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工业窑炉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现今陶瓷窑炉的发展方向是由过去提出的辊道化、自动化、煤气化、轻型化、大型化向绿色(环保、节能和智能型)窑炉方向发展。
绿色窑炉的标准是低消耗(节能型),低污染(环保型)、低成本、高效率。
实现绿色窑炉的努力方向是:研究新的自动控制方式和方法、降低窑炉风机电耗和噪音、研究先进的燃烧器、使用新型的耐火材料和涂料、建立废气净化研究检测中心。
实现绿色窑炉的目标是:燃料消耗进一步下降10%-20%、窑炉热效率提高10%-20%、电力消耗下降10%-30%、噪音和烟尘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这样对原有的窑炉控制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目前窑炉的控制方法,已由90年代的手动调节控制发展为智能控制;由分散型控制变为集散型控制;温度由以前的单纯PID调节方法变为PID加上模糊控制的调节方法;传动由常规控制变为变频技术的线速度控制等。随着窑炉长度的增加(150-250m)生产量的提高(6000-1500m2/日),烧成周期的缩短(60-30min)等因素变化,加上窑炉控制目标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大滞后、非线收的变化
量,使得我们过去的控制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窑炉的发展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系统控制中的容错技术对窑炉的控制实现了可能。
1、窑炉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的管理
利用过程控制级计算机和先进的控制软件在软件中加上先进的容错技术、依靠计算机本身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对各项过程进行控制,实现系统的实时监视,实时管理、实时控制、出错实时报警、实时控制过程中的数据存储,并且通过光纤通讯管理人员管理计算机进行通讯,完成技术数据的监控,记录存储和报表打印。
1.2风机系统的控制
利用独立的可编程序控制器,风机用变频器和外用控制硬件组成,以及可编程的通讯端口和过程控制级计算机通讯,实现计算机的管理控制,结合容错技术、在检测到风机及控制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台备用电机运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3传动系统的控制
利用独立的速度反馈信号模块和电机专用三相交流模块,对传动电机实现线速度的闭环控制,利用专用的RS232/RS485信号通讯模块,同过程控制级计算机实行通讯,可以方便,可靠,准确地设置每台传动电机之间的速度差,保证产品在窑内烧成段的运行不重叠。同时利用容错技术、检测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自动切换到备用控制回路,保证传动的正常运行,防止堵窑事故的发生。
1.4窑炉温度的控制
窑炉的温度是一个大滞后的非线性量,在窑炉的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解除温度的滞后性,是窑炉温度控制的关键所在。利用计算机的混沌模糊控制技术,外加容错技术的方法,取代传统智能仪表。外加计算机管理是常规模式。
1. 5其他控制
窑炉控制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气氛、压力、报警等控制。其中报警控制由报警输入模块和报警输出模块组成,并用过程控制级计算机连接。
2、系统的优缺点
2. 1整机系统的优点
(1)利用高可靠的控制软件和人机界面,实现了友好的人机对话,使操作更为方便、快捷。
(2)减少了由车间设备管理员每时、每日向上一级领导递送报表的繁锁程序。
(3)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利用混沌模糊控制技术和超强容错技术,保证了设备运行中的高可靠性。
(4)在温度控制过程中,利用模糊控制技术,使控制温度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提高了,可达≤±5℃,避免了在窑炉设备压力和气氛变化过程中温度出现超调和欠调的现象。
(5)利用三相交流电机模块和速度反馈模块,对传动电机实行闭环控制,实现传动电机的线速度控制,避免了传统变频器调速的不一致性,使传动电机的速度更准确,同时,也避免产品在窑内运行过程中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6)实现了无纸自动记录实时控制过程中的有关参数,方便以后备查,打印和调用。
(7)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管理人员同时直接管理设备,随时进行实时数据,报表的打印,随时撑握设备的运行工况。
(8)准确、实时、完善的报警功能使设备运行更安全、更可靠。
(9)本系统运行后,产品质量可提高5%-8%,节能率达3%-5%,达到较好的节能增效目的。
2.2 系统的缺点
(1)系统集成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导致项目设备成本增加。
(2)对负责维护、修理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水准。
3 喷雾干燥塔自动控制系统
3.1过去存在的问题
以前很多陶瓷厂的喷雾干燥系统,全部采用人工操作,缺陷如下:
(1)采用微波炉烘干称重测量,时间长,不准确。采用微波炉加热一般需要4-5min,时间过长。微波炉加热存在温度过高和不均匀现象,不能准确反映粉料水份的真实状况。
(2)测量采用抽检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粉料水份分布情况。
(3)测量时间长,采用抽检方式,不能为操作人员提供实时的参数依据,不易及时控制。
(4)人工记录现场的参数不可靠,不准确,给管理和考核带来困难。
(5)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人力成本高;喷料初期不稳定时向长,资源浪费大。当粉料水份有偏差时,人工调节波动大,调节时间长,粉料品质得不到保证。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出新的喷雾干燥塔自动控制系统。
3.2喷雾干燥塔自动控制系统优点
喷雾干燥塔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要实现粉料水份的在线控制,其自动控制系统的优点主要有:
(1)系统采用在线水份测量仪进行粉料水份的监视。在线水份测量仪每5秒钟显示一次水份值,能实时反映粉料的水份值。采用在线测量,所有粉料都通过检测设备,能全面反映粉料水分的分布。
(2)在线粉料水分测量仪精度在0.3%内,测量准确。
(3)系统具有粉料水分超限报警实时纪录功能,并实现自动定时报表输出。
(4)系统根据在线测量当前的水分值,采用动态趋势控制的观点,实现了水分的真正在线控制。
(5)系统根据粉料水分及热风炉出口温度计算后,输出一信号来控制燃油量大小,进而来控制含水量在规定范围内。
(6)系统中粉料水分的控制是一个大时延,大滞后环节,系统加入热风炉出口温度与粉料水分值组成一串级控制系统,改善了系统的动态特性,使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7)自动调节与手动调节相比,有着调节精度高,响应快,效果好等特点。
4、喷雾干燥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喷雾塔无人监控系统由温度控制子系统,供浆控制子系统,燃烧控制子系统,负压控制子系统及平台系统六部分组成,其功能如下:
(1)温度控制子系统
功能:该系统负责将喷雾塔内的温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当水分偏差超过规定范围时,将塔内温度进行相应的升高或降低操作(要求是已安装在线水份仪的前提下)。
组成:通过温度传感器接收现场的温度信号,同时接收在线水分仪所测的粉料水分信号。当水份变化超出控制范围时,如果水分增大,应升高塔内温度;如果水分减少,应降低塔内温度。同时,该系统根据温度的变化需求输出一指令给燃烧控制子系统,使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2)供浆控制子系统
功能:当水分波动不大时,可通过控制浆料的流量来控制粉料的水分,并可通过供浆压力的大小来控制粉料的颗粒级配。
组成:系统通过控制供浆压力来控制粉料的水分。如水分增大时,则减少供浆压力,如水分降低,则增大供浆压力。系统还具有喷枪堵塞自动控测功能,当发现喷枪堵塞时自动报警。
(3)燃烧控制子系统
功能:当喷雾塔内的温度要求升高或降低时,该系统控制热风炉的燃油供给,同时控制合理的风油比,确保安全优质的燃烧。
组成:该子系统接收温度控制子系统来的控制信号,当温度需要升高时,应增加燃烧器油阀的开度;当温度需要降低时,应减少燃烧器油阀的开度。同时,当油阀动作时,风门档板开度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比例调节,以确保燃烧的经济性。
(4)负压控制子系统
功能:为保证粉料大小颗粒的合理,特别是减少微粉颗粒的影响,塔内需要保证一定的负压,该系统确保将塔内负压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组成:该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喷雾塔的负压,当压力升高时,需要开大引风机的抽力,反之则减引用机的抽力。
(5)启停控制子系统
功能:该子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启停操作。
组成:通过逻辑控制和联锁保护实现系统的自动起停及故障保护。
(6)系统平台
功能及组成:此系统平台通过硬件及软件系统实现以上各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数据输入输出卡,工业控制软件等。此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以上所有子系统都是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实现的。
5、喷雾塔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的可行性
喷雾干燥是以喷雾干燥塔为主体,并有供浆系统,热风系统,除尘系统,及控制系统等构成的设备。工作时,泥浆由泵压送到雾化器内,将泥浆雾化成细滴,进入干燥塔内受到热空气干燥脱水,颗粒受重力作用下落,带有微粉及水气的空气经旋风分离器收集微粉再经水浴除尘器后从排风机排出。要控制好粉料的稳定性,喷雾塔内的进出 风温度,风量,泥浆的压力以及泥浆的含水量等是关键要素,可见喷雾干燥塔的控制也是一个多变量的模糊控制系统。
喷雾干燥系统长期以来不能实现自动控制的原因,是喷雾塔粉料的品质无法得到控制,就如同人没有眼睛,自从在线水分测量仪在喷雾干燥系统使用以来,喷雾塔自动控制系统就成为现实。
以技术方面来看,喷雾干燥系统的结构简单,控制的对象就是热风炉的燃烧器和泥浆泵的压力,这比窑炉控制要简单得多。此外,喷雾干燥塔体积较大,热惯性大,自稳定能力强,所以目前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该自动控制系统。
6、经济效益
