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方言的角度看《疯狂的石头》》刘高晓
从方言的角度看《疯狂的石头》
行知学院 汉语言文学063班 刘高晓
摘要:从那块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开始,电影《疯狂的石头》就展现了电影语言的极大魅力,将观众带到了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本文从影片的方言杂和加强了人物的典型性等三个方面加以小扩。关键词:方言 人物性格 愉悦
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影片人物角色的设置相当众多,彼此关系相互交织。他们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地大笑。
故事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而起。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经济效益特此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一、《疯狂的石头》的方言杂和加强了人物的典型性
《疯狂的石头》在语言上采用这样颇具特色的方言杂和,并且运用了大量的重庆俚语,这不仅契合了影片以重庆为背景,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加强了人物的典型性。
语言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方言的变迁和运用,不但展现了特定时间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风土民俗,而且也成为展现时间精神的一面镜子。对方言的修辞运用,在捕捉记录日常生活本质形态的同时,也赋予或还原了扎根于自身特定地域文化下的人物真实的质感和性格,乃至思维、行为的方式。方言可以真实地记录还原生活本身的氛围和质感,突破陈旧的、千人一面的叙事语态,塑造出丰富有力、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满足多元化表达的需要。
对于创作者来而言,方言最本质的作用是塑造丰富的个性化的人物。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说过,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出成功的人物。没有鲜明人物形象的电影注定是失败之作。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口语中最鲜活的成分往往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修辞所具有的草根气质和身份标志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透露出了使用者的性格特征。在各种发音的背后,隐藏着修辞语境非语言因素——社会地位、阶层、人文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显然,与统一规范、人人相同的标准语——普通话相比,方言化的人物个性鲜明而具体,可以赋予形象巨大的感染力,而富有生活的气息,从而准确地捕捉和刻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差异和矛盾。
此影片台词的运用因人物不同而各有特色。即使一个小角色,导演也让其在方言上出彩,如谢小盟在追求道哥女朋友时贪婪好色的本性在故作高深的语言掩饰下显得更粗俗、浅薄和荒诞:“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的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你身上有一种东西深深的打动了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母性,伟大的母性气息。”、“我最近在研究课题是:母体与子宫。”、“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要浪漫,先浪费呀!”他以花言巧语勾引美色,获得所谓的快餐爱情或者一夜情缘,其做作、崇洋媚外、油嘴滑舌等特征可见一斑,表面的前卫姿态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和孤寂。“骨头没槽,筋槽了,今天我开小四的车,撞墙上了,小四这会还在医院睡着呢。”他不惜装出车祸骗取父亲钱财,表现出中国传统的父子亲情在谢小盟的观念中也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他内心的羸弱与玩世不恭代表了大多道貌岸然的都市人的心态。房地产商冯董的认钱不认人、追求利益的本质及市场经济制度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现实与竞争暴露得逼真无遗。在指责秘书时:“200万的生意让你给做成了1000万。”“老子要是血本无归,老子先放你的血。”对谢厂长施压时:“这个年头自己的亲生儿子都靠不住。狼吃肉,狗吃屎,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充分反映出了房地产商的惟利是图、软硬兼施及其行业的一些潜规则。冯董秦秘书在车祸一节里的台词:“高科技,无人驾驶”,BMW说成“别摸我”;催促老谢改合同:“八个月都没发工资了,搞得有声有色的嘛!要我说,早点超生呀!”明显的反讽话语,观众都能从里面听出那种无知愚昧、落进下石及幸灾乐祸的心理投射。道哥在盗窃翡翠准备阶段时说:“这会咋们有项目了”、“刚出道时要低调,低调”、在教训女友时说:“你们这些女人呐,就是不明白,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我怎么能走得开呢?”得知女友情变后的感慨:“世道变了,就是没有好人。”作为一个盗窃团伙的头领,其“领导作风”、大男子汉主义与遇到问题时的无助使得这一角色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可憎与可怕,观众与贼进行了一次交流,从而使得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变成了事实,观众获得心理上的交流与精神上的狂欢。还有黑皮在道哥上的交流与精神上的狂欢。还又黑皮在道哥女友情变后安慰道哥:“节哀顺变”;并指责道哥女友:“你这纯属道德问题,我就不细说你!”以及国际大盗麦克遭遇不测时,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拿起座机听筒,电话中传出了他自己的回声,大盗气得傻了眼“:我顶你个肺!”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语言体现出了人物的个性跟幽默感。毫无疑问,与一本正经、端端正正的方言相比,方言往往比普通话具有更大更丰富的修辞信息,而当这种信息附加值和背后的文化涵义一旦和人物塑造结合在一起,寥寥数语,人物就会显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从而赋予人物更大的形象张力。
二、渲染了影片内容的真实性
《疯狂的石头》这影片中方言的恰当运用不但能更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缩短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方言电影曾经的淡出和如今的红火都有其客观背景。当年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在银幕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方言在电视小品中幽默效果的显现使大众再次对方言焕发热情。另一方面,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操着各地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又以其鲜活自然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
《疯狂的石头》不仅仅是渲染出一种喜剧效果,更是刻意地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它利用喜剧因素,在情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地地道道的方言,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内容,为自己的文本开辟了一块自由的天地。《疯狂的石头》让平民小人物以小丑、傻瓜、骗子等特殊的形式,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广场语言,有意混杂各种不同语言,这种渗透着生活气息的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民间根基、活生生的现实附庸。影片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讲的重庆方言,一方面制造了一种现实的氛围,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另一方面当前有很多影视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对白上都采用了方言,而色彩鲜明的重庆方言较其它方言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市场和观众心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有利于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根据影片中角色的不同,他们所说的语言也相应不同。