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中式园林的启示
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中式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
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
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现代中式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模仿”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现代园林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规则式的景观易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是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一种升华。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在现代中式园林中,水体景观重在创造空间,通过水体的蜿蜒曲折使得空间变“大”,或是建造小桥,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水景形态上也是动静结合,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水景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典园林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造园艺术体系。不管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还是“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堆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时代变迁,地域文化融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美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置石和山石景观在现代中式园林环境中,置石一般和灌木或草本结合,山石多出现在较大的空地上,表现了石在环境中较强的造型能力,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想。面临现代环境艺术中无限的发展机遇,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潮流主导,置石与山石景观展示出不衰的生命力。但无论在石材选用、表现形式、处置办法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探索之中。景石的布置和山石景观的营造,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对景石的选材、山石景观的造型、意境的创造都要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深入自然,发现山石自然的精彩,创造出石材本身自然个性的一面。在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无中生有,应和谐有序,有感而发,认识和掌握景石自然特征与环境协调关系。根据景石不同特征可营造出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观艺术类型。
在继承古典园林堆山叠石艺术的同时,又宏扬传统的赏石置石鉴赏文化,发展其艺术成就。置石与山石景观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及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挖掘、完善传统置石与山石景观艺术理论,使其成为可资借鉴并部分继承的财富,展望前景,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艺术必然会发挥其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融汇于新园林环境之中。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尊重自然
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
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现代中式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以古鉴今,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当园林环境和文化心理相互交融才能给使用者带来长久的记忆和真正的平静。
现代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以中国红、琉
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黑色,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现代中式园林景观空间。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
第二篇:初探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初探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王月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装饰121班)
摘要: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己本身特有的美学特点,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水石、建筑、花木等作为造园的物质手段,依照“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融于自然”的造园原则,对自然神韵,文化氛围特别的讲究。其独特地设计思想,使之一直在世界园林中有着很大的特色,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是由原来的园林设计发展而来的。通过研究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交织点,从而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及其意境的营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园林;影响;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1.3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1.4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2.1 抒发情感别具一格
园林建筑从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诗人、画家的苦心经营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所谓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园林建筑确实如同凝聚了的诗和画,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2构图原则独树一帜
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可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在进一步将,为了达到诗的境界,自不免要有一些飘忽于物外的东西。
2.3对待环境别有匠心
园林建筑力求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古典园林中,虽然自身的特点诸多,但是运用的造园手法却是有章可循的,其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3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
3.1抑景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采取抑景的办法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常迎门挡以假山、花木等。这种处理叫做抑景。常采取的方法有山抑、树抑、墙抑、房抑等。
3.2添景
风景点在远方,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植以乔木、花卉作过渡景,这些乔木和花卉便叫做添景。
3.3夹景
风景在远方,视线两侧空荡无物,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蔽起来,使远处风景显得更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3.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构景方法叫对景。
3.5框景
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或乔木树枝合抱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框其中,似一幅图画,便是框景。
3.6漏景
园林中常设露窗为装饰,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种叫漏景。
3.7借景
有意识的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4中国现代景观园林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基本上沿袭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思想,积皇家的气势与私家的幽美于一身,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开拓更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服
务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具现代理念,更为科学的现代景观园林美学思想.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有着高超的艺术成就。它把大自然的山水、花木移植于有限的空间,通过总体布局、院落组合、山石结构、道路设计、植物配制而再现了自然景色之美。其总的特点是通过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与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对比,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以小见大的综合艺术效果。利用自然又顺应自然、高于自然。巧妙而高超的运用建筑、山水、花木、书画艺术等,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综合艺术体。5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国家,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在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中,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性,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在喧嚣的城市中,更加呼唤自然,人们都怀着渴望中国文化、山水画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在发展中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多方面影响,去粗取精,探索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特色的发展之路。
5.1古典园林的建筑意境在现代景观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象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
