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5篇)

时间:2019-05-14 14: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

第一篇: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

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正确。

2.(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点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自然经济的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

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此题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各朝代有自己的主流文学形式,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汉代到明清,主流文学形式由“赋”到“小说”的变化,考生只要按时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会明白主流文化是日趋平民化了。此题选A。

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答案】D 【点拨】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答案】A 【点拨】A是小篆;B是楷书;C是行书;D是草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6.(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2题(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答案】D 【点拨】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字模应是反字。据此分析题目图片,只有D项符合题意。

7.(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1题)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答案】B 【点拨】题目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主要特点”。结合相关知识可得出古代科技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B.实用技术发达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8.(2008年海南高考4题)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D 【点拨】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9.(2011年江苏高考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根据所学,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本题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崇祯十一年时朝廷的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分析各选项,A项活字印刷术从明代开始使用说法错误;B项活字印刷术发明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说法不符合史实,雕版印刷术自隋唐开始就有使用;C项说法也不正确,最早的活字是胶泥活字。本题应选D项,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造纸术在西汉时已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A、B、C表述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

10.(2009年上海高考2题)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甲骨文、圣

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A.两河流域 B.中国 C.地中海东岸 D.埃及 【答案】B 【点拨】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人发明的文字,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陶尊上的“形文字,应该是中国的甲骨文,故选B。

1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属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山水画属于文人写意画,注重的是绘画的意境;而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已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成为动力,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使得画家有了更方便的条件去接触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风景。故D项为正确答案。

1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刻划符,属于象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答案】A 【点拨】题干关键词是“隶书”。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据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

1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点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所以A项符合题意。“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排除C。“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排除D。故选A。

14.(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答案】D 【点拨】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谪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时做《黄州寒食诗帖》。贴中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有徐起渐快,嘎然而止的节奏,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宋人尚意”的特色。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体现出字体的变化特点。

15.(2009年上海高考13题)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点拨】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5世纪已经传入西方,甲说法错误,来自学者著作的材料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丁同学说法也是不合理的,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丙同学的说话是合理的。

16.(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12题)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故错误的是D.17.(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点拨】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

18.(2009年广东高考1题)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答案】D 【点拨】《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19.(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以上不管哪种解法都必须建立在对几个书法名家生活朝代和擅长字体等知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故踏踏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基础。

20.(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3题)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答案】A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的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造纸术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指南针、火药与火器不是一项技术,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

2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点拨】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

22.(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 市民文学兴盛 ③ 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点拨】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3.(2008年上海高考A8题)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A 【点拨】选项中涉及的重大发明,“司南”的发明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纸”的发明时间是在西汉,“火药”的发明时间是在唐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在北宋。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司南是战国,纸最早是西汉,活字印刷术最早是北宋平民毕昇的,火药是唐朝。所以顺序是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术。选A项。

2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4题)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答案】D 【点拨】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5.(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答案】C 【点拨】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2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王祯是元朝时期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27.(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19题)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答案】D 【点拨】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D项字体为小篆。而A为甲骨文; B为行书;C为楷书,都不正确。

28.(2008年江苏高考2题)“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B 【点拨】A项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而杜甫是唐朝。C项和D项中颜真卿、柳公权是楷书,比较严谨。而诗句中的书法家潇洒不羁,作品酣畅淋漓,“快如云烟”,应该选B项书写草书的张旭。

29.(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8题)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B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所写文字为隶书。

30.(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3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本题考察的是宋朝相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其中②选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创立的,所以排除ABD。

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8题)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答案】A 【点拨】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抒发个人情感。

33.(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答案】A 【点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根本不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故排除D

34.(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清 【答案】D 【点拨】道光年间,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3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40题)(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8分)

【答案】

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伤寒杂病论》成为中西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点拨】

此题考查的是对医圣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医学著作及其成就的理解。

36.(2010高考安徽文综35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点拨】

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37.(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7题)(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5)略 【点拨】

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 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38.(2010高考广东文综38题)(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6分)

(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8分)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9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5分)

【点拨】

39.(2008年江苏高考21题)(10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

(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点拨】

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第(1)小题答案很简单,“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第(2)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第(4)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第二篇: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一》 专题8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0题)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答案】A 【点拨】苏联成立于1922年,而非1917年。所以名称上应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纪念”较准确。

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点拨】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3.(2008年海南高考14题)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点拨】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故应选C。

4.(2010高考广东文综21题)《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答案】C 【点拨】题眼: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学说)。考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点拨】从题干的时间“1918年11月8日”可知反映的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2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

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21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8.(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4题)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点拨】A、B在巴黎公社中已经实践过。C俄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1题)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答案】A 【点拨】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10.(2008年广东高考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B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说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做法,因此是空想。故选B符合题意。

1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3题)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答案】C 【点拨】从首都、宫邸和不远处河面上战舰的炮声等信息综合判断,该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从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故选D。

1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8题)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家庭的母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

子:“为什么买不起?”

