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

时间:2019-05-14 14: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

第一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

现在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那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该怎么样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从饮食做起,都说病从口入,只要科学安排日常饮食便能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有好多,例如以下几种:

1、玉米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促进人体脂肪以及胆固醇的代谢,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最好是多吃一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类食物可有效帮助人体减少血液中脂肪的堆积和沉淀。所以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在平时应该多吃一些有效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食物,以此来保证身体健康。

2、西红柿

西红柿中除了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之外,同时还含有着大量的维生素,人体中很多必须的维生素都可以从西红柿中获取。而且在平时适量的多吃西红柿,还能有效的提高血液含氧能力、保持血管弹性,有效预防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海带

海带中含有最多的便是各种矿物质,这与海带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带中除了这些矿物质之外,其他营养物质也是较为丰富的,它可以控制血栓、降低脂肪和脂蛋白的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特别适合老年人养生食用。

4、茄子

到了秋季之外茄子的营养价值也开始显山落水了,茄子中所含有的物质可起到保护血管、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特别是对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更是有着不错的功效。

5、洋葱

老年人进入秋季后应该尽量的多吃些洋葱,它能帮助你更好的养生保健。研究证实,洋葱可以帮助老人舒展血管、减少血管压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饮食疗法——1.限制食盐的摄入科学研究表明,食盐量一般以每天8~10克为宜。盐量增加1克可以使收缩压升高28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5毫米汞柱。很多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也都证明,过多摄取食盐容易患高血压或加重高血压。过量摄取食盐还能使血小板聚集亢进,促使血栓形成。2.多吃降血脂食物(1)多素少荤血脂的高低常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都知道,吃素者血脂偏低,吃荤者血脂偏高,且容易发胖。肥胖者多容易引起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疾病,在生活中应养成多吃素食的习惯,并多吃一些帮助降血脂的食物。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能够帮助降血脂,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前者可以代谢胆固醇,后者可以阻止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纤维素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以保证人体正常排泄。(2)多食植物油某些人觉得用植物油炒菜不如用猪油炒菜好吃,有人爱用猪油做点心吃,这些均为造成血脂高的外在因素,故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如油菜、菠菜、以上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运28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夏季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 夏天积极防治莫大意

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患者觉得冬季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其实不然,即使是在夏季也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有资料显示,在 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往每年进入 5 月份后,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上升。因此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危害很大,那些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高温来袭之际,一定要注意自我防护和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为何夏季高温天气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原东方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杨苏生副主任医师指出,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比较大,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也逐明显增加。而气温较高时,空气湿度较大,含氧量相对降低,这就对人体耐受力提出很大挑战。此外人体为加强散热使血液集于体表,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反应。由于气压偏低时,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易诱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天时,心脑血管病患者应要注意身体变化,慎防心脑血管疾病爆发。

杨苏生副主任医师指出,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心态平和、调节情绪;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均衡膳食、戒烟戒酒、生活有规律等保健养生外,还需要积极坚持科学正规的治疗,从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反复,摆脱疾病困扰,获得良好的健康生活。

科学正规的治疗包括找专科医师专家诊疗,治疗方案确定,合理用药及坚持用药治疗等。心脑血管病人要注意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紧急时缓解病情。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疲劳乏力、肢体麻木、晕厥等症状时,要马上就医,不可麻痹大意。已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心血管病的患者,出现症状频发,症状加重情况,要马上就医,预防不测。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海江东医院通过血脂、血糖、肌酶检验,心电图、心动超声、动态血压监测、心血管造影等检测仪器可全方位、快速、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可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按照辩证施治、内外结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胸闷、心悸、心绞痛等心血管症状以及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感觉和运动障碍等脑血管症状,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血压,调节身体的平衡,改善新陈代谢的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报网讯(记者 查金忠 通讯员 陶骏 吴倪娜)南京的夏天一向炎热,立夏以来,天气骤热,温度大幅升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资料显示,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卢新政副主任医师解释到,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的消耗比较大,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也逐明显增加。而气温较高时,空气湿度较大,含氧量相对降低,这就对人体耐受力提出很大挑战。此外人体为加强散热使血液集于体表,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反应。由于气压偏低时,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易诱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天来临时,心脑血管病患者应要注意身体变化,慎防心脑血管疾病爆发。卢新政还建议,心血管病患者想要安然度夏,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警惕防高温,要防止情绪中暑,做到“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要防止“情绪中暑”,就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干扰,导致情绪激动失控、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二,要做到起居有节,适时运动。夏天应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较早,愿意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 6-10 时,这段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间。因此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进行锻炼。

