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设计课题引入,致力提高课堂效益(写写帮整理)
精心设计课题引入,致力提高课堂效益
作者:陈美玉来源:周行学校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它以需要为基础,并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根据兴趣逐步深化的规律,课堂教学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就能对学习活动有更好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才能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去激发、去诱导,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达到和谐的教学双边活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常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穿插小故事,实物,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悬念--创设一个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困难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富于情趣,幽默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就课堂教学中课题的引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以尽快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去。如学朱自清《背影》时可设计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因你须回校读书就和父母在车站告别。望着父母日益衰老的容颜,想起平日父母对你的关心,此时的你会想到什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父母在告别之际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若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演绎当时的情景,就不难理会文章为什么着重刻画父亲的四次背影,也不难理会文章为什么会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揭示课题。
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标题,好的标题犹如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可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都德写的《最后一课》。看了课题,同学们会产生哪些疑问?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沸腾的开水顿时议论纷纷,同学们热情高涨。随后,归纳学生的疑问,诸如:最后一节什么课?为什么是最后一节课?这节课由哪些人听课?这节课和平日上课情形有什么不同?等等。此时,教师结合这些问题,抓住时机,稍加疏导,那么整篇文章的教学就在同学们高涨的热情中完成了,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介绍常识。
语文是汉语和文学的统一体。掌握部分文学常识,理所当然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目标。有些课文的导入必须介绍有关常识,如作者情况、写作背景、体裁知识等。如《故乡》可介绍背景导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十分悲愤,于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经历为线索写了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社会根源的深深的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那么作者是用哪种方法体现主题思想的?这样导入既能让学生了解背景,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为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准备,同时,学生自然兴致勃勃的进入了课文的赏析。
4.比较阅读。
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既能巩固已学知识,也能从比较中明白本质,如讲《范进中举》一文时,可设计以下导语:孔乙己一生热衷功名,可终于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最终因偷窃而遭毒打致死,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一位读书人范进,他一直考到54岁终于考中了举人。我们来阅读课文,思考,他跟孔乙己在追求功名利禄上有什么区别?从这一比较入手,学生更容易理解范进的喜疯并能明白共同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和不同点(结果不同),从而引起对封建社会本质的理性的思考。
5.录像投影。
录像集音、图于一体,能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引发学习的主动性,如学《故宫博物院》时,可带领学生观看关于故宫建筑群下的录像,初步了解各建筑和位置,在学生感性认识基础上,再去看课文,就容易地掌握说明建筑物应采用空间顺序,注意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达到学习说明文的目标。
6.质疑激趣。
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章、语法修辞、思想内容等多方面的疑问,质疑能切中要害,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死海不死》可这样导入:死海是海吗?它为什么叫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自相矛盾吗?这样质疑,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死”和“不死”的含义,进而把握死海的本质,也能增长科学知识。
7.情感熏陶。
调动情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于漪老师在讲课开头给同学们讲了一则新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最近,我同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的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崇高的荣誉。为什么呢?因为他唱的歌,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随着于老师庄重的语调,同学们仿佛感到歌中深远高亢的旋律,同学们,眼眶里泪珠在闪烁,明白亿万人民怀念总理的深情。
8.故弄玄虚。
教学中有时故弄玄虚会有惊人的效果。如《变色龙》一文导语可设计为:《变色龙》是契诃夫的杰作。请问变色龙是一种什么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马上反驳:不是,是写人的。再问:主要写了哪个人,为什么用“变色龙”作为课题?这样明知故问不仅能使学生极度兴奋,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课题的深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要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讲究“新”、“趣”、“巧”,就是引入新课要新颖别致;引入新课要妙趣横生;引入新课要巧设计、巧安排、巧置疑。这样,学生一上课就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
第二篇: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教学专家们对各学科性质地位、课程建设研究较多,但对如何实施新课程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关注度不够、研究较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育效率不高,新课程改革将有违初衷,素质教育的实施将举步维艰。因此,今天人们倍加关注课堂效率问题。有位教育家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刚听起来觉得有点偏激,可是现在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作为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老师的课堂模式是不是适应学生,老师的问题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说如今老师的担子更重了,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设置有效的问题,老师设置的问题有效,也就是说让学生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波普尔指出:“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 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给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提供相应的直观载体,再创设与之相应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信息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若学生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可以用自己的语
音描述,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作为数学情景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探究性,能是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情景和探究、创造的动机,为此,一是要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和猜想;二是要有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围绕知识点广泛思考问题,大胆提出困惑,让课堂活起来。另外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二、风趣的语言魅力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自己风趣的语言魅力打动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都是语言美的良好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学生听觉疲劳的好办法。要做到这些,也为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过普通话到成长为一位能够引经据典、表述生动的教师,还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
三、用问题探究规律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编织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一个问题都成为学
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用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梯度性和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四、用问题串,反思总结
