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

时间:2019-05-15 06: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

第一篇: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

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

摘 要: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短板,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新闻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培养新闻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新闻学教育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机制,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动力来源,以导师制为组织保障,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新闻实务水平得到提高。关键词:新闻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导师制;项目教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理念的运用,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整个新闻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对的是,为新闻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新闻学教育却面临着考验,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新闻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差距,因“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1]而遭诟病,逐渐不受新闻业界待见,“新闻无学”论也有重新抬头的趋势。这与新闻学教育没有跟上新闻业的高速发展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生态已然形成,新闻学教育已无法满足新闻业的实务人才需求。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短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其新闻实务水平难以较快适应新闻生产的各项操作。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涉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性实践”[2]等,其中,课内实训是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某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后在课外运用的实践环节,综合实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环节,课程论文是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关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论文,创新性实践主要包括参加比赛、发表新闻作品或学术论文、参加实践项目、参与校内外媒体或平台运作等。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随意、松散,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节之间缺乏一种机制,一种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进行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对此,新闻实践教学的展开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环节着手,而应该创新教学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动力来源

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程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体制和制度。大学的本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科研和实践,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应该以教学过程为核心,“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考核评价学生,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深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3]。

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学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带着目标、压力和动力去安排学习任务。鉴于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其实践学分一般应占总学分的30%-40%。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可以规定学生的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以上才具有毕业资格。其次,改变只凭期末理论课程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陈旧模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成绩在学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考核当中,视学生在其实践环节的表现加权计算最终成绩。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含实践成绩)占30%-40%。其实,在提倡培养创新型和个性化人才的今天,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完全是有必要的。另外,对于学生取得的创新性实践成果,除了作为相关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之外,还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这种以能力评价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让创新型和个性化人才脱颖而出。

激励机制是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主体动机的一种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和考核评价机制一样,激励机制也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精神激励为主,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其中对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成绩优异者还应为其加量化分。对于课程论文完成较好的学生,除了表扬和鼓励之外,还可以直接根据论文等次评定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成绩突出的学生,应为其颁发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适当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实践,参加比赛获奖、发表新闻作品或学术论文的学生,为其加量化分并给与物质奖励;参加校内外实践项目、参与校内外媒体或平台运作的学生,为其加量化分并根据其表现给与物质奖励。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新闻实践奖学金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奖励实践成绩优异的学生。

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新闻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造性主体的作用。为此,新闻院系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建立一整套操作性强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公平、公正和公开地进行。

二、以导师制为组织保障

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比较早的尝试,它们很重视小型讨论班所能起到的作用。“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耶鲁大学长期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小型的研讨班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4]这种小型讨论班教学与导师制教学在功能上异曲同工。

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都采用传统的班建制教育模式,以教学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无差别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差异,容易出现学生众口难调和消极应付等现象,对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课更是如此。而导师制则着眼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将全班学生按兴趣、特长等分为若干小组,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的教育和指导工作,陪伴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全方位指导。这样,教师就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也能够发挥特长,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另外,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学生具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义务,更容易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导师制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人格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导师制带给专业教学的附加值。新闻实践教学的导师,除了来自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聘请新闻传媒业一线的记者和编辑担任。导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双向选择,组成“指导”关系的新闻实践小组。每位导师因为面对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新闻实务的长处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实践计划和方案。学生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指点学生,让学生结合新闻理论的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新闻实务路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命题或开放性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比如“怎样培养新闻敏感进而较快找到新闻点”的问题,导师就可以讲几个自己的经验:注意观察事件发展的异常之处,关注事件发展的转折点,从相关新闻由头中发现特别之处,等等。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之后,再与学生交流,了解他自己的感悟,必要时再给与指点。

导师在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上,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在大学一二年级特别是新入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等环节,布置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的基础性练习任务,而在大学三四年级则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性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内实训主要是指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由任课教师安排相应的实践练习,也可以由导师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实践练习,这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