(1)系统采用在线检测粉料水分的设备,可以省去现场测量粉料的人员;由于采用在线检测设备,可以实现三台喷雾塔一个人定期抽检的方式实现,减少了操作工人及现有测量设备的能耗。
(2)系统实现在线粉料水分的控制,同样可以采用一个操作工人监护三台喷雾塔,减少了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
(3)初步核算,仅以上两项与过去方式相比,最多可节约操作工人20个,按目前每人1年工资加管理费15000元计,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30万元。从目前测量水份的方法耗电角度来看,采用微波炉测量水分,我们计算如下:一台微波炉功率为1200瓦;
年耗电=1.2千瓦×24小时×300=8640千瓦小时
电费(元)=8640×0.8元=6912元/1年
(4)由于实现了料粉水分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温度稳定了粉料的质量,减少压砖分层,粘模,强度低等半成品缺陷,可提高产品质量5%8%,能耗下降5%左右。
7、其他
(1)该系统是成熟设备,安装调试时间一个月,系统控制部分为工控机,使用年限一般为50万小时,系统稳定耐用性强。
(2)以投入来讲,可分步实施,先做一个喷雾塔的自动控制系统,试用结果达到要求后,再做其余两个塔的控制。
第二篇:室内智能控制照明系统研究论文
摘 要:针对目前各种理想室内空间照明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及照明系统的发展状况,为了使照明能更好地满足人的视觉活动和生理、心理需求,提出了以“亮度空间”理论为基础及线索,侧重强调了室内造型设计为主题的“间接照明”技术,通过具体空间造型与灯具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人的视觉活动为参照的多种“情景模式”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一套实用的室内智能控制照明系统,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人们工作、生活的光环境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关键词:亮度空间; 视觉活动 ;情景模式; 间接照明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针对于空间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开发的同时,科学、有效地进行空间的照明设计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照明设计的关键,是使人能够清晰识别物体的形象,同时还要把使人心情舒畅的空间作为适合的场景凸显出来。对于使用设施与环境的人来说,所谓舒适的光环境,其最佳的目标体现在用和谐的光线勾画出美丽宜人的景色,给人以身处其中的情绪上协调与美感,从而起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突出某种情调的作用。通过对照明的控制及室内造型设计达到室内光效随各种空间场景视觉功能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智能照明系统。而找到依据,并且在室内设计中实现这样的依据,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室内智能照明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
2.1 室内空间照明系统概念
所谓室内空间照明系统[1-2],是相对于室内环境自然采光而言的。它是依据不同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所需求的照明亮度,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与灯具类型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光照条件,以便人们在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能够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获得某种气氛和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其建筑室内空间表现效果和审美感的一种设计处理手法。
2.2 室内照明系统的三大要素
室内照明系统主要由光源、照明灯具和照明控制系统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光源的物理性能及参数变化,照明灯具的样式及其与光源或空间的关系实现了照明效果的多样性,而通过控制系统实现人对光环境的选择性和智能调控。
2.3 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智能控制系统[3]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线路系统、控制方式、照明方式和管理方式。
首先从线路系统方面上看,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可以分为总线式单控电路和总控式双控电路两种。总线式智能照明系统单控电路特点为:① 负载回路连接到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控制开关是用 EIB 总线与输出单元相连的。当负载容量较大时,仅考虑加大输出单元容量即可,控制开关不受影响;② 当开关距离比较远时,只需要加长控制总线的长度,以节省大截面电缆用量;③ 可以通过软件设置多种功能(例如,开/关、调光、定时等)。总线式智能照明系统双控电路特点为:① 当实现双控时,只需简单地在控制总线上并联在一个开关;②而进行多点控制时,依次并联多个开关,开关之间仅用一条总线连接,线路安装简单、省事。
传统的控制方式采用手动开关,必须保持每一路地开或关不同,而智能照明控制一般采用低压 2 次小信号控制,控制功能强、方式多、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实现场景的预设置和记忆功能,操作使用时只须按一下控制面板上某一个特定键即可启动一个灯光场景(各个照明回路不同的亮暗程度搭配组成一种灯光效果),各照明回路随即自动变换到相应的场景状态。上述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界面如遥控器等实现[4]。
2.4 智能照明系统的分析
室内空间光效通过控制系统来应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变化,从而使亮度空间达到最佳的预定照明设计效果。这个控制是通过对场景的调光和照明模式的切换来实现的。
1.室内空间自然光线强度的变化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光线感应开关通过测定工作面的照明度,与设定值作比较,以此来控制照明开关,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可提供一个不受季节与外部气候环境影响的相对稳定的视觉环境。通常越靠近窗自然光照度较高,那么所需人工照明提供的照明度就低,然而合成的照明度须维持在设计照明度值。依据视觉需要,在不同情景模式之间转换的时候,将亮度空间维持在预设的设计照度值水平。
2.空间光效的衰减
通常情况下照明设计师对新建的建筑物进行室内照明设计时,均会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灯具的效率及房间墙面反射率都会不断衰减[5]。因此,在设置初始照明度时,都设置得较高,这种设计不仅造成建筑物使用期的照度不一致,而且由于照度偏高设计无法达到节能效果.而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后,虽然照明度还是偏高设计,但是通过智能调光,系统将依据预置的标准亮度使照明区域保持恒定的照明度,而不会受灯具效率降低及墙面反射率衰减的影响,这也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节约能源原因之一。
3.室内空间活动内容的转换
在室内空间的活动内容发生变化时,作业的照明条件也应发生相应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同一套照明装置必须满足在不同的时刻有着不同的表现要求。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可满足便捷控制[6]、灯光效果等要求,而且由于可观的节能效果(节电可达到 25﹪~55﹪)及灯具寿命的延长(灯具寿命延长 3~4 倍),又能在降低运行费用中得到经济回报,还能省去常规照明所需的大部分配电控制设备,从而大大简化和节省穿管布线工作量。另外,智能照明系统还存在着潜在价值,例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于可提供人们最舒适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3.照明系统设计规划与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3.1 系统设计、安装流程图
3.2 室内空间的实际应用
以会议室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为例,根据此案例给定的装修方案和亮度空间的要求,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情景模式,如“入场”、“主持”、“讨论”、“休息”,预期照明效果如图所示。
情景模式一:“入场”
当会议室门口智能感应探头探测到会议室有人来开会时,自动启动会议室全部照明,使会议室处于一个全亮状态,以示欢迎大家前来开会,同时,高亮度的照明更能清晰地显示会议室开始前的气氛。
情景模式二:“主持”
当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或领导发言时,会议室周边区域灯光自动调暗,只保留主持人上方的灯光照明,以主持人区域为重点,着重体现灯光亮度,容易起到集中注意,重点突出的作用,使与会者更容易进入会议氛围。
情景模式三:“休息”
如果会议进程很长,中间需要休息调整,则调暗会议桌区域的灯光,调亮休息区域的灯光。
情景模式四:“讨论”
会议进程中,需要与会者一起讨论某件事,此时,会议桌区域的灯光调至最亮,调暗会议室周边区域的灯光,着重体现与会者及会议桌的亮度。
4.结论
通过实例的验证,该智能照明系统不仅能提供不同情景模式之间的空间照明效果变换,而且满足人的视觉活动要求,达到节能效果。
第三篇:现代工业控制技术
现代工业控制技术(调速)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2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2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十机架连轧分部传动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3
(一)、连轧机原理...............................................................................................................3
(二)、基本参数...................................................................................................................3
