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4: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

第一篇:《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

《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

总论部分: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刑法概述 刑法的概念,刑法的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念 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五章: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第六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行为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危害结果的含义及其意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认定

第八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单位犯罪的特征和处罚原则

第九章: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类型,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类型,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系,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十章: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关系,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的构成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犯罪既遂的概念和类型,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未遂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犯罪中止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间的相互区别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罪数 罪数的判断标准,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十五章:刑罚概说 刑罚的概念和特征,刑罚的目的

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各种刑罚的概念、特征和适用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 刑罚裁量原则的概念和内容,刑罚裁量情节的种类及其适用

第十八章:刑罚裁量制度 累犯的种类和构成条件,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数罪并罚的原则及方法,缓刑的适用条件与考验期限

第十九章:刑罚执行制度 减刑的条件、假释的条件及撤销假释的条件

第二十章:刑罚消灭制度 追诉时效的期限及计算方法(第一章

1、明确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任务、刑法的解释: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阶级性质在于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刑法的法律性质在于其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

刑法的任务即刑法的作用或机能。我国刑法的任务是贯彻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保障人权机能与保护社会机能的统一。

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刑法解释对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按解释之效力,刑法解释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按解释之方法,刑法解释可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又可分为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

对于以上问题必须予以准确理解并且记忆。特别是对于刑法的解释问题,更要对照刑法典的规定进行理解和掌握。

2、了解刑法的创制和发展、刑法的制定根据、刑法的体系:

这些内容虽然不是重点,但也必须知道、明了。第二章

明确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界定标准和意义;掌握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这是很重要的一章。必须全面掌握以下内容: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刑法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发展与完善。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据以衡量和确立的标准有三方面:第一,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第二,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第三,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其基本要求是:罪刑规范的法定化、实定化、明确化。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基本要求是:无论是追究犯罪人还是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均应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与公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其基本要求是:刑法立法上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法制度与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刑法司法中要重视量刑、纠正重刑主义实现执法和谐。第三章

掌握刑法效力范围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特别是溯及力的规定;了解各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和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原则:

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它不仅涉及国家主权,而且涉及国际关系和新旧法律的关系,是任何国家刑法都必须明确规定的内容。

对于我国刑法典第6条至第12条的具体规定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必须全面细致地学习、思考、理解并且记忆。同时,对于各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和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原则的含义也必须知道而且明了。

第四章

犯罪概念是统一认定犯罪和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一个行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还是其他违法行为,是犯罪还是错误,从总体上说,就看这个行为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且是否达到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因此,学习本章时必须对犯罪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掌握: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其中,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基本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备的。

此外,学习本章还必须了解犯罪概念的类型:犯罪概念主要有三种类型: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和犯罪的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概念。第五章

掌握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明确犯罪构成的意义和共同要件: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三个特征: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有机统一的整体;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由刑法加以规定的。

犯罪构成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正确认定罪与非罪,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正确量刑。

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种客体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3)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4)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第六章

明确犯罪客体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它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某种行为,如果没有或者不可能危害任何一种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那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研究犯罪客体具有三方面的意义: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有助于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助于客观地评估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正确地量刑。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把犯罪客体划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个层次;犯罪直接客体按其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又可划分为单一客体与复杂客体。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犯罪对象与犯罪直接客体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学习本章时,必须逐一弄清犯罪客体、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单一客体、复杂客体、犯罪对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本章,首先必须明确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诸事实特征。研究犯罪客观方面对于正确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

其次,必须逐一掌握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的含义、内容以及各自的作用: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它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必备要件。危害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危害结果有广义、狭义之分。学习本课程主要是掌握狭义的危害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狭义的危害结果是定罪的主要根据之一。它又可以有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之分。物质性危害结果是一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或一些故意犯罪既遂的标志,法律对物质性危害结果有多种规定并有不同的意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必备要件。对于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相对性、时间序列性、条件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应当逐一加以理解,而且还要对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以及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同时对其他犯罪的危害程度和量刑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学习本章还必须了解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本章是犯罪构成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习本章还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件。

