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

时间:2019-05-14 14: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

第一篇:《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

《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的相似性比较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鲁云华1

【提要】《长恨歌》和《红楼梦》一诗一小说,两者似没有可比性,但细读《长恨歌》和《红楼梦》,我们发现《红楼梦》作者对《长恨歌》情有独钟,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作者借小说人物高度评说白居易《长恨歌》,并在小说中多次引用有关唐玄宗杨贵妃爱情典故表现小说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更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与《长恨歌》存在相似性。

关键词:长恨歌 红楼梦 爱情表达 相似性

白居易《长恨歌》与《红楼梦》似乎没有可比性。从创作时代来看,《长恨歌》创作于唐中期,《红楼梦》创作于清前期,两者相去近千年。从文体上来说,《长恨歌》是诗歌,注重语言的精炼,情景的生动,韵律的优美,以写景抒情为主;《红楼梦》是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再现,人物形象的传神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塑造,以叙述描写为主。从创作内容上来看,《长恨歌》歌吟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红楼梦》演义的是一个大家庭的荣华与衰败命运。然而,细读《长恨歌》与《红楼梦》,我们会发现白居易《长恨歌》和《红楼梦》爱情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因素,也显现《红楼梦》创作对《长恨歌》创作的借鉴。

一、《长恨歌》和《红楼梦》的渊源关系

《红楼梦》中有一处专门提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嫿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政闲来无事,和几个幕友谈论寻秋之胜,说起明代衡王府中的林四娘,临敌不危的史实,要大家据此写一首诗,题目就叫《姽嫿词》,正好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也在,于是分别写诗歌咏,贾兰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贾环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贾宝玉却别出心裁,要写一首古体,他说“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众人听他这样一说,连忙点头拍手称道:“这个题目曰《姽嫿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的,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贾宝玉略作沉思后提笔写下了四十八行《姽嫿词》,以白居易《长恨歌》“半叙半咏”的手法,“流利漂逸”地叙述了林四娘红粉佳人操练武艺和临敌不惧勇闯敌阵献身的事迹,赞美了柔弱女子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这里直接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称其“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可见《红楼梦》作者是非常欣赏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也喜欢写这样的歌行体诗。

同时,《红楼梦》中有多处写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迹。《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是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随贾母、王夫人等到宁府赏梅花,因一时倦怠,由秦可卿指引进她的房间睡午觉,进去时先闻到“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而后看到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这图画得就是杨贵妃的醉态。第二次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是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花解女” 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唐玄宗时太液池有数枝千叶白莲花盛开,帝与贵戚共赏,指杨贵妃对左右说:“争如我解语花”。后常以此喻美人。小说里借“花”喻指花袭人。第三处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是第五十一回“薛小妹 1投稿日期:2012年01月

作者简介:鲁云华(1965年—),女,浙江嘉兴人,现工作于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文学硕士。电话:1375832245;邮编:314200.《红楼梦》打破传统的以性爱为基础的爱情模式,演义了一段建立在相识相知基础上的志同道合式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两人又因志趣相同而与别的姐妹走得更加近,并互相引为知己。这样的爱情注重的是男女心灵的交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上,让我们感觉到爱情的美好与动人。

贾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公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身边不乏美女,有家里姊妹迎春、探春、惜春,有表亲姐妹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有大丫环鸳鸯、袭人、晴雯、金钏儿、玉钏儿等。贾宝玉生就一付怪脾气,自小喜欢和女孩厮混,且惯能做小服软,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子就觉清爽”,他与家里这些姐姐妹妹、丫头姑娘们相处得都很好,用林黛玉的话来说,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然而,贾宝玉对林黛玉却别有怀抱,两人因自小在贾母处一起生活,同睡一床,同吃一锅饭,自然比别人更亲近些。然而,真正让贾宝玉心有所属,心有所许,是因为贾宝玉觉得林黛玉和其他姐妹不一样,从来没有在他面前说那些“经济仕途”的混帐话。林黛玉对贾宝玉心有所属也正是贾宝玉对他用心之故,合府上下,贾宝玉是唯一一个让她有一种知己知遇之感的人。林黛玉自小失了父母,寄养在贾府,虽然贾府待她如家中小姐一般,但她终有寄人篱下之感,祖母虽疼她,终因年老而体谅不到;舅舅虽亲终是男人,不便见面;王夫人不管事;凤姐合府上下事务忙得她常分不开身;其他姐妹自己也常有不能被照顾周全,又何暇来照顾她;和史湘云虽投缘,她毕竟不是贾府里人,不能常来,又加上年纪大了,待字闺中,也有自己的难处;薛宝钗因其有金琐,林黛玉对她稍有防患,自然难以相亲。所以,放眼贾府竟没有一个知疼道热的人,这让林黛玉倍感孤独无依,不免有一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孤冷感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对贾宝玉生发出了一种年青女子所特有的爱的渴望。