比如地产商就是一副标准的普通话腔调,“道哥”三人组、“包哥”和三宝说着地道的重庆方言,国际大盗的粤语则被还原到地方话的水平。这恰恰显示出当下国民的生存状况,城镇生活种各阶层语言的融合、语言的混杂、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在一般的社会生活种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这样低成本的国产电影,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如同郭德纲的相声,都是小人物生活的反映。虽然语言有些添油加醋,但笑料频出比别的题材来的更加真切。当片中的贼拉着自己衣服用方言辩解说“牌子,班尼路”,更是真实的感受到市井小民的物质心理。《疯狂的石头》这样的方言电影同时也属于纪实电影,紧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反映喜爱人物的人生悲喜。电影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说方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只有当这些小人物说方言的时候,才觉得人物活起来了,方言带来的这种亲切感非常重要。
《疯狂的石头》方言的爆发,表现了电影突出的特色,方言的运用才能让人们觉得亲切、自然。影片导演没有把平民化的生活处理成普通话层次上的,将小工厂保护这样一块石头和日常琐碎的想法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境界正是影片方言本身具有的真实感。应该说,底层的民众有着他们自己的爱恨方式,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语言,若是强制他们都说普通话,那就不能真实地显现他们原生态的生活图景了。当然普通话有时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形象感,但是这种形象无论如何都没有方言带给我们的形象那么细腻,方言的细腻真实,能够具体到行为方式和主体的感受上。如影片中包世宏为了保护翡翠,没有红外线报警器,他拆下了厕所小便池的自动冲水感应器。没有高压电,就写块纸牌子放在墙上。不过不管他怎么防范,展览厅却被大盗毛贼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容光临。无奈之下,他只好仰天长叹,用重庆话大声叫道:“公共厕所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在他声嘶力竭的吼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小人物对生活的无奈。
三、影片方言所带来的愉悦性
这种草根的语言好像重庆的麻辣火锅,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也带来了愉悦。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其次是临近地域文化的节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莱坞之类的以世界娱乐为舞台的节目本土化的节目因为切合了修辞要素之一——接受对象,即受众的接近性要求,必然受到青睐,而本土化的地域文化,方言与特定地域内的观众有着天然的文化和心理上的接近感和认同感,因此,也就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观众的接受,以方言为母语的观众往往可以从方言对白中得到一种个人身份被确认的修辞上的满足感和亲近感。
《疯狂的石头》里多种方言的运用,对于这些方言区的观众而言,其地域母语所带来的修辞上的亲和力和认同感,是标准普通话所不能比的。而对于非该种方言土语的观众来说,其他地方方言所具有的修辞的喜剧效果和滑稽感,对它们来说也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抑或构成新鲜的民俗生活的奇观异景,给他们以新鲜的刺激,从而使潜在的观众人数达到最大化。
进一步说,《疯狂的石头》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的戏剧效果主要来自对台词的把握,一部好的喜剧片,台词的设计也很重要。一部经典的喜剧片经常给大家留下很多的流行语和口头禅,如《大话西游》、而《疯狂的石头》台词设计得也颇为叫绝,有许多也成为时下的流行语。如对BMW的新理解“别摸我”,并且用四川方言读成“表摸我”,这种声调的陡然上升。黑皮上厕所时把《2002的第一场雪》的歌词更换为“2002的第一泡尿,比去年来的更晚一些”。此外,出自江洋大盗之口的“我顶你个肺”。这句用粤语说的“我顶你个肺”,在打的时箱子被当地盗匪道哥一伙拐走时强势出炉,接下来在化身蜘蛛侠高空盗石头因绳过短未能得逞,逃离现场后身困管道中以及误杀雇主时观众都有耳福享受这一经典。虽然是句骂人的话,但是又不失粗鲁,符合高科技的江洋大盗的身份,也成为时下的一句口头禅。
但是,台词的幽默把握具体表现为对方言的运用。
我国方言资源丰富,各地具有特色方言的独特表达效果在诸如电视剧《乡村爱情》(东北)、《武林外传》(关中)、电视节目《都市碎戏》(陕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等取得很高的评价。《疯狂的石头》影片中多种方言的存在形成了一片南腔北调的嬉闹和狂欢,在不同的场景中适当夹杂其他方言,地域味十足,又风趣幽默:保卫科长包世宏说着不太地道的重庆话,小偷团伙中道哥的方言听上去像是河北保定方言,贼头道哥的女朋友讲的是成都话,而小军说着一口不大标准的普通话,贼老三黑皮说的是地道的青岛话。国际大盗麦克是港台口音,其他的人物部分是重庆话。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厂长的儿子谢小盟,他的口音经常在普通话、重庆方言和港台口音之间变来变去。这期间有着深层次的隐喻意义。这种方言的杂糅营造出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氛围,造成一种众声喧哗的状态,极富时代特点。三个土贼在试衣服时嘴里冒出“蝙蝠侠”、“我给你来个CS”,契合当下的文化流行时尚,自然能引发观众会心的笑。黑皮被困井下的镜头,这时道哥正扛着大钳子上路,黑皮此时是真正的全身乌黑,用手机天线伸上井盖才接收到一点信号。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上帝保佑,阿门阿门”才打通了电话,没想到道哥让他自己解决。“你妈了个X啊你。”用山东话骂完这句可怜的黑皮就坠下去了。在打电话之前我们就在情节上被逗乐了,听到这一语言表达彻底乐了,我们幸灾乐祸的恶劣本性被满足到了极致。粗口虽有不雅之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改用其他的正规的语言表达,绝对达不到这效果,性格的自然流露需要借助于自然的本性语言表达。三个贼去旅馆开房的路上,道哥:“我说你这里面的衣服花里胡哨的,要走性感路线呐?刚出道时要低调,低调!”“性感路线”是近年新名词,本来用于娱乐圈,但是贼们用于自己的行业,幽了一默。“低调”本不是新词,但是近年来有在新语境下涵义有微妙的扩展和变化,这里也用上了,很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换上一个语境,用上了就让人觉得特别可乐。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么一段,天台上,三个贼在开箱子,道哥女朋友来电话。“出来耍嘛。”“我没有时间,我正在工作”——好幽默的贼啊,不过那确实就是他的工作。“你就晓得工作,没事就给我耍消失„„”“我这正忙着呢”“讨厌,你答应带我去香港购物呢,通行证都办好了„„”“你们这些女人哪,就是不明白,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我怎么能走得开呢?”明明是见不得人的盗窃行为,而道哥却一本正经地称之为“事业的上升期”,导演搞笑本领让人折服。影片中平民化、口语化的搞笑台词可谓俯拾皆是。他们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突出了方言的巧妙运用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所带来的幽默元素。
方言所带来的幽默,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因为参照普通话的标准,有一种似是而非、意料之外的喜剧感,以及因为语音歧义而产生的滑稽感。尽管《疯狂的石头》里面充斥了河北话、青岛话、重庆话、粤语普通话等种种方言,但是,所有这些方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普通话有着相近的读音,基本上能听得懂普通话的观众,都能听得懂这些方言,这是搞笑的基础以及需要。
