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创新
浅谈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内容提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现实生活总是把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新课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新闻工作更是如此,与时俱进一直都是新闻更好服务于受众的指针和方向。于是新闻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与创新交相辉映。
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实践和创新亦步亦趋,同步并肩才能面对新的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是新闻观念的创新,要淘汰某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新闻观念。例如,把新闻传媒单纯看作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而与市场毫无联系的社会舆论机构的观念;把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作相割裂、相对立的观念;把新闻传播等同于某些思想观念的生硬灌输,等同于简单的、乏味的宣传的观念等等。如果新闻观念没有相应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
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在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方面,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与生生不息的新闻实践和创新相此,新闻管理体制显得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新闻传播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各种传媒遍布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占领市场和赢得受众,很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进行各项机制的创新,如用人机制的创新、劳动报酬分配机制的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资本运作机制的创新等等。
三是新闻业务的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新闻报道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对受众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概括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坚持以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宣传创新。
首先是视觉创新。就是把目光及时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新闻宣传要为群众所接受,报道的视角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的很多报道之所以离读者距离较远,往往从领导的角度、部门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去向受众介绍,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新闻报道成了硬性的“灌输”。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地认可甚至可以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况,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用这种服务性的思维去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会事半功倍。报道的认可率高不高,关键就取决于有没有转换报道视角,有没有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东西。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
其次是题材创新。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去寻找富有魅力的新鲜素材,开掘新闻亮点。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寻找新鲜素材、新闻事件、新的思想、新的规律、新的经验的过程。新闻题材的创新,切入点要放在老百姓的关注点、聚焦点上。没有百姓关心的新颖素材,新闻宣传就会失去活力。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挖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媒体每天都有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工作性强,但内中也含有群众关注的信息。采编人员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进行优化处理。追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寻找群众关切度高的题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公众的聚焦点。媒体要善于从工作性报道中开掘新闻富矿,而且应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药价虚高,一直是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平价药出售、深受群众欢迎的“老百姓”大药房,进驻杭城后却遭到同行全面封杀。浙江日报记者抓住这一新闻事件,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进行跟踪采访。以《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为开篇,整整一周内,每天用半个版的篇幅连续报道。这组报道不仅受到广大读者赞扬,也大大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它之所以收到好的效果,就因为题材贴近百姓,既积极引导舆论,又体现“民之心声”。
再次是手法创新。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表达手法。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珠,需要作者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起来。这根“线”,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独特角度,最能为受众接受的表达方式。报道手法创新十分重要。新闻实践中也有多种成功的途径。如:以小见大;静中观“动”; 逆向思维;讲故事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一位哲人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新闻要为群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一味沿袭固有的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宣传手法的创新当然应该与时俱进。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新闻,才能使新闻产生无穷的魅力。
第二篇:人口新闻理论与实践
人口新闻理论与实践
第一讲 新闻理论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中外学者众说不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新闻的定义做出了以下几个论述:
1、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变动的事实的发布。
3、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4、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5、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或发生的事实信息。总言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二、新闻的分类
按报道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人口新闻等。
按报道对象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会议新闻等。按报道地域可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按报道需要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按报道篇幅可分为长篇新闻、短小新闻、标题新闻和一句话新闻等。