然而,这样的爱情却不为世俗所接受和容忍,在强大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制度的摧残下宝黛爱情夭折了,林黛玉在哀怨中撒手人寰,贾宝玉在厌世中离世出家。

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自然不完全一致,一个是帝王贵妃之爱,一个是青年贵胄之爱;一个是万千宠爱集一身,一个是倾心爱一人;一个为保帝位而违心背弃,一个是被家长连逼带蒙而无奈分离。但李杨和宝黛对爱情的渴望、互相引为知己而情意缱惓、生相依死相忆的爱情还是有许多共同处,呈现《长恨歌》对《红楼梦》塑造宝黛爱情的影响。

三、《长恨歌》和《红楼梦》爱情表达的相似性

《长恨歌》和《红楼梦》在爱情表达上有许多相似处,其中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爱情信物的赠送;二是梦幻情节的运用。1.信物传情情更浓。

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在《诗经》时代,爱情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大多以恋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强烈的爱情。如《关雎》以身体“展转反侧”来表达爱情相思的痛苦;《蒹葭》中则以“溯(sù)洄(huí)从之”、“溯游从之”来表寻觅爱情的决心和信心;《氓》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来表达盼望爱人来迎娶的急切心理。在汉乐府和南朝乐府民歌时代,爱情的表达方式较为直接热烈,大多是山盟海誓的方式来表明心迹。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以山水雷雪天地为证表明坚定不移的爱情;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以松柏辰星为证表明爱情的永恒不变。

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这一情节无疑和《孔雀东南飞》的情节是一致的,由此,赞美了两人爱情的坚贞和感人。

在唐宋传奇、宋话本、明清戏剧里,梦幻手段被广泛运用,如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枕中记》、《霍小玉传》、明传奇《牡丹亭》、《金钗记》等等,这些作品里创设的梦,有的是作者表情的一种手段,如《牡丹亭》,通过梦境的创设,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杜丽娘那种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至真爱情;有的是作者要表现的一个主题思想,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作者运用梦境超越了现实的约束,创设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情景,满足主人公内心的渴望,起到了更好表现主人公思想情感的作用。同时,也在这样的梦境中,让读者体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无,起到很好的醒世作用。

《长恨歌》也有这样的梦境。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长安,眼见“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心里顿生伤感,禁不住泪流难掩。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玄宗“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这时孤衾难眠,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日渐加重。“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唐玄宗每到夜晚难眠时,就渴望杨贵妃能夜里入梦来,梦里一见以解相思之苦。后来有一个四川临邛道士在长安行道,有以精诚招魂魄的技法,听闻了唐玄宗的苦情后,运功做法,“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引领唐玄宗来到了一座海上仙山,看到了已在仙界的杨太真,她恍如“绰约仙子”,“雪肤花貌”,住在金碧辉煌的“金阙”里。当唐玄宗来时,仙女小玉和双成前去通报。杨太真听闻汉家天子来了,“九华帐里梦魂惊”,连忙“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不及梳妆,“花冠不整下堂来”,看见唐玄宗未及开口,已是泪阑干,并拿出自己日用的钗合,誓愿两人的爱情如钗合般坚贞。临别时,又“殷殷重寄词”,要唐玄宗不要忘了当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说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诗歌情感的抒写至此达到高潮。