第八章

明确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犯罪主体特殊身分的意义;掌握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及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之规定;了解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和单位犯罪问题之内容: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两个:其一,必须是自然人,即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其二,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研究犯罪主体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刑事责任能力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其内容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从程度上可分为四种情况: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包括刑事责任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生理醉酒等。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三个年龄阶段。此外,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实行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我国刑法把精神障碍人区分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和限制刑事责任三种情况。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醉酒的人犯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分,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犯罪主体的特殊身分对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单位犯罪依法原则上实行双罚制。

学习本章必须学会运用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与理论分析实际案件。第九章

明确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意义;了解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解决刑事责任的影响: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因素。研究犯罪主观方面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包含有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按照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按照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把犯罪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在认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时,必须区分其与意外事件的界限。意外事件是指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无罪过的客观损害事件,对此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它对于区分罪与非罪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动机是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它侧重于影响量刑,并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有一定的意义。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事实认识错误可能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学习本章还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件。第十章

排除犯罪性行为是指外表上似乎构成犯罪而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有利于鼓舞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地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利于保障公民充分行使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两种典型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学习本章不仅必须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特征、成立条件以及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含义及其刑事责任等问题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须学会运用正当防卫理论和紧急避险理论分析实际案件。

此外,对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外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即履行职务的行为、正当业务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等也应当有明确的了解。第十一章

明确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种类及意义;掌握故意犯罪各种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类型、处罚原则及其相互区别: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几种形态。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的故意犯罪行为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学习本章时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这些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类型、处罚原则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学习本章还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例。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共同犯罪的形式分为四类八种。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并规定了各种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学习本章,必须在了解共同犯罪的形式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以及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各种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规定,而且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件。第十三章

掌握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基本标准,把握各种罪数形态的概念、构成特征和处断原则:

罪数,即犯罪的个数,亦称一罪与数罪。普遍公认的罪数判断标准是犯罪构成标准说。一罪,包括实质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数罪,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实质数罪和想象数罪、异种数罪和同种数罪、并罚的数罪和非并罚的数罪。学习本章应当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构成特征和处断原则,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件。第十四章

了解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责任的规定概况以及刑事责任的开始和终结;掌握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明确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以及刑事责任的根据:

刑事责任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术语。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责任的规定表明,刑事责任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人应当承受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标准。刑事责任具有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和人身专属性的基本特征。刑事责任与刑罚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刑事责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责任的根据包括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即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即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分为应当承担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和实际承担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刑事责任的终结,应区别不同情况加以确定。

第十五章

了解刑罚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掌握刑罚目的的概念,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刑罚,是刑法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具有其固有的特征,并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存在着诸多区别。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我国刑罚的目的主要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所谓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所谓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我国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任何一个犯罪人适用刑罚,都包含着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决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第十六章

刑法体系,是指由刑法所规定的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其中,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学习本章必须具体准确地理解掌握各种刑罚方法的概念、内容及其适用,同时对于我国刑罚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刑罚的处理方法也应当了解明确。第十七章

了解刑罚裁量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掌握刑罚裁量原则的内容以及刑罚裁量情节的种类和适用规则:

刑罚裁量,又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员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刑罚裁量情节,又称量刑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以刑法是否就刑罚裁量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刑罚裁量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第十八章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裁量制度主要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以及缓刑等制度。学习本章应当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这些刑罚裁量制度的基本内容: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其构成条件各异。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它们的成立条件有所不同。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行为。我国刑法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其表现形式有所区别。

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确立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适用数罪并罚原则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法律条件确定具体规则。

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予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缓刑包括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两种,其适用条件不尽相同。第十九章

明确刑罚执行的概念和特征,减刑、假释的概念和意义,减刑后刑期的计算,假释的法律后果;掌握减刑、假释的条件和假释的考验期限;了解刑罚执行的原则,减刑、假释的程序及对假释犯的监督:

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减刑和假释制度作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两项具体刑罚执行制度,主要是对原量刑结果的修正和调整,对于实现刑罚目的特别是特殊预防的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减刑和假释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第二十章

明确刑罚消灭、时效、赦免的概念和种类,我国刑法规定时效制度的意义;掌握我国刑法关于追诉期限及计算方法的规定;了解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追诉时效的具体适用,我国的特赦及其特点:

刑罚消灭是指由于一定的法定原因致使国家针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归于消灭。时效和赦免制度作为我国刑法规定的两种刑罚消灭制度,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包括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两种。所谓追诉时效,就是指对犯罪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所谓行刑时效,就是指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人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故又称为刑罚执行时效。我国刑法中的时效仅指追诉时效,有四个不同的档次。赦免是国家对于犯罪分子宣告免予追诉或者免除执行刑罚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法律制度,包括大赦和特赦两种。我国刑法中的赦免仅指特赦。)

对于各种题型的答题要求,我以《考核说明》所附的试题类型为例,给大家作个简要说明: 1.名词解释题:只要你答出它的定义就行了,不用解释。例如“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填空题:就是要求你在题目中填写准确的内容,使题目意思完整并且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刑法理论。例如“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______的总和”依序填入“社会危害性”“程度”“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这样,题目的意思就完整了,符合了教材关于犯罪构成的概念的表述。

3.选择题:就是要通过分析题目内容然后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答案,并且将其序号填在题目空格内。例如“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______。A.犯罪 B.犯罪和刑罚 C.犯罪和刑事责任 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根据题目的意思,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D,那么你把它填写在题目中就行了。

4.简答题:就是要求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回答清楚,不用长篇大论。例如“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你只要答“犯罪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具有刑事违法性;三是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就行了,不用解释什么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等等。

5.案例分析题:就是要综合运用你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根据法律的规定,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案件中的问题。这可能是同学们最为发怵的一种题目了。这也很自然,因为这种题目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也是拉开成绩档次的。同学们可能最感困难的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怎么分析案例。第一步:看清题目要求,看是要求分析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仔细阅读案情,把案情弄清楚,特别要注意事实细节。因为有时候就是细节决定了案件的性质。第三步:具体分析:首先,分析是否构成犯罪。其次,分析属于何种性质的犯罪。最后,分析应当怎样处罚(处罚原则)。分析完毕,就要将结论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怎么表述?第一,作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什么罪、怎么处罚?第二,根据是什么?理论根据和法律根据。第三,案件事实有哪些方面符合这些根据?

第二篇:刑法学考试重点

刑法学考试重点

一、简答题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

1、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法的,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只有当危害性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的时候,才构成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次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处罚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以上三个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从总体上区别开来了。

(二)罪刑法定原则

答: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方面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三)想像的竞合犯

答: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它有两个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这是构成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条件,如果是实施了数个行为,则不可能构成想象竞合犯。所谓一个行为,指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上被评价为一个的行为。

2、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

想象竞合犯只能是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如果是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则是实际的数罪;如果是作为犯罪手段的行为或结果的行为分别触犯了不同的罪名,则构成牵连犯,均非想象竞合犯。所谓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就是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构成。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五)无过当防卫 答:特殊防卫,有的称无限制防卫,或者无过当防卫,是指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情况。这种防卫权的行使,虽然没有限度条件的要求,但却有严格的法律限制的,除了应当具有防卫的意图、防卫的起因、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间条件外,这种防卫具有特殊的起因条件,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

(六)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答: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城里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七)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八)牵连犯

答: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它有四个特征:

1、牵连犯是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

这是牵连犯的本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实施数个犯罪的目的,在此目的支配下实施了数个犯罪,这个犯罪不构成牵连犯。

2、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行为

这是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的重要区别。牵连犯的数个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

(1)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2)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

3、牵连犯的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

如何认定有无牵连关系,刑法理论上有一种折中说,认为本罪与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牵连的意思,在客观上具有通常的方法或结果关系。

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1)实施一种犯罪,其犯罪所采用的方法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2)实施一种犯罪,其犯罪的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九)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的行为。

(十)受贿罪

答: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十一)直接故意

答: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十二)刑罚的目的 答:

1、报应目的

2、预防目的

(十三)不作为犯罪

答:

1、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2、不作为的成立在客观方面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3、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4、不作为与作为的本质区别是,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前者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后者违反的是命令性规范;前者是“不当为而为”,后者是“当为而不为”。

为正确理解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问题,应明确一下几点:

(1)不能把作为与不作为的划分同故意与过失的划分相混淆;(2)应当正确认识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危害程度;

(3)要正确认识研究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形式的重要意义。

(十四)拐卖儿童罪和拐骗儿童罪的区别 答:区别有三处:

1、犯罪的目的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的目的是以出卖为目的,而拐骗妇女儿童罪是以收养为目的。

2、社会危害性不同。

3、处罚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一)甲系某县民政局干部,负责防汛款的管理分配工作。2004年5月,其友乙(某私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因经营不善,向甲提出能否将甲手中的防汛款30万元暂时借用周转一下,以解燃眉之急。甲要求乙务必在3个月内归还,同时利用职权将30万元防汛款转到乙的公司账户上,双方签订了还款协议。乙给了甲1万元“好处费”。乙借款后三日,即携款潜逃,不予归还。后乙被抓获归案。问: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请说明原因

答:

1、挪用公款罪-----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所以,本案中应当对于甲从重处罚。

2、受贿罪和行贿罪

3、侵占罪

(二)甲系某国家机关负责财会工作的人员。个体工商户乙见甲掌管巨额资金,就以小恩小惠拉拢甲。后乙以做生意需要资金为由,劝诱甲出借公款,并与甲共同策划了挪用的方式,还送给甲好处费3万元。甲擅自将自己掌握的100万元单位资金借给乙。乙得到巨款以后,告知银行职员丙该款的真实来源,丙为乙提供资金账户,为乙打掩护。丙利用该资金炒卖股票,并通过多列支出的方法,少缴税款5万元,占应当缴纳税款的15%。在甲的催促下,乙归还30万元,后来就拒绝和甲见面。甲见追回剩余70万元无望,就携带乙归还的30万元潜逃。甲半年内将30万元挥霍一空,走投无路后向司法机关投案,并交代了借公款给乙、接受乙贿赂和携款潜逃的事实,并提供线索协助司法机关将乙捉拿归案。乙归案后主动交代了行贿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偷税的犯罪事实。问:本案应当如何处理?请说明原因

答:

1、挪用公款罪

2、贪污罪

3、受贿罪

4、行贿罪

5、偷税罪

(三)2004年10月12日,田某在路过郊区时发现被害人栾某一人在牧羊,便产生强奸的邪念。田某将被害人拉入附近的沟内按倒在地,强行撕扯被害人的衣裤,欲行强奸。栾某极力反抗,并大声呼救。田某怕罪行暴露,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栾某的腹部刺一刀。被害人继续呼叫,田某又向被害人的腹部连刺数刀,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田某取走被害人身上的20元钱,并将被害人的尸体掩埋。随后,田某将被害人放牧的15只羊赶到临近的一个村中卖给他人而被发现。问:本案如何处理? 请说明原因

答:

1、强奸罪

2、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3、盗窃罪

三罪数罪并罚

(四)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0年8月30日至1997年8月29日止。甲于1995年5月20日被假释,于1996年8月25日犯交通肇事罪。甲构成累犯

√ B.乙因盗窃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年3月25日刑满释放,2007年3月20日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构成累犯。(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人。)

C.丙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1996年4月21日刑满释放,2006年4月20日再犯同罪。丙不构成累犯

D.丁因失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5年5月15日至1998年5 月14日。丁于1998年5月15日在出狱回家途中犯故意伤害罪。丁构成累犯

(五)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三、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的原则? 答:

1、概念

所谓数罪并罚,就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所谓数罪并罚的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在分别定罪量刑后,合并处罚所依据的原则。

2、数罪并罚原则主要可归纳为四种:

(1)并科原则,亦称相加原则,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处罚原则。

(2)吸收原则,指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重罪之刑吸收轻罪之刑的合并处罚原则。即由最重宣告刑吸收其他较轻的宣告刑,仅此已宣告的最重刑罚行为执行刑罚,其余较轻的刑罚因被吸收而不再执行的合并处罚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亦称限制并科原则,指以一人所犯数罪中法定应当判处或已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再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原则。

(4)折中原则,亦称混合原则,即根据不同情况以某一并罚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一般是根据法定的刑罚性质及特点,兼采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限制加重原则,将其分别适用于不同刑种或刑罚结构的数罪并罚原则。

