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的实施办法
新闻宣传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讨论稿)
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及时跟进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对内宣传,加强重点项目报道的力度和深度”的有关指示精神,经台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新闻宣传联运机制下,建立全台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以达到疏通整合信息渠道,加强重点选题策划,强力保障组织实施,提升宣传效果的目的。
一、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全台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实现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刊头条、互联网节目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传递市委、市政府各阶段的重点工作信息,及时准确宣传报道我市的重点工作,有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有关安排
1.时间
全台周选题策划会议定为每周周五上午10:00至11:00召开(如遇特殊情况顺延进行)。
2.参加人员
台领导、总编室、新闻中心、新闻综合广播、金张掖周刊、新媒体负责人;省台驻张记者站负责人、《聚焦张掖》制片人或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员。会议由分管台领导 筹备、主持。
3.会议内容
督查反馈上一周选题实施情况、存在问题;汇报、筛选确定一周或近期的重大选题并进行落实。
三、落实机制
由新闻中心牵头组织主要选题,台领导及全体参会人员补充其他选题,总编室配合落实参会人员、会场等(可与不定期的编前会结合)。一周选题策划会议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重点选题,并对重点选题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进行广度与深度开掘、重大选题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哪些难题、由谁协调等问题进行讨论,梳理、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会议确定的外宣重点选题,要在讨论后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选题策划文案付诸实施。各媒体特别是新闻中心要将会议确定的选题及时通过编前会等落实到人,外宣重点选题一般要由中心负责人牵头组织实施。建立选题稿件播出的监督与信息反馈制度,重点选题一旦被上一级媒体采用,要及时反馈台领导并汇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实行外宣结果公示、奖励逐月兑现,最大限度地激励采编人员完成对外宣传任务,提高外宣稿件水平,增加外宣传稿量、发稿量。
四、保障机制
台领导、各部门负责同志都要积极参与信息的收集和选题策划。如遇重大宣传活动、重点选题采访,需要调用人员、设备、车辆时,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台办公室统一调度优先保障采访车辆的及时到位,按规定及时报销记者下基层产生的差旅费用、补助。
第二篇: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临时救助制度是指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人员给予的一次性、阶段性的生活救助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及标准
(一)关于临时救助对象
凡具有本区户口且居住在本区的下列人员可申请享受临时救助: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对象。
2、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城市居民。
3、因自然灾害或因病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人员。
4、被评为区以上级别道德模范的困难人员,包括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
5、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范围及标准
临时救助针对救助对象家庭生活因病、因灾、子女就学或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给予救助:
1、低保家庭或低保边缘家庭中因患危急重病或特殊病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经其他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救助。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以下的(含30000元),救助标准为1000元—2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50000元,救助标准为2000元—3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50000—80000元,救助标准为3000元—5000元;个人支付医药费80000元—100000元,救助标准为5500元。
2、低保家庭中经考试被国家正式国民教育录取的在读大学生,难予支付学费的(不含自费择校生),救助标准按第一学期学费全额支付。
3、小学、初中、高中的贫困家庭经各种帮困措施救助后,家庭
成员长期患病,基本生活比较困难的,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4、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因素导致家庭特殊困难的,酌情给予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5、低保家庭中的婴幼儿童(0——6)岁可享受临时救助,每年不超过600元特殊困难补助费。
6、低保家庭中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可享受临时救助,每人不超过600元生活护理费。
7、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根据生活困难程度,救助标准1000-5500元;家庭出现重大困难情况,可酌情一次性给予10000元救助。
8、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申请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一)居民户口本;
(二)居民身份证;
(三)收入证明;
(四)在职职工所在单位证明;
(五)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所属单位应当为其出具真实准确的收入证明。社区居委会以及工会、残联、劳动等部门管理的困难人员,如符合上述临时救助条件,也可以向其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未成立社区居委会的居民小区,申请人可直接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提出书面申请。
三、关于临时救助的受理和审批程序
(一)社区居委会初审
1、社区居委会接到临时救助书面申请后,应当及时提交社区低保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和入户调查,并在社区进行公示(3—5天),征求群众意见。
2、经初审无异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社区居委会要在申请人填写的《北京市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并加盖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
(二)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复核
1、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接到社区居委会上报的临时救助申请后,要通过入户核查,社区访查等方式,对上报的申请材料逐一进行核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街道民政科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区民政局;对经街道审核,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家庭,由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在30日之内书面通知申请家庭,并说明理由。