由于数学思维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思维过程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爿的性的体现,也足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如果问题串的设计能从学生知识可接受性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难度和适当的思维强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比较、思辨如果再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加入一些设计有效的问题并正确运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可以说,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加强对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脉络的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空问,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马 志 新
2015年1月13日
***
第三篇: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应问在:
1、问在教材的关键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8个正方形、12个三角形、16个围棋子、20个小方块)得到1/4,在反馈时同学们各自说完了是怎样得到1/4的之后我提问:“摆的东西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为什么都能得到1/4? ”这个问题就一下子揭示了分数的意义问在了教材的关键处。
2、问在教材的疑难处。
3、问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
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完“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救救小羊”的情境练习,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时候,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可以前进一步,如果做对了,狼就后退一步,远离小羊。”在如此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本能的一种“正义感”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做题异常认真。随着学生一次一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退至“河边”,逼进河里时,学生心底“惩恶扬善”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全班禁不住高声欢呼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的极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4、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数学科,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例如:一条线段上取两个点,则可以得到几条线段?取n个点呢?如果把线段换成角呢?又如三条两两相交的公路,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与三条公路距离相等,请你选点,你有几种选法?等等。
5、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又如:教授租车问题时提问:“一共22人去秋游大车限乘7人,小车限乘4人怎样租车比较合理?租3辆或者5辆太浪费了? 2租船:我们有26人,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大船限乘6人,租金8元。小船限乘4人,租金6元。3.如何租船较合适:我们班有34人,需要租几条船。一条船限乘4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合理运用等待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
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
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
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
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沉默是金,合理的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使更多的学生形成了对更多问题的答案。
(四)、合理反馈激励,促进提问升华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激励,又或是给予学生加以引导,仍然很重要。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优化对策:1.铺路架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2.引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引向。
第四篇:提高课堂效益论文[范文模版]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如减少作业批改工作量的一个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下面借他山之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陈静老师的讲座和季老师的课堂)谈谈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
一、操作要“想想做做”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做,要想想做做,想了再做。
如让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通过制作平行四边形验证,在选材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给每组相同的四根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这是单纯的操作。如果在几个小组中故意设障碍。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根小棒长短相差很大,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跟小棒长度相差不多,其余小组的四根小棒都能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学生摆好后,可以问:“摆成了吗?”大多数学生答案是肯定的,摆不成平行四边形的小组就会提出“我们摆不出来”,追问:“你们怎么没摆成呢?”生:“两根小棒的长度不一样。”可见要拼出平行四边形对边要相等。再拿出一组拼出的似是而非的平行四边形,当学生出现争论时可以让学生验证,采用用尺量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对边相等。
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二、习题要“精打细算”
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中将“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说说得数是几十多”调至第2题,第2题的题目如下:
23+36= 25+62= 26+42=
28+36= 25+69= 26+44=
在这样的对比题中让学生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更能突出不进位加与进位加的区别,体会进位加得数的十位上总比两个加数十位上数相加的和多1,多出来的1就是个位上进上来的1。
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但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要让位学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韩立福博士将我们传统的课堂形象地称之为“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课堂”,多年习惯固化成了“上课就是听讲”,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型的“懒”学生。新课改则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发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懒”变“勤”,整堂课老师少讲,学生多学。
在我们低年级的课堂上逐步形成了让“小老师”成主角,带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领读、争论、竞赛等等,方式很多,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解决,把要点教给学生去归纳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琢磨,还可以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有疑问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还可以保留和认可一些有分歧的意见,只在学生的思维出现说不清,道不明或者无法准确表达时,老师才适当的点拨启发和引导,就算有时候一堂课没有按照我们原来设计的来完成,或者说预先设定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只要学生在这堂课收获了方法,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以后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就体现了课堂效益最本质的要求。
第五篇:提高课堂效益演讲稿
在座的领导、老师下午好!
各位同仁,也许你是风华正茂、怀揣美好理想、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也许你是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也许你是德高望众、学识渊博的老教师。不管你、我各属于哪个执教年龄,我们共同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共同耕耘在教育教学这块肥沃而又荆棘丛生的特殊土地上,共同面对着“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严峻挑战。
21世纪,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100万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学生、善待他人、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沉稳平和、乐观豁达。因此,在今后履行教师的职责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强化个人修养,使自身的师德素养更加完善。
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怠。一方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课前认真备课,仔细推敲教学方法,搞好教学设计;课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因才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查缺补漏。如此一来,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为什么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时间,却不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为了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请您不妨按我说的方法做一做,希望您有所受益。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做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立足本职、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并肩携手,共同努力,去迎接珲春教育硕果累累的金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