电影的发展是镜头和声音语言的交汇发展。电影艺术家们日益意识到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理应成为表现电影内容的手段之一。方言在电影中增强了所表现的地域生活的真实性,使影片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这些仅仅是方言效应的一方面。从作为电影本体性叙事手而言,成功的方言运用应该是与影像不可分割的,在与影像的融合当中传达意义,而方言在这个过程中也因此成为意义本身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疯狂的石头》的荒诞不是荒诞不经的荒诞,而是一种源于现实的荒诞,是一种真实的荒诞。而方言成为这种影像荒诞表现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那块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开始,电影《疯狂的石头》就展现了电影语言的极大魅力,将观众带到了一个盛大的狂欢节。同时,也是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得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将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表露的含蓄而又张扬开来。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马尔丹著 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2006 [2](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 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2006 [3](法)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2008
第二篇: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教学反思 刘忠
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 教学反思
刘 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其中的知识点和概念并不多,新课程要求只是知道和了解层次;但它却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这一观念和意识教育的责任。以往大家对这样的课不够重视,如何教学也是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曾经采用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可学生及家长都反映课下占用的时间太长,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尝试过由老师收集许多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编成网页,利用学校模拟网,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探究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一节课老师的负担很重。难道这一课的价值仅仅是让学生开眼界和会查询资料吗?
通过北师大高端备课组老师们的指导,共同备课,我重新学习和领会了新课标,重新体会教材,重新审视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1、以往我们的备课多是一课时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课与课的关系,没有考虑一课时的发展目标、它的定位、它的侧重,它的功能;材料单元整体设计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对硅和铝的最初认识,象各种铝制容器,电脑、手机中芯片的核心材料硅等,都是缘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材料;材料是这个单元的主要情景素材,通过认识材料这个新视角整合成为单元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材料和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树立材料认识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不仅仅可以从结构—性质—用途,还可以从物品—材料—核心物质的性质,从而对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途径得到发展。
2、以往的教学总是从知识的目标出发,关注知识是否讲完了?知识系统是否落实了?材料单元教学的根本落实的是学生的认识发展,从学会到会学;第一课时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的方法,后面的课时是方法的运用过程。
3、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通过这个单元整体设计还能在课时安排上显现出优势,我们把该单元教学设计成总-分-分-总的模式,利用四课时完成教材提供的五课时,而实际远远大于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通过讨论硅和铝单质的性质建立材料认识框架
第二课时 利用材料认识框架,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 利用材料认识框架,学习金属材料 铝及其化合物 第四课时 学习复合材料,展望材料的发展
我们学校承担了前两课时的研究,第一课时设计思路是:从学生把熟悉的物品进行分类导入,建立材料的概念;再由芯片的相关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认识材料的框架:材料的主要组成、制备、使用和性能;最后通过学生对易拉罐的讨论,再次体会和关注对材料认识,提升了学生认识物质的方法:见物品—看材料—想物质。
第二课时的设计进一步体会和运用从材料的角度学习硅的化合物的性质,从玻璃的制备、组成、使用、性能等方面资料的着手讨论,从而很顺利的认识了二氧化硅的性质;之后通过总结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学习了有关硅酸钠、硅酸的性质,学生能预测他们在材料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认识材料和学习物质性质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材料领域的认识,形成材料认识的基本素养。
课后学生普遍感觉到这节课很有兴趣,因为它很贴近生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化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东西;体会最深的是从材料的角度认识产品、从研究产品的核心材料入手,从而研究它的核心物质、核心元素的性质。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通过这次由专家引领下案例行动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课改的迫切,明确了课改的方向: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下以前的旧观念,加强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学会运用教材,但有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课程观,要真实体现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根本。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经历,我自己体会很深,教学的目标要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必须落实到学生认识的发展;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学生以前只是学会了知识,现在感觉到会学习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实施课改,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只有教师自身的不断提高和成长,才能适应当今学生迅速的发展。
第三篇: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贸易构成威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也日益加重,不愿与中国分享最高端的军事科技。两国科技合作在未来面临挑战。
苏联时代,俄罗斯文艺对中国影响巨大,苏联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并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力的下降与经济的衰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式微。近年来,虽然有中俄文化年、语言年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但也面临着文化交流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两国文化活动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的支撑,也没有实现对对方优秀文化的吸收。,从整个社会层面,民众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这显示出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的困境。