第三,调查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2℃ 时,最好减少体力活动,可采取多种方法调节居室内温度,如启动电扇,通风换气;地面洒水或使用空调,使室内温度调节在26℃ 左右,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8℃。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必须外出时,要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第四,近年使用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居室内外形成温差。从家里走出户外时大幅的温度变化使心脑血管病人很难适应,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肌梗死或卒中,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 1 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最后,卢新政还强调,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夏日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淡,保证水分的充足摄入。夏季饮食要以清淡质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因为这些因素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突发性疾病。患高血压者应注意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下,同时提高摄入含钾丰富的食品,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及豆类制品。要注意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保证饮水在 1000 毫升以上,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进点水,这样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

6类疾病患者适合冬病夏治

上海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有经验的市民就会知道,一年之中冬病夏治的黄金季节到来了!若趁此时机抓紧治疗颈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肠道疾病等在冬季易发且很难治的疾病,不但能迅速见效,有的患者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后,还就此告别了此类疾病的困扰。

自古以来,“冬病夏治”就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中医防病治病的方法。为什么“冬病夏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江东医院中医科专家徐惠娟副主任医师指出,中医理论认为,颈腰椎病、哮喘这类在冬天容易发作的“冬病”,主要是跟人体阳气不足、寒邪内滞等有关,其宿根早已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就已存在于体内。夏天天气炎热、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最旺盛,患者的病情亦有所缓解,此时采用中医汤药、膏方调理、穴位敷贴、针灸等内外治方法辨证治疗,能够扶正助阳、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补气养血,平衡机体阴阳,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和减少此类疾病在冬季来临发作。

一般而言,以下六类相关疾病和症状,非常适合冬病夏治,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儿科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冬病夏治越早,效果越好,因为年龄越小,其免疫功能和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纠正。

呼吸道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寒性肺疾病、反复感冒咳嗽、变异性咳嗽、慢性鼻炎、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骨伤科疾病:包括精简腰腿疼痛、骨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患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虚寒性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妇科疾病:痛经、宫寒、产后胃寒症、手脚冰冷、经期容易感冒等。

亚健康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经常疲劳、失眠、胃口差、易出汗、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等。

近年来,上海江东医院中医科在以创新中医方法治疗脾胃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糖尿病、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需求。中医科专家非常注重为患者提供贴心到位的一对一诊疗服务,量身打造疗效确切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主要治疗6类疾病——

风湿类疾病:肩关节周围炎、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关节痛;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胃肠性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手脚冷寒症等;

亚健康疾病:反复头痛、失眠、易疲劳、易紧张、焦虑、反复感冒等。

骨质增生疾病:退行性病变、关节酸痛、肿胀,冬天四肢不温。

第三篇:小学生秋季疾病预防常识

小学生秋季疾病预防常识

一场秋雨一场凉,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可谓“多事之秋”。我们北方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提醒易感染人群,特别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饮食上应采取相应措 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预防伤风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秋季小儿最常见的疾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有:平时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要注意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间要注意盖被子;多饮水,平衡饮食,避免疲劳,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

二、注意扁桃腺炎:

小学生扁桃腺炎的发病率较高。有的学生平时吃药多,产生了抗药性,一旦感冒发烧,扁桃腺就肿大。预防扁桃腺炎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伤风感冒,不接触病人,增强营养,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三、当心气管炎:

秋季小学生感冒伤风后,容易并发支气管炎。常常咳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持续两三个月,甚至演变为哮喘。由此可见,预防感冒是预防支气管炎的关键。应注意不吹风,不吃生冷的东西,少在外面乱跑,避免夜间受凉和与病人接触。

四、秋季腹泻:

在秋季,腹泻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乱吃东西兼受凉的缘故。因此,要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不乱吃食物,不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防止腹部着凉。

最后,愿每个同学都能在金色之秋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历来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每年都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何能使广大群众更好地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希望能通过这种通俗易懂,一问一答的方式,使患者及家属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科学地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基本防治和保健方面知识。

1.什么是脑中风?得了脑中风怎么办?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它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重要。为了及早就医,就要对脑中风的早期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发病急、起病突然往往是脑中风的特点之一。另外,还可以有其它表现:头痛是常见的症状,脑出血时头痛更加剧烈,还可以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伴有呕吐、恶心症状,语言障碍,病人自己既不能说,也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或者是仅能听懂,但自己不能讲话。最常见的还是语言含混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它可以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有时也表现为单个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有的病人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如烫伤、割伤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严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不要惊慌,先将病人平卧,头稍微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肺中,同时还能防止舌、咽喉肌后坠堵塞咽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时还可以测量病人血压、并保持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联系当地急救中心,尽快把病人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还应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发病初期的病人,由于症状较怪,加之对脑中风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怀疑患了脑中风,一定要尽快就医。

2.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脑组织和脑干的微小的梗死,一般病灶范围0.2-15立方毫米,至CT和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愈来愈多的腔隙性梗死被证实,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脑梗死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的20%-30%。反复发作并产生多个腔隙梗死灶又称为腔隙状态。

3.为什么有些腔隙梗死的患者CT有病灶但临床却没有症状?

CT显示病灶而临床却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又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或静止性脑梗死。目前的研究表明并非无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易被患者忽略。另外无症状原因还决定于:1)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当病变累及内束的前肢、膝部、放射冠、基底节,外束和丘脑,并且病灶较小可以不出现症状。2)皮质下梗死也会无症状。因这些区域多半位于脑功能的相对静区,又不是神经传导束相对集中通过的部位,病变并没有影响神经系统的运动和感觉传导功能,所以也不会出现肢体的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

4.为什么脑梗死患者会出现CT检查是阴性结果?

有时患者出现典型半身不遂的表现、临床医生考虑为脑卒中,但CT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1)尽管患者出现肢体无力或半身麻木现象,但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形成梗死灶,仍属于TIA阶段,自然CT扫描不出阳性病灶。

(2)CT扫描显示阳性病灶决定于病灶出现的时间和大小。脑梗死发生后,最佳显示的时间为24小时后,只有少数患者可在发病6-12小时后,CT显示出病灶。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在发病6-12小时后,CT显示出病灶。大多数情况下CT在这个时段病灶可能仅显示等密度改变,不易发现阳性结果。另外还与病灶大小有关,当病灶小于5毫米,CT也不易清楚显示出病灶。

(3)还与病灶的部位有关,当病变位于脑干和小脑时,由于受后颅窝颅骨的影响,CT也多为阴性结果。

(4)此外,还与CT设备的性能有关,机器分辨率低,也会使部分脑梗死病灶显示不出。

5.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液的唯一的营养血管,由于血管结构和走向等原因,冠状动脉比人体其他的血管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当血液中的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时,就会形成局限性斑块,这些斑块外表呈黄色斑样,故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组织坏死、崩解、并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它可使血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这就是冠心病。

因为冠状动脉具有很强大的贮备,代偿功能,所以轻度狭窄一般不会引起心脏症状,因此,一旦出现冠心病临床表现,说明冠状动脉已有了较为严重的狭窄,甚至闭塞。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卫生部1989年公布的资料,全国冠心病,即每年约24万人死于冠心病,冠心病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6.冠心病的类型:

(1)隐匿型冠心病;(2)心绞痛型冠心病;(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4)心肌硬化性冠心病;(5)猝死型冠心病等五种。

7.易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哪些?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综合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缺乏锻炼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非常复杂,在内外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下,粥样斑块或形成血栓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供血减少而引起心肌缺氧或坏死。

8.冠心病如何预防与如何控制病情发展?

