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才是语文的美

时间:2019-05-14 14: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朦胧才是语文的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朦胧才是语文的美》。

第一篇:朦胧才是语文的美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之我见

摘要: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作品讲解总是唯恐不够深入、不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忽略了语言信息、教学状态和接受主体的认知行为与过程的模糊性特点,从而丧失了体现人文精神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文学审美与教育功能。因此重新认识语文教学中模糊性的合理存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朦胧美

模糊性

中学语文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往往习惯于把从活生生的文章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当成训练的重点,一篇文章的解读一定要总结出一个明确的中心大意,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才能善罢甘休,似乎这样才能找到作品的意蕴。而且这种意蕴大多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而把作品中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彻底地丢失了。阅读文学成为一种技艺的训练、固定思维的培养。我们把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必须符合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运用到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深入到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诠释。应试能力的训练干预到文学阅读中最具有趣味性、最充满人性美的部分的做法,片面地追求精确化的教学,从而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它妨碍了学生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学生审美感觉的钝化。这无疑是将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

因为,我们的语文最美的地方不在于她的准确性、精确性,而是体现在她的朦胧性上。美在心头口难开,这正如康德所言:“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

语言文字的模糊性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这个解释的核心和本质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传达出思想,承载着情感,体现了审美趣味,包蕴着文化经典。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因而,要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们的语言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文字,如西方语系;一种是表意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表意文字相对于表音文字,具有较多的主观臆断色彩,由汉字形成的语文阅读材料自然也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第二,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一个简单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就只从单一的词语来看,就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更不必说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又可能发生词语的语境义(搭配义、语气义等)、修辞义(双关义、婉曲义等)、文化义(约定俗成的习惯、民情等)。这种多层次性、多指向性无一不带来意义上的模糊性。同时,汉语语法也具有不严格性。记得在《凄与美的距离》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汉语就是如此的“矛盾”,虽然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但又不受语法的限制,允许使用不完全正确、貌似矛盾的句子。比如“公开的秘密”、“她有一个家,可确确实实又没有家”“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这么多的事物堆积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这样的句子在西方的表音文字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整个句子没有一个动词,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没法理解的,而我们的语法却偏偏能容忍这些“无理而妙”的模糊现象。更深层次而言,从古以来,中国人的性格总体上倾向于含蓄、内向,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也总是简约、含蓄的。众多的因素导致了汉语语言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当代学者申小龙也指出:“汉语句子不像西方语言的句子那样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以‘形’役‘意’,而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用一个个语言板块(句读段)按逻辑事理的流动,铺排的局势来完成内容表达的要求。” 换句话说就是汉语句子经常模模糊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美就美在模糊。

创作者思维的模糊性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欧阳修也有类似的言论——诗穷而后工。这些都说明,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是创作者内心最强烈情感的流露,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文字才能是感人的文字。感人的文字中必然蕴含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隐约的部分,显然具有模糊性。

一致的情感,也未必就能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达。同样是愁,李煜写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比喻成了“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贺铸看到的“闲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范仲淹边塞的一壶酒,入了愁肠,也“化成相思泪”。更有甚者,试图用马儿,小船来“拖动”愁绪,“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到底愁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就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也未必能了如指掌。《雷雨》讲的什么,甚至“连曹禺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序》)既然创作者都“欲说还休”,也意味着他的写作思维带着浓厚的模糊性,那么,作品的主题也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来看看作家是如何谈论自己的创作过程的。有记者曾经采访莫言,让他谈谈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莫言幽默地说:母鸡把蛋生出来了,但它未必知道这个蛋是怎么来的。曹禺在谈《雷雨》创作时说:“《雷雨》正是在一种理性概念很弱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是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中产生的”。王蒙在谈到《海的梦》创作感受时说;“这篇东西的写作大概是最具有‘模糊性’和‘自动性’的”。许多作家曾提到:故事中的人物会碰到什么事,会做出什么事,很多都是由故事本身甚至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决定的。连作者本人也掌控不了。人性的丰富就是这样,任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这种说不清楚、朦胧性,作品才能让无数的人评品不尽。