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一般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点或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训练任务,比如教师在讲当面采访时,鼓励学生在经过一番策划后大胆地与被采访人交流,在学消息的写作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采访内容写一则消息。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或问题,在学完一个新知识后及时得到相应的训练,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于新闻实践教学而言,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中这样的训练任务会有很多,也很有必要。然而,除了这些基础性的训练之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性实践等提高性、综合性实践环节,就无法通过一项指定的任务达到训练目的。而且,学生毕业后在新闻媒体的很多工作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处理社会事件,已经超出了单一的任务范畴。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项目教学法就成为较好的选择。

进行项目教学,需要在接近真实职业的情境中设置一个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活动直接相关的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进行项目的分析、计划、实施以及评估等,最终推出一个或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项目教学需要重新分解教学内容,然后“整合知识点和教学任务,将教材中以章节为逻辑结构的知识点和教学任务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5]。一个项目往往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任务或者实际工作,它们都是基于完成作品或产品的需要而组织在一起的。为了完成项目,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应对所有现实问题,甚至为了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临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施项目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新闻实践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往往要和导师制结合起来,因为项目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一般是综合性的,且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不适合某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内进行。导师将新闻实践环节进行综合规划,在与新闻实践小组成员商议后,设置一系列相对完整且相互关联的实际工作项目,并配合课内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项目实施的具体时间。比如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为配合新闻史和新闻学原理教学,可以设置“媒体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媒介使用状况调研”“媒体舆论监督状况调研”和“媒体舆情研究”等项目;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为配合新闻采访与写作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针对某些特定事件,让学生到校内外媒体或学校新闻中心实习并做新闻报道,或者与校内外媒体合作,进行一些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的策划、采访与写作;在大学二年级,为配合新闻编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办报纸、网站,管理和维护媒体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或者进行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在大学三年级,为了与新闻评论写作和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对接,可以承办或协办校内外媒体的新闻评论专栏或节目,设置“传媒发展(年度)报告”“传媒经营分析报告”等调研项目,设立传媒工作室、校外媒体工作站等;在大学四年级,让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完成“传媒业务调研”“传媒业的社会价值”和“关于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等调研项目。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根据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播出等新闻业务,设置新闻实务课程和教学环节。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和数字化特征,新闻实践教学除了继续关注新闻内容的生产业务之外,还要关注新技术和新媒介本身,重视网络、渠道、平台和终端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教学已不仅仅指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播出等新闻业务的训练,还包括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对此,在进行新闻实践项目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可以多设置一些有关新媒体或依托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尤其是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市场化应用方面的项目。

进行新闻实践项目教学,学生应该处于项目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自行组织和负责学习过程,教师充当咨询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全程跟踪,了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搞好督促、监控、检查、指导工作”[6]。比如,在学生自办报纸的过程中,针对新闻策划、新闻编辑和版面设计等程序,导师可安排学生到媒体去体验编前会,让学生将同一城市同等性质的两份报纸作对比,引导学生赏析国内外精彩报纸版面等。

新闻实践教学在考虑新闻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同时,从自身的机制创新入手,优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动力、组织方式和实施手段之间的结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转系统,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新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李延保.从文化视角看大学改革[N].人民日报,2016-1-2:7.[2]陈文敏.媒介融合前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育审思[J].学理论,2011(4):195.[3]胡海霞,李钢.谈教学型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下的考试制度[J].考试周刊,2010(9):3.[4]眭依凡.美国大学创新性教育的特点与借鉴[N].中国教育报,2008-3-20:12 [5]段卉.以项目教学带动新闻写作课程改革[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21.[6]柳邦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讨[J].新闻界,2011(8):145.