一项历时3年,涉及全国11个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发病率有两个显著特点: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男性血压水平与心血管发病率成正比最为显著。调查还发现,不同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所产生的致病作用不是单一因素的简单相加,而呈发病危险的几何位数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危险因素水平不高的“正常”人群占总人群的70%-80%,但这部分人群中心血管病也达到了45%—55%,显示“正常”人群并不等于没有危险,因此,冠心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开始发于少儿期。这期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百岁血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冠心病的好产品。

例:纳豆让我免于手术之苦(日比夕未,女,73岁,日本静冈县)

日比夕未老太太是61岁那年诊断患有高血压的,一直没当回事。一天,正和邻居聊天,突然觉得头晕、胸闷、喘不过气,昏倒在沙发上。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肌梗塞,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此后,没过多久,我又因冠状动脉狭窄二度住院!

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容易阻塞血管,医生建议我最好切除狭窄血管,实施心脏搭桥手术。

但考虑到年纪大了,身体经不起折腾,手术一直没有做。这期间,我常用血管扩张剂和血栓溶解剂,收效甚微。

害怕病情恶化,我整日提心吊胆。后来,有朋友介绍说纳豆制品溶解血栓效果很好,于是我开始服用。耐心地服用2个月后,高压由180降到了140,吃药后胃也不难受了。又过了两个月,医生检查我的血管,结果血液变得清澈、堵塞情形大为改善,已经不需要做手术了。

9.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有哪些?

(1)注意饮食。平时要注意合理营养,控制体重,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少吃多餐,不宜过饱,不要吃太咸的食物,尽量食用植物油,饮酒可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应加以控制。多进食含钾、磷和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避免饮食,减少对心脏的压迫。冠心病患者每晚不妨喝一杯水,便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粘稠度,增加血液流速,溶解血栓等作用。临睡前半小时喝上第一杯凉开水,深夜醒来时喝第二杯水,第三杯水应在清晨醒来后喝。坚持按周期服用百岁血肽,疏通冠状动脉。

(2)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善解人意,听人劝告,回避不愉快的人和事,尽可能从不高兴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3)戒烟。吸烟诱发心绞痛发作,使心肌梗死发病率和冠心病猝死率明显增加。

(4)发作期病人要避免上楼和爬坡,上一层楼所消耗能量比平静时消耗的能量大7倍,应当尽量避免。

(5)避免向高处伸手拿东西,因为自高处取东西时,两上肢的血量回心,对心脏负担很大,不少患者在挂衣服或安装灯管后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就是这个道理。

(6)避免过冷过热,过热使心率加快,过冷使血压升高,对心脏均不利。还要避免吃过热过冷的食物。

(7)防止发生便秘。大便干结,用力排便,常可致冠心病患者猝死。便秘是极常见的一个病症。

(8)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保证睡眠充足。

(9)坚持锻炼。可做轻微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应当避免较为激烈的运动。

(10)夜间自我保健。冠心病的老年人,一般夜间不宜独居一室,以防发生意外。

(11)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症和糖尿病。

(12)常备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以便随时服用,如果发生持续疼痛或服药不能缓解时,应立即到附近的医院急诊。

10.冠心病发作时的急诊有哪些?

(1)心绞痛、疼痛一般多于清晨或下半夜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偶有持续15分钟之久,很少超过30分钟;大多数患者呈压榨性、紧缩性、阻塞性活窒息性疼痛,有时伴有濒死样恐惧感。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可迅速缓解疼痛,同时还可加服百岁血肽2-3粒,因其能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除能加强硝酸甘油片缓解心绞痛外,并能预防心绞痛的再次发作及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发作已缓解还需要平卧1小时后可下床。

(2)如果患者病情险恶、胸痛不解,而且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可能不是一般的心绞痛发作,可能是发生心肌梗死了。此时就要将亚硝酸异山梨酯用手帕包好,将其折断,移近鼻部2.5厘米左右,吸入氧气。如果患者情绪紧张,可给1片西泮片口服。另一方面要立即和急救中心联系,切不可随意背起搬动患者。

(3)如果患者在心绞痛时又有心动过速现象出现,可在含硝酸甘油的基础上加服1-2片乳酸心可定片。在家中按上述方法首先抢救,如果是心绞痛发作,经过以上处理可缓解,如果是心肌梗死则不缓解,需立即向急救中心求助。

11.早期溶栓要有哪些药物?

