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时间:2019-05-12 12:4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第一篇: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基础知识、文言文训练

(二)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牢记老师的谆谆..①zūn教诲②huǐ,铭记同学的深情厚谊,满怀对未来的憧.③chōng憬,我就要告别亲爱的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了。啊,母校,明天我可能成不了睿.④ruì智的哲人、风光的名人,但是,我一定会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

勇于负责的人,一个纯粹.⑤cuì的人。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2.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

以说设施.(2)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3)酒后驾车导致的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

驾”定为犯罪。

A.完备熏陶骇人听闻B.完善陶冶不可思议C.完备陶冶不可思议D.完善熏陶骇人听闻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2分)

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 色。

B.教师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乐强烈反响。C.我省开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抚 养服务。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 体冠军。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 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

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C.《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D.《名人转》的作者是法国青年作家笛福,歌颂三个名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不畏浮云遮望眼,似曾相识燕归来。(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的农人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9)面对宦海浮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诗句“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显示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7.综合性学习(8分)

背景资料:4月20号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截止22日已造成188人遇难,25人失踪,一万多人受伤,17.1万人受灾。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提炼下面这则消息的最关键信息。(2分,不超过10个字)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由于芦山灾区道路狭窄,赶往灾区的车辆太多,造成严重拥堵,直接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有网友评论称:救援人员突破了频频发生的余震,突破了滑坡的山体,却突破不了生命通道上滚滚的车流。震后52个小时,雅安灾区的道路仍不畅通。

例:救援通道拥堵严重。或者:请让开生命通道

(2)请你拟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帮助灾区人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示例:涓涓细流也能汇成爱的海洋。

(4)如果你的一个笔友在这次地震中受伤,请你拟一条短信发给他,要在学过的名著中提炼一则材料作为论据,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现实。(3分)

示例:灾难是最好的试金石。保尔历经了病痛的折磨、战火的摧残,但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你也一定能够战胜灾难,用微笑照亮自己的人生!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8、作者韩愈是(唐)代(朝代)(文 学)家。(2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2)策之不以其道.:方 法(3)伯乐虽善.知马:善于,擅长(4)不为.

虚语矣:(算)是

10、[乙]文中的“良马”和[甲]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2分)

千里马人才

11、[甲]文中的“天下无马”和[乙]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的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12、[甲]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3分)

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参考译文:

伯乐一过冀北,马群一下子就空了。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即使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谓的空,不是指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伯乐精通相马,遇见好的,就取走,到最后,马群中就没有好马了。没有了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是瞎说了。”

第二篇: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京信友谊中学 向仕雄

比较形式及方法:

一、从文体比较: 《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

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

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 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 相同之处:

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不同之处:

《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邹忌是委婉规劝。

五、从题材入手比较: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生于忧患》 【A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B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A段】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B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___ 答案: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生于忧患》文段

(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曹刿论战》文段

(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二)《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案: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前几句的内容。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案: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5.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对他们的君主的共同建议是 ▲,甲文的建议被采纳后出现了 ▲(用自己的话总结)的效果,乙文中此建议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开张圣听(或:咨诹善道);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0.5分)

2.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甲文邹忌委婉规劝,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1分);乙文诸葛亮直言进谏,陈情言事,恳切肺腑(1分)。说明:出现“委婉”“直言”等字样或意近词句均可。

(四)《小石潭记》

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快乐到忧愁。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回答文后问题。《方仲永》与《孙权劝学》

1.这两个语段从内容上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从方式上《方仲永》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孙权劝学》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

答案: 【A段】反面(1分);【B段】正面(1分)2.从上述两个语段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我们必须时刻加强学习,争取不断地进步与成长。说明:只要紧扣“学习”来谈,大意正确即可。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每小题各2分)《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石潭记》【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两文都有对水的描写,请你找出来两文对水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分析它们都突出了水的什么共同特点?从描写角度分析,两文对水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描写水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清流见底;《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0.5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0.5分)。描写角度:【甲段】直接描写;【乙段】间接描写(1分)。

