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B、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 D、康乐以.来 属予作文以.
记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 ”、【乙】文“ ”,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二)、《与朱元思书》和《三峡》选段
(10分)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急湍甚.箭()(2)鸢飞戾.天者()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 B.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
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 几个字总写山水特点,接着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5.【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从【甲】文“望峰息心”和“ ”中可看出作者 的生活志趣和心态。
(三)、《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于夏水襄.陵()(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 舜发.于畎亩之中 B.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3.翻译句子。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的气氛,[乙]文用猿呜渲染
了清晨 的气氛。
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四)、《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 《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 实是欲.
界之仙都 C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3.翻译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乙]文则是“ ” 5.任选一句试找出其中的美点加以赏析。(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雾凇沆砀..()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3.翻译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以“ ”(用原文的字填空)字展开对山川美景的描写;【乙】文则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甲】文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中的张岱则是“ ”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乙】文的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六)、《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夕日欲颓()五色交辉()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康乐以来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寻张怀民/寻病终
3.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 手法写西湖雪景之美; 《答谢中书书》则从、等角度写景。
5.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说说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三峡》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
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
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谈谈你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的理解。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13、C
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
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13、C
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
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二)、参考答案:1.(1)超过,胜过(2)至 2.A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山; 水;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三)、参考答案:
1、上 飞奔的马
2、D
3、猿鸣叫的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
5、凄凉萧瑟 山高 岭连
(四)、参考答案:
1.阙通“缺” 2.C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5.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五)、参考答案:
1、参与,这里指欣赏 白气弥漫的样子
2、C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美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 仙 痴
5、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六)、参考答案:1.坠落 交相辉映 2.C 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白描 听觉、视觉
5.《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七)、参考答案:1.①即使 ○2 哪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4.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二)、参考答案:1.(1)超过,胜过(2)至 2.A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山; 水;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三)、参考答案:
1、上 飞奔的马
2、D
3、猿鸣叫的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
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
5、凄凉萧瑟 山高 岭连
(四)、参考答案:
1.阙通“缺” 2.C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5.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五)、参考答案:
1、参与,这里指欣赏 白气弥漫的样子
2、C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
样痴的人呢。
4、美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 仙 痴
5、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六)、参考答案:1.坠落 交相辉映 2.C 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
出水面。
4.白描 听觉、视觉
5.《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七)、参考答案:1.①即使 ○2 哪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第二篇: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京信友谊中学 向仕雄
比较形式及方法:
一、从文体比较: 《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
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
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 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 相同之处:
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不同之处:
《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邹忌是委婉规劝。
五、从题材入手比较: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生于忧患》 【A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B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A段】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B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___ 答案: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生于忧患》文段
(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曹刿论战》文段
(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二)《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案: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前几句的内容。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案: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5.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对他们的君主的共同建议是 ▲,甲文的建议被采纳后出现了 ▲(用自己的话总结)的效果,乙文中此建议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开张圣听(或:咨诹善道);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0.5分)
2.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甲文邹忌委婉规劝,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1分);乙文诸葛亮直言进谏,陈情言事,恳切肺腑(1分)。说明:出现“委婉”“直言”等字样或意近词句均可。
(四)《小石潭记》
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快乐到忧愁。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回答文后问题。《方仲永》与《孙权劝学》
1.这两个语段从内容上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从方式上《方仲永》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孙权劝学》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
