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4: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空间以及生产资料,人类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人类离不开自然界,正如马克思引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2、自然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

马克思肯定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对于自然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同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尤其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在不断加强,自然界被人化的速度加快,范围亦在不断扩大。因此说,自然创造人类的同时,人亦在创造自然。

3、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一致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人的这两种关系之间及时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的脱离、独立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两者之间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性关系,并凭借这种社会形式实现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的恶化时人类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人类与自然互相伤害的结果,欲解决这种恶性循环,需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控制,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保证人类的短期与长期利益为基础,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4、社会制度改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实质上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必先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营造崭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节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成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 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过度的自然开发导致资源出现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出现,危机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环境危机困境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这种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除生态环境危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指出虽然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却最终不能脱离自然、超出自然,我们不能过度的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这样会打破自然自身的平衡关系,使自然本身的循环能力丧失,最终会波及到生活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包括人类在内。因此,我们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重新开创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

传统的发展观念是将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分割开来看,即更多的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不能够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导致当前一些地区环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点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如果人类的不合理使用资源、任意开发等活动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将导致自然界的反补现象出现,危机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共生的局面被打破,尤其像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领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这一历程中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正是人类对于以往传统文明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形态中的个体行为,并调整和控制,坚持自然主义和人类主义相结合,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为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处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合理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的走向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并揭示了这两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启示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启示三: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对人类行为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 毛泽东《实践论》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160-161.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0-2-23 11:36:00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古罗马鼎盛时期为世界所瞩目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罗马。几十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研究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罗马俱乐部”。他们指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侵犯自己的生存基地,并且在掠夺子孙,人类借以生存的整个生命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性,现代人和未来人的生存空间将被沙漠吞噬„„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联合会发起和签署了“世界科学家警告人类声明书”,在这份声明书上签名的有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在声明书的最后告知人类:我们,声明签署人,作为世界科学界资深成员,在此郑重向全人类发出警告:我们正面临着巨大危险。

“罗马俱乐部”的告诫与呼吁已过去差不多有40年了,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签署声明也快有20年了。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人类是一种有思想的存在物,人类的实践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人类之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关键在于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

那么,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这种思想武器呢?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富有说服力地告诉整个人类:这种思想武器现成的就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引出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当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理论,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它们都不足以承担起指导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从马克思的3部著作看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

下面首先分析一下马克思的3部著作,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3部著作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让我们看一看马克思在这3部著作中是如何阐述其生态世界观的。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提出劳动异化概念而闻名。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把自然异化与劳动异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异化之所以与劳动异化密切不可分,是由自然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总是强调自然通过劳动产品直接进入人类历史,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又总是把自然作为人类自体的延伸来看待,并称自然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他引述托马斯·闵采尔的话来抨击私有财产的罪恶:“睁开眼睛吧!什么是罪恶?是高利贷、偷窃和掠夺,还是我们的贵族和王室把所有的财产据为己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揭示了“私有财产制度与自然的对立”的普遍性,即说明这种对立不仅发生在农业和大地产领域,而且也发生在大城市之中。按照马克思的描述,大城市中环境的退化已使工人的异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在那里,光、空气、清洁都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黑暗、污浊的空气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构成了他们的物质环境。从马克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的异化给工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不仅使他们丧失创造性工作,而且丧失了生活基本要素。

《共产党宣言》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反生态的”。这些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这种指责,实际上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来反对现代主义,即“隐含着一定的反对现代主义的假设”。这些批评《共产党宣言》“反生态”的人,抓住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话大做文章。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赞扬过对“自然力的征服”,对“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在这些马克思的批评者看来,这是马克思“反生态”的“铁证”。非常清楚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赞美“自然力的征服”、“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可是看不出他们祈求一种“普鲁米修斯主义”,即并没有推崇“毫无保留地”以牺牲农业、牺牲生态为代价的所谓机械化与工业化。

任何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都应当意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对资产阶级文明的赞美,并不是放弃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而是借此导入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思考。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十点计划”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生态矛盾问题已做出了简短的但又深刻的论述。

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关于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作为“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理论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这就是: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城乡对立的解决乃是超越人类对自然异化的关键因素,而要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公认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但人们往往忽视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实际上,“新陈代谢”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正是借助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把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批判联结在一起:对直接生产者的剩余产品的剥削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批判以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也正是借助于这一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而正是这一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

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首先要弄明白马克思关于“新陈代谢”这一概念的含义,即要明了马克思所说的“新陈代谢”指的是“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进行的实际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其次要搞清楚马克思所说的“新陈代谢断裂”是什么意思,即要了解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断裂”来表述这样一个事实:“在相互依赖的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断裂,导致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打破了新陈代谢的循环”。

