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办发〔2007〕8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七月三日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奖励在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等教育)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鼓励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以下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 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主要包括:
(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适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在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优质资源共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学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反映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
第三条
在本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由教学成果持有单位或者个人所在单位择优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第四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设特等奖20个、一等奖60个、二等奖120个。
第五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组织工作。
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教学成果项目,其持有单位或个人可以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具有原创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具有先进教育 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在本省处于领先水平的成果。
(二)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明显实效的成果。
(三)具有较大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取得较高认同度,在全国或本省产生积极影响的成果。
第七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由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初评。评审委员会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在每次评选工作开始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
第八条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成员本人,与本人有亲属、师生关系的人员或者本人所在工作单位(高等学校院、系)是教学成果奖申报人的,该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得参加评审工作。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论证评审,提出获奖名单与奖励等级建议,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公示。
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与奖励等级建议由评审委员会无记名投票产生。其中二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二分之一以上赞成;一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特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四分之三以上赞成。
第十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审工作有异议的,可以在评审结果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写明联系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异议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实处理,并自处理完毕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核实及处理情况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一条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一等奖和二等奖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
第十二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金数额为:特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
奖金由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三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记入获奖者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对教学成果项目的评审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其参加的评审结果无效。评审委员会应当按要求重新组织评审。
第十六条
对于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批准机关撤销奖励,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对当事人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教育 教学成果△ 奖励办法△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7月4日印 5
第二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办法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11
5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7日点击数:
196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苏政办发〔2005〕11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及《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依法应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未利用地使用的建设用地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未利用地使用的建设用地审批工作。省国土资源厅每季度末将本季度建设用地审批情况综合汇总报告省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及时报告。
第三条 建设用地报批分为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与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两种类型。
分批次建设用地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进行选址建设的用地。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是确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之外选址建设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用地。
第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下列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1、省发改委等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3、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五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4、其他应由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第五条 征收下列土地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1、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且不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2、其他土地不超过七十公顷的。
第六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征收农用地的,应依法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土地征收审批;经省人民政府在土地征收批准权限内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土地征收审批;超过土地征收批准权限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后报国务院办理土地征收审批。
第七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占用五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报国务院批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使用五公顷以上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分批次建设用地拟开发地块中,涉及使用国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一同报批。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涉及使用国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一同报批。第九条 分批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用地要提供土地开发建设整体方案,已有具体建设项目的,应附项目名单,列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和用地面积。分批次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后,在已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有关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第十条 建设用地报批材料的组成。
(一)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应提供以下材料:
1、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
2、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3、征收土地数量及安置农业人口情况汇总表;
4、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5、标注拟占用土地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6、标注拟占用土地位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8、需收回国有土地的应附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安置情况表;
9、拟定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时,根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说明。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应附听证笔录。
(二)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应提供以下材料:
1、建设用地申请表;
2、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供地方案;
3、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4、征收土地数量及安置农业人口情况汇总表;
5、标注拟占用土地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6、标注拟占用土地位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8、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9、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10、初步设计批准文件或其他设计批准文件;
11、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或线型工程平面图;
12、是否压覆重要矿床证明材料或压覆重要矿床评估报告;
13、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4、需收回国有土地的应附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安置情况表;
15、占用林地的,需附有权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16、拟定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时,根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说明。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应附听证笔录。
第十一条 各类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它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第十二条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涉及多个县(市、区)的,由有关市组织相关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分别开展基础工作,市国土资源部门汇总情况后,以市为单位报批。
第十三条 依照有关规定受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国土资源部门,在对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后提出意见,建设用地正式报批时,附上预审通过意见。
符合已发布建设用地指标规定标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正式报批时,可不附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或线型工程平面图。预审通过但对有关问题提出完善性意见或预审后情况发生变化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督促落实预审意见,在建设用地正式报批时,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第十四条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时,应附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部分区段,因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确实无法在报批建设用地前完成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可暂不附该地段的勘测定界有关图件资料,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依据批准的工程设计,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在比例尺不低于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明用地范围。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涉及的土地权属、地类和面积的认定,应以审查合格的现势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登记资料以及勘测定界资料为依据。建设用地报批材料中勘测定界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不一致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有关情况作出专门说明。
