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2019-05-14 14: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导学案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篇: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Gswhgzywbx2——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 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4/12/2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kuā)謇(jiǎn)朝谇(suì)蕙纕(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偭规矩(miǎn)忳郁邑(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鸷鸟(zhì)攘诟(rǎng gîu)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 jí).......方圜(yuán)延伫(zhù)..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不安 进不入以离尤夕: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2)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3)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4)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5)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着重,推重).(6)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作动词,哀叹,痛惜).(7)苟余情其信芳(名词作形容词,美好的).(8)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加高).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

品或诗文、书画)(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废弃、贬斥 今义:代替 .(8)忍尤而攘诟 古义:忍受 今义:排斥,抢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即“长余陆离之佩”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即“高余岌岌之冠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 状语后置句,即“既以蕙纕替余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即“于兰皋步余马兮”

(6)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即“又以揽茝申之”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在《解读与拓展》资料书后面第154页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謇()朝谇.()蕙纕..()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鸷.鸟()攘诟..()兰皋.()芰.荷()方圜.()延伫.()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夕: 芳菲菲其弥章: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2)鸷鸟之不群.兮()(3)屈.心而抑.志兮()(4)步.余马于兰皋兮()(5)固前圣之所厚.()(6)哀.民生之多艰()(7)苟余情其信芳.()(8)高.余冠之岌岌兮()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今义:(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 今义:(8)忍尤而攘诟 古义: 今义: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揽茝.(溘.死(岌岌..()))

(3)高余冠之岌岌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5)步余马于兰皋兮

(6)又申之以揽茝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组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谇(zuì)谣诼(zhuï)揽茝(chǎi).... B溘死(kâ)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方枘(ruì)..... C芰荷(zhì)偭规矩(miǎn)鞿羁(jī)攘诟(rǎng).... D方圜(huán)杂糅(rïu)岌岌(jí)兰皋(gāo)....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怨灵修之浩荡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 ..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固时俗之工巧兮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 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 鸷鸟之不群兮 B 屈心而抑志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D 长太息以掩涕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C 《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3)长太息以掩涕兮。

(4)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二篇:《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主备人:信阳一高 2017年11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相关艺术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鉴赏《屈子行吟图》:

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描画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意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强化了屈原庄重、傲岸的神态和精神气质。

二、解题

解释:“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骚”: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三、诵读——感知诗韵

学生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作用: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简介: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骚体特征: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品味诗境,把握情感

阅读、思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独具魅力。五.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六.作业:

翻译背诵全文

第三篇:《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之能周兮 ③制芰()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二、了解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简介“楚辞”

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四、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2、研讨课文:

⑴、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1--3):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⑵、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二、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疑难指津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六、课文小结 :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达标训练】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C.①③⑤

B.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答案

1.①miǎn ②yuán ③jì ④jí 2.D 3.D 4.(见课本注解)

【达标训练】答案

1、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5、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6、解析:选A A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第四篇: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

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第五篇:《离骚》学案

《离骚》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同难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预习导读训练】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而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1

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读准字音

修姱()謇()谇()揽茝()谣诼()偭()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

理解词义

修姱:谣诼:度:侘傺:溘: 岌岌:陆离:昭质:游目:惩:

古今异义

穷困:浩荡:

工巧:陆离:

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词类活用

謇朝谇而夕替: ..

回朕车以复路兮: .

固前圣之所厚: .

高余冠之岌岌兮: .

哀民生之多艰: .

文言句式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谣诼谓余以善淫。

步余马于兰皋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生成训练】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2、课文描写花鸟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3、试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并解释其内容。

4、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兴手法,试找出并说说其要表达的含义。

5、联系课文及其他相关作品,你认为屈原身上的哪一点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具有感召力?

6、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吗?

7、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拓展训练问题】

翻译体会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疾:怨恨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

穷:走投无路

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疾:疾病

⑤惨怛:忧伤,悲痛。

事:侍奉

⑥间:挑拨离间。

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上:上古。喾(音库)下:近世

以:表目的。刺:指责。

明:阐明

条贯:条文

⑨靡:没有。毕:全,都见:同“现”。

⑩约:简约。微:精深,幽微。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

(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

(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疏:疏远

(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濯淖:脏水

(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

(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

(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下载离骚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导学案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教学案

    《离骚》(节选)教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浏览P54注解①(2)关于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

    《短文两篇》教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养花--教师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年级:课 题阅读目标 六 备课教师: 养花 张勇杰 使用老师: 张勇杰 上课时间审核:学生: 36课型 精读 课时 2 1、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读后感(范文大全)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读后感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导学案”把课堂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步,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导学......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

    项链(教师)导学案(精选合集)

    第10课 《项链》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 1、训练快速阅读、梳......

    19春酒教师导学案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19《春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欣赏作品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亲人、对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