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时间:2019-05-13 08: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第一篇: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作 者 陈 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10811200161 成 绩 工作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 职称职务 邮 编 450044 联系电话 *** 完成时间 2012年9月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陈珍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

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

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 的色彩,含蓄朦胧,很难在现实生活找到实指,往往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诸如:青女、素娥、青鸟、彩凤、灵犀、蓬山、碧城、天泉龙宫、珠泪、玉烟、灵风、梦雨等,这类意象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象,而是经过诗人心灵反复浸染渗透,被诗化的素雅迷离的意象,它超越于客体物象和主体意念的单一层面,是多种体验的复合。诗人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来暗喻现实世界里那些不便言说的事情或感情。由于意象所指的不确定,读者的揣测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之美。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氛围,如梦如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之上,似乎表现一种朦胧的希望,隐约传出生命萌动的春之气息的同时,却又带有阴冷凄艳的色调,烘托出了主人公难以表达的忧郁苦闷的心情。而自己的人生感慨亦隐于诗句之中,梦雨、灵风所指也非一物,诗句的意境因而就显得深邃朦胧而又多解,让人感到有言道不尽的意蕴。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在诗歌的意境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比兴象征手法的联用、大量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

李商隐的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统一,这是他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他的诗歌或借题抒怀寄托身世漂泊,或感慨仕途坎坷,笔触灵活多变,语言含蓄朦胧,情感复杂缠绵。他的心象反映到现实世界总令人感到无比凄凉,犹如孤鸿之悲,有一种断

肠之痛的凄美,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诗人将自己的心象融入眼前之景,以孤鸿自喻,同时也是以孤鸿喻友人。自己也是无着无落的漂泊,却向孤鸿发问,怜悯孤鸿亦是怜悯自己,悲哀之至,情与景在孤鸿之处完美融,孤鸿即是诗人,诗人即是孤鸿,含蓄婉转的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寂和辛酸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真情与琢磨不定的物象融合起来更见情真意切。不管他是写仕途失意,还是写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惆怅和失望,抑或是写梦想的难以实现,他总能够把自己的心象与自然环境融合统一,寓情感于景物之中,含蓄而唯美,朦胧而动人。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揣测不清,无形中披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

从侧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多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是李商隐诗歌另一显著的艺术手法。比兴、象征手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李商隐不仅将比兴、象征手法引入到诗歌中的某些诗句之中,甚至将其引入整章诗篇中。比兴中夹带着象征,两者联系起来,借艺术形象整体托寓比较概括抽象的情感内容,扩大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范围。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彩凤比翼双飞是美好爱情象的征,这里却用“身无彩凤”来暗喻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即使爱情中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只要彼此心灵相通也一样可以为爱而矢志不渝。这种意象上的暗喻、选择上的矛盾、情感上的执着让

读者感同身受。诗人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寄予相爱之人心灵感应的微妙。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使诗歌内容蕴涵及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而且在增加诗歌耐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和朦胧美。

大量的使用神话传说和典故是李商隐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又一特色。用典故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再现和喻指,是对人物存在的时空环境的置换。创造性的使用典故和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典故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突出特点。近人苏雪林说:李商隐“以古书典故影射其一生恋史。”④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大量的运用典故,而且大多数典故用得恰到好处,犹如神来之笔,从而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神话传说奇特虚构的想象加上诗人自身隐晦的情感表露,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迷离朦胧的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香兰、玉郎都是传说中的神仙,诗人用萼绿华下降人间漂无定所,不久前杜兰香却升天而去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昔日玉郎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更加突出了此时的惆怅落寞之情。三处神话,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际上却是写女冠的生活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典故的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借用典故象征何物或寄托何情都是经过仔细的考究和探索。因而,诗的意旨就极不容易弄明白,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诗歌深邃悠

远的艺术意境。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在结构上收敛细密,回环往复。李商隐的诗歌并不是一种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把几种相关联的意象平面的连缀,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一些不相关的精巧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从多个角度叠合起来构成多层面意境朦胧的境界,多层次的对所处环境进行渲染烘托,时间的、空间的、色彩的等多方面的透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欣赏着在自己的头脑中拼合出诗人所表达的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形象,造成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境界。从而使读者在这种境界中接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

