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浓浓的哀愁 苦苦的挣扎(本站推荐)
浓浓的哀愁 苦苦的挣扎
——试析《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杨长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抒发情怀。然而,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更多的人则认为既有淡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哀愁。
高中教材历来采用大多数人的看法,即认为文章既有淡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哀愁。笔者认为,说文章表现了淡淡的喜悦之情是合理的。因为作者灵魂的超脱毕竟是暂时的,正如作者所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只是灵魂的“小睡”而已。但说文章表现了淡淡的哀愁却是不妥的,综观全文,笔者以为,恰好相反,文章表现的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的哀愁。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颇”字,极言其“不宁静”的心情之甚,也足以说明作者的哀愁是“浓浓的”而非“淡淡的”。那么,究竟作者因何而“不宁静”,因何而愁闷呢?一般认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缘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笔者以为,这个原因倒是次要的,文章表现的是作者不为世人理解的愁闷之情。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处于尖锐对立的局面。这样的形势,使朱自清那样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陷入深深的“惶惶然”之中。我们可以从作者写作此文半年后所写的《那里走》一文中探寻朱自清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作者深知,“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终究缺乏应有的勇气,最后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关起门来做学问,致力于学术研究,仍然当他的教授。对于自己的选择,朱自清解释说,“为什么不革自己的命,而甘于作时代的落伍者?……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可以说我大半是不能,小半是不为;但也可以说,因了不能,才不为的。”朱自清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的知识分子,是个“不配革命”的人。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但这样的解释毕竟有些苍白无力,像他那样的较为有名的人,自然会受到世人的非议,朱自清说,“随你怎样批评,我就是这样的人”。
但朱自清终究无法超脱于现实之外,在不为世人理解的境遇中,他显得孤独、愁闷、伤感,灵魂深处在苦苦挣扎。《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处于这种心境的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中,作者写到步往月下荷塘的道路时说,“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其实,这分明是作者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缩影。正是这条“曲折”而“幽僻”的路,注定着作者一路行来,会充满着孤独与“寂寞”。在文中,作者表露出来的是:一方面以高洁的荷花自比,极力表白自己,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味;而另一方面,作者又不甘于孤独与寂寞,灵魂在苦苦挣扎。
众所周知,朱自清原名自华,在北大读书时自己改名为自清。作者崇尚自我完善,就是所谓“清者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正是在表白自己的“自清”,以莲花的高洁品格自比,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人生理念。在作者笔下,那“风致”的荷叶,那洁白晶莹的荷花,那清雅的荷香,甚至那“凝碧”的荷波,无一不是在展示作者自己如莲花般高洁的品格。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引《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紧接着又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那么,“这儿的莲花”是谁呢?其实正是作者自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历来都是高洁的象征。但莲花清纯高洁的品格谁明白呢?只有“采莲人”明白。那秋天到南塘采莲的姑娘,是明白“莲子清如水”的。于是作者不禁感叹:我同样算是一株“过人头”的莲花,可又有谁来理解我呢?那“采莲人”究竟在何方?“今晚若有采莲人”,“若有”意在强调没有。但即使有“采莲人”又如何呢?正如作者所言,“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失去了“流水”作比照,“莲子清如水”也就无从说起。这一点作者在前文就曾作过铺垫,“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虽然见不到“流水”反而使荷叶显得更加“风致”,但这只不过是作者的自我表白而已。既然“遮住了”,别人当然不容易看出来。朱自清觉得,世人根本没能真正去理解他,只在乎他的选择,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品质。
朱自清陷于不为世人理解的深深的苦闷之中,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是一个能理解他的“采莲人”,这足以说明其内心的“颇不宁静”。文章第一自然段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子已经“迷迷糊糊”,快要睡着了。文章结尾处又说,“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妻子能睡着,而作者却不能成眠。尽管作者同样向往那无忧无虑的深度睡眠,正如作者文中说的“酣眠固不可少”,但在那样愁苦的心境中又怎能入睡?
