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教学案
《离骚》(节选)教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浏览P54注解①
(2)关于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3)关于《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2)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1、默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苗裔(yì)
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
....汩(yù)
搴阰(qiān pí)朕 zhen 庚.....geng 重.chong 扈.hu 莽mang 骐骥..qiji
2、熟读课文,掌握骚体诗的诵读节奏(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后教一】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二、【先学二】
对照课文和注解,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1、实词
帝高阳之苗裔兮 苗裔:后代子孙 摄提贞于孟陬兮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揆:揣度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扈:被,披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 汩余若将不及兮 汩:水急流通状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搴:攀、折、何不改乎此度 ..
2、古今异义
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
今义:认为 代序:古义:依次替代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 来吾导.夫先路道:通“导”,向导
4、词类活用 朝.搴阰之木兰兮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苗裔.(yì)
孟陬.(zōu)揆.(kuí)汩.(yù)
搴阰..(qiān pí)朕. zhen
2、指出加点实词意思
肇.锡余以嘉.名 又重.之以修.能
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朝.搴阰之木兰兮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教学后记:
肇.(zhào)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鉴赏文中语句,分析本文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读课文,对照“对话栏”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1-8句诗的大意。
①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②皇考为作者命名。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2、看9-12句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作者内美且修能。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3、13-20句写了诗人 早搴夕揽惜时修德,具体写了哪些焦虑?
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4、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二、【先学二】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句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当堂训练
1、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2、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教学后记】 《离骚》(节选)译文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太岁在寅那年,正当新正之月啊,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到世上。父亲察看揣度我初生的姿态啊,一开始就赐我美好的名字。
为我取名叫正则啊,又取了字叫灵均。我已经有这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上美好的容态。
身披香草江离和幽雅的白芷啊,还编结秋兰作为佩带更加芳馨。时光飞快,我似乎要赶不上啊,心裏总怕岁月流逝不把我等待。清晨摘取山坡上的香木兰啊,傍晚又把经冬不枯的香草来采。日月飞驰不停留啊,春天刚刚过去就迎来秋天。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唯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
你为什 不乘著壮年抛弃恶习啊,又为什 不改变原来的政治法度? 你若乘上骏马纵横驰骋啊,来吧,请让我在前面为你带路。
第二篇:《离骚》学案
《离骚》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同难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预习导读训练】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而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1
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读准字音
修姱()謇()谇()揽茝()谣诼()偭()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
理解词义
修姱:谣诼:度:侘傺:溘: 岌岌:陆离:昭质:游目:惩:
古今异义
穷困:浩荡:
工巧:陆离:
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词类活用
謇朝谇而夕替: ..
回朕车以复路兮: .
固前圣之所厚: .
高余冠之岌岌兮: .
哀民生之多艰: .
文言句式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谣诼谓余以善淫。
步余马于兰皋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生成训练】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2、课文描写花鸟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3、试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并解释其内容。
4、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兴手法,试找出并说说其要表达的含义。
5、联系课文及其他相关作品,你认为屈原身上的哪一点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具有感召力?
6、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吗?
7、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拓展训练问题】
翻译体会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疾:怨恨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
穷:走投无路
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疾:疾病
⑤惨怛:忧伤,悲痛。
事:侍奉
⑥间:挑拨离间。
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上:上古。喾(音库)下:近世
以:表目的。刺:指责。
明:阐明
条贯:条文
⑨靡:没有。毕:全,都见:同“现”。
⑩约:简约。微:精深,幽微。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
(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
(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疏:疏远
(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濯淖:脏水
(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
(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
(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第三篇:《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主备人:信阳一高 2017年11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相关艺术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鉴赏《屈子行吟图》:
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描画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意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强化了屈原庄重、傲岸的神态和精神气质。
二、解题
解释:“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骚”: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三、诵读——感知诗韵
学生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作用: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简介: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骚体特征: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品味诗境,把握情感
阅读、思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独具魅力。五.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六.作业:
翻译背诵全文
第四篇: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Gswhgzywbx2——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 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4/12/2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kuā)謇(jiǎn)朝谇(suì)蕙纕(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偭规矩(miǎn)忳郁邑(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鸷鸟(zhì)攘诟(rǎng gîu)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 jí).......方圜(yuán)延伫(zhù)..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不安 进不入以离尤夕: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2)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3)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4)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5)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着重,推重).(6)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作动词,哀叹,痛惜).(7)苟余情其信芳(名词作形容词,美好的).(8)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加高).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
品或诗文、书画)(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废弃、贬斥 今义:代替 .(8)忍尤而攘诟 古义:忍受 今义:排斥,抢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即“长余陆离之佩”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即“高余岌岌之冠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 状语后置句,即“既以蕙纕替余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即“于兰皋步余马兮”
(6)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即“又以揽茝申之”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在《解读与拓展》资料书后面第154页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謇()朝谇.()蕙纕..()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鸷.鸟()攘诟..()兰皋.()芰.荷()方圜.()延伫.()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夕: 芳菲菲其弥章: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2)鸷鸟之不群.兮()(3)屈.心而抑.志兮()(4)步.余马于兰皋兮()(5)固前圣之所厚.()(6)哀.民生之多艰()(7)苟余情其信芳.()(8)高.余冠之岌岌兮()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今义:(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 今义:(8)忍尤而攘诟 古义: 今义: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揽茝.(溘.死(岌岌..()))
(3)高余冠之岌岌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5)步余马于兰皋兮
(6)又申之以揽茝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组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谇(zuì)谣诼(zhuï)揽茝(chǎi).... B溘死(kâ)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方枘(ruì)..... C芰荷(zhì)偭规矩(miǎn)鞿羁(jī)攘诟(rǎng).... D方圜(huán)杂糅(rïu)岌岌(jí)兰皋(gāo)....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怨灵修之浩荡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 ..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固时俗之工巧兮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 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 鸷鸟之不群兮 B 屈心而抑志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D 长太息以掩涕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C 《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3)长太息以掩涕兮。
(4)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五篇: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
课题:离骚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
1、屈原,战国末期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 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擅长外交辞令。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 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 ”,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
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 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的主要作者是。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4.《离骚》代表屈原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全诗372句,249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伟大的篇章,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诗,它以炽热的感情、奇特的想象、神采飞扬的语言、严谨而完整的结构,表现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火热爱恋,以及决不同恶势力 的光辉峻洁的人格,抒发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
互动导学
一、导入直到今天我们过端午节时的一些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同学们知道是为了纪念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离骚》。
二、解题:“离”通“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 之思的作品。
品读感知
1、听录音,订正字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诵读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后展示小组成果。
3、讨论怎样朗读,自读两遍。然后选两位代表朗读。(流动指导)
能力提升
思考: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由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小结: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四层意思:①
;② ;③ ;④。从这四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作业
一是背诵全诗,二是梳理课文大意,三是思考诗歌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屈原与众不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
课外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选自《九章•涉江》)
1.上面诗段中屈原用四位古代贤人自比,他们依次是谁?