2、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按月填报临时救助资金支出统计表,将享受临时救助家庭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临时救助档案。
(三)区民政局审批
自接到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之日起,对材料齐全且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应在30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成立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
(五)因受灾较重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个人,救助款超过5500元以上的和群体群灾特殊事故报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研究批准。
四、关于临时救助资金
本区建立的临时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以及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
(一)从2002年建立的2000万元“扶贫帮困资金”和1000万元“爱心助困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二)区财政按照当年低保资金5%的比例编制预算,纳入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与医疗救助资金合并调剂使用,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从西城区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所筹公益金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临时救助。
(四)从区接受的社会捐助资金中,每年支付一部分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临时救助制度提供资金援助,开展面向低收入人员多形式的临时救助活动。
(六)救助资金的发放,内由街道财政垫付,每半年区财政与街道财政统一结算,各街道承担20%的资金,区财政承担80%的资金。
五、关于临时救助其他事项
(一)救助对象一般每年只申请享受一次临时救助。
(二)救助对象不能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状况,采取虚报、隐瞒等手段骗取享受临时救助待遇的,街道要追回临时救助款物,取消再次申请临时救助资格。
(三)从事临时救助管理和审批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对工作失职的工作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四)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管理
1、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监督。
2、临时救助资金要专款专用。
3、民政局定期向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小组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4、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截留、扣押、挪用临时救助资金等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财政局
二00四年六月八日
第三篇: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X政规〔2018〕X号)和《XX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的通知》(X政规〔2019〕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主要内容
(一)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为符合救助条件的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优先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条件。
1.具有本县户籍,有康复需求的;
2.经县级或县级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并评估认定,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通过康复服务可以达到功能重建或改善的;
3.残疾儿童家庭或监护人能保障受助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
(三)救助内容和标准。
救助内容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按《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执行(见附件)。
(四)工作流程。
1.申请。残疾儿童监护人向县残联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申请时应如实提供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残疾儿童的残疾人证或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
2.审核。县残联按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相关标准和规定负责对残疾儿童相关情况进行初审核、认定,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
3.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在相关定点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范围内自主选择机构并接受康复服务。必要时,由市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康复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康复需求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由县残联会同卫生健康局、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跨地区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需经县残联开具转介手续至市残联,市残联审定同意后,转介至省内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训练。
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收残疾儿童时应核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和残疾儿童身份信息,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接收表,并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县残联。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按照残疾儿童实际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应建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如实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记录表,做好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记录。康复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各类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开展康复服务。
4.效果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要对在训残疾儿童每进行阶段性康复评估。县残联牵头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每年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服务效果评估。对未达到评估效果的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责令进行整改,整改期限为6个月。对未按规定期限整改到位且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解除服务协议,取消定点服务资格。