不能“酣眠”,那能够“小睡”也好。作者并不甘心处于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与苦闷中,灵魂深处在不懈挣扎。《荷塘月色》一文具体表现了作者灵魂苦苦挣扎的历程。
作者灵魂的第一次挣扎是:幻想能够借独游月下荷塘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月下独处,情景交融,作者确实得到了暂时解脱,“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可这只不过是“小睡”而已。虽然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但由于选择了一条充满孤独与寂寞的道路,那“热闹”的“群居”生活早就离他远去了。所以“小睡”过后,作者不禁凄苦地感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真可谓借景消愁愁更愁。作者希望世人理解,希望过从前那种“热闹”的“群居”生活而不可得,两耳所闻不外乎是人们的非议之声。那“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正是这样的声音么?片刻之后又充斥于作者的耳鼓。
然而作者并不能满足于灵魂的“小睡”,于是有了第二次挣扎:借助于回忆江南历史悠久的采莲习俗以抒发情怀。作者引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作者何等羡慕那样“热闹”的嬉游场面,何等羡慕那些采莲的少男少女!他们心心相印,两小无猜,毫无芥蒂,无拘无束。想到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缺少知己的境遇,作者一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叹息又把自己推回了现实。
作者灵魂的第三次挣扎仍然是回忆采莲的事情。作者先是忆起《西洲曲》里的诗句,然后联系自身实际向“采莲人”发出召唤,抒发自己期盼让世人理解的愿望(前文已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作者灵魂的最后挣扎是怀念江南的生活。“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一个破折号,包括了多少言语。作者把无尽的思念和绵绵的愁绪统统容纳于破折号的延续里,从而达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其实,此时作者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该说的已经说了,心迹既已表明,又何须多言?更何况,作者明白知音难觅,“今晚”是不会有“采莲人”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笔下的“江南”其实就是作者的故乡,或者说是作者曾有五年任教经历的江、浙一带。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曾称之为“我的南方”———“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里是山乡水乡,那里是醉乡梦乡………”。朱自清在不为世人理解的苦闷之中,自然会陶醉于故乡真挚的亲情和浓郁的乡情,自然会怀念自己在江、浙一带的“热闹”生活,自然会把故乡作为自己情感的栖息之地。但人不能永久生活于回忆中,美梦也终归有醒来的时候。“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好一个“不觉”,那浓浓的愁绪不容许作者有片刻的逍遥,又纠缠了上来,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综观全文,朱自清一方面极力表白自己的清纯高洁;一方面极力倾诉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的痛苦。这两方面的目的完全一致,都是希望能为世人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哀怨、愁苦、无奈甚至有些消沉,但并不绝望。“今晚”没有“采莲人”,将来或许会有吧。朱自清最后在一身重病的情况下,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所谓“救济粮”,表现了自己莲花般高洁的品格。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正是朱自清盼望已久的“采莲人”。
无论我们今天怎么看待朱自清当初的选择———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都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赏析。文章表达的只不过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朱自清既然作出了那样的选择,那么在他自己看来,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他自然希望人们给予理解。因此,我们即使不能理解作者的选择,也应该理解作者的心情。
第二篇:仅献给想当老板又想退出行销业的苦苦挣扎的奋斗者
当今社会人人都想当老板,你离老板的距离有多远呢?要想做好老板,请先做好销售吧!因为销售员离老板最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更是如此.因为一切的产品在于销售,对于创业期的老板来说,你是第一销售员,老板在没有能力招聘优秀员工时,唯有靠自己做销售.李嘉诚、黄光裕、马云、史玉柱、宗庆后等等知名企业家,他们曾经都是优秀的销售员,最后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所以你想创业、想当老板,那么我建议你先把销售做好.虽然我不是说只有做销售才能当老板,但至少销售员当老板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然而,我发现很多人想做老板却又不敢做销售.他们有做老板的梦想却没有做销售的勇气.朋友,产品都卖不出去又如何做老板呢?即使你是老板也许是一个负债的老板。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世纪,你不要以为做了老板就会有人帮你卖产品,老板不用自己推销,就等着在家里数钱.那么这是大错特错。想想看,你不会卖产品都可以当老板,他会卖产品的人又何必给你打工呢?他不会自己去当老板啊!如果你认为自己有钱了就可以当老板,那么你又错了.如果你没有赚钱的能力,你的本钱又能用多久呢?何况我们每一个创业者,他的创业资金并不雄厚,最后没有钱,又没有销售能力谁还跟着你干啊!
