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事件类文言文
题目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瞠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选自《搜神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大怒,使相之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临:面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B.愿王自往临视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剑在其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汝若生子是男,大,(则)告之曰 B.语汝子,(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C.闻王购子头(以)千金
D.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于)汤中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土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2.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堪:经受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超过 C.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D.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行:行走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而后王斟酌焉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单之立疑疑:怀疑
B.襄王立,田单相之相:辅佐 C.汝以为何若何若:怎么样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3分)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答案: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具:准备,备办 B.不及以闻,自追之闻:听说 C.若亡,何也若:你 D.王素慢无礼素:一向
(2)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滕公奇其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③何奇之 ④何闻信亡,不及闻 ⑤吾亦欲东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3)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4)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译文:(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译文:(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译文: 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2分)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辟害。将焉取之。B.国之害也。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以乱易整。D.公闻其期曰。其真无马邪?(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4)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分)
(2)厚将得众。(1分)
(3)公伐诸鄢。(1分)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君:统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②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
答案
1.【小题1】D(接近)【小题2】C.代词,他的。(A.副词,才/于是,就
B代词/动词
D.介词,替/被 【小题3】B(儿子
【小题4】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③侠客不知赤甚悲的原因 【小题5】A(楚王发现只有雌剑后杀掉了干将)[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楚王发火了,想杀他们。剑有雌雄二柄。干将的妻子怀孕将要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杀掉(我)。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原来)剑本有两柄,一雄一雌,雌剑送来了,雄剑没送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等到他长大了后,就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让儿子)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用斧子劈开柱子背面,(果然)得到一柄剑,(于是他)日思夜想要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重赏千金捉拿他。赤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碰到一位侠客,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用千金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替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硬地站立。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于是尸体才仆倒下去。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开水大锅煮。”楚王按他的话办了。(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侠客说:“这男子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楚王就走上前往锅里看,侠客就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宝剑掉进开水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三个脑袋一起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墓”,如今(这墓)就在汝南郡的北宜春县境内。2.【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②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3.【小题1】A
应为“迟疑,犹豫不决”。
【小题1】B
首先排除①,而④⑥不属于直接表现的句子。【小题1】C
“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一句不对。【小题1】(1)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
(2)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齐闵王逃到莒地,齐相淖齿杀死了闵王。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齐国的失地。齐襄王太子的身份得到证实。齐军破燕以后,田单对立国君事犹豫不决,齐国人都以为田单会自立为王。后来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
(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齐襄王很憎恶这件事,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的做法,莫非想要用来夺取我的王位吗?如果不早想办法,恐怕就要晚了。”他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的承认:“都听到了。”襄王又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借机会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襄王问:“怎么做呢?”采珠人说:“您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并说:‘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把他们召集来给他们吃的;我担心百姓受冻,田单就解下皮衣给他们穿上;我关心百姓,田单也关心他们,(他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田单既有这些善行,而您又赞扬他,田单的善行,也就变成您的善行了。”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嘉奖了他的行为。
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就此发布命令,收容饥寒交迫的百姓,供养他们。”于是襄王又派人到街头里巷听取百姓的议论,听见老百姓都在一起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啊!” 4.【小题1】B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小题1】B①③意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④使动用法⑤名词作状语。【小题1】A与“一军皆惊”无关且真心归汉。