从中国表意的语言文字来看,汉语本身内涵丰富,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事物的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往往表现为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它很难准确地绘形摹态,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感悟。从作家主体的创作而言,作品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这些高度心灵化的内容必然沾染了作家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作品的内涵,既有社会政治的、伦理道德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更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一部有着深广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必定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的内容。所以一部《红楼梦》人们不停地研读。年少不经事时看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历经沧桑年老之时,则读懂了其中作者对人生命运的冷峻揭示,对世态炎凉的入木三分的刻画。伟大作品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不同的。我们怎能给复杂多元、具有无限意义的作品一个固定而统一的答案呢?

阅读教学的朦胧性

阅读教学的模糊性并非将学生带入一个糊涂、迷惘的境地而不可自拔,而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单向线型思维模式给学生带来的限制与桎梏,强调、重视学生对课文由言求意的理解应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陶渊明说的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模糊而蕴意丰富的主题反而吸引着学生们去追求更悠远的艺术境地。这种“不求甚解”的会意、模糊难辩的感受与扑朔迷离的情感体悟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学生的“醍醐灌顶”是任何一个外来者(当然包括教师)所无法越俎代疱、替代体验的,必须借助学生自己的个体体验来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韩军说:“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我们必须避免的是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都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的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学生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

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操作,着力于整体的把握,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每段的关键词和中心句。这一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作出了榜样。古代私塾的教学从来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少做课文条条框框的分析,“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体现的就是这种整体观美学思想。学生阅读是从自己对文本文字的模糊认识中获得独特认知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妄图通过语言文字形式的训练,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剥离出来,把文章分割成一个个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碎尸万段”式剖析,然后按图索骥去逐句落实每一个字词的明确意旨,以自己对文本的深加工来代替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教师要做的应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以求明达文义,保持语文应有的朦胧模糊之美。课堂上该讲的要大胆地讲;讲不清、道不明的,则朗读之、涵泳之、品味之,多多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的多值逻辑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妙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于文本主题的复杂多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应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同时,教学时不能以某种单一的方式“指示”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不断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制高点;只能是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和框架,而不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程序。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评价一部作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发掘,完成对作品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不确定性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语文模糊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互动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一种对话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所具有的模糊性,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至多只能在文本与学生间充当“第三者”“领读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依照作品的不确定性进行笼统认知与模糊理解,在必要时指点迷津、适时点拨,真正把阅读权还给学生。教师任何脱离实际的狠命灌输只会是徒劳无益的行为。这正如康德所言:“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的模糊性以其广泛、完美的特征,使学生与作品迅速沟通起来,自由灵活地诱发学生大脑中情感的聚集,促使学生更深切地把握作品整体旨意,以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享受。

参考书目: 1、《模糊美学》 王明居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 9 9 8.3.2、《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治安、文旭著 载于《外国语》 1 9 9 6 年第5期 3、《社会语言学》 陈原著 学林出版社 1 9 9 4.1 2.4、《教学信息学》 张铁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5.3.5、《语文教育观研究》 李杏保、陈仲 梁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6.1.6、《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胡经之 王岳川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4.1 0.7、《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王经人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9 9 6.6.

第二篇:和谐才是美

和谐,才是美

________读《新杂志 旧杂志》有感

新杂质,旧杂志,都是杂志,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可是,有一种很新鲜的现象——新杂志总是比旧杂志容易被接受。在新杂志的世界里,有一种叫做花花绿绿的杂志封面,的确,这样的花花绿绿吸引了百分之六十的人的眼球。剩下的是什么呢?经典。

物欲横流的这个社会,什么最容易吸引人呢?我想就是色彩了。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它们给了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让我勇往直前。自然而然,这样的色彩,也给了我们多少的迷惑与幻想。我们幻想,自己有个美丽的老婆,和谐的家。我们在幻想,也在畅想。你想过,我们会在什么样的色彩世界里畅游吗?黑色还是紫色?