第二篇:创新机制 强化实践

创新机制 强化实践 充分发挥中心组带动作用

沙日浩来镇党委中心组(2010年7月14日)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确保理论学习质量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围绕强镇富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狠抓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强化中心组带动作用,促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切实将理论学习与本地实际贴紧靠实,依托本地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肉鸡养殖业,有力提升了中心组学习的活力和实效,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健全机制。一是落实“一把手”责任制。领导重视、落实责任是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关键。党委书记作为中心组学习第一责任人,带头学习,以身作则,带动了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同时,我们明确各自分工和职责,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党务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中心组学习领导小组,确定专门工作人员,确保中心组理论学习正常化、制度化,为抓好中心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 是健全机制。健全机制是抓好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对于抓好中心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完整的中心组学习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中心组学习的顺利开展。我们机制上落实了六项制度。坚持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中心组学习发言、学习体会交流、学习笔记批阅、学习心得公示等六项制度,确保中心组成员年均自学120个学时、每年集中学习12次以上。每年年初,结合沙日浩来镇实际下发《沙日浩来镇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阶段性学习计划和专题学习计划,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针对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确立学习的主要目标,通过要求约束和目标牵引,促进学习深化。三是规范学习形式。在学习形式上做到“七有五统一”,“七有”指:有学习计划、有集中学习记录、有考勤登记、有个人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有学习阵地、有学习专项经费。“五统一”指:学习计划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笔记统一、学习考勤统一、学习档案统一。镇党委专门划拨学习专项经费,用于购买辅导书籍、录像教材、光盘及聘请授课讲师,中心组成员每人每年都坚持个人订阅2-3份报刊,每人每年阅读2本以上的图书,这为理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优化学习方式。采取专题讨论、观摩、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丰富了学习形式,优化了学习方式,使中心组 成员乐于学习。通过实地观摩让中心组成员和广大党员群众直观、深切感受到发展的迫切性和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镇确定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思路中,现场观摩和座谈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五是实行奖惩。强化督促检查是抓好中心组学习的保证。镇党委非常重视中心组学习, 对中心组成员学习开展及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督促,及时进行指导,确保中心组学习落到实处。对中心组成员学习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先评优、工资奖金等相挂钩。(二)创新思路,丰富载体。一是跳出原有模式,实行轮流授课制。每次学习由一名中心组成员进行专题领学或讲课,跳出“一人念,大家听”的老模式,增强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二是开展大调研活动。每季度在全镇开展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大调研活动,中心组成员深入嘎查村,结合各自分管业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出学习体会和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今年以来,镇中心组成员共开展大调研活动2次。通过调研中心组成员提出目前我镇范围内日光温室蔬菜的收益虽超过农民种大田的收益,但随着东北部地区大面积的建大棚,镇域内的蔬菜收益必然会受到冲击,通过考察建议在棚内种植果树,已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机。通过考察、聘请知名专家论证,在宝贝河、金星和校田地设施农业小区种植了600亩的桃树,目前长势良好。我们计划今年进一步扩大桃的种植面积,总面积达到3500亩,争取 桃和蔬菜的种植比例达到80:20。三是创造条件“走出去”学。有计划地派中心组成员前往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带领机关、嘎查村干部和当地农牧民到经济发发展有特色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学习先进经验。为解决设施农业农家肥问题,2009年我镇开始进行肉鸡养殖。针对肉鸡市场前景、养殖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疑虑和问题,组织3批200余人次前往长春、辽宁等地区培训学习,为肉鸡产业在我镇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四是利用远教资源专题学,以网促学。加大建设和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的力度,截止2010年5月在全镇范围内建立了1个镇级和20个嘎查村级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21个站点的建立使中心组成员、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掌握前沿理论更迅捷、更直观。五是实行信息化带动。2009年1月建立了沙日浩来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围绕镇域内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重点加强设施农业进行产前、产中操作技能培训,加强产后销售服务培训,广大农牧民通过图书、上网查询解决了技术和销售等问题,我镇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带动服务。

(三)把握核心,务求实效。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不断丰富学习载体,增强趣味性、提高自觉性,使中心组学习切实学深学透学出成效。一是坚持学习内容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基础。为夯实中心组成员的思想根基,我镇始终把最新理论前沿知识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围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先后组织学习、座谈10余次。二是坚持学习内容以解决发展问题为核心。每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时,都围绕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精心设计专题,坚持议中心、谋实策,集思广益,缜密研讨,科学制订了“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镇党委多次组织中心组成员深入已建和在建项目建设工地、农户田间地头,进行“开放式”学习和现场观摩,增强中心组成员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扩大理论学习覆盖面,增强带动作用。镇党委将全镇划分为机关站办所干部;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五个层面,层层开展理论教育。并聘请了3位理论功底深厚,文化知识广博、职业道德良好的理论宣讲员,进村入户送理论,确保全镇理论教育工作全履盖。每月指定一名中心组成员结合调研课题和中心组学习内容为机关干部上一堂课,与机关干部沟通、互动,推进工作,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创新中心组学习机制,使我镇中心组学习得到大力加强,学习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心组的学习带动能力也得到增强。