《红楼梦》里也有这样一个梦境描写。林黛玉死后,贾宝玉虽神思不清,但自知辜负了林黛玉,内心伤悲不止,又不好在众人面前表现,特别是不好要薛宝钗面前表露,心里极度苦闷。有一次他听了薛宝钗和袭人关于黛玉鬼儿怎么不入梦的话,他想也是,我这么一日几遍的思念她,她为何不入我梦来呢,于是嘱咐袭人和麝月在房屋外间另设被褥,晚上睡在外间,希望林黛玉能入他梦来。结果连着二夜没有动静,宝玉自觉无趣,只好搬进来睡,和宝钗始有鱼水之戏,把对黛玉的心略放一放。后来,贾府败落,贾母仙逝,凤姐病亡,探春远嫁,迎春冤死,惜春出嫁,贾宝玉因失了通灵,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和尚送来了通灵宝玉,宝玉见了通灵宝玉如见老友似的,身体也好了,有了饿感,要吃粥,麝月不小心说了一句:“真是宝贝,才看见了一会儿就好了。亏得当初没有砸破。”一句话没有说完,宝玉神色一变,把玉一放,就昏死过去了。宝玉的魂魄出了窍,由送玉和尚带领再游警幻仙境,先后见到了那些死去的姐姐妹妹,有尤三姐、鸳鸯、晴雯、林黛玉、凤姐、秦氏、迎春,重点写幻境中寻见林黛玉的过程。贾宝玉在恍恍惚惚中来到幻境,重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上图画和判词,忽听有人说“林妹妹请你呢”,恍如鸳鸯,却一时不见,只得尽力赶去,看见别有洞天,“楼阁高耸,殿角玲珑,且有好些宫女隐约其间。”宝玉贪看景致,顺步走入宫内,看见一颗青草,看见这样一枝小草,在微风动处摇摆,贾宝玉看得不禁心动神怡,这时过来一个仙女,要赶贾宝玉,不许他看仙草,贾宝玉便问她这是一颗什么草,在和她的一问一答中,贾宝玉了解到这是一颗仙草,名降珠草,是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得以长生。这仙草的主人是萧湘妃子。宝玉一听这仙草的主人是萧湘妃子,马上想起林黛玉的雅号是萧湘妃子,忙说:“你不知道这位妃子就是我的表妹林黛玉。”仙女责骂他“胡说”。正说着,宝玉听见有人叫他“神瑛侍

第二篇:《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自古以来,爱情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不二主题,随着时代和人们意识的发展对于爱情的观念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分析也越来越透彻。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人们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但是仍有许多作者冲破束缚,在文学作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夏商、先秦、汉魏、隋唐、宋元到明清,都有许多爱情作品大放异彩,流传至今。尤其在明清,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与清朝曹雪芹《红楼梦》,这两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作品的璀璨之作,两部作品对于爱情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束缚,影响非凡,意义重大。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由生到死,死而又生的超越生死的爱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悲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爱情去鞭挞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表现对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但由于两部作品的作者汤显祖和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两部作品体现的爱情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作品情节中的“情”的描写和作品主人公爱情理想不同,比较两者的爱情观,从而深入的探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一、从两部作品中 “情”的探析谈作者的爱情观

(一)从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之比较

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此剧演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情”的描写,讴歌人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展示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汤显祖受到了李贽的‘童心说’的启发,将其发展为‘情’的概念和价值观。《牡丹亭》的创作主题就是由‘情’出发,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①《牡丹亭》的主题是对人性中“情“的肯定和对这种生

死之恋的一往情深。汤显祖有意把“情”与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对立起来,通过杜丽娘对爱情超越生死的不顾一切的斗争,最终“情”战胜了。可见,他把“情”放在了多高的位置。

《牡丹亭》中的“情”包含了肯定人欲否定天理、张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一面。作品的主题通过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不顾生死最终圆满的结局来表现。《牡丹亭》中最终爱情和婚姻得到完满结合,这是“情”的力量让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不得不妥协,是人欲占胜天理,个性冲破束缚。汤显祖对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的批评是猛烈的,对宋明理学扼杀人性天伦的残酷可谓是痛心疾首。但《牡丹亭》中让柳梦梅中状元,与杜丽娘奉圣旨完婚的团圆结局,让戏剧的冲突得到平衡,消解了汤显祖内心的困惑与矛盾,既无可奈何,也别无选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的“情”是大胆的、张扬的,但同时面对的对手太强大,太根深蒂固了,《牡丹亭》结局最终是妥协、折衷的。从根本上说汤显祖的“情”的落脚点还是建立在传统礼教、封建礼仪和传统的价值伦理之上的,因此这种胜利是不彻底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但是,两千年多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孔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在巩固封建统治等方面已经是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自明朝起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进展缓慢,但却是新生的力量。新的思想也不断的兴起,像曹雪芹这样的人清晰的看到了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后,受到新的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封建叛逆者的形象。

和《牡丹亭》一样,《红楼梦》虽然也是写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曹雪芹的“情”与汤显祖的情显然不同。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新的个性解放的激荡,包含着更多的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向。他在对传统理想和传统伦理的怀疑、绝望和批判的同时,建构了自己的自我价值,他将终极关怀投向了爱。《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可说明《牡丹亭》对宝黛心灵的触动。“脂砚斋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情‘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曹雪芹的悲情意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些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②《红楼梦》中大观园中

