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时间:2019-05-14 14: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第一篇: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 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 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通过这些改革,深圳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梁桂全认为,深圳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同时,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1993年起,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梁桂全说,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的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深圳特区能及时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相承接,从制造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升级调整,因此能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深圳28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周岁,“特区中的特区”光明新区3周岁。

既不同于行政区、也不同于开发区的光明新区,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双重职责的光明新区,是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寄希望光明新区:打造深圳经济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区内的大片“绿地”,路旁的道道“绿荫”……走进光明新区,处处见“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产业”……人们看到了更多的“绿”。

“绿色”,已成光明新区的标准色,现代化的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生活、工作在光明新区的花甲老人汪明齐,以一首七律诗抒发他的3年感怀:“新区开建启宏图,规划先行高点筹……再干三年刮目看,光明更亮绿更稠”。

“绿色”,铺就着光明新区的发展之路…… 用“绿色”手笔绘“光明”

坚持科学规划先导,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光明新区成立伊始,就为“新城”定制了一整套“绿色”规划,并以此拉开新区城市大开发、大建设的大幕。

3年前,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给新区规划建设设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区的城市形象要能代表深圳城市建设的未来,要向国际一流城市看齐,用国际化的视野和高于特区的标准规划绘制新区„绿色蓝图‟。”现在,他又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了标准:光明新区将努力打造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空间”、“绿色生态”,一连串的“绿色”意识;《绿色新城总体规划》、《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要和实施计划》、《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40多个“绿色”规划;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技术引进、资源支持,多方面的“绿色”保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改革发展启示录

30年前,深圳有个罗芳村,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却高达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

30年后,过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术般耸立起与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楼。

如今的深圳,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GDP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占全球比重高达1.2%,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

站在全国看深圳,这是快速崛起的典范,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让历史昭示未来,“而立之年”的深圳在改革发展实践这本大书中留下了哪些启示?

人口超过1400万,GDP已达8201.23亿元,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167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深圳

改革开放是特区脱胎换骨的法宝

8月25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活动:五个领域60大项目开工仪式”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挥毫题写的蛇口“海上世界”隆重举行。随着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一声动工令,深圳市范围内60大项目宣布一起开动。

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053亿元。按照规划,招商局将在未来5年至8年再投资600亿元,再造一个新蛇口。

时隔30年后,蛇口再次成为目光聚集的焦点。作为最早开放的“一个圈”,蛇口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当时西方媒体惊叹:“铁幕”打开了!

改革的画卷于是铺展开来。没有钱,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来?参照国际惯例,向地要钱。1987年12月1日,为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换取建设资金,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深圳敲下这一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一切在当时还是“违规”行为。但几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此开始了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光靠卖地还不够,深圳想到了“借鸡下蛋”――引进外资。深圳特区建立之初的10年内,正逢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珠三角大规模转移的机遇,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接收外资的地区。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决定落户深圳。紧接着,外资企业在深圳遍地开花。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漫步今日深圳街头,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据统计,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发展由此步入了“大特区”时代

经济体制调整、两次思想解放,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路越走越宽”

解放思想是特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8月22日,“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在讲话中说到,深圳30年发展历史硕果累累,其中经验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成果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联。

记者不禁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位当地电视节目主持人见到火炬手高擎奥运圣火,从小平画像前微笑着跑过时所讲的话:没有当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圳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谈。

思想总是要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一定走在雷鸣之前一样。1978年,一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题的思想解放风暴席卷中国。而在此之前,淮北农民在分田到户的“生死书”上摁下手印、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人员丢下“铁饭碗”的消息都给“跃跃欲试”的深圳以足够的勇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建立特区,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最大的实践之作。

破旧鼎新一直是特区人的优秀品质:面对“计划崇拜”,深圳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面对谈钱色变,深圳喊出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口号;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征途上,深圳“摸着石头过河”,留下了许多全国首创。深圳落下了土地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深圳率先改革了传统的劳动工资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深圳第一个在全国放开了物价管理体系;深圳制定了全国的第一部采购条例„„

前些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深深触动了深圳人的心。一时,“特区不特”,深圳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但深圳没有害怕,相反,在思想解放的征途上,深圳反而大步向前。

2007年的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全市解放思想大会上告诫深圳的领导干部:不能为定势所困,不能为成绩所累,不能为视野所限,不能为艰难所惧。解放思想,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场自我的革命。深圳要大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不断激发出与时俱进、创新创业的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7月底,深圳大部制改革大幕开启,深圳市政府机构精简幅度达到1/3,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思路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各方好评如潮、充满期待。

