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
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逯孝强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 252000)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
1.1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周礼·地宫·稻
[2]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2] 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2.川谷导气。《国语·周语下》中说: “ 夫山, 土之聚也;戮, 物之归也;川,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夫天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1] 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 蔽之所以深, 川之所以流, 水之所以聚, 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 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 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对天地人系统来说, 更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所谓“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国语·周语上》 由此可见,川谷导气, 水土演替是夭地人宇宙系统的交汇处—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形式。在川谷导气思想指导下,(禹贡传》中太子晋提出了治水平土的几项原由:(l)象天,(2)仪地,(3)和民,(4)敬神(未知因素),(5)咨之前划,(6)观民之究害。并指出: “ 不堕山、不崇蔽, 不防川、不窦泽。”因为“ 山, 土之聚也, 蔽,之归也;J 日,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川谷导气还包含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萌芽。《吕氏春秋·圆道》中说: “ 云气西行, 云云然, 冬夏不辍;水泉东流, 日夜不休, 上不竭, 下不满, 水为大, 重为轻, 圆道也。” 高诱注: “ 小者, 泉之源也, 流不止也, 集于海是为大。水浊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我国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 海洋水蒸腾, 再由东南季风携带至大陆, 形成降雨, 降雨形成地面通流, 再顺着西北高, 东南低的地势, 流入海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时间久远,且思考深入,有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些思想也为古代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
1.2 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
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决定因素,它根据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信息,使人类能够认识和主动影响客观世界,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而变化频繁的环境与资源因素,它哺育了人类,又以旱涝灾害折磨人类,所以水及其变化给人类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是人类思想最重要的素材,人水关系是随着社会演变而变化,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人类发展史。对水的利用关键在于使阵发性的降水转变成可连续供水的水资源,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降水在天,蓄水在地,治水在人的哲理,天地人也就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我国古代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代洪水传说虽多,但唯独中国才有夏禹治水的故事,这表明实践对思维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治水的方针上,夏禹采取顺水势而导之的方针取得成功,说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有力保证。农时是阳光、气温与降水都宜于作物生长的时段,治水与精耕细作是保水肥、抢天时和争地利的方法,体现以人治地,以地补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水分循环和液态水是阴阳冲突与和谐的产物,它是适宜的温度、气压与水分的地理差异存在的基础,体现中庸之道的哲理。水过多成洪涝,过少成旱,只有风调雨顺,才是好年景。水平被看作是平衡的标志!古代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就是利用水平的原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自流调控的设计理念。
老子认为水的性质表现哲学的柔,他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意思是:水养育万物,却能下而不争,所以体现柔性哲理。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就是说,水最柔弱,又最能攻坚强,它物是无法替代的。古人用“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以说明水的双重性。“柔弱胜刚强”立论巧妙,表明柔性思维蕴藏无限策略的玄机,正是老子从水性得到的启示。
1.3 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均水理念,对古代用水纠纷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水理念的目的是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水事纠纷的出现或扩大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行政命令为基础,政府把供水份额分配到各个地区,由用水户自[3] 由使用根据《汉书·倪宽传》记载,早在西汉倪宽管理关中六辅时就有“定水令,以广溉田”等通过制定法令来分配水资源的理念。《汉书·召信臣传》中又有关于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的记载,这是通过设置界标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可见,此时的均水理念已经产生,其不仅保障了民众基本的水资源使用权,还成为解决用水纠纷的基础。但是,均水理念还要考虑用水的实际,尤其是用水顺序问题,各朝代对不同用水其优先性有所差异。《大唐六典》则规定了“凡水有灌溉者,碾石岂不得与争利”的用水顺序,即灌溉优先于水磨、航运。宋朝对灌溉用水的顺序进一步明确化,《庆元条法事类·农桑门·农田水利》记载“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若渠堰应
[4]修者,先役用水之家。其碾碾之类塑水,于公私有害者除之。”也就是说,灌溉用水的次序是先下游,后上游先灌溉水田,后灌溉旱田。当水利设施出现问题之时,由用水人家去修。如果发生水碾、水磨之类的机械造成了水流不畅或堵塞者,影响了灌溉,就应当予以拆除。元朝的分水、量水、节水原则是以渠水所能灌溉田地的多少为总数,分配到每年维修渠道的丁夫户田。清朝时水量的分配以“水程”为单位,水程是水流的时间限定,在过水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水使用量的多少也就确定了。并且用水管理实行“水册制”,即对涉水用户进行用水登记。
可见,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学者著作,从这些涉水立法和著作的内容来看,均水理念都得到了体现,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现代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启发
水问题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可能成为自然因素中唯一长期严重制约中国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5]。古今水资源保护历史表明,水资源关系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内容;水资源利用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具体方面。,中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这些严峻形势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具体活动又受其水资源保护理念的指导。所以,在一些涉水主体水资源保护生态意识欠缺的情形下,他们的行为难免会表现出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从而致使水生态环境在水资源不当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受到影响或者破坏。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研究趋势大致仍将继续向两个方面发展: 一是水环境保护方面, 一是水资源保护方面。古人不仅揭示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这一本质,而且还提及善用水可以培育、滋养万物的功能和不当用水会造成水体破坏、水体污染等后果,这些认识对当今的水资源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首先,它可以从历史的视角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对人为因素是引起现有水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因认识,进而来改变自身不当的水资源保护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其次,它为政府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既是天地人系统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纽带,就不能看作各个用户的消费品,而是它们的共同财富;水不是孤立的一种资源,而是资源共同体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水资源绝不限于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而要在土壤水、节约用水与一水多用的题目上大作文章,才能克服危机。
治水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一件大事,它教会人们为利用自然而改变自然,它创造古代文化。当代水害教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去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促使人类反思,并建立新的发展观。当代的及时的与全面的信息为此奠定了基础,人类的文化也必然在危机中实现又一次飞跃。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加快了进程。
参考文献:[1]赵敏.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治水思想[J].商丘师学院学报,2003,19(3):47-48. [2] 蓝 楠,朱 琳,高凌云中国古代管水理念及其现代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意义.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0,15:第28卷,第5 期 [3]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5):47-49.
