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魏智渊
我们会有一种自然的印象,那些写作水平高的孩子,都是喜欢阅读的孩子。反过来,喜欢阅读的孩子,写作水平一般也差不了。但是,确实有些家长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读了许多书(甚至非常多),为什么作文却写不好,甚至会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
通常,在小学阶段,尤其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孩子的阅读数量似乎与写作水平不成比例。个别孩子,到了中学,写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
遇到这种情况,缺乏经验的老师通常会指出,您的孩子读书很多,但是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加强的办法,当然是增加写作的数量。例如,更多地写作文,或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老师和家长会认为,孩子多练习写作,多模仿别人的写作,那么,久之,熟能生巧,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甚至,许多家长会送孩子去作文辅导班,孰不知,绝大部分的作文辅导班,往往是摧毁孩子写作能力的地方。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甚了了,我们关于孩子的学习模型,是一种机械的,积少成多的线性发展模型。这种模型将学习简单地看成一个不断堆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仿佛堆砌到一定程度,一个丰富而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就形成了。这种观念,已经在校园里造成了无数问题,也是语文学习,乃至于所有学习少慢差费的重要认知根源。
真实的发展,比这要复杂得多,充满了非线性的断裂乃至于跃迁。即在学习领域,孩子从一个水平跃升到另一个水平,常常是经历了漫长的准备,然后在某一刻突然完成的。
那么,对写作而言,漫长的准备是什么?
可以说,孩子的全部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写作的漫长的准备。但在学校生活环境中,阅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里的阅读,主要的和首先的是指海量阅读。
阅读量太少,对写作根本不起作用。有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读书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把一本书反复读精透。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只有在自动化阅读完成(四年级)以后才是正确的,而且这个所谓的“正确”,其实还要加许多限制条件,作出许多必要的说明。
缺乏足够数量时,仅仅面对有限的阅读材料,无论孩子如何精读,老师带着孩子如何咀嚼文本,孩子都无法真正地习得阅读能力。万一习得了什么,那只是机械地模仿例文而形成的僵化的作文模型。
为什么缺乏足够数量,孩子是无法习得写作能力呢?因为写作过程同时包含了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而决定性的部分,是无意识过程,即孩子对于话题、主题的丰富理解,以及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语法、文体风格、词语运用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形成,有赖于海量阅读。就好像任何一个专家的形成,有赖于在相关领域里接触和解决大量问题一样。敏感性的本质,是穿透无数的异质情境后,对相应的原则、规范的活的领会。而孩子对词语的领会,对篇章结构的领会,也自然而然地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能力,是潜在的、默会的、直觉的、自然的、本能的。
如果缺乏足够数量的阅读,又进行大量的加工,或写作上的强化训练,结果会是什么呢?
结果是,孩子无东西可写。无东西可写,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对丰富的生活的敏感性,海量阅读原本是训练这种敏感性的最好的方式。
另一个结果,是孩子在被迫写作的情况下,会形成僵化的写作套路,从而损害写作能力,甚至损害思维和大脑本身。就像一架缺乏谷物的机器,在近乎空转地加工极少数的谷子,最终机器本身受到了损伤,甚至永久性地丧失了深度加工能力。
许多作文教学就是这样的,作文辅导班尤甚。他们训练孩子的作文,实际就是把孩子的思维,装入有限的几种模式中去。包括词语的运用,也被训练得非常僵化,“好词好句”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训练的结果。最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貌似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文,但是缺乏深刻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而一旦这种写作持续下去,孩子将丧失或彻底丧失生动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僵化的写作,反过来会塑造孩子的思维。这是一种可怕的格式化或体制化,是对孩子敏感的脆弱的大脑的严重伤害。
这种伤害更严重的后果,是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使得写作成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如果说孩子在写作中有成就感的话,那么往往来自外在的评价:老师或家长的表扬,或作文分数,而非写作本身带来的愉悦。
老师和家长的短视或急功近利,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
海量阅读使得丰富的语言文字,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在大脑中不断地场景化,刺激了大脑相应神经元的无限生长。这种丰富性,仿佛是在语言中不断地建立联结或修筑高速公路。
然而,高速公路的修筑,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先修筑无数的局部地区,然后再将无数的地区公路联结起来,直到有一天联结成一个整体。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不断地在建立这种联结,因为这种联结首先是主题的、情感的、逻辑的,而后是语言的。到孩子开始写字后,又是文字的。这种联结,在小学低中段是一个高峰,尤其是在三四年级,当孩子通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掌握了相当的可运用的文字后,需要海量阅读,将全部的高速公路相互打通,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路网络。这样,当孩子要表达思想或感情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重重阻碍。
未来,孩子的任务,是穿越高速公路去各种知识的景点去旅游,但在旅游之前,孩子先得修筑道路,这道路,实际上指的就是基础的学习能力。基础的学习能力,核心的就是读写算的能力,在其中,阅读能力是居首要地位的,其次就是写作能力和基础的计算能力。
显然,如果公路的修建没有初具模型,孩子就很难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并不代表阅读没有意义,而只是说,阅读的数量,还不足以使孩子流畅地表达。孩子必须继续阅读,继续修路并建立联结,直到某一刻(或某一个时期),孩子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提升了,而且不是一点一点地提升,是整体地提升了。
这一个转变时刻的到来,说明孩子迎来了写作自动化时期。
什么叫写作自动化?