子:“父亲为什么失业?”

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 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段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最可能出现于()A.1825年的英国 【答案】A 【点拨】母子对话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即产销矛盾。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0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B.1861年的俄国

C.1868年的日本

D.1871年的德国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D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英法德。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属于纯记忆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所以选D。

1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3题)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英国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答案】D 【点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点拨】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这一选项。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权,D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也不符合题意。

1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8题)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AC 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解析2:本题以巴黎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体现了高考注重周年热点考查。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关键,并结合巴黎公社的有关活动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18.(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1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点拨】本题以某学者言论切入,通过国际工人运动这一类型的历史事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重心在于对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度一般。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总之,抓住一个关键的时间信息,19世纪70年代。即可判定答案为D项。

19.(2009年广东高考20题)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点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公社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虽然人民有权对他们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监督和罢免,但这并不是象雅典式的直接民主。巴黎公社通过选举,委托代表——公社委员,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民主制度。

20.(2008年海南高考22题)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答案】D 【点拨】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她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第三篇:政治必修三高考真题

第一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来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2.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档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一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①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 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6.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达平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7.“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清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名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11..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3.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点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14.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15.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19..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 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二、主观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23.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24.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25.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9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第四篇:07-11年全国各地历史会考真题分专题:必修三专题5

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0分)

1.(2009年广东会考38题)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政治领域

B.学术领域

C.艺术领域

D.经济领域 【答案】C 2.(2006年广州会考31题)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其标志是

A.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B.建成“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 C.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D 3.(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45题)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前列水平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4.(2010年1月新疆会考2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

A.工业 B.教育 C.农业 D.军事 【答案】B 5.(2007年广州会考30 题)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B 6.(2010年6月广东会考39题)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7.(2008年海南会考18题)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并于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排在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答案】C 8.(2008年山东会考16题)“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答案】D 9.(2010年广东会考38 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答案】D 10.(2010年广东会考 60题)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11.(2010年7月新疆会考22题)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的发展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211工程”

C.“希望工程”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答案】A 12.(2009年广东会考60题)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其间,高等学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指恢复 A.高等教育

B.以群众推荐为主的招生方式 C.高校招生

D.以文化考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答案】D 13.(2009年福建会考26题)“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文中的“他”是

A.费俊龙 B.聂海胜 C.加加林 D.杨利伟 【答案】D

14.(2008年1月福建会考24题)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其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三个面向”题词

C.实行义务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A 15.(2009年湖南会考14 题)建国之初,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A.发展“两弹一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始计算机研制

D.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答案】A 16.(2009年江苏会考13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答案】B 17.(2009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C.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答案】B 18.(2006年广州会考32题)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所犯的主要错误是

A.把学术问题看作是政治问题

B.给予学术创作和科学研究过多的自由 C.削弱科学、文艺工作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D.限制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 【答案】A 19.(2010年6月广东会考60题)1956年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C.“双百” 方针的实施

D.“两个凡是”思想禁锢的打破 【答案】C

20.(2007年海南会考17 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文化大革命 【答案】A 21.(2007年江苏会考27题)在苍茫的内蒙古草原上,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在朝阳中缓缓降落,它宣告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综合图示信息与所学知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艘飞船是“神舟”5号 ②这艘飞船载着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③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 ④这艘飞船用外国火箭发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22.(2010年1月福建会考26 题)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 世纪60年代的成就是

A.成功培育釉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答案】B 23.(2010年江苏会考19题)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1)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3)颁布《义务教育法》

(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1)(2)(3)

B.(2)(3)(4)

C.(1)(2)(3)

D.(1)(3)(4)【答案】D

24.(2007年江苏会考28题)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以下剧照出自这一时期的一部名作,这部名作是

A.《窦娥冤》 B.《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D.《茶馆》 【答案】D 25.(2010年浙江会考31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A 26.(2010年江苏会考16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1)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

(2)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3)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4)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1)(2)(3)

B.(1)(3)(4)

C.(2)(3)(4)

D.(1)(2)(3)(4)【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27.(2009年7月新疆会考29 题)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

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以及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共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人教版必修三

请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77年恢复的中国高考制度是什么时间被废止的?