【小题1】D言听计从只能说明萧何提出的意见对刘邦影响极大。【小题1】(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2)我不敢逃跑,是追逃跑的人罢了(3)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长久待在这里呢? 解析:
【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5.【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6.【小题1】A让:责备。
【小题1】BA项前句是伍员的忠言直谏,后句是吴王的使者公孙雄向越王求和的话;C项前句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谗言说的话,后句是范蠡的忠言直谏;D项前句是伍员失信于吴王以后所说的话,是对吴国前途的一种预测,并非谏言;后句是范蠡在越王犹豫时所说的话,是犯颜直谏。
【小题1】B吴王并非自始至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小题1】(1)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2)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子齐国的高张和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空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第二篇: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0)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0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找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A.则人谁肯固矣 坚守,固守 B.其必济 成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一起 D.侃率之以乘城 攻打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答案】 1.D 2.B
3.(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3)略 【解析】略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
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着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部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6分)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宴婴乃荐田穰苴 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 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只闾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 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 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 则忘其亲,援椎桴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 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固境而引兵归。4.用斜线“/”为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5.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比其羸弱者
6.将下列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庾信曰落 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梁简文 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 愈於蓝矣
【答案】
4.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5.最体贴(关照)那些老弱的人。
6.三者(三人的诗句)虽然都有效仿,但后者又优于前者了。【解析】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取材于《晏子春秋》)【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 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 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 逮:及,达到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君之赐也厚矣 .B.圣王见贤以乐贤 .C.善哉!子其祝我 .D.使君之年长于胡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A.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B. 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使君无得罪于民。C. 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D.”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公曰“寡人固也。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臣子拿国君所赐的丰厚财物施惠于百姓,是越权行为,表现了忠正之臣对国君权威的维护。
B.晏子认为管仲接受封赏是智者的千虑一失,而自己面对封赏赐“再拜而不敢受”,正是愚人的千虑一得。
C.齐景公目睹一位背着柴草的长者面有饥色,心生怜悯,命令官吏供养此人,充分说明他深明治国之本。
D.景公认为,百姓可能在君王那里获罪,而君王不可能在百姓那里获罪,后经晏子劝谏,才终有所悟。
【答案】 7.B 8.A 9.D 10.C 【解析】
7.退,与上文的“进”(入朝)相对,应解释为“退朝,在朝堂外”。
8.两个“也”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C项第一个“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的”。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9.略
10.齐景公只是有同情心,并非深明治国之本,他是在晏子的劝导之下才“推恩”,做出了符合治国之本的事情。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来到,(晏子)把食物分给使臣吃,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唉!晏子的家贫得像这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市租(此处指税收权),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了。多次送来,最终(晏子)行再拜礼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凭借你的赏赐,恩泽(已经)遍及三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散发给百姓,那是臣子代替君王做人民的君王,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不散发给百姓,那是用筐箧收藏财富,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王的赏赐,在朝外得罪士人,自己死后财物变为别人所有,这是替管家收藏财物,聪明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十块粗布、一种食物(供穿衣咆饭),心中满足,可以免除忧患了。”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王桓公用登记的500社(25户为一社)人口、土地封赏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推辞不受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收获。想来,管仲这一次失误,却是我的一次收获吧?所以行再拜礼辞谢而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景公在寿宫游览,见到一个年老背柴的人,面有饥色。景公同情这个人,叹息着说:“叫官吏把他养起来!”晏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为贤能的人高兴而替没出息的人哀伤,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是治国的根本啊。
“景公笑了,面有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为他高兴,见到没出息的人就替他哀伤。现在请让我替老弱得不到抚养的人、鳏寡没有家室的人请求,经过评议供养他们。”景公说:“好吧。”于是老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寡的人有了家室。
景公到麦丘游览,问麦丘的封人(管理疆界的属官):“年纪多大了?”回答说:“我85岁了。”景公说:“高寿啊!为我祝祷吧。”封人说:“让您的年寿比先君胡公还长,对国与家都合宜。”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 “让您的后代,寿数都像小臣我的年龄一样。”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让您不要在老百姓那里获罪。”景公说:“确有鄙贱百姓在君王那里获罪,这样说还行,哪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呢?”晏子劝谏说:“君王您错啦!(确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那(与君王)疏远的人有罪,(与君王)亲近的人惩治他,卑贱的人有罪,高贵的人惩治他;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谁来惩治他呢?我斗胆问:桀纣,是(诸侯)国君诛杀的呢,还是老百姓诛杀的呢?”景公说:“我固陋啦。”于是把麦丘赏赐给封人作为采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 “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