无数美丽的女子的青春、爱情、生命、自由和幸福,全部被“贾府”这样代表性的封建家庭葬送,被传统专制文化的反人性灭人欲的思想扼杀,《红楼梦》中的“情”不是悲情就是苦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呼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匮缺的品质——自由与爱。《红楼梦》中的“情”是自由与平等的,男女平等,没有上下尊卑的礼制,没有贫富之分,宝玉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博爱精神,人人平等、自由观念的萌芽。《红楼梦》中写的是儿女之真情,明确指出了杀死黛玉,杀死晴霁,杀死那些美丽女子的是封建理教。这是比《牡丹亭》中表现出的爱情观进步的地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针对“理”来谈情,曹雪芹不仅继承了这个观点,而且还写了男女之真情。《红楼梦》歌颂的是纯洁的爱情,痛批了一切封建专制体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传统文化缺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对新的人生的价值的追求。宝玉的“疯”“傻”“痴”“呆”,其主要意义正在这里。宝玉所反抗的,不仅仅是家庭包办婚姻,传统的人生,而是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伦理文化和传统的反人性的专制体制,是比《牡丹亭》的反抗更彻底的。

(二)、从作品主人公爱情情节的描写来解析

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所谓“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因情而情,因梦而生,死而复生”勇敢地追求梦中人,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写杜丽娘战胜了死亡以至复活追求自由的婚姻,在追求的过程中,情与欲有结合,在那个对妇女进行“贞德”规范,大立贞节牌坊,鼓吹节义教道,迫使妇女严守礼法,从一而终的时代,有着极大的叛逆性,可以说是“情”对“理”的大反抗。

杜丽娘、柳梦梅二人的爱恋源于丽娘的一场春梦,既然在梦中,就少了许多现实的羁绊,杜丽娘的思想和作为不受任何现实的束缚,杜丽娘的爱情是自我青春意识的觉醒,由内而外萌生的,因此才会一发而不可拾,继而才会为实现这理想中的爱情而展开一场出生入死的斗争。

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则不然,宝黛的爱情是经过相互了解后建立起来的,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红楼梦》以前的爱情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牡丹亭》也不例外,而《红楼梦》突破了封建‘男女之大防’,描写了宝黛爱情的萌动、形成、发展、深化过程。书中说‘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些心事。’”③这种经过互相了解而建立的爱情,比之在偶然相遇中产生的一见钟情自然要情投意合,另外宝黛爱情虽然写情,但并不重在情欲,他们的“情”以共同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理想为基础,包含了封建思想为敌的内容,以杜绝仕途经济为枢纽,如宝玉因宝钗劝他留心仕途,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蠢之流”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因此宝黛爱情是一种男女之真情,是远远超出情欲之上的爱情,是两个叛逆者心灵的默契。

“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都‘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

刻。而林黛玉自幼丧母,使她没有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体弱多病,课读不严,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特别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我行我素。个性孤高自傲,目无下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抵御伤害,保持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性格的不同导致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不径相同。

《牡丹亭》细致地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后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大胆地追求。《红楼梦》中则写了林黛玉蔑视功名富贵,执着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从两位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来看,她们都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婚姻爱情,但从她们的爱情理想来看,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带有浓厚的夫贵妻荣的思想,而林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红楼梦》写林黛玉听女孩唱《牡丹亭》听到“心动神摇”,“心痛神痴”,她当时特别受到打动的句子,都是谈“情”的,她从那些句子中品味出来的是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因此黛玉的爱情不能说没有受到杜丽娘的影响,但我们还看到了黛玉的爱情与杜丽娘不同的一面。“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带有爱情生活的自主性,但她认为婚姻‘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有着浓重的夫贵妻荣的思想。

了传统的夫贵妻荣的思想。

(二)、柳梦梅和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

我们再来看柳梦梅和贾宝玉对待爱情的观点。贾宝玉向林黛玉表达爱情时曾两次自比《西厢记》中的张生,却从未把自己比作柳梦梅,其中是有原因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但柳梦梅的人生抱负是“必须砍得蟾宫客,始信人间玉斧长”。⑦他曾托词去干谒钦差,以求进身,他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

等的基础上,彼此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理想作为基础的,他寻找的是一种男女之真情和平等自由的情爱观念。宝玉的爱情理想,表现了他对自身出身的封建阶级的否定,肯定了几千年来被压迫的女性价值,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平等的要求,这些也是宝玉和柳梦梅爱情不同的地方。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牡丹亭》在“情”的方面高举“女性初步觉醒”的旗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的则是女性的进一步觉醒。《红楼梦》中除了表现男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不渝追求,还表现了在爱情追求过程中对人格自由的渴望,即对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人生平等的企盼,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的彻底的批判,从而达到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批判。因此,如果说《牡丹亭》中的爱情具有反抗的元素,那么《红楼梦》里曹雪芹的爱情观中则是更多的批判。

