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

时间:2019-05-14 14: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贸易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贸易论文》。

第一篇:国际贸易论文

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班级:经济学班 姓名:戴

梦 学号:121231120

摘要.............................................................................................................3 关键词.........................................................................................................3 1.引言.........................................................................................................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2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3 2.1 运营模式分析...............................................................................3 2.2 发展现状分析...............................................................................3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5 3.1 支付问题.......................................................................................5 3.2 政府监管问题...............................................................................5 3.3 物流问题.......................................................................................7 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7 4.1 支付方面.......................................................................................7 4.2 监管方面.......................................................................................8 4.3 物流方面.......................................................................................9 4.4 信用体系........................................................................................9 5.结论......................................................................................................10 参考文献...................................................................................................1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的传统企业已经搭载电子商务的顺风车,走向了网上销售、网上营销这一新型渠道。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究跨境电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跨境电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此研究能够给准备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或者已经在做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跨境电商 对外贸易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和互联网宽带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电子商务的主力军。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正成为国际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实体渠道与网络渠道相辅相成,逐步融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布局。由于国际贸易进出口环节中往往涉及国际货款结算、进出口通关、国际运输、保险等这些国内贸易通常不需要涉及的复杂又繁琐的问题,再加上必要的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更多局限于信息沟通、营销宣传,而进出口业务的后续环节仍要在线下进行。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传统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以跨境交易为代表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有了新发展。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达到150亿美元,数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1

其中就增长结构而言,除了传统国内贸易采用电子商务交易之外,跨境外贸电子商务也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2研究意义

跨境电子商务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及相关的物流、结汇、退税、通关模式等方面,而且这些文献主要是一些报道型文章,理论研究较少。综上,虽然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利用统计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这里主要运用当前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中的障碍和问题。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2.1 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可简单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贸易模式。就前者而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以广告和信息发布为主,成交和通关流程基本在线下完成,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的统计口径。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传统贸易模式的诸多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的海外采购商开始尝试在线交易方式,并使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大势所趋的态势。

2.2 发展现状分析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据统计,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现已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二十万家。中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在近几年内也有明显的增长。据估算,目前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经占到90%以上。另外,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交易额大幅提升,推动了境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的发展。目前,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进口规模小、出口规模大、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奶粉等食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规模较小。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服装、饰品、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日用消费品,规模较大,每年增速很快。2.3 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产生了影响,原本的信件传递等已经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实现能够将电子文本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发送,对沟通的成本有了降低,并有效的将沟通效率得到了提升。交易双方能通过网络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避免了贸易当中不必要的费时,对国际贸易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外贸企业方面能够将其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市场是充满着竞争力的环境,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面临的生产压力愈来愈大,为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通过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而电子商务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对交付方式变化以及信息成本的降低和洽谈成本的降低,运输成本的降低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3.1 支付问题

传统外贸的支付过程成熟规范,具备健全的争端处理机制,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较高的支付风险,例如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网络安全、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法律监管以及争端解决 等问题。因此支付方式,安全性,规范性仍有待于完善。3.2 政府监管问题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贸易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对传统贸易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特别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趋势,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商业环境条件还远远无法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并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无法纳入海关监管统计口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目前,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出口大量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因此,这部分出口无法纳入海关货物贸易监管与统计,漏税现象严重。

问题二:检验检疫问题。按照现行体制,进口商品应在产地对法定检验商品进行报检。而门户类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的商

品具有来源地广泛、批次多、批量小、单件金额低等特点,很难按照要求在产地进行报检。如 2013年 10月聚划算推出德国大闸蟹团购。不过,国家质检总局 22日通报称,大闸蟹类水生动物在首次对华出口前,须由出口国官方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提出申请,经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一系列检疫准入程序,如中国官方认定其风险可控并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由进出口国官方确认卫生要求和检疫证书后方可对华出口。一些通过网购邮寄方式入境的食品和服装,同样没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多数在网上出售的进口食品价格比正规商店售价便宜,但质量和食品安全性难以保证,出问题后取证不便,容易出现投诉无门“维权费用昂贵等状况。而且,进口食品的说明是外文,一般消费者难以弄清该食品所含的成分,也无法准确判别该进口食品是否经过卫生检疫”是否有食用禁忌"是否符合中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等。

