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衡量实证文章的理论贡献
如何衡量实证文章的理论贡献
Colquitt 和 Zapata-Phelan(2007)在AMJ上发表了“Trends in theory building and theory testing: a five-decade study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一文,创建了一个分类用来于衡量许多实证方面研究文章的理论贡献。这种分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1)一篇文章在多大程度上建立了新的理论(building new theory);(2)一篇文章在多大程度上检验了现有理论(testing existing theory)。因此,实证研究性文章欲建立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通过构建理论,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检验现有理论。图一中介绍了结合实证研究型文章的理论贡献的双重组件的分类: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
1.理论构建
在建立新的理论(building new theory)这一维度上,Colquit & Zapata-phelan将其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重复之前已经证实的效果,即对以往解释过的效应进行重复研究;
第二等级为验证属于以往理论的效应,即考察早期理论构建过程主体的影响;
第三等级为已存在的关系或过程介绍一种新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 第四等级为验证以往未探讨的关系或过程,即对先前尚未探寻的关系或过程的研究; 第五等级为引入新的构念,或显著地重新构建了现有构念。
所属的等级越高,那么文献在建立新的理论这一方面的贡献也就越大。
2.理论检验
在证实现有理论(testing existing theory)这一维度上,Colquit & Zapata-phelan也将其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归纳的或基于逻辑推断的预测;
第二等级为运用以往产生结论的文献为基础进行预测,第三等级为基于现有概念表述的预测; 第四等级为基于现有模型、图示的预测; 第五等级为基于既有理论的预测。
3.五种原型
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构成了衡量实证论文理论贡献的两个维度,其组合应该有25种类型。Colquit & Zapata-phelan进一步将之简化为5大类型,具体为:
报告类(Reporters)指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水平都较低的论文类别定义为。
检验类(Testers)指那些理论检验水平较高但理论构建水平较低的论文。 完善类(Qualifiers)指那些达到中级理论检验和理论构建水平的实证论文。这类论文利用从现有文献中提炼出的概念性变量完善已有的关系或过程。
构建类(Builders)指那些很注重理论构建但很少提及理论检验的文献。构建包括那些关注新构念、关系或过程的归纳式研究。
拓展类(Expanders)是指那些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水平都很高的论文。与构建类一样, 拓展类论文关注那些还未研究过的构念、关系或过程, 但是他们在构建的同时也检验现有理论。如此一来, 他们通过找出新的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向拓展现有文献。
第二篇:理论文章如何写
(一)要言之有“物”,力戒空谈写理论性文章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容易写得很空。有些观点也不错,就是不解决什么问题,读起来没有味道,其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写理论文章要想避免脱离实际,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真正把当前人们最关心而又迫切需要讲清楚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再经过提炼和概括,所用的事例也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置于形势和群众之中,才能讲到“点子”上。如果不接触实际和群众,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我感到文章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二)要言之有“理”,力戒武断理论文章,顾名思义,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而讲道理,又不能采取用扣帽子或者用上头的“圣旨”来压人的简单办法,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要以事论理,以理服人。比如我在给黑龙江广播电台撰写两组(共20篇,已采用)关于深化改革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回答一个问题,讲清楚一个道理。我在写“对改革形势到底怎么看”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讲多少大道理,而是用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吃、穿、用、住、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来看改革,这样既澄清了部分
人对改革的种种非议,又十分客观地肯定了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进一步搞好改革的信心,使人们听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事实是最公平的和铁面无私的,所以,好的理论文章首先必须把握住事实。一方面要用事实讲清楚道理,证明道理;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的系统和概括,再进一步加深对事实的认识。
(三)要言之有“情”,力戒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的理论文章务必做到生动活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让群众愿意看(听),而且看(听)后有所启发和收获,甚至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样的理论文章才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决不能把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大理论一甩,干巴巴硬帮帮地在那里说教,群众对这样硬性灌输的文章是最反感的。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在理论文章内容的选材上,要用群众最了解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来说明问题,阐述道理;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力求群众化,少用或不用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那些理论性很强的术语,最好用群众中形成的理论来回答和说明群众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群众看(听)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可信,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说话。
(四)要言之有“新”,力戒老套社会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理论文章只有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时代前进的新脉搏,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理论文
章必须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内容要新,材料要新,观点要新,语言要新,写法要新。使人们看(听)后有一种新鲜感并有所启发。具有新意还应理解为只有不断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才能推动事业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工作的先导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步伐,而我们在写理论文章的时候,却仍然用过去产品经济时期的旧思想、观念、办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就难免要出大的偏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新意的文章,也就毫无生命力。也许会有人提出,有些问题本来就是老生常谈,哪来的那么多“新意”呢?我看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全面,即使是老问题,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容和解决的方法也会有新的变化的。比如解决党风问题,现在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就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特点,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就随之有所不同。总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观察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也就不应一成不变。