二、主要成效

建设学习型机关关键是要取得良好效果。在建设学习型机关过程中,要结合阶段性工作任务,着眼发展和创新;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落脚点,因此我们每次中心组学习都围绕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精心设计专题,言必及发展,论必及创新,议中心,谋实策,让理论学习融入中心、参与决策、服务发展,使中心组学习成为加快全镇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催化剂”,使中心组学习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思路清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在学习中统一思想、锤炼境界,有效促进了班子成员思想的“内化”和升华,达到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目的,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发展思路清晰。大家知道,我镇从2007年开始规划发展设施农业,2008年开始具体实施,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群众认识几乎没有,甚至有个别党委成员也对发展设施农业这一“新生事物”信心不足。思想发动是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攻坚克难。我们从中心组开始学习有关设施农业方面的知识,包括技术、国家产业政策等。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仅2008年3月中心组成员5次赴辽宁北镇、赤峰等地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学习讨论、“走出去”实地观摩,我们思想统一了,并 确立了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目标,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为全镇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群众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中心组成员身先士卒,主动承包大棚,中心组成员每人承包2栋以上日光温室,并发动亲戚朋友承包,为设施农业在我镇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在中心组成员的带动下2009年宝贝河设施农业小区1500亩的日光温室仅一个上午就发包完。截止2009年我镇已建成日光温室5600亩,春秋棚200亩。2010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水泉2200亩、宝贝河300亩和黑泡子村800亩的规划和征地任务。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了,发展思路清晰了,而且为全镇勾画了一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发展蓝图;通过中心组成员的实际行动带动,如今全镇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正亲手描绘着这张蓝图。

2、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在学习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带领群众加快致富的本领。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发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带动作用,学习型乡镇创建活动的开展。机关、站所干部学习的热情增加了,业务水平和办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而且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用具。农牧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3、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通过开展中心组成员调研活动,中心组成员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解决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有效搭建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在今年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中,我们入户率达91.8%。通过排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件,收集合理化意见建议5类。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征用土地2宗共2500亩,涉及资金75万元,未发生一起与征地有关的矛盾纠纷。通过加强中心组学习调研,提高了中心组成员驾驭局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农牧民的称赞。

4、各项工作有了明显的推进。通过狠抓中心组学习,强化带动干部群众学习培训,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三年来,镇党委获得市委、旗委的多次嘉奖,通辽市委的“五个好党委”,镇党委书记也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党务工作者”。2008、2009年全镇的各项工作在全旗评比中居前位。

总之,我们深深感觉到加强中心组学习对于统一思想、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质、促进各项工作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抓好中心组学习,使我们受益匪浅。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中心组学习与旗委的要求和所担负的任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理论学习的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理论学习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等。今后,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要求,突出中心、统筹全局,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中心组学习的成效,为我镇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提供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

第三篇: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小人精”。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学期间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家经常偷家里人的钱乱花,来学校偷同学的零花钱或零食,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不听教师管教,在课堂上与同学闹矛盾打架,事后逃离学校躲到偏僻的地方,让家长、教师无法找到;多数学生对校园里飘动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视而不见;许多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利用、欺负,这些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必会是阻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急待于进一步加强,鉴于此现状,我校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心动再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一德育主旨为特色,寻求教育的突破口,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正面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教育到位,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首先我们编写出一份《潞市中心小学学生每日行为习惯守则》,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接着我们便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问题。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是我们集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大型集会校长讲、班队活动班主任讲、每天晨会按照学校要求老师反复讲,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

课、语文课等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让学生对好习惯要求与做法知晓率必须达95%以上。多方面的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信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监察督促

