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时间:2019-05-14 14: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新加坡的国大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这些变化并不是西方式的。不管人们评价如何,正是这些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使得中国有能力适应和消化社会经济变革,以及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那么,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官方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帮助人们获得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质性的知识,一切要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实际行为出发。因为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人们又进而要从认识这一政党制度入手。

简单地说,中国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

第一是开放。开放最重要。任何一个政治制度,如果不开放,就必然表现为排他性和封闭性。只有开放,政治才具有包容性。政治上的开放性,在西方是通过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政治来实现。理论上说,每一种利益都能够找到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在中国,因为没有多党政治,依靠的是内部多元主义来实现。内部多元主义表明政党的开放性。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执政党就向它们开放,把他们吸纳到政权里面,通过利益的协调来实现利益代表。

中共多年来致力于从一个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执政党。在革命期间,政党要强调依靠一些特定的阶级和阶层,但作为执政党,其必须依靠所有的阶级和阶层,才能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的转型不可说不快。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成功地解决了民营企业家加入执政党、进入政治过程的问题。面临迅速崛起的社会组织和新兴社会力量,执政党现在又开始强调社会管理,致力于通过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扩展执政的基础。随着社会基础的扩大,党内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执政党在不断强调党内民主重要性,并寻找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的原因。

这种内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政治开放性,其有效性并不比其它任何制度低。阿拉伯世界基本上既无外部多元主义,也无内部多元主义,多数政权表现为封闭性,有一个家族(君主政权)或者少数几个家族长期垄断政权,统治国家。即使在民主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日本,国家政权也经常被几个政治大家族所垄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从社会底层进入政治领域的人数,中国远远超过民主国家。共产党统治不是家族统治,这使得共产党更具有群众性。

第二,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解决了精英阶层更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西方民主的本质是通过定期的选举,解决政治精英的变更。在民主政治产生之前,暴力往往在政权更替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形也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数千年,所谓的“革命”就是“改朝换代”的意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拒绝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但已经发展出非常有效的精英更替制度。

这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确立了两种相关的制度,一是领导人退出制度,即退休制度;二是人才录用制度,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录用人才。现在这个制度从基层到最高领导层已经高度制度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即任何一个领导人一旦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必须从相应的职位上退下来),各个阶层精英更替的速度,是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制度所能比拟的,包括民主制度。尽管年龄规定的“一刀切”制度在外界看来,甚至已经到了不合情理的程度,但的确产生了诸多积极的政治效果。

这个体制的优势是很显然的。首先,它避免了个人专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内部多元主义所形成的“党内民主”,或者党内集体领导制度。中共党内高层之间的制衡,远比民主国家的多。例如在美国,一旦当选总统,其经常拥有“帝王般”的权力。而中国领导层中,在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之后,再也难出现这种“帝王般”的权力者了。二是限任制。现在一般上,领导层包括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和其它重要职位,至多是两个任期,即十年。这和西方的总统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很显然,限任制是对个人专制的一种有效制度制约。就是说,中国尽管没有西方式民主,但也找到了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方式,来保证不会出现个人专制。但在阿拉伯世界,普遍的现象就是个人专制,无论是君主制国家还是具有现代政党制度的国家。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的时候,就会弊端丛生,令社会不可忍受。

中国政治制度具强大动员能力

其次,中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治更新异常地迅速,政治能够有效反映代际变化,因此也是利益的变化。较之其它任何政体,中国政治体系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官员流动速度非常之快。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官员离开其任职的岗位,也有同样多的官员进入这些岗位。这种快速的流动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时代的变化。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策动员能力,从而促成政策的及时变化。从理论上说,多党制国家的政策变化的阻力应当比一党制的为少,因为政策可以随着政党的轮替而变化。但事实上则不然。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无论是西方发达的民主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反对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诚”的反对党,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变化变得非常困难。

中国则不然。如果西方式民主更多地表现为政权轮替,中国更多地表现为政策“轮替”。尽管中国社会经常抱怨执政党政策变化缓慢,但较之其它政体,中国的政策变革速度还是相当地快。只不过,在民主国家,人们可以互相推卸责任,而在中国,执政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再到本世纪,中国实现了数次重大的政策转型。看不到执政党的政策动员能力,就很难理解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制度不存在问题。相反,中国的制度面临很多非常严峻的挑战。想说明的一点是,包括西方式民主制度在内,所有制度都在面临

挑战。任何一个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发生危机。没有一个制度是终极的,可以终结世界历史。所有制度都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