走一步是一步的你,会抬头看看你头顶的那个星星吗?它也有一种绚丽的色彩,是它才有给我们走下去的力量的能力。一种淡淡的黄,是希望,是豁达,是山与水的环绕,是你与我的追求。我会看看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是谁的天地。我走了,是否会后即有人。有句话是这样说:“我走了他人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这是一句多么霸气的话,我走在了别人的前面,不是挡住了别人的路,而是做了先驱,走了弯路。不是我不给他们路,而是,他们眼里本来就没有路。如此说来,我不就走了他们的路。

永远的胜利者,是在别人还没有开始行动前,自己就已经开始了行动。这是我师父给我的话。它很简单,做起来,的确是登天。我不想做失败者,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用?大用。“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仙师的教诲。穷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兼济天下。说起色彩,我们需要它帮助我们走向兼济天下的目的,并非,独善其身。中国红,是多么鲜艳。不是因为他的光泽,却是因为它的光彩。

再看看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呢?绿色的。新鲜却不是那么的新

鲜。我们要清醒,我们要警醒,我们要在这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所以,我们需要走进这个自然,去体道、悟道,最后得道。

都说,自己的理想是多么的伟大。说到头来,是多么的空旷。你做了吗?百说,不如一做。“我们很丑,但我们很温柔”,这不再是一句很美好的言语,而是,我们自己的自我圈套。的确,我们很丑,我们才有不丑的必要,才有装扮的本钱。对,我们需要装扮,在这个色彩的世界里。男孩子不在需要多少本事,只需要装扮。女孩子也不需要这样那样的约束,自由与活力,这才是青春的象征。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是未到伤心处,而是不应该谈。我是男子汉,我不需要太多的装扮,我需要的是能力以及培养我能力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装扮,实实在在的装扮。颜色易改,本金难求。前面这句话,是翟鸿燊大师的经典名言。世间繁杂,多少即为过眼云烟。唯本,乃是最德之本。我要关义士的才貌和对主的忠贞不二,也要韩信点兵的本质英雄。

色彩终究要被摒弃,要的是什么?你的本事。

我并不提倡不打扮,我提倡的是怎样去打扮。怎样去打扮?并重却有所偏重。我们要打扮,要在拥有气质的基础上去打扮,发挥自己最厉害的技巧。不要偏重你的着装,没有气质,在华丽的着装,也只是一件破抹布。正如这样一句老话:“即使你穿上龙袍你也不是太子”。这样的局面怕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说到这里,我们也说说自己。我很喜欢色彩,对于那些色彩鲜艳的东西,总会过去摸一摸,弄一弄。但是我忘了,越是鲜艳的东西,越是有毒的,甚至会要了你的小命。女孩的美丽,本是天生,加之点缀即可。并不是那种“浓妆淡抹总相宜”。

美,人人具备;美,你我共有。美,不是装扮,而是点缀;美不是

浓妆,而是点缀。美,不是我给你,是你自己的修炼;你我都不是妖怪,只因为,我们没有苦修。

话说:“众生平等皆缘起,相由心生酷字根”。

和谐,才是美啊!

(全文完)冶金材料学院0925班荀长权

2011年6月4日

第三篇: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1 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所以钱谦益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

又如《锦瑟》一诗,历来被诗评家称为难解的诗迷。这首诗由凄美哀伤的锦瑟发兴,引起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然后展现了庄周梦蝶、杜鹃啼春、沧海泪珠、蓝田玉烟等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画面,如痴如醉,似梦似幻。最后,美好的幻景又回到残酷的现实,归结为一片迷离怅惘之情。诗篇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读后似懂非懂,好像理解诗人的含义,又好象头脑一片迷茫。难怪关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有离别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等。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尚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表现在通过各种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一个浑然完整的朦胧意象。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意境。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悲哀和痛苦。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事情,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深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而金蟾、玉虎更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意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于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又如他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伤的人生回顾,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意象,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的颔、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为望帝的寄托、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缥缈的玉山,这些意象似乎都蕴含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尾联“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年华”相呼应,提挈全篇,既是对全诗的总结,又进一步表达了他怅然若失的感触,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概括。

