的莫高,终于找到了他神往以久的敦煌。疲惫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要向每一个人表达心中的激动。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擦肩而过.洞窟内,莫高面壁冥想,他要把自己虔诚的信念与全部的才华倾注与笔尖,勾勒出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继而看见了月牙手里的画轴,又不禁喜出望外。调皮任性的月牙,渐渐地为外表朴实憨厚而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
而莫高也被性格活泼,聪慧亮丽的月牙打动。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欲杀莫高,却被月牙阻拦;随即带了月牙,留下了莫高孤独一人在洞窟中。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军逼月牙招亲。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心。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军营里火焰熊熊,杀气冲天;将军率人马杀向敦煌。敦煌洞窟内,青年画师莫高站立与即将完成的飞天巨幅壁画面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眼前。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团士兵将洞窟团团围住,月牙和莫高面对最后时刻。
大将军向莫高举起手中的利剑,却刺穿了挺身阻挡的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的苍老了下来,终于放下手中的屠刀。弥留之际,月牙亲手把那幅飞天画像交与莫高手中,嘱咐他回到最初,回到他千里迢迢前来超升敦煌的真正心路之上,去最后完成眼前这幅巨大的飞天壁画。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部以敦煌为背景创作的舞剧,展现敦煌文化自然是舞剧的着力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
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变化,每一次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天形象。剧中先后出现了绿色、黑色、血色、蓝色、金色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幻变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天神,更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化身。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第四篇: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观后感
我是一个甘肃兰州人,看到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大梦敦煌》,心中激动万分。
敦煌,对于全人类来说,她都是一个向往。如果不身临其境,即使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无法去描摹她的意境。读书的时候曾看过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是的,敦煌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的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艺术。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要写《大梦敦煌》的观后感,只能从感性的方面,谈谈一些个人体会。《大梦敦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真挚的爱情,冲破世俗的藩篱,为争取爱情自由,人性平等而抗争的精神,为艺术而痴狂的强烈精神状态。二是来自音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音乐与舞蹈溶为一体,大漠中的驼铃声,沙场上的兵器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三是气势宏大,不管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整容上,都很有宏大。广袤的沙漠,威严的军队,高悬的飞天壁画,巨大的佛祖头像,错落有致的群舞,场面气势磅礴。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展示台。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特别最后一幕将近结束,把整个色调明快轻盈,赏心悦目。
多元主要是来自舞蹈,它不仅有芭蕾舞、现代舞还它融合了很多的西域文化,甚至莫高为壁画冥思苦想的那段独舞,我感觉有点太极的元素,呵呵。特别是三幕,比武招亲,像各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你方跳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据说融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这是别人讲的,我不认识,只感觉到有着强烈的异域气息。其实,个人认为这一段虽然营造出了比武招亲的激烈或者是热闹,嘈杂,但有些缭乱,也许太多舞蹈,太多色彩,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一直期待的敦煌舞似乎少了一点,呵呵。原来常常想如果没有字幕提示,我可能很难看懂一台舞剧在讲什么,因为我一直以为只有语言才能将思想感受表达的最清晰,只有受过特别教育的人,才能相对的理解舞蹈语言。但是通过这两次观看演出,我发现并不是这样,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上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丰富的感情投入,我也可以清楚的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五篇:浣溪沙——《春秋大梦》读后感
浣溪沙
西施是真的和范蠡泛舟五湖了么?纵使当年他国家为重献了她出去么?
她自始至终真的没爱过夫差么?纵使他不惜国力为她营造了一场倾国之恋么?
越王勾践就这样放过这个红颜祸水了么?他就那样放手了?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拔蒲,泛舟五湖中。
我一直都相信这个故事。他和她泛舟五湖去了,圆了年少时光,青涩的梦想。
那本书,叫做《春秋大梦》的书,用一种淡然的语调,说了一个故事,西施的故事。最后,她的他,是夫差,那个爱她胜于家国的男人,夫王夫差。
美人的故事,总是一鞠浮了胭脂香味的流动的水,潋滟着桃花片,传唱千年。
只是这个故事,让我郁郁。曾经,范蠡对香宝说:“范蠡此生,不负香宝,如违此誓,当孤独终老!”彼时,香宝的姐姐莫离说:“男人,总会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已的理由,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们抛弃,你是男人,所以,我的香宝,绝不会跟着你。”范蠡说:“我发誓,任何事,任何原因,都不可以。”他发誓呢,他说他不负香宝,他发了誓。可是,紧接着,他就出征了。
出征回来他带回了一个女子,名叫西施。
西施,浙江诸暨苎萝村西施姓人家的女儿,故名西施。她救了范蠡,范蠡带回了她。
香宝以为范蠡死了,结果他回来了。香宝以为范蠡是回来履婚的,结果他忘记她了。“任何理由都不可以让我抛弃香宝”...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破除这个誓言,但,范蠡失忆了,独独把有关香宝的一切忘记了,失忆...可以。
所以,当吴国谈和条件中有要美人西施入吴的时候,香宝被送去去了。香宝,被范蠡当做真西施的替身,送去了吴国。真西施是范蠡的恩人,何况,还是他的未婚妻。于是她成了西施,承担起越国灭吴大业的西施。从此,没有人叫做香宝了,她叫做西施,施夷光。
馆娃宫中那个小宫女指着香宝写在竹片上的字说,夫人,这是你的名字是么?香宝说,是。小宫女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西、施。小宫女笑了,夫人,我读对了么?香宝也笑了,是。这两个字,读作,西施。而她写的,是她仅会的两个字,曾经爱她的范蠡教她写的字,她的名字,香,宝。我不知道被别人指着自己的名字说是另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彻头彻尾的...失落?哀伤?或者,是一种对香宝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那个人,有的,一种微笑的绝望。范蠡后面想起来了,他恢复记忆了,他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时候告诉自己香宝在等他回去成亲,于是他努力的活了,但是,他清醒以后,他忘记的,恰恰是香宝。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之后他想起来了,可是想起来了有什么用呢,香宝是谁?谁知道啊,世人知道的,是宠冠后宫的西施夫人。
他来了,他说他想起来了,他要带她走,但她却太清醒的知道他的抱负,于是他为她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她,是为了,国家。她不信,他做的一切,而今,独独,只为她。所以她说,大人是谁?我在宫中生了一场大病,以前的种种,我都不记得了,大人?你莫不是弄错人了?我叫西施。
吴国,是终于破了,夫王夫差传言死了,但馆娃宫里没有勾践要的女人,西施。
香宝被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淡淡然的,等待着一个人。初,我以为是范蠡。范蠡大夫四处寻找一个叫香宝的女子,香宝曾和他近在咫尺,但香宝仅仅在他喝醉后,把他遗落的曾经香宝为他缝制的袍子,烧了。未曾与他相认。她等的人是那个君王,名叫夫王夫差。他来的时
候,不是吴王了,仅是香宝的夫。他抱了香宝说,我不悔。范蠡,在丢了那件衣服后,泛舟五湖,果真,孤独终老。世间,有
野老樵夫,牧童村女,传说范蠡,携西施而去。
传说和现事的距离,真的,不止一两米。
而这只是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