从地域上看,中俄文化交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交流程度有限。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基于地缘有关,也与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这些要素在其他地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
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进行的,两国文化交流缺乏文化源动力,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当前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表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两国文化交流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深度和广度相对不深,两国人民还存在着对彼此的偏见和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两国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附庸,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文化交流对增进政治互信的作用却极其微弱,甚至因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而导致政治上的不信任。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担负起增进两国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最终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坚实文化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艰巨使命。必须实现中俄文化交流形式转型,由至上而下政府推动变为自下而上民间主导。这样才能发挥文化在维系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作用。
第四篇: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第1章
民俗概述........................................................................................................3
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5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5 《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7 《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8 第二节
第三节
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10
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10
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12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摘要
被称为“北宋人民生活画卷”的《水浒传》是中国伟大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角度层出不穷,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艺术手法、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分析和政治历史意蕴层面上,从民俗的角度研究《水浒传》之一伟大的历史小说还是很少的。但是《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篇论文我将挖掘小说中的一些民俗现象,反映南宋人民的民俗生活,挖掘小说中的民俗内涵,从而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
关键词:民俗 ; 水浒传
;习俗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See “Water Margin” from the folklore
Abstrac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four classic is a monument, for the study of one of the four famous “Water Margin”,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ir research is mostly stay in the artistic skills, writing skills,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and political historical meaning level, the “Water Margin” one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novel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lk custom is very few, this article I will dig and analysis of some phenomenon of folk customs in the novel, and then show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 economic life, rich on the “Water Margin” of research.Keyword:folklore
;
Water Margin ;
Custom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1章
民俗概述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一个地方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日常中我们通常称之为风俗习惯。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隔绝或是长期与外界的沟通减少,及在经济上受到制约,政治上受到其影响等原因,通常会形成本地区或是本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就是风俗习惯,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地域中由历代人民共同形成而后又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行为规范。
“风俗”一词是“风”和“俗”两个字的合称,习惯上人们把由于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自然景观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上的不同或是差异称之为“风”。而把由于是社会条件,如:政治、经济、制度等的社会原因的不同而产生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差异称之为“俗”。后来汉民族造字将其合在一起叫“风俗”,一开始这一词并不是中国文字,是由英文翻译成日文,然后由日文翻译成中文而来的,最终就形成了风俗。
中国是一个地形地势多样,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各种各样。就比如说汉民族传统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虽然关于其来源有不同的讲法,但是比较普遍还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这一天因为在楚国遭小人谗害被排挤出国,在他离开之时怀着对楚王和楚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不舍离开,心情极其的忧郁烦闷,看着那滚滚的汨罗江恰似自己的愁怨一样,便投江而死。后来人又说屈原投江后被蛟龙所困,为了驱赶蛟龙人民在这一天就往江中投粽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粽子就成了汉民族端午节的一项习俗了。但是同时五月初五的粽子节,傣族人却又不同的解释,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特别是未成婚的男孩还要手提粽子在菩提树下与成群的男女朋友跳舞唱歌,最后男孩将粽子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这就算是表白了。傣族的这一习俗听起来比汉民族的要浪漫多了,据说他们这样是为了纪念一对深深相爱却遭到父母反对而双双殉情的恋人。同时一种习俗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说明,这大概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就是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吧!
