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是如何说明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1
马克思是如何说明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呢?他主要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 的生命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人和动物与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的关系和作用的 方面来说明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力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 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 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 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与动物的 生命活动相比,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自我意识性,人能够有意识 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周围环境。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真 正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 们自已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 这就表明马克思此时仍然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准,这和《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和人类社会并不 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古猿和猿群进化而来的。从猿 到人,从猿群到人类社会的转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进化过程,而是一个从 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根本飞跃。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只是在古猿体质形态和群体结 构上为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 础却是劳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它既 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的基础,也是人和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征 本质的标志,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也曾 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 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马克思此处 的话: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劳动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试图 将人这样的劳动当作实践,从而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他从 劳动特性中归结出的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改造活动,因此,马克思在《184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的本质的回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可以说马克思 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也可以说实践是人的类本质,不过这时候的实践是从劳 动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仅仅指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这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 是不够的,它仅仅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和动物的不同,没有考虑到一定社会 关系、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他所关心的也并不只 是人和动物的不同,而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人的不同,特别是在当时的资 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的实质。马克思试图通过对资 本主义现存秩序的根本批判,求得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并在 此前提下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和个人的真正自由。所以,他关于人的本质 的理论必然会继续深入。
马克思又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 的本质的思考方式。按照传统的说法,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而马克思 在这里却用关系来说明本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承受者,而是社会关系使
①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说明了实在论的 错误。实在论把人看成是社会的首要因素,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个人自身固有的实 在物,把人类、社会和历史看成是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进而把这种 不变的内在本质作为衡量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尺度。马克思正是从社 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从而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性和两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要正确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关系的 基本属性。社会关系的两重属性:即具有不可选择性,又具有选择性,它是可选 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是指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 能力对他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 同时,社会关
系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又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也是不能 任意选择或违背的。社会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关系要适合生产关系的发 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可选择性,是说人们在社会关系 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改 变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选择和发展适应社会生产 力和人的本质发展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的这种可改变性和可选择性,不 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活动,而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的。社会关系作为可选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实际上反映了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 的统一。人一方面接受既定的社会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能动的改变 社会关系来改变自己。
①
第二篇: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
2006年 5月 第 8卷
第 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May.2006 Vol 18No 13 Ξ
石家庄市
050091 摘 :, 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因此 , 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6 03Ο0125Ο0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是现阶段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当前 , 面对社 会转型期大学生自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我们必须把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规 划 , 认真研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 使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切实加强。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 , 在 “三观” 形成的过程中 , 理想信念教育起着基 础和导航的作用 , 这既是 “三观” 教育的核心 , 也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提 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 强国战略 ,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确保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一 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一方面 ,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来看加 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 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转型时期 , 这种转型对 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是社会价值目标 的急变性 , 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失落。由于社会 变迁的迅速和广泛 ,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 目标体系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 而新的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尚未 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放松教育和引导 , 就 极易造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认识和追求上的无所适从、方向不明。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