问题三:市场秩序问题。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部分企业在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内外勾结,不重视商业诚信,侵犯知识产权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欺诈等违法行为。同时,相关法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执法部门对上述行为的应对办法不多,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有待于建立。

3.3 物流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小批量、多批次、订单分散、采购周期短、货运路程长等特点,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中采用的物流形式主要有:中国邮政的国际小包、国际快递、海外仓储等形式。每种形式各有利弊。对跨境电子商务而言,选择物流服务必须在成本、速度、货物安全、消费者对在途商品的追踪体验等几方面权衡考虑,尤其是如何获得廉价、快速、安全的国际物流是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最关心的问题。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严重,再加上对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程度低,信息不对称成为交易的巨大障碍。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对买卖双方进行身份认证、资质审查、信用评价的信用体系就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另外,跨境电子商务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交易主体,一旦发生争端,适用哪国法律,该如何解决也都是跨境电子商务不容回避的问题。第4.对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发展的改进意见

4.1 支付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防范网络安全事故,规避技术问题给跨境电子商

务支付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扩大在跨境支付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还需要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制度。如跨境支付的管理统计制度,第三方支付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人民币和外币跨境资金往来情况,准确提供交易信息。多部门(工商、商务、海关、央行等)联合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审核等。4.2 监管方面

海关应创新监管模式,在有效履行监管查验实物的前提下,依托电子口岸,探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报关、报检、收汇、核销、退税、结汇等问题40的办法,探索无纸通关和无纸征税等便捷措施,做到快速通关。法律方面,应完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核实与管理、跨境电子支付、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用户隐私保护、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政府部门间加强国际协商与合作,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合作的对策,建立国家之间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关税优惠、争议解决以及防范打击计算机犯罪方面的协调机制,合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4.3 物流方面

从国家层面做好第三方物流的全局规划和部署,对第三方物流行业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效应、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科学、服务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由它们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物流服务。这些大型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海外扩张,以追求跨境物流的低成本。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可统筹各方资源争取多建海外仓储基地,在外贸出口的主要流向国多设立第三方仓储设施,既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易于为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4.4 信用体系

构建一个第三方信用中介体系,加强商家资质审查、机构评估、交易评价反馈,核实买方(特别是个人买家)的信用状况,防止恶意订单、信用卡支付时收货后撤回资金、恶意拒绝收货等情况。从卖方角度而言,需要加强自律,以优质的商品和诚信的经营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角度而言,需要采取措施,去伪存真,确保平台上交易商品的质量,防止“假冒伪劣”毁坏平台声誉和其他出口商形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协商,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明确出现争端时适用哪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解决的程序等。

5.结论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也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这对中国广大外贸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据艾瑞预测,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持续高速发展,在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基本实现,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随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退税与电子支付问题的有效解决,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樊文静.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J].对外经贸.2015(1 2.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3.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 改革,2014(5).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2014(9)10

第二篇:国际贸易 论文 原创

入世的反倾销,中国道路很艰辛

转眼间,“中国号”列车已在WTO的轨道上飞驰了11个年头,中国入世过渡期也到了一个节点。这11年是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11年,但是,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巨大成就相伴而至,尤其是反倾销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从1979年8月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和闹钟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对华反倾销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79年以来,我国企业被外国提起的反倾销指控达六百多起,自95年来,我国一直“稳居”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榜首,入11年来,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共计138起,涉案金额 34.5亿美元。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分析。我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这是根本原因。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跃上千亿美元台阶,2000年又跃上2000亿美元台阶,整个90年代,中国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达到14.5%,几乎是世界出口贸易增速的两倍。2001年(入世第一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五千亿美元,200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入世短短三年来进出口总额翻了整整一翻。中国对外贸易继1997年跃升到世界十强以后,1999年跃升到世界第9位;2000年继续上升到第七位。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必然取得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一方面引起了同类产品竞争国的疑虑;另一方面在进口国造成了同类产品的更剧烈的竞争。因此,一些国家便会想尽办法来削弱我国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地位,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则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一旦被调查的中国产品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后,将会失去价格优势,对于缺乏品牌效力的国货来说其竞争力便会大打折扣。

