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必修一):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5.(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6.(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9.(2009年广东高考12题)《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0.(2008年江苏高考10题)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11.(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3.(2009年广东高考13题)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1题)《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15.(2008年海南高考27题)(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16.(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37题)(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材料二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3分)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2.D 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3.B 解析: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项;
4.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5.C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含义就在于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还有遗留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A错;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尚未被彻底清除,B错;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错。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D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6.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7.D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8.B 解析:“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A和D项内容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故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9.B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原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于1937年9月建立的,不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10.C 解析:A项《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要求60年代不符,不选。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65年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而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
11.C 解析: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会议。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本题选C项。第③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2.C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在国家机关任职情况可判断。
13.A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14.A 解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即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
二、非选择题
15.(1)目的:结束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16.(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2)(15分)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分)。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分)。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希望纠正这种状态(4分)。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10分)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4)(3分)看法(1分)。用史实论证(2分)。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591up高中教育学习的平台,您身边的教学助手!(http://www.xiexiebang.com)
专为高中学生打造的免费手机学习工具——591随身学!邀请码:591017
(手机免费登陆网址:http://m.591up.com)
第二篇: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必修一)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结束】
2.(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结束】
3.(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
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点拨】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项; 【结束】
4.(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点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结束】
5.(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点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含义就在于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还有遗留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A错;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尚未被彻底清除,B错;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错。
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D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结束】
6.(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点拨】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结束】
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结束】
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点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A和D项内容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故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结束】
9.(2009年广东高考12题)《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 【点拨】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原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于1937年9月建立的,不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结束】
10.(2008年江苏高考10题)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答案】C 【点拨】A项《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要求60年代不符,不选。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65年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而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结束】
11.(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会议。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本题选C项。第③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
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结束】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答案】C 【点拨】本题所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在国家机关任职情况可判断。【结束】
13.(2009年广东高考13题)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点拨】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结束】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1题)《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答案】A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即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15.(2008年海南高考27题)(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答案】
(1)目的:结束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点拨】
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结束】
16.(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37题)(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3分)根据材料
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3分)
【答案】
(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2)(15分)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分)。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分)。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希望纠正这种状态(4分)。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10分)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4)(3分)看法(1分)。用史实论证(2分)。【点拨】
(1)从用“俑”随葬是“不仁”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联系课本知识指出“仁者爱人”思想主张。(2)从图13中得出下降结论,从图14的对照中得出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差。结合材料三提出“贫富分化严重”这一社会问题。从“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这一关键句概括英国有识之士的认识。从认识、观念、工人斗争、统治利益等角度分析英国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原因。
(3)从材料四中所述“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从等额变差额、从8:1变1:1等信息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等角度思考这些变化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特点简述轨迹。
(4)看法应该是赞成这一主张或指出中国政府正是这样做的。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角度用史实简要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结束】
第三篇: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一》 专题8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0题)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答案】A 【点拨】苏联成立于1922年,而非1917年。所以名称上应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纪念”较准确。
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点拨】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3.(2008年海南高考14题)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点拨】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故应选C。
4.(2010高考广东文综21题)《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答案】C 【点拨】题眼: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学说)。考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点拨】从题干的时间“1918年11月8日”可知反映的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2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
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21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8.(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4题)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点拨】A、B在巴黎公社中已经实践过。C俄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1题)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答案】A 【点拨】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10.(2008年广东高考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B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说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做法,因此是空想。故选B符合题意。
1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3题)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答案】C 【点拨】从首都、宫邸和不远处河面上战舰的炮声等信息综合判断,该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从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故选D。
1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8题)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家庭的母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
子:“为什么买不起?”
子:“父亲为什么失业?”
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 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段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最可能出现于()A.1825年的英国 【答案】A 【点拨】母子对话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即产销矛盾。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0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B.1861年的俄国
C.1868年的日本
D.1871年的德国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D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英法德。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属于纯记忆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所以选D。
1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3题)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英国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答案】D 【点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点拨】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这一选项。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权,D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也不符合题意。
1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8题)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AC 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解析2:本题以巴黎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体现了高考注重周年热点考查。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关键,并结合巴黎公社的有关活动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18.(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1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点拨】本题以某学者言论切入,通过国际工人运动这一类型的历史事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重心在于对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度一般。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总之,抓住一个关键的时间信息,19世纪70年代。即可判定答案为D项。
19.(2009年广东高考20题)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点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公社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虽然人民有权对他们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监督和罢免,但这并不是象雅典式的直接民主。巴黎公社通过选举,委托代表——公社委员,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民主制度。
20.(2008年海南高考22题)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答案】D 【点拨】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她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地位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人民版必修—专题四第1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延续,也为专题四第二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本课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再加上二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高一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它的意义。
⑵了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及其制订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制度构成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⑵.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说重难点: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情,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1.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通过PPT展示《开国大典》的油画。提出问题:这幅油画反映了什么事件?(新中国成立)。学生回答后我做出总结:对,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通过专题三第三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共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那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带着疑问,跟随一个虚拟人物张富贵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2.⑴导入新课后,我将展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
⑵讲授新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本课的知识框架。
(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一唱雄鸡白天下: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一)》:1949年 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平,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请阅读课文寻找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分别是什么?(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二)》 1949年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提出问题:这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请大家以4人为一组,寻找这个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分别是什么? 由各组派代表抢答(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随后,展示有关《共同纲领》内容的材料。
教师提出问题: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共同纲领》的意义是什么?