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位列全国城市榜首

创新基因是特区经济腾飞的推进器

在美国《商业周刊》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排行榜单上,有两家中国企业跻身前十强:比亚迪和腾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家中国企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深圳。事实上,比亚迪和腾讯成功的例子仅仅是深圳众多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镜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在深圳下海,成为深圳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健”的董事长。侯自强说,在深圳,他迈出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1987年,43岁的退役军官任正非放弃团级待遇,凑来2万元钱干民营。如今,任正非的“华为”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第一企业„„

深圳流传着“四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记者参观了华为公司技术研发和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等部门,这里的办公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整个办公区域几乎看不到员工的身影,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华为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傅军介绍说,2002年以来,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连续四年申请增长量超过500件,去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就突破了2000件,与业界跨国公司的年均申请量持平。另一方面,为支撑海外市场的发展,华为申请的国际专利和PCT专利累计达800余件。

解码深圳独特的创新基因,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告诉记者:“在深圳,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创新环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成效。”

“软环境”辅以“硬支持”,深圳政府部门看似“无为”,胜似“有为”。深圳本土上市公司大族激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6年,大族激光创始人高云峰蛰居在深圳上步工业区一个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和20多名员工怀揣着做中国激光设备市场主人的梦想。2004年,大族激光成为深交所首批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今年8月,公司股票总市值约80亿,净资产较创业之初增长200倍。回首大族激光的创新传奇,怎么也绕不开深圳高新投资的支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深圳给比亚迪的帮助很多,“最大的帮助,也是让比亚迪感受最深的,还是这片土地给比亚迪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和精神。”

30年,当年只有“1个农技站、2名技术员”的深圳,今天将“深圳制造”变为“深圳创造”,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 30年,企业家们由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深圳的“世界名牌”、“中国名牌”数量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人均GDP全国第一,最低工资标准高居国内榜首,政治公平,文化多元,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和谐发展是特区永葆活力的新远景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如此表达对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继续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众在经济上易于就业也易于创业,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文化上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这就是特区未来应该立起来的方向。”

30年来,深圳的全面发展硕果累累,“幸福深圳”正阔步走来。

――居民生活质量极大提高。2009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色电视机126.2台,电冰箱97.1台,移动电话223部,组合音响46.2套,空调器210.8台,家用电脑102.9台,家用汽车32.9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2008年深圳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同比下降10.5%。在全国首次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超过全市市域面积一半的1100平方公里的农业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绿化隔离带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的方式强制加以保护。仅2008年,深圳共有10项工程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率先推广“屋顶绿化”等措施。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作为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之一,1992年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994年《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颁布以来,深圳市已先后14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居第一位。通过持续开展关爱行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积分制拓宽农民工入户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务工文体活动等,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为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家园。

――提高了公共文明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公共文明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新招、实招。深圳在全市定期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采取暗访、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测评结果在媒体上定期公布,根据测评结果实施行政问责,并将测评成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如今,深圳正积极酝酿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

――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是深圳的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首次公推直选产生了14名市党代表,注册会计师马洪成为唯一自荐成功的“黑马”。随后,深圳又成功“试水”市政协委员提名公推直选,这也属全国首次。两次公推直选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评价“深圳民主政治建设再迈新步”。

――致富不忘国防。1991年,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特区民兵应急分队正式组建,铸起了维护特区稳定的钢铁长城。1994年,率先组建了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特区开展国防教育的场所,成为深圳推行国防教育的一个品牌。仅去年,完成军训人数2万多名,对一半以上民兵进行了专业强化训练。市委、市政府、警备区专门汇编了《国防法》、《民兵工作条例》和其他法规,复印到每名领导干部。将每年11月定为深圳“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月”。近年来,深圳多次被广东省评为“党管武装先进市”。

正如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深圳特区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梦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祝福深圳永立潮头,不断开拓进取。

深圳新闻网讯 而立之年,深圳再出发。在未来5年即“十二五”期间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对于深圳创造下一个30年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开局和起步意义。为此,深圳诚聘高层次专家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咨询会,积极主动地吸纳各方智慧,正是为了制定最优规划,从而引领深圳实现科学发展。

回首30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谱写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彩篇章,其中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新起点,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必须不断破解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必须拿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最优规划。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如何以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转变?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深圳如何拓展经济腹地,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深圳如何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高水平、高品质的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回答好这些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突出意义的重大课题,必须明晰前进方向,形成科学规划,指导实践发展。