先说说阅读自动化。当孩子结结巴巴地读一本中等难度童书的时候,说明孩子没有完成阅读自动化,不能摆脱语言的障碍,直接地穿越文字去领会意义,去感受文字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
阅读自动化的本质,就是一种速度训练。就像练习打字一样,必须练习到根本不必考虑怎么打字,就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这就说明完成了阅读自动化。如果总在想怎么打字,思想就会受阻,许多孩子学习落后(远不止语文),根本原因就是自动化阅读的水平不够导致了理解力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完成自动化。在没有完成自动化阅读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一味地填鸭或补课,自然孩子就越学越辛苦了。
同样,写作自动化的含义,就是孩子能够“我手写我心”,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不必过分地受到表达本身的限制。如果写作自动化没能完成,孩子自然会出现书写上的“结巴”现象。
而写作自动化,必然是以阅读自动化完成为前提的。没有阅读自动化,根本不可能有写作自动化。通常而言,写作自动化,会滞后于阅读自动化一年左右。假如孩子通过海量阅读,在四年级末完成了阅读自动化,那么在合宜的教学(甚至未必需要教学而能自然完成)下,孩子将在五年级末完成写作自动化。
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能够培养出大批写作水平高的孩子,这就是其中的基础之一。
所以,在阅读自动化完成之前,孩子不喜欢写作,或阅读的成果不能在写作上体现出来,是非常正常的。
在这一时期,拔苗助长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盲目地(而不是适量地)加大孩子的作文训练量,会导致孩子严重受挫甚至厌恶写作。而如果频繁地让孩子写读后感,那么不只是摧毁写作,同时也在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
想想看,孩子本应该贪婪地阅读,结果家长和老师却逼孩子把阅读的时间拿来训练作文,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如果这时候再让孩子去模仿所谓的范文,那么后果会非常严重。
实际上,老师,尤其是家长的焦虑,往往是因为心存恐惧,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小学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以前,孩子主要是在习得基础的学习能力。如果这时候不重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一味地往孩子大脑里面塞未来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同时将同时伤害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自信心。
更何况,不妨自问,现在,有几位语文老师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包括那些课外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写几篇文章让大家看看?
一个自己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老师,居然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并且能教出写作水平高的孩子,您真的相信吗?
而那些少有的写作高手,会有几个赞成现在学校里语文老师的作法?
作家舒婷曾经写过文章,说自己成年后,花了许多精力,才一点点地把学生时代那种好词好句式的作文训练排除出去了。这真的是在排毒啊。
孩子还小,咱就别让他吸毒了。让写作成为一个自然的、快乐的过程吧!