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原本生硬的钢材和透明玻璃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5.2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在现代景观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的说就是建筑在园林中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作用等诸多因素而定,而最主要的则应考虑园林造景的需要。园林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如何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这就要考虑到建筑之间的色彩、造型、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处,如果为取得协调统一的效果则应把二者或多者的相似点强调出来,从而成为建筑群组的一个特征。有时候需要彼此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强调不同建筑之间的个性,以小衬大,以黑衬白,以横向衬纵向等手法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5.3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景点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园林景点提供游人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意境,给游人一种精神享受。将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和气象等因素为素材,巧运匠心、反复推敲,组织成为优美的园林环境。
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了两幢建筑,北京香山饭店是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的嫁接,为此赢得巨大声誉。另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它仍然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厚爱。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大堂中央,一方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堂两侧高达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光线从大堂屋顶的玻璃天窗倾斜而下,厅内圆洞式大门采用简洁手法,使人感到其特有的东方韵味。
5.4古典园林的装饰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多方位延伸,而建筑的艺术完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装饰艺术语言。
台北101在设计中溯源深层文化。以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八”作为设计单元.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在外观上形成有节奏的律动美感,开创了国际超高层大楼新风格,多节式外观,宛若劲竹节,节节高升,柔韧有余,象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建筑意涵。在建筑外檐的设计上运用了吉祥如意图案,使其更加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
5.5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有很多造园手法和构景手段,以及基本原则。动与静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一大特色,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一脉相承。动静的对比,表现在庭园中人们的活动场所,以及建筑的本身。
6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园思想精髓、空间设计的巧妙手法,景观配置的多样性、层次性,建筑生在园中的幻龙点睛作用,都是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中华民族园林宝库。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置身其中,不仅仅是学习其造园手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更好的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于此同时,要深入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的影响,将其造园思想、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网师园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网师园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网师园,起源于南宋,寓意“渔隐”,后清乾隆中叶重建,改名网师园。它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作为古典园林的典范,它在空间结构、动态特征和人文精神方面对现代园林的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园林景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符号
现代设计师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对自然的认识渐渐变得肤浅和模糊,对传统文化中先辈们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传统文化世界观的误读,导致在设计作品时候追求建筑小品、艺术雕塑蕴含的象征意义,用象形或隐寓的手法,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物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造成虚浮牵强的艺术效果。
现代园林因受到西方影响,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追求色彩明快、线条柔美,以获得愉悦的心情,现代园林已经弱化了园林艺术的思想传递和情感功能,重视感官的享受和居住的舒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条件逐步优越,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家园显得“意味深长”,同时,大多数普通收入的劳动者,开始厌倦了园林过分简单的色调和线条,希望改变这种“一目了然”的现状。因此,园林设计的文化符号就显得弥足珍贵。
苏州园林源头可肇始于王维的辋川别业,标志私家园林走向人文精神化,它并非只是为主人提供休憩漫步的简单的私家庭院,园林的布置一定意义上反映园主作为文人、官吏、富豪的生活情趣。网师园,为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的退隐别业,筑园有“隐居自诲之志”,他以“渔人”自比。园名“网师”包含对《沧浪之歌》中渔父的超然之志的羡慕。
网师园地处苏州,该处园林多于宋朝出现的雏形,因此深受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景点布置中处处暗含隐居思想。如网师园北部“梯云室”,就体现了道教求仙的思想主题。该室位于园中轴线底部,提名来自唐张读《宣室志》:载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
中华民族两千年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使得国人对文人意韵和高雅志趣有着向往和追求,一旦其生活基本要求得到保障,就潜移默化产生对此的向往。文人意韵、士大夫情调、高洁志趣的向往,文化符号的认同和文化象征的追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思想信念升华的基本保证,而这些想法的外现除了诉诸于文字,便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直接呈现。
二、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和诗意追求
现代园林在一定意义上追求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多选择四季常青的常绿植物,以达到在四季都能够有景可观,但这却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美学上讲:简单而静态的东西,最先导致审美情趣的丧失,人需要审美对象不断变化,变异是引起美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装饰和布置造成了含蓄。网师园掘池叠山,模仿自然山林,让人在城市能够坐拥山光水色,使城市奢侈的物质生活和怡人的自然风景兼而得之。
网师园的园林的空间和时间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呈现景观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随着人的走动,步移景异。随着气候变化,朝夕晨昏之别,风雪雨霁的不同,花草枯荣,四季季相,园林景物具有连续和流动性。
三、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独特布局
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
综观网师园空间结构,以水为主,主题突出,布局紧凑,沿池布置自然,空间尺度斟酌恰当。并成功运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尤以小巧著称,摒除了堆砌罗列的繁琐风尚,是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
私家园林的营造,主要追求优美的山林之色,除了景物之外,还要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要在一块不大的基地之内,满足种种需求,就要求在小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的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的矛盾,这就需要高超的造园技巧。在此,古代的造园擘画师一方面创造出适应园林要求的 建筑风格,把房屋花鸟山水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风景,运用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方法,在有限的空间获得丰富的景色。但是却没有解决空间封闭拥塞、建筑和山石过于密集的特点。网师园水边有一小筑,名“竹外一枝轩”,小轩前疏梅横枝水面,淡月冷光,清香四溢。园林空间飘逸灵动。
四、园林景观的材料艺术和创造手法
网师园塑造植物景观选择花木品种的范围较为集中,这是由于建造者或者园林的主人将园林植物人化品格的缘故,能够为文人借景抒情的花木数量并不客可观,因而整个园林显得意蕴集中。以花木比喻人的志趣道德,如松柏的坚韧,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气韵非凡,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园主以此自比,体现高超的人物性格特点。此外,不同园林在选用主要花木的品种上的相似,值得园林植物有诸多共性特征,又因各园各有侧重,构成既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观特点。
园林景观的构造手法中,聚景和点景的巧妙运用,使得网师园在山水园林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代表性。园林聚景善用小院围合,淡化建筑外观形象,在建筑周围点缀山水,增强山林气氛,并向室内延伸。点景说的是网师园的一亭一榭一轩,点景点出诗情画意和山水的灵秀之气。
网师园作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对现代园林在在空间结构、动态特征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诸多借鉴意义,正在一点点为当代设计师们所借鉴,从而将其艺术技巧发扬光大,造福于世人!