1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3分)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
B.诸将效首虏 .
效:呈献
顾:只是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连:统率 .
()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3分)
译文: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4分)
译文: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3分)
译文:
【答案】 11.A 12.C
13.B 14.(1)韩信就下令军中不要杀广武君,有能够活捉(他)的人悬赏千金。(2)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3)都本原于平常的学问,并不是用危险的事来尝试。【解析】
11.3分。树起
12.3分。②鼓舞士气,也表现了韩信 的自信;⑤表现韩信对广武君 的尊重;⑥解释背水一战的原因。13.3分。“阳奉阴违”错。
14.(1)3分,“毋”、“购”各1分,语言通顺1分。(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3)3分,“本”、“以危事尝试者”各1分,语言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予能急人之圆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
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日:“吾臣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俗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予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鹈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予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予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1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两端:两头,指两可之势。..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生:单独生存。..C.今有难,无他端,丽欲赴秦军 他端:别的办法。..D.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资:出钱悬赏。.
()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磬夫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C.吾攻赵旦暮且下/且公予纵轻胜,弃之降秦 ..D.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7.下列句子分别为四组,最能表现魏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①公子患之,数清魏王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复弓|车还闽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圈”豹品格。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阉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答案】 15.D 16.B 17.A 18.B
【解析】
15.资:储蓄,积蓄 16.略 17.略 18.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
1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寒疾,不可以风 风:吹风,受风 .B.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C.今天下地丑德齐 丑:相等 .D.吾何慊乎哉 慊:不足,少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①岂谓是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21.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孟子的治国主张的一项是()①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② 辅世长民莫如德 ③ 欲有谋焉;则就之
④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⑤ 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⑥ 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22.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23.把文言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4分)
译:
(2)辅世长民莫如德(2分)
译:
(3)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4分)
译:
【答案】 19.B 20.D 21.B 22.B 23.
(1)(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2)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或不用辛劳)就统一了天下(或称王了)。【解析】
19.齿:年龄
20.A①兼词 ②代词 B①表顺接 ②表修饰 C①所用 ②表原因 D通“欤”。21.①是景子的言论⑤说的是当今的君王的普遍行为。22.“是治理国家的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言及。23.(1)4分,得分点:“是”“何足”“则”“乎”各1分。(2)“辅世长民”“如”各1分。(3)“于”“焉”(兼词)“臣”(意动)“王”。名词动用各1分。
【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说:“我本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让我见见您吗?”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询问病情,医生也了。孟仲子应付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
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第三篇:武汉历史事件
武昌建城于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初名夏口,其军事地位一直受到重视。南朝刘宋时,为了削弱荆州的地方势力置郢州,治所夏口,因此当时的夏口又称为郢州。隋炀帝依照秦朝郡县两级制办法,规划地方行政,夏口为江夏郡和江夏县的治所。唐朝将郡改为州,江夏郡更名为鄂州,至此夏口就有了鄂州的称谓。此时的鄂州与荆州、襄州合为荆楚大地的三重镇,有“三郡之于楚,如鼎足然”的说法。“安史之乱”后,随着江汉运路的兴起鄂州地位更加突出,唐政府随于代宗(763-779)时置鄂岳观察使驻节鄂州,不久又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鄂州成为唐朝后期的48个藩镇之一。南宋初年鄂州成为中部抗金战场的大本营。抗金名将岳飞坐镇鄂州7年之久,从这里出兵4次北伐,3次驰援两淮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满江红》这首著名词作就是岳飞在第一次北伐后回师鄂州写成的。南宋末年(1259年),蒙古军队统帅忽必烈率军围攻鄂州。鄂州军民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鄂州保卫战,赢得了守城的胜利。
元朝初年鄂州被提升为鄂州路,不久又更名为武昌路,并取代江陵,成为湖广行中书省省会地,为省会名城。武昌这一名称也正式确定了下来。
明朝将武昌路更名为武昌府,夏口既是省城和武昌府治的所在地,还是楚王朱桢的就藩地。清朝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省,武昌府作为省城不仅为湖北巡抚驻地,还是湖广总督驻地。公元1911年10月10日夜,爆发了震今中外的“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正是一举攻占湖广总督署,从而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武汉。12月,设武昌市。1927年1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合组为京兆区,称“武汉”,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三镇合为一市,定名武汉市,为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6月,武汉市改为省辖市,为湖北省省会。经过50多年发展,武汉市成为辖地84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市区人口400多万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
【武丁南征】