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 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 素质欠佳等问题。二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多样性 , 容易造 成大学生目标选择的困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 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分配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日趋多样化 , 社会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 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教育和引导 , 大学生在 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就会出现迷茫的状态 , 增加选择的难 度。三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开放性 , 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 的错位。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 ,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 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 “西化”、“分化” 的渗透在逐步加强 , 资本主义腐朽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也在逐 步深入 , 由此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来看加强理 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 , 内涵着理想信念的内容 , 是理想信念教育 的理论基础。但是 ,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之一 , 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 , 往往重视关于真理问题的教育 , 对 理想问题进行哲学的分析则注意不够。这就使得我们对 理想信念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 把对大 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作是一种道德教育或政治宣传的 手段 , 而缺乏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理想的内在本质、理想
・ 5 2 1 ・
Ξ收稿日期 :2005Ο08Ο29
作者简介 :杨文圣(1972Ο , 男 , 河北滦南人 ,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硕士学位 ,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理论认识上的偏颇 , 往 往导致理想教育的盲目性 , 也就势必影响对结合哲学的 理想理论进行现实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力度。与此同 时 , 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 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失落引发了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深刻危机。一个民族一旦陷入理想缺失的危 机而又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等手段来及时进行调 整 , 便会丧失其赖以存在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大学生 是民族的希望 , 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而言 , 如果没有 指路的明灯 , 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 他们将失去生活的目标 , 知识、有创造精神。结起来、组织起来呢 ? , , 沙 , ? 功 ? ” [1](P111 , 从此种意义上讲 , 绝不能忽视大学生的 理想信仰危机。理想信念实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主要就是
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问题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 题。每一个时代的哲学 , 它们都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去论证一个关于自己时代和社会的理想。柏拉图哲学 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它的哲学式的理想国;黑格尔 哲学的现实理想是普鲁士王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方法论基础。这是因为 哲学通过对人自身本质的追问 ,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 , 对人 与世界关系的追问 ,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实到或涉及到 人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内涵着理想信念问题 , 它是对大学生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石。
第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批判 的本质观点指引大学生为科学的理想信念而奋斗。马克 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批判性。马克思 指出 :“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 全部问 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 事物。” [2](P75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2](P57。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建立的世界观理论与方法论理论 , 决不把它周围 的感性世界看成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 终如一的东西 , 而是看作历史的产物 ,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 产物。马克思说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 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 的运动中 ,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 崇拜 任 何 东 西 , 按 其 本 质 来 说 , 它 是 批 判 的 和 革 命 的。” [3](P112 所以 , 说明现存世界与未来世界的关系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 , 其实质就是理想问题。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特点 , 决定着它必然会最坚 决、最全面、最彻底地致力于自己的革命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基本精神 , 充分体现了共产 党人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 ,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大
学教育 , , 范 , , , :“ 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 象、现实、感性 ,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而不 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不是从主 体方面去理解。因此 , 和唯物主义相反 , 能动的方面却被 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 当然 ,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 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P54 列宁也指出 :“ 人的意识 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4](P182 这些论 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之所以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走向各自片面性的 极端 , 其通病就在于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 , 不理解实践 之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恰恰就在于它体现了 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这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 可 以理解为反映与虚拟的统一。反映是指人的认识是以客 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和依托的 , 认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 在物的复写、摄影;虚拟是指在反映原始自然的基础上 , 重新设想出符合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化自然的应有 蓝图 , 即形成了关于新生事物的理想模型。反映与虚拟 是认识的一体两翼 , 反映是虚拟的前提 , 虚拟是反映的延 续。前者规范后者 , 后者又突破前者 , 如此矛盾冲突 , 才 使认识生生不已。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论本身就是一 种积极的选择活动 , 这种选择活动的本质就是认识主体 对认识客体的理想设计活动 , 也就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改 造、创造客体 , 以求得认识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想和现 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 , 只注重对真理问题 的讨论 , 关于认识的理论集中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上。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包含着对未来的理想的认识 , 或者说包含着关于新生事物的模型的认识 , 它有不同于 理性认识阶段的新的认识内容 , 这个新的认识内容就是 建构实践理想模型。理想性认识与现实性认识相比较 , 区别是在现实性的认识活动开始以前 , 一个认识的对象 已经客观存在着。而理想性认识活动开始时 , 它的认识 对象仅仅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的。对虚拟性存在的认识 就是理想性认识。一旦这种认识活动结束 , 关于目的实 现的物质承担者的观念模型已经形成 , 但它还未能物质
・ 6 2 1・