第十六条 农村村民宅基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计划,以村为单位汇总后单独分批次报省人民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用地转用经依法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因建设需要将农村村民住宅拆迁,新建安置用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不得混同农民宅基用地审批。
第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拟定建设用地呈报材料,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分批次建设用地报送二套材料,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送三套材料)。开发区与无建设用地独立呈报权的市辖区组织的建设用地报批材料,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统一上报。
编制呈报材料应使用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信息系统,纸质报件应与电子报件相一致。
第十八条 组织建设用地呈报材料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用地组成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用地组成村镇分批次建设用地。市、县报批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原则上每年控制在五个批次内。第十九条 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建设用地进行审查。审查通过批准后,加盖“江苏省人民政府土地审批专用章”。第二十条 建设用地呈报材料资料不全或内容不符合要求,但可以补充完善的,省国土资源厅在五个工作日内通知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单位限期补报完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单位在接到通知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所需材料报送省国土资源厅。逾期不能说明原因或补充完善资料仍不符合要求的,由省国土资源厅将建设用地呈报材料退回市、县国土资源部门。
第二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用地审批工作。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完成审批的,经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建设用地经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或有关单位在接到通知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应依法缴纳相关费用。逾期不缴纳或不能足额缴纳的,该批次(项目)建设用地呈报材料作废,使用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收回。第二十二条 建设用地经批准并依法缴纳有关费用后,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办理建设用地批复文件,通知有关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国土资源部门。
第二十三条 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公告登记以及补偿安置工作,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定期监督检查。
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分批次建设用地、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情况,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对未按规定时间及有关要求备案或在备案中弄虚作假的地方,暂停其建设用地审批。第二十四条 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后,凡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允许查阅批文内容。
第三篇: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附件2: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二○○九年四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保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以下称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教学成果要注重实用性,所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要空泛。要能够针对目前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效果。
第四条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授予在纺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突出奖励具有创新性和推广应用效果好的成果,重点奖励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优先奖励教学一线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教学成果主要包括:
(一)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二)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第六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负责联合会教学成果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第七条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为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联合会教学成果奖的组织、管理、评审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符合第五条规定,并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达到以下标准的可申报教学成果奖:
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织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特殊贡献的成果,可获得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纺织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具有一定创新性,并取得重大人才培养效益,达到国内或行业内高校领先水平的成果,可获得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达到国内或行业内高校先进水平,并取得较大人才培养效益的成果,可获得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达到纺织行业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并取得一定人才培养效益的成果,可获得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学成果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
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截止时间为推荐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第三章 评审机构
第九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和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设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第十条 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担任,副主任委员1--2 人,秘书长1 人。成员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有关高校同志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二)审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三)为完善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解决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一条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受理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材料,并进行形式审查,向评审委员会提出核查意见;
(三)负责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的具体组织协调工
作;
(四)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高校推荐的成果进行鉴定或现场考察;
(五)协调处理纺织成果奖异议,要求成果推荐单位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
(六)完成奖励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委员人数视评审工作需要确定,评审委员会成员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聘任,一般由纺织服装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纺织服装院校的管理干部组成。其工作职责是:
(一)负责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
(二)向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报告评审结果;
(三)对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四)为完善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第十三条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设立若干专业评审组,各专业评审组设组长1 人、副组长1~2 人、成员若干人。评审组成员实行资格聘任制,其资格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认定。其工作职责是:
(一)复查办公室提出的核查意见;
(二)负责本学科(专业)组的纺织成果奖的初评工作,确定二、三等奖候选项目,并向评审委员会报告初评结果;
(三)向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提出本学科(专业)组纺织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建议名单;
(四)对评审通过的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写出评审意见。
第四章 申 报
第十四条 纺织行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社会组织,教师和其他个人,均可依照本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申报。普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完成的成果可直接向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申报;教师和其他个人完成的成果通过所在单位向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申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不直接受理高校部门或个人的申报材料;两个以上单位人员完成的成果,由第一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向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申报。
第十五条 申报单位或申报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提交申报书及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申请教学成果奖的个人或集体的主要完成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为人师表;
(二)直接并始终参加成果方案的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了主要贡献;
(三)成果完成人为高校教师或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一般要有连续三年以上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有一定的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工作量。
申请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原则上不超过5人。
第十七条 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社会组织,该单位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和实施全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申请教学成果奖,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个。
第十八条 推荐申报教学成果奖,以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为单位,在单位评审的基础上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集中推荐。原则上,只有获得所在单位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才能推荐申报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第十九条 推荐申报纺织成果奖,须提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式三份)和反映成果的总结材料(一式三份)、联系人信息表(一式三份),与上述纸质材料内容完全一致的电子版材料。推荐学校须提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汇总表》(一式三份),并提供电子文档(EXCEL格式)。
第二十条 已申报有关的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同时申报纺织教学成果奖。
第二十一条 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申报教学成果奖。
第五章 评 审
第二十二条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表决规则如下:
(一)形式审查:由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可以要求申报单位或申报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
