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时间:2019-05-12 05:3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第一篇: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

——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长恨歌》与《红楼梦》描述的都是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是怀有旧情愫的上海,一个是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充溢着悲情的大观园。读罢这两部文学著作,我一边感叹王琦瑶悲悯的人生,一边嗟叹宝黛爱情的香销殆尽。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一个是小女人的一生,一个是一群人的悲剧。纵然历史更迭,朝代变迁,时间改变的,不过是生活方式,而不变的是对爱情的执着与思考。

《长恨歌》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个20年代以后的旧上海——浮华,奢靡,阴暗,腐败。王琦瑶谜一样的一生吸引着她周围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程先生到康明逊,唯一主宰了王琦瑶精神世界的人只有李主任,这个“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的国民党政府高官。李主任的来去从来不是王琦瑶能左右得了的,王琦瑶能做的只有等,时间或长或短,等不来也不怨,等来了也不过分欣喜。16岁的年龄便当上了高官的情人,过早地看淡了世间事。她以为李主任在一天,就是天长地久。殊不知,李主任也不是万能的,李主任也有不测风云。

得知李主任遇难时,王琦瑶不哭不闹,整日的早出晚归,直到姨娘也走了,王琦瑶才从悲痛中走出来。离开爱丽丝公寓,开始新的生活。王琦瑶这样知人心识实务的女人也许真正爱过李主任,尽管是片刻的欢愉,也让王琦瑶铭记一生,以至于忽略了落花无情流水有意的程先生。王琦瑶的一生是琐碎的,在几个男女朋友的陪伴下就过去了。上海女人的情感是细腻的,是敏感的,那种敏感是到骨子里面的,吴佩珍那样取悦于王琦瑶,王琦瑶并非没有觉察,蒋丽丽如此维护王琦瑶,她不是没有看到。只是她太小心翼翼了,太知人心了,看得出她们内心的想法,所以才会表现的看似冷漠。

王琦瑶的内心没人读得懂,就算是严家师母整日的与她呆在一起,但目的也只是与王琦瑶比较姿色,比不过自然要气急败坏;就算是康明逊与王琦瑶在一起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康明逊终究不能逃脱家庭礼教的束缚,依然不能给王琦瑶幸福;老克腊只不过是年轻气盛,一时动了情,我想他从未了解过王琦瑶。在那繁华落尽的旧上海,在那熙熙攘攘的平安里,唯一算是了解王琦瑶的只有程先生了,为了她,程先生一生未娶,王琦瑶不是不知道。只是,王琦瑶年轻时太气盛,不

想嫁给平庸的程先生,换句话说是有一丝虚荣的;生了薇薇之后,王琦瑶便觉得自己配不上程先生。其实她不知道,程先生不在乎这些的,他一直在等王琦瑶,只是直到去世也没有等到王琦瑶的一句话。我为程先生感到悲哀,也为王琦瑶的一生感到无尽的惋惜。一场鲜艳的荼毒,无声无息间悄然落去。

王琦瑶的一生是悲情的,尽管荣华享尽,终究是没有个正经身份,永远都是见不得人的身份。更因为比别人多了几分聪明,便不珍惜对自己好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蒋丽丽再到程先生,还是有人一直在乎王琦瑶的。就算是消失了很多年后来又找到王琦瑶的蒋丽丽,多年过去,她依然在乎王琦瑶,只不过她们在对方面前太过沉默,隐晦的太深了,就算是有十二分的热,也会被心墙隔住的。

“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这是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整部作品中,写了王琦瑶从十六岁当选上海三小姐到被老克腊害死的四十年的沧海桑田变化。透过王琦瑶的一生,我看到旧上海的奢靡与堕落,也提醒自己要珍惜身边的人,一生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王琦瑶的四十年,不也就是日复一日就这么来了么?谁能有几个四十年呢?