三、新闻的结构和五要素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
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个要素。
四、新闻的特点
1、真实。没有虚构,没有夸张;
2、新鲜。新近事件,内容鲜活;
3、短、快。短小精悍,时效性强。
五、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2、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质量,主要是指新闻的使用价值;
3、新闻价值是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在群众中受到的重视的程度。
总言之。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读者或观众了解社会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等所需要的素质,是衡量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的标准。
六、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各种形式,它是新闻写作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常见的新闻体裁有三类:
1、新闻报道: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报社副刊:散文、杂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和新闻题材的区别
新闻体裁是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新闻题材是新闻作者在新闻稿件中用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基本材料
七、人口新闻的特点
1、理论性、政策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理论问题,同时又常常体现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涉及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
2、科学性、知识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人口规划、人口统计等科技知识。
3、群众性、敏感性强。人口新闻涉及到每个公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关系到人口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第二讲 怎样写好新闻稿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计生人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工作中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作为计生新闻宣传人员,就必须具有新闻敏感的能力。比如,在落实‚两户‛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帮助‚两户‛脱贫致富,农村中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等等,都可以发现新闻亮点。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新闻人员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我们计生系统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社会来到我们计生系统,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写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特约通讯员。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新闻稿的前提。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宣传人员,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新闻写作者视野并被新闻写作者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中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新闻写作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所以,搞我们计生宣传的同志,设这么一个笔记本,除了记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外,还可以多记些农村生活中的传闻趣事,它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它起到了一个吸引读者的作用。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国际新闻体裁分为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四大类。我国常见的新闻体裁有5类: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新闻特写。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体裁分类也有了不断扩展。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新闻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稿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宣传人员,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经常写稿的人来说,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臵、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对于计生新闻宣传,我们提倡‚报喜不报忧‛,多做正面报道,不做反面报道。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后面还有要求。关于投稿问题,我向大家教个‚馊主意‛。在新闻界,不允许‚一稿多投‛,我认为这是对专职记者的一个职业限令,而对于咱们基层通讯员来说,它无法限制。所以,你一篇稿子写好后,可以分别向与计生有关的报刊、杂志、网络投送。
五、怎样当好一名计生系统基层通讯员
一是认真学习,积累知识。我平时注意多看报纸多看电视,把精彩的文章剪辑到笔记本里;看电视时把精彩的解说词记下来,不定哪天在写作时就能用到。另外,多收集学习人口新闻方面的资料。比如《中国人口报》、《陕西人口》、《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生》等,再就是广交‚新闻‛朋友,虚心向他们讨教。我认为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并且经常联系请教他们,请他们帮我改稿、登稿。
二是热衷新闻,耕笔于勤。通讯员与专职记者工作任务不同,但写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他们所采写的稿件涉及方方面面,而我们所报道的仅仅是人口计生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计生部门经常下乡,农村计划生育方面的所见所闻,相对而言要比记者见得多。基层通讯员好就好在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接触的新生事物也在基层。当地计生工作如何实现了转变,出台了新的政策或工作举措,不会没人去写而得不到宣传推广,尤其是农村里发生的一些‚不起眼‛的典型事例不被淹没于大海。所以,作为基层通讯员,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公布于群众、宣传于社会。热衷新闻,除了写稿之外还应当培养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美德,养成宣传好人好事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是诚挚的、丰富的、能够吸引人的。
如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一个字:‚勤‛。勤跑路、勤观察、勤动笔。勤跑路,别指望单位给你派车,自个儿坐班车、或骑自行车、或搭三轮蹦蹦车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去采访、去写稿,这样也可避免陪同人员过多而影响采访效果。勤观察,时时注意身边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生事物。勤动笔,把获取的最基础的素材记下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去之后再加以整理、润色、修改。总之,在采访活动中,要保持和发扬计生战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把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体现在人口计生工作当中。