血液中有一种成分叫做纤维蛋白原,它可以转变成纤维蛋白,是脑梗死形成过程中堵塞血管的血凝块的主要成分。目前治疗脑梗死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溶解剂(t-PA),它们可以溶解纤维蛋白,使血管再通。UK是一种在人新鲜尿液中发现的天然蛋白水解酶,已经可以由培养的人组织细胞生产,现在还可以通过更先进的重组DNA技术生产。它能直接把一种叫做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物质转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分解纤维蛋白,将含有纤维蛋白的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有一部分尿激酶还可以直接迅速进入血栓内部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UK的特点是对新鲜血栓溶解迅速有效,而对陈旧性的血栓治疗效果差。缺点是它可以消耗掉全身的纤维蛋白原,容易引起出血。另外它的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24小时,过后还存在血栓再形成的可能。

t-PA原本是一种存在体内的蛋白酶,现在则可通DNA重组技术大量生产(rt-PA,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在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时,专门作用于血凝块上的纤溶酶原,使它变成有生物活性的纤溶酶,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使堵塞的血管再通,它的优点是仅在有血栓的部位局部溶栓,而很少造成全身血液抗凝,因此相对于尿激酶更安全。它的缺点是有效期维持时间很短,有的还可以发生再通后的再次血管堵塞,并且此药价格昂贵。

12.溶栓治疗后都可以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所有溶栓药物应用中都有可能造成出血,包括颅脑内和颅脑外。由此造成的脑内出血分为脑出血和梗死性出血。前者是指在与脑梗死无关的脑区出现新的血肿,而且还伴随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新的肢体偏瘫,严重的还可以有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后者是指梗死区的脑血管在血流再通过后,产生的一种血液外渗的现象。任何出血并发症均可能造成病情加重,但也有的没有临床症状。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是相当高的。国外有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有症状的出血率在6%-7%,还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出血率甚至高达17%—65%,不过大部分都没有症状。出血的预案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脑梗死后,梗死区的相应血管本身也受到损害,容易破裂出血;(2)个别患者发生纤维蛋白溶解过度,造成凝血功能不足;(3)被血栓堵塞的动脉再通后,由于血液冲击的压力较高,致使动脉破裂;(4)正常脑组织坏死,变软,对血栓的支撑作用减弱,也容易出血。此外,颅脑外的出血也可以发生,它们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病人可出现血尿、呕血或便血。除此以外,有时还可以发生皮下出血等,溶栓剂一般都是大分子生物制剂,所以各种过敏症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严重的甚至有可能造成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13.那么目前有没有无毒副作用的新型溶栓制剂呢?

纳豆激酶——新型溶栓抗凝食品问世。

纳豆激酶是纳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也就是纳豆激酶,其商品名——百岁血肽。纳豆激酶是早年来源于中国,兴盛于日本的传统食品,纳豆激酶旋风般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地火爆畅销,受到了各国的中老年朋友的青睐和信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改善,饮食不当和营养过剩带来的种种问题——老年人的疾病趋向于年轻化,营养过剩和身体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等日趋严重。而这方面治疗的药物对肝肾不良的副作用,又使人们担心顾此失彼。在这种情况下,从食品中找寻了治疗的良方——纳豆激酶的问世,足以让人们为之惊喜、欣慰。在日本,纳豆被誉为“百岁食”、“长寿菓”、“健康至宝”等。纳豆激酶与特效溶解血栓剂——尿激酶比较:

(1)溶栓速度快:溶解同样大小的血栓,纳豆激酶两小时,尿激酶18小时,前者比后者快9倍。

(2)作用时间长:尿激酶在人体内作用20分钟后就不再有溶栓的效应,而纳豆激酶足足能起效8-12小时。换句话说,只要每天2-3次补充足量纳豆激酶就可以避免发生血栓的意外事件。

(3)安全无毒副作用:尿激酶有出血的隐患,只能作为急性溶栓抢救用,不能长期使用,难以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而用于预防血栓的纳豆激酶是一种食品,通过日常食用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纳豆激酶与特效抗凝剂——阿司匹林的比较:

阿司匹林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凝血,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更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心脑血管梗塞复发率的问题:复发率、血栓堵塞血管后,会使心肌组织、脑组织缺血坏死,危及声明。即使抢救及时,活了下来,也会有75%的病人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40%重残,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表明,我国中风病人第一年复发率高达30%,五年内复发率59%,而一旦发生动脉血栓形成,60岁以上的老人预期寿命将缩短8-12年,以上说明了为什么脑中风的病人,要长时间,一般的来说要一年以上服用纳豆激酶的道理。

纳豆激酶与华佗再造丸等药物的比较:

华佗再造丸为纯中药制剂,含有川芎、吴茱萸、冰片等,作用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脑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属非急性期治疗和预防药物。

14.纳豆激酶的食疗作用:

(1)纳豆激酶功效之一:溶栓;(2)纳豆激酶功效之二:降血压;(3)纳豆激酶功效之三:降血脂、血粘;(4)纳豆激酶功效之四:抑制高血糖;(5)纳豆激酶功效之五:改善骨质疏松;(6)纳豆激酶功效之六:整理肠道;(7)纳豆激酶功效之七:抗菌消炎;(8)纳豆激酶功效之八:抗癌;(9)纳豆激酶功效之九:延缓衰老;(10)纳豆激酶功效之十:增强免疫力。

15.典型病例介绍:

(1)胸闷胸痛再没发作过(翟老先生,70岁,大学退休教授)

翟大爷从年轻的时候就检查患有高血压,一直吃药维持。40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心梗,后来又复发过一次,结果落下了胸闷胸痛的毛病。冬天气候变冷,血压升高,头昏脑胀,加上胸闷胸痛,整个人异常难受。

听干休所的老人介绍百岁血肽后,07年11月,他也开始服用。1个月以后,他明显感觉到头不晕了,血压也由160降到了145,胸闷胸痛的次数也减轻了。3个月后,困扰他几十年的胸闷、胸痛彻底消失了,走路、爬楼梯也不上气不接下气了。半年后,大爷已经停了降压药,只吃百岁血肽了。

(2)上海金太太,49岁,患乳腺癌。2008年6月份,经手术化疗,疗程中间因为胃肠道反应加上白细胞总数减少,迫使化疗中断,经用电话咨询,建议她加用纳豆激酶——百岁血肽。一周后胃肠道反应消失,白细胞升至正常,化疗恢复治疗。患者和家属都说:“百岁血肽就是神奇!”

16.广告可信吗?

关于广告宣传的可信度问题,值得中老年朋友们注意筛选。

(1)见广告宣传就买产品,周大爷2-3千元/月。拿回家没有治疗作用,只好扔掉。

(2)延误治疗时机。胡老太服复明片,5月引起肾衰又服了一个月复肾胶囊,死亡。

(3)糖尿病是终身治疗性疾病,但许多广告宣传为了误导病人买其产品,说什么服用该产品可以不限制饮食,服1-2个疗程可以停药等。糖尿病的彻底治疗是“基因”治疗,目前还在研制中。