阅读《资本论》,特别是研究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马克思的如下告诫:“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地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新陈代谢断裂”这一概念已被马克思普遍地用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问题,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断裂”根源的分析也从比较直接、表面的城乡分离、远距离贸易,深入到较为深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人类社会究竟向何处去?人类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人类理想社会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对此,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向着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既然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我们正面临着生态危机,那么这一危机究竟对我们人类意味着什么?它究竟会把我们人类引向何处去?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当今人类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态危机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是一些人所说的由于科学技术、现代性、工业化本身造成的,还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追求现代文明的一个必然归宿,还是可以消除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对当今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如果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只能是梦想。

第四,当今人类究竟如何着手去消除生态危机呢?消除生态危机固然是一项综合工程,它需要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但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什么呢?由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归结于资本逻辑,从而它就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消除生态危机就是与一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人类反对生态危机与反对资本主义应当是同步的。

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作者:陈学明

来源:《文汇报》

第三篇: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 要: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列讨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这既深刻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又鲜明地显示了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目前,在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习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主要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把自身迅猛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不但加剧了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各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应运而生,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时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思想而提出的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发生改变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的综合危机,以本?阿格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问题,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为基础作为利润来源的,而这种过度生产必然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为解除生态危机找到根本出路。“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因此,菜斯、阿格尔等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危机。正是无产阶级对奢侈品的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代替。

(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使劳动者失去人性。这样必然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最大化的消费与需求刺激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对生态的过度破坏。而生态理性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的,其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以利润为动机,而是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尽量少用劳动、资本和能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适用价值的东西。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实施生态理性,必须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3]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符合生态现代化,同时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模式,适度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主张在满足人类发展进步需求的基础之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以使用价值取代交换价值

学者倪瑞华曾这样说:“生态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创建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因为,每种社会类型和文明形态都有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要使使用价值从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必须使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够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劳动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潜能。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消灭交换价值、推翻资本,从而使劳动得到解放,最终通过联合劳动实现其使用价值,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财产关系。因而,生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推翻资本的统治,克服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只有废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由此可见,生态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内在地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核心主题。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人,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生态文明建设既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存在物并且人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也反对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生态至上”和物种绝对平等的思想,忽视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两个极端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和自然的长远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绿色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自身的发展取决于他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自然界就要不堪重负甚至对人类进行报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所以能够提供一个以生态可接受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框架,生产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获利。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追求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社会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它倡导建立民主稳定的社会体系来保证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反对生态殖民主义,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曾明确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改变人们原有的控制自然的观念[6]。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必须积极转变伦理价值观,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就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环保责任感,要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不能无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肆意掠夺,可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无机身体”,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的。具体来讲,应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完善环保的相关法律政策,培养每一名公民的环保责任感,改变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理念,改变为求短期发展而破坏生态的做法,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深化环保意识。

(二)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 “异化消费”促进了人们狂热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的需求,又要维护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需求,健康合理消费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量消费中的挥霍和浪费。”[7]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当下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极大提高,但人们仍然应该避免盲目追求物质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树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诸方面利害关系的适度合理消费观,形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消费,培养人们形成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生产生活理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短期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资源的消耗。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既要合理生产物资资料,又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和保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适度经济发展的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之中,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原先的发展水平,又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地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危害。只有做到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避免因利用科技而导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既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要使之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缺陷和不足,但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充分了解其理论思想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更加有效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惠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3] [美]卡普拉,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3.[4] 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6]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30.[7] 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4-269.

第四篇: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作者:许棕森

原本我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不是因为这些思想离我们遥远,而是因为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差太远....我的有我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总觉得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不过看了这本《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后,我对与马克思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许马克思主义真的是能够创造未来的一种主义观呢.....我对于世界以及人类的看法与常人不一样,我个人不支持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我觉得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孕育出来的一种生物罢了,与其他动物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我们应该依托于地球母亲而存在,而不该征服地球征服一切生物。如果把人比作毛,地球则是皮,如果皮损坏了,那么毛也无处而生,而我们现在却在不断的破坏我们的皮。如果不停止的话,总有一天,人类要毁灭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个人十分反对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文本的话,其实会毁了人类自己。就像我们目前面临着沙漠化、森林覆盖率减少、冰川消融、水资源的污染和不断匮乏、不可控制的基因突变、空气污染、新型疾病、动植物的不断灭绝、资源的枯萎,大型灾难不断爆发等等.....这都是地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许有一天,2012真的会到来。