这并不是说,小学阶段,不要让孩子练习写作。
实际上,“全人之美”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表达。低段的读写绘课程,就是一种意义优先的生动的写作(当然,读写绘项目现在流传甚远,但也有老师把读写绘变成了孩子的灾难)。写作训练渗透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是只读不写。
但是,本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必须重读轻写,尤其在自动化阅读完成之前;一个是必须重视自由写作,而不能过早地进行作文训练。
所谓自由写作,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先自由地写,充满兴趣地写,不要把孩子的写作限制在一种套路中。写错字了不要紧,语无伦次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喜欢写。那么,孩子经过这种不断的有内容的表达,会逐渐地形成对于写作本身的敏感,并习得生动的写作能力。等到了高段,再对孩子的写作本身进行聚焦,进行生动的作文训练,那么,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趋于自觉化。
当然,如何教写作,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有些孩子喜欢读书,但到了初中甚至高中,作文都不好。
这种情况通常比较少,原因也较为复杂。通常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种,孩子读的书有问题,而且非常单调。
第二种,孩子是理科类型,读的书也以科普类为主,而对文学作品缺乏足够的兴趣,他的兴奋点不在语言文字上,而在别的地方。
第三种,孩子并非缺乏写作能力,只是厌恶写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但孩子在给朋友写邮件的时候,在另外自由表达的时刻,写作能力是相当好的。这时候,就不能说孩子缺乏写作能力,只是不喜欢写作文而已。
孩子明明拥有写作能力,却写不好作文的情况(类似韩寒),实际上是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利用自身的写作能力,去完成必要的应试作文训练。但这就与本文无关了。
总之,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遗憾的是,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包括中文系学生,是缺乏写作能力的,而其根源,就在整个应试教育体制上。错误的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伤害的,岂止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觉醒的老师和家长们,真得好好想想,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第二篇:《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文字整理稿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
文字整理稿
主讲嘉宾:张祖庆 主持人:唐艳华 文字整理:朱敏
讲座时间:2017年9月6日 【内容摘要】
基本观点:作文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是书读得多的。“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呢?”主要原因:
1、读得多,读得浅;
2、读得多,读得杂;
3、读得多,忘得快;
4、读得多,想得少;
5、读得多,写得少。解决办法:
第一,读得多,一些好书要深度去阅读; 第二,要一系列一系列地群书阅读;
第三,让学生备一本分类积累的本子,积攒一些有价值的语言材料。第四,读得多也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第五,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怎样结合?(以绘本为例)
1、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密码,带着孩子们去发现。
2、好故事要有变化,要有波折。
3、选材要有代表性,选择典型事例
4、用绘本来教写作,可以对有些内容进行处理,有一些文字隐去,有一些文字放大,为我所用。
5、一定要写一些让学生好玩的、有趣的、比较轻松的、能够激发他创造力的教学设计,带动孩子们的写作。
6、带着学生穿越童书,让自己走进一本书,和书中的角色发生链接,成为故事中一个新的角色,让自己介入故事当中,去改变故事情节,去创造新的情节。【活动过程】 主持人:
活动马上开始,让我们热烈欢迎祖庆老师闪亮登场!掌声响起来„„ 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第一批名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人物。先后被评为市名教师、学科导师、市优秀科技人才。
是啊,现在祖庆老师的成就早已超出当年了!鲜花在哪里?开始了,不要急。
嘉宾精彩分享: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他其实书读得并不多,而根据他自己的反映,也根据别人对卢梭的了解,他在写《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读的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一出手就非凡。有人说,如果把西方教育经典全部都烧掉,只留下三本的话,那么,《爱弥儿》这本书一定是能够留下来的。
再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她是个盲人。那你说她书读得多不多(当然她可以读盲文),读盲文的人再怎么多,也不会读的太多,但是她的文章仍然写得非常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是读得多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呢,相对同一个人,有一段时间书读得不是很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集中的三五年或十来年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也许对这个人来说,他不读书的那段时间,相对作文会写得差一点。读了很多书,也许他的写作就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总结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写得好的人,不一定就是读得多。但是相对情况下,读得多的人要比读的少的人写作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个观点。
那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总是要问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作文还是写不好呢?他们总认为,读了之后作文就一定写得好,其实我想说,作文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敏锐的感悟飞跃的过程。写作文不是抽水机,把水泵放到河里边,一下子水就出来了,它是一个怀孕的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是一个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究竟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写不好呢?我这里有五个读得多:
读得虽然多,但是浮光掠影,读得很浅。这种读不叫读书,它是在翻书。只注意故事情节,读得非常浅,没有深入地去思考,他只是在翻书,而不是在读书。只关注故事情节,情节看完了,这本书也丢了。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读得多,但读得很杂。这个人的书看几页,那个人的书看几页,所得就非常有限。我自己读书呢,有这样一个心得:我喜欢一个作家,我会花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读。读书还是要相对集中某一个时间读一个人的作品。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读阎连科的作品,我就会特别注意他的比喻句,他的表达,他的语言。有一段时间读汪曾祺,我就特别关注他的语言,是怎样用清清浅浅的语言写出一种士大夫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字感觉来。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带着孩子们读书,最好是系统地去读,一段时间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比方说,曹文轩的成长小说,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读《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我的儿子皮卡》等等,去关注曹文轩《草房子》的特色,关注他的写法,关注他的语言,关注他的整个文章的风格。所以,相对要有一段时间集中力量读一些书。
第三个就是读得多,但忘得快。好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但是这种盲目的摘录,是意义不大的。要让学生有规律地去摘,比方说阅读《草房子》,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风景的词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引导学生其中有一天去关注写外貌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外貌,然后用一个本子把它积攒下来,再到文学名著中摘录写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去比较比较。
还有一个读得多,有时候想得很少,没有站在怎么写的角度,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读书,要经常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第五个是读得很多,但写得很少。因为“读得多,读得浅;读得多,读得杂;读得多,忘得快;读得多,想得少;读得多,写得少”,所以孩子们作文基本进步不大。怎么办呢?还是五句话:第一,读得多,一些好书要深度去阅读;第二,要一系列一系列地群书阅读;第三,让学生备一本分类积累的本子,积攒一些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其实学习语文最关键的是积累言语经验,好多词句只有多使用,才会慢慢变成自己的,言语经验要不断地在积累运用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第四,读得多也要想一想,经常停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第五,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接下来我和大家聊怎样阅读和写作结合的话题。我今晚不讲整本书的阅读,主要讲阅读与写作怎样结合。聊这个话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刚刚聊了一些原因,下面我们举一些案例,看一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六段话对应六个主人,猫对主人怎样,主人对猫怎样,然后是猫意外而死。再后来猫又成了别人的猫,它成了水手的猫,成了魔术师的猫,成了小偷的猫,成了孤独老太太的猫,成了小姑娘的猫。
有小朋友说,这个猫总是死得很快;有的说,我发现图的右边有六段话,结构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段前面都有“什么”,这个“什么”就是讨厌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说,我还有发现不同哭的人哭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能不能换一下?不能换的,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职业,所工作的环境不一样,哭的姿势、声音、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可见,你得出来什么结论?虽然是编故事,但要编的自圆其说,让别人找不到漏洞,得跟这个人物相吻合。你看,这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密码,带着孩子们去发现。
接下来学生就写了。有的学生写猫是科学家的猫,猫是音乐家的猫,猫是名师是猫。有一回他把猫放在讲台桌边,不小心电脑掉下来把猫砸死了,名师抱着猫静静地哭了。后来名师课也不上了,把猫抱回去埋在教室门前的冬青树下,再也不去上课了。老师问他:“小朋友,你是不是在暗示谁呀?”学生说:“老师,我不是写您,我是想象,好玩,有趣。”你看,这个小朋友就是因为这个绘本写得好玩,自己也非常放松,竟然敢调侃老师,完全进入一种游戏化的状态。其他小朋友也写得很好。老师就问:“哎哟,你们都写的那么好,可为什么作家只写了六个就不往下写了?继续一个一个写下去,多好啊。”
小朋友说,老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活了一百万次啊,一个一个写下来,那多累啊。出版社也不愿出这本书,即便出了我们小朋友也不愿看。为什么?因为重复。对啊,好故事要有变化,要有波折。
接下来就有波折了,在展示波折之前,老师问大家,既然选有代表性的,为什么只写这么一些角色呢?他能不能写有一回是国王的猫,有一回是王后的猫,有一回是阿哥的猫,有一回是格格的猫,有一回是公公的猫?这就成了后宫争宠了,都是王宫里面的事情了,我们得选有代表性的事物。国王是地位的象征,水手是底层劳动者,魔术师是自由职业者,小偷是无业游民,老太太是老年人,小女孩是小孩子,兼顾了地位、职业、年龄、性别,这就是选材要有代表性,这是思维训练,这就是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不仅仅是在关注这个文本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还要去研究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同学们在今后选材的时候就要想,同样的例子要有代表性,不能随心所欲,想写几个就是几个,选择典型事例多么重要。
这个绘本如果认真地读,文字读完的话,大概需要六七分钟时间,而我刚才的呈现其实只需要三分多钟就够了。但文字哪儿去了呢?有些文字我把它删去了。如果用绘本来教写作,你可以对有些内容进行处理,有一些文字隐去,有一些文字放大,为我所用。当然,绘本教写作很容易忽略掉绘本的阅读功能,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其实绘本最大的价值在阅读,写作只是它的附带功能,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买椟还珠。否则的话,就是对绘本的一种伤害,一定要让学生写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比较轻松的、能够激发他创造力的教学设计,带动孩子们的写作。
刚才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谈了如何用绘本进行读写结合,读了之后,学习它语言的智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康拉德在叔叔的带领下来到懒人国,这里非常好玩,有四种水果同时长在树上。懒人国的老母鸡会背一个金锅,客人来了就会热情洋溢地下一个蛋,变成荷包蛋。房子都建在轮子上,到邻居家去串门,不需要乘车,只要拉一下铃铛,就会来到邻居家。总之,懒人国非常好玩。我们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孩子们说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我们让孩子们说一说,假如你来到懒人国,会遇见怎样的奇葩,你会变成更懒的懒人吗?于是,我们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懒人国奇遇记的文章。