如《风雨》中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慷慨不平的悲歌。诗以“风雨”为题,表露羁泊异乡的愁绪,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诗人身处细雨绵绵荒野飘飞的自然环境中,感慨自己的境遇,从宝剑篇入手写羁旅之愁,眼前实景一笔带过,笔锋一转写起了青楼,着实让人意外。继而,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隐于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中,表达了羁旅漂泊的惆怅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诗中所选的地点跨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所选物象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而汇聚于一诗中,跳跃的意象构建了诗歌无限开阔而朦胧的意境。

诗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这种触发式的心理使得诗中出现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主题的不明确性,给读

者一种朦胧和不易把握的感觉,这种触发式心理也是诗歌中结构朦胧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

时代造就诗人。国富民安的盛唐给了满腔热血的李白以裘马轻狂的生活,积极用世的报复,从而造就了诗仙的潇洒俊逸狂放不拘的自信,大气洒脱的诗风。诗圣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亲身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权势争夺和下层贫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那么,李商隐能够在晚唐诗坛一片萧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和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唐社会在安史之乱之后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唐王朝元气大伤,满目苍夷,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统治力量的日益衰微,导致宦官跋扈恣肆,掌握军政大权,藩镇割据也是日渐兴隆,排除异己的宗派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官僚群体中愈演愈烈,尤其是“牛李党争”,两党之间势如水火,斗争延至唐末,长达四十年之久。不少文人才子卷入其中,成为权柄争夺的牺牲品。李商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对黑暗社会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但是他性格过于武断又不敢直言抨击,只得以

暗喻表达其真实感情,借历史典故讽刺时事,用神话传说诉说自己的愤懑不满。李商隐自己也曾说自己“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触及了他一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生动细腻的表现了他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呻吟。⑤

李商隐独特诗风的形成,他的个人际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使其诗歌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多重重压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

李商隐十岁时丧父,跟着叔父学习古文、书法。十七岁时,得到令狐楚的礼遇,亲自教他今体文,待之以非常。《上令狐相公状》记载:“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其尽欢,委曲款言,绸缪顾遇。”⑥他多次上京应试,却都未曾如愿,而曾经和他一起学习的令狐绹却早早的中了进士。科举考试的屡屡失败让他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充满了不满和愤懑。大和九年十一月的甘露事变给李商隐以强烈的震撼,在对朝臣遇害深表痛惋的同时,对宦官的凶残表示极大的愤慨。后来,李党的王茂元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令狐绹为人心胸狭窄,对李商隐不遵守党派戒律很是恼火,视他为异己分子,对李商隐缕加打击,嗤责他“背恩”。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来牛党得势,李商隐在仕途上永无出头之日,潦倒终身。尴尬的生活造就了诗人,李商隐将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的苦

闷、寂寞和不甘通通派遣在诗歌中,然而因为党派争斗中对他的排挤,致使他在诗歌创作时不能直言不讳的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也不能够直接陈白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万一哪一句诗词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李商隐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在层层重压之下,他只能通过隐晦的笔触宣扬他对国家政治腐朽黑暗的不满,对党派之争的厌恶,对生命充满希望而又绝望的复杂的心态。他的诗歌大多追求隐蔽,着意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委婉的表达内容情志。诗中所描写的情感带着明显的矛盾性。这些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流露,那些无处不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有感而发的,它也寄托着诗人的自己内心深处对梦想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

李商隐的感情生活也对他的诗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无题诗历来是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而这些被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爱情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句用情至深而刻骨铭心的爱情诗句透露出诗人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最后却不了了之,也许还有其他的爱情经历而没有结果。与李氏共结连理后,虽然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却因此而招致了牛党的诽谤和攻击,令狐绹因为他的婚姻而骂他背信弃义,更不幸的是妻子在他39岁时因过度操劳而香消玉殒。爱情和婚姻在他的心灵中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在原本应该甜美的感情历程中他品尝到的却是不同于别人的极深痛苦。由于他独特的情感经历,他所创作的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在文坛上似乎

未曾有人超越。

除复杂的社会背景,腐败的政治制度,不幸的个人际遇和感情生活之外,李商隐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他诗歌的创作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李商隐的诗歌感情往往深藏不露,迷离恍惚,隐隐约约,欲言又止。从而衬托出他的无可奈何,他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同时,又着意将其客观化。借客观事物诱发多种联想,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渗透或者寄托于物象之中,增加了诗的朦胧迷离之感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软弱不争、缺乏勇气的性格。

