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法学引证体例(最新)
《中外法学》引证体例
一、中文引证体例
(一)一般规定
1.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2.注文中的信息顺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卷次。
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5.页码径用“页N”或“页N—N”字样。
6.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7.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
8.正文中引文超过150字者,应缩排并变换字体排版。9.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10.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1.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12.原则上不引用未公开出版物及网上资料。
13.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二)范例 1.著作:(1)朱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55。再次引用,如中间无间隔:同上注,页65。中间有间隔:朱苏力,见前注[1],页78-80。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加”。2.论文:(2)陈瑞华:“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法理学分析”,《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3.文集:(3)白建军:“犯罪定义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刑法学”,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28。
4.译作:(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页282。
5.报纸类:(5)姜明安:“多些民主形式,少些形式民主”,载《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第14版。
6.港台类:(6)胡鸿烈、钟期荣:《香港的婚姻与继承法》,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57年版,页115。
二、英文引证体例
1.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卷册号、期刊名称、页码、年份(例如:Richard A.Posner, “The Decline of Law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1962-1987”, 100 Harvard Law Review, 761(1987))
论文所在的期刊名不要用简写。2.专著或教科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bert J.Sampson, John H.Laub, Crime in the Mak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9.)3.文集:作者、论文题目、编者或者编辑机构、文集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例如:Michel Foucault, “What is an Author”, in Donald F.Bouchard ed.,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13-118.)
4.法典与判例:请参考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Eighteenth Edition.5.见前注:例如,Malcolm M.Feeley, supra note 4;同前注:例如,Ibid., at 312.“supra”、“ibid”若位于句首,则首字母大写;否则,小写。
三、德文引证体例
1.教科书: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份、章名、边码或页码(例如:Jescheck/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emeinerTeil, 5.Aufl., 1996, §6, Rdn.371/S.651ff.)
2.专著: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xin, 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7.Aufl., 2000, S.431.)
3.评注:作者、评注名称、版次、出版年份、条名、边码(例如:Crame/Heine, in: Schönke/Schröder, 27.Aufl., 2006, §13, Rdn.601ff.)
4.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卷册号、出版年份、首页码、所引页码(例如:Schaffstein, Soziale Adäquanz und Tatbestandslehre, ZStW 72(1960), 369, 369.)
5.祝贺文集:作者、论文题目、文集名称、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oxin, Der Anfang des beendeten Versuchs, FS-Maurach, 1972, S.213.)
6.一般文集:作者、论文题目、编者、文集名称,出版年份、页码(例如:Hass, Kritik der Tatherrschaftslehre, in: Kaufmann/Renzikowski(Hrsg.), Zurechnung als Operationalisierung von Verantwortung, 2004, S.197.)
7.判例:判例集名称或者发布判例机构名称、卷册号、首页码、所引页码(例如:BGHSt 17, 359(360);BGH NJW 1991, 1543(1544).)
8.见前注:Kindhäuser(Fn.19), § 19, Rdn.2.或者Kaser/Hackl, a.a.O., S.35.四、其他外文引证体例
请遵循该种外文通常的引证体例。
第二篇: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
2.连续注码。
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
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2.论文类
〔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5.报纸类
〔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
9.外文类
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第三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西北政法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合乎严格的写作规范并标志着获得相应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一篇书面作品。凡提交申请我校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均应符合以下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照本体例,并应符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规范》(学位[2006]39号)的要求。
一、引证与注释
(一)引证的基本原则
1、引证以必要为限。
2、引证法律文件、判例及司法文件以权威机构的出版物为准。
3、除按本规范引证已发表的作品外,引证未发表作品应取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
4、引证必须符合被引作品的本意,不得曲解原意。
5、正文引证超过100字时,引文缩进二格以仿宋字排版。
6、引证应有显著标志,并以注释方式完整、准确地显示出被引证作品的有关信息。
7、引证作品的标题(包括副标题)应当完整,勿用简称。法律文件、书籍、刊物、报纸,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
(二)注释体例
1、注释位置采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
2、书籍或成册作品的注释格式依次是:作者,标题,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定期出版物注释格式依次是:作者,标题,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卷期号,页码。
3、作者(包括著者、编者、译者、机构作者)为一人以上时,应全部完整地列出。