(五)要言之有“限”,力戒冗长要提倡写短文,尤其是在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一定不能很长。这不只是因为报刊的版面有限,还因为作为一篇好的理论文章,必须言简意赅,力戒冗长,做到中心突出,重点明确,每篇文章解决
一、两个问题。为此首先要精心选题和选材,经过反复加工和提炼,把最精华和最精彩的东西表达清楚;其次要有高度和深度,要做到短而高,短而深,短而精。这就要加强综合分析,真
正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其三文字运用上一定要注意精炼,要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说两句话。所以,必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实践。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写出精粹的文章来。
(六)要言之有“准”,力戒失实真实、准确是理论文章的生命线。一篇理论文章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志是它的观点、内容、材料、论据是否真实是否准确。只有真实准确,才能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要不惜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为此,应把握住以下主要三点:一是贯穿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要论点,要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既不能脱离,又不能偏离,更不能唱反调。要力求吃透中央精神,把中央的精神同丰富多彩的实践融为一体;二是每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要同实际情况相符合,有的是讲具体某个事件,有的是概括全局,无论是那一种,都务必同客观实际相一致,让群众看(听)后,感到真正是那么回事;三是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复杂问题,要掌握好事物的准确“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总之,要讲得恰到好处。
第三篇:理论文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
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中共华阴市委党校 卫军平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及党校课堂的新机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通过修宪,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着笔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发挥好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党校课堂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培训对象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化水平的主渠道。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武装的党,依托党校对干部集中进行理论教育,是我们党长期的优良传统。自1933年以来,82年的发展历史中,党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为我党夺取政权、实现稳定执政提供了有力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致力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是新时期各级党委的中心任务与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基层党校(县级)面对的培训对象是科级及其以下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村干部,理论干部。这些党员领导干部既是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村干部、后备干部与理论干部是依法执政的执行者、又是依法行政的践行者。所以,这部分群体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法治思维、如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等有较高的渴求性。可是身处基层,受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所限,能满足其学习需求的诸多方式里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的党校课堂是主渠道。
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注重积极学习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不利于在群众中形成统一行动,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施政。同时,这部分群体学习法律法规与新的条例政策的渠道相比之下更为狭窄与自由化,因此,基层党校还应积极自觉履行为地方党委部门建言建策的职能,探讨以流动课堂与专题培训作为主渠道,送课进村、进社区,对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培训教育、宣讲,把新形势下基层零散、模糊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主流理论上来,统一到依法行政的意识上来,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
三、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渭南市的县级党校法治教育课堂的现状是这样的。县级党校每年基本上都要举办主体班次10个左右,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学员2到5千余人,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教育、社会管理、三农政策、党的基本理论、时政理论、经济形势等内容,一些专业性的法律内容安排较少,宪法教育不多。我们既缺乏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培训计划,又缺少专业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到广大学员对于党校法学教学的需求比较迫切,为满足学员学法用法的多元化需求,不仅仅要求教学内容要“新”,要围绕着中央、地方最新的法治动态展开,还要求“深”和“活”,既要有一定的法理深度和研究价值,还要能指导自身的实际工作,既要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还要有联系实际的分析理论提升。
在党校与多部门共同努力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规模培训轮训方式,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校法治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与难点需进一步解决完善。
1、在课堂管理上还存在课堂管理细节的科学化水平不高与管理成效不甚好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校课堂的管理水平在学员所代表的各个部门与各类岗位面前起着示范性作用甚至表率作用。但基层党校课堂在注重以学员为本、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公开意识、平等观念等,推动管理实施中的细则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式化、系统化等科学化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起不到示范表率作用。
2、在党校课堂法治课程内容设定上,注重义务性、禁止性法律规范的教育,强调法律责任,却忽略了权利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缺少了法治思想的引导,忽视了宪法知识的教育。
3、在教学方式上,部分培训课程仍采取课堂灌输式讲授,启发式、案例互动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运用不很充分。如某些部门在普法教学中过度坚持实用至上,由于工作职能和侧重点的不同,总是要求设置一些涉及本部门审批、管理、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课程,忽视了对一些基本法理、法律知识以及加强依法执政能力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学法难以形成系统;个别同志认为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工作没有直接作用,多学无益,可以暂时不学等等。
