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不能“新瓶装旧酒”[模版]
改革不能“新瓶装旧酒”
不少地方出现这样的情况,说起改革兴高采烈、轰轰烈烈,看似高举改革大旗,实则风平浪静,把一些日常工作形式的改变当成改革创新,把改革做成“嘴上工程”。
究其原因,有的是创新能力不足,思想不够解放;有的是触及利益太深,顾虑太多;有的是劲头虽足,但超出本级权限。种种原因导致的是嘴上叫得响,其实社会没反响,群众听不到响。长此以往,不仅会消磨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还会影响一地发展,甚至影响全国改革大局。
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不是“炒现饭”,不能把年度工作计划换个名称变成了年度改革要点,具体内容无非是做好征地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教育文化等等。没改革之前这些工作是不是也在做?说起改革,不乏成功经验,诸如上海的“国资改革20条”、广东的“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余的公车改革、宜春的农村土地确权等等。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应该做的也很多。改革不是“做好人”,如果因为会损害部分人利益就望而却步,那损害的将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圳的大部制改革,一下子裁减近1/3的政府部门,广东顺德更是一夜之间把41个党政机构大刀阔斧地调整到16个部门。损害少数人的利益来为更多的人谋利益才是改革的真正内涵,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当然改
革更不是“越级跳”,不能简单的突破突破再突破,一定要做到蹄急而步稳。就像排兵布阵,只有找准定位,听从指挥,配合作战,才能起到1+1>2的效果,才能发挥阵法的作用,才能制胜全局。
第二篇:农信社十年改革考 “花钱买机制”还是“新瓶装旧酒”?
农信社十年改革考 “花钱买机制”还是“新瓶装旧酒”?
21世纪经济报道 史进峰;张烁 南京报道 2013-07-13 00:58:37评论(1)条 移动客户端
核心提示: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达15.5万亿元,负债总额14.5万亿,分别为2002年末的7倍和6倍多。
中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
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达15.5万亿元,负债总额14.5万亿,分别为2002年末的7倍和6倍多。资产、负债总额占全部银行业的比例分别达到11.8%和11.1%。2004年至2012年,农村信用社所有者权益年均增长率达到26.26%。换句话说,截至2012年末,农信社所有者权益为4017.73亿元,是2004年的5.92倍。
十年间,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得到根本缓解,彻底扭转了改革前技术性破产的局面。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比改革前下降997亿元,92.1%的机构已全部消化历年挂账亏损。而不良贷款余额也较改革前下降1576亿元,若考虑分类口径变化因素,不良贷款实际下降56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比改革前下降3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则由2002年末的-8.29%提升到2012年末的11.8%。
这是农村信用社从2003年深化改革以来的一次大盘点。上述几组数据展示了金融改革的神奇效果,用“脱胎换骨,起死回生”形容丝毫不为过。不过,十年来,旨在“花钱买机制”的农信社改革尚未完全彻底告别旧有体制的阴影,所谓“新瓶装旧酒”的争论也不绝于耳。
一句话,农信社改革距离完全地市场化、企业化仍有不少的差距,而以明晰产权、完善股权结构、提升管制治理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再造之路仍前途漫漫。
6月27日,受国务院委托,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向外界释放了下一步农信社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改革,加快处置高风险机构,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服务能力。研究确定省联社改革总体方向和基本模式,坚持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实施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尚福林说。
改革深处仍然是“产权”,而目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省联社的模式下一步路向何方则是重中之重。
2013年7月初,在当年农信社改革率先试点的江苏南京,全国各省市农信社一把手齐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十周年座谈会”,这次会议也许会为下一步农信社改革给出新注解。
“我觉得省联社的模式非常有必要。”上述座谈会期间,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徐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建议,下一步省联社改革可以搞一个统一法人模式,他呼吁组建联合银
行,“应该在一个省范围内,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到一定程度,省联社可以考虑改组成一个统一的农商行模式。”
不过,按照中央的改革思路,当前农信社的改革思路,仍以稳定县域法人为前提,此前银监会也曾多次表示,今后原则上不组建统一法人的省级机构。
而在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宋文瑄看来,“批评省联社,应该。(它)有不足,但是什么能取代省联社呢?我们总结农信社这10年,目的不是为了表扬成绩,关键是要冷静下来,研究未来的路往哪里走?”
“花钱买机制”得失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并于当年下半年率先开启江苏、山东、浙江等八省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三年后,农信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本轮改革按照“花钱买机制”原则,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通过合理的“输血”,帮助农信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造血机制”。
来自银监会的材料显示,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票据置换等政策支持近2690亿元,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支持1227亿元,激发了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参股4458亿元。
2003年后,银监会成立,挂帅农信社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时任银监会副主席李伟身上。作为农信社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李伟主导了2003-2005年的农信社改革,以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著称。
在一位江苏省联社高层看来,李伟主导的农信社改革大方向,诸如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实际上就是2000年4月朱镕基总理在江苏农信社调研时定下的基调,而李伟曾担任朱镕基时代的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一职,对朱的改革思想熟稔于心。
国务院2003年15号文提出这一轮农信社改革有两大主要内容,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以法人为单位的产权改革,直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不同产权形式和众多的市、县小法人;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最直接的成果之一就是成立省联社,受政府委托具体承担对各“小法人”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由于省联社的成立和四大职能的发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相对的“大系统”。
在福建省联社理事长鄢一忠看来,“小法人”贴近市场、反应敏捷、决策迅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广大县城“短兵相接”的竞争中优势明显。以福建为例,当地县域农信社
市场份额占比为第一的达75%,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而“大系统”则可以有效克服“小法人”势单力薄的劣势,可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办大事难事。
“农信社改革十年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源自于农信社的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如果没有把管理层交给省级政府共同治理,就没有今天!”湖北省联社理事长徐新如是肯定省联社模式发挥的功效。
十年来,通过机构自主消化、中央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并购重组四种方式,全国农信社体系处置了大量历史包袱。截至2012年末,农信社历年亏损挂账比改革前下降997亿元,92.1%的机构已全部消化历年挂账亏损。
“如果用法人治理结构来批评省联社模式,我认为是不公道的。”徐新坦言,这些年来,省联社体制是有点不伦不类,“我要管,有时又不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而我不管,我又要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在徐新看来,大的风险在于对农信社内部道德风险的控制,如果没有省联社的管制,完全靠外部股东、董事会和监管制约是不够的。
“如果说信用社不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多年努力可能很容易翻盘。所以我觉得省联社的模式非常有必要。”徐新说。
作为央行稳定局前局长,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此前在一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十年得失》的论文中对上一轮农信社改革作了反思。在肯定农信社改革成效的同时,谢平指出农信社治理结构仍不完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他指向了微观层面的产权不清和管理体制上省联社行政干预并存并互相适应的问题。
谢平的批评颇为严厉。在他看来,农信社改革后,道德风险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这与“花钱买机制”的初衷背道而驰;信用社还是单一模式一统天下、垄断经营、信用社的经营环境一如既往,机制创新缺乏。
省联社模式去留
当年的改革方案中,相关部门将信用社的管理职能交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是组建省信用联社来行使管理权。
正如前文所述,尽管省联社在防范县联社道德风险以及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省联社却是个奇怪的产物——由县法人出资组建。也就是说,县联社出钱为自己找来一个婆婆。而这个婆婆在做事之余,也有不轨之举。比如省联社对县级法人拥有人事提名权,即有权提名其县联社主要领导人。
“如果问信用社的主任,改革前与改革后有什么不同,他会告诉你,原来的二级法人变成了一级法人;原来县联社由人民银行主管,现在则归省联社主管。尽管有增资扩股,有资格股和投资股,但信用社主任和县联社主任仍然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股东无从置喙,股东大会、监事会等成了摆设。”谢平如是表达了他对农信社改革“新瓶换旧酒”的担忧。