4、众所周知的作品,如《列宁选集》、《论语》等,以及法律文件,不注出作者。
5、编辑者、整理者而非著作者的作品,在作品标题后括弧注出“xxx编”、“xxx整理”。
6、不同作者的合成作品,先注出特定的作者和作品名称,再注出该合成作品相关信息。
7、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在其他注释间隔之后的注释,用“前注x,页x”。
8、转引作品的注释,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加“转引”字样后注明所依据的作品。
9、引用图表,直接在图表下注出来源,不用脚注。
10、引用访谈、演讲或报告、信札等作品,应尽可能注明其形成的时间和地点。
11、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应在作品名称后括弧注明出品的机构和时间。
12、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
13、学位论文应注明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和论文获得答辩通过的时间。
14、外文作品的引证,从该文种的学术引证惯例。
二、论文编排
(一)论文前置部分的编排次序:
1、封面。封面包括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与代码、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学号、所在院/系、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指导教师姓名及其职称、论文提交日期、密级等信息。
学科专业请参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修订版,可在网上查找),如属于多学科综合或边缘性研究领域的题目,填写为主的学科。
学位类别指:法学(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硕士;法律硕士;同等学力申请法学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其余部分用4号仿宋体。
2、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3、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可独立使用和引用的短文。摘要以500800字为宜,用小4号仿宋体。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从论文中选取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用小4号黑体排在摘要左下方。
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应有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的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5、目录——由论文各部分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用小4宋体字。
6、术语、缩略语及插图等列表(如果有)。
(二)论文的主体
1、论文的主体一般包括引言、主文和结论三部分。
2、正文结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即:
一、„„
(一)„„
1、„„;一级标题用小3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论文行间距设置20磅固定值。
标题与标题不空行,标题与下段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名用5号黑体,图表内容用5号宋体。
(三)论文的尾部
1、参考资料目录,应按不同类别予以分类,如法规、著作、论文、外文等,每一分类之下按拼音或笔画的顺序编排。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
2、附录。如果论文有对补充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如罕见的珍贵文献、重要典型的判例等资料的话,可编为附录。
3、致谢。对完成论文提供思想启发、研究材料或其它便利条件等不同形式帮助的个人、图书馆或机构。
4、后记(如果作者认为需要的话)。
(四)印制规格 论文用A4(210×297mm)白纸印制,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方式:上边距为3.3cm;下边距为3cm;左边距为3.2cm;右边距为3.2cm,以便装订、复制、读者批注和拍摄缩微制品。
论文除前置部分外,其他部分均双面印制。
论文正文排版时一律加页眉,单页页眉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双页页眉为论文题目。
②张守文,财税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③傅道忠,张怀欣.现行房产税改革的现实影响[J].税收经济研究,2011,(4):18—20 ④孙飞.重庆房产税改革围城待破推进立法并完善配套制度 [N].工人日报,2012一02—26(3)⑤ 高鸿均,清华法治论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4 ⑥ 邹杨,对于当前我国税收立法问题的思考 【J】经济研究导刊,2007(6):100 ⑦ 刘长春,从税收法定原则谈我国房产税改革【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50 ⑧ 王洪波 当前我国房产税的改革问题 【J】甘肃社会科学 2013(4):204 ⑩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主编 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第三辑)【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
⑫刘俊 【J】 房产税立法基础 改革 2011:2)
⑬刘隆亨 【M】 当代财税法基础理论及热点问题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8-19
⑮刘剑文,熊伟 财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08 ⑯刘剑文,熊伟 财税法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08
硕士论文
⑨ 周曙光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的研究 【J】 中国知网 ⑪黄剑波 【M】 我国开征房产税的法律思考 中国知网 ⑭刘庆隆 【M】沪渝房产税改革试点法律评析 中国知网 ⑰胡须 【J】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知网
第四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合乎严格的写作规范并标志着获得相应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一篇书面作品。凡提交申请我校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均应符合以下引证、注释与编排体例。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照本体例,并应符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规范》(学位[2006]39号)的要求。
一、引证与注释
(一)引证的基本原则
1、引证以必要为限。
2、引证法律文件、判例及司法文件以权威机构的出版物为准。
3、除按本规范引证已发表的作品外,引证未发表作品应取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
4、引证必须符合被引作品的本意,不得曲解原意。
5、正文引证超过100字时,引文缩进二格以仿宋字排版。
6、引证应有显著标志,并以注释方式完整、准确地显示出被引证作品的有关信息。
7、引证作品的标题(包括副标题)应当完整,勿用简称。法律文件、书籍、刊物、报纸,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
(二)注释体例
1、注释位置采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
2、书籍或成册作品的注释格式依次是:作者,标题,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定期出版物注释格式依次是:作者,标题,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卷期号,页码。
3、作者(包括著者、编者、译者、机构作者)为一人以上时,应全部完整地列出。
4、众所周知的作品,如《列宁选集》、《论语》等,以及法律文件,不注出作者。
5、编辑者、整理者而非著作者的作品,在作品标题后括弧注出“xxx编”、“xxx整理”。
6、不同作者的合成作品,先注出特定的作者和作品名称,再注出该合成作品相关信息。
7、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在其他注释间隔之后的注释,用“前注x,页x”。
8、转引作品的注释,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加“转引”字样后注明所依据的作品。
