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刘延春
审核人:王志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
(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在文中做好批注)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展示: 预习检测:
1.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加粗字:
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下列句子:(1).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应练习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5.找初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测试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短文两篇》教学案
《短文两篇》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汇,背诵课文。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意义,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学习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学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了解神话常识,学习《夸父逐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授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知识链接
1、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例如: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2、《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 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道.渴而死
弃其..杖
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4、学生口译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其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杖化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
个英雄的形象,表现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5、开过神话的主题。
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
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总结全文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
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六、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复习神话常识,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神话常识
2、背诵课文
二、知识链接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百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
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2、“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xī)、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3、背景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
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 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昔者..
怒而触.不周之山 争为.帝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维绝..
故水潦尘埃...
归焉
3、翻译重点句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学生口译,教师订正。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故事情节。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不向强权低头的人。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4、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两句话?
这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五、总结全文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
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喙:huì鸟嘴;詨:xiāo呼唤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 :yīn堵塞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
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甿:méng百姓
第三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蟾蜍(): 褶皱(): 追溯():。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二 .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新课标第一网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7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
短文两篇
作者
张晓风/周素珊
课时
两课时
设计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结合课文,参考资料和同步学习上问题,善于和小组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透过文字表面看出实质,从字面意思中,体会出语句中的深刻内涵。真正的读懂课文。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产生共鸣,能学为所用。学有所得。学会感悟。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试试吧,相信你自己,你能行的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握文章的顺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有因才有果。一定好好体会和理解 须细心细致阅读课文,并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紧扣思想和内容来回答问题。感悟文章表达的哲理,学习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学会在集体中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领悟文章中心,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学习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道树
一、导语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了,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增大”,这是为什么?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一某晚报载,一儿童溺入湖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过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挣扎的不足十岁的儿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币来,但终因无现金兑现,岸上的人就像看电影一般看着儿童沉入湖底。两个多么惨不忍睹的场面啊!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的英灵而长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看课文之前我们看几幅图片,出示幻灯片。
二、作家介绍
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她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著有戏剧、小说、杂文多种。她的创作贯穿着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剧作蕴含着中国故土意识。
三、检查预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行道树堕落点缀苦熬冉冉贪婪自豪繁弦急管 2、解释词语 贪婪: 繁弦急管 点缀: 红灯绿酒 堕落: 深沉 苦熬
四、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是行道树最动人的表白的语句用曲线画住。朗读要求:语调抑扬顿挫,要有感情的去朗读。
五、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行道树生活在城市的烟尘中,既忧愁又快乐。
2、行道树是一列——————的树。(填空)
用“忧愁”和“快乐”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为什么? 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或者:“忧愁”是 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3、你认为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六、合作探究
1、人行道旁的树象征了什么?这个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行道树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
作者通过借用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行道树这一形象的?
1、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他们甘愿自我牺牲,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2、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他们寂寞、孤独、苦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我们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行道树那样,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光彩。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我们为此承受牺牲,为别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也是幸福的。
七、研讨品味,理解下面语句。
1、“站在这双线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为了人类,行道树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之中,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的跌落。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行绿树的点缀,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凉局面。
3、“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八、体验与反思
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借行道树之口发出强烈的呼唤。呼唤社会上能够出现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也呼唤人们要尊重奉献者的辛劳,更加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九、拓展练习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 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 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_______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一、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周素珊简介 毕璞(pu),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毕璞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心灯集》等39部。《第一次真好》是她早期的一篇散文。毕璞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言之有物。毕璞生性乐观,常乐在工作(写作)中她说:“小说是我的最爱,因为无论在阅读小说或写作小说时,我都会暂离现实,化身为小说中人,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而浑忘自己正处在纷扰的尘世中。我把看小说和写小说都当作是一种卧游或漫游,而自得其乐”。
三、检查预习
1、给划线字注音
结实累累硕大十姊妹玲珑剔透孵鸟雏形一霎时柚子鸟巢
2、解释词语 风情 硕大 雏形 具体而微 低回 玲珑剔透
四、合作探究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作者给我们讲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写了她的什么经历? 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详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略写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3.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露营,做饭,坐火车,坐飞机,看雪,发表文章.)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我们怎样对待第一次? 珍重第一次让生命多姿多彩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 5.“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那奇妙是指什么?” 喜悦、新奇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6.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 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中的“珍重” 能不能换做“珍惜”? 这里的第一次都是指有益的第一次,充满喜悦、新奇和新鲜、刺激,第一次越多,经历也越多,感受也越多,所以越多生命就越精彩了。一个侧重重视,一个侧重爱惜,在这里是应该要重视,所以,不能换。
7.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8.“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是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是指具备了整个形体,两者形容的外形很有差别。
9、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 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有益的有骑车,受表扬„„
不能感尝试的有:偷东西,贪污,杀人,放火,吸毒„„
五、体验与反思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2、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六、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第五篇:8.《短文两篇》教学案(xiexiebang推荐)
《短文两篇》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体现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旸(yáng)谷 姮(héng)娥 皓(hào)月 呖.谷(lì)一撮.灰(cuō)浸.(Jìn)泡(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姮娥:嫦娥。
2、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3、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1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概括回答下面问题。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日:光和热;月:冰冷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
四、合作探究
仔细研读课文,交流探讨,说说你的理解。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日》,分小组探讨问题: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4、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月》,分小组探讨问题: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三、写法借鉴
1、本文运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对比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哪些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
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