科学规划的形成离不开集思广益。深圳市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明确提出开门纳谏、吸纳民智、借用“外脑”。发扬民主、扩大参与,采取公告、听证等方式吸纳民间智慧,无疑是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而借用“外脑”,尤其是兼备较深学术造诣和较大社会影响的高端人士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成立战略专家委员会这一形式,有利于使深圳的规划和发展可以更多地从国家战略高度,以国际视野、全局眼光来审视、谋划和实施,对确保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以创新思路制定科学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未来发展,深圳下一个5年、下一个30年必将更美好。(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胡锦涛

宋丁表示,对于深圳来说,投资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增长上,内需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未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如腾迅、比亚迪这样既能满足和推动居民消费,同时也能受益于居民消费推动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开了人才都是一句空话。我注意到,总书记此次发表讲话的地方选择在深圳大学城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氛的地方举行,这一点正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宋丁说,过去的30年,深圳最恰当地利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端人才,未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深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继续引领全国的基本命脉。

深圳新闻网讯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昨天,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7%。

今年以来,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市工业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怎么办?会议提出,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工业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成为我市下半年的首要任务。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加快组建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合理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我市将进一步认真落实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转变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

深圳新闻网讯 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昨日(9月20日),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向社会公示,这是全市最具影响力、奖金额最高的科技创新大奖,是激励、引导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杠杆”。

创新是深圳的灵魂。一座城市创新之魂的铸造,需要一批引领创新风潮的杰出人才。在最近评选出的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中,马化腾、侯为贵、王传福等10名杰出创新人物,就是深圳人心目中引领创新风潮的灵魂人物。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在他们身上,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他们为深圳人树立了创新型人才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杰出创新人物在杰出人物评选中占据了相当比重,这表明了创新在推动深圳发展中的分量,体现了深圳人对创新的崇尚。人才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承载着城市腾飞的梦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关键在哪里?在人才!30年来,深圳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可观、门类相对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创新人才实力还很不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城市人才高地的构筑,人才创新活力的迸发,就得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尤其要从体制机制上,多多构建一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磁石”,使深圳成为一个人才安居乐业的强大磁场;多多设置一些推动人才创新的“激励杠杆”,使千千万万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在各自岗位上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 深圳 通往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30周年 深圳 通往公民社会

通往公民社会

包丽敏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28年前从深圳响遍全国的口号。

“公民社会,共同成长。”这是深圳政府如今在城市里打出的宣传标语。

建设公民社会,某种意义上在深圳已经成为共识。这里许多民间观察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这里已经率先从内部滋生出一种力量,一种推动它迈向公民社会的力量。而深圳官方,也适时地有所呼应。市长许宗衡2006年即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深圳正向公民社会转型;今年,深圳更是将“公民社会”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有人说,“深圳这个地方首先生长观念,其次才生长高楼大厦。”这里诞生、培育和输出了诸多观念,也许这一次,有一个观念就叫做“公民社会”。

一个人可以怎样参与他所在城市的公共事务?不同城市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深圳人的答案往往能拓展你的想象。

比如,这个城市里有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的CEO,和他手下两名财务分析人员,怀着某种“天真”的理想,试图去了解“政府花钱的秘密”,接连向十几个地方政府和十几个中央部委发去申请,想查看预算案。

这个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举动,竟然在今年5月得到了历史性的回应:深圳市财政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将那本粉色封面、厚约300页的《深圳市本级2008年部门预算(草案)》从资料室调出,摆在这3个“不务正业”、好管闲事的普通公民面前。

三人用数码相机将这本16开的大书从头狂拍到尾,回去做出一份有趣的评读报告,不仅对他们所在城市的政府预算评头论足,指出其中种种不足,还把它公布到他们的网站上广而告之。

“至少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向公众公开本级部门预算的城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次。”这三位自称“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的人士说。

上个月,北京一位读者从报纸上读到这个故事时,忍不住惊呼:“原来还可以这样!”

这就是深圳。如果你曾经了解到,这座城市里有过一个叫李红光的中年女子,自掏腰包1万多元,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推销”她收集的12条有关公共事务的建议;如果你曾经听说过,有位叫林敬成的年近六旬的市民,连续10多年里写信给市长,提出自己琢磨出来的治理深圳河污染的方案;如果你还听说,几年前深港之间讨论两地边境河套地区开发时,这个看起来跟普通市民关系不大的话题,不仅吸引了一位巴士司机的关注,他还就此写出一本书来;或者你很可能已经知道,还有一个卖高尔夫用品、名叫邹涛的商人,先是发起“万人不买房”运动,号召市民持币待购,对抗炒家,后又发起万人团购运动集体侃价买房的事情,那么,也许你就不会再对深圳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方式感到惊讶。