3、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2)判决宣告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刑,管制刑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即附加刑仍须执行。

4、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处罚;(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并罚;

5、关于数罪并罚的其他问题

(1)罪犯刑满释放后又犯新罪,同时发现在原判决宣告之前有其他犯罪行为未经处理,并且应当依法追诉的;

(2)判决宣告以后,刑法没有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数个新罪的合并处罚;

(3)判决宣告以后,尚未交付执行时,发现罪犯还有其他罪没有处理的,也应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并罚;

(4)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同时发现犯罪分子有漏罪的并罚方法;

(5)在原判决认定犯罪分子犯有数罪且应当并罚的条件下,所发现的漏罪与原判之数罪合并处罚的方法。

(二)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答:

1、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

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方面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刑法定的提出

我国1979年《刑法》中没有明确提出和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相反却在地79条规定了有罪类推制度。1997年3月修订的《刑法》,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保障人权的需要出发,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废止类推,成为刑法修订和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价值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将规定犯罪,刑罚的立法权与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禁止规则的制定者又同时是裁判者,其核心是限制法官的刑罚权,防止法官在定罪量刑上的恣意妄为,保证刑罚权能够正确的启动和启动后正确的行使。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从而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4、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

(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和量刑只能根据刑罚的有关规定,不得类推。

(4)刑法的效力不得溯及既往。

5、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取消了1979年《刑法》第79条规定的类推制度,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得以真正贯彻的重要前提;

(3)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明确规定从旧兼从轻的原则;(4)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修订的刑法已相当详备;(5)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设臵方面,修订的刑法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

(三)如何理解刑罚的目的? 答:刑法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

1、报应目的

刑罚没有特别希冀达到的目的,刑罚的意义就在于报应犯罪行为的害恶,给犯罪人以惩罚,以其痛苦来均衡犯罪人的罪责,从而实现正义的理念。它有四个方面:(1)同害报应论;(2)神意报应论;(3)道义报应论;(4)法律报应论。

2、预防目的

目的刑论是以功利主义和预防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的理论,又称相对理论、功利理论。该理论主张刑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预防犯罪,保卫社会,而不是惩罚罪犯,满足抽象的社会主义理念。它有两个方面:

(1)一般预防主义,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特别预防主义,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四)如何理解犯罪故意? 答:

1、概念:

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一切故意犯罪在主观认识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会发生甚至已经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他本人在行为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结果,那就不构成犯罪的故意。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就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其有希望和放任结果发生的两种表现形式。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中的两项有机联系的因素,在认定构成犯罪的故意中缺一不可。其中,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也是故意犯罪成立的基础;意志因素则是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展,是犯罪故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对于把犯罪故意客观化即把犯罪思想变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3、犯罪故意的类型(1)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五)如何理解一般累犯成立的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的前后罪均为过失犯罪,或者前后罪其中之一是过失犯罪,则不能构成累犯。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第三篇:小升初语文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

小升初语文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随着之间一天天的流逝,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迎来小升初考试了,作为小升初考试的三大科目之一——语文,大家复习的怎么样了吗?下面是整理的小升初语文考试内容及答题技巧,大家可以参考下。

小升初语文考查的内容与小学课内所学习知识完全不同,主要分为四大块:基础知识10%、文学常识35%、阅读理解35%、作文表达20%。

基础知识与小学语文课内所学知识基本一致,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文学常识以诗词和名著为主,也涉及一些成语典故、历史故事;阅读理解是小升初语文考查的重中之重,题型与中考接近;作文表达因为考试时间的限制,更多倾向于对学校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考查,小作文的考查模式较多。小升初语文考试方式及答题思路

1、字、词、句的综合运用

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不再仅仅从单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而是将字、词、句综合在一起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例如,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按要求写字、词、句在这方面最为典型。

例题:

1)写出含有“绿色”意思的词语

2)请根据《赤壁之战》一文的某些情节,概括出一个歇后语。

3)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4)写出含有夸张意思的成语。

5)根据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写一对成语,如:兴高采烈——垂头丧气

答题思路:这样的考察既全面又灵活,可以说完全考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观察,不断积累,才可能得出。