9、引用图表,直接在图表下注出来源,不用脚注。
10、引用访谈、演讲或报告、信札等作品,应尽可能注明其形成的时间和地点。
11、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应在作品名称后括弧注明出品的机构和时间。
12、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
13、学位论文应注明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和论文获得答辩通过的时间。
14、外文作品的引证,从该文种的学术引证惯例。
二、论文编排
(一)论文前置部分的编排次序:
1、封面。封面包括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与代码、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学号、所在院/系、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指导教师姓名及其职称、论文提交日期、密级等信息。
学科专业请参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修订版,可在网上查找),如属于多学科综合或边缘性研究领域的题目,填写为主的学科。
学位类别指:法学(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硕士;法律硕士;同等学力申请法学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其余部分用4号仿宋体。
2、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3、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可独立使用和引用的短文。摘要以500~800字为宜,用小4号仿宋体。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从论文中选取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用小4号黑体排在摘要左下方。
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应有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的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5、目录——由论文各部分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用小4宋体字。
6、术语、缩略语及插图等列表(如果有)。
(二)论文的主体
1、论文的主体一般包括引言、主文和结论三部分。
2、正文结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即:
一、……
(一)……
1、……;一级标题用小3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论文行间距设置20磅固定值。
标题与标题不空行,标题与下段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名用5号黑体,图表内容用5号宋体。
(三)论文的尾部
1、参考资料目录,应按不同类别予以分类,如法规、著作、论文、外文等,每一分类之下按拼音或笔画的顺序编排。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
2、附录。如果论文有对补充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如罕见的珍贵文献、重要典型的判例等资料的话,可编为附录。
3、致谢。对完成论文提供思想启发、研究材料或其它便利条件等不同形式帮助的个人、图书馆或机构。
4、后记(如果作者认为需要的话)。
(四)印制规格
论文用A4(210×297mm)白纸印制,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方式:上边距为3.3cm;下边距为3cm;左边距为3.2cm;右边距为3.2cm,以便装订、复制、读者批注和拍摄缩微制品。
论文除前置部分外,其他部分均双面印制。
论文正文排版时一律加页眉,单页页眉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双页页眉为论文题目。
第五篇: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推荐)
《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英文注释从其注释习惯。其他文种注释从该文种注释习惯,亦可参照英文注释。
2.外文原注释中的评论性或说明性文字应译为中文。
3.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多个作者的,在最后两位作者之间用“and”或“&”连接;作者为三人以上,也可只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et al.”(意即and others)标注。
4.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著作或文章名的首字母及实体词的首字母须大写。
5.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6.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quoted from”。
7.页码用“p.”(单页)或“pp.”(多页)标注;段落用“para.”(单段)或“paras.”(多段)标注;卷次用“Vol.”标注;版次用“ed.”标注。
8.原则上不可引用互联网资料。如确有必要,须注明详细的网址并括注登陆时间。
(二)注释例
1.著作
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次(如有),版次(如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1〕F.H.Lawwon & B.S.Markesinis, Tortious Liability for Unintentional Harm in Common Law and the Civil Law, Vol.Ⅰ,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06.〔2〕William L.Prosser,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orts, 4th ed., 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pp.244-246.编著在编者姓名后加“(ed.)”(一人)或“(eds.)”(多人)。
〔4〕Joel Feinberg & Hyman C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26.译著在文献名后注明译者。
〔5〕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Man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258.2.论文
文集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6〕Robert E.Keeton, The Basic Rule of Legal Cause in Negligence Cases, in Joel Feinberg & Hyman G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350.期刊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号 期刊简写 页码(年份)。〔7〕Richard Wright, Causation in Tort Law, 73 Calif.L.Rev.1735(1985).报纸文章注明:作者(不署名文章无此项),文献名(斜体),报纸名称(斜体),出版日期。可注明版别。
〔8〕Clayton Jones, 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 i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6, 1992, p.4.3.判例
注明:判例名,卷号 判例集名称 页码(年份)。可注明多个判例集出处,用逗号分开;可在圆括号中注明法院。
〔9〕Vincent v.Lake Erie Transp.Co., 109 Minn.456, 124 N.W.221(1910).4.辞书
注明:辞书名 页码(版次和出版时间)。
〔11〕Black’s Law Dictionary 402(8th ed.2004).5.制定法、法律重述、统一法
注明:名称 条款序号(时间)。
〔12〕U.S.Const.art.1, sec.7, cl.3.〔13〕Restatement(Second)of Torts sec.402A(1978).〔14〕U.C.C.sec.2-203(1990).6.国际组织报告
注明:报告题目(斜体),文件发布机构及编号,发布日期,页码或段落。〔15〕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 Oct.11, 1993, para.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