(1)、电动机参数..............................................................................................................3
(三)、设计指标...................................................................................................................4
(四)设计要求.......................................................................................................................4
四、晶闸管整流主电路的设计与选择...........................................................................................4
(一)、整流变压器的计算与选择.......................................................................................4
(1)、整流变压器的电压.............................................................................................5(2)、整流变压器的电流.............................................................................................5(3)、整流变压器的容量.............................................................................................5
(二)、整流元件的计算与选择...........................................................................................5
(1)、整流元件的额定电压Ukn.................................................................................6(2)、整流元件的额定电流IT....................................................................................6
(三)、电抗器的计算与选择...............................................................................................6
(1)、实际应串入的平波电抗器LK(mH).............................................................6
(四)、保护元件的计算与选择...........................................................................................6
(1)、交流侧阻容过压保护.........................................................................................6(2)、交流侧压敏电阻过压保护.................................................................................7(3)、晶闸管元件过压保护.........................................................................................8(4)、晶闸管装置的过流保护.....................................................................................8
(五)、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主电路原理图...............................................................8
五、晶闸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选择...........................................................................9
(一)、晶闸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10
(二)、给定积分器单元(GJ)电路电路设计及分析..........................................................11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三)、速度调节器单元(ASR)及电路设计及分析.........................................................12
(四)、电流调节器单元(ACR)及电路设计及分析........................................................13
(五)、速度变换器(SB)及电路设计及分析................................................................13
(六)、触发输入及保护单元及电路设计及分析.............................................................14
(七)、直流调速系统整体分析.........................................................................................17
六、晶闸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试.....................................................................18
(一)、线路原理.........................................................................................................18
(二)、调试内容及步骤.............................................................................................19
(三)、系统调试注意事项.........................................................................................21
七、体会与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但起着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水平和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作用,而且还将起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的 桥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组织,周密布置,积极实施,以期达到下述教学目的。
①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充在交直流调速及相关课程方面的基本只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 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之目的。
③ 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直流或交流调速系统课题的基本设计工作,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实际查阅相关设计资料能力的目的。
④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设计过程,了解设计步骤,掌握设计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绘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能力的目的,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① 根据设计课题的技术指标和给定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能够独立而正确地进行方案论证和设计计算,要求概念清楚、方案合理、方法正确、步骤完整。
② 要求掌握交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步骤。③ 要求会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和手册等。④ 要求学会选择有关元件和参数。
⑤ 要求学会绘制有关电气系统图和编制元件细节。⑥ 要求学会编写设计说明书。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十机架连轧分部传动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一)、连轧机原理
在冶金工业中,轧制过程是金属压力加工的一个主要工艺过程,而连轧则是一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轧制质量的先进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被轧金属同时处于若干机架之中,并沿着同一方向进行轧制最终形成一定的断面形状。其轧制原理和过程如图3-1所示。
连续轧制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流量的不变性,即S1v1=S2v2„=Snvn=常数,这里S1„Sn和v1„vn分别为被轧金属的横断面积和线速度。而连轧机的电气传动则应在保证物质流量恒定的前提下承受咬钢和轧制时的冲击性负载,实现机架的各部分控制和协调控制。每个机架的上下轧锟公用一台电动机实行集中拖动,不同机架采用不同电动机实行部分传动,各机架轧锟之间的速度则按物质流量恒定原理用速度链实现协调控制
物质流量不变的要求应在稳态和过渡过程中都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对过渡过程实践和超调量都提出相应的限制。
连轧机的完整控制包括许多方面,本课题只考虑轧锟拖动的基本控制即调速问题,并以十机架轧机为例,至于张力卷取问题等将不涉及。
(二)、基本参数
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实践有限,本课题直接给出各部分电动机的额定参数作为设计条件,不再提及诸如轧制力、轧制转矩、轧锟直径等概念和参数,以便简化设计计算。(1)、电动机参数