商朝在迁殷前后国势衰微,南方荆楚诸部呈现出强烈的离心倾向。武丁(殷高宗)时国力复兴,遂于公元前13世纪末出兵南征。兵锋及于汉水、氵员水、滠水之间,今武汉市江北辖境包括黄陂、新洲,均为武丁大军用兵之地,使荆楚各部重新归附。【楚灵王镇夏】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联合12位诸侯,发动吴楚之战。为就近指挥楚军作战,楚灵王从郢都移镇夏?。夏?指汉水入江处,即后来所称夏口。公元前537年,?射率繁扬之师,在夏?与楚灵王会合,后在安徽的鹊岸击败吴军,结束了这场持续3年的战争。
【吴军破酭月城】
东汉末年,武汉成为孙权和刘表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为防御吴军进犯荆州,刘表令其江夏太守黄祖将郡治移至石阳(在今汉口北郊),以重兵驻龟山北侧的酭月城,扼守长降馈:航ò彩?208)春,吴军前部大都督周瑜以水军击败黄祖,攻破酭月城,将其夷为废墟。然后乘胜追击,斩黄祖,俘虏数万人。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深秋率兵20万,号称80万南下。刘备被迫从樊城逃至夏口(汉水入江处),继而渡江至沙羡县(治所在今金口)东北今青山一带,派诸葛亮劝说孙权出兵。双方组成联军5万,迎击曹军。曹军顺汉水而下,渡江至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赤矶山,一说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因将士不服水土,疫病流行,又不习水战,初战即被联军打败,大火延及岸上营帐,曹军纷乱,联军遂乘势大败曹军。此战后孙权取得荆州大部,刘备则占据武陵、长沙等四郡,后又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筑夏口城】
赤壁之战后,孙权自建业(今南京市)移治于鄂(今鄂州市),改鄂县名武昌,设武昌郡。沙羡县(治金口)境内的江夏山(一名黄鹄山,今蛇山)为拱卫其上游的形胜之地,因此,孙权便于黄武二年(223)派人在山上近江处筑城。此城周围二三里,因隔江面对夏水(汉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城依山负险,居高临下,孙权多以宗室率军镇守,军事地位十分显要。此城为武汉市区内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城。
【张昌起义】
西晋惠帝时期,税役繁重,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发动就食于江夏的流民起义,立国号“汉”,建元神凤。江汉一带人民纷起响应,旬月间众至3万,攻州夺郡,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江夏、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长沙等郡。晋平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和南阳、武昌等五郡太守相继被斩。占据了荆、江、扬、徐、豫五州大部分地区。同年秋,义军与晋将陶侃作战失利,起义失败。
【牛僧孺治鄂】
唐中叶,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成为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地位日显重要。宝历元年(825),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其间,他奏请废沔州,并汉阳、汉川于鄂州,开始将汉阳、江夏纳入同一行政区。江夏县原为土城,牛僧孺分期将其建为砖城,使之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宏大,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岳飞驻节鄂州抗金】
宋于绍兴三年(1133)收复襄、邓等失地后,高宗加授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侯,屯兵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绍兴十年(1140),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岳飞自鄂率宋军主力北上迎敌,连克洛阳、郑州等地,逼近开封,但此时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一天发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回师,次年即被冤杀。在鄂州期间,他写成千古名词《满江红》,表达了他誓死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武昌蛇山建有岳飞亭。
【徐寿辉汉阳建都】
徐寿辉率众在蕲水(今浠水县)起义,被拥立为帝,建国号“天完”。次年正月义军攻克汉阳和江夏(今武昌),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义军将领倪文俊迎徐寿辉至汉阳,在凤凰山下修建宫殿,定为“天完国”都城,在此指挥红巾军与元军作战,达5年之久。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迎徐寿辉到江州(今九江),次年将徐杀害,天完国遂被“大汉”取代。
【汉水入江口改道】
汉水在古代又名夏水、沔水,其中、下游河道屡屡变迁,下端则与湖泽相连,入江口便不止一处。遇洪汛更是蔓分多口入江。先秦时期其下游与氵员水、酳水联为一体,主河道自夏?入江,其地在今汉口北郊谌家矶至沙口之间。后主河道南移,入江口亦移至大别山(又名翼际山、鲁山,即今龟山)以南。故鲁山城后得名“汉阳”。明中叶长江进入丰水期,汉江来水大增。尤其成化初年,汉水下游连年大水,终在今汉阳以西排沙口、郭师口之间溃决,径直向东形成一新河道。汉水主流遂改由大别山以北入江。后在汉水、长江和与汉水相连的湖泽之间,渐渐兴起汉口镇,形成“三镇鼎立”格局。【汉口设置巡检司】
汉水改从龟山北入江后,汉口便成为长江、汉水航道的交汇点。其北侧沿岸成为避风良港,不久就发展为繁华的港埠。岸上货栈商铺与日俱增,渐渐形成商贾云集的市镇。正德元年(1506),明廷定汉口为漕粮交兑口岸,使之商市更盛,人口日增。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汉口已有居民1400户,其商税成为汉阳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汉阳县遂在此设巡检司,管理居民、商税等事务。汉口开始有了行政管理机构,并成为一个与农业分离的特别行政区域,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地之一。
【张献忠火烧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江夏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先后建成宫殿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800余间,其城高近10米,壮丽不亚皇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城,缚楚王朱华奎沉入江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改江夏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
【林则徐武汉禁烟】
清道光十七年(1837)四月,林则徐到武昌接任湖广总督。时鸦片流毒全国,林则徐痛感烟毒危害,决心试行禁烟。经一年调查、谋划,他制定了收缴烟具、劝令自新、禁止开馆兴贩、设立禁烟公所等六项措施,率先在武汉三镇及湖北、湖南各地实行禁烟。先后在武汉查缴烟土约15000两,在两湖地区收缴烟土、烟膏4万多两,烟枪上万支。他两度亲率属下全体官员查验收缴的烟土、烟具,尽数予以焚毁,并将其灰烬抛入江中,以示禁烟决心。由于两湖禁烟成效卓著,林则徐被道光皇帝连续召见8次,为他嗣后赴广州禁烟打下了基础,是广州禁烟的先声。
【太平军攻克武汉】
清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太平军水陆并进,于二十二日和二十九日相继占领汉阳和汉口。杨秀清在汉口江西会馆设东王府,指挥围攻武昌。太平军在武昌和汉阳之间架起两座浮桥,从江上发起进攻,与陆上部队配合,于次年一月十二日攻克了武昌城。这是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省城。在进据武昌期间,太平天国在蛇山上建造望楼,创造了“守险不守陴”的城市守御战术,并完善了男馆、女馆、圣库制度,为管理大城市积累了经验。同时,大规模地扩军,使太平天国的人口增至50余万。【汉口开埠】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1858年12月,英国侵略军头目额尔金率4艘军舰闯入武汉江面,为强开商埠收集资料。1861年春,英国派参赞巴夏礼和侵华舰队司令何伯再次率舰队到武汉,实施开埠。巴夏礼据《北京条约》与湖广总督官文签订了《汉口租界条约》,在汉口濒临长江地带(今江汉路至合作路)圈划了30.53公顷土地作为英租界,确定英国即行在租界内建立领事馆。至此,汉口便正式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
【张之洞督鄂】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自粤调任湖广总督,到1906年共督鄂17年。其间他系统阐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大兴洋务,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纱、织布、制麻、缫丝等四局,促进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倡导改革教育,先后兴办了两湖书院、文普通学堂、武普通学堂、方言学堂、两湖总师范等数十所新式教育机构,并选派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编练新军,在鄂形成一镇一协近代新型军队。为武汉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庚子自立军起义】
戊戌变法失败后,唐才常等维新派决心以武力推行新政。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唐才常与林圭在武汉组织自立会。继而以“勤王”相号召,在长江沿岸联络会党和清军,组成自立军七军。其前军由秦力山、吴禄贞统领,驻安徽大通;后军由田邦璇统领,驻安徽安庆;左军由陈犹龙统领,驻湖南常德;右军由沈荩统领,驻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城区)。自立军总机关设在汉口,由林圭、傅慈祥统中军集结于武汉。另设总会亲军和先锋营,由唐才常直接指挥。总兵力2万人,联络共同举义的会党达10余万。同年8月9日,秦力山率先在大通发难,奋战7日而败。8月12日,张之洞在英国领事馆协助下捣毁了设在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被捕,旋遭杀害。随后清政府在各地大肆搜捕自立军,千余人被杀,起义归于失败。