风俗和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不能像具体的实物那样直接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通过这些载体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这种用来表达风俗的载体有很多,常见的比如说饮食,中国人看待饮食是遵循“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这些可以再一些词语中看见,如成语“暴殄天物”就是说糟蹋东西,尤其是指糟蹋食物方面的东西。当然,除了饮食外,习俗的不同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我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们的文学作品。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
翻开《水浒传》,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当时处于内忧外患境遇下的宋朝各个城市和乡村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从经济和政治中心京都到国家的各个大小城镇的“宋朝人民社会生活习俗画卷”。就如武松杀潘金莲为哥哥报仇一般,把当时阳谷县的这么一个小县城的人们生活习俗习惯,各大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大人物之间往来的矛盾纠葛和利益上的冲突等事态民情和民风习俗写得一览无遗,就连何九叔、郓哥、王婆等这样的小人物也在作者的笔下呼之欲出。
《水浒传》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故事片段的描写都蕴含着对宋朝社会人们生活习俗的反应和体现。一部小说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物和一种思想的倒影,打开小说的扉页,细细品味的是这段时期内的人们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历来对小说的研究层出不穷,各大学者的观点也是纷繁芜杂,有的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释宋朝政治的腐败,有的从官场思想出发来研究宋江最后招安的原因,那么这篇论文我将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这篇小说的民风民俗现象进行解析,从而揭示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
关于“草”的描写自古以来便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白居易曾在它的古诗《草》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来。”作者借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也是非常明显的,无非是借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如乐府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写,也是用草这么一个一看到就让人产生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意象来展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草这一意象却没有往常诗人笔下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是在受传统的风俗的影响下被看成是某一行为的标志或是某一名称的代名词。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落草”、“落草为寇”等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且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听见落草两个字的,要是被人说是落草为寇那更认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就如各大梁山英雄在上山之前也是对落草二字怀有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不情愿的抵抗心理。之所以宋朝人民会对落草二字怀有不好情绪是因为落草在当时是强盗、贼寇等的代名词,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被认为甚至是被说成是落草为寇的。
“落草”它是满族小孩子出生的另一种叫法,历史记载满族人是由女真族发展而来的,他们生活在冬季严寒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为了在晚上抵御严寒安稳入睡,他们就想到了用炕这种卧具并在上面铺一块卷席,这样既可以抵御寒冷又可以睡的舒服。平时这样可以,但是妇女快要临产的时候,为了不把卷席弄脏就会把炕上的卷席卷起来并且放一块石头在上面压住卷席,再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孩子出生后就落在谷草上,干的谷草不仅可以防寒,而且具有防湿功效,这样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孩子出生叫做“落草”,落草这个词就这样产生了。这里用谷草而不用其他植物不仅取决于干草本身所具有的的防寒防湿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传统就有一种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谷草意味着粮食,有了粮食意味着可以生存,这也就是对新生儿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可以衣食无忧。
“落草”这个 “草”是指“山林、草莽”的意思,代指现实中的“民间”,因此这里的“落草”就是说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流落到了山林和草莽之中。因为古代的贼寇经常是躲在丛林深处的地方,看到路过者形单影只,同时又包袱等值钱物品时便现身劫取,这样落草就有了贼寇和强盗的意思。因此“落草为寇”就可以说成是:原来一个好好地走正道的人,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现实社会,流落到了山林之中草莽里面,成为贼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中国自古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大多都认为贼寇是一个贬义词,因此落草这一个在当时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并认为是贼寇的代名词时也就会被人们排挤了。从“落草”这一满族习俗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变成了贼寇的另一种叫法。
关于“草”这个意象的习俗,除了“落草为寇”成语的习俗来源外,小说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草这一意象的习俗。《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林冲误入白虎堂”中陆虞侯献计给高俅陷害林教头中写到“那一日,两个人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个草标儿,立在街上„„”这几句便是描写街上卖刀人的部分,自是在卖刀但不见其吆喝卖刀,甚是奇怪。再看《水浒传》第十二回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写到了杨志在酒店住了些日子,盘缠用尽又不想上山与王伦同道,于是只能出卖自己的家传宝刀投靠他地,在卖刀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这两处都是在描写卖刀,但是匪夷所思的是都没有见到卖刀者吆喝,只是都在刀的上面插了一根草标儿,这与我们现代的买卖现象有很大差异,卖东西自然是要大声吆喝,使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听到,但是这里杨志和那个卖刀者却只在刀上插一根草标儿。关于在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根草标儿的现象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人民在买卖关系上的一个习俗,古人在要出售的东西上面插根草,把这根插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上的草叫做“标草”,之所以插草是因为古人认为草是“贱”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件要出售的东西自己不用了,对自己没有价值了,要低价出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贱卖。到了后来这样的习俗就演变为了出售的意思。
“草”本是一种普通的草本植物,但是在《水浒传》里,作者多次运用,而且都赋予了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草”这一简单的意象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的深刻内涵来源于传统习俗、传统习惯及传统的历史人民生活方式,它在文学中的多次出现表明了民俗这一边缘学科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
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古代人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结婚的一对新人结婚当天也是第一天见面的日子。中国是一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国家,婚姻从来都是由不得自己,父母也把替晚辈选配偶的权利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不管是结婚双方在相貌、地位、才能上有任何差别或是不满,只要是家长认为合适的,晚辈的是很少有选择的余地的。
宋代的婚俗,大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婚俗,它实际就是把这种婚姻关系合法化了,并加以公开化,其途径就是“花红财礼”、“明媒正娶”的把喜事办大办热闹,让四邻街坊、男女老少等都知晓并加以肯定,这样既确定并承认了新娘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宣布一个新的家庭正式成立。《水浒传》四十八回中也有相关婚俗的描写,且说宋江三打祝家庄生擒了一丈青扈三娘,宋江对扈三娘好生招待还结拜为义妹,之后又将其许配给矮脚虎王英。这王英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本是被扈三娘活捉回祝家庄的,他们两无论是在相貌还是在能力上,王英都是败于扈三娘的,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当宋江提出将她嫁与王英时扈三娘也是满脸的不情愿,但是无奈自己已经认了宋公明为义兄,在中国古代若父母不在,长兄便是大如父了,因此没有其他的选择又只有勉强的答应。当夜梁山大办酒席欢庆两人结婚,婚后两人也是夫唱妇随,共同为梁山出力。扈三娘本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外表美丽内在又有聪明才干,可是竟嫁与了王英这样一个既长相矮小又武功和才能都不如自己的人。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父母、父兄为大的习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的自主权,更谈不上什么婚姻自由,人生大事有父母做主、兄长做主。