以十机架为准,每个机架对应一台电动机,由此形成10个部分,各部分电动机参数集中列表3-1中,其中Pn(kW)为额定功率、Un(V)为额定电压、In(A)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为额定电流、nn[(r/min)]为额定转速、Ra(Ω)为电动机内阻、GD²a(N²m²)为电动机飞轮力矩、P为极对数。Ifn(A)为额定励磁电流。
表3-1 各部分电动机额定参数
机架序号 电动机型号 Pn/Kw Un/V
In/A
na/(r/min)Ra/Ω
Ifn/A
Gda²/N²m
²
P/对 2 3 4 5 6 7 8 9 10 Z2-92 Z2-91 Z2-82 Z2-81 Z2-72 Z2-71 Z2-62 Z2-61 Z2-52 Z2-51 67 48 35 26 19 14 11 8.5 6 4.2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91 209 152 113 82.55 61 47.8 37 26.1 18.25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1450 0.2 0.3 0.4 0.5 0.7 0.8 0.9 1 1.1 1.2 4.98 3.77 2.67 2.765 3.05 2.17 0.956 1.14 1.11 1.045 68.6 58.02 31.36 27.44 11.76 9.8 6.39 5.49 3.92 3.43 1 1 1 1 1 1 1 1 1 1
(三)、设计指标
① 稳态指标:无静差。
② 动态指标:电流超调量﹠i≤5%;启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n≤5%(按退饱和式计算)
(四)设计要求
① 要求以转速、电流双闭环形式作为系统的控制方案。② 要求主电路采用三相全桥整流形式。
③ 要求系统具有过流、过压、过载和缺相保护。④ 要求触发脉冲有故障封锁能力。
⑤ 要求对1号机架拖动系统设置给定积分器,其他机架拖动系统设置给定速度链,以实现速度协调控制。
四、晶闸管整流主电路的设计与选择
(一)、整流变压器的计算与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晶闸管装置所要求的交流电压与电网电压往往不一致;因此,为了尽量减小电网与晶闸管装置的相互干涉,要求它们相互隔离,故通常均要配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用整流变压器。(1)、整流变压器的电压
整流变压器的一次侧直接与电网相连,当一次侧绕组Y接时,一次侧相电压U1等于电网相电压;当一次侧绕组△接时,一次侧相电压U1等于电网线电压。
整流变压器的二次侧相电压U2与整流电路形式、电动机额定电压Un、晶闸管装置压降、最小控制角αmin及电网电压波动系数∈有关,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U2=KzUn/∈AB 式中,Kz为安全系数,一般取为1.05~1.10左右。
(2)、整流变压器的电流
整流变压器的二次侧相电流I2和一次侧的相电流I1与整流电路的形式、负载性质和电动机额定电流In有关,可别计算如下
I2=K2In I1=K1U2In/U1(3)、整流变压器的容量
整流变压器的二次侧容量S2、一次侧容量S1和平均计算容量S可分别计算如下
S2=m2U2I2 S1=m1U1I1 S=(S1+S2)/2 式中,m1、m2分别为一次侧与二次侧绕组的相数。以上各式中未定系数均列于表4-1中。
表4-1 整流变压器的计算系数(电感负载)
计算系数 单相全孔桥
三相可靠半波
三相全控桥
三相半控桥
A=Udo/U2 B=Ud/Udo K2=I2/In K1=I1/In 0.9 cosα1 1
min
1.17 cosα
min
2.34 cosα
min
2.34(1+cosα
min)/2
0.577 0.472
0.816 0.816
0.816 0.816
(二)、整流元件的计算与选择
正确选择晶闸管和整流管,能够使晶闸管装置在保护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成本。选择整流元件主要是合理选择它的额定电压Ukn和额定电流(通过平均电流)IT,它们与整流电路形式、负载性质、整流电压及整流电流平均值、控制角α的大小等因素有关。一般按α=0计算,且同一装置中的晶闸管和整流管的额定参数算法相同。
(1)、整流元件的额定电压Ukn 整流元件的额定电压Ukn与元件实际承受的最大峰值电压Um有关,即
Ukn=(2~3)Um
(2)、整流元件的额定电流IT 整流元件的额定电流IT与最大负载电流Im有关,即
IT=(1.5~2.0)KfbIm
式中,Kfb为计算系数,参见表4-2;1.5~2.0为安全系数
表4-2 整流变压器的计算系数(电感负载)计算系数 负载形式 单相桥式 三相半波 三相半控桥 Kfb 电阻负载 0.5 0.374 0.368 Kfb 电感负载 0.45 0.367 0.367
(三)、电抗器的计算与选择
为了提高晶闸管装置对负载供电的性能及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通过需要在直流侧串联常有空气隙的贴心电抗器,其主要参数为额定电流In和电感量IK.(1)、实际应串入的平波电抗器LK(mH)
LK=max(Lm,L1)-La-2LB 式中max取其中的最大值。
(四)、保护元件的计算与选择
(1)、交流侧阻容过压保护
① 交流侧过压保护电容(单位为uF)的计算公式
C≥2i0%S//U2²
式中 S————整流变压器的平均计算容量,V²A;
i0%—————变压器励磁电流百分数,对于10~560kV²A的三相变压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器,一般去i0%=4~10.电容C(单位为uF)的交流耐压应大于或等于1.5Uc,Uc是阻容两端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有效值。
② 交流侧过压保护电阻的计算公式
R≥(6.9 U2²/S)√ ̄(uk%/ i0%)式中,uk%为变压器的短路比,对于10~1000kV²A的变压器,对应uk%=5~10。
电阻功率P可在下式范围内选取
(2~3)(2πf)²K1(CR)CU2²<PR<(1~2)[(2πf)²K1(CR)+K2]CU2² 式中 R、C——为上述范围内阻容计算值;
f、U——电源频率(Hz)和变压器二次侧相电压(V); 2~3和1~2——安全系数;
K1——计算系数,对于单相K1=1;对于三相K1=3;
K2——计算系数,对于单相K2=200;对于三相半波:阻容△接法K2=450;阻容Y接法K2=150;对于三相桥式:阻容△接法K2=900;阻容Y接法K2=300。
当CR<0.2ms时,所选PR值接近于上式只右方; 当CR>5ms时,所选PR值应接近于上式之左方。
③ 不同接法下阻容的实际取值:见表4-3.表中C和R为前述计算值。
表4-3 变压器和阻容不同接法时电阻和电容的取值
三相二次侧Y三相二次侧△变压器接法 单相
接 接
阻容装置接法 与变压器二次侧并联 Y接 △接 Y接 △接
电容 C C C/3 3C C 电阻 R R 3R R/3 R(2)、交流侧压敏电阻过压保护
① 电路用一只压敏电阻;三相电路用三只压敏电阻,可接成Y形或△形。压敏电阻的额定电阻U1mA
U1mA≥€Um/0.8~0.9 式中 Um————压敏电阻承受的额定电压峰值,V;
€ ————电网电压升高系数,取1.05~1.10; 0.8~.9————系数
② 压敏电阻的通流容量Iy
Iy≥(20~0)I2
③敏电阻的残压(即限压值)Uy
Uy≥KyU1Ma 式中,为残压比,当Iy≤100A时,Ky=1.8~;当Iy≥3kA时,Ky≤3。压敏电阻的残压必须小于整流元件的耐压值。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3)、晶闸管元件过压保护
① 限制关断过电压的阻容RC的经验公式
C=(2~4)IT³10
R=10~30 PR=0.45Um/R 式中,C的单位为uF;R的单位为Ω;PR的单位为W。
电容C的交流耐压大于或等于1.5倍的元件承受的最大电压Um。(4)、晶闸管装置的过流保护
① 直流侧快速熔断器
熔体额定电流 IkRz≤1.5In ② 交流侧快速熔断器
熔体额定电流 IkRj≤1.5I2 ③ 晶闸管元件串联快速熔断器
熔体额定电流 Ik≤IkR≤1.57IT 式中IK为晶闸管元件的实际工作电流,单位为A ④ 总电源快速熔断器
熔体额定电流 IkRD≤1.5I1
所有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均大于熔体额定电流;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均应大于线路正常工作电压的有效值。
(五)、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主电路原理图
2-3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图 4-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主电路原理图
五、晶闸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选择 9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一)、晶闸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
图5-1晶闸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晶闸管直流调速装置的主电路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三相整流变压器(TR)、三相同步变压器(TR)、控制系统主要由给定积分器(GJ)、速度调节器(ASR)、电流调节器(ACR)、触发输入及保护单元(CSR)、触发器(CF)、速度变换器(SB)、电流变换器(LB)等组成。速度调速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电流给定电压,电流调节器的输出作为触发装置的移相控制电压,速度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采用PI调节器。
主电路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如图3-8所示。交流进线电源通过三相整流变压器或者交流进线电抗器接至380 V交流电源。
(1)为了消除高次谐波的影响,整流变压器采用△/Y接法。
(2)主电路设有过电压保护和过电流保护。交直流侧过电压保护采用阻容过电压吸收器和氧化锌压敏电阻。晶闸管元件换相过电压保护采用阻容过电压吸收器。过电流保护有快速熔断
器、电子过电流保护以及过电流继电器。电动机励磁回路设有过电压保护(压敏电阻)和失磁保护(欠电流继电器)。
(3)为了使电动机电枢电流连续并减小电流脉动以改善电动机的发热和换向,在直流侧接有滤波电抗器L。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二)、给定积分器单元(GJ)电路电路设计及分析
给定积分器的作用是把阶跃或快速给定的输入电压变换成具有一定斜率以时间为函数的线性电压输出,它的输出代表电动机的给定速度,该输出量作为速度调节器(ASR)的给定信号。给定积分器电路如图3—9所示。由图可知给定积分器主要由三个集成放大器A1,A2,A3组成的电平检测器(比较器)、积分器和倒相器
图5-2 给定积分器电路图
组成。A1组成的电平检测器(比较器)接受输入给定信号量并与A3倒相器输出电压反馈信号进行比较。A2组成的积分器,其积分时间常数取决于电阻R 13和R 14并联值与电容C1的乘积,积分器将输入电压信号变换为以时间为函数的线性电压。A3为倒相器,将A2的输出信号反相。A3的输出信号还通过电阻R8负反馈至A1输入端,当R8=R3=30 kΩ时,使A2和A3的输出稳态绝对值与Al输人给定电压相等。输入电压与A2输出电压(即○12端输出电压)同相,而与A3输出电压(○16端输出电压)反相。