在课间营造一种监察督促机制,弘扬好人好事,抨击违纪现象,限制劣迹行为,堵塞不良习惯发展和蔓延的渠道,促进与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为此我们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成立学校大队部监督岗,对各年级各班进行每日量化。

1、监督岗的运作

监督员的产生。监督员的直接领导是少先大队辅导员。监督员由每个中队选出各方面较优秀的队员上报少先大队部,再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集中开会时为其授袖章,宣布其工作职责等。

监督员的工作运行程序及其职责。监督员工作的运行程序是:早晨提前10分钟到学校大门口,协助值日教师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一二年级走读)。从晨练、早读、大课间活动、中午自修、到放学期间一律按时到岗工作。

监督员的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班级一日量化考核细则做好检查记载。

2、检查全校学生在校时的纪律、卫生、仪表等。

3、观察并记录课间纪律、安全、卫生和好人好事情况。4.检查各班环境区域内的清扫情况。5.填好“班级一日量化评分栏”。6.汇总一天来的监督情况,上报大队辅导员。

监督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该机制重点体现在日广播、周小结、月评估、学期末汇总上。

日广播——就是将监督岗一天来所观察发现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在次日早上的广播中播出,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劣迹现象予以曝光。

周小结——就是由大队长协同每日监督员做如实记载,对一周来各班量化分详实地进行统计、汇总。

月评估——就是将四周的工作进行综合整理。就一个月来全校监督岗上的所有情况,从共性与个性,成绩与不足,先进班级的保持程度,后进班变先进班的转化力度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剖析、评价,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学期末汇总——就是将一学期全校各班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一学期监督岗情况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归纳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表彰奖励一学期来的优秀监督员。

2、监督岗的作用

早上学生到校,学生佩带红领巾、衣着、个人卫生情况都要接受监督员检查。课间操在楼梯口设监督岗,学生的上下楼梯、言行举止也在监督员的监察督促下。食堂就餐是否按顺序排队,晚上就寝是否做到迅速、安静,都在监督员的工作范围内。监督岗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监督岗是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

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和行为控制,在激励与制约的机制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指导思想。激励与制约机制将学生个体的行为紧紧地和班级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学生个体的荣誉直接影响到班级的优劣,“想做”、“要做”、“禁做”成了学生行为前思想意识的检查站,潜在提醒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了好事能受到表彰,班级靠我增光,我为班级添色,同学间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班级的繁荣,随着好人好事的与日俱增,学校良好道德氛围也就逐渐形成。

(三)活动育人

活动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每学期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学校有小卖部,学生买东西后随地乱扔食品袋的现象很严重,当着老师他不扔,当着监督岗的值日生他不扔,转过身去他就扔,树丛里、花园边、墙角裂开的砖缝里到处塞,很令人头痛。我们就用两周时间开展专项活动,先是通过少先队开展“随地乱扔怎么办?”为主题的班队会进行大讨论,学生每人必须写上10条办法或主意,班会上人人发言,再讨论形成班规或公约10条,张贴在教室里,学生违犯了,就照班规处罚。学生人人写、人人发言讨论是让学生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内驱力,把不乱扔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班规是想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少先队还长期开展“弯弯腰活动”,看见杂物主动就捡,“弯弯腰”成了学生口头禅。

(四)常抓不懈

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容易反复,寒、暑假容易忘记,每年又有新生,所以坚持是关键。“坚守是一种品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段。在这一时段,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会有鲜明的效果。平时要大队部监督岗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些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由原来的自由涣散变得积极进取。学校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杂物的学生少了,讲究卫生自律的学生多了;自私自利的学生少了,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多了。校风、学风得到了淳化,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第四篇:探索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探索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争当试验区建设建设排头兵

-------赵岗乡石堰村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

石堰村位于赵岗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属浅山垄岗区,全村耕地997亩,山地面积1600亩,391户,1237人。近年来,石堰村抢抓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市级示范村建设机遇,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县乡两级的坚强领导下,勇挑重任,居弱图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探索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全村试验区建设建设各项事业开展的生机勃勃,稳步有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群众参与为基本点,探索文化引领新机制