答案: 【A段】反面(1分);【B段】正面(1分)2.从上述两个语段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我们必须时刻加强学习,争取不断地进步与成长。说明:只要紧扣“学习”来谈,大意正确即可。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每小题各2分)《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石潭记》【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两文都有对水的描写,请你找出来两文对水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分析它们都突出了水的什么共同特点?从描写角度分析,两文对水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描写水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清流见底;《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0.5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0.5分)。描写角度:【甲段】直接描写;【乙段】间接描写(1分)。
2.两文都寄情山水,但所寄之情不同。请你比较两文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情感(1分)。乙文使他寄情于山水,又因自己就像这小石潭一样,没有被更多的人发现它美丽而悲伤,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1分)。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 乙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猿鸟乱鸣____”和 “___沉鳞竞跃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九)、《爱莲说》和《陋室铭》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答案: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3、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 4
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还有意义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要强调精神追求的价值、意义。如:生活上提高质量是应该的,但是,在精神上我们不能有贪图富贵的想法,我们应该有更注重精神追求的观念。
十、阅读《生于忧患》和《马说》文段,按要求答题
1、甲乙两文都在谈论关于人才问题,甲文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体现的主题是: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
2、读了这两篇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十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甲文中作者.用四字词语“————,————”描写了山水的特点,乙文中用“————”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2分).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甲乙两文的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十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清澈透明 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 的描写方法。
2.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小石潭记》: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或:(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 1.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
2.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归纳论点。【乙】文:舍生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
3.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4.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三峡》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5
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十五、《小石潭记》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特点:清幽冷寂。整体感受:幽邃凄清,悲凉凄怆。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3分)通过潭中的游动的鱼儿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
3、第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描写了小石潭中环境清幽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并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 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突出石潭境地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的心境。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下庭院的地面_,“藻、荇”、是指_竹影、树影,此句运用了__比喻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境。
第三篇:文言文山水篇比较阅读
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B、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 D、康乐以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 ”、【乙】文“ ”,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二)、《与朱元思书》和《三峡》选段
(10分)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急湍甚箭()(2)鸢飞戾天者()..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 B.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 几个字总写山水特点,接着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5.【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从【甲】文“望峰息心”和“ ”中可看出作者 的生活志趣和心态。
(三)、《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至于夏水襄陵()(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 舜发于畎亩之中 B.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3.翻译句子。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的气氛,[乙]文用猿呜渲染了清晨 的气氛。
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四)、《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选段同上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C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
3.翻译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乙]文则是“ ” 5.任选一句试找出其中的美点加以赏析。(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雾凇沆砀()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翻译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以“ ”(用原文的字填空)字展开对山川美景的描写;【乙】文则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甲】文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中的张岱则是“ ”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乙】文的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六)、《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选段同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夕日欲颓()五色交辉()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康乐以来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寻张怀民/寻病终
3.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 手法写西湖雪景之美; 《答谢中书书》则从、等角度写景。
5.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说说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三峡》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谈谈你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的理解。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13、C
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
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二)、参考答案:1.(1)超过,胜过(2)至 2.A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山; 水;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三)、参考答案:
1、上 飞奔的马
2、D
3、猿鸣叫的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
5、凄凉萧瑟 山高 岭连
(四)、参考答案:
1.阙通“缺” 2.C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5.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五)、参考答案:
1、参与,这里指欣赏 白气弥漫的样子
2、C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美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 仙 痴
5、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六)、参考答案:1.坠落 交相辉映 2.C 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4.白描 听觉、视觉
5.《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七)、参考答案:1.①即使 ○2 哪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4.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第四篇: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语文与语文山水》大型湖湘语文公益活动之现场研讨会实录
(本文系《湖南教育》编辑吴秀娟据现场录像整理)
主持人:黄耀红博士(湖湘语文首倡者,总策划)时间及地点: 2013年5月18日上午,湖南师大附小
研讨问题:1.如何看待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山水题材课文独特的教育价值?
2. 您认为当下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山水类课文的教学存在哪些普遍问题?有何困惑?