“在深圳,关注这个城市发展的人太多了。”一位叫呙中校的知名深圳观察人士说。

就在几年前他还觉得深圳人每天忙忙碌碌就只为挣钱,但现在他发现,这个城市“主体公民早已经跳出了最初对物质追求的时代”,开始自觉关注城市公共事务。一个“新深圳人”群体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形成,而某种程度上,这将“是一个城市迈入公民社会的征兆”。

“深圳主义者”

呙中校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位曾经的证券咨询公司分析员,在2002年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要继续留在当时颇显冷清的深圳证券业发展,甚至还要不要留在深圳。他决定用实证来解决这个有关个人前途的困惑。他本打算写一篇理论性文章来分析一下深圳的金融证券业发展,结果最后写出来的却是一篇洋洋万言探讨这座城市命运与走向的雄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这篇署名“我为伊狂”的网文在这座城市里引发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关于深圳未来的讨论。经由当地一家媒体牵线,这位小分析员在2003年初跟时任深圳市市长于幼军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平等”对话。

这种主旨宏大看似与个人切身利益不大相关的严肃讨论,在深圳这个城市绝不曲高和寡。也因为这篇网文,呙中校结识了同道,一群“深圳主义者”。

这些人聚集在一家叫因特虎的BBS上网议深圳,这里几乎搜罗了所有关于深圳的资料和讯息,探讨有关深圳各行各业发展的话题。

从2004年底开始,连续4年里,因特虎集合虎友们网上网下的议论,每年推出一本“深圳报告”。从此深圳有了两个版本的城市蓝皮书,一个由官方智囊深圳社科院出版,另一个便是这份因特虎系列报告。深圳也因此成了中国内地唯一一个诞生出民间版蓝皮书的城市。

报告纵横捭阖地探讨深圳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也探讨这个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如城市化、治安困境、人口问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等等。这样的报告一经面世,竟然畅销深圳各大书店,一度还登上了深圳书市排行榜。

随后,从2005年开始,因特虎每到深圳“两会”前,就召开“深圳圆桌”会议,召集官方和民间学者,对政府施政进行点评,提出建言。

有人戏称,因特虎的这些活跃分子们,“操心”的是深圳市委书记和市长操心的问题。但因特虎的创始人老亨则说,“关心深圳,其实更多是从关心个人命运开始”。

这个湖南人1997年来深圳发展时,一些深圳人已经开始迷惘,要留在深圳,还是去别的城市寻找机会。为了跟老家的女友说清楚到底深圳是什么样,这位硕士研究生开始研究这个城市,收集一切关于深圳的资料。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要给自己一个解释:“我的选择对不对?这个城市将会往哪个方向走?它还会有什么样的机会?我把自己的一辈子放在这里是不是值得?”

2001年当他掏出两万元钱创建因特虎网站时,只不过想把它办成网上文摘,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此前收集的有关深圳的资料都贴上去。他那时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他有一样的困惑。

果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集到这个BBS,从最开始仅仅提供资讯的文摘,到虎友之间互相碰撞生产出的观点和创意,直至上升到某种学理性的探讨,一个“发酵”的过程产生了。现在,因特虎给自身的定位是:要做立足深圳的民间智库。

眼下,这个严格进行会员筛选的网站已有注册会员8000多人,绝大多数都有高等学历。“是一个对这个城市的未来说不清看不明,又有时间和精力,需要对社会事务发表自己意见的群体。”老亨说,“深圳虽然没有供西赛罗演讲的广场,但网络就是广场。键盘啪啪地敲,就像是西赛罗在海边用小石子练舌头一样。”

在一位叫周晔的研究者看来,这群活跃的网上议政者,“已明显具有了一定的内在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参政、自觉参政意识,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民意识的觉醒。由他们开辟出来的议政渠道也体现了一定的„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向成熟公民社会靠拢的趋势。”

老亨则把他们叫做“知识市民”。这些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各自拥有知识专长,在这块拥有中国最发达市场经济的土地上,他们经济独立,更少行政束缚,某种意义上也更能“思想独立”。

“不错,是知识市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位剃着小平头的“深圳主义者”说。他们大多已经不同于这个城市早期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并非想赚一票就回老家,而是要在这座城市安家扎根,因而关注这个城市何去何从。他们“有表达能力,乃至有研究能力”,但更多的,“不是为别人献策,而是为自己谋出路”。

“基于捍卫私产而产生的民主诉求”

