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时间:2019-05-14 14: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第一篇: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史记中唯一的女性“本纪”者吕后的分析小感。主要是对其生平中“此非人所为”行为的总体概述尤其是毒杀戚姬母子尤其是将戚姬做成“人彘”事件的简析以及在群臣中为吕家争夺权势的行为的简评。关键词:吕后、权力、残忍、野心

“本纪”一般是用于记述帝皇的,而司马迁却在吕后的记述中使用了“本纪”一词,着实令人好奇她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凡是个人总有双面,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后的吕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粗读《史记》,感觉到吕后真是一位野心家,总体感觉就是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之后又与诸吕一起和反对者进行惊险斗争,之后又是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

一看这一章就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了,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太史公真不愧是卓越识见的伟人。太史公评人还是很客观的,主要是对历史进行陈述,在陈述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使人物更加丰满鲜活。在写到吕后培植自己吕氏势力的时候进行辛辣嘲讽,尤其那段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与之后吕产和吕禄为将掌握实权之后“太后悦,其哭乃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知道该说吕后可爱好还是可恶可恨好!之后叙述吕后“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以及废帝更立的装腔作势,甚是活灵活现。这边都是太史公对她的贬,我们后来者也是深表赞同。

由于这篇是《史记》 中为数不多的以女人为主角的,更是唯一的通篇描写一位女性的,难免会让人更加深究,细细品读。细细读了,还是被吕后的狠毒震惊了,尤其对待情敌戚姬的时候,真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一个女人怎么会残忍到把另一个女人的孩子毒杀之后,又砍去她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还把她叫做“人彘”呢!这是多少年的积怨才能在那刹那爆发成这样呢!不过反过来想想,可能吕后在这方面心胸是狭隘了点,但按照前面戚姬每天在高祖耳边吹风的状况而言,要是今日成皇的是她儿子,估计吕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吧!吕后嫁与刘邦后长年待在家里甚至为其坐牢受苦,而刘邦却已在行军途中与戚夫人相遇,后来更是与戚夫人形影不离。吕后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为刘邦生下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后,却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甜蜜,而自己却要为刘邦分忧处理相应的事务,这时她肯定会对戚夫人这个头号情敌产生嫉妒心理并导致了她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之后刘邦曾放话要将戚夫人的儿子赵如意封为太子,这从而构成了对其子刘盈太子之位的威胁。想当年刘邦还是个小吏的时候,自己却是位大家闺秀,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在这个男人身后默默地付出着。等到后来刘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权势,要收获回报的时候却突然窜出个戚夫人来。你说吕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到头来却要把所有的好处给了别人,她能甘心吗?戚夫人的错误还在时机尚末成熟之时出面挑衅吕后及其身后势力,大部分旧臣还是支持吕后的,之后又有张良的妙计作支撑,所以吕后在夺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终将注定了戚夫人悲惨的结局这既是女人的斗争,也是政治斗争的结局,是难以避免的。

总的看来吕后还是不错的。自己的儿子在当皇帝的时候毕竟年纪尚小,在风云莫测的政坛中,能不能抑制群臣,做出良好的政绩还真是个问题,而自己陪着高祖打天下,这其中的经验或许是儿子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至于吕后培植自己吕氏的力量也无可厚非吧,谁不想在有权有势之后帮衬下自己家的“穷亲戚”呢!而且自己家的人在某些特定时候确实好用很多,谁让那么多刘姓王爷都对皇帝宝座虎视眈眈呢,能放心用他们才有鬼。不过吕后的行为似乎谋私利的成分很高,所以,在太史公笔下,各方势力在最后联合把吕氏势力铲除显得十分大快人心。

但是不要忘了太史公自己在文章最后概括了“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而且整体看来,诸吕还是比较安分的,没做多少祸国殃民的坏事,并不如东汉的外戚问题那样严重。吕后虽然给当时的政坛带来较大变故,但总体还是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在历史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何况,作为男权社会中难得一见的“女主”,作为卷入政治纷争的一名女性,作为以孤儿寡母的弱势统治大一统帝国的掌权者,吕后稍有差池,便会丢了江山,丢了性命,自然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以至于做出了很多“非人所为”的事情来,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总而言之,吕后是典型的矛盾结合体,有错误残忍的地方,也有伟大的贡献,但都是一位值得人钦佩的伟大女人。以上是我在读了《史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的小感,虽然不大深刻又有些简短,但也算是我的“一家之言”了吧。最后谢谢老师陪我度过了一个学期的美好时光!