化 , 还只是一个观念的存在物。仅就这个观念性的存在 物而言 , 它存在于理想性认识活动的结尾 , 而不是在其认 识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存在。简言之 , 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能动性飞跃过程中 , 认识的新任务是创造一个体现 认识和实践目的的新的理想客体。这个理想客体就是实 践目的载体的观念模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创造的反映论启迪大学生认 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 , 积极的理想设计、观念创造的活 动。当代大学生都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实践中去 , 在实践中他们都应当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 念。因为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 它在 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产生巨大的能动性。第三 , 义哲学认为 , 有根据的现实 , 同必然性
据 , 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 , 也就丧失了它的现实性。所 以 , 恩格斯说 :“ 在发展的进程中 , 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 都会成为不现实的 , 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 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 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5](P216 可能是潜 在的东西 , 现实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可能与现实之间存 在着差别和对立。因此 , 我们绝不能把可能等同于现实。在实践
中 , 应从现实出发 , 而不能从可能出发。但是 , 我 们也不能把可能与现实截然分开 , 它们之间除了有对立 的一面之外 , 还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的一面。可能 作为潜在的东西 , 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而现实作为实存 的东西 , 又是相对于可能而言的。可能是没有展开的现 实 , 而现实则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在客观事物运动发 展的过程中 , 既没有脱离现实的可能 , 也没有不包括可能 的现实 , 可能是现实的一个环节。不仅如此 , 可能与现实 还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 物质世界的运 动是绝对的 , 一过程到另一过程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 , 当一个过程现实地存在着的时候 , 在它自身中就已 经潜在着自己的后继过程 , 包含着后继过程的可能。它 向后继过程的过渡 , 首先表现为自己的现实存在向后继 过程的可能的转化。而这种可能就成为后继过程的第一 个环节。客观世界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不停地过 渡 , 就是从现实到可能、可能到现实的不断转化中完成 的。正是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 , 构成了大千世界的永 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宏伟画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原 理 , 是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基础。在 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 ,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态度 :有人偏好甚至痴迷于理想 , 但却昧于现实 , 因而 , 其理想 多半止于清谈 , 在现实问题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 , 其理想 与现实是分裂的 , 极端表现就是为了理想而牺牲现实;有 人顺应现实而抛弃理想 , 其典型表现则是 “逆来顺受 , 委 曲求全 , 与世无争”。显然 , 这些都是片面和有害的。正 确的态度应当是促进现实与理想的较好统一。大学生既 要有远大的理想 , 又要立足于现实 , 脚踏实地做好眼前工 作 ,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准备条件。
第四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指引大学生树立 共产主义理想。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 , , 人类社会最终 , 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提出了理解 树立社会理想和实现社会理想的理论、方法和 道路 , 它把社会理想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个科学就
是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 理想总有超越现实社会状况的性质 , 是一个具有超前性 质的观念性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理想总是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足性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 但是 这种批判性不是任意的 , 也不是以人性的一般特点为标 志的 , 它是以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依据的。一个科学 的社会理想 , 不仅要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 而且要合 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从宏观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性 , 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 , 这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 科学理论依据。当代的大学生应当认识到 , 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只有坚定社会主义 的理想信念 ,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 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如何贯彻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上增加理想信 念教育 , 强化对人的关怀。理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 , 目前的哲学教育却没有充分发 挥这一功能 , 具体表现为教学体系的内容框架没有为发 挥这一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 “客 观规律” 的 “发现” 问题以及 “客观规律” 的论证和表述问 题 , 而对于理想建构问题基本没有深入论证。鉴于此 , 马 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 , 应增加一些关于理想问题的哲 学范畴和命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 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始阶段 , 商品交换与市场竞争使义与利的矛盾成了尖锐的现实。因此 , 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 , 一方面 , 要坚持以提高社会 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生产力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 , 也必须加强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 , 深化 “精神”、“文 明”、“ 道德”、“ 理想”、“ 人格” 范畴的讲评和教育。哲学的 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认识人自己 , 使人觉悟 , 即对人的关 ・ 7 2 1
・
怀。人的理想、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 , 就是关 于人的精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要指明工人阶 级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 , 使工人阶级自己认识自己。但现有的哲学教学体系安排有一种倾向 , 在强调客观规 律的同时 , 对运用规律的主体的论述不到位;在强调现实 的同时 , 忽视了超出现实的理想;在强调认识世界的同时 而不重点探讨人对自己的认识。根据这种情况 , 哲学教 育应增添加强关于人、人的精神、主体、目的、价值、理想 方面的内容。在认识论部分 , 特别是在学习认识的飞跃 时 , 应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深入探讨。在真理和价值部 分 , 可增加理想范畴 , 辩证统一。的内容 , 第二 , , 现 , , 往往把大学 生单纯当成了理想教育的客体 , 而哲学教育工作者成了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哲学教育工作者往往以真理的代 言人、人生导师自居 , 经常板起面孔教训人、批评人。教 育方法单调、生硬 , 往往是教师把条条框框不断地灌输给 学生 ,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 “容器”。实际上 , 大学生既是 理想教育的主体 , 又是理想教育的客体。因而哲学教育 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时 , 不能把他们当作单纯的 客体 , 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 以平等、诚恳的姿 态 , 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 调动他们接受教育 的主动性 ,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 引导学生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 , 加强自我教 育 , 增强自主、自律、自辨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会明辨 是非;, 自觉选择、吸 收美好的、低 , 引导 , 也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 ,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 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进而增强社会责任 感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因而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 须注重实践环节 ,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 校内 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 , 引 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 到基层去 , 到工农群众中去。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 规定学 时和学分。可以运用社会调查与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参 观与撰写小论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撰写思想体会 等方法 , 调动学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 引导大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 并自觉地树 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 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4]