三是善于观察,用‚心‛采写。有专家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通讯员写稿,不在于你的写作功底有多厚,而在于你的思想境界有多高。只要把自己投入到新闻事物当中,用‘心’去体会,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精彩的。我们就是一台复印机,把新闻事件用我们的笔复印到报纸上。作为通讯员就必须具有新闻意识,善于发现新闻、采撷新闻。
比如,一人口新闻记者采访一个男到女家落户的独生子女户,在采访中,那人的丈母娘说了这么一段话。记者说:‚您娶了个好女婿,真有福气啊。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嘛。‛你听她咋说:‚生儿生女不一样,儿子娃不知娘老子的疼,女子娃最懂娘母子的心。人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的女婿就是我的个娃。‛这个素材记者取到手之后,大量运用了那个丈母娘的语言,题目就叫做《上门女婿比儿亲》。
六、撰写上报人口计生新闻稿件注意事项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保密局出台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上报信息内容应翔实、准确,符合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规定。文字表达清晰,要求尽量配有相关照片和图表。上网的图片及资料各单位提供电子版。并规定了不准发布的信息范围。
1、凡国家秘密、涉及国家秘密内容的相关资料及文件、内部办公信息或暂不宜向公众公开的事项不得上网;
2、凡使我在国际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影响工作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敏感的问题;
3、未经委员会领导批准公布的关于人口、计划生育的统计数据;
4、尚未公布的关于全国性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变动方案;
5、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恶性、突发事件;
6、有关弃婴儿、人流引产数、节育手术死亡率及尚未公布的人口计划统计数据;
7、文字不精练,数据不准确,事实不可靠的文字、图片资料。
8、国家、省、市历年统计报表中的超生社会抚养费数;未经上级部门和国家统计局批准公布的人口总数、出生数、死亡数、出生性别比;
9、网站信息不得出现结扎、人流、引产、突击活动、专项治理、集中活动等引起侵权误解的字、词。
10、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关于宁强县人口网站信息管理工作几项事宜
一、宁强人口网站概况
2003年4月,县计生局建立了宁强人口网站,设立了‚计生动态‛、‚基层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生殖健康‛、‚综合治理‛、‚利益导向‛、‚流动人口‛、‚协会工作‛等栏目,2011年改版又增设了在线投稿等板块。
二、报送稿件注意事项
为保证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上网发布内容必须经过认真核对和审查。基层稿件,必须经宣教科负责人审核签字,由分管相关业务的领导审查签字后发布。宣教科在网站发布信息时,提交负责人签字的文字稿件,同网站发布信息登记表一并作为存档资料。
希望大家经常浏览我们县人口网站,并竭诚欢迎基层同志踊跃投稿,把我们的人口网站做大做强。
以上是我对新闻写作方面的一点认识,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第三篇:新闻的创新与立意
新闻的创新立意与角度(如何让新闻内容更深入)
一、何谓新闻的创新立意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如果要展开来说,大学里面也有专业的课程,我们简单的理解的话,不妨分解来说。即:何谓新闻,何谓新闻创新立意。
1、2、新闻的概念: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创新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一般来说,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新闻立意,新闻的核心所在,是对新闻事实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其服务于新闻的特性,要求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深刻性。可以这么说,每一条新闻都有其立意,要想让新闻的内容更加的深入,它的立意就必须深刻。
为什么要立意?
采访之前,首先要立意,这个立意包括新闻成立。无论遇到突发事件,还是随机采访,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在采访,而不是在包打听。采访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而包打听寻求的是刺激。人们对于刺激性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错觉,从而影响事件真实性,作为新闻的采写者必须控制这种局面发生。
有个朋友是一个单位的宣传干事,他开始下基层采访时,先后找了二十多个官兵了解情况,人家说什么他就记什么,还唯恐漏记了什么,可是当回到机关准备写稿子时,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挑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你了解的只是一般情况,而不是新闻素材,更不是你急需的新闻素材;你采集的是屡见不鲜的事,本身就不属于新闻素材;你了解的是“大杂烩”,没有一件完整的、突出的、发人深思的事件。很显然,这种采访是失败的采访。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白自己采写新闻的立意到底在哪里,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所以说,先立意,立好意,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采访与写作,才不会在采访中感觉手足无措,无处下手!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虽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一篇好的新闻,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事实的报道上而已,它还必须要有传播的正确性,也就是新闻的导向要正确。
例1:近日,湖南津市市纪委驻该市教育局纪检组发布的一则通报,引起了网上的普遍非议。该份通报称,市纪委一名常委带队突击检查教育系统一些单位领导的办公室时发现,有些抽屉有烟、咖啡、零食,还有小说、散文、时事类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据此,津市纪委发通报给予了警示。在遭到舆论质疑后,津市市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纠正了市纪委此举,并称纪委的前述行为存在“标准把握不准、检查方法不当、工作程序欠妥的问题”。
例2:2006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简文豪向10年都拿不到临迁费,更无法回迁的上访群众深深地鞠躬致歉,像这样一个举动,我们应该如何来立意?如果需要正确立意的话,我们应该重点从政府部门包括其领导在内的各级公务员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履行职责的意义来下手。但有的媒体却认为,这说明了广州市在住房拆迁、房产行政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十分严重的渎职、怠慢百姓现象,国土房管局与群众存在深刻的鸿沟,矛盾的积累,到了局长不得不向群众鞠躬谢罪的地步。这显然是颠倒了轻重,没有从正面、积极方面揭示对群众“非凡之礼”的意义,立意显然就存在极大的偏差。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环卫工视频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简单的来说,就是拔高!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例1:苏仙岭假期送雨伞 例2:王宽
二、何谓创新新闻的角度
其实,新闻角度和新闻的立意是密不可分的,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往往决定了一条新闻最终会拥有一个怎样的立意,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而选择什么样的立意,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角度来进行提现。可以这么说吧,没有一个新颖巧妙的角度,就很难提炼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立意;而没有一个高远的立意,采访者也很难由此去选择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
1、新闻角度的概念: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简而言之,新闻角度,就是指一件事情发生了,记者应盯紧哪些细节,阐发什么样的观点。