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军事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二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三)》 1949年 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从而引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10.1的开国大典 讲到这里时,我会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诱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由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课文讲得很清楚。我会请学生齐声朗读相关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热烈的气氛,使个人感觉更深,还可以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
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新中国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从而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张富贵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第一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四)》:1953年 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老师提出问题:他口中的选举投票与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随后展示一段有关宪法内容的材料
PPT投影: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老师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第二个:概括宪法的内容及其体现的原则? 第三个: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最后通过表格填空的形式比较人大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大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的广泛性。)
第二步:学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五)》:1956年 2月25日
今天,隔壁王大爷的儿子——孝武回来了,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受到中央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不明白啊。老师提出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得益于共产党实行什么制度?从而引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
然后请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思考两个问题:这个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的职能在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培养学生联系前后文的能力)
第三步: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六)》:1958年 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也是我大喜的日子,新娘子长得挺俊的,脾气特温柔。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听说她老家都设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广西。
根据回忆录我指出:呵呵,张富贵的小家庭实现了汉、壮族的团结,这也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缩影。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新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回答在阳春有哪些民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我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请四组学生分别思考背景、法律依据、实施情况、意义是什么?
在讲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我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3.讲完新课后,先由学生汇报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然后我用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将主要知识点归纳为一句顺口溜:一次典礼,两部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4.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我将趁热打铁展示几个练习题,由学生思考回答。
5.最后,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异同。
结束语: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钟 丹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我校作为四川省高中新课改样板学校,在探索新课程改革道路上已走过两年,我市初中阶段虽早已实施课程改革多年,师生在一些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上变化不大,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难以迅速支撑他们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这就决定了高一历史在教学方面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成学生在这一学科上的转变,因此不论是课前的导学案设计、课中探究问题的安排以及课后及时的巩固检查都要求精心准备。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学生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思路:本课重点是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以及特色。难点是三大制度所具有的特色。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现实结合也比较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从现实出发,尤其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协的内容,可以结合现今的两会内容讲解,通过两会中的个案来解释本课中的一些名词。在课标中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的,而过程中主要以情境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突破重难点。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师:猜一猜:她是谁? 生:王小丫。
师:从2000年开始,每年3月王小丫都会做一个专题节目——跑两会 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制度是何时确立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幻灯片显示:标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及《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讲授新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约10分完成)
师:在本课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认识:李富贵这个新朋友,今天,将由李富贵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味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一)》:1949年 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平,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师: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 生:七届二中全会
(一)七届二中全会(此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不展开)
同学们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作中心的确立和基本政策的确定是根据具体的国情,这也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民主革命即将胜利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这个国家成了当务之急。
过渡: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那么,毛泽东进城后,考试成绩怎样呢?我们且看下文: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二)》 1949年 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二)政治协商会议
(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政协会议的基本内容。老师则稍作点评,用2011年江苏高考题考查学生落实的情况。)PPT展示(2011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师: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北平都改为北京了,成了首都了,这个消息像长了腿,飞到了茶馆小伙计的耳中。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三)》 1949年 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师: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三)开国大典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李富贵,你也在天安门广场,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受奴役,当家作主了。
师: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奔斗为之牺牲的民族独立终于实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任务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我们常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来建设这个国家才是接下来最艰难的任务,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政治保障至关重要。新国家,新政权,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来保驾护航。
过渡:我们的朋友李富贵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四)》:1953年 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师:李富贵的当家作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他口中的选举投票与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PT展示:
(一)人民当家做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组讨论)生:(阅读后归纳)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代会制度的建立。
PPT投影: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师:根据宪法第一条,我国的国家性质? 生:(略)
师:根据宪法第二条和第四条,归纳宪法中体现的原则?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1954年宪法的性质? 生: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师: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师:二者有何不同呢?
生:背景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作用不同……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五)》:1955年 8月28日
前阵子,我当选为人大代表了,这真的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这天大的好事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可是,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正忙着写一个提案,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师: 如果你们是李富贵的邻居,你们会建议他提哪些建议呢?(要求:小组合作,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陈述建议,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生:(回答得五花八门;略)
(二)民主党派喜笑颜开——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李富贵的日子越来越顺畅了,他周围的人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六)》:1956年 2月25日
今天,隔壁王大爷的儿子——孝武回来了,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受到中央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不明白啊。
师:李富贵想不明白的事情,你们明白么?
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件大事,同学们能够找出来吗?
(师生一起归纳)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发展:1954年一届人大、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幻灯片显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材料二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民主人士 4 2 11
49(15个正职)
师: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并据此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性质。生:特点:民主的广泛性。性质:民主联合政府。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王大爷也放心了,他的儿子是民主党派,也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他儿子的权利是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
(三)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七)》:1958年 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也是我大喜的日子,新娘子长得挺俊的,脾气特温柔。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听说她老家都设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 师:大家猜猜,李富贵的新婚妻子来自哪里?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地图找一找:她的家乡)
师:呵呵,李富贵的小家庭实现了汉、壮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更加和睦了。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新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以来的革命岁月里各民族建立了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如抗战时期的回民支队、各阶段抗争中涌现的少数民族英雄等)
地理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概 况:五个民族自治区
(结合图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
(听听音乐唱一唱:《爱我中华》)
课堂小结: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其间不乏曲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知道,大家还是比较关心李富贵,那么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课后一起探讨,或者续写一下李富贵的日记发到我的邮箱,但要注意,小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