总之,《锦瑟》这首诗既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美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通过创造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韵味无穷。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是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的更为深切。如:《无题》(来是空言)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泪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薰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幻想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寂寞与凄凉的心绪。李商隐诗中的意境,大都是幻化而来,境奇尔意深。《重过圣女祠》中的三、四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蒙蒙的细雨无声地洒在瓦上,高悬的旗帜在轻风中似垂似扬,写得极其飘忽轻灵.朦胧迷离,将读者置于幻境之中,被称为“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薇诗话》)。有些意境与情境完美融合,达到了睹物伤神的程度,《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一句把小楼暗红的颜色和雨的抑郁色彩凝结一处,再加上一个“冷”,令读者联想到,主人公瑟缩着身子,在凄风冷雨中苦苦相望。而雨中的红楼又显得虚无缥缈好像是梦中的景象。意境的创造是一首抒情诗的关键所在,它有着融情于境的美好氛围,也蕴含了以境唤情的深远寓意,李商隐的爱情诗完 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为作品增添扑朔迷离之美。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具有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生动形象地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的比喻,令人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见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雨﹚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美满的爱情,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相通。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异而贴切的比喻。这样联系,带有许多的象征色彩,创造出奇异朦胧之美。

另外,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善于通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增加诗人的迷离特色,令人叹为观止。比如《锦瑟》中的颔联、颈联用了四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扣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出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同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求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中海中鲛人泣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虽不出自何典,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出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成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善于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来制造浓厚的伤感气氛。李商隐的诗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中徘徊缠 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悲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首联写离别。“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了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颔联则写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了春蚕满腹情思,生为尽吐,命之随亡。从而大力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经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炬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诗人在这里运用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相思的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将相思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颈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诗人从对面落笔,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绯恻的韵致。尾联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诗人表示会设想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次相见。总之,这首诗写离别、写相见,如春蚕吐丝、如蜡炬滴泪,借晓镜夜吟再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示永远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创造浓郁的伤感气氛。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遣词用字上。在诗歌语言风格上。李商隐更多的继承了李贺的唯美主义特色,而且有意识的摆脱了空空地使用富丽词藻的弊病,使所有词汇形式完美,内涵丰富。如“沧海月明珠有泪”的中“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就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景之中,使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深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借此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伤形象。又如“珠箔漂灯独自归”中“珠箔”,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的帘子,在这里诗人以珠帘喻雨,将这两种意象相融合,为雨中苦苦的凝望创设出优美朦胧的意境。李商隐还赋予一些名词以独特的意味,使他们能更适合于渲染朦胧的意境,如“梦雨”、“灵风”、“飘灯”、“绣芙蓉”、“迷蝴蝶”等。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远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他的这些爱情诗善于创造朦胧凄迷的意境来表达心情,达到情景浑融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李商隐是写朦胧诗的圣手,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朦胧美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诗歌创作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第1版。2.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3.《旧唐书·李商隐传》

4.陈永正·《李商隐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5. 蒋长栋·《李商隐及晚唐缘情诗派》· 《阴山学刊》·1999.1 6.郑在瀛 ·读《李商隐诗歌集解》说疑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3 7.蓝柯·《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河池师专学报》·1999。3 8.·《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之我见》· 蓝柯 ·《阅读与写作》·1999。6 9.张庆福《李商隐的爱情诗与“朦胧美”》 · 《名作欣赏》·2000。3 10.苏涌源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11.文艳蓉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吴惠敏·《穿越花林的感伤:李商隐诗歌侧论》·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1 13.《一部国内失传多年的李商隐诗选疏选评本——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评介》

《安徽师大学报》·2001。3

14.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19卷 15.李晓红·《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2005年8月·第8卷·第4期

目 录

内容目录„„„„„„„„„„„„„„„„„„„„„„(I)正文目录„„„„„„„„„„„„„„„„„„„„„„(II)注 释„„„„„„„„„„„„„„„„„„„„„„„(III)参考文献„„„„„„„„„„„„„„„„„„„„„„(IV)后 记„„„„„„„„„„„„„„„„„„„„„„„(V)