《红楼梦》这部作品是站在历代情爱作品之上的,正如曹雪芹在作品中理想的爱情观念是超越所有情爱作品爱情思想之上的,他设计这理想的浪漫完美的爱情观念是对现实的传统爱情婚姻的批判和与现实社会制度的彻底绝裂。曹雪芹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强大的爱情构架给我们展示了无语伦比的思想境界,这是对理想的美好向往,也是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曹雪芹《红楼梦》带给了后人崭新的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① 杨庆夫 《从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论看曹雪芹的情爱观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②林柳生郭联发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第20卷第4期

③④⑥陈彩华《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 第30卷第1期

⑤⑨陈彩华 杜丽娘、柳梦梅与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 安徽文学 2008年第 7期

⑦汤显祖《牡丹亭》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版 ⑧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第三篇:《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本文作者:李秀萍 网原创投稿

摘要: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创作手法进行比较赏析,得出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两部巨著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上汲取营养,用亦真亦幻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种现实的文化意蕴,都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现实,批判愚昧和落后文化,呼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向我们展现的人物内心永恒的孤独感。

关键词:《红楼梦》;《百年孤独》;民族文化;魔幻现实主义;孤独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位于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赢得研究热潮,至今“红学”都是高居不下。同样,作为展现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代表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是自出版后在拉丁美洲引起了文学地震,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中国的许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两部文学作品先后出现,其实并无直接联系,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即在小说用亦真亦幻的方式揭露社会的问题,呼唤活力文化,摆脱现实困境,排解永恒孤独。这也是二者拥有可比性的前提。因此,以下将对两部巨著进行平行研究,集中体现两位跨时空作者共同的精神追求。

一、同样的使命,一样的情怀——主题思想

在任何时代,作家都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不论是在个人发展层面还是整个民族文化进程中,作家都和整个时代的文化意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批判整个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呼唤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思想元素。同样,马尔克斯以自己的故乡为基础,在《百年孤独》中也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再现整个拉丁美洲百年停滞不前的历史,表现出对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对积极向上的思想的赞扬,这也是两位作者同样的情怀。接下来将进一步具体比较分析。

首先,两位作者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用亦真亦幻的创作手法以完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巨著。在《红楼梦》中,开头便是一个女娲补天之时被丢弃的石头想要空空道人把自己的经历传播给大众,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对于石头与人的渊源可以从明朝的吴承恩的《西》中得到答案,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更为远古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神话“石中生人”的夏启。【1】所以,这块石头在红中有两个形象出现,一个就是贾宝玉,另一个就是宝玉身上带的通灵宝玉,这两个形象实际是合二为一的,而整部红楼梦就是围绕贾宝玉的的经历来叙述的。而这样就给现实布置了一个神话的背景,将现实放在魔幻之中表现现实,这里和《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如出一辙。并且《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和贾宝玉先后通过梦境进入太虚幻境,这和现实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正如书名里面有着梦字,这不过梦一场,却又不是梦,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从这里变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根据中华民族文化里面古代神话和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将现实和神话结合在一起,采用了亦真亦幻的创作手法。同时,在《红楼梦》中一直萦绕着佛道两家的思想,尤其是佛家的“悟”。第一回里面就有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就已经道破要在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这四个方面能有所领悟,这样才能摆脱烦恼。还有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就有“听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里也指出悟的重要性。这是曹雪芹基于佛道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的背景下,而将其在小说创作发挥极致。此外,在红楼梦的情节有绛珠仙草还泪报恩,所以才有林黛玉一直是个泪人,为林的性格特征奠定基础。其实中国自古就对报恩有很多情节的设置就有很多,例如《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而且中国一直崇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红楼梦》在情节设置上也是本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同样,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也是基于拉丁美洲的的土著文化,例如文中的皮拉尔.特尔内拉运用纸牌预测未来这样的占卜,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巫术。而拉美的特定文化构成“它糅着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欧美现代文化,这种混合文化孕育了愚昧、野蛮、闭塞和文明进步、开放相混杂的拉美现实生活”。【2】所以,作者在《百年孤独》中也展现出拉美历史文化的变迁,给我们展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而作者并未离开本土文化而转向他者,而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去展现整个拉美百年真实的历史和现实。作者很好地将“加勒比海岸的神话传说、东方文化、阿拉伯神话,基督教和印第安宗教信仰以及拉丁美洲土著文化的烙印”【3】融合,从而在原始民族文化心理层次上形成了二元世界,所以魔幻现实主义在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文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仇家的鬼魂一直在追随他,而且最后在他被绑在栗树下还和他每天交谈;还有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的鬼魂一直在布恩迪亚家族游荡,从未离开过,而且还经常和这个家族的每一代人交流过;再就是文中的生死轮回,主要体现在梅尔吉亚德斯身上,他可以死而复生。此外,还有文中的会传染的失忆症,以及丽贝卡吃泥土的习惯,马孔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等等这样魔幻的现实,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下的产物。所以,马也是在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基于拉美特殊文化构成运用亦真亦幻的手法完成这样一部巨著。