看过《长恨歌》,再次回味《红楼梦》的时候,与初读的感觉并不完全一样的。再读《红楼梦》,不仅仅是为了宝黛爱情而惋惜,也为中国古代礼教对爱情的束缚而痛心。曹公才华盖世,下笔不凡,字字珠玑,句句钻心。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写的是荒唐言,流下的确实是辛酸泪,其中滋味,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

《石头记》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幻化成了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我想应该是天意。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的泪,是为自己而流,也是为了还宝玉的债。贾府的兴衰盛败,暗示了整个封建体制最终的瓦解,那段昌盛是封建礼教的昌盛,那落寞的结局也是封建制度的末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史王薛,四大

家族洋洋洒洒在金陵辉煌了些许年头。以贾府的王熙凤为例,贾府上下几百人的生计均掌握在这个“放诞”,“无礼”破落户手中,贾府的衰败也是从她的挥霍开始的,纵然元妃在朝中极力维护贾府,却也难逃腐败堕落的结局。

我想黛玉是寂寞的,她娇弱的身躯掩饰不了清高的内心,一句“心比天高,命比情薄”流露出黛玉一生无尽的悲凉。我想黛玉是孤独的,不然也不会一个人在林子里葬花,黛玉葬花的情景至今不能忘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黛玉为自己的身世感到伤悲与无奈,葬的是落花,也是黛玉寄人篱下的内心独白。

“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好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叹尽了多少世态炎凉,尝尽了多少离别相思之苦。黛玉的一生是冰冷的一生,即使宝玉真的爱过她,那一点点温热也暖不了黛玉的孤独。“冷月葬花魂”,月是姑苏城外的月,人,却在贾府煎熬,葬送的是花魂,也是黛玉一生仅有的宝黛情。“刁钻”、“小家子气”最终没有理所当然的成为宝二奶奶,只落得了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下场。黛玉弥留之际,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我想,黛玉要说的是”宝玉,你好狠心。“就算是临死,她也是要怪宝玉的,她并非不爱宝玉,只是方式冲破了传统的礼教,众人中,也只有她能做到从来不劝宝玉去走仕途之路,所以她不被众人看好。黛玉离开时,一边是葬礼,一边是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随风散去的是被泪水淹没的宝黛情,随梦远去的是对宝玉的一丝留恋与不舍。

与黛玉不同,宝钗一直是众人眼中的大家闺秀,就连贾母也称赞她“稳重平和”。宝钗的确识大体,懂人心,做事滴水不漏,赢得大家赏识,但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终究没有得到宝玉的心。大观园里,宝钗做事圆滑,从不得罪人,对谁都好,有人说她奸诈,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宝玉。其实不然,谈及奸诈狡猾,宝钗不及王熙凤万分之一;谈及冷漠无情,不及贾母的一丝一毫,贾母看似仁慈,实则冷酷无情,就算是外孙女的幸福,她也牺牲得起。宝钗也是悲哀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堂堂大家小姐竟代替黛玉与宝玉成亲,最终却被宝玉抛弃独守空房,那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没能锁住一段众人期待的“金玉良

缘”。她的悲哀源自她对封建礼教的服从和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两者在那个君臣父子的时代显的格格不入。一句“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道尽了多少黛玉与宝钗的辛酸命运。

《红楼梦》 的核心是衔玉而生的宝玉,他深得贾母宠爱,却生性顽劣,从小在女孩子堆里混,行为乖张性格风流。看似潇洒,其实内心是渴望一种平等的,而不是袭人、宝钗的宠惯,在诺大的大观园里,他让着众丫头,赖着贾母,怕着贾政,唯有黛玉是知己,唯有黛玉是真心相对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贾宝玉最后会为了黛玉而出家。

在那个昏暗封建的社会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最纯真的爱情。宝玉虽顽劣,对黛玉却是真心实意的;黛玉虽小心眼,对宝玉却是一片痴心。在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人,琳琳总总的情与爱,都被残忍的封建礼教所埋葬。贾府的那段兴衰荣辱,埋葬了一个时代的灵魂与人性,不单单是黛玉的,还有大观园里的一竿子人等,都难逃被摧残的命运,我深为他们感到悲哀。

《长恨歌》和《红楼梦》里的世界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以悲剧结尾。纵然时代变迁,但对爱情的追求是一样的,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如贾宝玉对林黛玉。50年代的大上海的奢华竟像是百年前《石头记》里的大观园,在鸽子都自由放飞的年代,王琦瑶自导自演了一曲“长恨歌”。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前世情,今生缘。茫茫尘世,知己几何,我们在迷茫中前行,蓦然中找到真爱。风花雪月不是爱,一生相守才是情,滚滚红尘,我们并肩走向我们的明天。