2.两文都寄情山水,但所寄之情不同。请你比较两文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情感(1分)。乙文使他寄情于山水,又因自己就像这小石潭一样,没有被更多的人发现它美丽而悲伤,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1分)。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 乙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猿鸟乱鸣____”和 “___沉鳞竞跃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九)、《爱莲说》和《陋室铭》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答案: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3、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 4

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还有意义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要强调精神追求的价值、意义。如:生活上提高质量是应该的,但是,在精神上我们不能有贪图富贵的想法,我们应该有更注重精神追求的观念。

十、阅读《生于忧患》和《马说》文段,按要求答题

1、甲乙两文都在谈论关于人才问题,甲文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体现的主题是: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

2、读了这两篇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十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甲文中作者.用四字词语“————,————”描写了山水的特点,乙文中用“————”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2分).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甲乙两文的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十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清澈透明 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 的描写方法。

2.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小石潭记》: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或:(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 1.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

2.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归纳论点。【乙】文:舍生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

3.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4.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三峡》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5

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十五、《小石潭记》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特点:清幽冷寂。整体感受:幽邃凄清,悲凉凄怆。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3分)通过潭中的游动的鱼儿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

3、第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描写了小石潭中环境清幽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并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 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突出石潭境地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的心境。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下庭院的地面_,“藻、荇”、是指_竹影、树影,此句运用了__比喻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境。

第三篇:高考必备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考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训练

苟变食人两鸡子

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五百乘()2.故弗用也()3.然变也尝为吏()4.良工不弃()二,翻译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4.因起谓兴曰()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猫 犬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2.余谓不捕犹可也()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 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 n):不要辱没.忝,辱.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2.汝既不能如此()3.然今遣汝者()4.汝若到彼()5.则吾犹可望()6.不然,则徒劳费()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2.故令汝一行()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4.故弄玄虚()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3.则人之食于虎也()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 虎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 u)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马名.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2.狐入遇焉,啼而踣()()3.豕曝于其田()()4.被象虎以趋之()5.颅磔而死()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氏之鸠(陈子龙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市()且()去()竟()怜()捐()乃()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亦稍知医药()2.或指所在()3.比相见,喘息良久()4.似乎可虑()二,翻译

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4.既而奄奄僵卧()二,翻译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2.狼自苫中探爪入()3.惟有小刀不盈寸()4.股直不能屈()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四弟书①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本文题目: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 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作家、学者,整体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话表达水平),难以与上半叶的大师‚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时代‚语言敏感期‛接触的文言愈来愈少。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成为‚白话大师‛,开白话运用的一代风气,根本原因是,他们在19世纪接受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说,这些‚白话大师‛们,少年时期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成人后登上文坛,每个‚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而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学者们,少年‚语言敏感期‛,恰好处在大陆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从诞生、发展、再发展的时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时,正是大陆所谓的‚现代语文教育‛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语文课本摒弃文言愈来愈多的时期。大陆语文课本在七十年代彻底告别了文言。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们,少年时期接触文言的数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们成人时的文风也基本上‚一代逊于一代‛。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 ‚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少年‚语言敏感期‛仅仅涉猎极少的文言,或者仅仅学习白话,哪怕是一流的白话,那么,成人时期,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可以听听香港著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的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 ’,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

我绝对不是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全面恢复文言教育,全面实行‚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而且是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增加,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绝不是放在培养‚白话大师‛上,我们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现代汉语等于‚现代‛‚进步‛,文言等于‚非现代‛和‚落后‛,用啥即学啥,不用啥就摒弃啥,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思维逻辑。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我们是‚现代人‛就应该学习现代文,现代语文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实运用‛,文言已经不用,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书面语,是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陈腐语言,现代人何必再去学,再学说不定会受到拘囿、禁锢甚至毒害,也无益于应用。这里面潜藏着一种简单的认知逻辑:白话等于‚现代‛、‚进步‛、‚民主‛、‚自由‛,文言等于‚非现代‛、‚落后‛、‚陈腐‛、‚封闭‛、‚禁锢‛。包含着一种简单的实践逻辑:现代生活应用用什么,就直接学习什么,现代生活不直接应用,干脆就可以摒弃不学。