第二篇:《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吕后名雉,字娥姁(xū,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充分体现了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识见。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漫画笔法辛辣地讽剌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yí,怡)、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绝妙的讽剌效果。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对弄权女主的无情鞭挞。

值得注意的是,吕后阴鸷狠毒的性格特征和对权力的贪欲几乎又是中国古代统治集团内的许多女性共同的特征,诸如晋代的贾后、北魏的冯皇后、隋代的独孤皇后、唐代的长孙皇后和武则天、宋代的杜太后、辽代的萧太后、元代的察必皇后、明代的慈圣皇太后、清代的孝庄皇后和慈禧太后等,无不是这样。

中国民间还有一句老话,说道:“最毒妇人心”;汉字中表示刻薄、贪婪一类性格特征的贬意词也常取“女”字作偏旁,如“嫉”、“婪”、“妒”等等。中国古代是男人当政的社会,绝不允许女性过问国家事务。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奠定了封建社会蔑视女性的理论基础,孟子的“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确立了封建女性服务男性的伦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处于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无疑的,轻视女性的社会现实使吕后的意识里不可避免地潜藏着一种自卑心理和无力感,尽管她事实上精明强干,《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她尽力帮助刘邦诛杀开国功臣表面上固然出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行动本身也潜在地起着弥补自卑感的作用。

随着吕后年老色衰,生性好色的汉王刘邦已经对她失去兴趣,转而宠爱定陶的戚姬,甚至想改立戚姬之子如意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吕太后本纪》在一开篇就记录了这段小插曲,司马迁大抵认为此事是吕后性格发生扭曲的起因和转折点。应该说,这个事件的确给吕后的心理以极大刺激。赵王如意险些成为太子,让她感到现存的地位受到威胁。眼看着自己“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加之自己的儿子黯弱无能,这一切都大大加剧了她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心理的落差和难以抑制的嫉妒导致了吕后性格的进一步扭曲,心理由“刚毅”的一面不断趋于变态。果然,一等到高祖刘邦驾崩,她便开始对戚妃母子疯狂报复。特别是对于戚妃的处置,其手段之凶残狠毒令人毛骨悚然,《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到:“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面对如此悲惨的一幕,连她的亲身子孝惠帝也不禁指责:“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其实,《史记》中的吕后作为一个有心理缺陷的人,其刚毅专横、狠毒阴鸷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该视为一种病态的表象的。正因为如此,在独断专横的行为背后,她的内心恰恰非常荏弱。“暴虐者之所以成为暴虐者,是因为他觉得无能,他想弥补这个缺陷,用的方法却是控制他人,使自己由一只无能的虫子变成一个神。但他即使有权力,仍会痛觉到自己人性的无能。他可以杀人、折磨人,但他却仍旧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孤立的,担惊受怕的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也曾指出:“对权力的正常追求源于力量,而对权力的病态追求则来源于虚弱”。

《吕太后本纪》记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这个细节司马迁写得十分传神。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本来是人生极大的悲哀,何况死的是她唯一的儿子!然而,为何“哭”而无泪呢?还是年幼聪慧的张辟强看出了吕后的心事,向丞相建议:“帝无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 可见,吕后内心的胆怯疑惧之深之强,一时间竟压倒了晚年丧子的巨大哀痛。直到丞相听从张辟强的建议,吕后目的达到,“其哭乃哀。”

直到今天,人们也还是约定俗成似地把吕后视为乖戾跋扈、冷酷刻毒的专制者,予以批评谴责,却忽略了她更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着人性的善恶二重性的人。《史记》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忠实,对历史的忠实,对人性的忠实。为保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司马迁写人常用“互见法”。同样地,对于吕后,《史记·高祖本纪》记着这样一件事:“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不难发现,贫寒时的吕后本来是一个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的人。

也许是司马迁痛苦的个人境遇影响了作者的关注点,大凡《史记》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如果说,《史记》中多数人物的痛苦源于主人公与周遭环境间的矛盾与对立,属于命运悲剧的范畴,(如冯唐、李广,屈原、贾谊的悲剧。)吕后的悲剧则主要表现为内在世界难以调和的分裂与冲突,从而具有心理悲剧的性质。她的悲剧归根到底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封建意识在她的心里驻下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结,严酷的现实环境、统治阶层争权夺势的斗争又不断压迫和吞噬着她的人性,功利心与道德心的二律背反与严重对立使她在成功之后,一面担心旧势力复辟,一面又背上道德的十字架,处于无法解脱的精神痛苦的煎熬中。超越自卑,实现自我的努力,最终只带给她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变异。

第三篇: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从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逐步提升,经秦惠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于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进行合纵,力图削弱秦国,然而,秦王嬴政广纳天下贤士,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地形优势,引敌入秦,六国军队连连败退,在各诸侯国疲敝不堪之时,秦国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仅根据本文)