积分器输出电压斜率
duU1
dtRC1式中U1-A1电平检测器输出电压限幅值;
-电位器RP5与电阻R10串联后输出的分压系数;
R-R13与R14并联后的阻值。
可见,调整,U1,R13,R14,C1便可调整输出电压斜率。A1比较器的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正向负向输出电压限幅采用三极管反馈限幅方式。调整电位器RP3,RP4可分别调整A1比较器输出电压的正向和负向输出电压的限幅值U1。调整电阻R13,R14,C1可粗调积分时间常数。调整电位器RP5阻值可调移相触发角。
(三)、速度调节器单元(ASR)及电路设计及分析
图5-3速度调节器单元(ASR)电路图
速度调节器单元的电路如图3—10所示。速度调节器单元包括由Al组成的电平检测器(比较器)和集成放大器A2组成的速度调节器两个部分。电平检测器(比较器)是由集成运算放大器A1加正反馈(R 14)而形成。它具有继电回环特性,有一定的回环宽度,用以鉴别有无速度给定。当速度给定信号小于10.21V时,由于A1从电位器RP2获得正向偏压,所以A1输出正向最大电压,该输出电压通过二极管VDl加到A2速度调节器,使A2速度调节器迅速输出负向限幅电压,使电流调节器输出一个推β信号,使晶闸管变流器触发脉冲处于βmin,使系统处于可靠的停机状态。当○14(○16)端速度给定信号大于
∣0.2∣V时,A1电平检测器(比较器)迅速翻转,输出为负,由于二极管VDl的阻挡作用,便不再有正向偏压加至此速度调节器,解除封锁使A2速度调节器迅速退出负向饱和,并开始按速度偏差信号进行PI调节。速度调节器输出正向电压限幅采用三极管反馈限幅方式,调节电位器RP3用来改变正向电压限幅值。调节器输出负向电压限幅采用二极管反馈限幅方式,负向电压限幅值固定为-2 V。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四)、电流调节器单元(ACR)及电路设计及分析
电流调节器单元电路如图3—11所示。电流调节器单元包括VDl~VD6所组成的电流检测变换电路和集成放大器A组成的电流调节器两个部分。
图5-4 电流调节器单元(ACR)电路图
二极管VDl~VD6三相整流桥接受来自二次侧额定电流为0.1 A的电流互感器的信号,并变换成直流电压,作为电流负反馈电压输出,电流负反馈电压的大小可调节电位器RPl。电流调节器由⑤端接入速度调节器的输出信号,其输出端接触发输入单元。电流调节器输出正向、负向电压限幅采用二极管反馈限幅方式。
(五)、速度变换器(SB)及电路设计及分析
速度变换器将直流测速发电机电压经分压后向速度调节器提供转速反馈信号,同时还提供转速指示仪表所需的信号、超速保护信号。速度变换器电路如图3—12所示。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电压从③和○11端输入。输入信号经电阻R1~R4降压后,从○12端(输出I)和④端(输出Ⅱ)分别可输出相反极性的转速反馈电压,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该转速反馈电压的大小可分别调节电位器RPl,RP2,具体可根据控制系统要求的转速反馈电压极性进行选择。另外,经二极管VDl~VD4整流后,从⑥端(输出U)输出恒正电压,从⑤端(输出Ⅵ)输出恒负电压。
超速保护电路是由集成放大器A组成的电平检测器和小晶闸管VT组成带有记忆功能的电平检测器电路。转速反馈电压经二极管VD11,VDl2整流变成正绝对值转速反馈电压,送电平检测器输入端,与偏置电压进行比较。正常时转速反馈电压小于电位器RP4
图5-5 速度变换器(SB)电路图
上的取出偏置值,比较器输出负向电压,小晶闸管VT关断,输出Ⅲ为“1”高电平。当转速反馈电压大于电位器RP上的取出偏置值,则比较器输出正向电压,小晶闸管VT导通,输出Ⅲ为低电平,并自保发出超速信号送电源及事故综合单元。由于晶闸管VT一旦导通,即使触发信号消失,它仍能保持导通状态,起到事故记忆作用,因此在事故处理之后,需按复位按钮进行复位。
(六)、触发输入及保护单元及电路设计及分析
触发输入及保护单元电路如图3—13所示。
本单元包括过电流保护和触发输入两个部分。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1)过电流保护电路。过电流保护电路由晶体管V1和小晶闸管VT及有关电
20端输入,它与从电位器RPl取出的阻、电容组成。过电流信号电压(负值)Ufi从○偏置电压Ul
进行比较。系统正常工作状态时, 过电流反馈电压Ufi状态,V1饱和导通,小晶闸管,VT处于阻断状态,通过电阻R10,为V2提供饱和基极电流使其饱和导通;当系统过电流事故状态时,过电流反馈电压UfiR1R2U1,VDl处于导通状态,原R5R1R2U1,VDl处于阻断R5来通过R6注入Vl基极的电流转移到VDl使Vl截止,正电源通过R7。VS1为晶闸管VT提供触发电流,晶闸管VT导通,由于R10,R11的分压作用使V2截止,正电源过R12、R13、VD5给触发输入电路输入一个推β信号,将触发脉冲推至最小逆变角βmin并保持,使晶闸管装置处于最大逆变电压下工作,迫使主电路电流下降以免事故扩大。由于晶闸管VT一旦导通,即使触发信号消失,它仍能保持导通状态并起到事故记忆作用,因此在事故处理后需按复位按钮进行复位。使晶闸管VT关断,解除记忆。调整RP1可调整过电流动作整定值。
2)触发输入电路。触发输入电路用于电流调节器和触发脉冲电路之间作电
图3-14 触发输入电路输入与输出关系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位配合用,它将来自电流调节器输出的正负信号电压变换为正输出信号电压。以适应触发电路的移
相信号电压的要求。3号端的输入电压接电流调节器输出电压UK,13号端输出电压接触发电路移相控制电压UC端。本电路稳态时输入与输出关系如图3—14所示。
从电流调节器来的输出电压UK由3号端输入,它与电位器RP2上取得的电压U2进行叠加,在V3的基极A点得到的电位为:
UAR16UKR15U2R15R16
若R15=R16,则UA=(U2+UK)/2 ,当UN‹UA‹UM时,V3,V4,V5工作在线性放大区,若忽略三极管射基极和二极管正向压降,可得:
U13U5bU3b(U2UK)/2
由上式可知。当③端输入电压UK=0,调节电位器RP2上的偏移电压U2.可改变触发输入单元输出电压U13,即可改变系统的触发脉冲的初始相位角,使其处于90°值或所需值,具体可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而定。
本电路设有U13min(min)和U13max(min)限制。
当③端输入控制电压UK负向增大时,V3饱和导通,VD 8截止,正电压通过R18为V4的基极提供饱和基极电流,V4饱和导通,Uce≈0,U4c=UN==UA,所以U13=UA= UN。因此即使输入电压UK负向电压继续增加,U13端输出电压不变,U13min=U4c,输出电压U13min对应于触发电路控制角min。调电位器RP3,可调U13min的值。
当③端输入电压UK正向电压增加时,UA,U4c亦随之上升,当UA,U4c>UM时,VD9导通,U13max,即使U3(正向电压)继续增大,使UA随之上升。而U13却保持UM不变,即U13=UM。输出电压U13max对应于触发电路控制min。调整电位器RP4,可改变U13的值,即min的角度。
3)触发脉冲单元。触发脉冲单元采用串联控制的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该触发电路由同步、锯齿波形成与移相、脉冲形成与整形、双脉冲形成和放大等环节组成。参见电力电子技术教材相关章节。
4)电源及故障综合单元(G2)电源及故障综合单元用以供给触发装置+24 v电源及综合±15 V低电压、过流超速等的故障信号。电源及故障综合单元电路如图3—15所示。
三相交流22 V电源经VD01~VD06整流,电容C01,C02滤波输出+24V,供触发装置。过电流、超速信号电压经④与⑤端输入,正常时输入均为“1”,三极管V2导通,继电器K吸合。当发生过电流或超速时,④端或⑤端出现“0”(小于l V)。光电二极管亮指示出事故种类,V2截止,继电器K释放发出事故信号。±15 V电源接②端和21端,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正常时V3导通,V3集电极电位小于零电位,不影响V1,V2状态。当±15 v电源中任
一个电压过低时,V3关断使V1导通,V2截止,继电器K释放发出事故信号。
图5-7 电源及故障综合单元(G2)
(七)、直流调速系统整体分析
下面结合整个系统对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停车、正向起动、减速各种运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1)停车状态。电动机停车时,开关S打开,给定电压U*n=0,速度调节器单元中Al速度给定比较器输出一个大于+8 V的推β信号电压,使速度调节器输出电压为负向限幅值-U*im,电流调节器输出电压为正向限幅值Ucm,通过触发输入单元CSR、触发器CF,使晶闸管变流器控制角处于最小逆变角min,电动机处于停车状态。
(2)电动机正向起动运行。当开关S闭合,给出负的正向速度给定电压(U*n‹0),当速度给定电压U*n>∣0.2 ∣V时A1速度给定比较器迅速翻转,输出为负电压,使速度调节器迅速退出负限幅值-U*im并开始按速度偏差信号进行P,I调节。经积分给定器使给出负的给定电压变成线性变化的负的给定电压U*n。速度调节器的输入偏差
△Un=U*n-Un其极性为负。由于转速反馈电压Un受机械惯性影响,增加较慢,所以速度调节器的输出U*i为正的限幅值。该输出电压U*i是电流调节器的电流给定电压,电流调节器输入电压△Ui=U*i-Ui,极性为正,因而电流调节器的输出电压Uc为负。经过触发输入单元CSR,触发器CF使晶闸管变流器的控制角从min向前移动,使<90°,晶闸管变流器工作于整流状态,电动机正向起动。以后起动过程和前面所述的速度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起动过程一样,不再重复。稳态运行时,速度反馈电压Un等于速度给定电压U*n,速度调节器的输出电压U*i与负载电流反馈电压Ui相等。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3)减速(或停车)。正向减速时速度给定值减小,极性不变仍为负给定电压,而电
动机转速来不及改变,所以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偏差△Un=U*n-Un为正,速度调节器ASR的输出U*i为负的限幅值,使电流调节器的输出电压Uc为正,经过触发输入单元CSR,触发器CF使晶闸管变流器的控制角从<90°,迅速后移至min,主回路电流经本桥逆变后很快衰减到零。对于不可逆系统由于晶闸管变流器只能提供一个方向的电流,电动机只在负载阻力矩作用下减速,直至电动机转速降至接近新的给定值时。由于速度微分反馈的提前作用,使速度给定值U*n重新大于速度反馈值Un,速度调节器输出开始退出负的限幅值,电流调节器输出从正的最大值向负电压变化,触发器CF的触发脉冲从min开始前移,电流环和速度环相继投入闭环工作,晶闸管变流器控制角<90°,工作在整流状态,电动机在新的给定值下运行。
当正向停车时速度给定电压U*n=0(<∣0.2∣V时),速度调节器单元中A1速度给定比较器输出一个大于+8 V的推β信号电压,使速度调节器输出为负向限幅值-U*im,电流调节器输出为正向限幅值+Ucm,使晶闸管变流器控制角迅速后移到min,电动机在阻力矩作用下减速至停车。
六、晶闸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试
(一)、线路原理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电流和转速分别由两个调节器进行调节,由于调速系统调节的主要参量是转速,故转速作为主环放在外面,而电流环作为副环放在里面,这样就可抑制电网电压扰动对转速的影响。