[4] 邵培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8,(3):66-68.
[5]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318-319.
[6] 王庆芬,唐诚,高鲁燕.浅议我国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修复途径[J].山东水利,2009,(11-12):109-112.
[7] 丁渠.我国古今水事纠纷解决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2):59-61.
[8] 张家诚,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M], 北京:地震出版社.[9] 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 水案$ 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0] 德惠,牛明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水部 式>>[J],吉林水利.[11]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8中国水利史稿)上册,(北 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2] 李恩军.我国古代对于水资源的保护[J].环境教育,1997,(4):46-47. [13] 关欣.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8,(1):1-9
[14] 陈家琦,当代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A], 水文水资源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 托夫勒著, 朱志焱等译, 第三次浪潮[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二篇: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临汾市政协委员、安泽县政协主席王孝恩
案由:沁河是安泽的母亲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山麓二郎神沟,自我县和川镇议亭村东入境,流经和川、府城、冀氏、马壁四乡镇35村,于马壁村入沁水县。安泽县境内全长109公里,纵贯全县,北南落差210米,东西有23条支流汇入,年平均地表清水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季节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
境内全年来水量5亿立方米,年径流量4.933亿立方米,清水流量为1.78亿立方米,洪水流量为3.153亿立方米。在和川水库未建以前,沁河水流量能够基本满足我县生产生活用水,但和川水库建成后,每年只给下游0.3的生态流量。严重制约了我县用水。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我县总水量为1.4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为6787万立方米。和川岭南总库容为1700万立方米,我县工业园区总用水量设计为1900万立方米(工业园区内地下水530万立方米、地表水为220万立方米)相差1200万立方米。
意见建议及措施:
增加我县工业用水量指标分配。目前,安泽进入了高速 1
发展时期,唐城工业园规划,已原则通过专家论证,正在待批中,园区批准后,水资源成为影响我县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能够增加工业用水指标的分配,适应我县工业发展要求。
加强沁河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对沁河的保护,保证沁河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沁河水资源能够造福流域百姓。对类似于和川水库此类工程,可向当地交付一定比例的水资源保护费用,保障沁河流域百姓的权益。
第三篇: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对策
1.1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在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时,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并且要能够明确的规定出相关的编制程序,以及利益参与者。利用法律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定位,从而来增强水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另外,一些水资源开发保护的规定也有效的指导了水资源的规划,这十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并极大的提高了生态用水的利用率。水资源规划的主要编制程序是:要能够确定问题以及机会,并且要对各个区域内部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预测。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估,最后选择出合理的方案。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相关的利益参与者也要参与到其中,共同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利益群体的意愿,能够有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水资源规划对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中,对用水量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并且确定了环境流量,促进了水资源调控工作的进行。另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项目参考依据,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源污染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就能够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的作用,如在江河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地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来对水进行降解和滞流,使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得到有效地降低:在工程的坡面实施绿化和人工造林,既提高了土壤的降雨渗入量,又避免了土壤的滑坡、下泄等水土流失现象,这些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了水质。
1.3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用水量在全国用水总量中占73.4%,但是,农业用水的平均利用率却很低,只有40%左右。主要是我国的农业灌溉多数是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农田水利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完善和改进灌溉系统,实施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型的灌溉措施,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就能够节省下大量的农业用水,对提高农业的灌溉用水利用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对水资源利用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不仅使水资源的污染破坏进一步加剧,而且还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前社会,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科学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降低水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1地下水的类型
1.1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就被称之为上层滞水,一般在砂层中分布,它的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在渗入雨水和融雪水的过程中,遭到了局部隔水层的阻滞。因为与地表比较的接近,分布还不够广泛,那么季节因素就会对上层滞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因为与地表较为接近,污染问题很容易出现,雨季存在上层滞水,到了旱季,很多地区就没有了上层滞水。
1.2潜水
在饱水带中埋藏的自由水被称之为潜水,因为没有隔水层存在于潜水面上,那么借助于包气带中的孔隙,潜水面就可以连通大气。潜水含水层紧密联系着地表水和大气圈,主要是通过包气带实现的,因此,外界诸多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如气象环境、水文条件等,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化,季节特征也比较的明显。其中,大气降水、河流、湖泊等是潜水的补给来源。在供水方面,主要采用的就是潜水,一般没有较深的埋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分布,可以比较便捷的开采,利用非常的广泛。