关于结婚的习俗在小说的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也有相关的描写,当时的桃花山的大王是周通,因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的女儿,于是便留下二十两金子和一匹红绸作为定礼,并自己选好了日子,当夜来入赘。周通本是山大王,按照习惯的说法那就是山大王看上的女子便要押回山做压寨夫人的,可是这里周通却没有把刘太公的女儿押回山做压寨夫人,却是自己来入赘。这与当时的宋朝的入赘婚俗有关了,刘太公本是桃花村的地主之一,有权有势可是却只有一个女儿,按照那时的习惯,如果是只有一个女儿的为了承继香火,那么男子愿意是可以入赘到女方家里了,但是即使是入赘结婚的聘礼和聘金还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小说中还写到了周通扔下的金子和丝绸锦绣。这就是宋朝入赘的习俗了,这也是继承了中国古代人希望后继有人的思想[4]。
第三节
《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
“酒”是水浒传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祭祀天地要用酒,兄弟结拜更要酒,庆祝成功、战前助威更是离不开酒,作为古代的英雄他们与酒有着不解的情缘,会喝酒、能喝酒似乎又是评价一位英雄的标准之一了。
小说之中对酒的描写细节有很多,最为详细的要数当时武松拜别宋江回阳谷县找哥哥那一回。《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写到武松自柴进那里出来后拜别宋江,径直往阳谷县走,“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个字‘三碗不过岗’„„”这里的招旗就是酒旗,酒旗在中国古代史最常见的一种东西,酒旗因其制成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因是缝布制成的称为酒帘、青帘、杏帘等,因酒旗的制成颜色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青旗、素旗、彩帜等[5]。古代的酒旗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店门口关在上面的招牌,往往是上面画酒壶等实物来表示此处有酒可卖,或者是在酒旗上面写上一个大大的“酒”字以此来告诉行人我这里是出售酒的。《水浒传》中武松看到店门口外挂着一条“三碗不过岗”的招旗,这个三碗不过岗就是酒旗,三碗不过岗即是在说这家店是卖酒,又在含蓄的说明自家店里的酒极好,喝了三碗便过不了景阳冈。这种挂在店外面的酒旗实质上是古代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古老的广告在很久以前的中国便有了,它也因此进入了不少文人骚客的诗词歌文当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写到“酒旗斜矗,星河鹭起”,在某种程度上酒旗也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稳定状况的经济的繁华程度的。酒旗作为古代酒习俗中的代表之一,或多或少的承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习俗沿用至今,只不过现代人在科技的推动下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不仅美观而且又不失其根本功能。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
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
一部小说是一段人民生活的缩微型反映,小说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场景的描绘都与一定的民俗习惯有密切的联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的样式之一,它集中的反应了人们的生活的生产活动,习俗作为一定地方人民几百年几千年来人们习惯的反应,这注定它与文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风俗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而小说而是用文字语言表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小说也担当了习俗表现的载体。
北宋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张择端,他用精细的笔墨绘制了古今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全画仅仅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却描绘出了当时的汴京一带繁华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其中动物牛羊马畜的生动描绘,房屋桥梁的特色特征跃然于这短短的绢上。张择端用细致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习惯,描绘了当时开封一带的买卖习俗,人情交往习俗和房屋建筑的习俗,整张画是整个北宋繁华的汴京人们生活习俗的缩影。而时隔多年之后的施耐庵则用深刻的洞察力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当时以汴京为中心的宋朝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习俗和交通习俗等。虽然小说没有绘画般形象生动的将当地人的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小说区别于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细致的笔墨和微妙的语言,精细的勾画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一些习俗的来源等,将绘画所难以达到的地方展现出来。
民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某一民俗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某一地域所特有的,因而当我们看到一种习俗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一段历史或是某一地方,这一地方或是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这一独特习俗的代表和象征。例如:泼水节是傣族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民族习俗,当人们听到泼水节时,第一反应就是想起傣族这一充满柔情和美丽的民族,其次是云南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秀丽可餐的景色。这一民俗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水浒传》中,婚俗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小说中的婚俗描写细致入微,着意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风貌,对整个婚俗的场景描写也是恢宏壮阔。小说中写到了桃花山的山大王周通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之女,当夜便撇下了几十两金子说改日来与刘太公女儿成婚。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男嫁女家被认为是男的无能无才,入赘便被认为是一件让人耻笑的事。但是在这里周通本是山大王却自己主动要求入刘太公家为婿,就是我们说的入赘。作为山大王的小霸王就不怕世人的耻笑吗?原来入赘的婚俗在宋代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和“赘婿养老”的性质,即若是女家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便要招婿来上门,以便延绵子嗣,补充必要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赡养老人,也恰好可以满足古人养儿防老的需求。小说中的刘太公即是当时的地主,家中拥有良田美宅,可惜家中并无男性子嗣,膝下只有女儿一个,周通便是顺应了当时的婚俗,为赡养老人上门入赘为婿。这一奇特的婚俗习惯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即宋代是它的开始时期。当然了也有些人会认为是周通贪图刘太公家的的财产和刘太公之女的美色,这一假设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周通当时是桃花山的山大王,他若是想要刘太公家的财产一个“夺”字即可,若是唯独贪恋美色,作为山大王的他一个“抢”字也是可以的,但是周通在这里既没有夺也没用抢,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入刘太公家为婿了,他的入赘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婚俗。
上门入赘为婿,小霸王周通并不以此为耻,这也是宋代特有的入赘习俗。自宋以后,入赘的习俗便开始了,男丁进入女家为婿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下耻的行为,这一独特的入赘习俗也成了宋代特有的婚俗。假若我们并不知道《水浒传》是描写的历史时期就是宋代,也不知道小说的事件就是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当我们仔细的观察到这一微妙的婚俗习惯变化时,深入的加以研究和理解,也可以借助相关的资料和古书得出小说的描写年代和背景,这就是民俗在小说中的作用。
尽管历来对于一些作品或是古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和怀疑的,其实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也是会留下一定的线索供后人研究探索,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微妙细节,以小见大,顺蔓摸瓜的找出作品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而确定作品的年代和创作背景。民俗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同时也是开辟了小说研究的另一个视角。
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
《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小说,其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揭露的政治问题,还在于它所折射的社会风俗民情,整部小说一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宋朝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语言记载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习惯。它是一部特殊的聚合累积型的成书方式,其分支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不同的分支也会有不同地域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宋朝各地人民生活的风俗习惯,有人由此把《水浒传》称为是“社会生活民俗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仅简单了概括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即社会生活,而且深刻的揭示了小说意义,在于体现了宋朝人民生活的风俗民情。