还有的说螃蟹可以成为理发师,你看,多好玩。
这个画面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穿越童书,让自己走进一本书,和书中的角色发生链接,成为故事中一个新的角色,让自己介入故事当中,去改变故事情节,去创造新的情节。这就是一种处理方式。书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国王说,我们的国民都非常乐观积极,很聪明,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改变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所以孩子们不会写那种很低俗的东西,他会写一些奇思妙想。
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这个问题最先提出来的是管建刚老师,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系统的梳理。我的个人理解是,首先这个老师要有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自己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写作学、语言学有一定的造诣。低段、中段、高段写作教到什么程度,自己大致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我觉得这是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对作文教学知识系统比较完备的话,那他的起点就比较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基础,起点高了,学生就会学得更快。
关于作文训练系统,管建刚老师就提出了一系列,比如说敏感力的训练、对话的训练、观察力的训练,一系列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提高学生作文的基本功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于写作教学比较困难的老师来说,我觉得你补作文教学知识可能不是一两年就能补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把你的作文知识结构补充完整。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找一些参考书,自己摸索着,建构一个训练的系统,这个比较管用,孩子一学就会。我个人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作文教学知识如果不是很完备,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慢慢地积累去完善,我们更应该把功夫下在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有系统地去训练学生。
至于你说的作文教学实践系统,我不知道实践系统跟训练系统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认为教学实践系统更多指向于教学的课程方面,而作文的训练系统更多地指向于学生的训练方法。总体来说,一个语文老师要加强阅读,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学,阅读语言学,完善自己的作文知识系统,同时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建构作文训练系统。轮流日记、周报跟我刚才说的作文课程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泥沼,那就是过度地把力气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做一个游戏写作文,看一幅图写作文,做一个实验写作文,体验一段生活写作文,但是到怎么写缺少一种方法的指导,缺失了一种写作的支架。如何让孩子保持写作兴趣,我以为要从激发他表达的动机上做文章。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动机,孩子们才能够保持旺盛的写作力,而发表就是保持孩子写作兴趣最好的一种方法。
发表的途径是多变的,比方说可以在微信群里发表,可以老师直接把孩子的文章拍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表。比方说,我经常在上海朱老师的微信里,把孩子的作文拍一拍,晒在朋友圈,孩子的作文被老师这样一晒,他会感觉非常好。老师如果有公众号,可以发在公众号里,把一些好的作品推出来,加上一些好的点评,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班级的微信群里朗读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让家长把孩子的作文发在家长的微信群、朋友圈。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的作品推荐出去发表,一篇文章发表了,等于老师上十节写作指导课。一个孩子如果他一年发表三四篇文章的话,这个孩子的作文必定会突飞猛进。所以,发表是写作兴趣的最好的保持方法。
过去我们说中年级作文教学起点应该是段的教学,过去我也是赞同这个观点。但是现在自从有了微信,我忽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尝试,比方说,我们用飞讯软件,让孩子对着爸爸的手机说故事,手机把故事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稍作修改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孩子能用自己的嘴巴写很精彩的文章。这样一种用口头输入的方式变成文字,实际上是作文的一种启蒙阶段,但是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仅能说一段话,而是能说完整的、很长的一个故事。所以我们过去说让孩子从写话起步,写段起步,我认为是降低了要求。刚刚我们激活了孩子的表达冲动,孩子也许能写好多好多文字,从写故事开始,让他感受到写作文是很好玩的,是很带劲的,我是一块写作的料。慢慢的,当他拿起笔来自己能写的时候,他也许能下笔千言。
在我们网络上发起的百班千人活动,经常会有三年级的孩子写1000,2000,3000,4000的。深圳的杨婷老师,她的学生竟能写4000多字,这完全是把他写作的小宇宙激发出来了。所以传统的说“从段起步”这个观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当然不要拔高,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写故事,能力弱的孩子可以从模仿一段话、几段话开始,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来实施写作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写出自己的精彩。
关于写作文的话题可以聊很多很多,最好的方法老师可以自己去摸索,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老师。最好的方法很简单,自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并且分享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慢慢地,孩子们的写作一定会进步。我想说的是,不要把作文搞得很复杂,公开课上的方法管不管用,可以学,但平常的写作我们更要创设一种人人都是写作者的氛围,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爱读乐写,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写作文不要搞得太复杂,简单一点,喜欢就好。
爱读书,爱写作,语文并不难。谢谢!主持人:
再次感谢嘉宾的精彩分享!期待祖庆老师的新书能早日与我们见面。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下次再见!