2、欠缺合理的外贸出口结构是频遭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①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产业和农副业(尤其是捕捞业)。分析此类产品的价格构成,可以看出,人工费用占很大的比重,而这种价格构成正是此行业的比较优势之所在(美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当于中国工人的36倍),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而构成“倾销”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低于正常价格”,因此这些行业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便不足为奇了。②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这样必然会增加与这些国家产生贸易冲突的机率,据统计,近九成以上的反倾销措施是由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实施的。

3、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随着各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用关税避垒保护国内产业已不大可能,而且关税减让是双方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提高,而反倾销税的实施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此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又合法又便利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工业,甚至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市场。

4、“入世”后仍存在“入市”问题。我国虽然已经成为WTO的成员,但确是以“非市场经济”或称国家控制经济的身份进入的。在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一些国家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采取歧视性政策,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比较” 的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倾销。虽然近几年来,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有所改变(目前已有新西兰、南非和东盟从整体上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5、出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失误。中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具体表现在短视的国际营销策略上:出口企业急于出口,同行竟相压价,给进口国留下了中国企业“低价倾销”的印象;出口企业对进口国的社会风俗、消费群体及其心理缺乏了解,忽视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后续改进,只能以廉价销售;出口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我国反倾销的概率。

6、我国企业对反倾销诉讼消极应对。在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除因“一国一税”制度使企业应诉积极性降低(应诉企业是既出钱又出力,但是打赢了官司,所有涉诉企业都能免费分享其成。打输了,只能是自己承担所有的因诉讼带来的费用和经济损失)之外,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是问题关键所在。而应诉经费不足、反倾销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导致企业应诉不力。而且越是如此就越导致国外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又鼓励了国外相关产业的反倾销势头。比如在1994年,美国对中国大蒜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是由于没有中国公司应诉,结果我国被裁定了高达 376%的反倾销税,中国大蒜被迫退出美国市场。而且在大蒜案之后,由于起诉方律师看到了中国企业不愿应诉,又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

正像前面说的那样,中国尽管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在最近的十几年中(2016年以前),无法改变在美国及欧盟反倾销诉讼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残酷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消极以对。事实上入时11来,虽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但由于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组织应诉、法律指导、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这些年我国的反倾销应诉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几年的绝对胜诉率(无税和无损害结案)达到37.5%.由此可见,只要策略对头方法得当,我们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以下就是一些具体的法律策略。

1、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来解决反倾销争端

在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前,我们的企业只能寄希望于精通外国反倾销法的律师,尽量减轻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危害,减少损失。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国已成为WTO

正式成员方,这样今后再遭到不合理的待遇或是遭到有违世贸宗旨的不公平对待时,我们完全可以诉之争端解决机构DSB迫使对方纠正其错误行为。

2、完善相关法律,增加谈判筹码

一些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却认定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无视我们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无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歧视。一些国家在认定一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时,夹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这种人为将法律、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不仅违背了WTO《反倾销守则》的规定,而且是对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公平与自由贸易原则的公然践踏。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确还不是很健全,《反垄断法》、《物权法》还没有出台,《企业破产法》至今还是试行版,《公司法》依然存在许多急需修订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的主体,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而这又会成为这些国家否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口实。