小说正是在描绘这一幅幅的民俗生活画卷时,不但将城市和乡村民众的生活,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往来,人际关系上的礼尚往来和感情纠葛用逼真的笔墨描写出来以展现当时社会状况下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俗[3]。而且通过这些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矛盾冲突来展现现实人生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小说是一定时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再现,《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亦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这些民俗习惯的背后则是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它的出现承载的是经济和社会的信息。
《水浒传》中很多的笔墨在写“草”习俗上,说到买卖就有杨志卖刀,其次就是林冲街上偶遇卖刀者。聪明的古代人他们的智慧并不亚于现代人,他们把自己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上草,以示意别人这是自己不需要的了,以此表达自己出售的意思。而购买者只要看到商品上的草就知道物主是想要将此物出售,若有需求则上前询问。这一看似简单的买卖表示方法,却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自古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物物交换也只是很偶然的,人们更不会想到用自己手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中的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当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用货币这一种特殊的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这是货币出现后的事了。但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安息民生,大多推行一种名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一些严重的年代,商人的地位是严重被歧视的,商人地位不高,商品经济可想而知也是不繁荣的[5]。
但是小说中却多次的写到了集市上热闹非凡的交易场面,“草”标这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物品的大量出现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业、丝织业、造船业等行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与南太平洋和欧洲各国的交流、通商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对外交易的繁荣,对内的商品经济交流也是和繁荣的。宋这一经济的繁荣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当时唐五代以来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到了宋土地私有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土地的私有化带动了封建剥削关系的变化,剥削减少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有了剩余的劳动产品便可以拿到集市去卖,也就丰富了市场的交换内容。出来土地制度的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推动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商和恤商政策。宋统治者自统治开始就很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改以往政治政策中对商人的不平等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这一政策的规定保护了商人的利益,商人便可以自由的经商,商人的自由往来和经商活动的频繁便推动了整个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在史料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外,其次就是文学作品了,《水浒传》这部小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草被系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之上,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的交换意识得以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小说中对酒的描写也是随处可见,在原始社会当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忧愁时,酒只能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水浒传》中,人民喝酒吃肉却是极为普遍事,这一层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精神的享受也提高了。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一部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的浓缩,但作家毕竟是作家,不管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形象的刻画,都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作家不同于画家可以用色彩斑斓的笔绘出一定时期的一定人们生活,他也不同于政治家可以用直接的几个政治政策来讲述某一时代的社会现状,他唯一拥有的是一支书写文字的笔和苍白的纸,笔下的文字形成了活跃的人物,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又有了典型的个性特征,而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又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描写归根结底是民俗的再现。小说离不开民俗,民俗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小说又是民俗的最好载体。
文学与民俗的关系很早以前便被人察觉,历史以来也有不少人在研究,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就是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含有着民俗成分,“风、雅、颂”中的十五国风就是各地人民生活习俗的写照。《水浒传》故事发生在山东,故事中很多现象的描写也凸显出山东人民生活习俗的痕迹,整部小说处处闪烁着民俗光辉,构成小说的支撑点结合历史社会背景,是这部小说不仅思想深远而且内容充实贴切。
历来的研究都集中在对《水浒传》政治意识层面的挖掘上,但是作为一部社会历史小说,他在民俗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小说民俗层面的研究对于揭示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从民俗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水浒传》也为小说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参考文献
[1] 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及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M].南京: 南京正申书局,1934.[3] 欧阳健,萧相恺.《水浒》“为市井细民写心”说[A].水浒新议[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4] 田同旭;论《水浒传》的多元婚姻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张建;《水浒传》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2009年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致谢
本文是在谌建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到选到课题的研究和论证,再到本毕业设计的编写、修改,每一步都有谌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认真的解析。在此,谨向谌建波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除此之外,还要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由于经验匮乏,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教。16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五篇: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
发布人: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转发发布时间:[2007-12-26]阅读次数:9
3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
作者:高大成出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更新时间: 2007年10月26日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懂得财务管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从战略角度看,主要是做好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风险控制三个方面的工作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
作为1958年建厂的大型国有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西飞公司不断开拓进取,科研生产经营稳步发展,企业赢利不断增加。公司生产的“新舟60”飞机远销到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与世界主要航空制造企业波音、空客等建立了转包生产关系。从1997年到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利润2.5亿元。2007年,西飞公司提出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这个振奋人心的目标。