一、“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即使是可怜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历史是秦始皇威权统治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秦始皇制定了诸多维护封建统治与国家统一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 中央:首先,首创皇帝制度并规定皇位世袭制,秦始皇自认为他使天下安定,功过三皇五帝,故应称呼他为“皇帝”以显扬他的功业,并规定“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实际并无实权,其职责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皇帝在是真正主掌国政大权的人。

② 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守、尉、监,并称百姓为“黔首”。

二、在经济方面,通过对度量衡、钱币等的统一,“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政策的实施及驰道的修筑,方便了国内经济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在军事方面,将天下兵器收之于咸阳,派蒙恬率兵攻打驱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夺取了陆梁地区,设置桂林等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较好的缓解了威胁秦朝统治的内忧外患,维护了秦始皇的威权统治。

四、在文化法律方面,他统一了文字;尊崇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执法,实行焚书坑儒,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实施,秦朝政治稳定,外患缓解,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疆域也有所扩大。然而,这看似稳定的表征却遮掩不住其本质的脆弱,秦始皇一些措施的实施,早就激起了民怨,为秦朝此后的衰亡埋下了深重的祸根:

① 严苛残酷的法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重视以法治国,主张严酷执法,无辜百姓含冤而死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使百姓畏于皇帝而又怨恨皇帝,随着民心的失去,统治的根基就渐渐丧失了。② 繁重的徭役、赋税:秦始皇为控制皇子、功臣,为修建奢华的宫殿,为了修建一个“与天地日月同辉共存”的庞大陵墓,便在民间严罚苛税;为修筑万里长城,他征发大量平民百姓来到边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姓怨声载道,而皇帝仍不自省,统治的基础便开始动摇了。

此后一部分描述的是从秦二世胡亥继位至秦朝为汉所灭的历史。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便成为秦朝的衰亡史。自从秦始皇被安葬咸阳城后,百姓无不希冀下一位国君能是一位贤明仁义的君主,然而,秦二世胡亥不仅延续了其父在位时的政策,而且施法更加严酷,滥杀无辜。他依然大兴土木,重修阿房宫,为安抚外族,需屯兵存粮,于是从各郡县征调大量粮食,民众叫苦不迭。在此情势下,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四方豪杰并起而立,失去民心的秦军在于楚汉军队的交战中连连败退,为防灾祸临身,丞相赵高与其亲佞密谋并成功诛杀了秦二世,后将子婴立为秦王。然而此时的大秦王朝早已风光不再,子婴在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后,即被攻入武关的楚汉军队所诛杀,以此为标志,秦王朝最终灭亡。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概括来说应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国君都存在着高傲自大的个性倾向,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不懂得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背弃了实施仁政的王道;他们为满足一己之功而从不审察政治的得失,用“攻天下”之法来“守天下”,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他们禁止读书习文而实行严刑苛法,重视诡诈权势而抛弃仁德信义,用残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儒家学说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王朝的早衰与灭亡便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阅尽这段大秦王朝的兴衰史,本人感触良多,现谈之一二: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人只有顺应历史条件的变化方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战国时期,战事连绵不绝,士民身心俱疲,百姓都渴望天下一统而能安身活命。这时,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机遇,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创造出不朽的功业。然而此后,他并未顺应历史条件的新变化,仍以“攻天下”之法来“守天下”,残暴的治理天下,秦二世则更是变本加厉。于是,不施仁政、渐失民心的秦王朝很快走向衰败、灭亡。一个王朝如此,一个人也更是如此。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与本领域相关的前沿科技成果,必须时刻了解本行业市场需求导向的变化,这样才能实现其事业的成功。苹果公司前首席执

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便是当今世界顺应历史变化和时代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②

民生重于泰山,统治者要施“仁政”,关注民众疾苦。秦始皇自认为其功过三皇五帝,于是固执己见,以严酷手段治理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却仍昏庸不知,至秦二世,统治手段更为残暴,于是民愤四起,豪杰并立,秦朝很快早衰而亡。与其说秦是被汉所灭,倒不如说是为民所灭,因为当时的诸侯也大都是布衣出身。这可这是应了那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倒觉得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同今天的利比亚很相似: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是典型的中东政治强人——通过军事政变上台,通过威权来维系统治。执政初始,他因领导推翻了“伊德里斯”封建王朝而被百姓尊为民族英雄,百姓没有不拥戴他的。然而,当利比亚凭借着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非洲最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后,百姓却发现,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反,穷人越来越多,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却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卡扎菲执政的几十年里,少有经济改革。可以说,除了发现了石油,利比亚并未经历较大的变化。这时,我们