四、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党校教育是干部教育,它的受训对象是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的特殊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校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党校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架构、实践经验总结、学员思想激发与碰撞诸内容的融合体。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与新知识的冲击,是党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冲击。拾人牙慧、自相矛盾、隔靴搔痒等是课堂教学常常遇到的尴尬境地。不过,党校课堂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具备先天优势,即宣讲渠道的正统化、还有学员实践经验的集中化,如果能在形成理论体系系统化的基础上,冲击专业化的领域,就能在同类培训中更具有引领与推动性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让宪法和法律课程进入党校课堂,通过党校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这给党校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接续党校传统固定课堂教育的优良历史传承下,探讨异地课堂、流动课堂、虚拟课堂、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坚持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新纳入的宪法与法律相关课程转化为符合干部培训与干部学习汲取实际的党校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提升教学针对性。首先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各类班次最基本的法治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突出侧重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以主体班次培训为重点,精心设置课程,突出依法执政理念、党风廉政教育、法治政府建设、公共危机管理和法律实务知识。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农业农村政策、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以部门、高校合作办班为途径,着力加强公司法、贸易法等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劳动保护等法律业务知识,提升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选取前瞻性、启发性、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材料作为学习辅导读本,并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战略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认真组织实施教学。
2、教学方式上,创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仍然是必要的,否则法治学习很可能达不到全面系统,但同时,也应加强案例式、互动式、现场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从学员角度而言,许多同志都来自实践的第一线,这就使得他们在党校的学习是带着问题来的、带着思考来的,丰富的工作阅历、扎实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优势。因而,以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单向法律条文灌输授课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有许多的观点、看法得不到沟通交流,处于被动。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很好的弥补党校教师理论储备强、实践经验弱的不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做到优势互补,彼此启发,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达到良好地课堂效果。
3、以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法理意识转化。“党校姓党、讲坛有纪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普法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决不允许有像“毕姥爷”那样的“两面人”教师。建设一只“专、精、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党校课堂建设法治教育阵地的前提基础。一要加强师资纵向培训。基层党校教师与培训学员在信息与理论的覆盖面与接受量上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特别是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法学专业知识,法律素养的提高方式等,在基层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不断以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以师资的高素质来推进课堂教学上层次。二是要加强师资横向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一知万”、“触类旁通”。以对等、互惠与共赢理念加强县级党校师资之间的交流,通过师资的横向交流,汲取其他党校的先进性经验,集中更多同类班次学员的不同特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教人者先受教的意识,通过集中学习、集体备课、跟班听课、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授课教师深入了解、掌握、储备各类专业法律知识;要加强法律学科建设,确立教师法学研究主攻方向,明确目标任务;要结合客座教授聘用等工作,加强法律师资库建设,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学研究或涉法工作,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领导、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并与党校教师开展对接,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统筹结合,推进党校法治课堂宣传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发挥党校的对外宣传优势。对外法治宣讲覆盖面更广、受益度更强,通过选派师资、对外宣讲,送党校课堂进基层,能有效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知法、守法,净化社会风气,规范自身行为。二是发挥党校科研优势。切实发挥党校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积极参与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法治专题调研,撰写论文及调研文章,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开拓思路、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理论刊物中定期发表优秀法治理论文章,传播法治精神与文化。
5、多措并举,为党校法治课堂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及时分析研究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二是要重点把握好教学对象特点、内容,按照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中央、省、市要求和本地实际认真制订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长期和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落实;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党校各要与有关部门就法治课堂工作及时协商沟通,根据培训目标需求设计编制培训方案,将法治宣传教育环节真正纳入党校培训体系当中。
总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启迪下,我们基层党校要换用法治思维审视党校课堂,调整党校教育新任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党校课堂的关键性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应有之力。
第四篇:理论文章
争做党性强品行正作风实的组工干部
公道正派者,以“公”为“道”,不偏不倚;持“正”为“派”,不歪不斜。公道正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作风、是一种形象,更是优秀组工文化的核心体现。恪守公道正派,弘扬组工文化,是每个组工干部的神圣使命,更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我们要以开展“联系群众转作风、公道正派树形象”活动为契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胸怀公道正派之心、增强公道正派之能、秉持公道正派之念、实践公道正派之行,使公道正派真正成为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办事之道、处世之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于形。