1.3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分布的地下水为承压水,因为有隔水层顶板存在,那么静水压力就需要承受,我们可以类比于自来水管中的水,如果受到了比较大的静水压力,并且没有较高的地形条件,那么就会从地表中喷出来。因为隔水层顶板是存在的,那么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就无法补给于分布区,只能补给露出地表的补给区。外界气候和水文因素等影响会被隔水顶板所阻断,那么外界因素一般就不会污染到承压水,有着较好的水质。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农村方面地下水是农村的主要用水来源,因为在地下水使用过程中,农村是不会征收相关费用的,这样人们就无节制的用水,农业灌溉是主要的用水方面,为了促使个人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不会考虑用水量等问题。如今,漫灌式浇灌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那么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而这种浇水方法的基础就是打水井,通常会在潜水层部分打水井,这个部分没有稳定的含水量,并且将潜水层中的地下水大量抽取出来,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下水水位,容易有降落漏斗形成。
2.2城市方面
其中,城市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而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因为没有完善的治理措施和方法,地下水存在着严重污染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饮用水水质。其中,生活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生活污水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机关学校以及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都属于这个范畴。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城市中每人每天会排出150L以上的生活污水,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向河流中直接排入。这样就会向地下水中渗入一些生活污水,因为潜水和地面比较接近,污染问题容易出现,而人们大多都是开发利用的潜水,因此,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3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策略
3.1对开采量严格控制
地下水资源日趋紧缺,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开采量严格控制,将喷灌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方法,这样地下水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水位下降程度也能够得到减缓。我们需要在承压水层中打水井,因为潜水井和潜水层有着大致相同的水位,如果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潜水位就会逐渐低于潜水井的水位,导致地下漏斗的形成。
3.2人工注水方法的应用
某些地区如果已经形成了地下漏斗,那么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工程设施,以便向地下含水层中注入地表水,这样地下水的储量就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循环再次利用淡水资源,地面的承载能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地面下陷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对于沿海地区,需要对海水淡化技术大力发展
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了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可以应用科学的海水淡化技术,以便对部分地下水有机替代。通过海水淡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淡水总量能够得到增加,时空、气候等诸多因素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有着较好的水质和合理的价格,沿海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3.4完善水法,在水法中加入地下水方面的内容
要对立法工作进行强化,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地下水。特别是部分地区,只有较低含量的地下水,那么就需要实施重点保护。对用水制度科学制定,避免有过量开采等问题出现。如果某地区出现了过量开采问题,那么就需要及时回灌地下水,当地水源遭到污染时,责令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污水进行治理,这样方可以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污染等严重问题有效解决。
3.5做到达标排放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理过生活污水之后,方可集中排放。废水中含有较为复杂多样的污染物成分,如今的各种处理方法,都无法实现完全净化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应用分级处理模式,逐步去污,直到符合相关排放指标。首先采取一级处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质处理掉,应用二级处理方法,可以将污水中的胶状物和溶解物除去,而三级处理方法,则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降解掉。采取这种处理模式,可以再次利用污水,不会污染到水体,还可以重复利用水资源。此外,还可以对地下水库进行修建,联合调蓄地表水地下水。具体来讲,这种方法就是将雨洪期多余的地表水利用起来,对天然或人工调蓄工程进行建造,以便在地下灌入和储备地表水,这样在缺水的时候,可以提取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此就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总含量,但是人口基数大,只有较少的人均占有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紧缺问题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使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第五篇: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一、筠连县煤矿基本情况
(一)煤矿储量情况。
筠连县煤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探明的地质储量达35.8亿吨,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一,最终规划设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800万吨,是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全县18个镇乡中除腾达镇和团林乡外,其余16个镇乡都有煤炭资源,除双腾镇和联合乡外的14个镇乡有煤矿企业。全县土地面积1884197亩,其中耕地621780亩,旱地468842亩,有煤矿企业的镇乡涉及土地面积1763840亩,其中耕地面积501423亩,旱地378467亩,涉及人口25万多人。
在勘探程度、交通运输等开采条件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上,筠连矿区的开发以鲁班山北矿的开工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继鲁班山南北矿相继建成投产后,今年新维和船景煤矿即将开工建设,随后还有青山、武乐等6对大矿可供开采,筠连县煤炭资源的开发正在加快推进。
(二)煤矿企业及生产情况。
目前,我县有煤矿企业55个,其中地方煤矿53个、国有煤矿2个。地方煤矿登记年生产能力为316万吨,技改后将形成600万吨年生产能力,国有鲁班山南北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2009年,全县煤炭产量642.67万吨,其中国有煤矿200余万吨,地方煤矿442.67万吨。
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矿资源开采的对水资源的破坏特征是涉及范围广、涉及人口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剧。