商业社会的今天,如果你想以后当老板,那么就主动去寻找一份销售工作做吧!因为这是离老板最近的一条路.做销售你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你销售产品的提成,而是你具备了销售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你一生的财富。一次性提成再高也是有限的.拥有了持续赚钱的能力,这才是创业成功的保障.不管什么企业最终都需要把产品卖出去,如果你具备了销售产品能力,那么可以培养出一大群销售人才,还愁公司发展不了吗?虽然经营企业销售产品不是万能的,但是不卖产品是万万不能的,没有哪一家企业离得开销售.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如果真想创业,真想有所作为,那么先把自己放到市场上去锻炼吧!不要动不动就找父母要钱,找银行借贷.虽然他们可以给你钱,但是他们没有办法给你赚钱的能力啊!
企业不是钱堆起来的.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自己当老板,自己创业了.也许创办一家企业容易,但是发展一家企业难啊!虽然现代的人学历都比较高,但是市场不是以学历的高低论英雄啊!市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客户并不会因为你是高学历而购买你的产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你的学历.如果一个高材生没有意愿、没有能力、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客户会离你而去.而这些销售的常识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市场上跑出来的.如果你不愿意走进市场,了解客户又怎么能把产品卖出去呢?, 产品卖不好又怎么能当好老板呢?
老板是市场上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学校里培养起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学历高就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打打文件、上上网,又怎么能成长自己呢?很多人看不起销售人员,总认为销售员是没有能力的人做的事,他们宁可一个月坐在办公室拿!000-2000元的基本工资,也不愿意做销售跳战高薪.因为他们怕吃苦、怕拒绝、怕努力得不到回报,所以选择那种安稳的工作.然而我们今天看看那些在大城市买车的、买房的、办公司的人,有几个不是做过销售的呢.如果他们曾经也像你们今天这样坐在办公屋,那么会有钱开公司吗?
销售工作是最辛苦而又最轻松,最不赚钱而又最赚钱,最低级而又最高尚的职业.做不好什么痛苦都需要忍受,做好了什么幸福都可以享受!因为很多人希望幸福、快乐!却又害怕辛苦、劳累,所以他们最后选择了逃避.自然也就做不好老板.也许我们今天感到吃惊,为什么每个成功人士分享他们成功的时候都会说他们曾经是多么的辛苦,而我们不能理解,总以为他在吹牛.我们只会看到他们今天得到的鲜花和掌声,金钱和荣誉.可我们有多少个人会关心他的成长过程呢?