对我国而言,虽然短时期内非市场经济地位无法改变(实际上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东盟整体确认我国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和欧盟也把确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或者行业都因此注定遭到反倾销调查,只要我们的企业能够证明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结构按市场原则来运作,是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在举行的“中国50年经济·长安论坛”上强调:“依据《中国加入 WTO议定书》第15条,只要企业能证明自己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没拿政府补贴,没有恶性竞争,没做假账,就可采用中国国内的价格或成本。”这其实给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内企业提供了一条生路,避免了过去被一棒打死的命运,11年来有不少成功案例。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早已在反倾销中认定了某些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3、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商会及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出口企业的关系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反倾销调查中具有政府及企业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协调作用:通过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尽可能减少败诉案件的发生;通过组织本行业涉案企业应诉,尽可能减少败诉案件的发生。多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混乱,定价不合理,缺乏协调。行业商会在反倾销的实践中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各企业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也体会到价格大战的危害,许多行业商会也对出口产品确定了相对统一的出口底价。但不乏企业违反规定,与进口商勾结,制造假文件,规避这种限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那些违反商会规定的企业,一旦发现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制裁,特别是在出口数量和配额上加以制裁,必要时还应追究因违规行为而给其他企业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因此而遭到国外反倾销投诉的,对违规企业要按该行业最后被确定的

平均反倾销税的一定比例加以处罚,使得个别害群之马不敢再危害整个行业的出口秩序。因此为了使商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可以赋予商会和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利。

4、提高企业应诉积极性,打好WTO官司

以往对华反倾销案件中,中国企业应诉率低的原因很复杂,但怕打“洋官司”或希望别人应诉,自己搭便车的想法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鉴与此,我们的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操作规则,对积极的应诉企业给予奖励,贯彻“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另外,具体应诉中,企业除了要聘请精通WTO规则、国际法和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抗辩外,关键是做好举证工作,就被诉企业情况、国内市场、起诉国销售情况、生产成本等内容,在律师指导下填写问卷调查。这也有赖于国内反倾销律师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有赖于国内反倾销基金的尽早设立。

5、修改现行反倾销法律

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需要不断完善,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首先,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例》已经增加了累计评估等新内容,但是对于什么是规避行业,哪些行为属于规避行为,对于进口倾销产品形式的变化如何辨认还要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阻止国外一些企业利用我国反倾销措施的不完善在我境内进行倾销。其次,反倾销调查期限应该缩短。我国规定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至最终裁定公告之日止为12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18个月,这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有差距。欧洲委员会立案的调查期一期在6-8个月内结束,最长不得超过1年。调查时间相对短一些,可以裁定倾销存在的可能性就大些,可以控制倾销者规避法律的行为。再次,我国反倾销的主管机构复杂,涉及到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及海关总署,商务部同海关总署进行倾销和倾销幅度的调查,国家经贸委员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进行损害的调查,这种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协调难度,降低了效益。最好由一家机构全面负责倾销和损害的调查,管理的简单使反倾销诉讼程序快捷,也使企业利用反倾销程序保护自己的利益具有更大的有效性。

6、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规范会计资料。

在反倾销调查中企业必须提供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由此来认定正常价值,否则由进口国政府选定的第三国同类商品的出口价作为替代价确定正常价值,而进口国所选的替代价肯定对应诉方不利。所以,企业应加强财会工作,使企业会计资料符合国际规则,在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能够提供完善且符合规范的有关会计资料。我国的一些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诉中败诉,部分原因就是不能提供有关商品生产的会计资料。

1,参考新浪网

2,参考中国法律网

第三篇:国际贸易论文

浅析低碳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后,低碳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硬约束条件,低碳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对策

引言:

如何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调整的方向,就是结合气候的变化,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变——发展低碳经济。

一、对低碳经济的分析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便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但是,我们却为之付出了惨重的——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环境也收到了较为严重污染。冰川融化、生态系统退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已经经历的三次产业革命中有两次与能源的发现与使用是紧密相关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现能源,代替手工劳动提高生产率,其核心是蒸汽机;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现如何传输能源,使能源生产规模化,传输成本降低,其核心是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使信息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因此,有人将能源称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能源资源及相关技术对于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飞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当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危机时,旧有的不合理生产模式的内核——资源依赖的高碳经济——更加清楚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个以节约、清洁生产模式为内核的低碳经济文明。有专家预言,低碳经济将担起重任,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

二、低碳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1.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

于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

2.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它们掌握了低碳技术和拥有低碳商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处于非常有利地位,而对于尚处于高碳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显而易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有可能接受被动强制减排义务,使高碳商品遇到限制。虽然新兴国家在低碳经济中也可能寻求到一些发展的机遇,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将是挑战大于机遇。