【武昌起义】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爆发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满清王朝在武汉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建立了多种革命团体。1911年9月初,清政府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人民起义,使武汉出现了发动起义的良好时机。9月14日,湖北两个最大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联合成立起义总指挥部,决定举行起义。10月9日早晨,不幸发生了政治筹备处机关炸弹失慎爆炸事故,起义的文告、名册、印信等被湖广总督瑞澄获得。瑞澄即于当日捣毁了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并拟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在此危急时刻,革命团体的基层骨干暗中联络,决定立即举义。10日夜,革命党人在新军工程营鸣枪发难后率各营新军相继起义。起义军在吴兆麟、蔡济民等人指挥下攻占了总督府及湖北藩、臬各衙署。瑞澄仓皇逃上停泊在江边的楚豫舰,清军统制张彪亦弃城而去。11日晨,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其时蒋翊武、孙武等领导人不知去向,群龙无首的起义军于是推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告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为掀起这次民主革命高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又称“辛亥首义”。
【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武汉传播,不久形成了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秋,刘伯垂、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选举包惠僧为负责人,机关设在武昌多公祠5号。不久,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李书渠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在武昌各学校发展进步学生加入团组织。1920年11月7日,在武汉中学举行了第一次团员大会,共有18名团员参加会议。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由包惠僧担任第一任团的书记。1922年4月,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代表赴广州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蓬勃高涨,各行业工人纷纷成立革命团体。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沿线16个工人俱乐部的代表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和破坏。为抗议军阀的暴行,总工会秘密迁到汉口江岸,组织总同盟罢工。2月4日罢工开始,京汉铁路2万名工人全体加入罢工行列,使这条交通大动脉立即陷于瘫痪,给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月7日,曹锟、吴佩孚调动大批军警,分别在汉口、长辛店和郑州对罢工工人实行血腥镇压,仅江岸就有40余人死难,数百人受伤,造成二七惨案。罢工坚持到9日结束。武汉现保留着多处罢工遗迹。
【武汉会战】
1938年5月19日日寇侵占徐州后,又调集13个半主力师团和其他兵力共30余万,在空军和海军配合下,沿大别山脉和长江两岸,分别从正面和侧翼向武汉进犯。为了阻滞日军继续西进,国民党也调动了第一、三、五、九战区和武汉卫戍部队的上百万兵力,组织保卫大武汉战役(称“武汉会战”)。
6、7月间,武汉东部重镇安庆、九江相继失守,10月下旬,邻近武汉的鄂城(今鄂州市)、黄冈、黄陂诸城又被日军占领。中国军队在战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尤其是中苏空军以少胜多,取得击落敌机数十架、击沉敌舰船数十艘的战绩。10月25~27日,武汉三镇沦陷。
【中山舰金口遇难】
1938年10月下旬,日寇分别从东、北两面进逼武汉近郊,国民党党政机关、大批工厂企业和人员纷纷撤离武汉,向鄂西和四川转移。国民党海军担负长江巡防及掩护撤退的任务。10月24日,国民党海军名舰中山舰在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附近长江水面巡防时,与6架日机遭遇。日机轮番俯冲,向中山舰疯狂地扫射和轰炸。舰长萨师俊率全体将士英勇抗击,击落敌机两架,但终因受创过重而沉没,战舰上有25名官兵壮烈殉国。中山舰初名永丰舰,系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造船厂定购的炮舰。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每小时13.5海里。于1913年编入中国海军第一舰队服役,满员编制138人。1917年7月在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定叛乱,居留舰上50余日。1925年4月13日,为纪念孙中山,永丰舰改名中山舰。1926年蒋介石曾利用中山舰制造了排斥共产党人的三二O事件。鉴于中山舰的重大历史价值,湖北省文物部门经过多年努力,于1996年将其打捞出水,经过修理后在金口建立中山舰陈列馆。
【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5月,白崇禧的华中防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全线动摇,开始溃退。15日,国民党十九兵团司令张轸在金口起义;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武汉。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首任市长吴德峰。
【1954年特大洪水】
1954年5~7月,武汉地区连降暴雨,降雨量达到1394.2毫米,比常年同期多一倍半。武汉关水位7月18日超过1931年28.28米的最高水位,8月18日15时,达到29.73米。在此紧急关头,中共中央紧急指示:“竭尽全力,抢救危关”,并指定政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专门负责领导武汉防汛工作,王任重任防汛总指挥,张平化等任副总指挥,动员全市人民投入防汛抢险。从6月30日至9月3日,全市为加固堤防共组织了28.9万多人,挖填土方327万余立方米,片石28万立方米,终于战胜此次特大洪水,确保了武汉市的安全。1969年武汉市在汉口滨江公园内修建了防洪纪念碑。武汉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 【叶调元诗戏铁公鸡】
叶调元,又名苕园,字鼎三,浙江余姚人。清道光年间,他曾长期寓居汉口,写了一本反映 汉口风俗民情、脍炙人口的《汉口竹枝词》,因而在当时的汉口颇有名气。一日,花楼街有 一个靠做投机生意和放高利贷发家的田姓财主做50大寿,为附庸风雅,锦上添花,乃特请叶 调元赴宴。叶调元久闻田财主家财丰厚,但为人却非常刻薄吝啬,人称“铁公鸡”。便决定 就此机会捉弄他一下,出出他的丑,乃欣然赴宴。这天,田财主家宾客如云,热闹非凡,但 宴席上的每道荤菜都只是在盘子上面薄薄地铺上一层,底下则全是垫的白菜、萝卜。酒过三 巡,田财主高声道:“敝人小寿,各位大驾光临,不胜荣幸。为让后人分享今日之盛会喜情,烦请叶先生赋诗助兴……”话没说完,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已摆到叶调元面前。叶见此 也不推辞,提笔便写:
题田大财主五十寿辰喜筵
薄薄切来浅浅铺,厨房娘子费功夫;
客人不敢开窗看,惟恐风吹入东湖。
众人一看,无不捧腹叫绝。
【蝴蝶面趣闻】
清光绪年间,洪山附近一家小面馆,招牌本来叫“悦来店”。因为当垆的是一位漂亮姑娘,人们又称其为“美人店”。到后来,人们只知道美人店,悦来店的招牌倒给淡忘了。美人 店出售一种蝴蝶面,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其经营方式也与众不同,一年只做五个月的生意,红菜薹上市开业,红菜薹罢园就歇业。开业期间,也只限清晨营业,一位顾客只供应一碗。营业时间以一炷香为度,香点完了立即挂牌“明日请早”。
有一年,住在司门口的一位富家公子慕名而来,但接连两次都因为去晚了而吃了闭门羹。第三次他天不亮就去了,总算如愿以偿,觉得这蝴蝶面果然名不虚传,味道鲜美。从此他每日 必到,成为美人店的常客。几个月下来,公子渐渐爱上美人店当垆的姑娘,遂请人说合,愿娶其为妻。姑娘看他为区区一碗面,不辞辛苦,每日必到,的确是情真意挚,便答应了这门 亲事。结婚后不久,即到了红菜薹上市之时,正月初四,循例该开业了,但他们不但没有开 业,反而在门上贴出一张启事:“自即日起,永远歇业。”过了几天,有好事者在启事旁贴 了一张花笺,上面仿唐人崔护“人面桃花”诗意并和其韵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羹汤相映红,玉人不知何处去,空令食客怅春风。”公子看后知其意,乃和新婚妻子商 量,办了几桌酒席,招待往日之老顾客,表示歉意,并当场公布了蝴蝶面的制作方法。
原来这蝴蝶面的制法是:以鸡汁调精粉,擀成如纸薄片,用铜制模型按压成蝴蝶状,蝴蝶翅 膀上还缀有星星点点的山楂片碎末,再加上细如发丝的青梅丝,红、绿、白三色相映,简直 就像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面汤也有讲究:选用宝通寺一带出产的红菜薹,掐去其尖,以余 下部分榨汁;配以火腿、银鱼、香菇等;佐以甘洌清澈的白龙泉水,放在以糠壳为燃料的文火上煨,三沸后滤去其配料,留汤备用。顾客登门时,先热汤,再下面片,起锅前投入少许 菜薹尖。这样做成的蝴蝶面,色、香、味俱佳。
这些诀窍公布后,虽有人如法炮制,并在原址营业,但生意总不及以前美人店的好。考其原因,除了技术火候不到家以外,还因为后来的执业者都是些五短三粗的黑汉子,哪有那秀色 可餐的漂亮姑娘吸引人呢?