富裕的深圳显然不仅仅只有财富。从1980年划为特区开始,伴随着近30%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一个新的阶层在崛起。

“这里正在形成的最强大的力量,很可能是悄然扩大的中产阶层。”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底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这儿(中产阶层)的密度可能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其它城市的人们还住着单位分配的房子时,这里已经林立起商品房小区,在全国第一个引进了“物业”的概念,也最早出现了“业主”群体。1991年,这里出现了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许多深圳人将多年的积蓄转化为房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城市会率先出现风起云涌的“保卫私产”行动。

一位叫邹家健的业主,从1998年买下一处房产后,便因为小区电梯等种种问题与开发商交涉,从向政府部门写投诉信到干脆自办业主维权网站,再到高票当选所在小区的第一届业主委员会主任,还在2001年开全国先河,带领业主们自主投票表决,按程序一举炒掉了开发商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使得“谁开发谁管理”的行业规划不得不宣告破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年后《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

当一个叫凯丽花园的小区居民发现,由于属于集资建房,按当时规定,他们的房产土地使用权只有30年时,他们迅速自发组织起来,推选出一位叫吴海宁的业委会主任。这位主任在1998年到2001年的3年间前后组织业主委员会召开了数十次工作会议,屡次奔走,最终促使有关部门修改政策,为这些业主们补办了70年期限的房产证,随后,深圳开始大面积解决历史遗留的集资房房产证问题。

一条旨在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路,原本在规划中要穿过一个叫丰泽湖山庄的住宅小区,结果导致数百名业主为此集体上诉、抗争,最后,政府作出让步,将该快速路丰泽湖段改为下沉式设计,为此增加经费1亿多元。

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业主维权”在深圳成为潮流。有两个深圳人2004年出了一本《业主维权手册》,全国发行,据说被称为“业主维权第一书”。

“市场经济给予我合法的财产,我决不屈服。”邹家健曾对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说。有意思的是,这位维权活跃分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进一步的诉求。2003年深圳市进行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他制作了一份简单的竞选海报,张贴出去,上面写着——请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另选他人”一栏里请直选:邹家健。

“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就可以直接通过提交议案的方式反映业主的呼声。”他对媒体解释他的动机。

那一年的换届选举中,类似邹家健这样的业主维权活跃分子,有数位自荐参选区人大代表,其中包括吴海宁。

有评论者称,“这就是基于捍卫私产而产生的民主诉求”。

“民主自觉”

事实上,2003年的换届选举,深圳攫取了全国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这几位维权活跃分子在内,这个城市那一年共有12名“自荐候选人”参与竞选。尽管最终只有2人当选,但并不妨碍有媒体将其称为“深圳竞选风云”。

而罗湖区一位48岁的高级会计师肖幼美更是贴出了深圳人大代表选举史上第一张竞选海报,轰动一时。

据说,选举结束后,很快就有全国人大相关官员专门赴深圳调研这里出现的“选举新现象”。

这就是深圳。一位观察者称,这块被市场经济滋养多年的土地,较早地涌动起一股“民主自觉”。

深圳一位非常知名的现任市人大代表杨剑昌,据报道从1995年起,每年市人大开会,他就作为旁听的市民代表,连续5年都第一个赶到市人大会堂报名旁听,直到2000年自己正式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为止。当上人大代表后,他每年都提出许多提议案和建议案,比如2008年“两会”,他一下提出至少40个建议,被媒体称为深圳的“议案大王”。

从2005年开始,杨剑昌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人大代表个人接访室,把每月第一周和最后一周的周三设为固定的接访日。据说找他反映问题的市民常常爆满,有时还要排队。

很难想象,在深圳最受欢迎的个人博主,不是明星,而恐怕要算一位叫杨一平的市政协委员。从2006年3月与几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起开博以来,至今在深圳主要网站之一的深圳新闻网上,杨一平的博客以近50万的点击量名列第一。

“这主要是因为我讲出了心里话,说的都是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这位律师这样解释他受欢迎的原因,“千万不要说官话、假话、空话、套话,那样的博客没人看。”

去年深圳市“两会”召开前,杨一平将他呼吁公交降价的提案贴到他的博客上,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就这一议题发表了数篇博文,结果从网上到传统媒体掀起了一股讨论公交降价的热潮,用一位知情者的话说,“他俨然成了网上领袖,真是一呼百应”。有媒体描述他去参加由市政协组织的向政府各部门问政的活动:他“刚出现在市政协大堂,就被记者团团围住”。