不禁要问,钱到底流到了哪里?答案就是卡扎菲家族。据知情人士称,利比亚石油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卡扎菲家族所掌握。正是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才能拥有庞大的军火库,他才不惜花重金从欧洲购买武器······2011年2月,政府与人民的矛盾被严重激化,并最终演变为一场内战。10月20日,卡扎菲惨死于苏尔特,一个时代宣告终结。而此后,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存放他尸体的地方“参观”,脸上竟然没有泪水,有的只是胜利的欢呼和胜利的手势。就这样,失去民心的卡扎菲成为了人人都痛恨的阶下囚,这便是统治者贪恋权势、不关注民生的恶果。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中国,很庆幸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很庆幸国家把民生问题视为发展中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一位平民,我真心希望政府能始终不渝的这样做,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产生、发展、强盛、衰落、灭亡的过程。像这篇本纪就介绍了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及秦朝发展、强盛、衰亡的过程。其实宇宙万物甚至宇宙本身都逃避不了这一过程。这也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所以,生与死

都是必然的,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正视死亡、接受死亡,同时努力珍惜并努力过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总之,面对秦王朝短暂而又绵长的历史,我不禁感叹于沧海桑田之变。我钦佩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气魄,更为秦君的昏庸和秦朝的衰亡而叹息。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如始皇一样心怀宏图大志,并奋发图强以完成伟业,但不应像秦君一样一旦得志便得意忘形,昏庸不醒。无论何时,每个人都应懂得“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处世智慧。而作为一位统治者,更要施“仁政”于天下,关注民生,唯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第四篇: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一)一、三皇乃氏族名,象征华族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为首而不及

三皇。后有小司马补《三皇本纪》置之卷首,亦只杂钞诸书,并无特见。三皇到底是什么人?史记为什么不记载三皇之事迹?三皇的说法很多,我认同《尚书大传》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此皇能构为人类史上连续的三个时代。燧人氏,意谓野居并取火之氏族也。伏羲氏,一作庖羲,意谓穴居并熟食之氏族。以上皆为山居之氏族,其生活时代或在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神农氏,指村居农耕之氏族也。其时代或与仰韶文化相近。穴居避风,故以风为姓,此为山居民族之征。神农氏为姜姓,黄帝为姬姓,姜、姬皆水名,依水而居,此村居农耕民族之征也。三皇皆以氏为名,概括人类发展史上的三个时代,且其事渺茫无征,故司马迁不以之入本纪,宜也。有以炎帝即神农氏者。其实炎帝是神农时代最后一位君王。故炎帝是人名,神农是氏族,以炎帝属神农氏则可,以炎帝即神农氏则不可。

二、五帝均是黄帝宗系:三皇所属宗系是否一脉相承未可知。但五帝皆是黄帝子孙则无疑,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此《史记》所谓五帝,皆属黄帝血统。兹排其宗系如下:鲧 禹(四世孙)启

黄帝

(一)昌意 颛顼(二世孙)穷蝉 敬康 句望 桥牛 瞽叟 重华(八世孙);

(二)玄嚣 蟜极 高辛(帝喾,三世孙)放勋(尧)(四世孙)。自黄帝而下,昌意与玄嚣皆未称帝,盖黄帝在位时间长而未及之也。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曾孙,尧为四世孙,舜为八世孙,禹为四世孙。五帝皆黄帝一系无可疑。

三、禅让的实质是宗族内部的权力制衡: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所谓得姓,即得国之谓也。黄帝的子孙皆开疆拓土,成为新的部落的首领,这些新部落以黄帝血统为核心,形成大的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内、宗族内部推选联盟首领,可能是在黄帝时代就立下的规矩。黄帝以下之四帝,皆为昌意、玄嚣之子孙。可见这两系是黄帝子孙中实力最强的宗系。其中颛顼、舜、禹皆是昌意一系,高辛、放勋是玄嚣一系。颛顼而后,不传子穷蝉而传高辛,可见在两系维持实力均衡之意图。高辛传挚,但挚不善,故尧立,尧在位久,如再传子丹朱,昌意一系必有离心。尧之后,必传位给昌意一系,否则这个黄帝部落集团面临分裂之危险。如何从昌意系中选择合适的接班人,这是尧所考虑的问题。无论选谁,都必须是昌意系的,这是以维护部落联盟之团结为宗旨。所以,我以为,尧传舜,与颛琐传高辛无异,这中间最核心的不是选贤与能的问题,而宗族内部的团结问题。禅让制没有孟子所赞的那么高尚,也并不像韩非子们蠡测的那么血腥,只是顺应时势的一种作为。