第三篇: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有很多家长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读书也不少,但是一写作文还是没话说或写不好呢?”对于一些家长的这个疑问,黄老师想问问:您的孩子真的会读书吗?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第一,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很显然,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古人在幼年的时候,靠“
三、百、千”这样的启蒙读物,不仅扎实的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所以旧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阅读障碍”。但现在的启蒙读物是什么呢?我不否定,很多儿童文学读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谓的“儿童文学”,粗制滥造、毫无营养、害人不浅、骗人骗钱。
另外我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关于“四大名著”。很多家长,到了孩子六年级,甚至初中后,还是让孩子看一些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我看到听到这样的情况时都痛心疾首,这真真是在毁灭孩子的阅读能力啊。家长给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书中有很多封建糟泊。家长的初衷无疑是善良的,但是第一,“四大名著”其实本身就是白话文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初读“三国”的时间是小学二升三的暑假,用了三个整天,看完了这本书。其实,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这就像游泳一样,婴儿是天生就会游泳的,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水,长大后这种本领就丧失了,还要专门再去学习游泳才能恢复这个技能。第二,知识的更新迭代确实是很迅速的,但我们要记住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谁敢说自己的作文水平胜过《史记》、《资治通鉴》?
而且,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我们总说古代书里面有封建糟泊,那么我请问,一本书里99%是优良传统,另外1%是封建糟泊,一个人连那本书都没认真看过,就因为里面的1%,而忘了那99%,进而否认这本书,这样做,意义何在呢?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众人、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方能流传至今,所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第二,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比如,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第三,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像狼一样地叫,不会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都是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了个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第四,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重要原因。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第五,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他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他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孩子被赞扬(但这个赞扬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说“你写的真好”等等,要具体的夸奖,比如说“儿子,你这段比喻的修辞写的真生动,读你笔下的小猫,妈妈感觉都亲眼看见它了”),然后他自己如果能继续做到我说的“破”和“吸”,他自己对文字,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他的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第四篇:读了书体会
读书体会——
读《一份特别教案》心得体会
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
张
斌
电 话
***
读《一份特别教案》心得体会
这是献给我们教育者的一份特别的教案,使许多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本书收集了近百了真实的教学案例,从鼓励的艺术、关爱的艺术、呵护的艺术、宽容的艺术等十三各方面,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法,指导老师如何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这是为人师者的必读之书。
本书的体例编排借鉴了MBA的教学模式,把每个故事都作为一个小型案例来处理。每个案例分成四个部分,“背景材料”主要介绍故事梗概,提供案例分析的背景,引出进一步思考的线索;“案例思考题”则是背景材料故事情节发展出现的转折来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读者对故事先进行积极的思考,也为下面的案例分析奠定基础。“案例分析”是本书的重点,在这一部分,作者结合故事情节,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方面对故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使读者理解素质教育是怎样具体体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的启示”部分主要在于画龙点睛,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并启发进一步思考。这样的体例编排有助于读者思考的积极性。书里选择了近百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又分“背景材料”“案例思考题”“案例分析”“案例的启示”四个部分,由案例故事的梗概,到提出让读者思考的问题,再到对故事中教师的教育方式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画龙点睛,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并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读着一个个的小故事,带给我的是感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常常把自己的一些教育实践联系起来,有时惭愧,有时欣慰,有时怅然,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阅读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案例,虽不能说就是掌握了教育的艺术,但是或多或少学到了一点东西,在自己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若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处理自己会遇到的事件,对我来说,那将是最幸福的事。