5.资金结算。采取市、县两级结算方式,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在服务结束后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费用结算表及费用明细报县残联。
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按季度和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结算。县残联救助的残疾儿童经转介到异地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的,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在资金结算过程中要简化手续,方便残疾儿童和定点康复机构,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经费保障。县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县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给予落实。
二、组织实施
县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残联组织和教育、民政、财政、医疗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残联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儿童残疾筛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监管、救助对象评估审核工作;组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等工作。县残联牵头制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对康复资金使用进行检查、监督。
县教育和体育局支持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具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幼儿园开展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为残疾儿童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
县民政局负责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加强对所属康复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监管。具备条件的康复训练机构要积极将残疾儿童纳入康复服务当中去。持续开展“XX计划”、“XX爱心助残”工程等项目,抓好推进落实。对低保家庭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仍有特殊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可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予以救助。
县财政局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医疗保障局负责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管理、监督,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扩大支付范围,提高报销支付比例。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医疗康复机构的资质审定和管理监督,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康复技术培训。落实《0—6周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做好营利性康复机构登记注册,加强对康复机构价格行为监督,督促康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对康复机构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能力建设。
1.提高举办康复机构的能力。县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用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2.提高机构和人员服务能力。加大对儿童康复机构设施、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3.提高社会力量康复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非营利组织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的政策。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作用。
(二)加强综合监管。
1.完善部门协作监管机制。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和县残联要按照各自职责完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2.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县残联协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指导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3.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县残联协民政局、卫生健康局等部门要建立覆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工作。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宣传动员。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公益短信、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强化残疾预防和康复意识,帮助残疾儿童监护人准确知晓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相关内容。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和家庭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事迹,营造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全面实施。
附件:
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
序号
项目内容
补助标准
资金来源
备注
聋儿人工耳蜗
7.5万元。其中:人工耳蜗产品采购4.5万元,手术费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耳蜗产品及手术一次性救助。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聋儿助听器
2.16万元。其中:助听器产品采购0.24万元,验配费0.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助听器产品一次性救助。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肢体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2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矫治手术1.72万元。其中:手术费1万元,术后矫形器装配0.72万元。
一次性救助。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孤独症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辅助器具适配
视力残疾儿童人均1000元。
中央、省财政
适配视力类辅具2年内不重复补助。
肢体残疾儿童大腿假肢3000元、小腿假肢1200元、膝离断和髋离断假肢
装配假肢1年内不重复补助;装配矫形器1
5000元。矫形器装配人均1500元。其他肢体类辅具补助人均1000元。
年内不重复补助;其他肢体类辅具2年内不重复补助。
第四篇:建立“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日制度”实施办法