四、尧为什么选择舜:舜的身份,是黄帝八世孙,而尧和禹都是黄帝的四世孙,辈分差异如

此之大,让人怀疑。更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份是庶人,既不是部落的首领,也不是尧身边的辅佐之臣。尧起舜以草野之间,是禅让制的经典佳话。但它背后也许包含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以为,舜可能是昌意系实力较弱的一支。尧选择舜,而不选择昌意系中的强权者,一方面继任者更容易感恩于己,一方面也不至于对自己这一系产生威胁。尧对舜之笼络无以复加,以子友之,以女妻之,更使得这两系水乳交融,彼此不分。(细想起来,同姓通婚,辈分悬殊,倒不合现在的伦理)。尧的这些作为,也应是着眼于宗族内部的和睦。

五、禹为何结束了禅让:尧用鲧治水,不成被杀。舜用禹,禹继其事有功于天下。舜传位给

禹时,禹曾虚情假意地要主位于契、后稷和皋陶,但他终于当仁不让地即了帝位,并在百年之后传给了不肖子启,由此结束了禅让的历史。禹为何结束禅让?很容易想到的是禹的私心强于尧和舜。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个别主观的性情而改变,而是顺应事理之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在黄帝集团初创的百年间,集团内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独立部落,推选联盟首领具有可操作性,但在这个集团扩张的过程中,可能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独立部落,这样一来,禅让制不易操作,无论怎样也无法在宗族内部实现平衡。而且,很可能非黄帝系的部落也加入了联盟,如要以贤德为标准继续禅让制的话,联盟首领也有可能帝落到非黄帝一系。故禹就当仁不让地传位给启,并以世袭替代了禅让,这是因为,禅让已失去了维持宗族团结的意义,继续实行禅让,可能威胁到皇权血统的纯正。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二)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世系非常清楚:黄帝崩,传子昌意之子颛顼;颛顼崩,传伯父玄嚣之孙喾;喾崩,传第四妃之子挚,后及第三妃之子尧;尧崩,下传族玄孙舜;舜崩,传于禹。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如上图所示,黄帝传及颛顼经过两代,颛顼传帝喾,帝喾传尧,从时间上来说还算合理。但是,从尧到舜的就开始出问题了:

问题一:玄嚣之后多长寿,昌意之后多早育?

首先我们把目光移回到黄帝与嫘祖的俩儿子——玄嚣与昌意——身上,考虑到妇女的最大生育年龄和那年月盛行早婚,玄嚣与昌意的年龄相隔应该不会太大。玄嚣-蛟极-帝喾-帝尧,中间间隔两代;再看看昌意这边,昌意-颛顼-穷蝉(瞧这名字取的)-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中间间隔六代。如果论辈分的话,舜应该管尧叫高族祖父。如果昌意同志泉下有知,一定会仰天长叹,同一个爹生的,为啥差别这么大捏?如果《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舜)年三十而尧举之”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好好表扬一下玄嚣、蛟极,帝喾三位同志,这三位同志都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早婚(这个是当时的惯例)晚育政策;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昌意、颛顼等七位同志提出批评,他们不光早婚,还早育,与我国宣传的“晚婚晚育”唱反调,严重阻碍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问题二:舜、娥皇、女英,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不能说的秘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舜和他的俩老婆——娥皇、女英。众所周知,这两位出身高贵——尧之女,身负异能——眼泪腐蚀性极强(舜南巡而死,此二女眼泪滴在竹子上,腐蚀出纹路,后人称湘妃竹),是妇女届的杰出人士——“甚有妇道”,但同时,这两位有着和舜不能说的秘密,那就是——论辈分的话,舜是她们的族曾孙!呃,这个,不知道娥皇、女英二位有何感想!不过杨过一定很有想法:为啥自己不能早生几千年!

问题三:后稷之后尽强人,子孙皆是纯爷们。

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大禹。哦,大禹跟尧是一辈的,勉强说得通。哦,大禹,没你事了。接下来我们看商汤、夏桀和周文王昌,论辈分的话,这三位正好相当。不过,如果考虑到商朝(前1600年?—1066年)中间大约五百年时间的话,你就会发现,诡异的事情再次出现了,本应该和夏桀、商汤同一辈分的周文王昌,居然较这二位晚出生五百年。接下来我们再计算一下,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大约经历470年,也就是说,从后稷到周文王昌一共15代人,一共经历了千余年。换算一下,平均每一代人要间隔60余年!从操作性上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后稷当年被母亲姜原抛弃时保持了纯爷们的能力,能够在60岁时生儿育女。而且这种能力代代相传,直至周文王昌。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把五帝当作纯粹的个体,将五帝谱系视为家族谱系,是极为不靠谱的。

司马迁作《 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五帝德》和《尚书》,虽然也进行过实地考察,记录的也是他认为较为可信的版本。但是,经过后代诸多史家分析,其内容传说性大于历史性。以五帝的谱系为例,北宋欧阳修在其《帝王世次图序》中指出,若史记所载帝王谱系属实,那么武王同学肯定是异能人士,以十四世祖的身份,穿越时光,去讨伐自己的十四孙(论辈分,武王是纣的十四世祖)。清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也指责,若史记所载属实,那么舜同学更是niubility,娶了自己的曾族祖母,还是两个!