其实,对文言和白话这种简单的认知逻辑,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存在过,我们还是细细听听‚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先生是如何说的吧:

‚古学诚不能无病,现代人也决不能单看古书,这何消说,但一见古书,便视为毒品,未免有点晒不得太阳吹不得野风的嫌疑。现代人贵能通古今,难道专看什么斯基译作,读洋书、说洋话、打洋嚏、撒洋污。《史记》、《汉书》不曾寓目,《诗经》、《左传》一概不识,不也是中洋毒吗?‛

文言诗文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正像白话中有语言垃圾,也有语言珠玉一样。对于中小学课本来说,宜古今兼选,不可偏执一端,或偏古失今,或偏今失古,关键是编写教材者选择、取舍得当。‚古者则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国语要雅健,也必有白话、文言二源。‛(均为林语堂语)林语堂先生还说,文言与白话的谁现代与谁保守,关键不在于‚之乎‛或‚了吗‛,而在于文中是今语还是陈言。如文中是今语,即使借了 ‚之乎者也‛穿插,也不碍事,不伤大雅;如果文中是陈言,即使借了‚吗呢吧‛来穿插,也还是鬼话。其原因就在于,一真切、一浮泛。所以,林语堂说我宁可写 ‚白话的文言‛(明白晓畅、雅俗共赏、简洁素朴的文言),不写‚文言的白话‛(貌似白话,口语,却罗嗦、繁冗,让人不明不白)。

我们再想想,司马迁《史记》所体现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堪称博大、恢弘,李白诗歌中所体现的铮铮傲骨,俯仰天地的目光,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称超绝。诗经的质拙、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都已经成为文化史、文学史的绝唱。我们能够说以上这些是‚非现代‛、‚保守‛、‚封闭‛的吗? 文言诗文,更有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感染的作用。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 ‚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吧? 另外,如果须循着‚学什么,就用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思路,发展下去,进行语文教学,那么,现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量产品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手机短信、QQ聊天语等等,放在语文课本中呢?因为它们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呀!鲁迅、胡适、郭沫若反对文言,更多是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的。而他们自身的文言素养,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得异乎寻常的雄厚了,所以他们成年后,无论怎样大张旗鼓地反对文言,而自身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养,是反对不掉的;他们自身的文言功底或者说是文化的根底,是不会因此而变薄的。而如果出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语文教师们‛,自身文言根基很浅,却也跟在大师后面,齐声附和‚废掉文言‛,那么,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使几代人的‚白话‛成为‚浮萍‛!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现代大陆文人的文字正在出现‚粗鄙化‛ 趋势,广大青少年的语言也正在‚网络语言‛、‚商业语言‛的冲击下,出现‚垃圾化‛趋势。

学生厌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我们教文言文时,花的力气很大,却收效甚微。若算一下时间,学生从小学时就接触文言文,到了高中,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比外语短,但‚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这一要求是否达到了呢?显然没有。学生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的文言文,还是一片茫然。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没有搞清楚。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若说是为了交流吧,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变成了古人,峨冠博带,一见面就是‚之乎者也‛一大串,显然是很荒唐的。若说是为了研究古代文献吧,这显然是少数人的责任,从普及的角度来说,这少数人把古代文献翻译成现代文,做成光盘,或直接进入网络,全民即可受用,为什么要让一个高中毕业生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呢?现在,你若是随便到高中生中做一下民意测验,问你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他保管回答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考试不考文言文的话,他会立马将文言文放弃。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模糊不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没有明确的方向。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我觉得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应当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学,更不应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接受这种文化。可我们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严重走偏了,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那么面目可憎。其实文言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我有时不无偏激地想,我们今人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智慧和思想是不是越来越变得迟钝了?你看,我们所有发现的智慧和思想,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实上,我们的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企业家就曾拿我们的《孙子兵法》来管理他的企业;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就对我们的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可以了解到孔子、孟子、庄子、晏子、鬼谷子、诸葛亮这样的大智,也可以了解到郑袖、吕后、秦桧、魏忠贤这样的大*,了解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为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提供一面镜子。