第四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历史悠久,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理论的推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是世界园林之母并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它孕育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一件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它不断影响着当代和现代世界景观设计,而且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特点的比较,以及前者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来论述中国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以及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元素,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现代因素,发展创新。
【关键字】启示,影响,意境,继承,创新
【正文】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中国也是一个有悠久造园历史的国家,在园林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现存的各代名园不但向我们展示出灿烂的古代园林艺术,同时也在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样式,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园林,重新认识古典园林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园景创作的意义。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和大众新的文化修养条件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如何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迪,如何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创新,是我们学习现代景观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
综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中国园林造园原则说法不一。有人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按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诗情画意、形式独特、手法高超的原则来营造的。而《园冶》中按审美原则来造园的原则是:主张造园以雅朴、遵时、清赏为美,主张造园以灵活洒脱、变幻多端为美,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主张园林以幽静隐僻为美,主张园林以空灵远逸为美。有人说:中国园林的造园处理手法: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空间的对比、渗透和层次、藏与露、空间的组织和引导。还有人将其概括为:自由灵活的布局、空间分隔、空间对比、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对景与借景。我赞同将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四句话:因地制宜;山水为主;植物配置赋予诗情画意;空间的层次与变化。
园林的造园是要满足它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物质的方面是指园林的使用功能,如满足坐卧休息、遮荫蔽雨、游览通行道以及其它的活动。精神方面的功能是指园林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有统一园林景观的主题或情趣。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应该是整个国土内的生活,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它的基本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现在我们国内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我觉得现在国内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于追求西式风格,有些放弃了中国的优秀传统。那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呢?对于中国特色我有两种理解:一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传统古典园林景观体现在现代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他通常以亭台、楼阁、假山、小桥、曲径、池水、松竹梅菊等景观元素为特征。二是现代中国的园林设计应该引入现代的元素、构成材料以及现代表现手法,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精神”。古典园林都是围墙内的景观,而现代景观设计是房屋建筑以外的所有设计,是开放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都与古代人不同;古典园林景观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我们要搞好现代园林就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文化信仰,而非照搬西方。
景观建设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同步发展的,中国的园林是门综合的艺术样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哲学、美学、书画学、雕刻、建筑以及园艺学等;同时,中国园林作为人工自然的代表负载了更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从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环境观。
三、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1、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雨周围的环境和本身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好多设计都是在一块空地上,天然的石块溪流等都被推平填平,野花野草全用砾石覆盖,引进一大批外来的花草树木代替原来的植物景观,这样营造一个“人间天堂”。实际上却是破坏了植被地貌,与周围风景极不协调。而中国古典园林却“崇尚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形成的,具有自然界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宏观上要了解他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他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机一部记录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在空间上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客观赏,这省事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的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风景。
2、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结合文化来做;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吧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感受不到文化的气息,就是说没有把设计思想和设计本身融为一体。
四、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之美。
意境的蕴涵既深也广,其表述的方式必然丰富多样,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借助于人工的叠山里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第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购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给变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意境的信息。此类主题往往得之于古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第三,事先先不确定意境,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再现物境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通过这些文字手段更具体、明确的表述,其所传达的意境信息也就更容易把握了。正是由于园林内的已经蕴含如此深广,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远非其他的园林体系所能企及。
传统园林通过多种手段来营造意境,始终追求在精神层面上打动人心,同样,我们在当前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效果,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有当代中国风格的意境。