李商隐是位感情丰富,颇有才华的诗人。对人生充满浪漫遐想,怀有拯救危亡力挽狂澜的宏愿,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容不下他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他的性格软弱不争,难以决断杀伐,虽然正直而有理想,但是缺乏全力去实践梦想的勇气,没有雷厉风行的果敢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对于现实和生活的不满就只能沦到自怨自艾的深渊。他在牛李党争中左右摇摆,不能够决绝的走出任何一方,从而使党派之争贯穿他一生,他在两党的狭缝中千辛万苦的求生存,谋仕途,坎坷可想而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⑦李商隐大半生在羁旅漂泊的幕僚生活中度过,创伤郁结于心。才华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迷离的诗词中,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软弱的诗人矛盾而悲剧的心理: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却又无力反抗;有所追求向往,却又感觉空虚幻灭;为自己的命运深感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茫然。政治上的失意潦倒,感情上爱而不得

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他常处于感伤抑郁的纠结之中,这种感情基调便构成了他的诗歌的旋律。

三、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在诗歌领域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歌浓丽而带有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华丽和朦胧的意境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无人超越的。

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对诗歌题材的发展有重要的拓展,还预示了晚唐以后文人走向内省,重视观照心态的新趋势;同时又站在一定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架起了诗通向词的桥梁,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了李商隐的诗歌有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李白,居第四位。晚唐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自觉地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比如:韩偓、吴融、唐彦谦等。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明朝以后很多诗人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前后七子、钱谦益、吴伟业对李商隐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借鉴。

李商隐的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政治诗、咏史诗、抒情诗、咏物诗、感情诗和应酬交际诗六中类别。他的诗歌能够很好的反应当时社会下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是后世研究唐诗 的转向和李商隐的生平重要的史料典籍。

李商隐作为一个心怀理想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一直都没有放弃积极用世的信念,哪怕是受到了政党之间争斗的排挤,依然在坎坷的仕途中苦苦挣扎,不肯轻言放弃。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咏史诗,现今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多首左右。他用遒劲的笔力直指时代的弊端,不坦白直言,多借用历史材料来暗指其在的环境。诗人满含悲愤的表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同时,也暗含着自己对人生的期许,以及自己积极用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理想。

李商隐的抒情诗和咏物诗都有明显的杜甫的诗风,尤其是七言律诗。他的诗在继承了李贺诗风的同时,兼顾众家之长。他的诗不仅能让读者读出他一生仕途的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悲凉和痛苦,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比诗圣更加颓唐的沉郁,比李贺更加无力的心痛。他还擅长于把情感熔铸于景物之中,把握内心深处微妙的情感变化。为后世婉约词派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商隐在求官生涯中长期辗转,应酬交际是自然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他在令狐楚的幕府中才华展露的时候,他的才华吸引了那么多的有识之士,雅会上自然免不了要应酬一番。从李商隐的交际应酬诗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的交际应酬,还能看出了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了解他交际面的宽窄,而且能够看出他与谁更为交好。从他的交际应酬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牛李党争中苦苦挣扎的诗人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尤其是他写给令狐绹的诗中可以作为解释和证明他和令狐绹关系的直接证据。

他的诗总体而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升华了前人诗歌创作中常用艺术特色,拓宽了诗歌心灵世界的题材,改变了唐诗充满豪情壮志的阳刚美,形成了绮丽缠绵、温婉含蓄的阴柔之美的诗风。为后世婉约派诗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李商隐可以说是在诗歌中进行心灵探索的第一人。他的诗歌大都苦调情深。他致力于心灵世界地体验、把握与再现,借外在环境和精美的意象来展现心灵深处的情感。表达方式多幽微隐约、迂回曲折,许多诗歌的情感色彩都是多层次的,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渺远,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这种将心灵体验完全融入诗歌之中,让心灵浸润情感,从人人共有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以人人共有的情感结束,从始至终表达的皆是一个高雅知识分子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其作品代表着古典诗歌朦胧美的艺术境界。他对心灵世界的探索开辟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全新艺术表现手法,朦胧情思和朦胧意境的完美融合在文坛上是史无前例的。“晚唐诗歌第一人”的称呼李商隐当之无愧!注释:

①朱怀春、曹光甫、高克勤:《李商隐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②(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卷三 ③(金)元好问著,贺新辉辑注:《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④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16页 ⑤董乃斌:《李商隐悲剧初探》,文学评论丛刊,1981年9月,第43页

⑥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 12页 ⑦(唐)崔珏:《哭李商隐 其二》,扬州诗局本,《全唐诗》591卷第五首

参考文献: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聶石樵、王汝弼:《玉溪生诗醇》,中华书局,2008年12月

3、姜太军:《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9月

4、刘凤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5、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

第二篇: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1 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所以钱谦益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

又如《锦瑟》一诗,历来被诗评家称为难解的诗迷。这首诗由凄美哀伤的锦瑟发兴,引起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然后展现了庄周梦蝶、杜鹃啼春、沧海泪珠、蓝田玉烟等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画面,如痴如醉,似梦似幻。最后,美好的幻景又回到残酷的现实,归结为一片迷离怅惘之情。诗篇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读后似懂非懂,好像理解诗人的含义,又好象头脑一片迷茫。难怪关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有离别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等。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尚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表现在通过各种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一个浑然完整的朦胧意象。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意境。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悲哀和痛苦。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事情,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深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而金蟾、玉虎更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意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于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又如他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伤的人生回顾,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意象,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的颔、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为望帝的寄托、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缥缈的玉山,这些意象似乎都蕴含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尾联“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年华”相呼应,提挈全篇,既是对全诗的总结,又进一步表达了他怅然若失的感触,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概括。

总之,《锦瑟》这首诗既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美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通过创造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韵味无穷。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是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的更为深切。如:《无题》(来是空言)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泪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薰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幻想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寂寞与凄凉的心绪。李商隐诗中的意境,大都是幻化而来,境奇尔意深。《重过圣女祠》中的三、四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蒙蒙的细雨无声地洒在瓦上,高悬的旗帜在轻风中似垂似扬,写得极其飘忽轻灵.朦胧迷离,将读者置于幻境之中,被称为“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薇诗话》)。有些意境与情境完美融合,达到了睹物伤神的程度,《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一句把小楼暗红的颜色和雨的抑郁色彩凝结一处,再加上一个“冷”,令读者联想到,主人公瑟缩着身子,在凄风冷雨中苦苦相望。而雨中的红楼又显得虚无缥缈好像是梦中的景象。意境的创造是一首抒情诗的关键所在,它有着融情于境的美好氛围,也蕴含了以境唤情的深远寓意,李商隐的爱情诗完 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为作品增添扑朔迷离之美。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具有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生动形象地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的比喻,令人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见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雨﹚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美满的爱情,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相通。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异而贴切的比喻。这样联系,带有许多的象征色彩,创造出奇异朦胧之美。

另外,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善于通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增加诗人的迷离特色,令人叹为观止。比如《锦瑟》中的颔联、颈联用了四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扣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出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同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求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中海中鲛人泣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虽不出自何典,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出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成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善于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来制造浓厚的伤感气氛。李商隐的诗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中徘徊缠 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悲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首联写离别。“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了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颔联则写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了春蚕满腹情思,生为尽吐,命之随亡。从而大力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经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炬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诗人在这里运用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相思的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将相思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颈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诗人从对面落笔,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绯恻的韵致。尾联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诗人表示会设想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次相见。总之,这首诗写离别、写相见,如春蚕吐丝、如蜡炬滴泪,借晓镜夜吟再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示永远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创造浓郁的伤感气氛。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遣词用字上。在诗歌语言风格上。李商隐更多的继承了李贺的唯美主义特色,而且有意识的摆脱了空空地使用富丽词藻的弊病,使所有词汇形式完美,内涵丰富。如“沧海月明珠有泪”的中“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就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景之中,使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深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借此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伤形象。又如“珠箔漂灯独自归”中“珠箔”,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的帘子,在这里诗人以珠帘喻雨,将这两种意象相融合,为雨中苦苦的凝望创设出优美朦胧的意境。李商隐还赋予一些名词以独特的意味,使他们能更适合于渲染朦胧的意境,如“梦雨”、“灵风”、“飘灯”、“绣芙蓉”、“迷蝴蝶”等。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远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他的这些爱情诗善于创造朦胧凄迷的意境来表达心情,达到情景浑融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李商隐是写朦胧诗的圣手,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朦胧美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诗歌创作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第1版。2.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3.《旧唐书·李商隐传》