第三篇:美丽与哀愁1
内容摘要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边城》备受人们的推崇。作者极具诗意的讲述在他魂牵梦萦的湘西山水间发生的人与事。他用近似于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行云流水般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可是在这份美丽的背后人们往往还能感到浓浓的哀愁。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这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的难以实现以及现实社会与作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关。纵观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论,大多数赞美和歌颂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而对作品背后深沉的悲剧意识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本文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有“美”和“悲”的双重意蕴这个角度出发,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将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美丽与哀愁
双重意蕴
目 录
一、人性的美„„„„„„„„„„„„„„„„„„„„„„„„„„„„„„„1
(一)男女之爱„„„„„„„„„„„„„„„„„„„„„„„„„„„„1
(二)祖孙之亲„„„„„„„„„„„„„„„„„„„„„„„„„„„„2
(三)邻里之睦„„„„„„„„„„„„„„„„„„„„„„„„„„„„2
二、人性的悲剧„„„„„„„„„„„„„„„„„„„„„„„„„„„„„„3
(一)民族悲剧„„„„„„„„„„„„„„„„„„„„„„„„„„„„3
(二)爱情悲剧„„„„„„„„„„„„„„„„„„„„„„„„„„„„4
(三)人物命运悲剧„„„„„„„„„„„„„„„„„„„„„„„„„„5
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6
美丽与哀愁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小说通过描写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是优美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粗鄙,狭窄,无奈和社会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相比简直就像是一处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不过在这“美好”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哀愁的意蕴”。
一、人性之美
(一)男女之爱
主人公翠翠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 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薄。幼小的翠翠正是在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 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 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祖孙之亲
另外老船夫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亲子之爱的人情美。老船夫在作者的笔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担子。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邻里之睦
从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中我们能够体会出人性美。文中的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二、人性的悲剧
(一)民族悲剧
湘西水绵延千里,连接着凤凰古城和“外面的世界”。也维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最佳生活状态的追求。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寄托着作者的全部理想,蕴含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痛楚。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沈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
历代统治者视湘西为“蛮族”“匪区”,实行征服、屠杀与同化的策略;现实的黑暗——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地方军阀为一己私利的残杀、人民遭受的苛扰与歧视,精神上的被压抑、毒害,一齐汇集在作者对湘西历史——现实——未来命运思索而激起来的情感潮流中,向读者的心灵撞击。
湘西地方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见出湘西地方民族“生命”的神性。但它又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如不加改造,势必在现代竞争中成为地方民族衰亡的因子。“这样,沈从文裸露出有关湘西人、事、景、物全部描写的核心——一个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生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二)爱情悲剧
《边城》是一部爱情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得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作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最终忧郁等待的竟是一场悲剧。
翠翠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主人公翠翠到了“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的年龄,无意中与傩送相遇,从此便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甚至为“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一个夜晚”。但她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热烈的追求,仅仅停留在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上。对于爱情,对于幸福,翠翠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的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声带得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到头来,她的爱情以沉默告终。
小说的结尾挥洒得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作者把文章中描述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变成了一个“善”的悲剧,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三)人物命运悲剧
真正进入悲剧情景的观众,由主角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的事实“人类”在无可预测的命运之手中的软弱与无助。沈从文的《边城》,浸透着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但更多的是淡淡的孤独悲哀,让读者常有一种“悲悯感”。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实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和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尽管写的只是沅水流域各个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琐细平凡人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
主人公翠翠不知道大佬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愤出走后发生“水鸭子”被溺死的悲剧,她不知道二佬傩送离乡远行也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她甚至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也全是由于替她的幸福思虑而心力交瘁所致。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之后,她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最后,只得陷入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这些平凡生命主体的沉浮飘忽,折射出作家对人生命运的不可把握、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深沉的忧虑和思索。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
沈从文谈到《边城》说:“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她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沈先生还对读者说道:“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那么,作者在作品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呢?