第二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小说从40年代写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早开的花,明妍娇弱,本该占尽风光,却又只能寂寞无主地开放着、凋谢着;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说起来伤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在文字里流露的情绪既像是上海人的,又不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冷暖胶着的文字是指向旧人旧事的,更是指向流逝本身的。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洗礼是什么?是一种仪式,王琦瑶不过是这个宏大仪式上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称这部小说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至,使我们很容易的进入她话语所营造的世界里。她不断地变化小说的背景、创作手法、内容、女主人公的个性,由单纯到繁复,由清晰到模糊。她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没有人比王安忆更懂得上海,她触到了上海的骨髓,写出一个上海女人,一个女人荡气回肠的一生。然而当王安忆把女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生阶段放在虚构的情节中,并发挥到极致时,读者都有理由相信那个王安忆极力书写的女性就是她自己。尤其是这部小说,在变化中她完成了由里弄中不谙世事的女孩到有招有式的上海女人的过程,这个上海女人如此剔透,甚至没有察觉她的存在,实际她无所不在,无微不至。那是一种橡皮筋已拉到最大极限的感觉,再拉,就断了。最难以消散的当然还是弥漫其间的苍凉:象王绮瑶那般的女子是零落了,那个千娇百媚的旧上海也杳然了。

第三篇:读长恨歌有感

一个上海女人,四十年的浮沉

——品阅王安忆《长恨歌》有感

上海弄堂,一个让人既陌生、熟悉而又心酸的地方,一个让时代欢愉、惋惜而又深思的旧梦,曾经谱写了一首跌宕起伏的流行曲,曾经刻录了几段悲悯未果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海子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遥远的梦想;也许,在顾城的心底,“英儿”才是他生命中的全部追求,这使他的创作如泉涌般,永无穷匮;然而,在王安忆的笔锋中,“王琦瑶”是一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对生活怀着梦想,却又失去梦想,对生命充满追求却失之所求的可怜女人。捧起古铜色封面的《长恨歌》,时间仿佛回到了1946年的上海,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王琦瑶的风姿。豆蔻年华的她,性格内敛而不长扬,在片场试镜的经历过后,她开始了拍摄艺术照的生活。那时的王琦瑶多么风光,在学校小有名气,她的风光迎来了同学的羡慕与嫉妒。王琦瑶是幸运的,参加了上海小姐竞选,获得“上海三小姐”的美称,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从此以后,王琦瑶便不再是王琦瑶了,浓彩重墨的声誉完全覆盖了她纯洁如纸的人生。也许正是这种幸运,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四十年,四个男人,四段爱情纠葛,爱情成了她的坟墓,她的故事酸透人心。那年代,包养的风气俨然盛起,王琦瑶也不例外,她得到了政界名人李主任的青睐,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她深爱着他,当然还包括他富有的家境和显赫的地位。然而王琦瑶也是不幸的,好景并没有延续太久,几年战乱,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而身亡。王琦瑶没有依托,因而不得已凭借打针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王琦瑶是不幸的,30岁那年,她邂逅了康明逊,为他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也许那本是一段错误姻缘,可她依旧那般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勉强也凑合这段孽缘。也罢,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和世界中,王琦瑶注定是爱情的牺牲品。王琦瑶是不幸的,被爱了,可这爱,那么短暂。程先生是爱她的,深爱,一如既往体贴入微的爱。可王琦瑶是恋旧的,她始终没有迈出这个坎。程先生自杀了,是被严酷迫害而身亡的,在那遥远而可怕的文革初年。王琦瑶是不幸的,而这不幸,倾注了她的一生。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王琦瑶风姿犹存。许多怀旧的年轻男子和她依旧投缘,老克腊也不例外。可这段畸形恋似乎来得太晚了,而世界早已不再允