列宁全集(第 5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The education of ideal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YAN G Wen 2sheng , L I Zhen 2yu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 Hebei 050091, China Abstract :It is a necessity 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 while the education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So the paper stres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for the sake of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undergradu 2 ates.K ey w ords :Marxist philosophy;ideals and beliefs;education [责任编辑
范玉凤 ]・ 2 1 ・
第三篇: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建研究》 邹发生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实现方式、发展道路的历史辩证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居于这一认识,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邓小平提出分“三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而且也是重要的政治目标,因为能不能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检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的是完全正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
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方式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发出的现代化进军号角,提出的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和步骤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要求,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决策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说明党在面临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地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执政为民,就是支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实现党的远大目标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历史挑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和谐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当好公仆,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概而言之,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求党的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时刻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全民族的坚强核心,担负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伟业。
第四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___,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产富裕。(解放生产力)
2.200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两部党内重要法规是________ 和________。(《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3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和党旗是的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 和________。(象征、标志)
4中国共产党名称最初由________提出,在党的________大会上确定。(蔡和森,一大)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景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6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________。(十五大)(________)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主要标志.(《共产党宣言》)
9_______
10、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元旦发表《________ 》,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实现“________”。(告台湾同胞书、三通)
第五篇: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
市场以产权清晰界定为前提。这是举世知名的科斯定理。
无论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经理人员持股和股票期权,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产权界定。以经济学的视角看来,重要的不是名义所有权,而是实际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实际上是把剩余索取权交还农民,交还天然拥有控制权的农民。企业改革中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经理持股和股票期权,也无一不是把部分剩余索取权交还天然拥有控制权的企业经理人员。
产权一得到清晰界定,市场就卷土重来。这就是我们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可是,仅仅产权被清晰界定市场还不能良好运行。如果经济的交易费用很高,那么即使产权被清晰界定,市场也不会良好运行,甚至不会有市场。经济的交易费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交易费用占产出的比重稍高一点或者稍低一点,经济绩效就会呈现出天壤之别。
疑问,界定产权本身就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如果草地产权界定不清,那么我就要多放羊,因为增加的羊的收益由我独享,而草坪遭破坏的损失则由大家分摊。实际上,大家也都会这样做。最终,草地就会变得一毛不生,本来有价值的草地变得毫无价值,租值发生了消散。这就是“公地悲剧”的含义。如果草地产权界定清晰,那么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发生。
如果企业产权界定清晰,那么我不干了,可以让我的儿子干;儿子不干,还可以卖了获取声誉溢价。我有激励注重并维护企业的声誉;我有激励不卖假货,也有激励改进服务质量。
但是,仅仅产权清晰还不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这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是。现代市场经济以非现货交易为主,并且跨空间范围很大,仅靠声誉机制很难确保交易正常进行。现代市场经济通常要借助第三方来协助执行合约和完成交易。这个第三方正是法律和法院。
法治约束的是经济人的机会主义。人的自利有促进生产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面,但是也有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一面。这后一方面需要法治加以约束。正是因为法治对于机会主义的约束,人的自私才不是利害参半,更不是害大于利,而是利大于害;人类也因此能够生存下来。法治是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执行合约来减少交易费用和增加社会福利的。
不仅如此,交易费用还来源于政府。政府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免税收、滥发货币、政策朝令夕改、形形色色的不合理管制、滥用权力等等,都会极大地增加经济的交易费用。
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政府对于经济的影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显得特别重要。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根本出路也在于依靠法治的力量。
法治约束的是政府的任意干预。政府的权力天然大于个人和企业。给定这一权力,政府随意干预经济的倾向很难自我抑制。如果政府行为不受法律约束,独立企业制度和自由交易就没有根本保障,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重要一条是老百姓可以通过法律约束政府行为。
法治的第一问题当然是立法,但执法和司法更为重要。原则上,一个国家可以简单地照抄它国的法律。但是执法和司法就是另一回事了。执法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这显然不容易。
现实世界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也不必一定是完美的市场经济。但总的说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治基础上的,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法治建设尚为落后。我们要建设“好的市场经济”,法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可是,法治不是呼之即来,我们想要法治就可以法治的。法治有前提条件。“公地悲剧”表明,权利必须得到界定,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可以将权利附着在物上面,通过物的所有权来界定权利。资源是我的,那么只有我可以使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别人可不可以使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可以,但要有我的同意,或者要给我支付足够的价格。资源产权也可以模糊界定,但那样就必须要有论资排辈、等级制度等安排来界定权利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大搞论资排辈和取消择业自由不是偶然。这正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避免租值消散的必要的措施。古代的时候,家庭财产不做划分,于是就要对家庭成员的地位做出界定:父亲和长子的地位很高,其他人的地位就要低一些。吃饭的时候,谁先动筷子都有规定。这也是要减低租值消散。今天一家三口过小日子,于是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产权界定权利,法治于是可以推行;以人权界定权利,法治就很难推行。产权界定不清,人权就不平等,法制很难推行。古代“刑不上大夫”,刑不是不应该上大夫,而是人权不平等的社会里,不可能真正推行法治,刑是不可能真正上得了大夫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是人权不平等的写照。人权不平等的社会,不可能真正推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