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就能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确“飞蛾”、“夸父”、“姮娥”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旸谷()倘使()一撮.()..
2、解释:.皓
.月()姮娥..()倘使:皓月:咏叹:凭栏:飞蛾扑火:
3、任选以上几个词,写一段话。
5、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曲》;《爱情三部
曲》;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引起巨大反响。
6、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哪轰轰烈烈的死。
7、文章中所提到的飞蛾象征着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人们赞美?
飞蛾本质上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但是它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个人的理想也正是在这种象征中表达出来。
8、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飞蛾和夸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飞蛾和夸父都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作为更高等的人类,当然为了追求光和热,也应该可以做到像飞蛾和夸父那样。文章开头叙述飞蛾和夸父,为后文作好铺垫。
9、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在文章中写自己对月亮的感觉的句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1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会有对月亮的那种感觉?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
二、学习·研讨
1、“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飞蛾和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的行为,整
个世界才会变得光明起来。如果没有飞蛾和夸父这样的勇敢者,我们的世界将被黑暗笼罩。
2、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嫦娥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嫦娥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
光的冰冷,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嫦娥的这种追求也正是作者心中的追求。
3、联系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日》和《月》都是作者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
较艰苦的持久阶段,全国人民在努力抗战的同时,也都企盼胜利的到来。作者在文章中歌颂光明,也正是为了赞美那些光明的人。
三.拓展·延伸
下面这些诗歌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选择其中的一两首尝试分析作者寄予诗中的思想感情?
《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学后记(总结收获)
资料夹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
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第二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语言的优美。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自学导航】
1、给加点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姮娥()....
2、解释词语:
旸谷:皓月:姮娥:露台: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而在《月》中又提到冷?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拓展延伸】
通过短文两篇的学习,小组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15·短文两篇
【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本文就“读书”这一话题谈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三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有鲜明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和语句,是启迪思想、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难点解析】
1、培根在《谈读书》中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作者还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好处是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有:(1)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这几句话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主旨归纳】
《谈读书》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鼓励人们读书求知。
《不求甚解》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读书的正确目的对比论证
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
树靶子
引出处事实论证
释新义
不求甚解援例子驳论引用论证
引语录
结上文对比论证
【文本链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xiá)藻饰(zǎo)诘难(jié)滞碍(zhì)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矫(jiǎo)睾(gāo)肾阐证(chǎn)要诀(jué)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提练()高谈扩论()烂加非议()逻缉()
不求圣解()能言善辨()
3.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A)
A、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等其他证件。
B、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D、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上。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破万卷,_下笔如有神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4)书犹药也,_善读之可以医愚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的知识。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我们的学习。
C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D)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解析】A“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的总结,它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或冒号.B
把“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改为“和”,把后一个“和”改为“以及”,使层次清晰.C全句为陈述语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创新能力训练】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9.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1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1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知识积累
(2)“啃”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3)“品”悟性升华
12.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13.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
(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三新精英园】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试题。
13、如果你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进行这次活动,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你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自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主题。
示例:主题:珍惜和平生活,加倍勤奋学习。
活动过程:⑴战争故事征集;⑵战争诗歌征集;⑶畅谈和平观。
14、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示例:战争推动文明的进步!没欧洲人入侵美洲,美洲将只存在原始文明不可能有现在美洲的发达文明国家!没有美国独立战争,现在世界上将没有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没有辛亥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将长久是腐败封闭的大清国或者已经亡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计算机科技、核科技、航天科技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硝烟也并没有从地球上销散。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已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请你以“战争、和平、统一”为主题就“台湾与祖国大陆”这一问题设计一句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①血浓于水,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两岸同胞一家亲,和平统一心连心。
16、写出描写战争的诗词三句。
答案: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当年在日寇侵华的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先生号召国民读史,以激发爱国主义热忱。他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德国领导人表现了忏悔的勇气。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2005年4月10日,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材料三:日本90年代以后,小泉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反悔的迹象;日本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无所顾忌,纵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此外,一些阁僚不断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日本不断单方面挑战中日关系底线。
探究结果示例: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可淡忘历史,知耻而后勇。捍卫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每个人人努力。我们应以斯言为座右铭,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警钟,时刻长鸣。⑵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德国正视历史,通过反思历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灰飞烟灭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了民族的灵魂。⑶日本歪曲历史、回避罪行、拒绝谢罪和赔偿,都是道德低劣者行径,是无法取信于国际社会的。我们要警惕日本,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日本领导人到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去参拜,极大地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亚洲人民无法接受的。日本国内仍有一些势力在为军国主义摇旗招魂,他们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以达到欺骗毒害下一代的罪恶目的。
第四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胡小伟
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课两位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导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导学难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人物篇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讲述介绍作者生平)
1、陶弘景
2、苏轼
二、诵读篇
1、比准确
正音:夕日欲颓其奇者yù荇.tuí与..xìng2、比流畅
3、比节奏情感
三、译读篇
1、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师生共同订正
3、重点字词落实
书:书信
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欲界:人间与:欣赏
户:门欣然:高兴地样子念:考虑,想到
逆:于是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句首语气词,原来是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四、思读篇
1、两篇短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1)《答谢中书书》描写江南山水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
(2)《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承天寺庭院的月夜美景。
2、诵读写景的句子,作品析批注。
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运用“以动见静”的手法。“乱”字,有繁声悦耳、动人心魄之意。到了“夕阳欲颓”,万籁俱寂之时,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跃腾欢,尽享傍晚时分的静谧与芳馨。这几句通过猿的啼唤、鸟的鸣啭、鱼的腾跃更显出山水的幽静,并且这四句通过朝、夕两个特定时段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文中哪些语句是作者的感叹?
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归隐林泉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何处无月?何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
复杂微妙的心境,透露了贬滴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五、背诵篇
1、《答谢中书书》总——分——总
2、《记承天寺夜游》夜游缘起——庭中月景——赏月感慨
第五篇: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
时间:2014.4
共计 2 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课件准备】
白板
【小组任务】
自学
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它们都是
(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颛顼()()
水潦()....
3、翻译加点词(1)、逐走:
(2)、欲得饮: ...(3)、饮于河:
(4)、大泽: ..(5)、邓林:
..【合作探究】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6、(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
(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
(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
2、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
(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问答题: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巩固拓展】
(一)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太宗论盗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用原问回答)(3分)
【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
【励志名言】
【组长签字】
【主任签字】
【校长签字】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自学质疑】
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
2、kuā
zhuān xū lǎo
3、竞跑,赛跑。
想要
黄河
大湖
桃林。【合作探究】
1、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1)、争帝位(2)、败后怒触不周山(3)、日月星辰都是朝西北移动,涛涛江河尽朝东流去(4)、《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6、(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示提高】
(一)1、追赶
赛跑
落下
想要
喝水
到
黄河 够
向北
他的
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2)、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常用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二)1、从前
撞
绳子
断
所以
这里
坍陷
积水
聚集(1)、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2)、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巩固拓展】
(一)1、⑴跟从(跟)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二)1、(1)有人(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3、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