答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将重昏而终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声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凤皇”“露申”“辛夷”喻____________,“燕雀”“乌鹊”喻__________,“腥臊”喻____________。而众多的比喻又形成____________。反复的比喻是为了证明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社会。
4.将诗中画横线的诗句译成现代诗句。
5.诗中作者用“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来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离骚》中类似的诗句是哪一句?它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6.结合本诗与《离骚》,分析屈原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高一语文教学案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第二课时
课前小测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2)芳菲菲其弥章(章,通,)(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今义:)(4)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今义:)(5)屈心而抑志兮(加点字的用法:)(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式:)(7)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8)謇朝谇而夕替(句式:)
互动导学
一、导入:屈原,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楚国国君却一再将他放逐;他,原本可以像渔夫那样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圣君贤相的理想却令他割舍不下对楚国人民的热爱。他忘不了自己的使命,无法跟时代同流合污;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沉吟江畔、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最终只得以自投汨罗江来抗议当时的社会。(语调深沉、悲凉、感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伟大的人物,看看他的形象为什么能穿越千古、震烁古今。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二、先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感知这位伟大的诗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最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阐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巡堂给予指点。)
思考一:屈原的形象是怎样的?
思考二:结合诗句来看,屈原在诗中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合作探究
探究一: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探究二:杜甫的有两句诗:“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 “柳絮”何“来癫狂”?“桃花”怎会“轻薄”?其实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的具体呈现。《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移情法的典型。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看看屈原是怎样运用这些东西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提示:文中除了比喻,还有对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子
品读感悟
一、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明具体。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些句子,一起来感受屈原高尚的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些忠君报国、虽死不悔的誓言,这些坚持真理、永不言弃的执著,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二、让我们再来看看《离骚》的艺术特色。
1、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
2、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
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既替余以蕙课堂小辩
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组织正反方小辩)
小结: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绝不能动摇和悔改;为了追求真理,在曲折而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第一课时答案
2.通假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4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的样子)•(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4)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 ①名词用作动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 羁兮(束缚、约束)鸷鸟之不群兮(合群)②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 在晚上)(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②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为„„悲伤)6.文言句式(1)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状语后置句 谣诼谓余以善淫 步余马于兰皋兮(3)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4)被动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5
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四层意思:①受屈遭贬的原因;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从这四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课外阅读练习
1、接舆、桑扈、伍子、比干。
2、答案:任用、正、一再陷入黑暗的环境
3、答案:贤人 小人 奸邪之人 博喻 污浊不堪、政治黑暗
4、答案:怀着忠信而不得志,我就要飘然远行了。
5.答案:“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6.答案:往往用美好的事物比喻自己的品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色彩。
第二课时
屈原的形象是怎样的?
1:他总是奇装异服,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从衣着的不凡可以感知屈原独特的个性。
2: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高贵出身,他要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这就为他自己的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打下了基础。3:他总是那么的高洁,从不同流合污,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但须自圆其说)
结合诗句来看,屈原在诗中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的“兰皋”“椒丘”的意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这是楚辞常用的方法。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结合点如下:
1、“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的“美政”理想,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而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2、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出于对理想的信仰,对信念的执著,对楚国的爱,他的心里一再受伤,但九死不悔,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热忱。
3、屈原不怕任何的打击报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为国家四处奔走,哪怕被小人进谗言,也不担心,只是担心国君不信任、不重用自己。对国君的劝谏充分表明了他圣君贤相的理想。
小结:与众不同的出身、高洁的品质、誓死不变对楚国的爱、绝望中最后对楚王的期待„„凡此等等,充分表现了屈原不同流合污、执著于理想的高尚情操。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结合诗歌,看看屈原是怎样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一句中“蛾眉”,喻指高尚德行。“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蕙 ”“揽茝”“芰荷”“芙蓉”“芳”“昭质”等都喻指自己高尚纯洁的品质。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2、对比
“众女”贪图个人享乐和造谣、诽谤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国情感。
《离骚》的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
2、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茞”“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
学生自圆其说即可,老师适时引导
用心 爱心
专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