在这股舆论热潮的推动下,政府对公交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而这位政协委员自己则宣称,“我不愿意做一个花瓶和摆设,也不愿意做一名碌碌无为的看客。”

今年,他在博客上又贴出了关于推进代课教师同工同酬的提案,至今在深圳新闻网的博文点击量总排行榜上仍雄踞第一。

“公民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有意味的是,在深圳,杨一平这样的行为竟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来自官方的认可。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他跟政府较的劲儿,挺让人钦佩的。”深圳当地半官方性质的网络媒体协会,不仅授予他“最佳博文奖”,还让他在颁奖会上代表获奖者。而坊间有传闻,据说这位政协委员可是曾经公开拍着桌子批评过市长的。

这就是深圳。“我们原来习惯在万岁声中执政,现在要习惯在骂声中执政。”深圳市一位领导这样表示。

民间观察人士呙中校认为,“新深圳人”这个群体的出现可能会给政府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面对民间自下而上涌现出的这股新改革诉求,如果深圳政府能够响应和驾驭这一推动力,“深圳就有可能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建立公民社会的成功路径”。

事实上,有迹象表明,深圳市政府已经在这一方向上有所探索。

2006年,市长许宗衡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称深圳正由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他表示,“深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比内地一些省市更早进入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法治意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都在转变”,而要实现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最关键的是政府自身的转型。”

这种转型体现在政府的某些行事作风上。著名的民间议政网站因特虎曾获得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05深圳市优秀网站二等奖”。深圳市有关主要领导曾在公开场合提到因特虎,认为它的存在对深圳是一件好事情。一位副市长甚至表示,自己也是一名虎友。

据因特虎创始人老亨透露,当以独立民间立场出版的第一本“因特虎深圳报告”面世后,政府各部门竟采购了大约3000本发下去。及至第四本报告,市政府干脆直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资助10万元。

据说每年政府报告出台前后,市政府都会组织咨询座谈会。因特虎的核心成员几乎总在邀请之列,不过,“我们要收出场费的。”老亨笑嘻嘻地说。

在深圳,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向人大提交审议之前,还特意向市民代表征求了意见。“政府工作报告要怎样做?市长要听老百姓的!”一家当地报纸在中写道。

市长许宗衡在3月21日这天,揣着一红一黑两支水笔和一支铅笔,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与通过媒体征集来的17名市民代表团团围座,听取意见。后来,多位市民代表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有些意见竟然真被政府工作报告采用了。

此前,2006年和2007年,当地一家媒体都曾在深圳“两会”期间专门开辟“有话问市长”栏目,通过网络和电话、传真、短信平台收集市民提问,整理后交给市长们。据称8位市长也是“高度重视”,“亲自就市民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一回应”。

尽管看起来,“公民社会”在深圳官方话语中也许还只是初步探索,但这一观念已然在这个城市落地。正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所言:“深圳这个地方首先生长观念,其次才生长高楼大厦。”

大概鲜有地方政府会像深圳市政府这样,将“公民社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通过人大审议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公民社会”的,有两处。

自治样本

葛明是负责将“公民社会”落到实处的众多深圳官员中的一个。

这位市民政局的副局长相信,“改革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在经济体制上是这样,在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上也是这样。”在由他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这一块,他所说的创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松手”,即让社会组织自主成长,发挥自治功能。

他目前的职责之一,便是“要像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来孵化社会组织”。今年11月初,这位副局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政府将为社会组织最大可能地“让渡出空间”,培育社会自治能力。

“只有弄好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形成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这位瘦削的官员强调。

政府“松手”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这个城市近200家行业协会商会都已经完成了民间化改革。原本在协会里兼职的政府各部门副职都统统退出,政府与这些组织确立起“新型关系”,即“双方都是各司其职的法人,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这些行业协会商会完全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

也许可以这样说,某种程度上,因为有了这样的氛围,这个城市能够出现一批全国瞩目的行业自治标本,比如深圳市律师协会。

在2003年7月的市律师代表大会上,律师们提出,律协会长不应再由司法局指定,应当竞选,而且要差额选举理事。破天荒第一次,大会修改选举办法,让候选人们上台发表竞选演说。结果,律师代表投票下来,原先的会长(司法局的副局长),在理事的选举中就已落选。

一名叫徐建的资深律师,在竞选演说中,提出深圳律师行业的十大工作主张,战胜另一位资深律师,以绝对优势当选,成为中国第一位律协“民选会长”。据徐建说,此前他从没有行使过选举权,但在那天下午,他生平第一次投下庄严的一票,并且是投给自己。

他没想到的是,“民主这把火”让他当选会长,却也在一年后让他遭遇“弹劾”。2004年7月的律师代表大会上,有60名律师提出了对他的“罢免案”。罢免案焦点主要集中在质疑徐建主持的理事会,未经律师代表大会决策,就动用律协千万元“家底”购买律协新办公楼。

“直选是民主,罢免也是民主。”他的反对者说。

尽管罢免案最终被宣告无效,但买楼争议和罢免**一下让律协原有的章程暴露出种种缺陷,此前的制度设计遭遇到现实的挑战,比如,重大事项决策应该采用怎样的程序?对会长如何监督,通过什么样的程序进行罢免?