这是写给所有“教育者”的“一份特别教案”。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段老师接任了六(2)班的班主任工作,该班有一位自称“齐天大圣”的学生:他的名字叫孙小波,年仅14岁,父亲在外打工,管不着他;母亲是文盲又管不了他。平时在班上调皮捣蛋,爱泡网吧,作业马虎,常常拖拉不做或抄袭,但他的智力好,头脑反映快,特别爱好文学、美术。面对这样的一位学生段老师的做法是发挥他的特长,使他恢复自信心、自尊心。首先老师根据他爱画画的的特长叫他任黑板报编委会的组长,他满面通红地说:“老师,我干不好。”“你画画不错,文才又好,我相信你能行。”老师用鼓励、信任的语气对他说。他接受任务后,积极找资料,设计版面,常常为编好黑板报很迟才回家。黑板报设计的很好,大家都表扬他,这时,老师又对他说:“你很聪明,黑板报编的不错吗。有没有信心该掉缺点,把其他功课的成绩也搞上去?”他立即说:“老师,请放心,我会努力把成绩搞好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走路》‘教师对所有的学生要一样的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后进生是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影响,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怀、期待、鼓励和帮助。案例中段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深刻理解后进生,对后进生寄于殷切期望,并善于从他的身上找到闪光点,想方设法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耐心引导,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根据小孙爱画画的特点,委以重任,并对他充满期待和信任,也终于获得回报,该生从此各方面多有明显的进步。
张庆春是孙老师班里一个比较淘气的学生,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还爱欺负小同学。有一天他来找班主任:“孙老师,我能当‘一日班长’吗?”他红着脸半天终于到出了自己的想法。看者面前的张庆春,孙老师陷入沉思:他能行吗?以他平时的表现,当“一日班长”后同学们能配合吗?但根据“值日班长”制度的规定,他有这个权利呀!孙老师看见了他包含恳切的目光,想到应该给他一 个机会,于是孙老师深深的点一下头,说:“当然可以。”“太好了!”他高兴的做出胜利的姿势,“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孙老师接着说:“我想让你再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这时,他眼中失去了喜悦的光芒,又低下头,孙老师和蔼的拍拍肩膀说:“没关系,只要你有诚意,同学们会答应的。”第二天,班会课上当张庆春提出想当“一日班长”的想法时,同学们一阵哄笑,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大家数落了他一堆缺点,这时,张庆春同学眼泪差点要掉下来了,这时孙老师上台为他解围。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公正,客观,公平。张庆春同学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说一说张庆春同学的优点。”全部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他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有责任感„„,同意他当“值日班长”。第二天,他信心十足,认真负责,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表扬。从那以后,张庆春同学好象变了一个人一样,再也不是那个淘气的学生了,他更加热爱集体,而且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后来他被评为市级突出进步生。那天他手捧证书对孙老师说:“这荣誉应该属于你和同学们,是你和同学们给了我那么多的信任和机会,让我自信,我才有今天的成功。谢谢您和同学们,我还会努力的。” 张庆春同学的话道出了自己进步的原因,同时也道出了孙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这就是把信任无私地交给学生。谁不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呢?信任是最高的荣誉,信任是最巨大的力量。获得了信任也就获得了进步的动力。本案例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我们教育者都能像孙老师那样把信任物色地交到孩子们的手中,真诚地对他们说:“你能行!”就等于将一流智慧的阳光洒向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一定会对自己说:“我能行!”有这么强的自信,在加上老师的正确适时地引导,他们能不进步吗?
联系我的教育生涯的实际经验我认为:
(1)给学生信任就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在本次期末考试前,有不少同学受到了流感的侵袭,生病了,发高烧,但是我校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复习应考中,他们中大部分同学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挂针,常常是刚挂好针就往学校跑。通过这件事情我感觉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评价。
(2)相信学生就是通过你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过度自信的学生不骄傲,帮自卑的学生恢复自信心。在我所教的班中有这样两位学生很有特点:一位男生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一位女生总是过低地估计自我(相对比较自卑)对于这样的两位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给与教育:对于男生我总是叫他与班中优秀的学生作比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也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于那位女生,我总是要求她与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相比较,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她正确自己的定位,避免学习上的患得患失,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她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3)相信学生就是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也可以用他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的力量来改正学生的错误。在这个学期我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寝室在这个学期常常发生偷窃事件,通过分析王老师认为某生有重大嫌疑,但是无凭无据的怎样帮助这位学生改正错误呢?王老师想到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在某一个晚自修下课前,她偷偷地在寝室最显眼的地面上放了十元钱(并用铅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姓)。在下课时故意把寝室中的其他同学留下让某生先走,老师比他晚一点到寝室时该生正从地上拾起人民币,看见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该生通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自觉地把钱交到老师手中,说:“老师,这是我拾到的钱,请帮忙交还给失主。”老师看了看钱后说:“这是我掉的,谢谢你!”同时老师在寝室中表扬了该生的这种行为。在这件事情中老师没有批评过这位学生,相反而是给与一次小测验,让学生依靠自己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战胜错误,一就改掉坏习惯。
总之,读了这本书自己感触很多,收获很大,教师要经常自省,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第五篇:读了书作文二年级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了书作文二年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1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退缩。他仍然充满热情,渴望成功。
事实上,李嘉的心并不坏。他是一个有能力又调皮的男孩,有一点幽默;他在大人眼里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当然也不是一个落后的学生;他聪明、热情、机智、爱幻想、爱开玩笑;他每天都梦想成为伟人,渴望一下子成为英雄,却想不到会撞上对方,弄巧成拙。他经常变成一个鲁莽的顽童,好心做坏事,甚至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退缩。他仍然充满热情,渴望成功。
当然,李嘉也做了一些让别人耳目一新的事情,这真的让他的好朋友卢植生很羡慕。