像百岁血肽这样货真价实,既安全又可靠的好产品,真的值得适应症的中老年朋友拥有。

第五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其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动能直接影响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如增加侧支循环的血流量,改善心输出量等,二是锻炼能影响发病危险因素,如肥胖、血压或血液脂蛋白成分的浓度等,发挥间接防治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这个作用首先是在高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发现的。研究发现,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人,其血脂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据Rotkis等研究结果,90名跑步者分3组,每周各跑13、27和58里,各组HDL-C均值分别为47、53和60mg/dl;19名未跑步者的HDL-C平均为34mg/dl;马拉松运动员存在异常高的血HDL-C浓度,这些都说明运动可提高血HDL-C水平,但某些运动方式却对HDL-C无明显影响。Steim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达到最高心率的75%~85%的运动量可显著提高血HDL-C水平,Ballantyne等证实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能提高HDL-C水平,这一点对不能作剧烈运动的心血管病患者是很重要的。运动锻炼提高血HDL-C水平的可能机制是①能提高甘油三脂水解的关键酶—脂蛋白脂酶的水平,②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增强,③肝脂酶活性下降。此外,锻炼对血脂的影响还有性别差异,有人发现女性在适度运动后尚未见到与男性同样的HDL-C的变化,目前对此尚无合理的解释。但总的来说,专业或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

心血管病患者理想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娱乐性运动、放松性练习、职业性运动、医疗体操以及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如气功等)。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以及气功中的动功。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15分钟,每周3次以上。一般而言,中、低强度运动最适合于冠心病患者。

力量性练习对患者进行缓慢的肌肉的收缩练习;娱乐性运动包括各种棋牌类活动和交谊舞等,但应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以免产生过强的心血管应激;放松性运动包括腹式呼吸锻炼、放松术以及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这些运动都比较温和,适合冠心病人的实际身体心理条件,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体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糖耐量,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抑和焦虑)等方式起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病人最好的运动之一是步行,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步行运动的保健处方,即“三、五、七”运动法。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这样才能保持有氧代谢。当然,每

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可到190左右;若身体素质差,年龄加心率约等于150次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

适量运动的方式包括快步行走、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跳绳、扭秧歌、跳健身舞和滑冰等等。适量运动的速度总的原则是取低中速度,以量化为计,步行时速6.4千米(即每分钟100米—110米)为适度,老弱者,步行时速4千米(即每钟60米—70米)为宜。

运动量太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不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病人可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不同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可从15分钟逐渐增加,身体状况差的老年病人可采用间歇运动方法,即运动2~3分钟休息2~3分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合理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康复的一个方面,药物治疗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服药。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一定要先以适应性运动为主,从低强度开始,掌握强度的方法为,以安静时的脉搏数为1,初始训练不论是快走还是慢跑脉搏频率控制在1:2.2—1.4之间,提高阶段可控制在1:1.5左右。

为了使运动锻炼的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各种轻松的球类、舞蹈、无急剧发力和跳跃的拳术等。所有活动中都要精神放松、情绪愉快,动作要有节律,不用力使劲,呼吸要自然,不闭气。如有弯腰动作,则注意不要长时间使头低于心脏的位置。运动应与休息交替进行,避免过劳。

下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脑血管疾病的养生保健[本站推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巴中山源健康文化管理中心 心脑血管疾病的养生保健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药费用高,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对于心脑......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XX市XX区20年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

    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

    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与我们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我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饮食。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

    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

    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 一、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期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脑卒......

    疾病预防常识主题班会活动

    疾病预防常识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中队:___ 辅导员:____ 中队长:____ 活动时间:__年__月__ 日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目的: 冷暖莫测,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科学预防和治疗,开展《预防......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40岁以上男女床头必留的三样东西晚上床头柜上放三种东西,必要时可救你的命。这三样东西是:一杯水、一枚针、三颗阿司匹林(300mg)。 能马上要人命的病主要有两种:一是......

    春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谨防倒春寒

    春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谨防倒春寒 作者:方 慧 不知不觉,春天到了。从冬到春,季节天气多变化,人体也要忙着紧追气候,做出调整,还要对抗冬天种下的病根,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

    春季幼儿疾病预防与保健常识

    春季幼儿疾病预防与保健常识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因此细菌、病毒也不例外,它们加速繁殖,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也使春天成为了一个疾病好发的季节。再加上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