3.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

①碳关税。关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边境调节税,即所谓的碳关税。碳关税的实施,实际上具有非常强的歧视性。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产品出口将会面临新的技术壁垒,并将极大地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②碳标签。目前世界已有12 个国家和地区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将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销售、废弃到回收全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全球已有1000 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核算“碳足迹”、标注碳标识已成为大势所趋,短期内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这将有可能给中国出口产品带来又一个贸易壁垒。

4.ISO26000是出口企业进入国家市场的又一道“门槛”。

ISO26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缩写为ISO)开发的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由54 个国家和24 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制定,是在ISO9000和ISO14000 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国际化标准。ISO26000 中关于环境的要求主要包含预防污染、可持续地使用资源、缓和及适应气候变化、保证及恢复自然环境等4 个议题,ISO26000 的出台标志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需要对环境的考虑更加全面具体,例如对于企业要想进行出口就要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和重金属的排放量等环境指标上达标,产品的包装要符合可回收利用的标准,再以出

口欧盟为例,企业需要通过至少4 个方面的环境认证。如果出口地发生改变,企业又需要通过新的认证。

三、低碳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的建议

1. 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随着全球贸易的高速发展,各国贸易的激烈竞争,名目繁多且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而碳关税的提出仅仅是其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这些事实都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要作为制造工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都极为有限。要改变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被动地位,就要从订单生产的经营方式向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把握主动权,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

2. 研发减排技术,密切关注行业动向。

各国企业应把握低碳化发展这一趋势,提升经营理念。由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并非短时间所能完成,企业更要早做准备,抓住目前这一窗口时期,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努力研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各国企业可依托行业协会和驻外商务机构等渠道,积极了解国外相关产品与行业有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基于气候问题的有关动向,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

3. 积极了解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企业要深入研究碳排放权市场,积极了解其配额制定方式、定价标准、交易种类和交易规则等知识,积极了解各国自身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了解国外排放市场的相关信息与发展动向,利用碳排放配额交易这样一个金融工具,参与到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这样一个舞台上,改变出于碳排放产业链低端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风险与冲击,在充分了解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增强从碳交易中获利的能力。

4. 开展绿色营销,打造品牌形象。

企业可积极参加诸如碳汇林、CDM 机制等环保项目和公益活动,积极应对在2010 年底即将正式出版的ISO26000 环境认证标准,同时加强减排技术改造,利用各种传媒对这些活动进行宣传,以实际行动来提升自己的环保形象。一旦绿色品牌建立,取得差异化优势提高了品牌认同度和市场美誉度,增加全球范围的消费者对其所出口产品环保性的信任,产品附加值就会提高。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企业可采取认知价值定价策略,提高定价以弥补环保成本。

5. 开拓新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要改变企业出口过于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局面,积极开发新市场。为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其技术优势设立重重障碍,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研发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达到其相关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

6.推动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①强制性的法规标准。政府通过立法和颁布对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②激励性的财政政策。经济激励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等。

③碳税和碳关税。碳税是指针对一国境内排放二氧化碳所征收的税种,目前在芬兰、丹麦、加拿大等国已正式实行。碳关税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减排承诺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虽然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正式开征此类税种,但是一旦实施,其影响将十分广泛和深远。

④碳排放权交易(低碳金融)。一部分国家政府规定,在发生碳排放交易的企业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企业间相互交易已经从政府环保部门获得的许可排放量。由此,排污指标就成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企业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称为碳排放交易。我国目前也已经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然而建立在传统能源资源依赖基础上的技术革命在促进人类社会

四、低碳经济下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建议

1、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巩固发展低碳经济的根基

技术创新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等。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从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的选择上,近期应重点关注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远期应重点关注太阳能发电、氢能源、核能等技术。不仅要抓住自主创新这一核心,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利用新能源技术,达到提高现有能源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低碳减排的目的。也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加速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和排放规模,加快推进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步伐。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位居世界前十名,但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是