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提到《边城》时说,“不幸得很是直到二十四年,才有个刘西渭先生,能从《边城》中,看出诗的抒情与年轻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交织在文字与形式里,如何见出画面并音乐效果。”又说,“这个作品原来是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入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情,旋律和节度,都融会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铸造。”这么一说大家就了解得清楚了,原来这个美丽的作品里面,融汇了作者个人“年轻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
在沈先生的《一个人的自白》中,分析了个人从小由于家道中落和体质孱弱等原因而形成的内向型性格,其特征是“脆弱,羞怯,孤独,而富于幻想”,“与自然景物易亲近,却拙于人与人之间的适应。”生活中所受的屈辱,无从抵抗和报复,“即堆积于小小生命中深处,支配到生命,形成一种生命动力来源”。《边城》创作于沈从文个人生活的幸福时期,但是作者生命经验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却会使生活的分期无效。当我们一开始讨论是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的时候,就没有把这部作品的形成孤立封闭在某一段时期内;但一开始我们还没有直接指向作者本人的生活痛苦。现在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了,原来《边城》这样的作品蕴藏了作者以往的生命经验,是包裹了伤痕的文字,是在困难中的微笑。“一切都在‘微笑’中担当下来了„„这微笑有生活全部屈辱痛苦的印记。有对生命或人生无比深刻的悲悯。有否定。有承认。有《旧约》中殉教者被净化后的眼泪。”
总而言之,作者用他特有的湘西地区的生活积淀为创作素材,给读者生动地描绘湘西这块近乎封闭的热土上那淳厚古朴的人情世态,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和健美独特的风俗习惯,构筑起一座与沉落的城市世界相对照的理想“湘西世界”。但我们应该看到由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的沈从文小说世界,蕴含了什么?如果不看到这一点,单说沈从文的景物描写如何如何美,人情风俗又如何如何淳朴,就把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和人情看得太简单了。“微笑”背后不仅有一个人连续性的生活史,而且有一个人借助自然和人性、人情的力量来救助自己、纠正自己、发展自己的顽强的生命意志,靠了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他没有让因屈辱而生的狭隘的自私、仇恨和报复心生长,也是靠了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他支撑自己应对现实和绝望,同时也靠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来成就自己“美丽”文学。
参考资料
陈永志 《论〈边城〉的悲剧特色及其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 黄文强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 暨南大学学报 1993年 刘 洪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文学评论 2002年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邝雪林 朱光潜 《沈从文文集》 《悲剧心理学》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年
第四篇:细雨哀愁爱情诗歌
给我一个理由,
忘掉过去的所有。
现已别无他求,但愿只身静静地走。
不能回首,陈往满是伤口,怕引来铭心的痛,刺穿早已关闭的心胸。
抹不掉现实的哀愁,抑不住颤抖的双手,拭不去多情的泪流……
你在我的左,我在你的左,擦肩而过……
分不清心中你我……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总会再碰头,不晓再见怎样解喉。
无风的伤,刻骨的痛,随疲惫的躯体远走……
喝寂寞的咖啡,寻一丝安慰,闭眼的眉,头也不回……
摇晃,彷徨,夜伴思雨何处话凄凉?
在此之后,夫复何求?
第五篇:红男绿女的哀愁――重庆森林(本站推荐)
红男绿女的哀愁――重庆森林
在《重庆森林》里,你既可以找到那色调萧索的镜头摇过霓虹闪烁的繁华,又可以听到那感性飘荡的配乐如暗夜里的幽灵起舞,还可以感受到那点点滴滴含蓄自我的旁白,在如烟般缥缈的城市里叹息。故事里有一个杀手,也有一个空姐,还有一个喜欢帮别人打扫房间的不速之客,两个在感情上受伤的警察。
第一个是编号223的警察金城武与杀手的故事。
“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肩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天,他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或者知已”