有人提出,不能简单地以尧、舜、禹、汤等为具体的人,而应该把他们当作单个的氏族的广告代言人——那年月比较混乱,英雄的名字往往也成为氏族的名字。也有人提出,作为历史,《五帝本纪》的史学价值可能有限,但是对于研究民俗,这些资料弥足珍贵。综合以上观点,也确实勉强可以解释欧阳修,梁玉绳等人的疑惑:既然尧舜禹汤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氏族,那么所谓的论资排辈就不靠谱了。既然都是氏族,那么所谓的隔代就不是子孙传代之隔,而是部落更迭之隔,于是武王的穿越就可以解释了。既然是氏族,那么舜娶的就不是曾祖祖母,而是氏族外的通婚,所谓的乱伦就不存在鸟。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三)中华民族的历史应该是从黄帝说起,其实在黄帝之前还有很多位传说中的人物,伏羲、女娲、神农、共工。。这些人物几乎出自先秦古书《山海经》,《山海经》里描写的刀山火海、千奇百怪的人文地理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让人无尽遐想的题材,据说写这本神之又神古书的,只是古代众多部族里的其中一个部族的人们根据当时部族周围的环境而想象出来的,就是这么个想象出来的东西,在今天的我看来,成为第一本旷世奇书,即使里面全部都是些不科学的东西。

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黄帝位置之重。五帝在古代是朝廷官方最高的祭祀等级仪式之一,也正因为此,这些先人几乎被歌颂为神一样神秘的人物。其实按照流传下来的文字书籍,至少就能证明五帝是确有其人,只是由于远古时期文字记录有所欠缺,只是靠着口耳相传,传到汉代时才得以书本的形式流传下来,所以才出现黄帝乃“主雷雨之神”之类的传说。

黄帝,生于公元前2700年,死于2600年,少典之子,(少典按辈分算是伏羲的N代子孙,是神农的根号N代子孙)和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活动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黄河渭水流域,是个牛逼的角色。“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史记。五帝本纪》。描写的就是黄帝如何治理军队,如何使百姓安居,如何管理部落中各方诸侯的情形。

炎帝和黄帝一样都是少典族的子孙,炎帝长期活动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范围内,感觉黄帝和炎帝的矛盾来由并不是《史记》中说的“炎帝欲侵陵诸侯”那么简单,看看各自所处的地域就大概可以想象得到,炎帝在黄河上游,黄帝在中游,如果一个人老是喝别人喝过的水,而且这些水很有可能还是用来洗衣做饭之后的废水的话,是谁都不会舒服的,于是黄帝只能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地修德振兵,为了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炎帝,特地找了几个和炎帝有隙的诸侯,之后的事就是胜者王败者寇,赢了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顺理成章地合乎历史情理了。大败炎帝后,黄帝融合两个部族为华夏族。

蚩尤被称为战神,长期活动在今天的黄河下游区域,因为部族盛产盐,而同时冶炼技术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很有战斗力的部队,被黄帝部落称为“野蛮、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相比较而言,蚩尤和炎帝更亲,自己的兄弟被黄帝收了,做兄弟的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举兵来犯,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空前部落大战——逐鹿之战,不想被黄帝扼杀。蚩尤的部落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分散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被称为“三苗”,和今天的苗族没什么关系。