以制造业见长,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出口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很低。并且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影响了发展的自主性。为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国家更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方式,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增加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主体是工业,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炭在开发、生产以及运输、消费过程中,对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十分严重,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转变和发展。但是,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当前要针对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用能部门,提高能效标准、建筑节能、电厂能效。

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来实现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复苏,并且出口能力非常强,产品竞争力很强,势必将遭遇更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给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抓紧宣传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各项努力和工作成效,游说国际媒体与公众。并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树立起负责任的环保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我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通过谈判争取减少我国碳减排压力。另外,我国需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谈判并在相关气候问题的谈判上形成合力。同时,我国还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目前国际上对低碳、高碳产品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的国际规则的逐步成熟,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争取主动权,既要承担发展中大国的历史责任,又要避免让低碳经济变成发达国家打压中国经济的筹码,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国的相关利益。

5、扩大内需,加快区域一体化的步伐,逐步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着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内需在GDP 中所占比例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严重不足,这也是碳关税会对我国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原因。虽然目前以消费为主导的都是发达国家,而且中国要实现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不再受制于人的根本方向。由于出口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必须加快亚洲地区一体化的步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发挥东盟等合作机制的作用,通过投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各国投资贸易的便利程度,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贸易的低碳化更是顺应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将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带来

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龚韵秋、陈晓庆: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分析[J].国际商贸探索,2010(7).[2]郑洪捷:经济贸易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发展,2009(10).[3]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2).[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5]许书平. 迎接低碳革命的浪潮[N]科技论坛,2010(2): 12 - 13.

[6]夏先良. 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J]. 国际贸易,2010,(5): 97 - 100.

[7]于维军.“碳关税”渐行渐近中国外贸面临调整[J]经贸天地,2010(10): 45—46.

[8]张向晨. 碳关税是否符合WTO 规则[J]. WTO 经济导刊,2009(12): 88 - 87.

[9]王慧. 对气候关税不可等闲视之[J]. 环境保护. 2010(2)

第四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对策

[摘 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永林:缔造强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发布时间:2008-11-29)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南 京 大 学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作者学号:所在院系:年级专业: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

浅谈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外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加强和发展对外投资,加深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对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对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的需求

200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因此中国政府尤其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以东南亚为优先的“走出去”战略,东盟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中,按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东南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北美。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主要对象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还有越南、新加坡和缅甸,都已进入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之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GDP的大幅增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进一部扩大,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还会增加,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确立的“10+1”合作机制的启动后将实现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正在稳步推进,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众多的投资方式中,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大力拓展对东盟各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积极推动对东盟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具有一定实力,已经多家企业跻身于国际工程承包商行列。我国要以入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努力提高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等在今后几年中将会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承揽电站、通讯工程等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竞争中胜出,融资能力已成为关键因素。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有别于国内工程项目的融资模式,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包括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和对外优惠贷款)等方式的融资模式。但银行信贷收紧的风险瓶口以及有种种苛刻的信贷条件,而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境外投资建厂项目的发展,由于投资金额大,建设期长,风险高,项目投资者实力相对不足,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担保,无法获得相关的融资需求,致使项目运作陷入瓶颈。而项目本身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占领和巨大资金需求,这种矛盾制约了很多大型涉外项目的开展,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针对东南亚的一些涉外项目的开展和问题,本文就出口卖方信贷与资源换项目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对涉外项目的发展推进进行一些探讨,如何利用项目融资推进项目发展。

二、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介绍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就是指国家政府为支持本国产品,尤其是大型资本货物的出口,通过官方,半官方机构的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提供贷款,担保或保险。国内是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来进行。