但是我也不是“绝对生态中心”理论者,发展还是需要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懂得控制...一切要以生态的平衡为主,不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主,要和谐的发展,才能到达美好的未来。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相当不和谐,都在不断的搞发展搞建设,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都是由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制度,不考虑环境问题。所以我对于社会制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马克思思想也几乎没有提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所以我其实对于现代的社会制度十分不满。我认为,只有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全世界,才有可能改变现代的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只关心其自身的、通常是短期的利益。就像一次次的全球环境会议,总是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记得美国总统曾在环境峰会上说过:“我不可能会做损失美国利益的事,因为我是美国总统,不是世界总统。”我们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超国家机构去通过强制实行这样的立法。不过,世界上并没有如此强大的立法机构,联合国也不过是个图有虚名的形式罢了,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我曾想过,也许只有征服世界的战争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就如同法西斯一般....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

不过,看到这本书《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里面的马克思思想的社会主义理论观,我觉得也许,生态文明可以从社会主义开始。

首先,本书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讨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阐释了这个主题:“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已经耗竭并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之后才会转而重视土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自然稀缺性原理。资本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为了环境而不去赚取自己的利益。这既是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主义必然产生“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不可避免。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陷入严重的认识误区,其突出表现就是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与财富的“增长”,片面的追求GDP的高增长率以及超出必要生存需要的优质生活和物质享受,忽视或否认增长有极限,否认地球资源的不可代替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都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模式中,可是经济上的模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都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破产,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宇宙间物种权利平等的科学发展

观。而那就是所谓的生态文明。

书中说道,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是必经的途径。起初我十分不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没有任何的生态学的痕迹。不过书上写出了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第一,二者在使命实现的一致性——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观始终把个性充分发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

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个阶段也必然是环境友好型的支撑。社会主

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二者在关系处理上的一致性——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

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通过大量惨痛教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

自然必须要有好相处、和谐发展,否则就要受到严重的惩罚。而科学社

会主义所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

所以,它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是和谐发展观。

第三,二者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公平公正。社会主义靠得是制度的优越

性,比 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带来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更能维持可持续发

展,更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倡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体系,所以它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第四,二者在社会发展观上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生态主义发展观反对资

本主义利润最大化原则,提出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

好”的新经济原则。新经济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采取最优生产

方式和手段,保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与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

看了本书对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详细讲解之后,我对于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马克思没有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进行多少讨论,不过在详细的思考之后,发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还是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

我所希望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类不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的守护者,人类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要把其他动物当作口中的食物,而是朋友。佛教、道教之类的东方文化也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和睦的关系。按照这种观念,我们不能把宇宙中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非生物物种仅仅作为工具价值来对待,而应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若就生存权而言,物种间权利平等。但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而来的世界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主题却是所谓的“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其结果是整个世界苏沪成为了作为人脑、忍受之延长的机器支配和主宰的世界。然而这种控制、征服、主宰的最终结果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不断破坏,以及自然对与人类接二连三的无情报复与惩罚,人与自然间失去了本应维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类要想持久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两大关系之和谐——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世界工业话的发展是征服自然的文明达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了,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而且最终将由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来完成。

第五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概述、我国生态观的进程、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这四方面来阐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时人类还是生存于自然状态,人类的生存生活资料严重不足,需要迫切解决该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资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对生态带来威胁。到了19世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近代工也文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必然包含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既看到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其消极作用——人类无节制地 攫取自然界物质财富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对自然界的破坏。他们指出,资本对自然界的统治征服中,造成了土地肥力的破坏、植被的损毁、水土流失,从而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可持续性生产的制约。马克思看清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个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批判,改造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

这既不是抛开人的因素从单纯的从自然界出发,去寻找单一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抛开自然界从人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单一抽象的主观性,而是从不断在从事实际劳动的人出发,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一种崭新的实践的辩证观。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表明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的世界,绝不是人类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2、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3、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社会观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二、我国生态观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而且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生态认知水平,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也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基本形成

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中国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统筹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宝贵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基本框架。他提出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环境和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我国迈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机构陆续成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发展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②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实际,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态观,形成了一系列更加全面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思想。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江泽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江泽民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创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⑥的科学论断,并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我国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及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生态文明” 的科学概念,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规定了“ 建设生态文明” 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战略任务。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关于我国“ 十二五规划” 的建议,都高度重视“ 两型社会” 建设,强调要“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 人民日报》。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全社会“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通过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路线。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并且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新的文明形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转变为行动的指南,更好地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面积达 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2、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

3、动植物种类不断减少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珍稀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再生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据统计,当前我国有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恶劣生态环境的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中,占了156个。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树立并强化生态文明观

第一,转变政府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粗放式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现在政府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同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第二,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有生态正义感,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在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引进先进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树立起兼顾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第三,改变公民生态价值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中国普遍民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这种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是不可取的。公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群体之一,环境质量的好坏与民众息息相关。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下载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谈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生态文明说起。自然而然想到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有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现状如何,如......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信一班 陈策力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人与自然暨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暨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