2、选择新闻角度的重要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观察事物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最佳角度的选取。角度选择好了,就能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新闻价值。例如:陕西米脂学生被砍事件,伤19人,死亡9人!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立体的,新闻角度不同,新闻作品也会呈现多样形态。避免雷同,做出“独家新闻”的角度就是好角度;增加可读性,做出趣味或者深度、广度的新闻角度就是好角度。
3、究竟怎样选择角度
(一)新 ① 思想要新: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主题角度需把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单位的宣传工作也是一样,单位最新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有哪些新的工作重点与亮点,有哪些新的工作重心……。
例如:增花添彩(数说),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份美好
② 视角要新:要善于观察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以及平常很少见到的地方。要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来思考新的视角。
例如:伍露西钻下水道;水箱里的城管坚守;殡仪馆里的美容师等等
③ 表达方式和语言要新:要善于使用新鲜的词汇,积累新鲜的语言,从主流媒体近期常用的重点词汇中寻找与本部门相契合的新闻点。
例如:八荣八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五星级厕所等等
(二)逆向思维。
新闻工作者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打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新闻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新闻价值。
例: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在选择报道角度时就反其道而行。这篇报道所要表达的是扬州市在全国用工荒的大潮下因善待工人仍然用工正常,记者通过巧妙的寻找角度,体现出扬州“不差人”,进而提出加快推进用工转型,充分尊重民工权利的重要性。
(三)以旧见新。新闻采访中常见的就是大的主题下千篇一律,“你方唱罢我登台”。如果找不到新的主题,那么读者就会厌烦,不感兴趣。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推陈出新。
例:2007年太原日报刊登文章《晋源:两限产企业主动增加停产天数》就很有特点。对污染企业严查,对不合格的企业停产整顿是我国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某地区多少企业不达标被关停”等新闻常见于报端,这篇新闻在大的形势下寻找到好的新闻角度,从而体现了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深得人心,在太原市乃至更大范围树立起一个典型。
例:郴州市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关于罚款一百万。
(四)虚中找实。开会、看文件、听报告,这是记者采访中常见的事情。如何在这类采访中,在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里,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新闻价值,考验的是采访者的功底。
例如:许多记者在会议报道中找出一些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予以报道,就比一般的会议报道显得具体实在,也能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例:荣获山西省新闻二等奖的《“博士方阵”现身省城各大医院》的新闻线索就是从一次会议中获得。记者在文件里的一堆数字中发现新闻点,补充采访,从而反映出山西省各大医院“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性。
例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郴州城市管理工作就这么干!》2018年郴州市建设管理和国土资源工作会议。
总之,新闻的特性就是喜新厌旧!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就离不开创新二字,不仅要创新立意、创新角度,还要创新平台、创新手段(设备)。而要做出一篇立意高远、角度新颖的好新闻,更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实践。
今天交流的这几种方法只是一个提示,而大量管用的方法,还要自己在采访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去尝一尝。新闻采访的第一步,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迈出,任何教科书和高明的老师都是代替不了的。我们相信,只要你真心喜欢新闻采写,又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你就一定能成功地突破种种“瓶颈”,跨出采写好新闻的一大步!谢谢。
第四篇: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 王龙玉 方青云 发布时间: 2009/06/19 来源: 金华报业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
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很高,报道受到诸多框框制约,严肃的语言和僵化的报道模式使时政新闻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
报纸靠什么安身立命?当然是新闻,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我们的权威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版以“追求更出色的主流新闻”,做“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为目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3]
但是,在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妨碍了受众对它的接受和认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领导和媒体一头“热”(领导极为关注,媒体视作重点),群众和读者一头“冷”(受众不愿阅读,或者只读标题,过目即忘)。因而,时政新闻难以实现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时政报道不突破,新闻改革难言成功。”可见,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新闻事业要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
当前时政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群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经常被淹没在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中。再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单一,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伸,不少会议新闻经常是一事一报,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记者不能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这样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与群众的“口头舆论场”就会发生错位。实践证明,两个“舆论场”的交集越大,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时政新闻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时政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时政新闻的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本报关于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尝试和收到的效果
今年,报社党委、编委会为激励记者的创新热情,使记者能努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做深、做透、做活时政新闻,决定设立时政报道创新奖,获奖作品的计分奖励标准等同于月度好稿一等奖,这项工作实施两个多月来,对本报时政新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次“月月读”读书动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一个动员报告。按照通常时政新闻的写法,会后只需发个会议消息,重点报