在谢平看来,在现有的体制设计中,县联社(经营者)需要通过增资扩股来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却又不必对股东负责;被剥夺了委托人权利的股东,追求的是不须承担风险的短期高额收益;省联社有权任命县联社的主任,但无须也没有能力承担县联社经营不善的责任。
因此,有关省联社模式的存废争议几乎贯穿了农信社改革的始终。此前,重庆和宁夏曾经对省联社有改革的探索。重庆是第一个省联社改革的地区,并采取了从产权上看最为彻底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模式。
根据《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方案》,对39个区县行社股本作如下处置:一是在清产核资、评估量化后,按1:1比例全额清退;二是自愿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的,在入股前与新股东一样按每股增加0.6元用于消化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可享有优先转股权利。
这样的结果是,以前的两级法人体系不再存在,重庆农商行以60亿元之量成为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农商行,而省联社和县联社成了总、支行关系。
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首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农村商业银行。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国四大直辖市的农村信用社就已全部完成改旗易帜,先后统一改制为农商行。
“从理论层面上讲,制度设计就有缺陷。”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宋文瑄指出,2003年8月部署农信社改革的时候曾经提过,省联社是个过渡性体制,因为没有产权,反而是由地方法人发起成立的。
“对农信社的批评,更重要的是目前管理体制还没有取得自上而下统一的认识,我认为目前以县域稳定法人为基础,未来如何办,我们还在探索。包括相关部门之间如何顶层设计,认识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宋文瑄如是感慨。
在他看来,全世界银行无非两种模式:股份制、合作制。中国农信社改革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绝大多数农信社中是可行的。“关键是不要一刀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稳定县域法人,稳定成一个县一个法人,不排除一个经济区域、或者一个市一个法人,关键是找到适合法人生产的土壤。现在这个改革大的方向千万不能再犹豫下去了,但也不应该设计时间表。”
宋将此种改革路径称之为“银行化改革进程”。他建议,整个改革路径应该逐步淡化省联社行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强化经营服务的职能和风险防控的职能,省联社最后要真正走到商业银行的服务平台。
宋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省联社的想法,即效仿四大直辖市,打造一个省级农商行平台,即农信社从省到县,应该有一个法人之间产权的连接,产权完备以后,省联社到时可成为县联社共同的服务
平台,入股县联社法人,县级法人便可由此通过产权来控制,改革完成后,更名为“省级联合银行”,联社将成为历史。
“这个联合银行应该是一家被给予有限金融牌照的商业银行,它不需要有存贷款业务,但可以有创新研发、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这些都是小法人搞不了的,有了大平台会高效,而且风险可控。”宋补充道。
然而,担忧者也会站出来,如果组建省级统一法人,会不会诞生又一家“大银行”?以山东省联社为例,截至2013年5月,该省农村信用社总资产已高达1.3万亿,存贷款余额连续九年居于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已经成为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不能忽视服务业
【供给侧改革不能忽视服务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习近平主席在G20会议上表示,从2016年开始,我们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节供求关系,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到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中国在去产能方面,力度最大,措施最实,说到就会做到”。这意味着,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没商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何处入手?绝大多数理解都集中在实体产品的生产上,如从生产端入手,重点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要优先解决消费品供给质量不足的问题,如牛奶、大豆等农产品,还有奢侈品和大量的日常消费品,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到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让习主席感慨的是,正是因为这些消费品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不过,从消费品看供给侧改革只是一个方面。在安邦智库(ANBOUND)看来,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将不断加大。2016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特点:一是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的增长非常明显,北京市的服务业占比接近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3个百分点;上海市的服务业占比也提高到了67.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在向消费和服务业拉动型经济转型方面,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增长较快,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区的一些大城市,服务业占比已超过60%。
对于迅速增长的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显然不能忽视。实际上,中央对供给侧改革的分析中,就包括了服务业的内容,如习近平主席就曾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国的“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极大,不管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生活型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旅游、金融、信息、养老、娱乐、休闲等多个服务业领域,都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与商品制造不同,由于服务业很难变成标准产品,而且大多数服务业与体验相关,因此,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提升供给质量往往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随着未来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有质量的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千万不能忽视服务业的供给,当前中国大量出现的对外移民、资本外流,在相当程度上就与国内服务业供给质量不够有关。
以教育为例,中国每年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2015,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比2014年增加6.39万人,增长13.9%,其中国家公派2.59万人,单位公派1.60万人,自费留学48.18万人。自费留学人数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教育服务不足的现状。在香港,有为数不少的内地学生在港读书,而且年龄日趋变小,一些身家千万的内地家长甚至放弃事业在香港陪读,成为现代“孟母”。这是有质量的教育供给不足的结果。
再以医疗为例,在迅速增长的高端医疗需求之下,中国每年海外医疗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当国内医疗保健服务无法满足所有患者需求时,一些具备支付能力的人开始选择出国寻求服务。据了解,目前中国人赴海外医疗的主要一些“重症医疗”,但现在早期病人也越来越多。赴海外医疗的中国人增长很快。以美国的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为例,2012年该医院接收的中国病患约为40例,到2013年增加到约100例。在距离中国更近的区域,2012年赴韩医疗游的中国游客达到32503人,人数首次超越美国位列第一;2013年,访韩医疗旅游总人数超过21万,其中中国人占了四分之一。2013年共有31758名外国人赴韩整形,其中中国人占比达70%。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国内医疗服务领域提升的空间极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这些逐渐加大外流的服务业消费,反衬出国内服务业供给不足的问题。未来,在中国的城市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服务业的提质升级变得十分迫切。随着中国的需求向消费社会转型,在产业上向服务业转型,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甚至成为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安邦智库(ANBOUND)过去提过,抓住消费就是抓住未来,抓住服务业同样也是抓住未来。(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G20杭州峰会开出的药方效果尚待检验】