3. 对于语文教材选择山水课文有何建设性的意见? 发言实录
1.衡阳县樟树乡语文特级教师 谭青峰
(1)在语文教材中,山水类的课文对于学生健康审美精神的成长,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想讲一种现象,我接触到长沙市一些小学、初中的孩子,他们写作文,哪怕是作文写得比较优秀的孩子,喜欢不懂装懂,喜欢故作高深,以为一篇文章中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这么多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无病呻吟;以为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那就是一种美。我觉得,这不纯粹是文风的问题,还有个审美意识的问题。因为中小学生看非主流的文章看得比较多,还有孩子看悬疑小说看得比较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审美意识。所以,山水文章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健康、阔达的审美意识是很重要的。
(2)我住在银盘岭大桥西那个地方,现在正在大搞建设,在建一座公园。公园的主体景点是一个湖,湖上有一条坝,坝上有形状怪异的石头,还有其他的山水。我到工地上去,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实际上是公园的设计者之一。闲聊中,我就问了一句,我说,“你学这个专业,语文教学对你有什么影响没有?”他说,“那当然有影响啦!公园里的这些景点,虽然都是人工的,但是它也渗透了设计者的审美意识在里面。在小学里学的《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就很大。我小时候,就喜欢在河滩上,用泥巴堆砌桂林山水的那些景点,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感想。”也就是说,山水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虽然在课堂上你看不出来,他将来在审美方面会创造出什么成果来,但是走向社会之后,有可能你创造出比较惊人的审美性的成果来。
(3)有关山水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思考:现在最大的困惑还是应试性的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影响了山水文章的阅读。我邻居的一个孩子,读五年级,我问他,《索溪峪的“野”》那篇文章,你能不能够背出来?他说,怎么背得出来?你不知道,我们这些学生过得好苦呀!他举了个例子,国庆节放了7天假,就做了6天的作业,最后一天的下半天是在学校里过的。我还有时间读书吗?这对语文的整体阅读有影响。怎样改进这样一种现象?
我觉得,从陈老师的课堂上,我总结出了两点:第一,山水美文的阅读,有声阅读很重要。读这篇文章,我首先就被题目上的“野”吸引了,于是我默读了一遍。之后,发出声音来读,读了五、六遍,我真的被这篇文章中的美景感动了,被文章抓住“野”字的主要特点,然后再具体进行描述,这些写作方法,以及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有了理解。当作家的思想感情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之后,我觉得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真的没有了,这就是一种享受。所以,山水类美文一定要有声阅读,让学生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之后,有声阅读相当地重要。
(4)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性训练。语文教学,知识性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因为要考试。但是,纯粹去教知识,比如这篇文章的知识脉络、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这些知识怎样变成学生创造性的表述?这是应用性的问题。我很欣赏黄博士上的《伯牙绝弦》那篇文章的教学,今天这堂课也有这样一个环节,比如说让孩子们说说岳麓山的美,说说橘子洲的美。我在边听的时候想了这样一个题目,请在“橘子洲的景色很诱人”这句话后,写上50字以上的短文,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具体描写一下橘子洲的景色。这样,文章不但有知识性的训练,而且知识通过运用变成了一种语文的能力。
(5)关于人教版山水类教材的选用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笑话——我说现在我们的学生很喜欢书店里的范文书,为什么喜欢?如果我们把范文书中那些最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选作教材,弄不好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因为那些文字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山水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是写名人、名景、名胜,现在的教材能不能改一下呢?能不能挑选一些名人写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看得到的一般景物,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课文中山水教材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2.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吴春花
(1)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山水文章的文本价值,我觉得可以分为这样两类:
第一,像古诗词那样描写山水题材的文章,可能更多的是表达他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感受,这应该是文本最核心的价值。
第二,目前选入课文里的现代散文,它最核心的文本价值可能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习得他的一些表达方式。比如说,今天陈老师在课堂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她概