补正,逾期没有补正或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提交评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二)初评:由专业评审组以网络评审方式进行,或者由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组织具有评审资格的同行专家、学者以网络评审方式进行。网络评审以投票表决形式或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产生专业评审组初评结果。
(三)复评:由评审委员会对各专业评审组产生的初评结果进行会议评审。以投票表决方式产生评审结果,并在行业报纸或网站上公示,公示期一个月。
(四)终评:奖励委员会以会议或书面方式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并做出决议。
第二十三条 评审会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含三分之二)的评审委员参加,会议表决结果有效。特等奖由到会委员一致通过;一等奖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它奖由到会委员的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多数通过。
第二十四条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凡涉及评审委员会成员申报本届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时,该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得参加会议评审。
第六章 异议及处理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单位或申报个人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之日起30日内向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提
出,逾期不予受理。异议仅对成果的合理性、真实性、权属性及完成单位、完成人等方面提出,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二十六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
第二十七条 奖励办公室接到异议材料后,对异议内容进行核实,如异议内容属于本细则第二十六条所述情况,并能提供证据的,应予受理,并报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主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复议。
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或申报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对异议的相关内容做出有效说明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七章 授 奖
第二十九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根据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的决议,对获奖项目、获奖人给予奖励。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细则解释权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附件1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奖励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显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教育部相关规定精神,制定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以下简称“省级教学成果奖”)办法。
第二条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是指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成果应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推广效果。
主要包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成果应突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等方面。
第三条 教学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反映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论文、著作及视频影音等。
第四条 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
第五条 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指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基层单位,并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的单位。
第六条 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学改革研究并且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通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鉴定,并达到以下标准的成果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国内或省内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具有重大应用推广价值,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已有成果基础上部分首创,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取得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运用已有成果的过程中有创新和发展,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截止时间为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第七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成果。着重考察成果的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优先推荐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成果。
第八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九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分为网络评审、会议评审两个阶段,其中特等奖候选项目须参加答辩。省教育厅在评审前聘请专家,组建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审议网络评审结果,完成会议评审,提出获奖成果、奖励等级的建议,研究评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条 评审委员会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评审。二等奖项目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二分之一及以上同意,一等奖项目须有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特等奖项目须有四分之三及以上同意。
第十一条 省教育厅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获奖项目与奖励等级建议进行审定。审定通过的获奖项目,在省教育厅网站上进行公示。
第十二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可在评审结果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厅提出,并写明联系人姓名、地址、电话等。单位提出异议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
省教育厅对异议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核实处理情况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
第十三条 对获奖成果,授予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证书和奖金。
第十四条 教学成果奖的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五条 获奖成果应当记入主要完成人的个人档案,作为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教育厅将省级教学成果奖择优向教育部推荐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七条 省教育厅组织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推广交流工作,把获奖成果的实践成效纳入教育质量监测范围,不断强化后续评价。
第十八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人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经调查核实,在批准授予前发现的取消其申请资格。已经批准授予的由教育厅撤销奖励、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第五篇:2012年高等教育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成果奖授予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条
教学成果主要包括:
(一)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
(二)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第四条 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安徽省有关文件精神及上款规定,2009年以来完成并且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达到以下标准的成果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省内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的,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取得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的,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取得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的,可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或三等奖。
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应从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截止时间为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第五条 在同等水平时,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取得的成果可优先获奖。
第六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各级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均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第八条 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一般不超过7人。
第九条 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指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基层单位,并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的单位。
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一般不超过3个。
第十条
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由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或主要完成人,向所在的高等学校提出申请。
不属于同一高等学校的两个及以上单位或个人完成的成果,由第一主要完成单位或第一主要完成人,按本款上述规定向所在的高等学校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实行限额推荐的办法。受理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高等学校在教育厅下达的限额范围内,从2009年及以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及以上奖的成果中择优推荐。在推荐中要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果。
第十二条
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须提交《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和反映该成果的总结(各一式三份);成果所依托的教学改革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完成项目结题和成果鉴定,并提交相关结题或鉴定材料(一式三份)。
教学成果其它附件材料,由高校负责审核和保存,不再上报。
等奖和二等奖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一等奖从二等奖中产生,并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特等奖从一等奖中产生,并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四分之三以上同意。
第十九条 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被推荐为省级教学成果奖成果的完成人,不得参加奖励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评审工作。
第二十条 评审委员会通过的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由教育厅在推荐截止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布的教学成果权属持有异议,须在评审结果公布之日起90日内向奖励办公室提出;异议要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
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奖励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二十二条 异议由奖励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奖励办公室在受理异议后,将通知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接到异议通知书以后,应当在10日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将核实情况书面材料寄(送)到奖励办公室审核。奖励办公室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对异议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向领导小组报告异议核实与处理情况,提请其裁决。
异议自评审结果公布之日起120日内仍未处理完毕,则取消有异议成果的获奖资格。
第二十三条 异议期结束后,二、三等奖由教育厅批准,特等奖和一等奖由教育厅报省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对获奖成果,授予主要完成单位奖状,主要完成人奖章、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五条 教学成果奖的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二十六条 获奖成果应当记入主要完成人的考绩档案,作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