道领导讲话就可以了。因为强调时政新闻的创新,记者没有照常规来处理这个新闻。动员报告通篇引经据典,用很多先哲和伟人的读书经历启迪大家,似一位长者在循循善诱,又似朋友间的促膝谈心,参加会议的人员普遍感觉到这次会议上的报告与以往会议中领导讲话的内容太不一样了!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政新闻创新题材。
会议结束后,记者立即着手写了一篇现场通讯《戒除浮躁、潜心读书———记市直宣传系统一堂读书动员课》。同时还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写了一篇会议消息,万一通讯通不过,就用消息代替,做到万无一失。但最终说明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是编辑、部主任还是分管领导,对创新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通讯稿一路绿灯得以见报。这一通讯刊发后,效果很好,基本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读者对此好评,领导也满意。在随后的评报会上,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充分肯定。
随着时政新闻创新的氛围渐浓,金华日报的许多记者在参加会议时,不是仅拿拿讲话稿,从中摘抄几句话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认真关注领导即兴的讲话,从中找出亮点。时政记者每天沉浸在文山会海里,对领导讲话不可能做到字字入耳,但是真正精彩的领导发言,尤其是新鲜的提法,是能够让人一听就产生兴趣的,只要善于聆听,就能从中找出新闻点来。
对于多年从事时政报道的记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思维,尤其在节日报道上。从每年与节日相关的新闻,除了数字上的变化外,很多报纸的内容和提法都差不多。对于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金华旅游部门也作了一个相关统计,记者拿到这个报表时,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无论从人数还是增幅上都与往年差不多,表面上看不出新意,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呢?通过对旅游业内人士深入的交谈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今年的涨幅不是历年最高,但是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很多产业萎缩的情况下,11%还是可以给旅游业注入很大的信心的。记者通过选取这一独特视角,写了《两位数的增幅提振了旅游业信心——春节黄金周近80万人次畅游金华》一文,虽然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出彩,但角度为之一新。
现在,在我们的版面上,至少在《金华日报》一版的时政新闻报道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变化:讲“事”的多了,讲“话”的少了,“一鱼两吃”的多了,后续报道多了,落地新闻多了,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认为,在时政新闻创新过程中,有这么一些做法值得总结:一是在采访会议时,要反复思考琢磨,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要传递给公众什么信息;二是在写作时,要与读者换位思考,并在字里行间尽量满足读者对这一新闻的信息需求;三是不求一步达到“变脸式”改革,而是从细处小处开始“描眉式”创新,比如在标题、导语等方面做一些小“手术”。四是要形成氛围,参与时政报道的记者要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每月都要给自己定下创新的指标。
尽管在当前时政新闻主要以领导人活动作为报道对象,领导职务大小与新闻价值和版面大小成正比的前提下,要创新时政新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并不代表时政新闻创新“无所作为”,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哪怕一小步,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身为时政记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时政新闻并不是格式化的新闻报道,对于广大读者,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开了什么会,会上领导讲了什么话,更关心的是会议是否有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对他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事实,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关于时政新闻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究竟以怎样一种方式改变时政新闻的枯燥乏味,让读者爱读时政新闻,以下几点,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在报道角度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工业项目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其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策性,但很少联系群众生活,让读者读起来不够轻松,很难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在时政新闻写作时,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拉近时政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二)在报道内容上,既重“人”,也重“事”,寻找新闻亮点。领导出席和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所以会议报道的重点应该放在事上。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群众的关系联系起来,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领导的空话套话。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将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是会议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做好会议信息的延伸,把会场之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具有大量信息的会议报道起来并不难,但作为一些领导经常性工作的政务报道,大多缺乏事件、动态、细节、形象,事实的可感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时政新闻写活,写生动,就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把功夫用到“会外”。
(四)要注重会议新闻价值的深化,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时政报道要善于做“加法”,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会议是新闻的富矿,会议为新闻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新鲜的新闻由头,可以为平时积累的零散的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党报的时政报道确有许多规范性的要求,更有许多一时难以打破的条条框框,但作为党报的时政新闻工作者,不能作茧自缚,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要正确处理好难和易、能和为、甘和苦的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创新,为生动实践“办报为民”的理念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所在部门:金华日报记者部)
第五篇:新闻实践报告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新闻天天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新闻实践报告。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新闻天天看》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社会实践报告《新闻实践报告》。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十七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十七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