和黄帝有关联的就是一本《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奇书。《黄帝内经》的作者并不是黄帝本人,只是古代医学家借黄帝之名写的,成书于春秋时期。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等,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可以和同时期的《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提并论,希波克拉底是中世纪医学界的”医学之父“,只是《黄帝内经》没有进入世界医学史,大概是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关系吧。。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四)一、「索隐述赞」: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魳庂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二、记载远古的历史,以《史记·五帝本纪》最具首尾。太史公综合《尚书》、《国语》、《左传》以及保存在儒家文献《大戴礼记》中《帝系》、《五帝德》等文献,参之以自己的采访,成此“著为本纪首书”的大文字,诚所谓“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对这篇文献,古人一味地迷信,近人则基本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抽象否认而又具体地承认。如果觉得其中有几句话有用,就说“《本纪》虽然为某某时期假托,但其中某几句话还是有根据的”之类。《五帝本纪》的真实性恰恰不在它的具体细节。人们怀疑《五帝本纪》,就会说,你看,五帝的记载中没有别的事情,不是说这个帝聪明就是说那个帝睿智,有什么实际的事情呢?其实,聪明就是五帝最大的本事。据詹·乔·弗雷泽的著作《金枝》对一些土著部落的记载,那些部落总是将那些最聪明的人选出来做他们的王,而这些王又都有巫师的求雨、治病、掐诀念咒的本事。弗雷泽说:“据一个土著解释说,美拉尼西亚的酋长们享有权力,完全来自于人们相信他们和魔鬼有往来,并能够凭借魔鬼产生的影响力去支配超自然的力量。”五帝可以通天,守住这一点,没事就是他们最大的本事。再举一个例子,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五帝“自黄帝至尧舜皆同姓”,黄帝以后,他的子孙分化成两大支系,而黄帝以后的各帝,都不出这两大支系的范围。摩尔根《古代社会》说,在古代希腊和拉丁部族,“某些宗教仪式被他们认为具有神圣性,于是便普及为全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在一些城市里,某些神的大祭司之职,是由固定的氏族世袭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宗教首领,也都是从一个中心性的大族中产生。与《五帝本纪》所载颇为类似。这些都提醒我们,对我们不了解的事物,率然采取不相信的态度是冒失的。《五帝本纪》所记,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事者的向壁虚造。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我国东北的红山文化的遗址,我们就可以得到启发:宗教活动的中心,维系着方圆百里的人群的共同精神生活,这启发了我们理解五帝时代的文化线索。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点必须多加注意,那就是华夏地域广大,地域广大必然伴随的是人群众多,林林总总。这些来源于不同地域单元、历史经历各异的人群,最终如何在黄河流域凝结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涉及到文明形成道路的大问题。一般我们说,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族群相遇,其最基本的法则就是战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在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的地区,仅凭战争的法则是否就可以凝结人群?所谓“打不起躲得起”,大地

域有这样的条件。历史上不就有过“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的事情发生吗?仅仅是战争恐怕永远也不能团聚人群,一味的战争,很可能会把本来就不相统摄的人群弄得更散。

那么,是什么力量可以导致这样一个广大地域上的先民走向统一呢?红山文化告诉我们:以原始宗教为表象的共同的精神生活构建,是凝聚人群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解读《史记·五帝本纪》,也许可以获得豁然的理解吧。

三、我想五帝时期应当是介于原始社会后期,之所以闹不清楚,是因为五帝本纪中所叙述的五帝皆几近完人,使得这段历史怎么看都是传说,让人无法完信。再则社会的发展断然不会如书中所说由五个人的领导就能完成的,我想就算五帝真有其人,他们的真实身份应该是部落联盟主席之类的,其功勋应当是所有人民的劳动成果之集合才对。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在这个时期自然规范应当是占主导地位,而社会规范处于懵懂有待开发阶段,黄帝“志五气,植五种······”当是出于遵循自然规范的需要,而他祭祀占卜定历法驯养家禽种植五谷都说明了当时的人民以遵循自然规范为主。接下来的颛顼和帝喾没什么可说的,黄帝的孙子和曾孙,基本上还维持着以自然规范为主的统治,规规矩矩的,也没有突破。从尧开始,可以看见社会规范已经开始慢慢成为重点“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人情已经进入治国之考量。至于舜,是五帝中经历最传奇的人物了,都说以德服人,而他却以德服天。小时候看五帝,最佩服的也是他,而他的管理重点,可以看出已经开始偏向教化民众,制定社会规范上了。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明德之政”。禹是我在平时最常想到的人,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是字字真言,而现今社会反其道而行之之风,颇有钱塘江潮水的迅猛之势和万年冰山之顽固不化之态。五帝时期的社会是单纯的,可变因素只有两个,并且都还在发展阶段,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风貌的淳朴自然。而在那之后,社会由简入繁,逐渐产生了权力规范和市场规范,而这片土地上,因着种种“天时地利人和”,权力规范逐渐成了主导规范,而这样的状况生命力之强盛,使之无法跟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而消失,反之换了新行头(还是隐形衣),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乃至从上至下的各个方面均受其蛊惑,奈何其行事作风一向是春风化雨般,让明白人恨的咬牙切齿,让受其蛊惑的如吸食鸦片般不能自己甚至不能自知······也无怪鲁迅先生当年声嘶力竭的呐喊了。此中苦闷,不提也罢,反正反过闹过哭过笑过,到头来不过又深刻的认识了一回这事实的根深蒂固与其必然性,至于它的必然性源于何处,以后再来慢慢赘述,现在的我,只想做一场五帝时期的梦,再深深的,深深的醉上一回······