系统工作时,应首先给电动机加额定励磁电压,改变给定电压U*n,即可方便地调节电动机的转速。ASR、ACR均设有限幅电路,速度调节器ASR的输出U*i作为电流调节器ACR的给定,利用ASR的限幅达到限制起动电流的目的,ACR的输出作为移相触发器的控制电压Uc,利用ACR的限幅达到限制αmin的目的。
当加入给定电压U*n起动时,ASR饱和输出,使电动机以限定的最大起动电流加速起动。直到电动机转速达到给定转速(即U*n=Un)并出现超调后,ASR退出饱和,最后稳定运行在略低于给定转速的相应数值上。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图6-1 晶闸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电路原理框图
(二)、调试内容及步骤
1.双闭环调速系统调试的基本原则‘
(1)先部件,后系统。即先将各环节的特性调好,然后才能组成系统。
(2)先开环,后闭环。即先使系统能正常开环运行,然后在确定电流和转速均为负反馈时组成闭环系统。
(3)先内环,后外环。即闭环调试时,先调电流内环,然后调转速外环。2.单元部件参数整定和调试
(1)晶闸管触发整流电路的检查和调整: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六个触发单元的锯齿波,要求波形正常、对称,触发用双脉冲相位差应接近60°,利用总偏电位器调节偏置电压,使控制电压Uc=0时,触发角α=90°
(2).ASR输出限幅值整定:ASR按比例积分调节器接线,将Un*接到ASR的输当输入Un*为正而且增加时,调节ASR负限幅电位器,使ASR输出为限幅值Uim,其值一般取为-6~-8V。
ACR输出限幅值整定:整定ACR限幅值需要考虑负载的情况,留有一定整流电压的余量。ACR按比例积分调节器接线,将U*n接到ACR的输入端,用ACR的输出Uc去控制触发移相GT,当输入U*n为负且增加时,通过示波器观察到触发移相角移至min为15°~30°的电压即为ACR限幅值Ucm,可通过ACR正限幅电位器锁定。
3. 电流环调试(电动机不加励磁并堵转)
(1)电流反馈极性的测定及过电流保护环节整定。
整定时ASR、ACR均不接入系统,系统处于开环状态。直接用给定电压U*n作为Uc接到移相触发器GT 以调节控制角,此时应将电动机主回路中串联的变阻器RM放在最大值处,以限制电枢电流。缓慢增加U*n,使≥30°,然后逐步减小主回路中串联的变阻器RM的阻值,直至电流Id=(1.1~1.2)IN,再调整电流变送器FBC 中的电流反馈电位器,使电流反馈电压Ui近似等于已经整定好的ASR输出限幅值Uim,并由此判断Ui的极性。继续减
(3)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小主回路中串联变阻器RM的阻值,使电流Id=1.5IN,调整FBC中的过电流保护电位器,使过电流保护动作,并加以锁定。
(2)系统限流性能的检查和电流反馈系数β的测定。
将电流调节器ACR接成PI调节器,其参数参考值为Ri=20~40k,Ci=0.47~4.7μF,然后接入控制回路。将电流负反馈信号Ui接入ACR组成电流闭环。通过给定器G直接给ACR加上给定电压,并使U*n=Uim。观察主回路电流是否Id≤(1.1~1.2)IN,若出现Id>(1.1~1.2)IN,则说明原先整定的电流反馈电压Ui偏小。导致Ui偏小的原因是ACR给定回路及反馈回路的输入电阻有差值。必须重新调整电流变送器FBC中的电流反馈电位器,使Ui增加,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若当Un=U*im时,主回路电流Id≤(1.1~1.2)IN,则可继续减小串联变阻器RM的阻值,直至全部切除,Id应增加有限,小于过流保护值,这说明系统已经具有限流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测定U i值,并计算出电流反馈系数β。
(3)电流环动态特性的调试。
在电流环的给定电压Ui=(50%~70%)U*im情况下,改变主回路串联变阻器RM的阻值,使Id=(50%~70%)IN,然后突减或突加给定电压U*n,观察并用慢扫示波器记录电流波形Id= f(t)。在下列情况下再突加给定,观察电流波形,研究给定值和调节器参数对电流环动态特性的影响。
①减小电流给定值;
②改变ACR反馈回路电容;
③改变ACR的比例放大系数((调节器积分时间常数不变)。
4. 速度环调试(电动机加额定励磁)。
(1)ACR接成PI调节器并接入系统,ASR按P调节器接入,速度反馈开环,U*n作为ACR 输入给定,逐渐加正给定U*n,当转速n=nN时,调FBS上的速度反馈电位器,使速度反馈电压Un为最大。
(2)速度反馈极性判断。加U*n使电机旋转,然后接入速度反馈,使系统双闭环。如转速升高则极性有误,如果转速下降则极性正确。按负反馈要求将速度反馈信号Un接入ASR的输入端。
5.系统特性测试
将ASR、ACR均以PI调节器接入系统,形成双闭环不可逆系统,负载电阻Rfz起始置于最大,开关SL合上。
(1)系统静态特性测试。(2)系统动态特性的观察
用双踪慢扫描示波器观察动态波形。在不同的系统参数下(速度调节器的增益、速度调节器的积分电容、电流调节器的增益、电流调节器的积分电容、速度反馈的滤波电容、电流反馈的滤波电容),用记忆示波器观察、记录下列动态波形。
①突加给定电压时电动机电枢电流波形和转速波形。②突减给定电压时电动机电枢电流波形和转速波形。
③突加负载(即空载时闭合SL加额定负载)时电动机电枢电流波形和转速波形。④突减负载(即突然打开SL)时电动机电枢电流波形和转速波形。
改变下列参数,重做上述实验:
①改变给定电压大小。
②改变ASR反馈回路电容值。
③改变ASR比例放大倍数(积分时间常数尽量不变)。
由此可分析给定值和调节器参数对转速环动态性能的影响,确定调节器的最佳参数选择和
交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动态性能指标。
(三)、系统调试注意事项
1.双踪示波器两个探头的地线是通过示波器外壳短接的,故在使用时必须使两个探头的地线同电位(只用一根地线即可),以免造成短路事故。
2.系统开环运行时,不能采用突加给定电压的方法起动电动机,必须逐渐增加给定电压,以免产生过大的电流冲击。
3.调试电流环时,不要让电动机在大电流下堵转时间太长,以免电动机因过度发热而损坏。
第四篇:室内智能控制照明系统研究的论文
摘 要:针对目前各种理想室内空间照明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及照明系统的发展状况,为了使照明能更好地满足人的视觉活动和生理、心理需求,提出了以“亮度空间”理论为基础及线索,侧重强调了室内造型设计为主题的“间接照明”技术,通过具体空间造型与灯具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人的视觉活动为参照的多种“情景模式”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一套实用的室内智能控制照明系统,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人们工作、生活的光环境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关键词:亮度空间; 视觉活动 ;情景模式; 间接照明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针对于空间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开发的同时,科学、有效地进行空间的照明设计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照明设计的关键,是使人能够清晰识别物体的形象,同时还要把使人心情舒畅的空间作为适合的场景凸显出来。对于使用设施与环境的人来说,所谓舒适的光环境,其最佳的目标体现在用和谐的光线勾画出美丽宜人的景色,给人以身处其中的情绪上协调与美感,从而起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突出某种情调的作用。通过对照明的控制及室内造型设计达到室内光效随各种空间场景视觉功能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智能照明系统。而找到依据,并且在室内设计中实现这样的依据,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室内智能照明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
2.1 室内空间照明系统概念
所谓室内空间照明系统[1-2],是相对于室内环境自然采光而言的。它是依据不同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所需求的照明亮度,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与灯具类型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光照条件,以便人们在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能够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获得某种气氛和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其建筑室内空间表现效果和审美感的一种设计处理手法。
2.2 室内照明系统的三大要素
室内照明系统主要由光源、照明灯具和照明控制系统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光源的物理性能及参数变化,照明灯具的样式及其与光源或空间的关系实现了照明效果的多样性,而通过控制系统实现人对光环境的选择性和智能调控。
2.3 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智能控制系统[3]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线路系统、控制方式、照明方式和管理方式。
首先从线路系统方面上看,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可以分为总线式单控电路和总控式双控电路两种。总线式智能照明系统单控电路特点为:① 负载回路连接到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控制开关是用 EIB 总线与输出单元相连的。当负载容量较大时,仅考虑加大输出单元容量即可,控制开关不受影响;② 当开关距离比较远时,只需要加长控制总线的长度,以节省大截面电缆用量;③ 可以通过软件设置多种功能(例如,开/关、调光、定时等)。总线式智能照明系统双控电路特点为:① 当实现双控时,只需简单地在控制总线上并联在一个开关;②而进行多点控制时,依次并联多个开关,开关之间仅用一条总线连接,线路安装简单、省事。
传统的控制方式采用手动开关,必须保持每一路地开或关不同,而智能照明控制一般采用低压 2 次小信号控制,控制功能强、方式多、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实现场景的预设置和记忆功能,操作使用时只须按一下控制面板上某一个特定键即可启动一个灯光场景(各个照明回路不同的亮暗程度搭配组成一种灯光效果),各照明回路随即自动变换到相应的场景状态。上述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界面如遥控器等实现[4]。
2.4 智能照明系统的分析
室内空间光效通过控制系统来应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变化,从而使亮度空间达到最佳的预定照明设计效果。这个控制是通过对场景的调光和照明模式的切换来实现的。