括出了“抓主体特点,表独特感受”的这样一个写作特点。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对岳麓山的山水描写,该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我觉得这样一种选择方式是非常好的。
(2)我是这样感觉的,孩子们对于索溪峪应该说是非常陌生的,对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他们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我们今天的孩子,因为远离自然,远离乡村,可能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受,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可能会更敏锐一些。面对这样一篇课文,如果是我进行教学的话,有两种方式来进行设计:
第一,以表达方式作为文本教学的核心设计,但我在设计上会有一些改动。当孩子们看到那一段张家界风景的时候,是有感受和体验的。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放在我们入课之前,就让孩子们有这样的了解。甚至于看了之后,让他们马上进行自己的表达,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了别人的表达以后,再看视频,再做一次提高性的表达。虽然课文中说了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不拘一格的美,其实孩子们没有体验,有一点贴标签的嫌疑。不好意思,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实话实说,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说真话。
第二,把丰富学生对于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来作为核心价值设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昨天晚上,我正好看了一组文章,那组文章的主题是声音的好奇与想象,其中,选了这样四篇文章——《父亲的歌》,就是说,他的父亲怎样带领他去聆听自然的声音;第二篇文章是《表里的生物》,孩子发现手表发出声音,他以为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样的种种猜想正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一篇是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文章的名字叫做《在音响的森林中徘徊》,就是表现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听到钢琴时,对声音的奇妙感受和尝试;还有一篇文章是《鹰的世界》,选自一位日本盲人的作品,他在失明以后,对于生活中的声音和自然中的声音,各种奇妙的感受。这样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读的话,我觉得,真的是充满了想象和好奇。
像《索溪峪的“野”》这样一篇文章,像草原、天山,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如果说,孩子们通过它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比如说,《索溪峪的“野”》里面描写了山、水,老师是不是可以选择相关的描写山、水的一两篇文章,补充到课文里面来丰富学生对于山和水的体验,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3)关于山水课文编写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山水课文中的现代文,我不是很喜欢。就像《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有点像学生的一篇范文,而这些山水文章更多的是应该带给学生细致的观察与感受,发现奇妙的自然,获得一些细微、真诚、独特的生命感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3.南雅中学老师教科室主任 杨骐文
(1)自然之趣,包括山水,它蕴含着一种秩序,是人性秩序的一种根源,是知识的根源,是文化的根源,是人的活动的根源。“天地人心”这个词,我觉得特别有意味在里面。
人心,包括知识、道德、文化,但只有从山水自然之中生发出来,才能够获得它的鲜活,获得它的丰富性。
举个例子,孔子关于社会的种种秩序,他的礼、他的规格,他实际上更多地是发于《诗经》之中的草木鸟兽,山川自然,包括那些没有被异化的,非常自由洒脱的场景,这自然之中的场景,是生发于此的。所以,他的道德、秩序,是鲜活的,而不是教条的。但是,我们后来的人,遗忘了这种根源,这种生发,所以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教条,和束缚人生命的一种东西。人心只有随着自然秩序去展开,才会和谐和健康。
(2)就山水语文这方面而言,第一,只有充分的、浸润式的朗读,文字的信息,包括文字之中的那种音韵节奏,山水的气息,文化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包括作者的气息,朗读者本身的气息,才能与生命的诗意去交流、融合,和谐相生。
第二,想象。想象一定要基于文字本身,通过文字打开想象的窗口。我觉得,今天陈老师的这堂课处理得非常好,她是通过文字展开想象,视频的展开是在文字的想象基础之上获得它的意义,不是一开始就用视频束缚他们的想象。
第三,互动。互动要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在天地行走之中、天地自然之中展开听说读写。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资源,可能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运用。要让学生在山水之间去领悟,去体验,去听说读写。这些山水方面的文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有意识地整合书本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效应,做一些专题式的教学。