因此,红和百都是根据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从而都把现实放在魔幻的意境之中,用一种亦真亦幻、亦有亦无的表现手法完成创作。

其次,两部作品都批判现实朽落后愚昧的文化状态,呼唤新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在《红楼梦》中,作者自评的诗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辛酸泪”是作者的真实写照。曹雪芹少年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遭逢变故之后,晚期生活潦倒不堪。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清新的认识。作者在《红楼梦》中通过以贾家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揭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历史趋势。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见,正因写实,转成新鲜。【4】因此,作者是在对一种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的批判,对于文中的具有反封建精神林黛玉,作者是持褒扬之态的,这是对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和生机思想的呼唤。当然,对大多数人认为符合封建礼教的薛宝钗,作者在她的的身上赋予了更多的新鲜元素,例如平等、博爱,实干等思想,只是这些新思想最终都在罪恶的社会现实中埋没。最为残酷的是最后贾家没落后,巧姐的亲舅舅王子腾和哥哥贾环都将其卖掉,在这样的现实中,亲情抵不过几两银子。因此,作者用辛酸泪所要表现的是现实的污浊,进一步是对旧的失去活力的思想摒弃,从而期待一种新的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从而拯救这个世间在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百年孤独》同样也是在批判马孔多这个地方人们的思想不开化、百年如一日的思维模式。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在马孔多的建立之初,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奥雷利亚诺上校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他自己把手放在冰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从这里足以看出马孔多这个地方的文明是多么的落后。马孔多的人们对待新的文明都是采取排斥,他们把火车看成怪物,电灯让他们侧夜难眠,电影更让他们恼火不已。【5】他们固守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文化,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在受到殖民者的压榨和大屠杀,进一步加速的这个地方的衰亡。这个家族和这马孔多这个地方是连为一体的,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中,陷入一种怀旧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他们没有吸收新的思想让自己进步,反而在自己落后的文化中品味孤独,以至于停滞不前。如奥雷利亚诺上校晚年重复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塔.布恩迪亚反复编织寿衣,阿玛兰塔.乌尔苏拉在受过新思想教育仍然陷入回忆和怀旧,最终回到了这个灾难的乐园,造成最后生出猪尾巴孩子的悲剧。作者在最后也说道,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世上出现。作者借马孔多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小地方,反映整个拉美地区百年落后的历史现实,是对这样的一种落后愚昧文化的批判,是对一种新文化的呼唤。

因此,两者表现现实文化状态下,都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封建文化成分进行批判,从而都呼唤新的能让这个社会进步的文化,拯救世人精神世界,从而摆脱现实的困境。

二、短暂的人生,永恒的孤独——人物性格

在两部作品中,都充斥着一种难以摆脱的、永恒的孤独,而相对于永恒的孤独而言,人生的确是非常的短暂。这里主要是将《红楼梦》的元春和《百年孤独》的梅梅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从而体现出两者间这种共同的孤独。

《红楼梦》中的元春是贾政的大女儿,被选入宫中最后被封为贤德贵妃,可谓荣耀一时,正如判词写的“榴花开处照宫闱”一样。在一般人看来,元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是很满足才是。但是元春在宫里是非常孤独的,我们从她在省亲是对贾政的话里面便可以知道:“田舍之家、、、、、、终无意趣”。是的,一个人孤身在外,即使像当代这样信息畅通的时代,远离亲人尚会有孤独之感,再加上当时元春还是在充满斗争和险恶的后宫,而且皇上对她的宠爱里面究竟真正的爱意又有多少呢。在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下,元春是一个“二十年来辨是非”的人,因为明白自己的处境而又无能为力,因而元春孤独抑郁就有理由了。相比之下,《百年孤独》中的梅梅开始是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她的孤独是在她失去爱情之后变得明显,这个家族的孤独特质是有遗传的。她和香蕉公司汽修厂的学徒乌里肖.巴比伦彼此都深爱对方,但是他们被迫分开。梅梅被她的母亲送到修道院,在那里,她一直没有说过一句话,最后孤独终老。妹妹和元春的最大相似性就是她们都在远离亲人、没有爱的地方感受这样寒冷入骨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永恒的,在任何时空下都会让人压抑。而她们个人的人生,在这样永恒孤独之中,又显得格外短暂。

所以,两位作者都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现出了人物生存的孤独感,虽然“曹雪芹先生没有直接写明谁是孤独的,但是我们通读全文,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全被孤独占满”【6】,因而两部著作都体现出人的永恒孤独。

结语

总之,通过平行研究,我们知道《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在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创作手法上有极大相似性。二者都在汲取本民族文化营养基础上,运用亦真亦幻即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就是将现实放在魔幻的镜子中关照,都表现出了现实的困境和问题,都对落后腐朽的文化进行批判,呼唤新的、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让历史不断前进,这也是两位作家的共同使命和情怀。此外,两部作品中人物都流露出永恒的孤独感。因此,我们最终可以得出,《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在呼唤活力文化,摆脱现实困境,排解永恒孤独,这也是我们当下的追求!