西飞公司近十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是源于公司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从资产运营的角度对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加大核心业务技改投入,不断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注重财务管理,推进企业改革步伐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它从价值量的角度对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进行描述并细化目标,通过多种财务管理活动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由于管理过程贯穿企业销售、采购、生产过程的始终,因此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懂得财务管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从战略角度看,主要是做好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三个方面的工作。西飞公司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十分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从总会计师到中层财务经理中选派多人参加了国家会计学院的培训,每年一次的中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知识轮训中专门开设了财务方面的课程,系统讲解财务知识。
1996年8月,原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整体改组为国有独资的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有限责任的经营实体,具备了作为资本经营主体的条件。十余年来,西飞公司逐步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母子公司体制,形成了以飞机产品为主业,三产、非航空民品等多业并举的格局。
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近几年加大了改革力度,尤其是在2006年,公司成功实施了管理变革,撤消原有的机关部门,重新组建了11个部、1个中心、1个办公室,副总级以上干部减幅为36%,处级干部减幅为23%,原有科级干部均不再保留,总体减幅为67%,机关各个业务部门普遍实行了单首长负责制,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流程。
二、加强融资管理,保证企业发展资金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陷入停滞状态。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是否有现金盈余比报表盈利更重要。由于现金不足,筹资又困难时,企业经营将举步维艰,甚至会出现破产的局面,德隆系企业的崩溃就源于资金链的断裂。因此,企业经营者应期刊文献
特别重视现金流量,加强对现金收支的管理,密切关注现金支付风险。
企业融资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内部资金需求融资,另一层是协助客户融资。内部资金需求融资过去我们关注得比较多,协助客户融资过去我们考虑得比较少。
在内部资金需求融资方面。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要拓宽融资方式,开拓和发展多元化融资结构,避免单一融资渠道出现问题时影响资金供应。金融机构始终是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要形成和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多种方式的战略联盟,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在利率、费率等方面获得优惠。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要积极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这方面,西飞公司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为生产经营上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债券市场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西飞公司将在新建、改扩建大型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军工企业的信誉优势,在适当的时候发行企业债券,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募集必要的资金。在协助用户进行融资方面。西飞公司积极运用融资租赁、分期收款等方式,扩大产品的销售。在“新舟60”飞机推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协助用户融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新舟60” 飞机主要销往世界欠发达地区,买方资金相对紧张,公司要积极协助客户做好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等资金筹集工作,才能促进民机销售工作的大力发展。我们对这方面的国际业务还不是很熟悉,还有许多新的东西要学习。因此财务人员不但要懂得国内的融资业务,还要懂得国际间的融资业务,协助用户解决融资过程中的问题,缩短融资的时间。
三、做好投资管理,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投资管理决定着企业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为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做好对内投资管理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内容、技术水平、作业流程、资源配置以及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品结构以及整个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要设置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用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方法,尽可能地做出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投资决策。要根据产品的定位,依托战略发展目标,对所需固定资产的数量、型号、结构进行规划,依据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行平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以后,必须加强后续管理工作,以定量资金完成较多的生产任务,提高固定资产创造的产值,同时还要注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对外投资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外投资,可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速整个公司的资本扩张与资本增值速度,从而为公司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保证。对金融证券投资方面,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多种金融工具,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
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对投资效益的监管。作为企业集团,既有直属的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又有具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合资公司,还有大量的参股公司。由于股权占比不同,控制权也就不同,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就不一样,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财务政策,并在过程监控和考核上有所区别。为做好投资企业的管理工作,西飞公司近几年先后制订了委派董事管理办法、年薪制考核办法等制度,以加强母公司的控制影响力,但如何区别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控制权企业相应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四、强化风险控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集中反映,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使企业稳步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投资存在不确定性,随时存在着损失的风险。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风险观念,重视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采取措施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如随着美元的升值,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外汇风险加大,在外贸合同签订过程中就要注意外汇风险的防范,选择有利的币种进行结算。还要学会运用远期全约或期权等减轻风险。比如在产品
价格的确定中,应该提前预测原材料等的涨跌趋势,留有余地。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货款收不回来既减少利润又减少现金流。要研究适合公司的信用政策,建立促进货款回收的机制。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健全客户资信评价制度。从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等方面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及时跟踪客户的经营现状及付款情况,对客户的信用等级适时调整,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个性化的货款回收方式。为有效防范公司财务风险,应通过财务监督检查、内部审计、重大事项事先报告制度和有关财务预警指标预警等多种形式,对生产经营运行及财务状况实行全过程监控,从而及时发现财务危机信号。要建立内部的稽核体系,使重大财务会计事项过程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稽核日常化、规范化。同时引进资产分类管理思路,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