出口信贷一般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有两种,具体是:①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并由进口方银行或第三国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出口商与进口商所签订合同中规定为即期付款方式,出口方一行根据合同规定,拼出口商提供的发货单据,将贷款直接付给出口商,进口商按合同规定将贷款本息偿还给出口方银行;②出口方银行向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再有进口方银行为进口商提供转贷,以支付进口产品的货款。进口方银行按商议的还款方式还贷出口方银行,进口商与进口方银行的贷款结算自行在其国内直接结算。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的一种延期付款的信贷方式。卖方信贷项下,一般要求进口商在订货时支付一定比例的的现汇定金,定金以外的货款在全部交货或工程建成后陆续偿还。使用卖方信贷的优势是进口方不须亲自筹资,而且可以延期付款,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在国内的对外工程项目中使用较多。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手段,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定期限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抽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项目融资主要是依赖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的资信来获取资金融通。贷款银行根据项目在贷款期间项目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来构建融资架构。主要是适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整体风险相对较小,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的项目比较适合采取项目融资的模式。项目融资形式有很多,也比较灵活,各种模式有不同使用的领域和趋势。诸如产品支付融资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以及在基础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日趋频繁使用的BOT模式。针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对外大型工程承包项目以及不断扩张的对外投资项目,BOT模式正在得到广泛使用。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是指国内外投资人作为项目发起人,从某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获得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BOT融资方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一般称为“特许权”。其优势在于,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启动一些基建项目。BOT融资不构成政府外债,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政府也不必为偿还债务而苦恼。其次,把私营企业中的效率引入到公用项目,可以极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第三,吸引外国投资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这些优势,进入2000年后,在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各国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纷纷采用BOT模式来发展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通常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对借款人是完全追索的,借款人可以追索项目资产和除项目资产外的全部资产以及担保人的资产。出口信贷一般在国家支持下,由政策性银行来进行。出口信贷的架构除项目本身的资产构成满足条件外,牵涉到定金的支付能力,担保条件的具备及借款人的被授信条件,以及国家的政策性额度等。而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对项目投资结构,资金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深入参与和控制,信贷决策着眼于项目外来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项目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可以使那些投资规模大,超过借款人现有资产承担能力的出口信贷项目得到有效实施,非常适用于境外大型承包工程或境外投资项目。

三、案例分析

1.出口信贷对对外经济合作扩展的案例分析

根据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国内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给予了周边国家大量的资金援助,支持和帮助周边国家开展基础经济建设,达到共同发展。在此对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下,充分利用卖方信贷,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实施走出去的经济战略。下面就我们使用卖方信贷带动对外水电项目发展的实例,缅甸B电站案例,进行一些分析。缅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发展较慢,电力供应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很多年以来,缅甸的B水电站在缅甸被称为“缅甸的三峡电站”,因为在200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早日建成B电站一直为缅甸政府和人民所期待和计划。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8MW,当时预计总投资约7亿美元,金额大,影响大,正因此,B电站项目承建也一直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争夺的对象。早在1953年,美国的KTA公司就已盯上此项目,并进行了项目考察,后来日本的NEWJEC公司、KAJIMA公司、三菱重工公司,挪威的NORCONSULT公司,以及韩国的现代重工公司等都加入了竞争行列。

Y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涉足B水电项目,利用已经在缅甸发展多年小水电项目的经验和市场认知,把业务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伙伴用动态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团队机制,于199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预计机电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金。当时缅甸政府已经把该电站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亟需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尽快开始项目启动。

在90年代初中期,正值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对外经济发展。国内水电低潮,一批大型的设计,生产和安装单位工作都不饱和,但受限于当地国家的资金不足,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等原因,中国在海外以大型承包工程牵头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的极为有限,没有大型水电承包工程开展。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Y公司于1993年及时提出利用出口信贷方式向缅甸B电站出口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申请并全面开始推动落实。通过系列从当地政府到各相关机构的逐项工作,1998年两国政府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签订的基础上,达成在缅甸国家主权担保项下的出口卖方信贷审批,于1998年10月签订合同,并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完成出口卖方信贷10亿元的发放,正式启动了项目的实施。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告诉人们:充分发挥我国的工程成套能力,特别是利用出口信贷优势,解决最主要的资金问题,在众多国外公司中后来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该项目。经过认真实施,有效管理,该项目于2005年发电,获圆满成功,被缅甸政府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得到了中缅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支持配合。该电站顺利建成后,使缅甸的发电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促进了缅甸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由仰光迁至该电站附近地区新建,水电供给得到保证。该项目的核心成就:应用出口信贷,在全国开创了采用主权担保规避收汇风险的先河,并为日后承建海外大型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企业由此大规模进入缅甸市场,参与承建数亿美元规模的水电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缅甸市场,锻炼了队伍,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对外工程承包的大规模推动和发展。2.BOT项目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缅甸瑞丽江电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以BOT方式投资控股建成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由B公司建成并经营40年后,送给缅方。