其次,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有些混乱。学生的认知过程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符合这条规律,在过程安排上有些混乱。比如说,你能说出《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放在初中和放在高中有什么区别吗?事实上这几篇经典篇目并不比《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等浅显,于是就出现了同一篇课文,过去是放在初中的,如《醉翁亭记》,现在又放在高一的情况。上海的二期课改也没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比如《左忠毅公逸事》,过去上海H版教材是放在高二的,现在新教材放到了高一,你不能说它的根据是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的。我觉得过去学习文言文可能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的。这点是不是可以值得我们编排文言文教材时借鉴,还望方家考虑。

再次,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应当改变。我认为,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的读书被做题目所代替,尤其是文言文学习,被标准化的A、B、C、D的题目所代替,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做这样的题目,只能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加弱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靠长期诵读、感悟培养出来的。尤其是那些繁琐、细碎的所谓文言句法训练,不是真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存心捉弄学生,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绞尽脑汁,让他们在那里做着大量的无用功,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害莫大焉!试想一想,一方面现代文在淡化语法,一方面文言文在强化语法,不是与我们的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吗?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让学生对语法一无所知,毕竟古文和现代文有着许多不同,我们只需引导他们了解究竟有哪些不同即可,不必在这里做过多的纠缠。关于这一点,吕叔湘先生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讲得很清楚,不需要我在这里饶舌。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呢?我在这里强调两点: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只要这样实践过,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二、文以气为主。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了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范仲淹的宠辱皆忘,欧阳修的超然自乐,韩潮柳海,等等,你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企其妙的。别的不说,每当我咏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觉得有一股清泉流溢胸间,那种快意和美感是别的享受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到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文与质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底蕴,丰富其情操,何愁他们不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学生面前的文言文还怎会是那样面目可憎而索然无味呢?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至今传诵。古人写作时是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章法技巧的。为写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贾岛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说。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文学熏陶,而且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第五篇:文言文(二)

暑期作业:文言文

(二)(一)《小石潭记》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佁犬牙差凛 liè清 chè 2.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选自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 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

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承天寺夜游》

1、为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

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3)相与步于中庭于:.

(4)盖竹柏影也盖:.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默写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庭下如积水空明。()(2)藻荇交横。()

8.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本文是以顺序来展开描述的。9.①段运用了;②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③段

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10.文中的“闲人”是什么意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对自己是一个“闲

人”抱什么态度?

11.苏轼对月光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些句子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本文中也有

类似的句子,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陋室铭》

一、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一种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1)水不在深,(2),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

二.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6.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

文采用了的写法。

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惟吾德馨

二.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3.素:素朴;金经:佛经

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名:著名

三.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四)《送东阳马生序》

1.本文作者,字,号,浙江金华人。明初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

序是指,内容多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2)无从致书以观()..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弗之怠()...

(5)走送之()(6)不敢稍逾约()...

(7)既加冠()(8)无硕师名人与游()....

(9)尝趋百里外()(10)门人弟子填其室()..

(11)未尝稍将辞色()(12)援疑质理()....

(13)或遇其叱咄()(14)俟其欣悦()...

(15)负箧曳屣()(16)持汤沃灌()...

(17)以衾拥覆()(18)寓逆旅主人()...

(19)腰白玉之环()(20)烨然若神人()..

(21)緼袍敝衣()(22)略无慕艳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与之论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

录原文回答)

6.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7.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8.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9.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10.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1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下载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料员通用与基础知识复习题二(汇编)

    资料员通用与基础知识 复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常答案,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C)等三个系列。 A、房地产开发......

    2013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 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

    文言文练习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及参答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及参答 第四课《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氓》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于嗟鸠兮,无食......

    岩井俊二与北野武对比[范文]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电影导演,作家及记录片导演。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国影迷称他为“日本王家卫”。九十......

    2018龙岩质检文言文 爱莲说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2018龙岩市质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信用卡基础知识(二)

    认同卡 认同卡之功能基本上和信用卡是一样的,但认同卡是发卡银行和非营利事业机构、宗教团体或慈善机关所联合发行的,具有公益之功能,消费者因对此非营利机构之认同而申请此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