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作者: 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 变
一、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
“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 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作者: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 变
2006年9月
第二篇: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平顶山市第十中学何艳卿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最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仍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逐年增长,并且趋于低龄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如何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作用,是全社会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
一、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 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二)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 1
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也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 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制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数、及格率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学校还将法制教育当做是普法部门强加于学校的“额外工作”,表面上积极落实,实际上消极应付。有的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法制课,但被“挪为他用”的现象时常发生。有的学校建立职能部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搭班子、建组织只是图个形式,实效不明显。
(二)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其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
育,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把学校传统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其中很多教师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大部分仅靠自学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缺乏相关理论和案例材料的支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虽然也聘请了从事司法、法律相关工作的人士兼任法制副校长,但大部分法制副校长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一年也就对学校上一二堂课或开展一二次讲座,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明显。在法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也缺乏研究和探索,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对法制教育失去兴趣,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办学理念。邓小平曾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是依法治教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搞好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重大意义的宣传,认清开设法制教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
强师生学法讲法用法的自觉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供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使用。法制教育要纳入教学规划,按青少年的年龄段制定和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考核范围,作为衡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法制教育计划、教材、教师、课时、效果“五落实”。
(二)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应把重心放在法律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因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它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开展以下方法:一是利用多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法制教育参透到各学科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之中:三是积极开展法制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每周一个法制案例”讨论会、法制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6〃26”禁毒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交通法宣传周、学法活动月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柳州市岩村路小学定期组织开展的“青少年模拟法庭”、培养小小法制讲解员、制作法制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达到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强化教育者的法律素质。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实施依法治教及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关键力量。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学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常规工作。学校要制定详尽计划,安排学习内容,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抓好教师的法制教育工作。教师也要强化“育人者先自育”的思想,要主动学、深入学、及时学、持续学,努力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为学生树立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榜样。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合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社会都重视并努力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外联系。一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展法制讲座,以提高家长法制教育的责任心,争取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二是加强与村(社区)的联系,建立村(社区)法制教育联系员制度,加强对学生放学后特别是假期在社会上守法情况的监督,与村(社区)联合开展假期青少年学法活动,防止出现空档。三是要加强与司法、法院、共青团等部门的联系,利用校外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提高其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能丰富校园生活,也减少了青少年学生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
平顶山市教育法制论文评选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何
艳
卿
平顶山市第十中学
二○○八年三月
第三篇:浅谈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永顺县石堤镇麻岔初级中学 杨宏久 电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留守孩子增多,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被压缩甚至取消。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教育方式和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生子女、留守孩子的增多,安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学校安全从而导致不断压缩社会实践活动规模,甚至取消各类社会实际活动,这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亦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相左。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丰富不但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大纲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新教育理念认为,青少年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青少年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理念还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社会实践和活动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是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平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出社会生活体验在学生成长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校,校外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少,很多社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安全因素是主要原因。学校大多谈安全色变,称安全为高压线。不敢轻易的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象野炊,野营,春游,登山等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越来越少。在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全校先后四,五十个班级,仅开展了7次野炊,1次篝火晚会,可以说少之又少,而其中5次是我班开展,而且有2次是勉强而为。但每次活动都收获不小,都有新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能力,责任和热情是在校内无法看到的,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不是太好的后进生,在活动中让人眼前一亮,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各种社团活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相互交流的场所,譬如社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清明烈士扫墓活动等,不但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锻炼和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多更详细的了解学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尤其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更显重要。因此,适当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外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只有整合各方各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学校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良好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义工等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清明陵园扫墓可以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主人翁意识。利用支农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联动社会活动网络,让学生尽可能走出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单一课堂教育所缺的,尤其是农村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创造。