G20杭州峰会5日闭幕,在20位各国元首言笑晏晏的团体大合照背后,全球经济面临的复苏难题有增无减,加上各国利益盘算南辕北辙,本届G20开出的药方究竟是特效药、或仅有温补之效,仍待时间检验。G20开幕之初,英国首相梅就曾说,全球化的发展不均,让许多人有被抛弃的感觉,并未感受国际贸易的好处。这种所谓被抛弃论,正是源于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萎缩使得产能过剩加剧,进而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此造成的恶性循环,对贸易和劳工带来不良影响。中国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在3日G20工商峰会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会导致双输局面。面对世界经济成长欲振乏力,习近平提出以创新经济增长,并且建构开放型经济,这才是未来长远发展的解决之道。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夏指出,习近平推销的创新药方内容中,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管理、商业模式、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就连公报草稿中多次出现创新经济增长,都被视为本届东道主积极将自身想法烙印在G20中的野心。《华尔街日报》不讳言,此次G20公报涉及移民、恐怖主义、能源甚至在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等广泛议题,即便中国有自己的想法,但从篇幅甚长的公报内容中,也真实反映出G20成员国之间利益分歧之大。根据多伦多大学G20研究小组统计,G20成员国完成了去年在土耳其峰会上承诺目标的77%,并打出了C+评分,这已是2008年以来的第3佳成绩。承载全球经济总量85%、贸易额80%的G20,在全球发展与自身利益间将如何权衡取舍,以尽可能达成承诺目标,才是本届会议是否真正成功的关键。(B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务院强调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适当扩大内需,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关键要通过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既带动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又增加有效供给。要抓住当前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等有利时机,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聚焦脱贫攻坚、灾后重建和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新产业新动能培育等重点领域。一要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围绕着力补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等,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形成项目储备机制和滚动实施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更好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抓紧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除跨地区、跨流域、跨境项目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能放给市场和地方的一律下放。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限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对民办与公办机构在市场准入、职称评聘、社保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出台依法保护产权的政策措施。三要创新融资方式,统筹盘活沉淀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和可持续的要求,以易地扶贫搬迁等为重点科学合理使用专项建设基金,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水利薄弱环节、城市防涝设施建设等投入。注重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再向社会集中推介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在中长期贷款投放、市场利率等方面一视同仁。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四要制定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外资的措施,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新经验,出台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五要建立补短板项目推进奖惩机制。以真抓实干推动补短板取得更大成效。(L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官员对英国叫停欣克利核电站感到沮
丧】
日前,在杭州G20峰会期间,英国首相特里萨•梅(Theresa May)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首次会晤。会晤中,习近平表示,他将耐心期待梅在造价18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项目上作出决定。该项目由法国电力(EDF)牵头,而根据协议,中法双方在英国更为广泛的合作还包括在塞兹韦尔和布拉德维尔建设核电站。本周传出的消息称,梅正在就是否允许中国企业对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投资60亿英镑征求安全建议。对于梅觉得有必要在应不应该允许北京方面投资于英国核电项目的问题上咨询安全部门负责人,一位中国核电官员表达了沮丧感。这位官员称;“这真的令人烦恼和不专业,中国允许引进法国和美国的核电技术,用这些技术建造了很多反应堆,我们从来没有说那将制造一个安全问题。”就中国的核电战略提供建议的另一位高级官员表示,他对于英国方面提出安全顾虑觉得“很奇怪”:“如果梅出于经济上的理由进行重审,那将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撕毁保证电价。中国企业仍有兴趣,但没有保证电价不行。本来我们认为这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事情。这是他们之间的双边协议。那么为什么突然冒出一个安全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我们觉得这一点不寻常。”英国一直善于在经贸方面平衡各方力量,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次习近平与梅会面时的表态及中方官员的态度也表明,中国正在敦促府英方进一步明确对涉及“安全问题”的中方投资的态度,以便使未来中英贸易投资策略调整获得指引。(NSXW)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电解铝将成为继钢、煤之后新的去产能重点】
电解铝产能过剩进入高层视野,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中美双方在G20峰会期间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电解铝产能过剩。《中美元首杭州会晤中方成果清单》显示,中美双方认识到,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增加,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应对全球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美方欢迎中方推进以去产能为目标之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方也认识到,政府或政府支持的机构提供的补贴和其他类型的支持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造成全球产能过剩问题,因此需要予以关注。中美双方还承诺,将加强沟通与合作,致力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有关挑战,以加强市场功能和鼓励调整。中国是一个铜少铝多的国家,电解铝产能存在过剩,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产能利用率一直在70%左右。过去几年,从增长情况来看,全球电解铝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全球其他地区的电解铝产量过去基本稳定在2400万吨左右。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有利于提高电解铝行业的景气度,通过供给端持续有效退出,改善铝行业的供需关系,支撑铝价上行。另外,电解铝产能过度扩张不仅威胁企业的生存,还间接造成铝土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威胁着整个中国铝工业健康发展,有效加快化解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刻不容缓。(RLE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海绵城市盈利难反映国内城市基建PPP落
地困境】
近年来,我国诸多大中城市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暴露出国内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缺陷。但这一问题有望推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加速。根据国务院部署,到203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80%要达到就地消纳和利用70%降水的目标。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却面临资金来源的尴尬。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算,至2020年,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需要资金约1.6万亿元。海绵城市的建设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为此,中央一直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不过,由于收益回报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大部分的社会资本对这一领域仍持观望态度。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表示,“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与回报模式间的矛盾,体现了国内城市基础建设中PPP项目推行的困难。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9285个项目入库,投资总额10.6万亿元,其中,落地项目有619个,项目总投资额1万亿元。从对应数量上看,项目落地率约7%;从对应投资额上看,项目落地率不足10%。其中大多数因为权责不清、运营风险、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无法落地,像海绵城市这样收益回报模式尚不清晰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将更加困难。(ASXW)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防交通法将增强中国军队全球行动能力】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国防交通法,该法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国防交通法共9章60条,明确了国防交通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规范了国防交通规则、交通工程设施、民用运载工具、国防运输和交通保障等方面制度。交通战备工作涉及地方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通信等多个系统,点多线长面广,交通战备系统一盘棋的格局亟待完善。为了健全国防交通管理体制,国防交通法进一步明确了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等。法律规定:国家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国防交通工作。国家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彩霞称,体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精神是国防交通法的重要宗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参谋、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副主任黄伟业认为,该法对推进我国综合交通领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关于海外军事行动的交通保障问题,法律首次作出规定:国家驻外机构和我国从事国际运输业务的企业及其境外机构,应当为我国实施国际救援、海上护航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军事行动的船舶、飞机、车辆和人员的补给、修整提供协助。法律还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法律规定的机构和企业为海外军事行动提供协助所需的人员和运输工具、货物等出境入境提供相关便利。(RT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微型卫星使全球卫星图片市场呼之欲出】