【龟山蛇山的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大禹承父遗志,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率领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导河,劳动号子 声震云霄,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深为感动,派龟、蛇二将下凡帮助治水。大禹非常高兴,便叫蛇做开路先锋。蛇领命后努力向前,所过之处立刻出现一条大江。由于蛇走起路来弯弯 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龟则紧跟在蛇后面,背上驮着神土,让大禹及时将神土撒下筑成长堤。当长江开到汉水口时,龟蛇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了,龟就趴在汉阳,蛇就躺在武昌,龟蛇隔江相望,化成龟、蛇二山,护佑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完)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掌故类
历代小品笔记之宫廷掌故
敬德不谄
太宗察佞
太宗怀鹞
三镜自照
宁妒而死
富不易妻
起居注
武则天读檄
任人如市瓜
安禄山拜杨妃
自有史官书之
晏元献诚笃
曹彬攻太原而不取
真宗恶人奔竞
陈执中不欺主
唐高祖与盗贼
宣宗强记默识
韩休为相
宋太祖以诚收吴越
意不在马
悍妇之肉
好尚应当慎重
成大事者不规小利
太祖视事
戒 将
富贵不可骄侈
不可不治恃势骄恣
明成祖问讲官
马皇后不服药
请教讲官
自有决断
何不食肉糜
宋太祖挨训
尽职自守
阉权日重
太宗取士
高宗好养鹁鸽
清太宗伐明
宠 遇
审几遵养
太祖躬行节俭
世宗恭俭慎微
防微杜渐
清风不识字
布库之戏
敬德不谄
〔唐〕张 鷟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德唯唯。明日对仗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于地,奋衣入。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朝野佥载》
太宗察佞
〔唐〕刘 餗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隋唐嘉话》
太宗怀鹞
〔唐〕刘 餗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隋唐嘉话》
三镜自照
〔唐〕刘 餗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隋唐嘉话》
宁妒而死
〔唐〕刘 餗
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迥。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鸠。”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隋唐嘉话》
富不易妻
〔唐〕刘 餗
太宗谓尉迟公曰:“朕将嫁女与卿,称意否?”敬德谢曰:“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叩头固让。帝嘉而止之。
--《隋唐嘉话》
起 居 注
〔唐〕刘 肃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裁笔,君举必记。”
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大唐新语》
武则天读檄
〔唐〕段成式
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酉阳杂俎》
任人如市瓜
卫国公夫人红拂
〔五代〕王仁裕
玄宗燕诸学士于便殿,顾谓李白曰:“朕与天后任人如何?”白曰:“天后任人,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取其肥大者;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明皇笑曰:“学士过有所饰。”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拜杨妃
〔宋〕李昉等
玄宗幸爱安禄山,呼禄山为子。尝于便殿与杨妃同宴坐,禄山每就见,不拜玄宗而拜杨妃。因顾问曰:“此胡不拜我而拜妃子,意何在也?”禄山对云:“臣胡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笑而舍之。
禄山丰肥大腹,帝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乃尔!”禄山应声对曰:“臣腹中更无他物,唯赤心耳!”以其言诚,而益亲善之。
--《太平广记》
自有史官书之
〔宋〕司马光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
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涑水纪闻》
晏元献诚笃
〔宋〕沈 括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喻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梦溪笔谈》
曹彬攻太原而不取
〔宋〕王 巩
曹彬、潘美伐太原将下,曹麾兵少却,潘力争进兵,曹终不许。既归至京,潘询曹何故退兵不进,曹徐语曰:“上尝亲征不能下,下之则吾辈速死。”既入对,太祖诘之,曹曰:“陛下神武圣智,且不能下,臣等安能必取?”帝颔之而已。
--《随手杂录》
真宗恶人奔竞
〔宋〕王辟之
真宗尝谕宰臣一外补郎官,称其才行甚美,俟罢郡还朝,与除监司。及还,帝又语及之。执政拟奏,将以次日上之,晚归里第,其人来谒。明日,只以名荐奏,上默然不许。察所以,乃知已为伺察密报矣。终真宗朝,其人不复进用。真宗恶人奔竞如此。
--《渑水燕谈录》
陈执中不欺主
〔宋〕吴处厚
世传,陈执中作相,有婿求差遣,执中曰:“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竟不与。故仁宗朝,谏官累言执中不学无术,非宰相器,而仁宗注意愈坚。其后,谏官面论其非曰:“陛下所以眷执中不替者,得非以执中尝于先朝,乞立陛下为太子耶?且先帝止二子,而周王已薨,立嗣非陛下而谁?执中何足贵。”仁宗曰:“非为是,但执中不欺朕耳。”
然则有臣事主,宜以不欺为先。
--《青箱杂记》
唐高祖与盗贼
〔宋〕王 谠
高祖时,严甘罗,武功人。剽劫,为吏所拘。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上曰:“吾为汝君,使汝穷之,吾之罪也。”赦之。
--《唐语林》
宣宗强记默识
〔宋〕王 谠
宣宗强记默识,宫中厕役之贱及备扫者数十百辈,一见辄记其姓字。或将有所指念,必曰:“召某人令措某事。”无一差误者,宦官宫婢以为神。簿书刑狱卒吏姓名,纷杂交至,经览多所记忆。
--《唐语林》
韩休为相
〔宋〕葛 洪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卫国公夫人红拂
--《涉史随笔》
宋太祖以诚收吴越
〔宋〕叶梦得
吴越钱俶初来朝,将归,朝臣上疏请留勿遣者数十人。太祖皆不纳,曰:“无虑。俶若不欲归我,必不肯来,放去适可结其心。”
及俶辞,力陈愿奉藩之意。太祖曰:“尽我一世,尽你一世。”仍出御封一匣付之,曰:“到国开视,道中勿发也。”俶载之而归,日焚香拜之。既至钱塘,发视,乃群臣请留章疏。俶览之泣下曰:“官家独许我归,我何可负恩?”及太宗即位,以尽“一世”之言,遂谋纳土。
--《石林燕语》
意不在马
〔宋〕洪 迈
汉上官桀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
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其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衔之,遂坐以他事弃世。二人者其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容斋随笔》
悍妇之肉
〔明〕王文禄
圣祖悯常开平遇春无嗣,赐二宫女。妻悍不敢御。晨起,捧水盂盥栉。开平曰:“好白手!”遂入朝去矣。至回,内出一红合,启之,乃断宫女手也。开平惊忧,后入朝,仪度错愕。圣祖问之,不敢对。再三诘曰:“面目非昔,岂谋朕耶?”开平惧,尽吐其实,且叩头曰:“圣上怜臣,赐二宫女,恩莫大也;今若此,有孤圣恩,万死莫赎,故连日惊忧。”圣祖大笑曰:“再赐何妨。且入宫饮酒解忧。”外命力士肢解其妻,分赐功臣,上写曰:“悍妇之肉。”开平回,不见其妻,惊成癫痫。
--《龙兴慈记》
好尚应当慎生重
〔明〕余继登
太祖尝谓侍臣曰:“人君不能无好尚,要当慎之。盖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好术则游谈者进,好谀则巧佞者进。夫偏于所好者,鲜有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好术不如好信,好谀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其正,未有不乱,所以不可不慎也。”
--《典故纪闻》
成大事者不规小利
〔明〕余继登
太祖克采石,诸将见粮畜,各欲资取而归。因令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诸军惊问故,太祖曰:“成大事者不规小利,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各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大事去矣。”于是率诸军进取太平。