当然,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让其发挥有效作用,同教师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具有感召力的表率,是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作好思想工作,提高效率的有效保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竞赛、听报告、参观旅游及义务劳动中产生系列交往,而这些活动与交往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作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力量,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达到获取知识,转化思想,接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校教育更具有活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第四篇:校医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邓世斌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是中小学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卫生保健,是学校工作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受到观念和制度模式的制约,校医的职责长期被限定在为学生处理日常病伤、为学生进行健康体检方面,没有适当扩展。随着健康教学理念的深入,中小学的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新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他们从认识上和业务能力上提高综合素质。在新时期,中小学校医发挥着新的功能,其作用也更加受到重视。笔者就校医在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分析论述校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医职业定位
(一)提供保健服务
在新时期,提供优质的卫生保健服务,依然是中小学校医的核心职责。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校医应当提供自己的卫生管理建议,按照学校规定,定期对师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常规的卫生服务。同时,校医还要结合教学规划和季节特征,监管中小学的课程布置、学生课外活动等开展情况,健全学校各方面的卫生制度。(二)做好健康宣传
随着中小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健康知识宣传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校医要全面负责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要选择合适的宣传教材,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橱窗宣传、板报、广播等形式,选取一些典型的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中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
(三)指引日常行为
校医的行为指引工作,就是向中小学师生传播健康常识,并指导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预防疾病的发生。校医可以将健康认识、日常饮食习惯、青春期特有健康问题、常见传染病预防等作为指导重点。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校园内部杜绝学生吸烟行为;帮助学生纠正随地抛弃垃圾、不注意日常卫生、进餐不规律等缺点;开展计划性的疾病预防讲座等等。
二、校医职业功能
(一)监管功能
中小学校医,是学校内部专业负责卫生工作的人员,应当成为教务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校医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学校各项卫生制度,但与此同时,校医也不能忽略对卫生工作的技术性监管。应当依照学校主管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要求,从教学健康、体育活动健康、照明和课堂设施卫生、教学楼舍规划卫生、学生饮食健康等方面,严格要求广大师生。如果发现师生的日常行为不符合标准,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必要时向学校管理者反映。例如:中小学校医可以针对课堂桌椅高度的适当性、学生每日休息时间是否充足、室内卫生消毒工作是否到位等问题,展开专项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然后依据这些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视,督促他们解决问题。在对学校操场上设置的体育健身器材和场地规划进行检查时,医务人员要与体育教师进行合作,提高器材设置的科学性。除了对校园内部进行监管之外,校医还需要鉴别流行病的发生概率,并向师生提出预防建议,防止校园内部流行传染病的发生。
(二)研究功能
在新的阶段,校医的工作范围不应局限在日常保健领域,应当拓展至健康服务、师生日常行为习惯、学校内部常见健康问题的研究领域。校医要密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形成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校医工作。例如:中小学生的保健认识比较薄弱,经常会出现偏食、睡眠不足、体育锻炼量不够大、近视发生率高等问题。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都值得去调查和研究。校医要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探索新的健康问题,提升工作的技术含量。
(三)评价功能
对于卫生工作进行科学评价,是中小学校医的重要职能之一。评价的具体项目,应当包含工作实效、工作目标实现程度、工作影响、工作改进方案等。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校医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卫生工作实际效果。例如:校医可以将评价工作的重点设置为: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校园内部常见疾病的发病比率、校园卫生状况的改善,等等。在具体进行健康卫生宣传时,校医可以制作调查问卷,或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对自己认可的观点做出选择。这样有助于校医了解师生对于卫生常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师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校医还可以透过校园常见疾病的发生频率等数据,来评价卫生教育收到的效果。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小学校医的日常工作十分单调乏味,他们只负责落实日常性的卫生任务。但实际上,校医的工作涵盖了多种层次,是一种综合性与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在新的时期,校医的工作重点将转变为向学生传播保健常识,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第五篇: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我国标准语言。它以其自身在普遍性、大众性、通俗易懂等方面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媒介。与此同时,它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独有的意义及其作用。以下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普通话的实践体会:
一、利用语文情感教学,使学生尽快入情、入画、入悟
情感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真意切,热情奔放;有的课文描绘出的祖国美好河山如诗如画,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的课文透过内容所呈现的是清晰的事理、哲理,是人心的悟彻。教学中,要把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随同教师一道去体昧文章的真谛,就必须用到普通话了。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可使学生尽快地跟随教师一起入情、入画、入悟,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净化教学环境,使学生早入学境
普通话清晰明快,朗朗入耳,亲切中听。教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教室,无论里面多么喧闹嘈杂,当你用普通话亲切地说“同学们”后,教室里马上就会寂静无声。宽阔的操场站满了学生,他们嘻笑、他们私语、他们窜动、他们站坐不定,当主席台上的主持人用普通话宣布:“现在,大会开始”时,一切就会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全场肃静。普通话具有十分明显的净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普通话,能够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学境,早入佳境,可以较早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仅四十五分钟,让学生早入学境,就能做到较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四十五分钟。
三、文明礼貌学生言行,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甚多,具有语气文明、对话和气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感。一场高水平的普通话对话,简直就是一次美的音乐的享受。我们的地方语言因其不少产生于少数民族集聚之地,受民族习俗及剽悍性格所影响,粗鲁话直至痞话及字眼较多,对于学生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很是不利。不少的时间,正是由于使用地方语言,学生间还引起不少的打架骂娘现象,而普通话则无粗痞字眼及不文明礼貌语言。在学校中,学生使用普通话,可以使学生文明礼貌,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四、丰富学生语言,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普通话词汇丰富多彩,同一内容或意思,有着多种的表达方法。任你是如何复杂的感情,何等优美的自然景象……都能用普通话的文字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在学生中推行普通话,在不知不觉中,能起到丰富学生语言、词汇的作用,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教学媒介之一,应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应用普通话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在校园内,首先要营造使用普通话的浓厚氛围,竖立“请讲普通话”的标牌;其次坚持普通话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法定地位,大力推广普及应用普通话。特别是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必须讲普通话,强化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能力;另外,也可把普通话水平考核达标列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
二、课内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落实和深入。我们语文教师可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充满乐趣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可采取的活动形式很多,可在课内开展的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课文诗词朗诵、作文评改、黑板报等,可结合学校活动开展的有周一“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书法比赛、“文化艺术节”演出、“推普周”自编小报比赛等。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同学们“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养成。另外,学校课程开发中,也可注重语言文字工作的渗透。学校课程中开设“演讲与朗诵”“话剧表演”“口语与交际”等课程,这些都与语言文字工作息息相通,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三、抓好主副阵地建设,掀起讲普通话的高潮。
主阵地是课堂,副阵地是学校广播站。充分利用学生广播站,做好宣传引导。积极配合学校广播站筛选普通话标准、音色优美的同学担任广播员,让他们担任义务推普员,定期在节目中进行普通话知识的宣讲。定期组织广播员的培训和学习,邀请电台、电视台的资深节目主持人为学生做讲座。每年推普周系列活动掀起说普通话的高潮。利用推普周的良好契机,制定活动计划,落实活动主题,营造宣传氛围,开展各层面的各类活动。推普周期间,利用文化长廊、学校网站、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强化意识。班级组织一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把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氛围推向高潮。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我们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把这项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讲普通话、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