一是加强党性修养,胸怀公道正派之心,积极锤炼“政治坚定、品质优秀、坚持原则、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没有公道正派之心,就难行公道正派之实。组工干部必须始终胸怀一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保持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态,这就需要以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道德作保证。道德情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信念的坚守、环境的熏陶、实践的磨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取决于个人的思想基础和品质修养。近年来,我们把党性修养、政治思想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逢会必讲,常抓不懈,及时学习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保证了广大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别是今年以来,为 1
谋划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州开展“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争做合格党员”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和组工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史,认真落实专题辅导、理论研讨、入党宣誓、集中培训、演讲比赛、警示教育、知识测试、建言献策八项措施,扎实开展“查理想信念,看思想改进的自觉性高不高;查纪律要求,看遵守组织纪律的意识强不强;查群众观念,看联系群众的意识强不强;查表率作用,看公道正派的意识牢不牢”的“四查四看”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和组工干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公道正派组工文化,自觉找差距、抓整改,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修养,筑牢了公道正派的思想作风。公道正派既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又是一项基本准则和工作要求。党的十八大从“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高度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实现“中国梦”更离不开道德支撑。作为组工干部,我们必须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完善道德人格,时刻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讲政治、顾大局,甘当幕后英雄,不扬名不图利,把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不断锤炼优秀的政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夯实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苦练内功,增强公道正派之能,努力锻造“理论扎实、业务精通、知识渊博、思路开阔”的行家里手。组织工作,首在选人用人;选贤任能,重在慧眼识珠。只有我们自己“靠得住”、“有本事”,才能培养选拔出“靠得住、有本事”的党员干
部。为了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在全州组织系统开展“日读一篇文章、周作一次小结、月写一篇心得、季搞一次谈心、半年写一篇报告、年学一门技能”的“六个一”活动(组工干部每天至少阅读一篇理论文章或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每周五对本周工作开展“回头看”,制定下周工作计划;每月至少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理论文章;每季度在部内普遍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每半年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每年至少学会材料写作、电脑操作等一项技能)。建立完善组工干部调查研究、轮岗交流、跟班培训、挂职锻炼制度,结合十八大精神轮训对组工干部集中培训了一遍,分批组织组工干部“走下去”调查研究和“走出去”学习考察,选派9名组工干部到双联行动联系村挂职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临夏组工信息》开设专栏,选载组工干部优秀调研文章,不断提高文字写作和谋划工作能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作为组工干部,更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经常学理论、学业务、学知识,勤思考、勇探索、善总结,在工作实践中研究新问题、拓展新视野、总结新经验,切实提高运用政策的能力、识人用人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工作创新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使组织工作更具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秉持公道正派之念,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务实高效、一心为民、热忱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党员
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务人民群众,是组织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组工干部的神圣职责。恪守公道正派,就要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坚持做到“三服务”,努力实现“两满意”。近年来,我们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先后开展破解难题年、“示范性乡镇”和“规范化机关”创建、村级组织“五化”提升等活动,特别是今年在基层党建中实施阵地规范建设、党性教育实践、能力锻造提升、制度机制建设、五百党员培养“五大工程”,着力解决基层一线和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困难问题,不断夯实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组织基础。开展“千名干部助推双联”活动,从州县乡机关选派1150名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副书记或副主任,近期准备再选派千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锻炼,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层组织,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劳务输转等富民产业,促使机关干部在基层锻炼成长,加快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健全完善组工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认真落实“一日清、周落实、月蹲点”制度,对当天能完成的任务当天完成,不推脱、不隔夜;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认真谋划,及时部署,一周内落实;每月深入联系村和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展“一个起立、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让座、一杯热茶、一个满意答复”的“六个一”服务,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良好形象。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一心为民、务实高效,坚持深入
基层、服务群众,把全党满意、人民满意作为检验组织工作成效、衡量公道正派的最高标准,促使工作在一线落实、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关系在一线密切。
四是严明组织纪律,实践公道正派之行,始终彰显“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基本准则。选准用好一个人,就树立了一面旗帜,用错一个人,就有可能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伤害党员干部群众的感情。恪守公道正派,集中体现在干部选拔、基层党建、人才工作、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上,只有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规定程序办事,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公道公派。近年来,我们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注重改进干部评价、干部选拔方式,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修订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业绩平时考核、定期考核、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考核、考核结果运用等五个办法,制定出台州委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县级和科级干部交流、州直单位科级干部竞争上岗等办法,今年组织实施干部公开选拔“127工程”和6个“百名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在全州树立了重品行、重能力、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营造了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同时,从严要求组工干部,制定“要坚持学习、公道正派、经常调研、务实高效、依规办事、热忱服务、勤俭节约、从严管理和不准跑风漏气、谋取私利、有禁不止、口大气粗、推诿扯皮、公车私用、吃拿卡要、擅离职守”的“八要八不准”规定,组工干部自觉讲原则、守规矩、重程序,做到了令行禁止,树立了良好形象。公道正派永无止境。我们要把“十六字”要求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组工干部的行为规范,不断增强坚持公道正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工作政策规定,坚持原则不动摇、严格标准不放松、履行程序不走样,敢于动真碰硬,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利益所诱,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组织工作的严肃性。要公正识人、公道用人,认真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用人标准,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严于律己、正派做人,严守工作纪律,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做的不做,经常对照“公道正派”这面镜子反省己身,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组工干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理论文章