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改进和改善空间。但是要认识中国,并不能用任何西方的或者其它别的概念和理论来理解中国,用西方或者其它的价值来评判中国。如果这样,既无助于理解已经发生的变化,更无助于看到所存在问题的本质,要谈解决问题更不可能了。这一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却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漠视。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xiexiebang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桐乡六中范明辉

复习目标:

考点34: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b)。

考点35: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及其实践(a)。

课时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实践。

课时难点

1、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2、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考点34,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b)。

1、请学生自学考点三分钟。同时教师板书本考点要点。

2、请同学不看资料,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

a、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b、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

a、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联系遵义会议)。

b、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时期。(什么新时期?)。

(3)、请一位同学介绍改革开放的过程(简要描述其过程)

A、改革: 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3、完成巩固训练:二分钟完成六个选择题,然后讨论完成7、8题。二|、复习考点35: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及其实践(a)。

1、学生自学考点2分钟。教师板书要点。

2、不看资料,回答问题:

(1)、什么叫一国两制?

(2)、说说你所在知道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并说说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3)、香港、澳门回归到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一国两制将在哪里继续实践?(台湾)你觉得“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会取得成功吗?用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3、当堂完成巩固训练:

一分钟完成选择题,讨论第四题。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P36—38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教案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1)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发展农业 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 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个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A.都是特别行政区 B.都是经济特区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辖市 5.“80年代后”主题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

①1981年,正在镇小学读书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金发碧眼、前来投资考察的外国人 ②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我们村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③1984年的一天,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讯 ④1984年绍兴劳动路地摊上的喇叭裤、自动伞、电子表、打火机让人们兴奋不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读漫画《祖孙乘凉》,回答问题:

(1)上述漫画表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请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简要说明发生上述变迁的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此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在学完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内容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悟家乡巨变”的主题活动,现请你一起参与活动:

(1)请你帮助确定一个能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家乡巨变的题材,并简要说明该题材今昔对比的情况。(4分)

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乡住房的变化:以前是低矮的泥房,现在都住上了高大的楼房。

(2)请你列举上述巨变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上述巨变发生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巨变说说实行此国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阳的巨大变化

旬阳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协2010年11月16日的会议安排,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政协办、社事委一道听取了卫生局领导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中卫生事业发展”设想汇报,同部分乡镇卫生院长进行了座谈,部分民营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对话,同时走访部分群众了解了对医疗卫生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对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发展的趋势和十二五规划设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一、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保障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要务,在合作医疗,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人力资源配置,整体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和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县现有医疗机构434个,正式职工1131人,专业技术人员974人,大专以上学历623人,中、高级人员290人。医疗用房3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得到了提升,可基本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要求。

2、农村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一是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3号)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预算到位。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培训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71名,三是创等达标工作取得成效,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进入“二甲”行列。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著有成效。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规划工作得到落实,基础有效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治疗归入国家减免,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落实。传染病发病率处于低流行状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高,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饮用水监测等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卫生创建省级卫生集镇一个、市级五个、市级卫生单位22个、卫生村10个。

4、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住院分娩率达97%,妇女儿童健康指数有了较大提升。

5、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推进,探索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卫生监督工作机制,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从业人员健康证培训合格率达98%以上。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强化医疗服务市场,保证了全县群众医疗安全和食品安全。

6、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实施新农合以来,参合人员在市、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45%、65%、80%,报销补偿 提高到人均2万元,特大病最高可达7万元,大病住院人均补偿医药1650元,参合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从卫生事业走向市场经济又转归到公益性,原有的医疗模式、医务人员的思想意识都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对政府的管理职能有了新的要求。

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分布将会有重大变化,医疗资源将会随着人口分布变化而重新调整和配置,位移人口的环境改变将会影响疾病谱的变化。

3、基础网络薄弱,基础设施脆弱,村级卫生室没有达到全覆盖,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够,缺人员,缺经费、缺设备的现象依然存在。

4、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复合性人才匮乏,人才缺乏有序流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断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5、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监管力度,区域卫生规划有待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规范。

三、发展趋势

1、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民生优生,着力改善民生,健康保障,卫生先行,卫生事业发展位置更加突出。

2、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县级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作为基本医疗服务单位,国家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标准将会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全面铺开,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将得到改善,慢性疾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将得到有效实施。

4、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形成以县级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就医负担将会得到减轻。

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深入推进。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提高群众受益水平;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降低群众的药费负担,确保用药安全。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四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范,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以服务数量、质量,群众落实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十二五”规划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依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设想,将新增床位800余张,按床位:人员比为1:1.2—1.5计算,需新增人员900—1200余人。可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矛盾将十分突出。