建立“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日制度”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学习教育工作,促进党内生活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现结合实际,建立局系统“党组织集中学习日”制度以下简称“集中学习日”,实施办法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xx要求,通过坚持、加强、创新“三会一课”,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在落实机关事务工作“四个定位”中激发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组织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总体要求
以“严要求,作表率”为主要目标,按照有科学的学习计划、有鲜明的学习主题、有丰富的学习内容、有详实的学习记录,确保学习有较高参与率、确保学习有较好收获的“四有两确保”基本要求,通过建立“集中学习日”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提升个人素质能力,推动管理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
1.紧密围绕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谋划学习主题,紧密联系本部门单位中心工作确定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
2.着眼解决党组织党内生活中存在的不经常、不严肃、不认真、不规范等问题,围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将学习开展与严格执行党纪党规、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结合起来,真正使“集中学习日”活动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提升能力、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
3.培养读书学习兴趣。有的放矢确定学习内容、谋划学习载体、打造学习品牌,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三、时间和人员安排
1.学习时间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三下午为“集中学习日”。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但必须确保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
2.参加人员局系统全体党员含预备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以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组织学习,年老体弱、长期患病的党员,经本人申请、所在党支部同意后可以不参加集中学习。同时,根据学习主题和内容,可视情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等人员参加。
3.组织实施党员“集中学习日”活动由局系统各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
四、学习内容和形式
1.学习内容。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和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立足于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确定学习内容。重点是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级要求学习的内容,适用本单位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本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同时,鼓励广大党员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重点是组织党员干部结合自身承担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要项目进展情况、难点工作突破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点评,进一步明确工作办法和推进措施。
2.学习形式。结合“党组织统一活动日”,采取集中领学、专题党课、知识讲座、专家辅导、观看录像、实地参观、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形式,拓展教育方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
每个“集中学习日”应围绕学习计划确定学习方案,明确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力求增强“集中学习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组织领导
1.明确工作责任。局系统党组织“集中学习日”工作由局机关党委负总责,各党总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党组织要高度重视“集中学习日”制度,切实将“集中学习日”作为管党治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党员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的重要途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充分发挥好表率示范作用。
2.细化学习计划。各党组织根据本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充分听取党员干部意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学习日”实施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搭建好党员学习的平台。各党组织“集中学习日”实施计划报局机关党委备案。
3.从严管理考核。各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活动开展好的党小组予以表彰和奖励;要把党员参加活动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习的党员,给予批评教育。各党组织要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将学习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以及时间、地点和党员出勤等情况详实记入机关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工作手册。同时,组织党员认真填写党员手册,做好登记。
4.强化督查考评。局机关党委将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党组织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并把“集中学习日”开展情况作为党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共产党员的重要依据。
5.营造良好氛围。各党组织要坚持做好常态化宣传,在每个“集中学习日”期间,充分利用公告栏、局域网、微信平台等多种途径让广大党员知晓学习时间、内容和参与方式,切实提高参与意识。
第五篇:监察局建立办案协作区制度的实施办法
中共**县纪委 **县监察局关于建立办案协作区制度的实施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查办案件能力和水平,保证查办案件工作的质量,有效整合办案力量,加大对违法违纪的惩处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根据市纪委《关于深入推进乡镇办案协作区工作的意见》(安纪发[2009]3号)文件精神,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
定在全县建立办案协作区制度。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创新办案工作机制,有效整合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办案力量,提高办案效率,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条 工作原则
1.坚持以查办疑难案件、重点案件为主的原则。
县纪委从本级受理的涉及各协作区科级以下干部的信访举报中排查筛选出案情重要或复杂的案件线索,案发地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认为自己查处有困难、有阻力的案件线索,报经县纪委排查确定后,以协作办案方式办理。一般案件线索由各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按程序自行办理。