引用: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7页

【2】刘崇中、宁宇:《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国外文学,1998年02期

【3】王芳《<红楼梦>和魔幻现实主义——<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比较》;[i]内蒙古大学学学报;2003年04期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前言

【5】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11页

【6】刘娟、刘扬;《<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l];语言建设;2015年02期

第四篇: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08级对外汉语班 陈桂平学号2008034103

摘 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汉英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对谚语的学习与研究,并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关键词: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

谚语是民间广泛流传运用的剪短并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不止是汉语有谚语,英语也有。我们接触到过的,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都是为我们熟悉的。谚语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综合概括多种生活现象,科学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两种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汉英谚语的语音对比

谚语之所以能迅速而持久地为民众所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忆。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一)重复

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包括重复某一个词,也包括重复某一元音,从而达到强调强调的效果。

1、词汇的重复(1)汉语例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这条谚语中,汉字“瓜”出现重复,旨在强调“任何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2)英语例句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在这条谚语中,单词“diamond”重复两次。旨在强调“在你的同行中还有更强大的对手”。

2、音韵的重复(1)汉语例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句中的“处”和“夫”,重复了韵母u。(2)英语例句

Learn to creap before you leap.(先学跑,后学走)

这个例句中的“creap”和“ leap”,重复了「i:p」。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在语音上都通过重复出现相通的词或者韵律来达到音韵美的效果。

(二)韵律

1、前后押韵(1)汉语例句

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这两条谚语中,两个例句的前后都押韵。①句有相同的韵母「en」,②句有相同的韵母「ao」。(2)英语例句

①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②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这两条英语谚语中,两个例句前后的词都押韵。①②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一构成押韵。

3、双句对仗

汉英谚语在句式搭配上有个共同点——双句对仗。这种句式主要是前后两部分,结构整齐对称,音节数目相等,在语感和视觉上都给人美的感受。(1)汉语例句

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英语例句

①Easy come,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②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念)

上述谚语。从形式来看不仅结构相同,相对应的词的词性相同,而且音节也相等。内容上很多是相对或相反,形成强烈对比,有利于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

二、汉英谚语的语法对比

谚语在语法结构上都有显著的特点:简明。汉英谚语主要是通过省略手段达到这样的效果。

1、汉语例句

①一个萝卜,一个坑。②一寸光阴,一寸金。

例①中省略了动词“有”,常规句序应该是“一个萝卜有一个坑”;例②中也省略了动词“值”,常规句序应该是“二寸光阴值一寸金”,但是两句省略后都很简洁且琅琅上口。2)英语例句

①A good neighbour,a good morrow.(好邻生好景)②A little labor,much health.(劳动有利于健康)例①中省略了动词“makes”,常规句序应该是“A good neighbour makes a good morrow.”例②中也省略了动词“brings”,常规句序应该是“A little labor brings much health.”但是两句省略后变得简单易懂。

三、汉英谚语的语义对比

谚语是人民大众在上百年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它们仍然含有大量的意义相同和相近的日常生活谚语。这表明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的共识。因此,汉英两种谚语都会采用相同的修辞格,尽管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的本体和喻体,但是它们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含义。

1、对比

汉语和英语中都大量存在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结构的句子表达相反意义的谚语。(1)汉语例句 ①爬得高,跌得重。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例①中“爬得高”与“跌得重”是对比而言的;例②中“合抱之木”的粗大与“毫末”的微小构成对比。(2)英语例句

①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水滴石穿)②The more you give,the more you have.(给人愈多,自己愈有)例①中“littleStrokes”指代微薄的力量,而“greatoaks’’指代强大的力量,构成对比;例②中“glve”与“have”分别表示“付出”与“拥有”,也构成了对比。

2、比喻

汉英谚语大量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尤其是隐喻,运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含义。(1)汉语例句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比喻学好如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像崩山一样迅速。②吃一堑,长一智——比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2)英语例句

①Spare time is gold dust of life(业余时间就是生命的金砂——把业余时间比做金砂。)②Books are ships that pass through the vast sea of time(书籍是通向时间海洋的航船——把书籍比做航船,把时光比做海洋。)