第四篇:怎样才是美教案

怎样才是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发现美,知道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懂得良好的行为举止要在生活的细微处养成。

能力目标:学会打造自己的心灵美;建立与青少年年龄相适合的健康审美观,用以指导未来的生活。情感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对任何人都很重要。【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客观的审美观。【教学难点】

从外在美升华到心灵美把两者融为一体的过程。【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在追求美方面的各种表现。

3、拍摄本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美和不美的表现图片。

4、制作本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感受美

师:同学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的快乐和烦恼。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课前也遇到了一个困惑,那就是 老师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面对大家,也就是说老师穿什么样的服装更加得体,更能让大家容易接受我。为此,老师特意选了几件衣服,请同学们帮老师看一看,哪件衣服最适合老师。你们愿意帮我吗?(出示幻灯片)师:怎么样? 生:不行!师:为什么?

生:太新潮了,不太适合老师穿。师:说得很好,那再看看这一件呢?

生:不行,这是小孩穿的衣服,和 老师年龄不相配。师:那这一件呢?

生:这一件挺好,既适合老师的年龄,又 符合 老师的身份。

师:看来同学们 和 老师想的一样,今天老师就特意穿这样一件衣服。这件事告诉我们,选衣服不但要适合场合,还要符合我们的身份与年龄。二.课堂活动:发现美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也不例外。同学们每天上学之前,都要认真的装扮自己,希望自己是最美的。你 能告诉 老师,你喜欢打扮的理由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每个人喜欢打扮的理由不一样,但很多人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更美丽。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发掘怎样才是美。板书课题:怎样才是美 现在,我们学校已经不再要求同学们每天都必须穿校服,有的同学就会选择很新潮的服装来上学,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越来越美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问题是,该怎样装扮才好呢?对于这一问题,请同学看一下这些同学的观点,(出示观点表)怎样打扮才是美?

同学们的看法

赞 同

不赞同

1.美丽从“头”开始,所以发型要与众不同。

2.我跟着流行走,总没错吧?

3.我们这个年龄就是最美的,不需要什么华丽的打扮。

4.我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5.名牌,价格高的就是好的,况且这也是有品味的表现呀!

6.干净整洁,色彩协调,有“学生味”就行了。

……

我赞同(不赞同)第_________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打扮就是美。师:先自己想一想,再选择其中的一条和同桌说一说你赞同或者不赞同的理由。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师:谁愿意先来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师总结:干净、整洁、简单、大方的衣着打扮就是一种美。

三、情境体验:探究美

师:人人都爱美,但相貌和衣着的美只是美的一部分。有这样两个同学,一个是小美,一个是小丽,她们每天都要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可是她们真的美吗?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汇报。

师:这种情况你见过吗?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有过类似的行为吗?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原来,相貌和衣着所带来的外在美只是美的一部分,行为举止更是美丽的关键。老师想知道,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你们敢接受“美丽”的一次挑战吗? 生:敢。

师找两名同学表演情景剧。

师:嗨,同学们!好消息,好消息!今天所的的老师开会去了,这节课自习!老师真是的,今天布置的作业这么难,我一道题都不会。我得想个办法!咦,有了!哎,小文,听说你学习成绩最好了,赶快,作业借我抄一抄吧!生:不行!

师:老师说了要“乐于助人”,你就行行好,借我抄一下吧!不然我该被老师批评啦!

生:我这样做不是乐于助人,也不是在帮你,而是在害你!师:那我该怎么办呢? 生:我来为你讲解吧!

师:你愿意帮助我学习,这太好不过了!

师:嘿,我的笔就是好写!大家都看一下,漂亮吧!还是自动的呢!(手按好几下)(突然笔坏了)。怎么就坏了?我才刚买的呀!真倒霉。同学,你的笔看起来挺漂亮,能不能先借我一会儿? 生:好吧!

师:你真大方!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也可以安心自习啦!谢谢你!

