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篇一:九年级历史 评课稿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了解到的英国社会状况。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过渡:
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二革命进行
1出示导读提示: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你对内战中议会军如何打败王军感兴趣吗?
2评价克伦威尔——说说你心中的克伦威尔。
3革命的结局是1688年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了统治权,同时又立新的国王。
环节三:
提炼升华——请你总结整理这场革命的经过,你得出这场革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出示过程示意图,议会召开--内战--共和国---独裁---复辟--反复辟,呈现议会斗争与内战斗争,共和与独裁、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曲折的过程特点,引导探究反复曲折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明白一个道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会一帆风顺。
三、革命后的英国
把学生的观点与真实历史对照,引出《权利法案》的通过。正确认识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的合理性,及产生的影响。这一部分应联系现实,现代社会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体会它的深远影响。
四、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联系,讨论得出革命的意义
1.结合革命的原因、目的、结果及后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理解革命对英国本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此后要学几课的内容和马克思对这场革命的评价“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分析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出示意义:
对本国来说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世界来说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
的进程。
<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本课所学所得,形成知识结构。
<练习巩固> “火眼金睛”
这是一位听课不认真同学的学习所得,请你给他指出错在哪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标志革命结束。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软弱妥协,封建王朝查理一世复辟了,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阶级,发动政变,推翻了查理二世,迎立新的国王,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同年,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使英国最终确立起君主专制政体。
教学反思:
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一次两次失败不算什么,怕的是保守僵化的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篇二:历史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初中历史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
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
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
相关事迹、谈自己眼中的民族英雄,学生进行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得胜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篇三: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四:九下历史,《第三次工业革命》评课稿
《第三次科技革命》评课稿
张连杰
《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一节真真切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高效课堂,一节学生能力、自信、思想百家争鸣的自我展示的高效课堂。达到了高效课堂得初衷,坚定了高效课堂得信心。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
一、导课有特色:
利用大屏幕生动的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呈现出来,既巩固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又激发了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学习的兴趣。精巧而高效。
二、问题引领设计有基础、有拓展、有开放性、有重难点、有综合性。在适用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又兼顾了中考考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基础性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让全班同学都能学会,拓展性问题通过小组的帮扶学生也能够掌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想百花齐放,在相互间的交流、辩论和教师的指导中学生对错误的、模糊的知识逐渐清晰明了、掌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问题引领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完美的体现出来,根本不用教师的刻意强调。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美结合与体现。
本节课流畅,各个环节紧凑。可见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同时也说明平时训练到位、有素。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精炼明确,能把学生的思维远的、跑的拉回来,主导作用体现明显。本节课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积极主动、不知不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美结合的课。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特有的魅力。篇五:八年级历史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评课稿
丹东市第十八中学 于志强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 [教学手段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一、元谋猿人:最早、二、北京人:时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第二篇:历史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生 地点:193班教室 评课人:李 霞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课前预习已有三个小组把预习题目写在黑板之上。老师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然后明确了本节课各小组的任务,每四个小组为一个大任务。第一组说明了写在黑板上的5个问题,先由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老师进行了补充性讲解。后两块内容也大体采用了这种方式。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使用的图片过多。
建议:
1、从本课我发现师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第三篇:历史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课前预习已有三个小组把预习题目写在黑板之上。老师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然后明确了本节课各小组的任务,每四个小组为一个大任务。第一组说明了写在黑板上的5个问题,先由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老师进行了补充性讲解。后两块内容也大体采用了这种方式。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初中历史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
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相关事迹、谈自己眼中的民族英雄,学生进行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得胜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第五篇:历史评课总结
深入教研
强化课改
引领教学
腰站中学
郑春华
王泽淼
------围场教研室来我校进行“四型五步”课改调研历史评课总结
课堂教学是我们实施教学课改的主阵地,我校在教研室的大力指导下率先进行了“四型五步”课改,路径清,方向明,效果好。现就我校的历史调研工作做简单的总结:
一、导学案的编制:
1、重要性学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通过读、听、思、结、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案能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上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学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活动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案也便于整理、保存和反思。
2、导学案的编制方法:学案的基本栏目:年级、学科、教材、设计人、审核人、编制时间;课堂名称(含单元、章节、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描述具体,可以测量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重难点的确定;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及方法指导;达标测试;课堂总结;学习反思;课后作业;相关链接。
3、使用和处理:根据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使用和处理也不一样,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应让学生完成,所有的学生应把所有的练习做一遍,然后再分配任务,是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避免一部分学生培养的特别好,一部分学生没事可干,脱离课堂,要兼顾所有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适当的点拨、引领、评价、倾听也十分重要,自然的融入的课堂之中,使课堂氛围活跃。
二、小组的评价打分:真对评价层次的肤浅,我校教师对小组评价进行了改进,侧重于从活动的广度、气氛的热度、思维的深度、结果的效度几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形成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几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小组的学习热情。
三、记忆问题:在四行五步教学中,像历史学科课下课没有时间,如何解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问题,我们做了如下探索,在小组展示环节上,当这个同学在黑板展示时,其他同学同时也在学案上做一遍,令外,在小结过程中,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相当于把本课的知识又温习了一遍,经过这两遍的复习,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的差不多了。
四、座位的安排:实际上涉及小组建设问题,我们现在做法是按照互补、帮带原则进行分组,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一组,表现能力强的和性格内向的一组,各组之间的实力基本相当,有利于不同组间的竟争。在合作解疑过程中,首先是一对一的合作,当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组内合作探究,再解决不了时才师生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