谚语能对人们起到忠告、训诫等不痛的教诲作用。谚语发挥这一功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生动比喻,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形象具体地说明普遍真理,另一条是通过高度概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练地道出普遍真理。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十分相像的地方。

3、双关

双关是使用有多重含义的同一单词或使用有相同发音的不同单词表达相关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谚语中也经常使用到,使得谚语具有更深刻的含义。(1)汉语例句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这条谚语中,“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黄连之苦,二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痛苦。(2)英语例句

If wedon’thang together,we shall hang separately.(如果我们不紧紧团结在一起,那就会 被一个个绞死)这条英语谚语中“hang”这个单词有两重含义“悬挂”和“绞死”,这样的谚语引人深思。

汉语谚语一般不是直接表达其含义的,很多是通过曲折委婉的手法来表现其内涵,使所表达的内容更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四、结语

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文化特点,英谚反映英语民族文化特点,但二者又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汉英谚语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语言都具有简炼和生动形象的特点。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汉英谚语互相渗透与融合。通过对汉英两种谚语语言特点的相似性比较,我们了解到谚语作为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形式,使英汉语言交际和翻译成为可能,也为日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事业提供学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 熊小红.英汉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4).[3]闫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刘秀明.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

第五篇:白居易《长恨歌》与白朴《梧桐雨》的比较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感人的爱情故事总能够经久流传,而历代的文人骚客也都往往喜欢用这种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他们的爱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总是为后人感叹的,而文人们也都对他们之间的悲剧有着不同的见解。唐代的白居易和元代的白朴就从他们各自的观点出发,重新向我们展示了这段混乱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的爱情。

首先,从文体特征上看它们有着不同的特色。《长恨歌》是白居易用诗文的创作方式所写的长篇叙事诗,诗歌本就极富抒情性,语言文字也都简洁、精练,更有节奏感极强的韵律,使得全文显得和谐而不突兀;而《梧桐雨》白朴在《长恨歌》的基础上写的元杂剧,它遵循着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标准模式,也具有标准的代言体的特征,人物的出场次序明朗,唱词通俗易懂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各自的性情。元杂剧在发展后大部分作品也都有了抒情性,在这一点上,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一个是诗歌一个是杂剧),但总体上来说也都属于抒情作品。

其次,从描写内容的侧重点来说它们是不同的。《长恨歌》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其实是有着双重性的,虽然有对政治上帝王荒淫误国的讽刺,但更多的是对那种难得的爱情的褒扬和对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的感叹。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他的侧重点是爱情悲剧,笔触间渲染的爱情是令人赞叹的。而在《梧桐雨》中,白朴致力于用杂剧的表现形式来烘托出一场政治悲剧,他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对他们的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进行了再次创造,在该剧中既有对历史现实的反思,也有深沉的人生变幻的题旨。作者总是把爱情纠葛贯穿在政治悲剧中来写,爱情的失败是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政治的腐败又源于荒唐的爱情,二者互为因果。总之,他是侧重于政治悲剧的。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它们是不同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是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对李、杨二人的爱情展开描写的,尤其是后半部分,原本写到贵妃之死就可以结束了,可是诗人笔锋一折,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梧桐雨》则完全与之相反,梧桐雨的全剧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贯穿全文的,通过爱情故事的发展反映一个朝代的兴亡。元杂剧本身抒情色彩是比较浓厚的,大都有鲜明的是非、强烈的激情。

下载《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恨歌中的爱情赏析

    长恨千年 佳篇流芳 ---凄美深婉的帝妃爱情故事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

    爱情数字表达

    爱情数字表达 837—别生气360—想念你530—我想你520—我爱你456—是我拉 740—气死你596—我走了510—我与你990—求求你098—你走吧065—原谅我200—爱你哦240—爱死你3......

    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长恨歌》与《红楼梦》描述的都是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是怀有旧情愫的上海,一个是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充溢着悲情的大观园。......

    表达爱情的句子

    表达爱情的句子1、你不会因为美丽去爱一个女人,但她却会因为你的爱而变得美丽。2、不求情意绵绵,但求天长地久。3、爱情里的那个人,我们以为举足轻重,可等到错过了,感觉如风无痕;......

    表达爱情的语录

    表达爱情的语录 表达爱情的语录1 1、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2、他抢走了全部,这辈子我在你面前的,所......

    表达爱情的句子

    表达爱情的句子 1. I love you not because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和你在一起我是谁。 2. No man or woman is......

    表达爱情的英文

    表达爱情的英文句子1、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杜甫《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 。柴敏 摘要:杜甫的《蜀相》与温庭筠的《(苏武庙》,都是作者凭吊心目中的英雄后写下的,他们从英雄身上吸取了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