诺这种不幸的存在。王琦瑶死了,是被女儿的男友杀死的,死在改革开放的前夕。四段爱情纠葛,四个男人,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不幸。也许她不该属于这个年代的,她是一个错,却在复杂的老上海跌宕漂浮了四十年。王琦瑶是个女人,她身上有着女人特有的敏感。这一生,她与四个不同的女人争起了风头,而结果都是胜出的。因为她的矜持,她的忍让,她的以退为美的想法,成就了她的胜利。

沪上淑媛,当年多么响亮的名字,多少年轻男子追求的对象,如今却也消逝了。王琦瑶的一生是一部记录了悲惨故事的史诗,她则是一个梦,一个开了花却没有结果的梦。爱情本身并无大错,错只错,那些爱发生在错误的年代,发生在错误的人的身上。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便没有入驻爱丽丝公寓的结果,而王琦瑶的一生便是平淡的。如果没有吴佩珍的指引,没有片场的试镜,便没有艺术照的试镜,她也许只是个平淡的学子。可上天并没有允诺王琦瑶平淡地生活,爱情的纠葛,争风头的际遇全在她身上发生了。四十年的王琦瑶,性情并为发生太大的变化,她那矜持忍让的性格注定了她一辈子的心酸。也许,王琦瑶并不是错误的载体,她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可她的命运却依旧悲凉。她没有长久的爱情,安逸的生活又如何能谈得上呢?也许这该归属于时代的错误吧。当年的老上海,如今显赫的金融城,可王琦瑶早已灰飞烟灭,和她一起入葬黄土的,还有她的爱情与希望。

王琦瑶是真实的,却是那般消极的角色。这是作者王安忆对于那特殊年代的老上海的解读。笔锋一转,四十载的清秋与悲凉,便全部活起来了。这是旧上海女性生活写照的揉合,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悲剧。也罢,当满怀希望的梦,在四十年的岁月中被消磨成空?当幸福甜美的爱情,在四十年的风霜中被蹂躏成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消极的。而作者笔下如此消极的角色,并非令人费解。王琦瑶并不顾及世俗的评价,她满怀憧憬地幻想自己的爱情,她倾尽全力爱自己所爱,她是执着的,而且独立。这么懂生活,心思细腻的女人,却被赋予了如此跌宕的一生,只能拥有短暂而心酸的爱情。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梦了一辈子,等待她的,却是无情的死亡。王琦瑶是消极的,也许这就是命吧,她命薄福浅,无力消受这奢华的福分。

作者王安忆成功塑造了王琦瑶这个令人心酸的角色,成就了这部不平凡的小说。而自出版以来,《长恨歌》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奖项,如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

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成为中国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旧年,在南图书馆听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讲座,当时推荐了这本《长恨歌》和另外一本钱钟书的《围城》。后来仔细评阅了一番,《长恨歌》中这个不平凡却又悲凉的女人,真的葬入我的心骨里头,成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勾勒出我年轻的思想的轮廓。一个女人,四十年,一个故事,几段回忆。

第四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

——读玉环.思感情

天一中学高二(7)班代晓婷

你婉转的歌喉为谁轻放?你美妙的舞姿为谁而跳?你花容雪貌般的容貌为谁装扮?人们只知红颜祸水使国之,却不曾知道那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一)爱

还记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知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宛若天仙的你,才貌双全,玉楼宴上夜夜歌舞,仙乐飘飘,世人都说你“狐媚君王”,可世人不曾知你也只不过是个多情的女子,只想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罢了。

(二)死

不可否认你们的爱情轰轰烈烈,历史留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们的爱情太壮观,爱的太深,以至于要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以至于你们要付出惨痛代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由于你们的爱,最终让那个美若天仙的你惨死于白绫之下。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救下你那三郎的命。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百姓少受点儿苦吧。

(三)思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玄宗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凄凉,却永离不了已逝的你。天快亮了,却未曾合眼,丝丝愁绪,消瘦了容颜,却依旧把你思念。看着鸳鸯瓦,翡翠被,想不到美好的东西勾起的却是对你的阵阵思念,人间一别,本想梦中想见,却迟迟不见你出现。

(四)愿

你虽已逝世,却依然爱着你的三郎,你依然爱他爱的痛彻心扉,爱的深沉,否则怎会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

(五)感

自古至今,有多少为爱而献身,多少人为此而附出代价?仙乐阵阵,飘飘霓裳,是否是玉环在歌舞?喃喃细语,共诉衷肠,是否是玄宗和玉环在长生殿细语?是是非非,只作后人去定吧。

罢了!罢了!君为红颜只为许一世欢颜,谁对谁又错?