2、民营医院的发展,国家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但民营医院的运行成本压力巨大,一是设施、设备需自筹资金投入要折旧、还息。二是人员工资全部自筹。三是政策的调整,如基本药物制度的零差率等。将使其原预算收益减少,特别是山区县群众的经济基础薄弱,民营医院的营利性决定了它的竞争劣势(无价格优势),人才的劣势(起步阶段)整体治疗水平的劣势(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医疗水平的劣势明显。

3、财政投入,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但地方配套的能力有限,财政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突显。

4、人才结构调整,医技人员比例偏低,诊疗技术诊疗手段不高。乡镇卫生院尤为突出。儿科医务人员特别紧缺如口腔、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匮乏。

5、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患矛盾问题突显,依法依规维护双方各自的权益、责任和义务,对待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支持合理诉求,打击惹事生非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正常秩序。郑州航院1102093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巨大变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35年的发展历程,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让我深深受触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所在。

35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要靠一张张的票票,买米要票,买面要票,买什么都需要各种票券。现在粮票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如:粮食消费量下降而具营养的肉、蛋、奶、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量增加,成品、半成品等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受到居民们的青睐等。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破了多年来“一日三餐在家吃”的传统生活方式,休闲餐饮、亲朋聚餐、节假日聚餐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长。

35年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衣着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购买成衣已经普及,“一季多衣”已成为寻常事,衣着消费由“实用型”向“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服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今城镇居民穿着的标准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结实”、“耐用”,而是“美观”、“个性”、“时尚”和“品牌”。

35年前,因为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多数还是用双腿丈量着路地。即使现在我们认为很近的两地,对于当时的人们依旧是遥不可极。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缓慢,自行车是当时人们高档的交通工具,家庭电话曾是居民家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逐步消除,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交通和通讯建设的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交通通讯日趋现代化,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产业及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也逐渐成为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这些变化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方便程度。交通通信消费大幅度增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5年前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低矮、陈旧的土坯房或者结构的平房或易楼房,有的还是几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为数不多的老房子里。现金,随着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满足于住房“生存型”而更注重“舒适型”。90年代后期,随着房改进程的加快,福利分房体制被打破,单位职工的住房分配逐步走向市场,由过去的等待分房转为自己建房和购房。住房贷款政策的实施,成为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助推器”,购房、装修成为近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并由此带动住房设施的更新换代,各种新型厨房设施、卫生设施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液化气、天然气取代了土火炉。卫生设备、厨房设施等条件也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居民家庭居住的环境较为拥挤,一个房间内兼有居住、厨房等多种功能,拥有单独卫生间的很少,而今城镇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中,住房配套条件大大改善。以我家为例,原来我家9口人一起住在九十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人之多,地之少,更不用说什么舒适了,能把这些人放下就已经不错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家人的收入增多,不仅满足了吃饭问题,还有了剩余的财富更换更大的房子,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房子的舒适度更是大大的改善。

教育消费热度不减,旅游消费成为新亮点。由强制扫盲到义务“普九”,教育已成为城镇居民一项重要投资方向,从幼儿教育到各种兴趣班以及家教、成人教育热度不减。教育支出的增加,拉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大幅度增长,教育消费是消费热点。家长们已经不能满足单纯的书本教育了,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导班,学毛笔字,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学器乐、、、、、、30多年家乡的变化又何止于此,街道变宽变干净了,房子变高变漂亮了,人们变的更有精气神儿了„„家乡真的是从一张黑白照片变成了一张彩色亮影。可是感叹于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医疗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老龄化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任重道远!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的巨大变化 11级英本4班李红 11404040414 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年,我想对于家乡的变化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变体现在每年的小小的变化中,......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风云人物(组图) 2008-09-08 08:10:56 来源: 文汇报(上海)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 邓小平与袁庚交谈 从1978年起,改革的大潮开始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迄......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院 - 系: 工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 级: 2012级 学生姓名: 学 号: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是我的期中考试不盗版哦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在地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在地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时间 20012年7月 2.调查地点 肇庆市广宁县 3.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部分街道邻居,还有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杨昭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似乎一眨眼的功夫,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走过了整整30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五篇模版)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李婕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如父辈深刻,但是儿时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在比起来,发生的改变也是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1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的农村,贫穷、落后,低矮的茅草屋、泥泞的小路、漏雨的砖瓦房都是农村的代名词。三十四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调研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