2、文学修养的考察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文学常识的考察成为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要点,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回答几个问题,将学生的基本文学常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等杂糅在一起,立体式的进行评估,准确而到位。

例题:阅读《在生活中学写作》后做题。

我一直信奉“语文无处不在”,所以也就觉得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学习生活。

我在看书时,最关心的并非作者表达了什么,而是体味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的,这样,我才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我厌恶刻意地背诵和套用中外名篇中的语句。但对于那些真正与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字词句,我也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活感悟的一部分。正因为感受生活,我读名著,大报小报的副刊,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只要它的某些东西能打动我,启发我,我是决不会排斥的。

我把与朋友聊天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喜欢在独处“胡思乱想”。前者,使我听到形形色色的故事,了解各种各样的心态;后者则给我深入思考的自由空间。我还乐于对那些引起争论的事物作一些换角度、换立场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也时常觉得有话可写。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

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其感受也是一言难尽的。

(1)填空

①“我”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

②“我”看书时,关心。

③“我”从四个方面来写从生活中学写作,分别是。

(2)文中的“胡思乱想”指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链接:怎样理解词义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3、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

4、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

5、联系语句法。结合句子的要表达的意思来针对性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3)读文中画“------”的句子,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链接: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4)“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请从文中找出最恰当的语句回答其中的原因。

(5)文中说“语文无处不在”。你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语文?

答题思路:这样的扩展题,学生应该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多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同时也要对文学作品加以评价,而这种考题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学会总结和积累,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在考试中才能自如地运用,考出理想的分数。

3、语文能力的综合考察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语文能力的综合考察既可以是传统的作文,也可以是谈谈自己对社会热点时事现象的一些见解。

4、面试考察

当紧张的考试过后,别放松,因为还有更关键的一轮选拔,那就是面试。

例题:

(1)(必考)自我介绍

分析:自我介绍直接反映出孩子对自身的了解以及反映能力,面试必考。

(2)提问:你喜欢旅游吗?描述一下你去过的某个地方?你参加什么公益活动?会不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分析:问孩子很多生活的琐事,从琐事中了解孩子的基本素质和情况。

希望以上提供的资料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在小升初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中的学校。

第四篇:解题方法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准确的抄写,不可多抄,不可漏抄,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若看拼音写的汉字不会写,应写上一个同音字,切不可空着。

2、填词:(以现代文语段积累中的内容为主)

(1)反义词;

(2)递进关系:题目中如果出现有“乃至、甚至、不仅„„而且„„”等词要仔细分析所选词语的表意程度的深浅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要关注待选词语和比喻、拟人对象的对应关系

3、修改病句

找准主谓宾:确定动词,动词之前发出行为的人或事物为主语,动词之后承受行为的人或事物为宾语,发现是否缺主语、缺宾语或主宾、动宾搭配不当(详细方法见病句强化训练资料)

补充:(1)句中有多个主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主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主语寻找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

(2)当句中有多个宾语,却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动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宾语搭配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

4、排序还原:①主语一致,同一句中的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是同一个;

②语境一致,主句和备选句所营造的氛围或感情基调应是一致的;

③句子结构一致,当选项中各个分句的结构已经一致的时候,短句前,长句后;

④考虑逻辑顺序,找准中心句(观点句),区别材料句,按照总分总、总分或分总、时间、空间、思维的顺序排列

5、选题:分析主题,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主题类型

(1)类似“武汉发展”的主题,则划分小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就是一个选题

(2)已经是个小范畴的主题或是具体的一个活动了,则在关键词的后面加上“意义、目的、原因、益处、弊端”等词构成选题。

6、活动设计题:表现形式为“以„„为内容|主题开展„„”,常见的活动方式有:

(1)亲自体验解决问题:查资料、采访、主题班会

(2)竞赛活动:演讲、诗歌朗诵、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

(3)展览类:书抄报、展板、黑板报

(4)讲座类:知识座谈、讨论会、名家讲座、交流活动

(5)趣味活动类:对联、灯谜、成语接龙

7、口语交际:表态(是否同意观点),针对矛盾点提出合理解决方法或指出采取正确态度的好处,提出请求要说明目的,礼貌委婉,注意称谓

8、材料分析概括题:找出所有材料的共同点也就是都谈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所有材料中都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就是关键词,或所有材料中信息量最小的一则就是所有材料的共同信息。