4.陈永正·《李商隐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5. 蒋长栋·《李商隐及晚唐缘情诗派》· 《阴山学刊》·1999.1 6.郑在瀛 ·读《李商隐诗歌集解》说疑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3 7.蓝柯·《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河池师专学报》·1999。3 8.·《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之我见》· 蓝柯 ·《阅读与写作》·1999。6 9.张庆福《李商隐的爱情诗与“朦胧美”》 · 《名作欣赏》·2000。3 10.苏涌源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11.文艳蓉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吴惠敏·《穿越花林的感伤:李商隐诗歌侧论》·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1 13.《一部国内失传多年的李商隐诗选疏选评本——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评介》

《安徽师大学报》·2001。3

14.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19卷 15.李晓红·《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2005年8月·第8卷·第4期

目 录

内容目录„„„„„„„„„„„„„„„„„„„„„„(I)正文目录„„„„„„„„„„„„„„„„„„„„„„(II)注 释„„„„„„„„„„„„„„„„„„„„„„„(III)参考文献„„„„„„„„„„„„„„„„„„„„„„(IV)后 记„„„„„„„„„„„„„„„„„„„„„„„(V)

第三篇:诗无题 情无尽——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诗无题 情无尽——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摘要:

李商隐的诗《无题》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作者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复杂感情,同时通过各联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作者心底的绵邈深情。与此同时,李商隐通过朦胧多义的特殊性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从“东风”一词中隐含政治势力,“蓬山”在唐代有秘书省的别称,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秘书省时的真实意旨是自伤仕途。

世间种种苦痛,常缘于欲而不得;明知欲而不得,却又更加执著地去追觅,苦痛就演变成了悲剧。爱情、事业乃至整个人生,它们的悲剧,都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境界,而倍受世人感叹、景仰。汤老师对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中心论点既是他认为:诗学者们多将其解为咏爱情相思之作,但笔者从“东风”一词中隐含政治势力,“蓬山”在唐代有秘书省的别称入手,认为本诗创作于诗人被排挤出秘书省时,进而论证该诗的真实意旨是自伤仕途。

首先,仕途曲折,无缘“东风”。本诗首联第一句是诗人回忆自己踏入秘书省这条道路的崎岖。

诗人青年时受恩于牛党,并经推荐于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次年,入李党并娶王女为妻,从此卷入牛、李党斗争之中。从这时起诗人便成了牛李两党斗争中的牺牲品,背上了“放利偷合”,“鬼薄无行”“忘恩负义”的恶名。直到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才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按唐制秘书省隶属中书之下,有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阶。面对付出巨大努力获得的这个理想中的职位,诗人万万没想到因被不自觉的卷入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而受到排挤打击。身虽处在这个美职上,但屡次受到同事和牛党人的排挤。果然不出所料,诗人在秘书省任职仅仅几个月就被“长名放”(京官外调)。当诗人得知自己被调为弘农尉这个俗官时,心中的失落与痛楚难免犹然而生。在即将与自己千辛万苦谋得理想职位告别时当然会发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叹。这句话中包含了诗人求取仕途过程的艰辛,也囊括了被外调时依依不舍和无奈。接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东风借指春风。笔者在查阅唐诗时发现“东风”在唐代又借指诗人在仕途中所干谒的对象、援引者,后来泛指自己的后台势力。“东风无力”这里隐指诗人的后台势力已没有能力保举自己,此时诗人的岳父王茂元所在的李党在党派斗争中正处于劣势,诗人希望岳父帮助的幻想破灭,只得飘零异地。