大宗商品期货前几年炒到疯狂时,有美资投行开始通过人造卫星拍摄大量地貌图片,以几乎实时的方式掌握资源开采、农作为生产以及特定经济活动的信息,希望在千亿美元的商品期货市场早着先机。但唯一的弊端就是这种收集情报的方法成本太贵。不过,随着微型甚至纳米卫星登场,拍摄一张地貌图片的成本大幅下降,小投资者也可以接受。微型卫星一般重量不足100公斤,大小只有家用冰箱大小,而近年出现的“纳米”卫星,重量更在10公斤以下,体积象鞋盒大小。虽然这类卫星的运行周期及覆盖面远远不及传统的人造卫星,但具有易于发射、成本低的特点,可轻易建构起遥感监测群。最重要的是,传统人造卫星的重量达数百公斤甚至超过1000公斤。最近三年,发射可监测地貌的卫星的成本急降至原来的万分之一,使低成本“空拍”服务不再是国际大投行的专用投资工具。以美国太空总署(NASA)前科研人员为首的团队成立的Planet公司为例,由2010年成立至今已经通过55颗微型卫星建立起遥感监测群,向外界提供商用卫星影像数据。有美国卫星资讯公司在今年二月,就将卫星照片价格大幅下调,以每平方公里计算,辨析度在100厘米的卫星照片收费只需要1美元,相同辨析度但按特定要求拍摄的服务收费为2美元;至于辨析度达50厘米的照片,则以3美元起计算。清晰度不同的照片,应用价值有明显不同。辨析度为100厘米的照片,只会用于地貌观察与规划分析;而辨析度50厘米的照片,则足以用作统计车辆或集装箱流量。如果是辨析度30厘米的照片,则可以分辨建筑物通风口或街上的消防龙头,结合分析技术更可以分辨农作物种类或储油设施情况。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微型卫星的大量应用,卫星拍摄成本急剧降低,一个应用广泛的卫星图片市场已经呼之欲出。对于近年在航天事业上急起直追的中国来说,不应该缺席这个庞大的民用市场。(B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违规扩散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入刑”】
针对此前新疆阿勒泰出现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一事,农业部官员表示此事是研发单位有意为之,种子是从国外偷窃而来,农业部正与有关部门研究将转基因违法经营纳入《刑法》。今年5月,新疆阿勒泰地区种子管理站查出该地区福海县2000亩玉米制种田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但种植企业新疆鼎盛丰和农业投资公司及育种农户李永军却均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委托种植的玉米种子来自通辽市厚德种业公司。而厚德种业股东、负责公司科研的陈洪化表示,该事件是因为育种单位私自加了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进去,和厚德种业没有关系。对于此事,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处长林祥明9月5日表示,新疆违规种植一事是研发单位为追求个人商业利益有意为之,种子是从国外偷来的。以目前国内种子公司的研发实力,除了几个大公司,其他都有较大差距,因此主要依靠从相关研发单位偷取转基因种子。目前农业部正在盯几家企业,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只能对产品采取措施,处理起来很困难。为此,农业部正在和相关部门研究,将转基因违法经营行为列入《刑法》里的非法经营罪,争取用《刑法》打击扩散转基因违规操作。(RHT)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多家微信公号因误报“上海楼市新政”被查
处】
近期上海楼市火爆,但报道“上海楼市火爆”则有风险。据财经信息网站华尔街见闻称,因为转载未经证实的“上海楼市新政”信息,造成不良影响,华尔街见闻微信公众号自9月6日起至10月5日依法暂停服务,进行全面整改。9月6日,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根据网民举报并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直击上海楼市”等18个微信公众号散布谣言,传播所谓“上海9月1日将出台房产新政”等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社会影响恶劣。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网信部门要求相关网站依法对13个违规微信公众号暂停更新30日,关闭5个违规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网信办负责人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要加强内部管理和自律,严守“七条底线”,始终遵循“九个不准”,依法合规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上海市网信办将加大互联网传播秩序整治力度,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被关闭的包括“直击上海楼市”、“中国地产金融菁英汇”等5个微信公众号;被暂停更新30日的有“上海新浪乐居”、“上海房天下”、“搜狐焦点上海”、“国际金融报”、“华尔街见闻”、“凤凰房产上海”、“21世纪不动产上海”等13个微信公众号。(L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未来可能面对更多台风威
胁】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报导,《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5日发布最新研究,警告气候变化将使海洋表面水温逐年升高,并导致袭击中国东岸、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台风威力越来越强。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教授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说:“海岸水域温度升高,这意味着台风在登陆前有机会累积额外的能量,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温暖海水的热量会提供台风更多的能量,并因此增强台风的威力,伊曼纽尔教授说:“当强风吹过温暖的海洋时,会将海洋的热量转换成能量,并使其威力增强。”研究人员分析两组数据,计算1977年迄今的热带风暴的强度,这两组数据分别来自美国海军及空军管理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以及日本气象厅(JMA)。分析结果发现,这段期间侵袭东亚和东南亚的台风,强度增长12%到14%。另外,每年发生第四级和第五级的超强台风(时速在130英里到157英里或以上)的次数也增加,由1970年代末期的每年低于5次,增加到每年大约7次。研究人员同时分析1977年和2013年间西北太平洋海洋水温的变化,发现在东亚和东南亚外海的海域水温升高,而这个区域的台风也变得更强大。在开放的海洋海域,水温并没有明显升高,台风的强度也没有显著改变。这个结果意味着海洋水温升高极有可能是导致台风威力增强的原因。伊曼纽尔教授说:“这是第一次针对特定区域,具体探讨变化趋势,但这个研究并未告诉我们,造成台风越来越强的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或是自然形成的温度上升?由于只有参考40年的数据,因此很难判断真正的原因。”日本气象厅在1977年以前没有测量台风的风力,而1970年代还没有很多的卫星测量。虽然无法确定沿岸海水温度上升是否来自人为的气候变化,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海岸和东南亚地区沿岸的海水温度将逐年升高,这代表未来的台风威力只增不减,将对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威胁。(LZJ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提高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可有效破解弃风弃
光难题】
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成为全球最大,但弃风、弃光问题始终存在,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愈加严重。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受上网标杆电价调整影响,2016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迎来小高潮。截至2016年6月底,西北电网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计已达5937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29.7%。与此同时,新能源消纳压力不断增加,今年前六个月,西北电网弃风电量155.3亿千瓦时,弃风率高达38.71%;弃光问题最严重的是新疆,弃光率高达32.4%。业界专家表示,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是造成当前大量弃风弃光的主因。同时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匹配,电网送出能力有限;电网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区域受网架约束影响消纳也助长了弃风弃光情况的发生。此外,我国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缺失也是酿成弃光、弃风的原因之一。我国仅在局部地区开展了风火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试点。由于缺乏常规电源提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火电企业普遍没有为新能源调峰的积极性。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要破解弃风、弃光的难题,应该从造成问题的根源入手。一方面,要鼓励地面电站产生的电能就地消纳,鼓励电力替代,以电带煤、以电带油、以电带气,消纳电力的同时,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跨区输电能力,将富余电力输送到其他地区。(RDLG)返回目录
第四篇:国企改制改革方向为什么不能扭转?
今日在“经济学人”中浏览,看到又有关于国企改制辩论的开擂计划。题目是:“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 ”。
就本人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着腐败,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却不是个别现象。用1500万买下1.2亿企业,采用腾挪法把千万国资化公为私,一幢在建的5684平方米的商品楼仅评估150元等等,类似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即使是极力主张产权改革的张文魁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国企改革中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大约有四方面:第一,国资贱卖;第二,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新的控制人通过企业改制来套取银行资金和进行金融诈骗;第四,新的控制人由于战略、能力、资金或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把原来不错的国有企业反而给‘整垮’了。”“在上述四方面的负面现象中,国资流失最受诟病”。