9、材料选择题:指明每一则材料的主旨内容,符合主题要求的就是合适的材料。

10、图表分析:首先了解图表调查的内容或目的(题目中会告知),然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得出各自结论(展现在草稿纸上),接着结合题目中告诉的图表内容或目的将横纵向结论提炼整合起来为最终结论,将最终结论同横纵向结论相比较进行检查

二、文言文阅读

(1)解释加点字:提倡首选组词法,即首先联系这个词或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当组词法无法译出该词时,则选用意译法,尤其关注词类活用、通假字、使动、意动、一词多用等现象。

(2)翻译句子一定做到逐字翻译,表意流畅,语气正确。

(3)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根据分值确定要点的个数,从文中找到人物的所有行为,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整合,切不可将同一要点反复陈述。

三、现代文阅读一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

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四、现代文阅读二

(一)筛选信息: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能用原文回答。筛选信息的过程其实是概括的过程。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一般来说,中心句往往表现为评价性、议论性的语句,还要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的答题格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6、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2)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题型:回答某个词语的含义或解释文中某个行为产生的原因,方法:既要结合语境答出其字面含义,还要答出精神实质。

(三)分析景物或环境描写作用,方法:指出此句为描写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生长或生活环境,衬托出了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特点,说明此句起到了铺垫作用。此类题目一定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具体作用为: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四)品味加点词,方法三部曲:解释词义,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或特点,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如有,其作用是什么(比喻手法则为本体体现了喻体的什么特点,拟人手法则为被比拟事物体现了比拟事物的什么特点,对比、反问、排比等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气势),若此句为作者的评价型语句还需加上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的分析语句:(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五)点评句子,方法:具体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内容上)怎样表现了某人或某物的什么特点或感情,(语言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要从三方面考虑)

(1)结构上,常起(选用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C总结上文的作用);

(2)写作手法上,常有(选用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六)题干中如出现此类表述时,请一定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请具体分析„„、怎样在字里行间体现„„

(七)评价文中人物的行为,方法:先指出这个行为是什么,再说明这种行为的意义(利或弊)或指出正确的行为应是什么,答题格式为:①评价;②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八)说明文章的寓意,方法: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即人生应像文中的某物或某人一样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总之要上升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

(九)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

(十)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五、作文

1、作文技巧要牢记,提示变成“为什么”,材料中间找原因,原因排队成文章,事例之后要分析,分析方法很简单,假设、因果都可以,开头、结尾和文中,反复点题很要紧。

2、作文审题是首先将提示语变成“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然后分析材料提供了什么原因或条件来回答这个问题,作文中一定要有事例支撑,一定要结合观点分析事例,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

3、作文基本结构:(1)首段点题(2)事例论证(3)例后分析(4)例问过渡(5)事例论证

(6)例后分析(7)联系实际(选用)(8)结尾点题

4、升级技巧:事例写如何,论证写原因

第五篇:数学经典解题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下载《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及解题方法(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题方法(5篇)

    1.函数思想: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2.数形结合思想: 把代数和几何相结合,例如对几何问题用代数方......

    一般数学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之我见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考点分类 具体题型 答题技巧 筛选信息: 1. 考查文章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

    长篇阅读 解题方法

    长篇阅读解题方法 新题型长篇阅读的考试时间,大概为15分钟。 从四级大纲样卷来看,长篇阅读主要考查段落信息匹配。段落信息匹配题有4个特点:1.绝对乱序;2.绝对同义转换;3.通常超......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一、配方法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添项......

    初一数学题解题方法

    初一数学题解题方法一:配方法 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

    数学考试常用的解题方法

    考试常用的解题方法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

    初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方法[最终定稿]

    初中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方法 完形填空涉及的主要文体是记叙文和科普说明文,文章中空缺的数目多为10或15个,考试方法以选择为主。做此类题应注意以下技巧: 一、通读全文,抓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