其次,“春蚕到死丝方尽”,雄心壮志永不死。

诗人尽管仕途曲折,还是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诗人从春蚕吐丝、蜡烛成灰中感悟到物尚且有如此执着的信念,人何以堪。因此,对于这次外调,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从此厌恶官场,企图退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图有所为,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诗人被调到弘农尉后体恤人民的疾苦,赢得百姓的口碑。我们从诗人在官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行动中可看出诗人确实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而志向亦非常高远的才子。他不甘长期沦际下僚,所以在开成五年诗人当得知自己的岳父内调入京。他也由弘农尉告假返回东都洛阳携家眷到关中长安居住,从这一举动我们可得知诗人的宏图志向岂是一个九品的县尉,他这次移居长安是希望岳父在仕途上帮自己一把。但时运不济,因为母服丧,齐衰三年。当他三年后再次踏上复官的道路时,朝廷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于是直到他中年病逝再没能再在仕途上有大的作为。

最后,“晓镜但愁云鬓改”,时不待我触伤怀

诗人在颔联抒发了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后,紧接着一种“美人迟暮”之感不由而生。于是在颈联就出现了“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当诗人早起照镜时,发现以前的青丝已参杂斑斑白发,年华如流水一样逝去,时不待我。就连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曾站在黄河边也发出了:“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之感叹。诗人担忧这次京官外调,何时才有机会复起,面对如此曲折的仕途,自然在夜晚吟诗会感受月光格外的寒冷。后来事实证明,这次诗人外调结束了他的京官生涯,即使三年后的短暂辉煌也是昙花一现,就因母亲的去世而终止了自己的美梦。

鉴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多义的特殊性,这首诗还可以这样来诠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意为盛世光景难再、唐朝气数将尽的国势衰微之忧。东风,君王德泽之喻;百花残,万象衰败之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为自己忠贞坚毅、矢志不渝的爱国报国之志;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是自己年老失时、孤独飘零的凄凉身世之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是自己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的沉痛感愤之叹!蓬山,京城朝廷之指;青鸟,荐才任良之贤德重臣。

老师试以诗解之曰:

蓬山万里相见难,青鸟无凭万象残。

痴心报国思未断,苦意济世泪难干。

晓看落花伤春去,夜对明月悲流年。

自古仕途多歧路,东风无力义山寒。

综上所述,这首无题诗应该是诗人在释褐秘书郎仅短短几个月后就被排挤出来时所做,它是一首回忆自己仕途崎岖经历的诗歌,诗人以爱情为题材隐晦表达在仕途上的不得志,所以认为该诗的主旨是自伤仕途。

参考文献:

[1]汤治平,李商隐《无题》真实意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4期

[2]韩海燕,李商隐《无题》赏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1期

[3]刘海微;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J],长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0年24期

第四篇:朦胧优美诗歌欣赏

我看到的是朦胧

拨不开云雾

像一层纱使劲地盖住我的脸

任我再睁大双眼

依然看不清

沉默不需要理由

独自遗忘过往的期待

深呼吸

继而又是一个起点

徒步旅行

我依旧期待着

在蓝天白云下

放肆的挥霍青春

什么时候

我才是另一个我在金戈铁马的战场

击败武器 战胜自己

第五篇: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 李商隐 雨 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

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

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

“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注释:

[1]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 叶葱奇,注疏《李商隐诗集注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长英:女,硕士,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原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下载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商隐无题诗

    论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坛上群星荟萃,而李商隐便是那一个最为亮眼的。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让他一生坎坷,郁郁而不得志,但是他还是努力创作,大胆创新,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无题诗......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优秀范文5篇)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 “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

    朦胧才是语文的美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之我见 摘要: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作品讲解总是唯恐不够深入、不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贵州遵义电大务川分校 12秋汉语言本科 申芳 目录: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

    论杜甫诗歌的意象美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诗把......

    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摘要: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小到个人琐事,生活情趣;大到天下苍生,无不渗透着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更是贯穿他坎坷的一生及创作。杜甫受得是儒......

    《冰语朦胧》和《如梦幻影》诗歌

    《冰语朦胧》似曾相识!前世,梦中。我等了你一千零一个日夜,你竟然迟到了几百万年,你怎么舍得,任千年的光阴,让你我的故事落满尘埃!风,擦肩而过,你,回眸成影!三世尘寰凝结的美丽,融我一杯......

    月色朦胧的夜晚诗歌[五篇范文]

    总会有一种意象,氤氲开来灵感轻盈彻悟,思绪翩飞仰望那千年月光悄悄绽放心底那朵花蕾此刻,芬芳溢满了我所有的空间月凉如水漫延了千结心事月光如弦弹醉了笔下飘逸的诗句轻轻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