1.室内空间自然光线强度的变化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光线感应开关通过测定工作面的照明度,与设定值作比较,以此来控制照明开关,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可提供一个不受季节与外部气候环境影响的相对稳定的视觉环境。通常越靠近窗自然光照度较高,那么所需人工照明提供的照明度就低,然而合成的照明度须维持在设计照明度值。依据视觉需要,在不同情景模式之间转换的时候,将亮度空间维持在预设的设计照度值水平。
2.空间光效的衰减
通常情况下照明设计师对新建的建筑物进行室内照明设计时,均会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灯具的效率及房间墙面反射率都会不断衰减[5]。因此,在设置初始照明度时,都设置得较高,这种设计不仅造成建筑物使用期的照度不一致,而且由于照度偏高设计无法达到节能效果.而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后,虽然照明度还是偏高设计,但是通过智能调光,系统将依据预置的标准亮度使照明区域保持恒定的照明度,而不会受灯具效率降低及墙面反射率衰减的影响,这也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节约能源原因之一。
3.室内空间活动内容的转换
在室内空间的活动内容发生变化时,作业的照明条件也应发生相应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同一套照明装置必须满足在不同的时刻有着不同的表现要求。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可满足便捷控制[6]、灯光效果等要求,而且由于可观的节能效果(节电可达到 25﹪~55﹪)及灯具寿命的延长(灯具寿命延长 3~4 倍),又能在降低运行费用中得到经济回报,还能省去常规照明所需的大部分配电控制设备,从而大大简化和节省穿管布线工作量。另外,智能照明系统还存在着潜在价值,例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于可提供人们最舒适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3.照明系统设计规划与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3.1 系统设计、安装流程图
3.2 室内空间的实际应用
以会议室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为例,根据此案例给定的装修方案和亮度空间的要求,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情景模式,如“入场”、“主持”、“讨论”、“休息”,预期照明效果如图所示。
情景模式一:“入场”
当会议室门口智能感应探头探测到会议室有人来开会时,自动启动会议室全部照明,使会议室处于一个全亮状态,以示欢迎大家前来开会,同时,高亮度的照明更能清晰地显示会议室开始前的气氛。
情景模式二:“主持”
当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或领导发言时,会议室周边区域灯光自动调暗,只保留主持人上方的灯光照明,以主持人区域为重点,着重体现灯光亮度,容易起到集中注意,重点突出的作用,使与会者更容易进入会议氛围。
情景模式三:“休息”
如果会议进程很长,中间需要休息调整,则调暗会议桌区域的灯光,调亮休息区域的灯光。
情景模式四:“讨论”
会议进程中,需要与会者一起讨论某件事,此时,会议桌区域的灯光调至最亮,调暗会议室周边区域的灯光,着重体现与会者及会议桌的亮度。
4.结论
通过实例的验证,该智能照明系统不仅能提供不同情景模式之间的空间照明效果变换,而且满足人的视觉活动要求,达到节能效果。
第五篇:现代工业控制机及网络技术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现代工业控制机及网络技术 系统方案
1.1 被控对象分析与描述
1.1.1 车库选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特种设备目录》中,将立体车库分为九大类,具体是:升降横移类、简易升降类、垂直循环类、水平循环类、多层循环类、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和汽车专用升降机。
其中升降横移类、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这4种类型的车
库都是最典型的、市场上最多采用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最适合大型化发展的。
升降横移类机械式立体车库设备,采用以载车板升降或横移存取车辆的机械式停车设备。由于型式比较多,规模可大可小,对地的适应性较强,因此使用十分普遍。钢结构部分、载车板部分、链条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等。在停车设备的市场份额约占70%。
根据车库的设计要求能实现大型轿车的存取,由 JB/T 8713-1998 可知,大型轿车的外形尺寸:车长×车宽×车高 = 5000mm×1850mm×1550mm,参照同类产品资料,并考虑安装一些必要的检测装置(如检测车辆尺寸是否满足该车位尺寸要求的检测器)和横移电机的安装地点。本立体车库前、后立柱之间的距离设为 6000mm,车位的长度设为 5500mm,为便于顾客出入还要确保地面平层停车的空间不小于 1800mm,从而确定了地面平层与顶层直接的高度为 1800mm;考虑顾客开车门等情况,确定了一个车位的宽为 2000mm。
由于受收链装置及进出车时间的限制,一般为2-4层,其中2,3层居多。实地考察后,发现停车的地方比较狭窄或者在路边,而且长度在10米或10米的倍数。决定采用3层*5车位升降横移类立体车库。车库尺寸规格为10m*6m*5.4m。1.1.2 车库结构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主要是通过上位计算机来操控载车板,做上下升降、左右横移来进行车辆的存取。它的主要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主结构框架、载车板系统、传动系统、安全防护系统、控制系统等。其整体结构三视图如图 1.1 所示。
10000mm115400mm12***912345
图 1.1车库三视图
1.主体结构框架
主体结构框架是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的主要支撑部分,主要由立柱、纵梁、横梁以及导轨等组成。
2.载车板
载车板主要作用是乘载储存的汽车,其上安装一个横移电机,带动载车板系统做横移操作,载车板又通过四根链条(钢丝绳)与车库框架相连,实现了升降电动机带动载车板做升降运动。在设计载车板时,不仅要考虑到所承载车辆的重量,而且要保证在运动过程中车辆与载车板之间不产生滑移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载车板上采用中间凸起、倒车限位装置、车轮防滑装置等。载车板结构图如图 1.2 所示。
1-车轮固定装置;2-倒车限位杆;3-载车板
图 1.2 载车板结构图
3.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是整个车库系统的核心,分为横移、升降传动系统。横移传动借助导轨、滑轮运用交流减速电机来驱动,它们之间通过一个链轮与链条的组合来实现动力的传递。升降传动系统有升降电机提供动力,通过链条(钢丝绳)来提升。如图 1.3 所示升降传动装置简图。考虑到该车库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所选电机的安装的地方,故选用两级链条来实现传动,图 1.3 中 1、2 链轮实现一级传动,3、4 链轮以及 3、7 链轮实现二级传动。1 为传动链轮安装在减速器上,链轮 2、3 安装在同一个转轴上,链轮 5 安装在车库的纵梁上,用于链条的回转,链轮 4、6 是一种支撑链轮也安装在车库的纵梁上。升降电机工作时,链轮 1、2 及链条带动主动轴旋转,主传动轴转动实现了链轮 3 的转动,从而带动载车板上升或下降。链轮 4、6 是再升降的时候起支撑的作用。
1-减速器链轮;2-主传动轴大连轮;3-主传动轴小链轮;4、5、6-起吊链轮;7-载车板
图1.3 升降传动装置简图
4.安全防护系统
车库的安全防护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设备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对此,安全防护系统有危险警报、防坠装置、车辆超长检测、紧急停车、温度检测等部分。防止载车板坠落装置是安全防护系统的关键部件,决定了车库停车安全性能。当车辆停放在车库时,通过这个装置可以防止载车板落下伤车伤人。本车库选用了挂钩式防坠落装置,通过电磁铁驱动来实现其工作。当电磁铁通电,推杆运动而触动安全挂钩解锁,反之亦然。这种防坠装置结构简
单、易操作、成本低、且安全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如图 1.4所示挂钩式防坠落装置。
1-电磁铁;2-挂钩 图 2.5 挂钩式防坠落装置
1.2 系统总体设计
1.2.1车库控制系统架构
立体车库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下位 PLC 控制系统、上位工控机 PC 监控系统等两个部分组成,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1所示。
图 2.1 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本文的重点是针对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如图2.1 所示车库控制系统结构。车库控制系统通过 PLC 接收、处理各个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实现控制车库存取动作,通过现场总线实现 PLC 与上位机的通信,利用上位 PC机的数据通信、图形显示、数据处理及多媒体技术等对车库进行监控,进行实时接收、处理 PLC 从立体车库停车现场收集的各种信号,并通过这些信号数据驱动上位机监控界面中图形的运动,进行现场实时监控,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更加方便快捷进行故障诊断。
立体车库的自动存取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1)各种信号的采集和控制输出。PLC输出信号给接触器线圈,控制接触器的接通与关断,同时将车位的空闲情况用灯泡显示。
(2)电机控制线路、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接触器、到位限位、平台的上下行程限位及闸门的开闭。车库采用车位检测装置代替人工找位,用升降装置输送汽车到位。系统在面板处设有急停开关,当发生意外时,按下急停开关,断掉所有电机的电源,使平板无法继续运行,以保护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1.2.2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组件
1.上位机
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上位机主要是带有车库监控系统的 PC 计算机,通过在 PC 机上安装相应车库管理与控制实现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如图 2.11 所示与其相关的设备还有打印机、显示器、语音提示设备和读卡设备等。本文通过组态软件完成车库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对车库系统的监控。