面对这些挑战,深圳律协进行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修改这个协会的“宪法”。

在徐建的两年会长任期内,协会章程八易其稿,从原来的5000字扩充到1万1千多字。新章程中,对会长罢免程序予以详细规定,设立监事会对会长进行监督,对律协预决算未通过的后果责任做了规定。甚至还规定,倘若会长的工作报告未获律师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全体理事会成员包括正副会长应立刻辞职。

深圳律师目前早已有了第二任“民选会长”,而这部协会“宪法”也依旧在持续的完善中。徐建提出的下一步建议是取消代表大会,让全市5000多名律师彻底直选,真正做到“民选、竞选、直选”。他还设想,理事要分选区选举,副会长人选由会长提名组阁,而在竞选中被“PK”下来的会长候选人,则担任监事长,“让他带着„仇恨‟去监督会长”。

尽管徐建竞选时提出的十大工作主张在其后几乎都一一兑现,但他却认为,自己在任最大的“政绩”是完善章程。“制定了一部能让坏人进不来,好人变不坏的家法。”徐建说。

在2005年的换届选举中,三位会长候选人已经不仅仅只需要发表竞选演说了,他们一起坐在台上,面对着台下数百名律师代表,互相挑战、对辩。

如今,徐建只是一名普通的律师代表,“我坐在台下,该看他们表演了。”这位昔日的会长说。

在律协经历这一系列事件和**时,协会原来的“娘家”市司法局并没有插手,而是“放任”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徐建相信,深圳数千名从业律师正在“搞一个社会实验”,“一块民主法治的试验田”,而这个试验中所形成的游戏规则,甚至可以为政府和党内的改革提供借鉴。

“还权于民”

当深圳的律师们在参与这一实验,当众多的行业协会商会在实践自治时,这个城市的794个居委会也开始尝试自治。

过去被当作“政府一条腿”的居委会,近几年已经逐渐将加在它身上的行政职能剥离掉。“政府的工作由政府来做,让居委会还原它本来的群众自治性组织的面目。”市民政局社区建设处处长邓小敏说。

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居委会换届选举,深圳严格按照一人一票进行居委会直选,直选率已经高达约93%。

居委会主任从政府雇员变成了“民选主任”。他们过去曾领着政府发给的“足以养家糊口”的薪金,现在每月只有数百到千把块的补贴。现在这个职位,也从过去的一份工作、一种职业,变成更多是一个公益性头衔。

而这项改革的核心,用来自市民政局的说法则是:“还权于民。”

“政府自身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而让社区的力量成为社区服务的生产者。”深圳大学教授唐涓评论说。

但即使是这样大规模的直选,仍有深圳市民并不满足。邓小敏总能接到来自那7%暂时不能实现直选的社区居民的电话,问:“为什么我们不直选?”她也总是不断接到市民来电询问怎样参选。甚至,还有人特意从外地坐飞机赶回来投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很软的肉”

“深圳人公民意识比较强。”在深圳采访,从官方到民间,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这样评价。

除去热衷公共事务,深圳人的公益精神也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一如当年人们谈论深圳人的改革闯劲和赚钱热情。

事实上,这个容易被人形容为“物欲横流”的城市,目前拥有17万名注册义工、60多万名项目义工,是全国首创义工联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均义工比例最高的城市。这个城市还拥有全国第一部关于义工的法律《深圳义工条例》,设立了全国首个“义工节”。

在深圳,有近半数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参加过义工服务。他们身穿红马甲,用微笑沟通、互助并且助人。甚至有人说,“深圳的表情就是义工的微笑”。

这座曾被人认为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有着数以十万计的定期捐血者队伍,曾在全国最先实现医用血源全部来自义务献血。

有一群闯荡深圳如今已经“衣食无忧”的人,通过一个叫“爱心特区”的论坛聚集到一起,几乎每到周末,他们都会上街,带着各种乐器吹拉弹唱,向市民募捐,他们戏称为“站街”。