四、先说黄帝。黄帝正妻(女累)祖,这女的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但是,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的十四个是有独立的姓氏的,但五帝本纪里也只告诉了我们,曾经有过这些人,具体叫什么就不知道了。以前觉得黄帝应该是一个很专情的人的(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想),看到这些,有些失望啊。

然后又写了尧舜的事。书上记载,尧在位七十年后,觉得自己不行了,想要找继承人,大家都推荐他的儿子丹朱,被他否定了,然后大家就推荐舜。为了考查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此时舜30岁,而尧已经在位70年了(天知道这个时候尧多大岁数了),然后,我就在想,这个时候尧的女儿多大?然后,我就纠结了。接着说尧,要在位70年后,发现舜,有培养了他20年,再过了28年才死。那么就算尧一出生就执政,死的时候也至少是118岁了,额,我不说什么了。

在说说舜,舜在20岁时,以孝闻名。顺便说一句,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子,而尧是黄帝的第5代孙子,具体的传位方式待会再缕一缕。回到舜,首先,这个舜,是个倒霉的孩子,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都想杀死他,不过最终他还是木有死。但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诡异了。一次谋杀,是他老爹让他去修屋顶,话说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尧赏识了,然后他爹把梯子撤走,还放火烧房子,但舜却用两个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了。第二次,是去挖井,他在挖的时候

偷偷挖了一个地道,当弟弟和父亲一起填井的时候,他从密道跑出来了。额,我突然就觉得,那什么,这太假了,与其说是舜福大命大,倒不如说是舜的父亲和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名誉来陪舜一起做戏,从而成就舜。他一个人去修屋顶,为什么要带两个斗笠?在挖井是居然还会想到挖一个密道出来,怎么想怎么神奇啊。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舜好虚伪。当尧死后3年,孝期满,他让位给丹朱,但是诸侯还是只朝拜他,大臣们有什么事还是只请示他,于是在无奈之下,他只好当帝。看完第一感觉,这家伙,和王莽一个套路。再来说一说帝位的继承好了。首先是黄帝,他传位给了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好像就是屈原的那个高阳),也就是颛顼帝,高阳有一个儿子,叫穷蝉,但在他死后,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玄嚣的孙子,也就是自己的表侄,高辛,高辛即帝喾,帝喾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挚,但挚这个家伙不善于治国,在他死后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放勋,这个放勋就是尧。再从舜向上推,舜的爸爸是瞽叟,瞽叟的爸爸叫桥牛,桥牛的爸爸叫句望,句望的爸爸叫敬康,敬康的老爹就是穷蝉,也就是高阳的儿子。但很奇怪,从穷蝉开始,他们家的人都是普通百姓,这个我不做评论了。这么说来,尧其实是舜的远房祖爷爷之类的人物。

五、黄帝简介: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第五篇: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范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梁茂鲁

人间重曲多阴谋,天地直汉刎乌江 成王败寇盖棺论,谁向青史说沧桑。

乌江亭畔草萋萋,项王当日血染衣。王图争霸需诡计,从此人间正气低。少年学剑不读书,一战成名万骨枯。六王来朝天下定,高祖原是汉中出!刚愎自用一武夫,生来神力胆气粗。可笑世间生死手,沙场之外小黑屋。、3、24

2009

下载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感

    姓名:张澜 学号:201414020133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会计14102班《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国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除了课本上的史记内容外,我还未曾读过其中的其他传记。通读完高祖 本纪原文后,略晓高祖的生平经历,但仍需要借助翻译结合原文来阅......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为霸王些悲歌 乌江边,瑟瑟的吹着阵阵寒风,吹乱了你飘散的长发,更吹冷了你破碎而绝望的心,乌江水似乎停止了奔腾,原本浩荡的东流水如今只倒映出......

    读《文心雕龙》小感

    读《文心雕龙》小感 初看文心雕龙,觉得它既没小说动人的情节,也没故事趣味多多,更没散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未免觉得乏味。随着慢慢翻动的页数越来越多,突然又觉得它是一本写作......

    读《矛盾论》小感

    读《矛盾论》小感毛泽东说:“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读《史记》后感:宽容只需一个微笑(五篇)

    宽容只需一个微笑——读《史记》后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604班 蔡以安宽容,是什么呢?或许是《将相和》里蔺相如大度原谅了为难他的廉颇,与他兄弟相称,齐心协力扶持......

    读《寄小读者》后感

    读《寄小读者》后感寒假里,我读了《寄小读者》,作者冰心奶奶是现,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本书是冰心奶奶在旅途和留美的期间写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流露出冰心对家乡的怀念以及......

    读分析后感芦荡小英雄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芦荡小英雄》读后感陈品曳 微山湖,芦苇丛,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