金城武的工作是在这座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奔跑,在画面的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拥挤的人群中奔跑着,黑夜映衬着他额头上的汗水点点发亮。这种奔跑有的时候是要追一个逃犯,而有的时候仅仅是不想让自己掉眼泪。金城武在奔跑中与她擦肩年而过,那是个穿着雨衣,带着金色假发的女人。后来,他是这样为这段爱情做注解的:“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在故事里,4月1日是金城武失恋的日子,他却一直试图麻痹自己,每天买一只在5月1日他生日那天过期的凤梨罐头,以为那样就可以等来已经不可能回头的女友。他在这种无望的等待中变得消极而执着,最后终于在过期的爱情总被打扫出战场。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值得相信的东西,既使是那些你曾经坚信的理由,到最后也往往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凤梨罐头会变质,爱情也同样会过期,如果想忘掉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开始。5月1日的凌晨,金城武在吃了30罐过期的凤梨罐头后,为了消化它们,他决定去酒吧。在那里他遇见了那个在午夜里带着墨镜游走的女人,尽管她冷如冰山,她说:“不知从何时起,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次穿雨衣都会戴太阳眼睛,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何时出太阳,何时下雨。”她代表着拒绝,又代表着彷徨。但他却依旧努力地想与她拉近一些距离,哪怕看两套又闷又长的粤语长片,或者吃四次厨师沙拉,又或者只是帮熟睡中的她脱下了高根鞋,用己的领带擦干净了它。
他没有灰心,更没有掉眼泪。在那个早晨,他选择了奔跑,他说:“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我失恋的时候,会选择去跑步,因为这样可以蒸发掉我体内多余的水分。”
“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她是一万年。”
在林青霞和金城武的故事里,当用四种语言来交流都会乏力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只能是等待,在等待中拒绝,或者在等待中执着。
于是在这个故事里,有的只是用奔跑伪装的眼泪,用罐头伪装的迷茫,用语言伪装的颓唐„„注定只能是不留痕迹,没有激情,只有羞涩与徒劳甚至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一夜情。
第二个是编号663的警察梁朝伟与女店员王菲的故事。
一样是被灯光漂灰的夜晚,一样是一个目光带着害羞的警察,一样的还有那间通宵营业的小快餐店。
梁朝伟曾在天上成功的泡到了一名空姐,而如今这名空姐已经离他而去,于是他便常常对着自己的肥皂、玩具、毛巾自言自语,好像一个沉溺在梦中不愿意醒来的人,尤自贪恋那被子里最后残存的体温。他不知道,他当然不知道空姐留给他的钥匙正在被一个陌生人攥在手里,她总是默默地为他打扫着房间,收集他丢过的垃圾,在床榻上看到一根长发就懊恼不已,她为他买金鱼,在他的房间里舞蹈,当他发现她的时候,她却如同受惊的小猫一样惊慌失措地躲闪开,也许她这样已经知足,并不想靠得太近,于是,她只留下了一张期限为一年、没有地址的飞机票。在等待和被等待中,两个人的角色悄然对换。
但他们至少还有火花,短暂的慰藉,长久的等待,只要坚持,他们会有好的结局。两个貌离神合的故事似乎都拥有一个主题,当金城武无望地打着一个又一个电话,试图挽回那段感情的时候,快餐店的老板却对他说:“阿May不错的。她今天晚上早下班,你约她逛街吧?她暗恋你很久了。”也许看多了世间男女的快餐店老板早就已经看出了金城武的爱情是无法挽回的,他总归还要寻找另一段来填充自己的寂寞。可金城武却拒绝了,他一定知道阿May其实是喜欢他的,而他似乎也并不讨厌阿May,可是他还是认为既然阿May喜欢,就一直都会在那里等他,等到他追不到他所爱的,等到他转回身去约她看午夜场,一切也都来得及。当金城武真的失魂落魄地来找阿May的时候,阿May却已经走了。“难道等你啊?女人不能等的,越等越会晚,越晚越担心,最后担心得就象发疯一样,刚刚跟路口那个Richard出去了,你有意思早点儿来嘛。” 快餐店老板的寥寥数语,注定了金城武的错过。同样也是错过,梁朝伟已经在失去女友后关闭了一切视听,他甚至没有察觉他的房子为什么会悄悄发生的变化,床单变了,毛巾变了,牙刷变了,拖鞋变了,连茄汁青鱼都有了豆豉的味道,镭射唱机中的唱片“多么不一样的一天”也变成了“加州梦”。他天天去买宵夜,却没有注意到那个女孩对他的感情发生得是那样的微妙,如果那天不是他无意中撞见,一下子明白所发生的一切,然后鼓起勇气地约王菲出来。也许等这个梦游着进入他屋子的女孩真的醒了走出了他的屋子,那么他就真的有可能错过了那张属于他的登机牌了。
其实,这城市的上空飘荡着的那大块大块的乌云,如果你常常仰望,那么你的眼神里也会多出几分绝望,而在你低下头去的时候,它又会用尽所有的暧昧将你包围。
这是一部如歌如梦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都是那首叫“加州梦”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g),其中隐藏着最最嘈杂的华丽与奔放,也隐藏着最最孤独的幻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