由于煤炭生产对原有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原有水系平衡被打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大量消失,致使采挖区范围内及周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群众反映强烈。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有69个村35420多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种情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我县重点产煤的几个镇乡,情况尤为突出。如:武德乡辖区内的水潦、关津、小寨、冒古、鱼池、民主等村共计有480余户,2250多人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巡司镇梧桐、西牛、黄坪等村地处鲁班山上,山下鲁班山南北矿、红岩煤矿和小河煤矿的开采,给18个组的1121户4760多人饮用水造成严重困难。过去村民饮用的山泉水,近三年来,陆续有30多处断流,现有的16处水源流量也锐减。梧桐7、8组,西牛1组农户用摩托车、马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运水饮用。筠连镇五个煤矿的开采,直接造成14个村13000余人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维新镇人畜饮水困难涉及15个村,其中尤以安全、自由、菜坪最为严重,每逢旱季,村民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取水。镇舟镇场镇及相邻村社饮用水源,由于夏泉和水源两个煤矿的开采,致使原来供应场镇1000多人的水库失去作用,造成饮用水困难。
(二)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用水窖等大量被拉裂,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重新修建的沟渠水窑等再次受到损坏。如武德乡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投入3万多元对受损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新顺村1300多米保障450多亩水田灌溉的堰沟,每年村上都要找乡上协调企业出资,村上出工给予维修;巡司因为煤炭开采,造成42口小水窖不能装水。
(三)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粗放处理的矿井水排入地面,对周围环境形成新的污染,部分地方农户安全饮用水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改变地形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变化;大量煤矸石的产生,阻塞河道,妨碍行洪。由于煤矿开采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损失,因此导致小环境温度升高,地表蒸发量加大,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水”循环失衡,久而久之,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三、煤矿开采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一)依法办矿,规范生产。
我县是国家的新能源基地,今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使采煤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浆洗到最低限度。因此,应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矿产资源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禁私挖乱采、遍地开花。力争做到既要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又要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二)加强煤矿生产水资源论证工作。
煤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一方面煤炭开采、加工需要用水;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我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降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成度,根据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15号令)要求,必须对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其论证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砊排水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我县境内所有新、改、扩建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在论证后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的相关手续。
(三)全面开采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煤炭开采,势必影响、破坏水资源。但必须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工作已是要在全县范围内对正在生产的、准备改建扩建的和新开发的大、中、小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实时监控,提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特别是在岩溶泉域范围之内的煤矿,必须对开采下组煤时煤矿带压开采、煤矿突水等进行评价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诸如采取提前开发煤系水、实行排供结合、隆压排水等措施,既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四)加大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
针对我县天然水资源的现实,必须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二是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现有的天然水资源;三是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和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
我县的煤矿开采过程上的矿坑水及生产污水除小部分被矿井生产利用外,绝大部分外排到附近沟谷和河道。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对地表水、地下水及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大对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可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矿坑水。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利用的矿坑水,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矿坑排水进行处理,真正做到达标排放。
(五)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开采矿藏或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据此,必须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破坏的补偿机制,尽快开征水资源补偿费。我们认为现阶段征收范围应为:煤炭开采企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企业、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目前的征收标准应为:煤炭开采企业5.0元/吨(原煤);煤炭开采与洗精煤企业7.0元/吨(精煤);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9.0元/吨(焦炭)。随着市场与经济的发展,应逐步调整其补偿标准。煤炭开采水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后,应与其他水资源费一并上缴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必须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共同制定”。筠府物〔1996〕15号文对我县煤炭开采防治费收取的标准为0.6元/吨(实际收取0.7元/吨,由县统征办在过关煤炭中收取)。面采矿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需要的资金较大(2009四川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为我县编制《定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标准为48万元/平方公里)。目前收取0.7元/吨的防治费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满足治理费用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调高征收标准《建议参照山西省的实施办法:5元/吨》。以上两项费用收取后由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建设、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及解决因煤炭开采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影响的解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