为什么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会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弊病呢?根源就在于产权改革不符合国有企业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有三大特点: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而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着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那么,公有制企业就有规范的生产主体,企业每个职工都会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行为就会处于有效约束状态,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就难以产生和持久,类似资本外逃的现象怎么会发生呢?具体地说,如果我们也在国有企业建立类似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即“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使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在保值的前提下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会通过劳动收入的波动表现出来;而劳动收入的波动必然会促使企业全体职工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注企业管理者及其管理行为,并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来调整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状态,从而使企业经常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很显然,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条件下,是决不会出现于志安外逃之类的现象的。
然而,现在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的不是劳权企业制度,而是产权制度。公有制企业明明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但我们建立的却偏偏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否定了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解除了职工反腐败、反贪官的武装;另一方面又必然把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变成了无主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约束的管理者是癞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携资外逃又有什么奇怪呢?
从表面来看,建立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也有股东,也有董事,也有监督者,但是,这些代表国有资产的股东、董事和监督者不过是“假洋鬼子”,当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利益受损时,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他们感觉不到疼,怎么能够象真正的资产所有者那样去监督管理者呢?不仅如此,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完全可以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一起来损公肥私!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真想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根本的办法不是建立什么产权制度,进行什么产权改革,而是要用适合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的劳权企业制度取代产权制度,而是要建立劳动者真正能当家作主的劳权企业制度!如此说来,郎咸平先生“中国应该立即停止国企的产权改革”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张文魁认为“只要政策得当,国资流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防止的,而且国资流失的现象在现实中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纠正和克服。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和价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措施来防止国资流失,同时也对管理层收购提出了规范办法。我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这两个文件实施后对于防止国资流失的效果是明显的。毫无根据地夸大国资流失现象、以国资流失为理由来终止国企产权改革,都是不允许的。”这种看法显然是没有说服力。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由于国有资产缺乏真正的主体,近靠两个文件能有什么用?既然国有资产流失是一种制度性的弊端,那么,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根本转变,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就不可能真正堵住。国企产权改革方向要不要改变?从以上分析,是必须改变的。
1,我们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劳动者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的要求,表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必须建立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即产权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力既然是劳动者居支配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也必然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与此相适应,在社会主义企业是应该广泛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企业制度。平常我们常说,社会主义企业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其含义无非就是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这应该是常识性的东西。在这里我们要问产权经济学的大师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对立的企业制度,到底是解放生产力还是束缚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呢?
2,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归结为五句话,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作为新兴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其它任何一种新兴的社会生产方式一样,她表现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她又是与其它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相区别的生产方式,这种区别就表现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上。什么叫“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要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和资产所有者;消灭作为剥削制度的产权制度,消灭产生剥削权利和剥削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站在劳动者的角度,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要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按照“谁劳动谁所有”的原则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并由按“谁劳动谁经营”的原则建立企业管理体制。一句话,就是要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取代产权制度。为什么我们还要建立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呢?
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三个代表”中,有二个代表的内容是与经济改革直接相关的。“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依据。什么叫先进社会生产力?所谓先进社会生产力就是能够体现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本质特征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差别既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又有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差别,其中,能够表现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的差别是社会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差别。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而每次技术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却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因为这种差别只是量的差别或形态的差别。因此,所谓的先进生产力不应以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判断,而应以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来判断。相对于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而言,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就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在解放之初,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为什么我国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即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是落后的,但这只是形态的上的落后,只是量的方面的不足;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而言,我国的生产力又是先进生产力,因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的阶段。因此,在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就表现在于它是由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力,而这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要代表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在我国,由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消灭了资产所有者。因此,劳动所有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成为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除了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试问,我们为什么不建立劳权制度而要建立产权制度呢?