第五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为你疯,为你狂

如果未来的你可以像教授一样,永远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出现,那我就可以像千颂依那样,即使知道终有一天会分开,也要抛开一切和你在一起:如果未来的你可以像金叹那样对胆小的我勇敢的伸出手,要我跟你一起走,那我就可以像恩尚那样,即使清楚我们之间隔万重山,万重水,也要翻越世上所有的障碍来到你身旁,如果这一切你都不曾做到,那你也一定要想玄宗那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纵然不能真的白头到老,也要日也将我记牢。

读罢《长恨歌》,才明白什么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才明白这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一句纯粹的空话,如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在一起,那“在一起”又有什么含义,那那些所谓“在一起”的时光,究竟是时光开的玩笑。还是彼此的幻想。

自马嵬坡一别,从此阴阳两相隔,从此不见美人面,不见帝王像,没有双人情,只有单人泪,玉环为了玄宗可以“花冠不整”,可以“泪阑干”,玄宗为了玉环可以“孤灯挑尽未成眠”,为什么这样的爱情还要被世人唾弃,为什么这样的恋人还要被历史讽刺。人去楼空,朝代更替,当一段感情被记忆上锁,被历史尘封,还有谁愿意打开那个朝代,搜索那两个人。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是人自己的选择,如果是早就知道的结局,那人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也许我们总是在等,等待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关的门,一段或许永远走不完的旅程,如果你打开那扇门,踏上那段旅程,你或许永远都不想回头,即使路人笑你,你也会笑着回击,用你的最炙热的心,你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可能,你只需带上你的单纯,在这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直到遇到那个愿意带你回家的人。

我可以不向往“星星”般的爱恋,也可以不向往“继承者”般的梦幻,但我一定向往杨李恋,即使伤透了心,也无所畏惧,因为我知道,终点始终有你,与我风雨同舟。

下载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长恨歌,梦回大观园——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长恨歌》有感

    马蹄何处践香泥——读《长恨歌》有感我们先来听一首不知名的古诗:“马嵬坡边草萋萋,过客停车望欲迷。虽知太真身死处,马蹄何处践香泥。”这首悲伤的古诗,十分凄惨地道出了古代美......

    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惜我大唐江山绵绵长恨,恨那“汉皇重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你唐玄宗,我大唐天子,统治天下几十载,本应治国安邦,日理万机,亲臣爱民,安抚社稷......

    读《长恨歌》有感:疼痛

    疼痛——读《长恨歌》有感王嘉韵疼痛。这是读完王安忆的《长恨歌》的感觉。即使是疼痛,也不是死去活来的痛,也不是痛彻心扉的痛。尽管是逝去的锦绣年华,也不是铺天盖地的锦绣,惊......

    读《长恨歌》有感600字

    读《长恨歌》有感600字(个人简介:范宇舟,就读于江西省新余市铁路小学六年级二班,指导老师:岳阳。)清脆的鸟鸣带来了烂漫的春光,袅袅春风是大自然的美容师,皎洁的月光寄托着游子的万......

    关于《长恨歌》有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长恨歌》有感艺术学院 09艺设2班 20091102218《长恨歌》是一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动,是一种拉近现实的永恒。当你一遍一遍的深入,你会发......

    读《长恨歌》随笔

    读《长恨歌》随笔 陆兰军 自来对《长恨歌》的解读,主要集中于,一是歌颂李杨旷古的绝世爱情;二是借诗咏史,哀唐玄宗爱恋杨贵妃祸国殃民;三是白居易寄情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感叹自己的......

    观《长恨歌》有感

    看完《长恨歌》想起这么一句话——“有时候,惊鸿一瞥,便是一生。”这句话出自张爱玲,她在一篇叫《爱》的散文里写了这么一个“真的”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姑娘在15岁的某天晚上扶......

    《长恨歌》教学有感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长恨歌》教学有感原创: 李非吾 教书那点事01唐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寿王李瑁与15岁的官宦之女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