第四,无为。山水方面的文本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但是不要太有意地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有意地去培养健康、阔达这些品格和心性,而是纯粹地通过文字去体味文字所表达的,山水本身的美和它的情趣。
第五,对接。文字只有和生命,和自然相对接,才能够获得它的丰富性,它的相互性。那么,生命、生活它最深处的气息应当是自然的气息。
陈老师这堂课的文字,调皮、阔达、磅礴,实际上它就和生命,和自然对接起来啦。我们在体味调皮、磅礴这些词的时候,会别有一番意味在里面。
4.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学校校长 刘建辉
语文教材中罗列的22篇山水文章,包括了山、雨、湖、桥、泉等多种多样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平静或澎湃、或辽阔或优雅的自然山水。为什么我们的编者会选这么多篇山水文章进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呢?我想,其中一个最总要的原因就是,山水对于我们人来说,它可以出入自由,而且可知可游。
具体地来说,人可以自由地遨游于天地之间,可以出入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正是这种意境和心境的山水关照方式,就构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山水精神。我特别喜欢有个人说的一句话:“自然山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座山都是一卷静止的书,我在山的身上悟到了这些。经年累月的风雨洗礼,成就了它们正直伟岸、顶天立地的青松气质,历经沧桑的岁月磨砺造就了它们荣辱不惊、执着挺拔的谦卑傲骨。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读山,我们就能够读懂什么是持之以恒,什么是平和仁厚,什么是淡定从容。
水是一册流动的书,柔弱灵动的多变性格,彰显着它们温顺畅达、随机应变的若水智慧,静水流深的丰富个性,蕴藏着它们机智潇洒、随遇而安的自然人格。如果我们能够静心地去读水,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什么是稍纵即逝,什么是淡泊宁静,什么是有容乃大。
山和水就是这样完整地,以它们不同的风格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这就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一种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境界。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个烂漫的童真时代,那就是我们的童年。在童年当中,我们的孩子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滋养,可以从山水身上得到一些营养。
作为家长也好,作为老师也好,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亲近山水,聆听山水。作为语文老师,能够用好山水教材,把山水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的追寻,关于人生的体悟,在孩子心中播下一些种子,让他们今后能够像山一样地伟岸,像水一样地包容,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有情感、有情怀的人。5.湖南师大附小特级教师 赵挚
(1)追根朔源,山水诗文的写作,其实是一种贬谪文化。那时候的人能够去关注山水,都是在官场里面混得比较失意的。包括苏轼,他那么有才华,他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他从20岁被欧阳修贬为第二名,实际上他是第一名,欧阳修觉得苏轼的文章像他的学生的文章,后来才知道是苏轼,就把他屈居第二。这么有才华的人,最后只能够寄情山水。包括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范仲淹、欧阳修等等。人们去关注山水,不是因为他们喜爱山水。首先,从诗歌的发源来看,《诗经》是关注现实的,《离骚》是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汉赋》、《诸子百家》,一直到晋朝陶渊明,因为晋朝还没有举行科举考试,那时候的士大夫还是世袭制。比如说,谢灵运,他的爷爷就是一个大将军,他当时只有19岁就能被封为公爵。他们刚开始都是很有政
治抱负的,后来才寄情于山水。
(2)我讲一下陶渊明。这么多寄情山水的诗歌中,我很欣赏三个人。
第一是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那个时候29岁,从29岁出来当官,到41岁的时候,一会当官,一会不当官,41岁以后,完全隐居在山林。陶渊明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唯独真正喜欢山水的人。因为他喜欢田园躬耕。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很看不起劳动者,以劳动为耻,只有陶渊明真正地荷锄带月。他喜欢这种劳动,他是发自内心的,他守住自己的志向。
还有一个我比较欣赏的是王维,这个人很聪明。他做到右丞相,他本来一直干得很不错,在安史之乱那段时间,他到伪政府里面当过官,后来回来又当官。他觉得自己有污点,不清白,他也隐居山林,这是一个非常赤诚的人。
再讲一下欧阳修,他写的《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做到非常大的官,位居丞相,他为什么也急流勇退呢?因为他想到,秦始皇的时候,李斯很有才华,但他一旦得势以后,就焚书坑儒,李斯帮助秦始皇建立那种非常高压的制度,最后,自己也是死无葬身之地。他觉得,以李斯为镜,如果走仕途,将来也是一条很凶险的路。所以,欧阳修很智慧地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最后要讲到王安石。王安石也做到丞相,宋神宗每次没钱花,就喊他来变法,有钱花,就把他踢出去。当时,司马光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角色,和王安石针锋相对。王安石要改革,必然涉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别人就要踩他。他后来觉得,当官也没有一点意思。所以,他寄情于山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所以,我认为,古时候的人写山水,他不像是我们今天游山玩水那么闲情逸致。