4,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的改革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两个主体呢?因为,只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体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所有权的实现形式,而按劳分配则直接就是劳动所有权的体现。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体制,从根本上要求建立以劳权制度为主体经济制度。为什么我们嘴上说着坚持两个主体,而在行动上却抱着产权制度不放,建立否定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产权制度呢?
5,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改革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作为典型的公有制企业,它具有三大特点: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所有者成了唯一规范的生产主体,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中失去了意义,客观上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关键,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在建立适合这种新型企业的企业制度时,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产权观念和传统的企业观念(生产资料实体或产权型企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公有制三大特点出发,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即劳权制度。为什么我们不去探讨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不根据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建立新型的劳权制度,而要去建立与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不相适应的、对劳权企业而言已经是陈旧的产权制度或现代产权制度呢?难道在新兴的公有制企业建立陈旧的、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就是与日俱进?难道拚命钻进存在几千年的产权观念中出不来就是解放思想?难道对公有制的基本特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实事求是?
6,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现实的社会生产就形成了两种主体:资产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形成了两种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和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与此相适应,企业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和劳权制度的区分。产权制度有传统产权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区分:其中,传统产权制度,是与资本家独资经营的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则是与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因此,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对于传统产权制度而言,它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相对于劳权型企业而言,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企业制度了,我们有什么必要在公有制企业建立这种企业制度呢?甚至还要把这种拾旧货的作法美化为“制度创新”呢?
7,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所有制和企业制度都是直接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作为同一性质的生产关系,它们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我们既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而生产资料公有制事实上又的确是劳动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因此,按照生产关系同一性的要求,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产权学派的大师们究竟是不懂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及发展要求?还是不懂生产关系的同一性要求呢?否则,为什么不去思考和研究建立劳权制度问题,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产权制度、不遗余力地倡导建立产权制度呢?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十月革命胜利至今,社会主义已经有了80多年的实践。这80多年的实践说明了什么呢?从1989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着一个发生演变,此后,由十月革命产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灭亡了,同时,在没有演变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也普遍缺乏活力,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严重挫折。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首先是苏联人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后建立了产权企业制度,然后是这种“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为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引用。产权企业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它和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恰恰是互相对立的:公有制企业只存在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产权企业制度确立的却是资产所有者的生产主体地位;在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产权企业制度体现的却是资产所有权;公有制企业客观上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正因为如此,公有制企业才会存在“主体缺位”等弊端而长期缺乏生机和活力。很显然,产权制度作为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恰恰是妨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满足。社会主义生产力,由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是一种新兴的生产力,产权企业制度,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却是旧的生产关系,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产权制度,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当家作主权利,妨碍了劳动者按劳分配要求的满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失去了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一句话,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这就是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有人会问,为什么同样引进了“苏联模式”的中国,国有经济同样也缺乏活力,甚至同样也出现“文革”和
“**”这样的**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呢?我们只要把中苏两国比较一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缘故。中苏两国都是大国,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与此相适应,苏联的基本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产权企业制度相结合的错误模式;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多亿人口有80%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权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模式。生产队基本模式是“公有制+工分制”,劳动者按劳动投入多少取得生产成果,体现的是“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所有权,农业生产责任制则是建立在公有土地基础之上的劳动者个体经营方式,“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使“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得到了直接的体现。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企业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农业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在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稳定了我国农业,满足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对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这8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否则,公有制经济就会缺乏活力,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灭亡。苏联模式已经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产权模式,就在于这种模式建立的产权制度不能体现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为什么有了这种教训还不吸取,还要建立产权制度呢?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五个年头了。在二十五个年头的改革中,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是一举成功,在短短数年之中就完成了。而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改了二十多年还没有成功,没有完成。为什么两种改革会这样大的差别呢?农村改革所以能一举成功,就因为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劳动者的支持和响应;国有企业改革所以至今不能成功,不能完成,就因为国有企业改革走的是产权思路,它所体现的是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它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而不仅不能得到广大工人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而且由于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出现了阻力重重的局面。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打破产权制度开始的,打破“铁工资”就是破除产权制度,体现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形成明确的认识,因而我们只是打破了产权制度,而没有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时候,由于我们不能认识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的实质和经验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因而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农村改革中包的方式,而忽略了“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全面劳动所有权的分配模式。这就注定引用农村改革经验的改革不能成功。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失败之后,我们便走上了强化和完善产权制度的道路。引用股份制就是最好的说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把“产权清晰”作为第一要求,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回到了起点(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制度本身就是典型的产权制度),走上强化和完善产权制度的路子。二十五年的改革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走劳权思路的改革,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制度,改革就能成功,而且能够迅速取得成功,相反,违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基本制度,就会与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违背,改革就会艰难曲折,困难重重。总结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我们应该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应该走劳权改革的思路。请问产权学派:为什么要建立产权制度呢?
10,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看,还是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点看;无论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角度看,还是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角度看;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它生产方式的特殊性看,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要求看;无论是从苏联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彻底失败的教训看,还是从二十多年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看,我们都应该走劳权改革思路,建立劳权制度,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制度取代产权制度,而不应该建立产权制度。请问产权学派的学者们:你们懂不懂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懂不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点?懂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懂不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懂不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懂不懂“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懂不懂中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懂的话,为什么不走劳权改革的思路,积极倡导建立劳权制度?如果不懂的话,又为什么要不懂装懂,牵强附会,以错纠对,把改革引向歧途?
既然要辩论,有了题目就可以开始,用不着过多的筹划的。
在这里,本人请所有持“国企改革方向不容扭转”观点的人发表意见,对上面的观点、根据及方法展开攻击!同时也请所有反对“国企改制方向不容扭转”的观点的人发表意见!
钟建民
第五篇: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好文一定不能错过!