石堰村依托三高“固始鸡”养殖养殖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固始鸡养殖文化引领全村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石堰村固始鸡养殖产业,建立以群众的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征询民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试验区建设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真正把全村农民群众引领成建设的主力军。村级着重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会议推动的做法,利用多种形式,特别采取一些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组织村干部送文件到村民组,召集群众利用远程电教系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成立村干部春耕夏收帮扶队,在田间地头征求群众对试验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带领村党员、干部到光山、平桥等参观学习开眼界等措施,广纳群众智慧,汲取群众首创精神,-1-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联动,群策群力,保障了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探索土地效用新机制

石堰是浅山丘陵区,耕地金贵,农民恋土情深,土地大面积流转工作难度很大。对此,村两委班子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做活土地大文章。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在充分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石堰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规范了全村土地流转的原则、范围、程序和工作机制,村级建立服务站,选配了土地流转信息员,规章制度上墙,操作规程统一。采取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集中群众资源成立农机合作社、邀请县农业局专家开办讲座引导乡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强强联合成立农技合作社,以合作社组织群众,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广泛吸引投资。召开由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及种粮大户参加的土地流转百人专题大会,进一步宣传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利用各种渠道在县内外发布土地流转招商信息,吸引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到石堰村考察、投资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已接受各类咨询200余次,接待实地考察47批次,全村落实流转耕地达800亩。三是规划文明小集镇。该村利用204省道穿村而过的优势,积极整合群众闲散土地资源,规划新型小集镇。在县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山南、槽坊两个试验区建设建设示范点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以特色产业开发为侧重点,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新机制 石堰村是全县固始鸡养殖传统村,在村级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以发展固始鸡特色产业开发为侧重点,立足传统,放大优势,闯出一条新路。1是明确一个目标。瞄准把石堰村建成“豫南养鸡基地”的宏伟目标,提纯固始鸡养殖,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效应。2是提供两种保障。对养殖户兑现政治保障和政策激励。在政治上对养殖户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群众发展养殖用地需求,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减轻群众资金投入压力。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支持。3是推广三种形式。群众自身条件和实力不同,注就了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对此我们大力推广三种形式。一个是对有一定影响力的养殖户,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已注册2家,会员180余户;第二个是对入行不久,实力较弱的农户鼓励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由村两委出面,协调三高养殖园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产品由三高公司以保护价回收,有30多农户采取此种方式投入养殖。第三个是在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方,规划发展专业养殖小区,构建养殖专业村。目前,全村固始鸡存栏量达100万只,产、供、储、销链条完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引导组织,以龙头催生基地,以协会组织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以资金投入为着力点,探索金融保障新机制

鱼无水不活,商无钱不灵,村两委始终把帮群众“找钱”作为试验区建设建设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没钱的难题。一是引导群众成立村民资金合作互助会,集聚民财办大事。吸引150户农户筹集股本30万元,已投放资

金20.8万元,帮助40户农户圆了致富梦。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主动与县农行沟通合作,在石堰村成立服务三农示范点,发放金穗惠农卡,向农户提供3—5万元的低息贷款。已发放信贷70余万元,有力地支撑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三是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至今争取县扶贫办累计对石堰村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试验区建设建设进程。

五、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探索事业发展新机制

该村试验区建设建设中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做好五件实事,深入推动试验区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农民新村吃上放心自来水。石堰村是浅山重丘村,目前群众居住较为分散。根据全村村实际情况,于2010年8月在小竹园村民组建设无塔供水厂一个,日供饮水量40方,铺设管网21千米,工程现已全部竣工入户,确保了300户、1237人安全饮水;二是建立旱涝保收田。该村属浅山重岗地带,地形狭长,境内取水渠系少,原有取水渠——亮山西支渠因修火车道和高速公路,被挖断,使得全村本就短缺的的农业生产用水更加紧张。为满足全村的农业生产需要,现新修、整修万方水库2口;整修南干四支渠1.5公里,配套涵闸30处,做到全村耕地旱涝保收;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石堰村被列为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村机遇,乡、村两级全力以赴,本着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想得深,做得细,抓得实,科学筹