李白这一辈子都在游山玩水,李白是唯一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杜甫是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辛弃疾是打了一辈子仗,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是极有才华的人。所以说,很多时候,最有名的人他并不是通过考试出来的,这是题外话。说到李白,他游山玩水,接触到很多朋友,他最终还是想去走仕途,后来由于自己的性格原因,他只能游走于山水之间。
我想说,古时候的山水话题,比我们现在要沉重得多。建议大家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向经典去低下头,经典是条母亲河,我们还是要通读中国文学史。语文是诗意的课堂,最明丽的老师,至少小学语文课文里的80首诗,你应该还是要背一背。多读书,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
6.株洲市石峰区教研室名教研员 杨飞霞
(1)我觉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篇写山水的文章,一定是蕴含着作者个体的情感,甚至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我想,他可能也是一个走近作者内心,了 6
解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一个窗口。比如说,就像今天的《索溪峪的„野‟》,这个“野”,可能是作者个人的眼光,也可能是其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大家的看法会不一样。但是,大家反过来想一想,很多山水中的自然,是否与人依存。索溪峪是在湘西,湘西的民风是比较彪悍和野性的,也许这就是互相依存的。
在教山水文的时候,尤其是中高年级,在一些特殊的文本里面,是否可以考虑在引申的时候,给学生以人文滋养和精神成长,由山水风光到风土人情。我们所说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能不能在这样的渗透当中给他们无形的滋润。
(2)看到《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我就在思考,这样的美应该是磅礴的美、惊险的美。也许是我个人对于“野”的理解过于狭隘,我想,磅礴的美这样大气,是一种美吗?
就我个人,我觉得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很多地方,山不是那么地野。从亭亭玉立到窈窕淑女,淑女还“野”吗?我想,这是要进行文本批判的。
在教山水文章的时候,要结合你的点去选择,更有价值、更合适的内容作品。比如,《索溪峪的„野‟》在水这一段更加有野趣,我觉得从这些地方可能更加能够让孩子走近索溪峪的“野”。
(3)在教材的编写上,也有一个建议,就是多一些异域风光、异国风情的文本,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早一点有国际化的视野。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上,山水文章中总分总式的、四平八稳式的文章过多。7.长沙市高新博才小学教科室主任 彭晓明
在山水教学中,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我们的课文教学中,有这种山水教材就可以了。如果说还要更加完美一点,我建议它分组编排。比如说,像写庐山的,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其独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存在。如果说,我们的教材当中,能够把这一类全写同一个景点的文字编排到一起的话,我想,可能学习起来会有另一番天地。
中学教材中,王维的作品用苏轼的评价——“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魔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说能够真正地把这种山水诗人的作品,从中学下移到小学,我想,肯定有山水的味道。
路在脚下,我们行走中就有感悟,实践中就有方法,碰撞中必有火花。我相信,我们的交流不止于今天这一场活动,活动结束以后,还会有进一步的探讨与交流。
8.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 唐玲娟
我想谈一谈从老狼这堂课中得到的关于教学的感悟。在听老狼的讲座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多的记忆开始复苏。在他的课件和声音里,在他的讲解里,我会想把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种微妙的、不可觉察的声音,甚至是那种细微的、感觉不到的气味一一地存在我记忆的宝库里。它慢慢地让我所有的回响、我生命的体验开始一点一点地复苏,但这仅仅只能够成为我的一种记忆。因为我没有去西藏体验过,当我听到老狼不停地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一直觉得自己词穷。对于一个文学功底如此了得的人,他一直在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你想看,自己去看。所以,我觉得他的那些行动和语言在我的心中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激励着我想去看看,一定要到西藏去走一走。这盏灯,照亮了许多想前行的人。
我们的老师在教山水课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老狼这样,只是点一盏灯,点一盏照亮孩子前行的灯。我相信,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念念不忘的话,那么,这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许,回响在文字里,但是,更多的回响应该是在他的脚步里,在他的体验里。9.长沙市开福区国庆小学陈佳
在山水语文里,做老师的应该要野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滋养是必不可少的。那堂课,陈老师在放视频的时候,我就能够感觉得到,孩子们一定很受震撼,孩子在山水中的浸润在那个环节体现出来。