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好文一定不能错过!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
阡陌爱农(微信ID:ahqianmo)致力于传播农业产业链最IN资讯。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完全是结构调整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如果我们不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竞争力上不去的话,就不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农产品就不会有市场。因此,必须对我们的农业生产体系注入两大性的要素,第一大性的要素就是科技,要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第二大性就是要注入制度因素,要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使得我们的生产组织更加有效。最近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一个时期的改革方向。根据我们对当前农业形势的了解,认识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粮食的“三量齐增”现象
当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到底怎么样?凭我自己的感觉,如果简单来看,我国的农业还是不错的,比如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了2015年的12429亿斤,增加了3800多亿斤,这确实是举世无双。农民的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2226元提高到2015年的14222元。但与此同时,有一些转折正在来临,它反映出我们农业的一些薄弱环节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例如,在粮食问题上,有一个现象很令人困惑: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增长,但另一方面,进口的数量也年年增加、储存量越积越多——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农业的软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地增长,但到现在也不能说已经实现了完全自给,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们一年的粮食总需求大概在12800亿斤到12900亿斤,跟我们的12400亿斤的产量相比,还有500亿斤的缺口——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追求粮食都要自给自足,适当的调剂是必要的。
去年各类粮食的进口总量大约接近2500亿斤,而我们缺口是500亿斤,那就是多进口了2000亿斤,为什么呢?这就是总书记讲的有些产品供过于求,生产多了但没有相应的需求,只能进仓库。而有些商品供不应求,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我国的粮食大宗产品出现了国内产量不断增长,进口数量不断增长,库存量也不断增长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我们在粮食供求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供给系统和提供的农产品数量足够多,但和市场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市场有需求的甚至在减产,但是市场已经饱和的品种产量却在不断增加。我国的大豆产量现在世界产量排在第四位,巴西、美国都比我国的产量高,去年我们进口大豆总量是1634亿斤,而我国国内的大豆产量仅为234亿斤,可见我们的缺口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的粮食总缺口只有500亿斤左右,但是仅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600亿斤,这就说明其他粮食品种过剩了,积压在仓库里面卖不出去。例如玉米产量从原来的世界第三迅速上升为排行第一。一方面看起来农业形势非常好,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存在很严峻的矛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矛盾在日积月累之后到现在就爆发出来。中国粮食品种的供给侧存在非常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所以必须解决。
二、中国农业的质量和竞争力问题
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农产品产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升,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之间就出现比较大的差距。我们当年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之所以在农业上做出那么大的让步,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感觉到我国的农产品是有竞争力的。但事实上,这种竞争力是建立在农民低收入的基础上的,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增长——土地价格的提升、资本价格的提升、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反映到农业上面,就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我国农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最近几年国内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30%—50%,个别品种达到60%——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要进口国外的产品了。
所以说,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不是自己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因为国际的农产品比我们便宜,品质又不比我们的差,所以在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就很难使我们自己的产业健康地发展。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粮食的产能全球大约30亿吨,我们能够占到这么大一个比重,我们的产能满足中国人吃饭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外汇储备有3万多亿美元,从国际市场上买点粮食根本是小菜一碟,但是全部问题在于:现在不是数量够不够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的竞争力下降,导致农业产业本身面临极大的不安全。国际农产品进来了,把我们的市场占了,我们自己生产的卖不出去。中国的农业产业不安全,也就注定中国几亿农民的生存也面临着潜在危机。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以往主要是数量增长、品种足够就安全了,但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农业产业的安全问题。
三、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实际上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从一定程度上讲,当年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会上涨得这么高,现在大家都说促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就可以降低成本,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模扩大,农村土地的租金也在不断地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办?国家怎么办?
我们在加入世贸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那时候也考虑了一些保护措施,而且是WTO所允许的、认可的,主要保护措施就是两项:一项就是WTO规则所允许的补贴。发展中国家补贴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10%。当时我在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反反复复地汇报,研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同意我们可以进行10%的补贴,底限必须是7.5%。后来我们前线的谈判团谈到了8.5%。那么,我们现在农业产值大概是5万多亿元,8.5%就是4000多亿元。但是水果没有补贴,蔬菜没有补贴,我把补贴挪到大豆上和小麦上行不行?不行。因为WTO规则中有一系列的敏感品种,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糖都属于敏感产品,只能补贴自身生产总值的8.5%,棉花、糖早就超过了8.5%。剩下的那几个品种基本上也都有限制,现在我们补贴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在WTO谈判的时候,世贸组织要求中国承担义务,特别是在农产品上。经过艰难的谈判,我们争取到了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的管理制度,我们承诺在允许的数量范围内实行低价格,我们承诺每年允许低关税进来的小麦最多数量是963.6万吨,玉米一年最多是720万吨,大米一年最多532万吨。
所以我们刚才谈到的现在国内农业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30%—50%、甚至更高,参照系是以1%进口关税配额的农产品。如果配额数量用完了,还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农产品,关税就是65%了。我们现在绝大部分重要农产品品种比国际市场价格都还没有高到65%,所以国外的产品有关税配额保护进不来。这就是当初设置好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有人主张要多进口,多进口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得主动放弃或者削减我们过去的关税配额——谁敢动? 所以,正是这个背景之下,一方面我们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依靠WTO的通行规则给我们自主产业保护发展的权利。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大米很贵,他们跟我们的做法不一样,他们一年就是1000多万吨大米的产量,需求量也就是800多万吨。他们的体量很少,所以就没有采取关税配额,而采取政府向WTO承诺,无论国内的大米供求情况如何,都是零关税进口。但是日本每年进口的大米主要用作工业原料和饲料用途。但是日本在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之后,一斤大米进口征收的关税超过340日元,一公斤征税就是近700日元。之所以谈判这么艰难,就是因为如果大米实行零关税,就不会抢大米,几万吨的零关税大米无妨大局。所以不要认为利用国际规则保护我们的权利是示弱的表现,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要坚持。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完全是结构调整问题 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农产品的产量够不够的问题,但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农产品缺口非常大,比如说植物油,我们的需求量接近3000万吨,每人每年所消耗的植物油达到43到44斤,这个数量在亚洲列第一位。我国植物油需求每年有2000万吨的缺口,显然不进口是不行的。如果我们2015年1634亿斤的进口量不进口,而是我们自己种,就需要6亿多亩土地——因此,适当地增加进口还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出来都比国际市场的产品贵,而且贵得多,这是问题所在。所以,现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家却都能看到,我们粮、棉、肉、糖、奶的价格,没有一样不比国际市场贵。这就是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就是结构调整吗?不完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竞争力上不去的话,就不叫供给侧结构改革,我们的农产品就不会有市场。