这群网友4年里共募集200多万元,捐助了43个受助者,此外,他们还资助了670名中小学生和20名大学生,由他们募集并捐出的衣物超过两百万件。

“每个人心头都有一块很软的肉。”“爱心特区”的核心人物八分斋说。只不过在深圳,许多来这里闯荡的人都经历过打拼的艰辛,“这块肉”更容易被触动,更愿意向不幸的人伸出援手。

这座城市同样有一处柔软的内心。曾有一个名叫沈茜的大连女孩,身患绝症后决定捐出眼角膜,并留下遗愿,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埋葬在深圳。因为,在这个国内捐献眼角膜数量最多的城市,有三棵百年榕树被命名为“光明树”,树下埋葬着一群捐献角膜的人。他们没有墓碑,只是在每株榕树的树坛上刻着几行小字,以资铭记:

“安息在这棵树下的人,是一群自愿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的先行者,他们用无限的光明,延续着有限的生命……”

“公民社会,共同成长”

28岁的特区深圳依然保持着经济上的优势,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4870元,继续居内地大城市首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达到10628美元。

伴随着财富的增长,一种内生的需求也在滋长。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把这样的期望寄托于深圳:“深圳要突破平庸和迷惘思想的包围,开拓现代化公民社会的新境界。”

深圳也似乎正萌生着这样的希望。在高档社区云集的华侨城,一家高尔夫俱乐部的隔壁,上千名学生正在一所叫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校园里,接受“公民教育”。

在这所公办学校里,50多岁的校长李庆明致力于“在课堂上渗透公民意识”,向下一代推行他的五大公民教育主张,即公民人格完善、公德基本伦理、公益服务精神、公共事务参与和公理世界认同。

只要有可能,这位校长一定风雨无阻地站在校门口向学生鞠躬,并且要求学生也对他鞠躬还礼,因为他要用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平等和尊重。

他认定,在这所学校里进行公民教育探索,将为孩子们走向公民社会和文明社会,“开启一扇门”。

“我们会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但如果你没有,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当一个好公民。”李校长用轻快的语调说。

深圳官方和民间的许多人士都相信,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开始向一个公民社会迈进。28年前,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如今,这位老人的塑像就伫立在莲花山上,穿着大衣,注视着这个城市前进的每一步。

今天,在他正前方的山脚下,是秉承“市民共享”理念设计而成的市民中心,那里有不建围墙的市政府,有便捷的行政服务大厅,有10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政府办公和公众活动相融并存。

在他身后,一条马路之隔的莲花北社区里,借用紧临北环大道一幢公共租赁房的墙体,这个城市打出了一条巨幅广告标语。上世纪80年代,深圳曾让“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响遍全国,这一次,在那幅蓝绿色的广告上,打出的是:

“公民社会,共同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日期:2008-12-10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page_break]!”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作为一名交通海事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如此贴近水的脉搏;我是骄傲的,我的工作,纵然平凡如万顷太湖的一滴水珠,却可以汇聚成河托起船只;我更是自豪的,我看到了水运事业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看到了交通海事行业自信负责的一面,我坚信,这湾和谐的天堂之水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

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乡,再添上一页页的辉煌,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演绎得轰轰烈烈。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在海中,他舒展双臂,劈波斩浪,遨游向前。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一位诗人说过:“我知道,在当今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邓小平,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果断结束“十年浩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史无前例的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84年,伟人行走珠江两岸,欣然面对正一步步走向繁荣的经济特区,开心地笑了。他挥毫题词,他用“不走回头路”的睿语,预示着我们的道路将越走越执着。

尤其难忘1992年,春暖潮涌,东方风来,伟人再次来到南海边,拨云见日,掀起新一轮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快也更坚实了。他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是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新城;是他行走珠江两岸,托起了南粤腾飞的翅膀;是他用一个个睿智而振聋发聩的论断、一声声亲切而催人奋进的鼓励,把中国的教育带上了崭新的航程。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从受教育到教育人的过程。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改浪潮,使教育领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追求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这就是新课改的新精髓,新亮点。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继承,学会了取舍,更学会了创新!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他——邓小平,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个永远演绎春天故事的不朽传奇。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

下载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

    谈改革开放30周年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

    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

    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稿

    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稿:想起一位老人——谨以此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自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位矮个子老人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设计了一幅强国蓝图然后 站在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亲爱的**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30年前的今天,我们结束了四人帮**,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

    改革开放 30周年 演讲稿

    改革开放,我们的收获与责任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么一首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