我在想,为什么陈老师没有把它放在课前?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对电子媒体的依赖相当严重,一堂课,如果你光是嘴巴讲,或者粉笔写,好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很喜欢那种声光电色、充满诱惑的东西,很难深入到文字里去,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反过来,正是因为孩子跟那些景色很有距离感,所有他们很难进入那个情境。我在想,是否可以这样,在之前先放一段索溪峪的山歌,只让他们听到声音,没有图像,或者是配上恰当的音乐。然后在中间的环节,再把它呈现出来,学生就会发现,我听到声音之后的想象,跟文本的实际是不是一样,有这样一种印证。一个老师要上好一堂课,不管是什么题材,其实他要非常广博的积累,可能包括了影视、音乐、图画等各门类的艺术。在课堂里,你不能是只看到文字,要用更多的方式帮组孩子理解文本。
老师的第一个“野”,就是要博学一些。老师读书,除了古诗文、小说、文学类的东西,哲学、心理学,甚至包括管理学,都是需要涉猎的。
第二个“野”,就是关于这堂课,教材中的现代文好像是更加方便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切入。我非常认同“用一篇带出一串”这样一个概念,一课时这样的时间容量可能不太够。我想,陈老师是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它是一个独立阅读课文,而且是为孩子的写作做铺垫的,所以,她会从这个角度去切入。
我在想,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是不是也能够“野”一点?不要跟着教材编者的意图亦步亦趋,完全可以把它上升为两课时,把其他的元素带进来,处理的时间更长一些,当然,可能也不是今天这个场面所能呈现的。这就是我所想到的,在山水语文里,做老师的不妨“野”一点。
第五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思路为,以“疑”为线索,先叙后议:质疑—探疑—评疑。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具体的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我们读完《石钟山记》,可发现是作者借记游石钟山,表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观点。
【例题精析】
游东山记
(据2009年安徽高考卷改编)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阅读提示】
这篇游记主要不是写东山的景胜,而是把笔墨放在记游历者的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上,显示了杨士奇文章叙事平正纡徐的特色。林纾曾说:“此篇在游记中似过涉烦碎,然能纬之以深情,虽琐琐屑屑,皆觉有致。”其评论颇得其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中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首先通读句子,尽量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抓住主宾和句中的重要虚词,寻找规律,进行断句。文言断句的基础是读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苜和句尾的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明白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所以断句时看人称的变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称,还要关注动词,往往动词变化意味着事件的变化本题为断句选择题,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应为“余归庐陵”我回到庐陵这个地方,排除A两项;B、D项中,“始命笔追记之未毕”应该为两句话意思为“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做题时要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又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4分)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分)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3分)
【参考答案】
(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识、无用、怀、句意)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窍、作)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揖、奈何、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对、换、增、删、调。本题有三个句子,共10分,它会在句子当中各选10个知识点,或实词或虚词或句式,这些重点必须要翻对,除了意思对了之外还要明确词性,如第一句中的“识”、“无用”、“怀”,第二句中的“窍”、“作”,第三句中的“揖”、“奈何”、“与”,当然还要关注句意是否通顺。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方法指导】
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在多情作者的笔下,诸多地方的胜景尽收眼底。《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不错,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源泉,是人类心灵的最好寄托载体。
由于山水游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得山水游记文本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对象之一,这也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选择人物传记文本的局面。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一、熟悉山水游记类相关常识
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