因此,必须对我们的农业生产体系注入两大性的要素,第一大性的要素就是科技,要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第二大性就是要注入制度因素,要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使得我们的生产组织更加有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不我待地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必须的。其重点是,要调整农业结构,有的品种太多,有的品种又严重不足,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引导农民合理种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大豆太少了,玉米有点多了,所以正在引导农民进行改革。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到现在才发现,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重点研究的棉花和大豆的问题,如果从国际市场进口棉花,完税每吨大概在13500元,我们棉花要比国际市场上一吨贵出7000元,也就是贵出50%以上。从2014年开始,国家政策推进了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基本的原则就是,政府对棉花仍然公布一个目标价格,同时市场的收购完全由市场价格决定。
比如今年公布的目标价格是每吨18700元,这中间可能有4000—5000元钱的差距。通过这样的办法起到两个作用:一个就是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否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棉花,政府收购进来只能存在仓库里,而纺织厂用棉花却要从国外进口。2015年8月的时候,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长江流域的油菜籽退出国家的临时收储,退出之后给农民适当补贴,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现在油菜籽的价格大概在每斤1.7元左右。
2015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批准下做出降低玉米收储量的决定。2014年国家定的玉米收储价格是每斤平均1.12元。2015年9月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宣布,国家对东北四省的玉米价格降到每斤1元钱,这个事情也是非同小可。2014年国家在东北四省临时收储的玉米量是1700多亿斤,每斤降0.12元,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由于玉米价格下降人均减收就是500—600元钱。但是农民也可以理解,因为国际市场价格降低,所以玉米收储价格下降都是理解的,但是也需要处理好这个矛盾关系。后来国家提出的玉米价格要实行市场定价,价格由市场决定,至少能感觉到国内、国外的玉米如果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价格差不多,所以企业才不多进口。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定价的好处。
但是市场定价的底线在哪里呢?如果国内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们就进口;国内价格要比国外低我们就出口,于是执行市场价格就非常重要。国家对于东北四省区的玉米收储政策正在研究之中,应该很快就会推出。一个力争的目标是得保障农民的收入不降低。由于前期不断吹风,不断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以及价格的变化情况,今年我得到的消息是,东北四省区已经种完了玉米,种子比去年减少了30多万斤,总面积减少13%左右。东北四省区的玉米去年总产量在2000亿吨左右,今年播种面积减了13%,总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
所以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如果脱离了这个,就变成纯粹技术问题,哪个多种一点,哪个少种一点,哪个多进口一点,哪个少进口一点,这样会使我们的农业陷入不能自拔的圈子里面。而我们现在的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有数量问题,但重要的不在数量上。现在我们的粮食安全已经转化为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已经转化为中国农民的生计安全。即便我们有能力生产,但是如果质量不行、价格不行农民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农业就会萎缩,农民就没有生路。
五、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
这些减出来的耕地种什么呢?一部分扩大到水稻。总书记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我们要适当调整结构,粮食这个产品我想大家非常了解,几十年来的经历表明,搞上去很难,但滑下去却很容易,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开放38年时间中,我们的粮食至少经历过两次大的起落。改革开放以来先是经历了连续的快速增长,6年时间就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到1984年的超过8000亿斤,结果1984年开始出现粮食的卖难,于是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下滑,一直滑到1988年。到1989年粮食产量才开始逐步回升,但是恢复很久价格也上不去。这是一次大的波动。
第二次大的波动是上世纪90年代。经过80年代后期的波动,粮食产量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回升得比较快,到1996年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10000亿斤,最高点是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10246亿斤,随之就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农民做出调整减少种植。于是,从1999年开始粮食产量连续下滑了5年,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到8614亿斤——整整减了1600多亿斤,于是粮食开始供不应求。
中央在2003年、也就是十六大以后,新一届政府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粮食问题,那时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包括采取史无前例的农业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农产品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过去一直是农业要向农民收取税费,到了这时候取消了农业税还给农民直接补贴,这是巨大的变化。有了这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也一直到2008年粮食产量才提上来。可见,如果一个国家粮食出现了问题,第一要恢复很难,第二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这里必须讲,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减少一部分供不应求的粮食供给,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复杂背景下的粮食供不应求只是暂时的和阶段性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个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即便在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对定价制度、补贴制度、收储制度进行改革,注入新的制度。同时,国家一直在提倡要创新农业的经营体系,经过这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经营体系,百花齐放。无论是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公司企业的经营、合作社的经营等等,都是非常有活力的。
最近,总书记在安徽的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的农村改革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地讨论城镇化和土地的关系,城里人和土地的关系,但总书记为什么讲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因为中国农村土地的主人是农民。中国农业弱就弱在人太多,地太少,经营规模太小,这是基本事实,大家都想改变,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便在我们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化率还不到18%,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很多人一提到农村,就是农村的土地闲置化、未来的农业谁来做?农村都没人了,这么多地谁来种?所以总书记非常清楚地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小规模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但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有条件实现的。没有相应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非农产业的高度发展,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农民进了城,但还不能转为市民,这说明我们非农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需要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土地流转是个热点问题,到2015年底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率是33%,这个速度不算慢。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的家庭是2.3亿户,这和我们当今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基本是吻合的。现在粮食价格下来了,流转土地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把土地租金降下来是不行的。历史上,在抗战时期曾经提出减租。一旦粮食价格下降单纯地依靠流转是有问题的,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民主动来化解这个矛盾,例如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份额自治。我们通过把自己的土地委托给别人托管、代耕,所以出现了土地的承包者和经营者在市场中形成风险共担的局面。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新大陆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国家幅员广阔,土地规模大,农业机械总量设备都是很多的。现在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有一些是中国的农业机械厂率先生产出来的。我曾经到黑龙江去看过,那里有16000多亩的稻田,必须要保证用水,否则水上来,这边没浇,那边就淹死了。很多人都去看,夏季从种到收等田间管理都非常先进。在这些区域的中国农业完全可以和新大陆的农业媲美,那个水平在美国都找不出来。
但是,中国的农业都搞成这样是很难的,小规模经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就需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农业到底怎么走现代化道路。从国际的视野来看,就我们的了解,像中国这样给分散的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在全世界并不多见,而一家一户买机械也不现实,而现代农业从种到收都需要农业机械。
第三个方面是推进产业融合。我们在2014年也想过直接用第六产业,就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际上利用农村的资源可以把农村、农业的多种功能都发挥出来,包括养老、休闲农业都广阔的空间,那就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收入。
总而言之,近几年中国农业继续发展,重点应该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意。
作者:陈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