(2)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了怎样的发展战略?(3)邓小平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留下了“三个面向”题词,写出“三个面向”的内容。

【答案】(1)1966年夏(2)“科教兴国”战略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五篇:历年小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一专题1

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7小题,共0分)

1.(2008年山东会考2题)“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2009年湖南会考 1题)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07年广州会考 1题)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2009年安徽会考17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5.(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27题)“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6.(2008年1月福建会考1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7.(2009年6月福建会考1题)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8.(2010年2月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第1题)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度

9.(2010年浙江会考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09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1.(2010年1月新疆会考2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12.(2009年湖南会考2 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2011年1月河南会考1题)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A.甲骨文的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14.(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题)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

15.(2010年7月新疆会考1题)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6.(2010年1月福建会考2 题)图1 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17.(2010年夏季山东会考1题)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1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题)下图所示封国林立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19.(2007年广州会考 3题)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0.(2009年山东会考2题)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察举制的创立 B.内阁的设立

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立

21.(2007年海南会考1 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2.(2011年1月河南会考6题)右图是军机处的内景图。它的设置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宋太祖

C.康熙帝

B.明成祖 D.雍正帝

23.(2010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 24.(2010年1月山东会考1题)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宗战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25.(2011年1月河南会考3题)很多西方学者将强盛的秦汉时期称为“第一帝国”,秦汉时期能够长期保持统一主要

在于实行了()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3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融合 D.削弱王国势力

27.(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4题)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 A.设内阁,置六部

C.设军机处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总理衙门

28.(2008年天津会考5 题)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内阁 D.军机处

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回答6~7题

29.(2009年福建会考2题)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

A.设立三省六部 B.废除丞相 C.设立军机处 D.设立内阁

30.(2008年海南会考4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31.(2010年1月福建会考 3题)《清史稿》 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32.(2009年广东会考2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33.(2009年福建会考1题)图1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4.(2008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35.(2010年海南会考1题)“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完成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伟业的是

A、夏启 B、秦王嬴政 C、隋文帝 D、元世祖

36.(2011年江苏会考2题)《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37.(2009年广东会考41题)“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38.(2011年1月福建会考1题)图1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监察制

39.(2011年1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40.(2011年浙江会考1题)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41.(2010年天津会考1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诗中以“齐鲁”称谓山东是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2.(2010年浙江会考3题)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3.(2008年7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44.(2010年浙江会考21题)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45.(2010年6月福建会考1题)周公东征后,“封建亲喊,以藩屏周”,“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 46.(2010年1月福建会考1题)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A.血缘

B.地域

C.财产

D.宗教

47.(2010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 所示的是唐代中央机构,其积极意义是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48.(2009年广东会考1题)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城邦制

D.皇帝制

49.(2011年江苏会考3题)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50.(2010年山西会考2题)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D.唐朝设置节度使

51.(2008年江苏会考2题)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2010年6月广东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奴隶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嫡长子继承制 53.(2008年8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4.(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1题)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5.(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2题)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56.(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1 题)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57.(2007年广州会考2 题)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

58.(2011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是没有决定权,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内阁

B.军机处

C.参议院

D.中朝 59.(2010年1月山东会考2题)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B.汉代废除宰相制 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60.(2009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西周实行的是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1.(2010年山西会考1题)祠堂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62.(2008年7月宁夏会考1题)“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63.(2009年江苏会考3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64.(2011年浙江会考2题)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65.(2010年江苏会考1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6.(2010年天津会考2题)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A.繁荣儒家文化 B.防范地方割据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67.(2011年安徽会考18题)六王毕,四海一。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设置内阁

D.设立军机处

68.(2009年江苏会考1题)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69.(2008年浙江会考1题)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70.(2008年江苏会考1题)《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71.(2008年天津会考4 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7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73.(2009年浙江会考1题)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74.(2010年广东会考41 题)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75.(2009年浙江会考2题)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76.(2011年1月河南会考5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D.投做官吏幕僚 C.投笔从戎戍边

77.(2011年1月宁夏会考1题)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0分)78.(2008年1月福建会考3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T-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5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3分)(2)材料一中图6所示的三省六部制哪一时期开始实行?它起到什么作用?(3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

79.(2011年1月福建会考31题)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图8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2分)(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1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80.(2009年黑龙江会考27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

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81.(2010年6月福建会考31题)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全国军政大权独揽自己手中。为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命今解缙等人并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主要有:(1)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2)议会有权倒阁„ „

(4)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 „ 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始于什么朝代?(l 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什么?(2 分)

(2)1689 年,为限制王权,英国通过了什么法案?(1 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内阁对谁负责?(2 分)

(3)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2 分)

82.(2009年7月新疆会考26 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三省各有哪些职能?(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体?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3)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政体有什么本质区别?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3.(2010年湖南会考26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84.(2007年江苏会考31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②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

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

下载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三》专题2(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必修三

    必修三1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宏观大背景是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的派别有哪四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3、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谁......

    07-11年全国会考真题:必修三专题2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9小题,共0分) 1.(2007年海南会考16 题)右下图是我国某一剧种的脸谱。该剧种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修改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 一、选择题 1.(2011·济南1模)“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1·3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 一.选择题: 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

    2014-2018年高考成语真题 参考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一)——成语答案 2018全国1 B 【解析】第一空:一应俱全,意为一切齐全,侧重在全。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了,侧重在多。观察第一空语境可知,此处只是强调各种实验室......

    定语从句2011-2013年高考真题

    定语从句2011-2013高考真题汇编 (2011全国卷I) 31. 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 ________ 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A. thatB. whichC. whoseD. what (2011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