2.坚持垂直管理、统一调度的原则。县纪委监察局统一领导全县纪检监察办案工作,县纪委包联常委对协作区内的办案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所需办案资源在协作区及权限范围内统一调配。
3.坚持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原则。协作办案工作应发挥办案骨干主导作用,同时通过以老带新、以案代训方式促进基层纪检干部办案能力、办案水平的共同提高。
第三条 组织领导。
成立县区两级办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县办案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陈先林担任;副组长:鲜从平,崔荣明;成员:严晓婷,王玉安,李明,汪晓剑。各协作区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纪委各联区常委担任,联区责任室室主任担任副组长,所在片区纪委、纪检组负责人为成员。县纪委纪检监察室负责对各协作区办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四条 协作区划分及包联责任领导。
1、协作区划分。按照就近整合、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划分为七个办案协作区,即**镇、**乡、**镇、**镇、**乡为第一协作区;**乡、**乡、**镇、**乡、**镇为第二协作区;**镇、**镇、**镇、**乡、**乡为第三协作区;县直各部门设立纪委的单位为第四协作区;县直各部门设立纪检组的单位为第五协作区;县直机关工委、未设纪委、纪检组的县直部门、单位为第六协作区;驻石各单位为第七协作区。
2、落实包联责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负责包联第六协作区,责任室为县纪委办公室;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负责包联第七协作区,责任室为县纪委审理室;纪委副书记**负责包联第一协作区,责任室为县纪委纪检监察室;纪委常委**负责包联第四协作区,责任室为县纠风办;纪委常委**负责包联第五协作区,责任室为信访室;纪委常委**负责包联第二协作区,责任室为执法监察室;纪委常委**负责包联第三协作区,责任室为党风教育室。
第五条 工作职责。
1、案件线索统一管理。县纪委对全县案件线索统一管理,协作区内各单位应在每月15日前将案件线索受理、办理情况,报送县纪委纪检监察室,由县纪委集体排查确定主协办单位。
2、办案人员统一调配。县纪委监察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全县纪检监察办案人才库,根据办案工作需要,对办案力量进行统一调配。
3、困难问题统一协调。片区包联领导负责与协作区内涉案单位党委、政府的协调工作,协调落实好办案人员抽调、后勤保障等。
包联领导对片区联合办案组所查办的每起案件,应要求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方案、定进度、定时限,统一办案程序、统一调查取证要求、统一公文格式、统一组卷立卷标准,确保案件查办的效率和质量。
4、案件治本工作。包联领导及责任室应督促协作办案调查组完善重大典型案件“一案三卡”(办案告知卡、办案自律卡、回访监督卡)、“一案三报告”(案件调查报告、案件剖析报告、整改落实报告),确保治本工作取得实效。
5、参与县纪委组织的案件办理。按县纪委工作安排,各协作区应积极参与县纪委监察局组织的大案要案查处工作。
6、处理疑难信访问题。对于一般信访问题,由协作区内受理单位自行办理。属于复杂疑难信访问题的,由受理单位纪检组织向县纪委报告备案,经县纪委案件线索排查小组排查研究后交由协作区包联领导及责任室统一牵头组织办理。
第六条 办案范围。协作办案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一是案情简单的案件由案发单位
自行组织人员查办;二是重大、复杂的案件,案发单位难以独立查办的案件,由案发单位书面向县纪委、监察局报告,经县纪委、监察局审定实行联合办案,并由县纪委、监察局安排所在办案协作区内的其它乡(镇)、纪检组人员,协助案发单位办案;三是所查的案件不宜由案发单位办案人员查办的,实行交叉办案,由县纪委、监察局安排所在办案协作区内的其他乡(镇)纪
委、县直纪检组查办。其中包括:(1)查办的案件是案发单位办案人员的近亲属;(2)查办的案件与案发单位办案人员有利害关系;(3)案发单位办案人员与查办的案件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查处的案件;(4)查办的案件涉及面广、涉及违纪人员多,案发单位办案人员查办该案后不利于开展工作的案件;四是县纪委、监察局查办重大案件,根据需要从乡(镇)、县直纪检组抽调人员协助办案。
第七条 工作程序。
1.登记处理。凡联合协作调查的案件,由县纪委领导批示指定或由案发地乡镇纪委提出。对于由县纪委监察局信访室受理并经分管领导批示需协作区调查的信访举报,由信访室将反映信及领导批示件送纪检监察室登记处理;对于由案发地乡镇纪委受理的需协作区调查的信访举报,由案发地乡镇纪委向协作区包联领导和县纪委分管案件领导书面汇报,经审批同意后,送纪检监察室登记处理。
2.领导签批。县纪委案件线索排查小组定期排查案件线索,视情况采取协作办案方式办理案件,由包联片区的领导具体安排该片区协作办案工作。纪检监察室根据领导批示,协助责任室具体指导联合办案组的案件查处工作。
3.督办协调。负责包联办案协作区的县纪委常委召集联合办案组所有成员,将举报材料转交给联合办案组承办,并对办案过程加强指导协调。必要时,联区责任室也可派员参加办案。
4.案件调查。联合办案组实行主办人责任制,按照查案有关要求开展工作。调查结束后,由办案人员共同研究,形成调查报告,并深入开展查案治本工作,经责任室初审、包联领导复审后,由办案协作区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5.结果处理。经初核未发现违纪事实的,调查组填写初核了结审批表,报联区常委初审后,由县纪委监察局分管案件工作的领导审批。对需要立案的案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案发地党政组织或县纪委常委会(监察局长办公会)进行立案,按照基层纪委立案的有关规定办理;调查结束后,由协作区安排未参案纪检干部初审后,报县纪委审理室审理。
6.回访反馈。对署实名举报的,由办案组负责向信访人进行反馈、答复,填写回访反馈意见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
第七条 违纪款物处理。协作办案中涉及的违纪款物,原则上由办案组负责追缴,报办案协作区和县纪委监察局按规定处理。
第八条 工作要求。
1、纪律要求。协作区内党委、政府对区内办案工作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保证抽调人员能够按时按要求到岗。联合办案组办案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纪律,严格遵守办案工作各项纪律规定。在案件查办过程中,严格履行主、协办人员职责,保证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进行。
2、建立“五包”责任制,即包接待、包调查、包处理、包回访、包稳定,协作区办案组对所负责的协作区内各单位发生的信访问题从接待解决、调查处理以及事后回访全程负责,跟踪问效,直至群众满意为止。
3、落实案件主办责任制。各片纪委(纪检组)案件查办及相应的治本工作受该协作区联系常委和县纪委分管案件副书记领导。每起案件应明确主协办人员,谁主办谁负责。一般由发案乡镇和部门的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为主办人,片区内其他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为协办人;
4、协作区定期联络。联区常委每季度召集一次片区办案工作分析会(也可根据需要召集临时会议),对本片区信访、案件受理、办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报本片区各单位的信访受理情况及自办、交办信访件查办情况;对片区各单位办案经验教训进行研讨;对查办终结的案件进行综合剖析。协作区工作例会及临时性会议地点可由各片区包联领导在协作区内各单位安排。
5、落实后勤保障。在办案过程中,对所需办公场所、办
案经费、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后勤工作,由包联领导协调案发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落实,后勤保障原则上由发案单位负责解决。
第九条 考核奖惩。将乡镇办案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点内容,各乡镇纪委每年必须查办1件以上案件,对有案不报、瞒案不查的要追究党政和纪委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协作区解决信访问题和办案情况跟踪考核,季度汇总,年终评比,实行末位否决制,对协作区办案工作排末位的单位,年终取消评优、评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