--《典故纪闻》
太祖视事
〔明〕余继登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典故纪闻》
戒 将
〔明〕余继登
太祖既定金陵,欲发兵取镇江,召诸将徐达等将兵往,戒之曰:“吾自起兵,未尝妄杀,汝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无赦。”诸将顿首受命。及克镇江,城中晏然,民不知兵。
--《典故纪闻》
富贵不可骄侈
〔明〕余继登
太祖见陈友谅镂金床,曰:“此与孟昶七宝尿器何异?”即命毁之。侍臣曰:“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太祖曰:“既富岂可骄?既贵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已之奉乎?其致亡也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典故纪闻》
不可不治恃势骄恣
〔明〕余继登
太祖闻诸功臣家僮仆多有横肆者,召徐达等谕之曰:“尔等从我,起身艰难,虽成此功,非旦夕所致。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
卫国公夫人红拂
--《典故纪闻》
明成祖问讲官
〔明〕余继登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则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才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
也。”
--《典故纪闻》
马皇后不服药
〔明〕郑 瑄
马皇后病剧,不肯服药。上强之,终不肯,曰:“死生有命,虽扁鹊何益?吾服药而不瘳,陛下宁不以爱妾之故而杀此诸医乎?不忍其无罪而就死地也。”上曰:“第服之,纵万一无效,吾当为汝贷之耳。”后终不服药而崩。
--《昨非庵日篡》
请教讲官
〔明〕朱国祯
宋孝宗时,张子韶在讲筵。上尝问曰:“何以见教?”张曰:“臣安敢当见教之语?抑不知陛下临朝对群臣时,如何存心?”上曰:“以至诚。”又曰:“入而对宦官、嫔御如何?”曰:“亦至诚。”又曰:“无所接对静处时,如何?”上迟疑未应。子韶曰:“只这迟疑,已自不可。”上极喜,握其手曰:“卿问得极好。”
--《涌幢小品》
自有决断
〔明〕朱国祯
嘉靖十八年二月,圣驾将南狩。有军人孙堂,由西阙门入,至午门,从御路中桥至奉天门下,登金台坐之。面守门官吏,莫有知者。及天明,堂从上咱叫,方觉,捕之。堂言:“沿途搭盖席殿,累死军民大半,因此我来拦驾。”事闻,下锦衣卫,严刑根究。谓堂实病枉,当以擅入御座者律狡,及诸门役防范不密之罪。报可,而上终不为动,盖内断已久矣。
--《涌幢小品》
何不食肉糜
〔明〕冯梦龙
晋惠帝在华林园,闻蛤蟆声,问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侍中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时天下荒馑,百姓多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古今谭概》
宋太祖挨训
〔明〕冯梦龙
宋太祖将北征,京师喧言军中欲立点检为天子。太祖告家人曰:“外间讻讻如此,将若之何?”太祖姊方在厨,引面杖击太祖,逐之,曰:“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巩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而出。
--《智囊》
尽职自守
〔明〕冯梦龙
王叔文以棋侍太子。尝论政,至宫市之失,太子曰:“寡人方欲谏之。”众皆称赞,叔文独无言。既退,独留叔文,问其故,对曰:“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何以知此?”遂大爱幸。
--《智囊》
卫国公夫人红拂
〔清〕王士祯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章奏进。帝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庵权日重,而帝不之悟。
--《池北偶谈》
太宗取士
〔清〕潘永因
太宗时,亲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赐第一人及第。孙何与李庶几同在场屋,皆有时名。庶几文思敏捷,何苦思迟。会言事者上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因言庶几与举子于饼肆中作赋,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太宗闻之,大怒。是岁殿试,庶几最先进卷,遽叱出之。由是何为第一。
--《宋稗类钞》
高宗好养鹁鸽
〔清〕潘永因
高宗好养鹁鸽,躬自收放。有士人题诗曰:“鹁鸽飞腾绕帝者,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帝书。”高宗闻之,召见士人,即补以官。
--《宋稗类钞》
清太宗伐明
〔清〕昭 梿
天聪已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崇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实受文皇绍也。帝乃因其不备,假科尔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惊,蓟辽总督刘策潜逃。帝率八旗劲旅抵燕,围之匝月,诸将争请攻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因解围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归。
--《啸亭杂录》
宠 遇
〔清〕昭 梿
世宗夙知大臣禄薄不足岁用,故特定中外养廉银两以济其用。其外,岁时尚赏上方珍物无算,以通上下之情。鄂文端公召入时,上特命海司空望为之起第于大市街北,凡器用物具无不备置。
张文和尝小疾,及病痊后,上告近侍曰:“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众争来问安,上笑曰:“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其优待也如此。
陈中丞时夏宦籍滇南,上因其母老,特命云、贵有司置传,送其母至其任所。岳威信公钟琪以边勋置高位,或谤其系岳穆后,欲复宋、金世仇之语,上特封其奏以示岳公。后公出征西域,上特命其子濬送至玉门关以慰之,其体下情若此。故一时将相感上威德,无不效力用命,以成一代郅隆之化也。
--《啸亭杂录》
审几遵养
〔清〕陈康祺
天聪三年,太宗以明国屡背盟誓,亲统大兵征之。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规燕京,驻营城北土城关之东,复移驻南海子,距关厢仅二里。诸贝勒请攻城,太宗谕曰:“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所虑者倘失我一二良将,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圣人智勇天锡,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后矣。
--《郎潜纪闻》
太祖躬行节俭
〔清〕陈康祺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巩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
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
--《郎潜纪闻》
世宗恭俭慎微
〔清〕陈康祺
《澄怀园语》云:“世宗宪皇帝时,廷玉日直内廷,上进膳,当承命侍食。见上于饭颗饼屑,未尝弃置纤毫。每燕见臣工,必以珍惜五谷、暴殄天物为戒。又尝语廷玉曰:朕在藩邸时,与人同行,从不以足履其头影,亦从不践踏虫蚁。”圣人之恭俭仁慈,谨小慎微如是。
--《郎潜纪闻》
防微杜渐
〔清〕陈康祺
文和尚名果,字园公,衡山先生之后。圣祖南巡适见之,命入京师,居玉泉精舍,宠眷殊厚。和尚一日携其孙见上,问何事来此。和尚奏曰:“来此应举。”上曰:“应举即不应来见。”圣主防微杜渐,安可以非分希望恩泽耶。
--《郎潜纪闻》
清风不识字
〔清〕徐 珂
世宗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钞》
布库之戏
〔近〕易宗夔
清圣祖登极,甫八龄。时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帝日选小奄之强有力者,令习布库以为戏。布库满语,赌力也。拜入奏事,亦不之避。拜更以帝弱而好弄,心益坦然。一日,拜入内,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奄立执拜。遂伏诛。
--《新世说》
第五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一、要把握人物的名、字、号
人物传记类的开头几乎是一种公式化的开头,如2004年选的许逖传:(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2008年选的白居易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2010年选的胡叟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2011年选的张文瓘传: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都简略地介绍人物的字和哪里人,特别是单个的字,在下文中常常会出现,因此你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如果是断章取义就会出现翻译的错误,所以一开始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就要留心人物的字,这对考查时出现在翻译的句子里是很有用的。