划,精心组织,从4月12日到25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石堰村新农保的落实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68%,并于5月25日将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发放到全村103位花甲老人手中,掀开了我村农民养老机制的新篇章;四是迁村并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石堰村已在2009年由县民政部门挂了石堰村社区的牌子。根据全村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选址在本村小竹园村民组,火车站北道两边,规划建筑用地100亩,建成后可入住300余户,600人左右。目前,前期规划、征地、迁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虽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广泛动员群众新建、改建住房到新规划点建设,也希望能够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怀和扶持,以期能够尽快完成新村建设任务。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石堰村独特的区域位臵和区位优势,是建设新型中心集镇的良好基础。目前该村全力推动全村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开展,加大特色养殖的发展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从种植经济、劳务经济转向养殖经济,以标准化、园区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变农民、农民工为养殖业主、产业工人、农民经纪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村域经济,建设农民新村和新型中心集镇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

石堰村依托三高“固始鸡”养殖养殖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固始鸡文化引领全村产业发展,建立以群众的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征询民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试验区建设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真正把全村农民群众引领成建设的主力军。村级着重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会议推动的做法,利用多种形式,特别采取一些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组织村干部送文件到村民组,召集群众利用远程电教系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成立村干部春耕夏收帮扶队,在田间地头征求群众对试验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带领村党员、干部到光山、平桥等参观学习开眼界等措施,广纳群众智慧,汲取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联动,群策群力,保障了工作措施的落实。

第五篇:构建五大机制探索创新工作思路

本网讯(沈文俊 记者 周建新)峨边公安局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公安机关共排查矛盾纠纷300余起,调处294起,调解率达98%,其中,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成功调解处置6起非正常死亡停棺事件,解决医患纠纷2起。

一、强化“工作结合”,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大排查”格局

一是与矛盾纠纷大排查有机结合。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为契机,将各种矛盾纠纷大排查与“大调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0余条,全部落实了“四定一包”工作措施化解稳控,增强了社会预警能力,提升了维护稳定和谐度;二是与“大走访”有机结合。在开展“大调解”活动中,以“大走访”、“群众生活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警民互动,密切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派出所、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大走访”“群众生活月”等活动中,共摸排矛盾纠纷29起,化解矛盾纠纷35起;三是与公安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在“大调解”活动中,着力通过公安信访渠道,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使广大民警带着真情去温暖每一颗冷漠的心,用真心去打动每一位信访人,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真正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停访息诉。在“大调解”活动中,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下访”活动,共受理信访案件11起,重信重访、缠访、疑难案件停诉息访7件,特别是在县委政法委的直接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司法救助的形式圆满解决了红花乡李泽香长达16年的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四是与“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机结合。在“大调解”活动中,一方面对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及时受

理调处,对非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通过相关程序,及时分流移到专门机构进行调处,既规范了纠纷调解的主体,又规范了纠纷调处的内容,确保了矛盾纠纷调处活动的合法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对一些复杂疑难和不宜、不能现场调解的矛盾纠纷,健全了基层民警首接责任制,规范了源头执法程序,要求首接民警第一时间固定保全证据,防止相关证据灭失,为后续的调解或诉讼奠定基础,特别是对一些轻伤害等侵权纠纷和案件,因证据不足导致纠纷或案件不能及时处置而引起受害人投诉、上访、信访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降低了矛盾纠纷的重复报警率和有效涉法投诉,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率。

二、纵深推进,构建“大调处”网络

峨边公安县局大力推行公调对接工作模式,整合警种资源,建立完善三级联调、整体联动的大调解新格局。一是县局设立了矛盾调解中心,由分管治安的局领导主抓,由指挥中心一名副主任牵头,法制、治安、交警和派出所配合,对所队调解达不成协议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进行“会诊”集中调解;二是在六个中心派出所设立调解室,建立公安中级调处平台。各派出所由一名所领导主抓,确定2名调解民警,负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调解,将辖区内的98%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是设立13个派出所初级调解工作站。由一名派出所领导负责,由一名派出所民警会同乡司法所干部负责联络和调解,对连续2次调解不成功的,交中心派出所调解。调解,在分局设立社会矛盾调解室,由法制室民警担任兼职调解员。对涉及面广、涉及多个乡镇的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由县管局领导牵头,协调县政法委、司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调处。