2.PLC 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就是下位机,也就是 PLC(可编程控制器)。它连接着执行机构与上位机,通过车库控制系统 PLC 能够实现上位机的指令传达与处理,控制车库执行机构的运动。
3.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主要采用的是 MPI(多点接口通信协议)总线,通过 MPI 能够实现 PLC与上位多台设备进行连接与通信。MPI 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了 PLC 与
PC 机之间的通信,且由于 MPI 有着高速通信的特性,能够实时对车库现场信息的采集、状态的监控和报警。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是整个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车库的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的主要设备有光电开关、限位开关和一些报警器等。光电开关主要是对车辆的尺寸进行检测,也对停车是否到位进行检测;限位开关主要是对载车板的升降横移运动的位置是否到位进行检测;报警器主要是对车库的火灾等情况进行检测。
图 2.2 车位光电开关示意图
如图 2.2 所示,前后排光电开关 1、2 分别检测后排车辆和前排车辆是否倒车入位,车头当没有车时或者车辆停到位时,光电传感器接收端口与发光端口之间没有障碍物,光信号能顺利到达接收端口,此刻光电传感器没有信号发出,报警器不会发出报警信号,后续操作可以正常进行;当车辆没有停到位时,接收端口接收不到光信号,那么控制器将接收到光电传感器发出的信号,报警器报警,且锁死控制器,并在警报解除前不能进行任何后续操作。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选型
目前,PLC 的制造厂家众多,其系列型号更是琳琅满目。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二百多家的生产厂商,主要代表的公司是美国的 A-B 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及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等。PLC 的产品型号就更多了,适用的范围不同也各不相同。选择一个合适的车库控制系统的 PLC 对整体车库的控制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对本车库的分析可知,车库控制系统适用在工装固定、维护方便的小型立体车库,且车库基本上为开关型控制量,每一个3层*5车位的模块需要端口分别为 82个DI、77个DO、2个AI和1个AO端口。
但是由于系统是模块化设计,为了方便以后车库的增加,而且PLC与上位机WINCC通信数据量大,同时为了以后扩展系统扩充方便,决定选用S7-300PLC。
电源模块选型,由手册知道: CPU312 额定电流为750mA。
SM321 DI32*DC24V的电流为:7mA*32=210mA,共3个模块650mA。SM322 DO32*DC24V的电流为0.5A,共三个模块1.5A。SM334 AI4/AO2*12Bit的电流为150mA。
电源模块电流=(0.75+0.65+1.5+0.15)/0.7=4.4A。
但由于PS307采用交流120/230V供电(面板上有输入电压选择开关),输出直流24V,有三种规格2A、5A、10A,所以选用5A的电源。
硬件选型如图2.3所示:
图 2.2 硬件选型
2.2 硬件资源分配
系统模拟量输入有车库温度和车库可燃物两个:
IW352 IW354 车库温度
车库可燃物含量
系统模拟量输出,用于显示当前剩余车位数量:
QW352 当前剩余车位数量
表2.1 数字量输入表
序号*********26272829303***3738394041符号SB1SB2SB3SB4SB5SB6SQ1SQ2SQ3SQ4SQ5SQ6SQ7SQ8SQ9SQ10SQ11SQ12SQ13SQ14SQ15SQ16SQ17SQ18SQ19SQ20SQ21SQ22SQ23SQ24SQ25SQ26SQ27SQ28SQ29SQ30SQ31SQ32SQ33SQ34SQ35地址I0.0I0.1I0.2I0.3I0.4I0.5I0.6I0.7I1.0I1.1I1.2I1.3I1.4I1.5I1.6I1.7I2.0I2.1I2.2I2.3I2.4I2.5I2.6I2.7I3.0I3.1I3.2I3.3I3.4I3.5I3.6I3.7I4.0I4.1I4.2I4.3I4.4I4.5I4.6I4.7I5.0功能序号符号地址功能启动42SQ36I5.19号载车板有车停止43SQ37I5.29号载车板车停到位复位44SQ38I5.3挂钩9松到位急停45SQ39I5.4挂钩9挂到位现场急停46SQ40I5.510号车位限位开关现场复位47SQ41I5.610号载车板平移故障1号车位限位开关48SQ42I5.710号载车板升降故障1号载车板平移故障49SQ43I6.010号载车板有车1号载车板有车50SQ44I6.110号载车板车停到位1号载车板车停到位51SQ45I6.2挂钩10松到位2号车位限位开关52SQ46I6.3挂钩10挂到位2号载车板平移故障53SQ47I6.411号车位限位开关2号载车板有车54SQ48I6.511号载车板升降故障2号载车板车停到位55SQ49I6.611号载车板有车3号车位限位开关56SQ50I6.711号载车板车停到位4号车位限位开关57SQ51I7.0挂钩11松到位4号载车板平移故障58SQ52I7.1挂钩11挂到位4号载车板有车59SQ53I7.212号车位限位开关4号载车板车停到位60SQ54I7.312号载车板升降故障5号车位限位开关61SQ55I7.412号载车板有车5号载车板平移故障62SQ56I7.512号载车板车停到位5号载车板有车63SQ57I7.6挂钩12松到位5号载车板车停到位64SQ58I7.7挂钩12挂到位6号车位限位开关65SQ59I8.013号车位限位开关6号载车板平移故障66SQ60I8.113号载车板升降故障6号载车板升降故障67SQ61I8.213号载车板有车6号载车板有车68SQ62I8.313号载车板车停到位6号载车板车停到位69SQ63I8.4挂钩13松到位挂钩6松到位70SQ64I8.5挂钩13挂到位挂钩6挂到位71SQ65I8.614号车位限位开关7号车位限位开关72SQ66I8.714号载车板升降故障7号载车板平移故障73SQ67I9.014号载车板有车7号载车板升降故障74SQ68I9.114号载车板车停到位7号载车板有车75SQ69I9.2挂钩14松到位7号载车板车停到位76SQ70I9.3挂钩14挂到位挂钩7松到位77SQ71I9.415号车位限位开关挂钩7挂到位78SQ72I9.515号载车板升降故障8号车位限位开关79SQ73I9.615号载车板有车9号车位限位开关80SQ74I9.715号载车板车停到位9号载车板平移故障81SQ75I10.0挂钩15松到位9号载车板升降故障82SQ76I10.1挂钩15挂到位
表2.2 数字量输出表
序号*********26272829303***373839符号KM1KM2KM3KM4KM5KM6KM7KM8KM9KM10KM11KM12KM13KM14KM15KM16KM17KM18KM19KM20KM21KM22KM23KM24KM25KM26KM27KM28KM29KM30KM31KM32KM33KM34KM35KM36KM37KM38KM39地址Q0.0Q0.1Q0.2Q0.3Q0.4Q0.5Q0.6Q0.7Q1.0Q1.1Q1.2Q1.3Q1.4Q1.5Q1.6Q1.7Q2.0Q2.1Q2.2Q2.3Q2.4Q2.5Q2.6Q2.7Q3.0Q3.1Q3.2Q3.3Q3.4Q3.5Q3.6Q3.7Q4.0Q4.1Q4.2Q4.3Q4.4Q4.5Q4.6功能序号1号载车板左移401号载车板右移411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421号载车板运行432号载车板左移442号载车板右移452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462号载车板运行474号载车板左移484号载车板右移494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504号载车板运行515号载车板左移525号载车板右移535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545号载车板运行556号载车板左移566号载车板右移576号载车板上升586号载车板下降59挂钩6606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616号载车板运行627号载车板左移637号载车板右移647号载车板上升657号载车板下降66挂钩7677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687号载车板运行699号载车板左移709号载车板右移719号载车板上升729号载车板下降73挂钩9749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759号载车板运行7610号载车板左移7710号载车板右移符号KM40KM41KM42KM43KM44KM45KM46KM47KM48KM49KM50KM51KM52KM53KM54KM55KM56KM57KM58KM59KM60KM61KM62KM63KM64KM65KM66KM67KM68KM69KM70KM71KM72KM73KM74KM75KM76KM77地址Q4.7Q5.0Q5.1Q5.2Q5.3Q5.4Q5.5Q5.6Q5.7Q6.0Q6.1Q6.2Q6.3Q6.4Q6.5Q6.6Q6.7Q7.0Q7.1Q7.2Q7.3Q7.4Q7.5Q7.6Q7.7Q8.0Q8.1Q8.2Q8.3Q8.4Q8.5Q8.6Q8.7Q9.0Q9.1Q9.2Q9.3Q9.4功能10号载车板上升10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010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0号载车板运行11号载车板上升11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111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1号载车板运行12号载车板上升12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212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2号载车板运行13号载车板上升13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313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3号载车板运行14号载车板上升14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414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4号载车板运行15号载车板上升15号载车板下降挂钩1515号载车板传感器运行15号载车板运行自动运行手动运行载车板故障报警蜂鸣器车位已满挂钩故障灯车库温度报警车库可燃物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