如2009福建卷考的是《张自新传》,其中有要求翻译的句子: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如果你注意到人物传记的开头: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就很清楚句中的“鸿”是张自新的原名,翻译成: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如果不仔细阅读,翻译的时候就容易望文生义了。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一般由意义上的联系。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代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二、要熟悉官职变动常用的词语。
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中,往往会写主人公一生的身世沉浮,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官职的变动的词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是有助于阅读和理解的。
2008年浙江卷中考了白居易传,在实词的解释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13.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14.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15.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如果你熟悉人物传记中官职的变动,你会很快判断出“致仕”的意思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变动有:
(1)表授予官职的:除(任命、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授(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等;
(2)表罢免官职的:罢(免去、解除官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等;
(3)表提升官职的有:擢(在原关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加(加封)、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等;
(4)表降低官职的:谪(因罪降职或流放)、贬(降职)、左迁(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废(废黜)、黜(贬退)等;
(5)表官职调动的: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变换官职)、出(京官外调)、转(调动官职)等;
(6)表辞去官职的:悬车(辞职居家)、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等。
三、要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综合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中,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够把握住人物在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功绩,因为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时间前后倒置”的命题陷阱。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作者记载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内容要点,概括文本的中心。当然,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还应该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把握基本的特殊句式,这跟阅读所有的文言文是一致的。从以上三方面去阅读传记类文言文,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
【北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使酒:因酒使性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过岐亭,适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好饮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们骑着马讨论起用兵方略及古今成败之事,以一代豪侠自居。
B.方山子世代有功勋,河北地方有田庄,每年可以得丝绸上千匹,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乐,可是精神上受到了打击,终于成了一名隐士。
C.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D.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突出表现了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河 北 有 田 岁 得 帛 千 匹 亦 足 以 富 乐 皆 弃 不 取 独 来 穷 山 中 此 岂 无 得 而 然 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德传
【北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复恤矣
恤:体恤
B.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辄:每每、总是 C.德自分死矣
分:料想、意料 D.乃使为自告者
自告:自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候者所执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世之君子皆有所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生活。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但是他对大自然非常热爱。
B.孟德得了十多次,出现过呕吐、痢疾、腹胀、胸懑,但是都治愈了,几个月以后,就像吃这些如吃五谷的平民一样健康平安。
C.后来孟德来到商州,被哨兵抓住,差点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看他是个有道之人,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众人却感觉到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德 具 道 本 末 乃 使 为 自 告 者 置 之 秦 州 张 安 道 适 知 秦 州 德 称 病 得 除 兵 籍 为 民 至 今 往 来 诸 山 中 亦 无 他 异 能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2)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参考答案】
(一)1.C.矍然:惊视的样子2.D.助词,的(A.代词,他/语气词,还是,还要B.代词,他/兼词,于此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地)3.B.“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无中生有4.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1)(等到他)长大后,一改以前的兴趣而发愤读书,想以此做一番大事业,但始终不得志,(2)我听说光州和黄州地方有很多才能特异的人,常常假装颠狂来污辱自己,人家不能够看见他们。
(二)1.A.恤:忧虑
2。A介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被/动词,是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A“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错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4。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5。(1)只管向山的深处去。他的饼已经吃完了,(于是)采草根和树的果实来吃。(2)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