读国家领导人讲话有感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0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代表和爱民模范。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公安部表彰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这是对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集中检阅,对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爱民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战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全国广大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心系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牢记宗旨、忠诚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作风、严肃整治不正之风,坚持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实践中创造了新的业绩。
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广大公安民警在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为民服务的平凡岗位默默耕耘,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一线、深受群众爱戴、事迹感人至深的爱民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你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弘扬了正气,发挥了榜样作用,不愧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同志们珍惜荣誉、砥砺奋进,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读完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我们深有感触,广大公安民警确实是在为人民至真至诚的服务,他们无疑是很伟大的,尤其是那些模范。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不禁反思,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样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正是严格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建立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员则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每个共产党员都应真正懂得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原则和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员的根本义务。我认为我们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人的思想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受到自身约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反省自己,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于党的宗旨,是否符合于党的要求,才能不断增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如党的贪污腐败问题,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难道是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有问题吗?不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常地做自我反省,以致思想上出现偏差,一时铸成千古恨。
第二,在实际行动中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正确对待我们身边的同学。以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归宿,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在时时刻刻维护他们的利益中,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例如同学之中对学校,对院系,对班级有什么想法或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向院系、向学校相关领导、老师反映,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更是要积极向组织反映情况,以真正维护大家的利益,而不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共产党员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应自觉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现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我们之中,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校或是院系、班级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没有向学校、向集体索取的权利,也没有享受什么特殊地位和待遇的权利。有的只是为学校、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权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干部同学,该得到的你不一定能得到;不该得到的,你绝对不能去争取得到。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名利和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该做的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不辜负同学对我们的信任。平日里我们也会看到,有少数学生干部,为的只是将来自己的简历上“职务”那一栏里不会是空白,为的只是年末的那一点奖学金,为只是那有名无实的干部称号!甚至有些同学交入党申请书,也只是为了党这一光荣的荣誉,把它当作今后就业和当官发财的跳板!又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化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价值的呢? 第三,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章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党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求党员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本领和技能。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专业知识,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共产党员应当走在前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共产党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作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立足于现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依据党的总旨于时代内容要求,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实践党的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