景观与建筑一样,都应该要以人为本,但是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来说的话就是要引导人,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的心态日趋浮躁,对许多事情来不及咀嚼与深化就又投入下一个迎面扑来的信息之中。景观设计者不应该迎合这种现象而是应该把民众引导入一个更高的精神的层次上,看看上海近几年来建造的众多的景观,有多少是人们留恋忘返的,有多少是象西湖那样令人激动不已的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它们在时间这个纵向的方向上产生了断裂。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当代这个西学东渐,向西方看齐的时段的脱节,其中虽然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冯纪中先生的方塔园,但是很多都是依样画葫芦,只知形不知意的抄袭,更有人迎合甲方的庸俗的口味做大量的堆砌和拼贴,还高举后现代主义的幌子。在国人眼中西方园林的特色是大场面,大气魄,所有的信息在一瞬间涌入眼中,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激动过后留下的没有回味,就象看现在的好莱坞的电影,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而中国的古典园林却是融入了诗书画等艺术的各种形式,不光从视觉上还从意境上把整个园林提升更高,每一次的游览都会因为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天气,当时的季节而不同。我并不反对西方的园林,我认为西方的园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学习并不是抄袭,相反西方园林还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做法,象法国的拉.维勒特的台地园,在一片绿树掩映的平静的水面的驳岸上刻下了“美丽的天鹅你垂下了头”这样优美的诗句,虽然没有一只天鹅,但是给人留下的遐想的空间是无限的,每一个游览者的脑海中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整个平淡的水面顿时变的绚丽。看看现在的上海的景观似乎没有这样令人遐想的景点,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国的古典园林并不是要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体现不民主的封闭的庭院,这是不符合当代实际情况的,但是古典园林的许多俯首皆是的闪光点,许多的设计手法是应该在现代中国园林设计中应用的。我国私家园林在挖掘封建文人生活上已经达到了我们现在难以企及的完美境界,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对生活挖掘的力度,从文人的性格、追求、交往、娱乐、排场、礼教、自我修养、甚至其人性的灰暗都有涉及并表现。而不仅仅去模仿它的小桥、水口、匾额、倾斜扭曲的树干等等形式。----我不否认,很多“技法”我们是要研究并学习的。
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逐渐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而大多数仿品放在景观中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或是值得大家赏心悦目的地方。
5、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各种评论的抨击。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六、总结
由于古典园林在其形成过程中,以树立和具备了社会所认可的形象和含义,借助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事人的审美趣味,又能做到因地制宜,还很实用,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感。因此,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更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营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而深刻认识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彭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李静主编,《园林概论》,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徐先玲,《园林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景观设计历史与理论
课程作业
姓名:魏琳 学号:15105686 班级:景观10-4班指导老师:赵警卫
第五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公园和绿地如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高速干道和汽车成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开。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的功能:工作、购物、居住、休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lter,Arkin,et al,1992;Aberley,1994;Register,1994;Roseland,1997;王如松,1988;黄肇义,杨东援,2001;宋永昌等,1999;黄光宇,陈勇,1997;沈清基,2000;李团胜 石铁矛,1998;王军等,1999;欧阳志云 王如松,1995;宗跃光,199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Newton,1971),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yle,1985)。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89,1993)。.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号?quot;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理
下面将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2.1 原理之一: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这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m左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医药功能。所以山林是整个居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哈尼梯田文化之美,也正因为她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见同样的生态设计经验(俞孔坚,1992)。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原理之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俞孔坚1992)。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
第二,减量(Reduce),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即使基于已有的技术,有学者认为人类可以用比现在少一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获得比现在高一倍的生活水平,即所谓的四倍数(Factor four,Von Weizs?cker 等,1997).相似的观点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只有将资源消耗量减少到50%,而发达国家减少到10%,地球的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于1994在国际上成立了”十倍数俱乐部“(The Factor Ten Club,见Von Weizs?cker 等,1997)。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只能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第三,再用(Reuse),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
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早在1971年,景观设计师Richard Hagg就提出利用西雅图的煤气工厂遗址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并于1975年开放(见Frankel and Johnson,1991)。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Peter Latz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见Brown B.J.,2001),该公园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占地230hm2,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俞孔坚,2001)。
第四,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俞孔坚,2000,2001)。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可能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经填去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
工业的生态设计要求工业生产流程的闭合性,一个闭合的生产流程线可以实现两个生态目标,一是它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二是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