瑞丽江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在瑞丽市弄岛与南畹河汇合后流入缅甸境内,瑞丽江电站位于距中缅边境约50公里的瑞丽江干流上。按缅方原计划方案,该电站装机容量仅为40万千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B公司就一直在跟踪该项目,并于2004年获得缅方的项目工程承包合同,但开工建设仅一年左右,缅方就出现外汇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进度款的状况。而当时中国进出口银行对缅出口信贷规模早已用完,不可能沿用以往出口信贷模式解决项目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因此,该项目在2005年下半年已面临停工夭折的险境。如果项目投资方继续垫资建设,则会加大债务风险,因其金额巨大,可能会拖垮项目投资公司;如果撤回建设队伍,则要花费一大笔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撤回费用,将造成亏损,造成烂尾工程并丢掉该项目,甚至还会影响以后在缅争取新项目。这给项目投资公司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在各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中,既然继续按原合同以工程承包方式承建电站已走不下去了,只有换个角度,从投资开发的角度重新认真考察分析了该项目若改用B0T方式建设下去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该电站,一是水力资源极为优越,可确保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二是开发条件也十分优越,库区淹没区无村庄、农田和建筑物,整个工程基本无征地和移民搬迁项目,因此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造价较低;三是距我国边境很近,电站生产的电力既可供缅方、又较易输送回国内;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若项目成功则将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五是符合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开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因此有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银行的融资支持。于是,B公司最终按BOT投资开发方案进行了科学严谨的项目策划,并及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中缅两国主管部门终获批准,于2005年与缅方签署了以BOT方式与缅方合作开发瑞丽江电站的谅解备忘录。拿到项目后,经过积极寻找和筛选,确定选择C公司和D公司作为该项目投资合作方,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资金得到解决,从缅方手中接过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2008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4月最后一台(第6台)机组投产发电,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最快记录。从项目投运到至今的运营中,该项目一直保持良好收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中缅双方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良好发展,成为境外投资中BOT模式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的核心经验是:只要项目好、资源好,既便所在国政府没有支付能力,通过科学严谨的项目分析和策划、利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利用BOT方式项下的优势,使项目资金得以落实,项目管理有效实施,保证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完成,促进了以项目带动的对外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国内的大型成套能力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在公路建设和水电建设方面技术上已经有相当的优势和建设经验,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扩大境外承包以及加大境外投资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既能对我国外经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又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对中国国家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下载国际贸易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贸易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参考

    成人教育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问题 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2.国际水平分工问【老生经验之鉴:直接找这位写手Ω号是:壹陆肆伍......

    感受国际贸易论文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评分:_________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论文题目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学院 机自学院 专业 机械工程 学号 13120812 学生姓名......

    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修学院全日制自考本科 毕业论文撰写和指导要求一、毕业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请人代写或抄袭,论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指导教师主......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论文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论文系部:纺织专业: 纺贸班级: 0801学号:080400422 学生姓名:李明指导老师:刘蕴莹实习日期:2011年10月日——2011年11月4日和外商沟通的必备的桥梁。实训中,也感受......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论文 题目 “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学院 经管学院学生姓名 兔子完成日期2015 年 5 月 24 日“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摘 要:在时代发展迅速......

    国际贸易小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小论文选题参考 要求:1、字数在2000-3000字; 2、引用的数据和资料请在文章中标明,论文的最后请附上参考文献; 3、用自己的话,不要大段抄袭和引用; 4、针......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结课论文经过短短一学期的国际贸易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尤其是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现就有关问题的认识阐述如下: 国际贸易作为一项国际性交易的活动,其用语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