三、完善机制,构建“大责任”体系

一是建立调处工作首接责任制。对群众的纠纷类报警、求助,首接民警必须先期稳控,并准确地为纠纷定性,分类处置,建立台账,实行“三卡”登记制度:对属于公安管辖范围的矛盾纠纷,及时填写“登记卡”,安排责任民警及时进行调处;对不属于公安管辖范围的矛盾纠纷,在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稳控化解工作的同时,认真填写“移交卡”,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县公安局,并提出工作意见,移交相关部门进行调处,对损害赔偿等案件经过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公安机关又不能依照法律、法规处理的,则填写“告知卡”,告知群众依法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建立调处工作培训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作为今年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定期组织民警进行培训,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相互交流工作心得,切实提高民警调处纠纷工作能力。今年以来,共举办了2期集中培训班,培训基层民警56人次;三是建立调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县局明确规定:派出所是治安调解工作的承办部门,治安大队是指导、协调部门,法制室是法律援助部门,政工监督室是纠纷调解的督办部门,不同警种和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在调解民事纠纷工作中做到相互策应、相互支持,形成公安机关“大调处”一盘棋的格局;四是建立调处工作包案督办机制。建立分管局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局属各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督办责任制,落实责任部门、责任领导、责任民警,采取领导包案、主动下访、公开听证、个案救济、集中教育、依法处理等多种办法,落实包督查、包处理、包化解、包稳控的“四包”责任制;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矛盾纠纷升级恶化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严格落实年

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倒查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落实措施,构建“大联动”格局

一是开展矛盾联排,提高发现能力。各派出所和县局各部门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和挂钩联系派出所工作制度的要求,每月定期与各乡镇综治、司法、信访等部门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联合排查工作,责任民警根据排查工作情况,在重点村社、单位物建2至3名社情民意信息联络员,广辟信息渠道,做到对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二是开展矛盾联调,提高化解能力。各辖区一旦发生纠纷,社区(驻村)民警、村调解委成员迅速介入,及时、妥善开展联合调处化解工作。对排查出的重大和疑难矛盾纠纷,由责任部门及时组织各相关部门力量,逐一落实调处责任,限期调处,形成联动机制和工作合力,确保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0%以上;三是开展矛盾联控,稳控重点矛盾纠纷。对暂时未成功化解或化解后可能出现反弹,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时报告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各部门按照“主管部门明确一名责任人、基层组织明确一名观察员(信息员)、派出所明确一名责任民警”的原则进行稳控,跟踪掌握动态,把握化解时机,及时组织调处化解,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

五、务求实效,构建“大督导”保障

一是及时掌握情况。县局大调解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全局大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研判形势、整合资源、协调推进;二是搞好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检查督导。县局不定期对“大调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分析群众信访、投诉案件情况,并上网通报。四是落实责任追究。对因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力,导致发生

问题或群众多次信访投诉经查证属实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对产生严重后果的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下载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来论述实践性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找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来探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可行模式......

    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创新

    浅谈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内容提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现实生活总是把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新课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新闻工作更......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人才培养探索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相互帮带,在高技术人才的带领指导下培养新进人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发展,使已有经验快速交流,新的疑难问题便于团队集思广益去解决,提高问题解决......

    护理专业实习生创新实践探索

    护理专业实习生创新实践探索 宋丹赵莉娟江志虹等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护生素质,特别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方法对实习前学生按自愿和兴趣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对兴趣......

    创新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机制曲家中学 2013年3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突出机制创新 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把优化制度环境、突出机制创新作为着眼......

    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社区矫正新途径(汇编)

    创新“1234”工作机制 探索社区矫正新途径 薛城区是全省首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区(县)之一。2004年以来,该区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教育感化、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探索并......

    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