这个看似普通的初中男生,干劲十足,精力旺盛。随着他的出现,平淡的生活变得充满了味道,汹涌的思绪也显得生动。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2内容:一个老人出海84天,一条鱼也没钓到。还有人说他被厄运困扰,但他没有放弃。一个孩子支持他,给他源源不断的动力。第85天,他把船划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大的鱼。老人勇敢地与鱼搏斗。两天后,老人赢了,但他仍然有源源不断的鲨鱼闻到血的味道。他用力划回去,回到岸边。他不知道他杀了多少条鲨鱼,但他知道他的鱼只有一个头和一副巨大的骨架。
美丽的话:“但是人们没有为失败做好准备,”他说。“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经历和感受:要有老人坚强的意志和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3《童年》讲述了孤独的孩子“我”(阿丽莎)的故事。这部小说以一个孩子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整个社会和生活。“我”居住的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家庭,笼罩着一种普通公民的强烈习惯,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还展示了整个社会的腐败、衰落和消亡的过程。
小说通过描述我童年的痛苦生活,实际上反映了作家童年的艰难生活和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也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的广阔图景。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铭记和珍惜的美丽光芒。对我来说,童年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也就是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童年应该是一段悲惨的经历,是对他的深刻记忆。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4周六早上,我在家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知识,比如:馒头为什么会有洞?为什么多吃胡萝卜好?原来做馒头的时候里面有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热膨胀的时候会形成小孔。熟了,气就跑了。馒头上还留有洞,使它变得松软。多吃胡萝卜是好的,因为胡萝卜含有胡萝卜素,可以帮助我们长大,提高视力,所以我们应该多吃胡萝卜。
看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过上更科学的生活。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5《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英雄与三国的斗争故事。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独特洞察和维护皇室正统的思想局限。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复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他们的故事发人深省。他们的命运影响了我的心情。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作者刻画人物的独创性。我忘不了赵云不顾自己安危,七次出入长坂坡救少爷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我至今无法忘记关羽在和韩的忠诚,所以我需要在这一点上努力学习。
虽然最后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6我有一本最珍爱的书,—— 《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上面什么都有,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今天,我将和你分享一些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一颗可以自行发光的恒星,是地球上生命和能量的源泉。太阳表面有日珥、日冕、色球、耀斑、黑子。里面看不到,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它的中心有一个核心,中心的温度最高。一月份离我们最近,七月份离我们最远。
这个太阳有许多奇迹。今天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关于它有许多童话,其中最著名的是“夸父一天比一天”和“后羿射日”。太阳可以用放大镜集中点燃,奥运圣火由聚集在希腊的阳光点燃。
我放不下这本书。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7前几天从县图书馆借了一本《三国演义》儿童版。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看这本书,不到两天就看完了。
这部小说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魏主是曹操,蜀主是刘备,吴主是孙权。除了这些人,还有诸葛亮,勇猛鲁莽的张飞,百战百胜的赵云将军,英勇无畏的关羽,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赵云。
我觉得这部小说很好。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8暑假期间,我看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很吸引我,其中最后一部《国王和他的一千零一夜》是我的最爱。
故事中的桑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孩,她非常擅长讲故事。她用自己的1011个精彩故事感动了狠心的国王,国王命人记录故事,这个《一千零一夜》就诞生了。
我非常钦佩桑。她用自己的聪明拯救了自己,拯救了整个城市的姑娘们。她想象力丰富,讲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我也想向她学习,多动脑,积累好词汇,以后讲好故事,写好文章。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9小说通过对“我”童年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上反映了作家童年的艰难生活和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也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社会图景。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铭记和珍惜的美好时光。对我来说,童年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就高尔基的书《童年》而言,童年应该是一段悲惨的经历,一段深刻的记忆!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10这几天看了故事《xx和小木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xx平时上学从来不迟到,但这次不同了。
前一天晚上,他明明让闹钟响到了七点,可是直到七点半才响。xx今天上学迟到了。xx决定看看,手表为什么七点半响?
xx今晚没睡。他一直盯着手表。突然,他看到一个影子跑到他的床边。xx打开灯,看到了慕猴子。
小木猴子决定不为xx制造麻烦,但他要求xx带他去学校,xx同意了。
第二天,xx一坐到座位上,小木猴子就从书包里跳出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有骂xx,但也同意让小木猴子去上学。小木猴子太高兴了!
读了书作文二年级11前两天,我妈妈带我去苏果超市买东西,来到书柜前,看到了《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我很好奇。五斗豆是小女孩、小男孩、娃娃还是小动物?于是我让妈妈给我买了这本书。一回到家,我就拿起书看了起来。看第二章的时候才知道,ududu本来就是一个小布人,由一只脚和一个缝在被子上的小布人组成。当我读到第十章的时候,我发现五嘟嘟可以和蛇说话。一群蘑菇人在找心脏。他们真的是在五嘟嘟的帮助下找到了一颗心。最后,五嘟嘟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死。奇妙的是,当人们把砖头切开时,五嘟嘟的一只脚跑了出来。晚上,五嘟嘟的脚和简的断脚融合在一起。简的腿不再瘸了。吴丢丢的勇敢善良和爱心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