景物描写: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3)动静、虚实(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介绍游览的进程;(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思想;(5)衬托人物心情。
二、掌握四步阅读法
筛选——概括——比较——揣摩
首先,略读全文,了解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画出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
最后,通过阅读,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针对训练】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琅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D.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B.永叔即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并倡导了“古文运动”。
C.《史记》是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D.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故也叫“表字”。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于辛丑年面君回来时,因为丰乐亭、醉翁亭的官员接待,本来有机会游玩两亭,但催促自己尽快赴任的公文阻断了自己游玩的兴致,作者就打算趁着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游玩一下两亭。
B.文章第一段以游踪为线索,写了作者观赏了登上醉翁亭、意在亭、梅亭、玻璃亭、老梅亭等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开化寺,并表达了作者的看法: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
C.本文传达了山川是借助人的作用而流传千古的思想,如滁阳诸山景色平庸,但一旦有了名人的足迹,有了名人(欧阳修、苏东坡)的垂青,便显现了其游玩的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D.欧阳修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乐不忌讳醉。苏东坡领悟了欧阳修的见解,他们师生双方,思想不同凡俗,作者也在这次游玩中醒悟了一些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5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参考答案】
1.B
2.A(“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应为了韩愈、柳宗元
3.B 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但并未拜访开化寺
4.①(4分)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
评分建议:“扁”、“然则”、“已”、“斗力”、语句通顺,各1分。
②(5分)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
评分建议:状语后置句、“诗酒”、“咨”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辛丑那年面君回来,因为两亭(丰乐亭、醉翁亭)官员接待我,让我住下来(游玩)。适逢有公文,催促命令我尽快赴任,我洒脱放逸的兴致全被阻断了。我打算趁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一定要游玩一下丰乐醉翁亭。我们骑快马登上丰乐亭,门生孙教、举人养冲氏反复地请我饮酒。观赏苏东坡书写的“丰乐亭记”,笔力雄健超拔飘逸可爱。登保丰堂,拜谒五贤祠,却不如门额之开阔。登上醒心亭,读曾子固《醒心亭记》,放眼望去庭外古树枝丫层层叠叠,倒也深邃值得探看,而我内心并不想旁及其它景点,于是走过薛老桥,登上酿泉井台,品尝酿泉之水。不一会儿直入欧门,登上醉翁亭。又游玩了意在亭,途中观看了梅亭,观赏玻璃亭,而最后到了老梅亭,梅是东坡亲手栽植的。我认为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如果有人又建一座解酲亭,来效仿古代反驳文章成名的圈套,就迂腐鄙陋令人厌恶了。返程时拜访了智仙庵,想拜进开化寺,在琅玡纵情游玩,随行的人认为天色已暗,就离开了。
滁水北岸的群山,跟我家乡的山崖沟壑相比,只不过是几处小土丘而已,(然而)有欧阳修、苏东坡二老涉足骋目其间,就可以与天下胜景比千古价值,难道不是名人效应吗?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发太守与老人孩童一起高兴游玩,差不多就是上古理想之国的风采,这一定是有欢乐游玩的原因而后才能欢乐游玩的啊。先生贬谪到茶陵的时候,寻找《史记》,不能读下去,非常怨恨议罪之辞的荒唐,所以先生用来治理滁州的理念,一定不在闲适欢乐昏然无知之内啊。全部升官或者降职,都把它当做转换旅舍(写:移置),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先生以中央大臣身份暂时治理滁州,淡然忘记自身处境,好像是管理自己的家园那样,这种忘怀得失没有物我区分的表现,襟怀气度哪像被贬之人?再说用丰乐夸赞他的老百姓,这是现任官为自己立碑啊。醉翁可修建亭子吗?亭匾墨迹初干,可是轻浮急躁的议论已经到来矣。先生难道不能(为自己)辨正名分(正、方:使动用法)吗,(题名)却反而不嫌“乐”、不忌讳“醉”。他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不忌讳了。而崔文敏还议论这些,认为是不教育百姓栽种,却诱导他们喝酒。哎!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要笑脱了下巴?苏东坡领悟了欧先生的见解,所以特书大书,表明自己是先生门下的学生,不可以推辞题写亭名。他们师生双方,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太深远了啊。我与养冲君在这次游玩中终于醒悟了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