师:通过刚才的考验,我突然有了这么一种感觉: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它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美还是一种力量,一种会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传递的力量。

四、感受生活:欣赏美

师:同学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美在生活中是到处都有,到处都可以找到的,在你们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许多,你都发现了吗?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分享?学生汇报。老师也发现了生活中美,现在就一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出示课件)品德美:在公交车上,到处都挤满了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刚上车,马上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说:“老奶奶,您坐我这个位置吧!”然后扶着老奶奶坐下来。“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心人啊!”老奶奶感激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年轻人笑着说。美,原来在公交车上也可以找到它呀心灵美:雨中,我看见一位小男孩没带雨伞,他焦急地站在学校门口。天越来越晚,突然,我看见一个比他高大的大男孩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小男孩,小男孩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哥哥,可外面下着这么大的雨,你把雨伞给我,你会被淋感冒的。”“没关系!”大男孩说,“我的身体很棒,不会生病,你赶快回家吧!”美,原来在雨中也可以找到它呀!平常的美: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还播放着优美的音乐。听,那歌声多美啊!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让你忍不住想跟着大声歌唱!还有那些色彩缤纷的崭新的商品,穿着漂亮衣服的芭比娃娃,会唱歌的陀螺等等,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多美啊!公园里,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花儿,还有花丛中扑闪着翅膀的蝴蝶和蜜蜂,在花丛旁边欢声笑语的人们……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送给大家一份美丽指南,希望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出示课件(美丽指南)

师:同学们,在美的世界里,外表美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心灵美却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久久不会磨灭。真诚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让自己成为这美丽天地中美的化身!

真善美的小世界

板书设计: 怎样才是美 外表美 心灵美

第五篇: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从前,有一只美丽的孔雀,他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嘲笑别人,森林里的动物都讨厌死了他,鸟王什么王位都不给他。

一天,美丽的孔雀在梳洗羽毛,他看见了一只乌鸦,便嘲笑道说:“乌鸦,腐肉好吃吗?”

乌鸦生气的回道:“我吃腐肉是为了保护环境,你呢?除了嘲笑别人什么也不会,怪不得,他们什么王位都不给你!”

孔雀反驳的说:“你看看你,一身乌黑,丑死了,我才不和你这种人讲话呢!”

乌鸦压住怒火,平心静气的说:“漂亮能有什么有呢?只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孔雀不说了,脸红得像火烧的一样,小声地说:“那我该怎么办呢?”乌鸦说:“向被你欺负过的动物道歉,不嘲笑别人,多做点好事,少做点坏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会喜欢上你的人格,这样,你的心灵就会慢慢的变美的。”

从此,孔雀慢慢地,变好了,大会颁奖时,孔雀激动地说:“是乌鸦帮助了我,如果不是他,我是不可能的奖的。”

大家的目光慢慢的转移到了乌鸦的身上,乌鸦又说了那句话:“不论你的外貌多丑,不过只有真正的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防城港市二中学5年级 刘怡

下载朦胧才是语文的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朦胧才是语文的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在舞者的心中,舞蹈的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乐者的心中,音符的美是最具有活力的;在笔者的心中,文字是最具有魔力的......

    怎样才是美教学设计

    《怎样才是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2、能力目标:建立与青少年年龄相适合的健康审美观,用以指导未来的生活。 3......

    中学生怎样才是真的美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我是高二(1)班的袁巧芳,今天在国旗下的演讲是“中学生怎样才是真正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正值豆蔻年华,又有谁不爱美呢?但我们现在思想还不够成熟,对......

    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

    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最美的呢?可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却......

    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南山镇六和小学三(2)班彭宇亮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主题为“美在你身边”。 对我的心灵触动最深的是在这一年里,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

    和谐才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六(2)班的王佳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是真正的美.同学们,我问你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是表面化的美,是心灵的美,还是和谐的美……当然,和谐的......

    关于雾的作文:朦胧也是一种美

    关于雾的作文:朦胧也是一种美 摘要: 在氤氲弥漫的雾霭中穿行,周围的雾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你进它退,你退它进,伸手总抓不住它,这时,感觉雾是多么淘气,有一种撩人的美,惹人爱怜。雾遮住......

    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作 者 陈 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10811200161 成 绩 工作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 职称职务 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